3D立体摄影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本文主要提供有关3D立体摄影的相关技术,以方便世人了解相关原理。

3D立体摄影的基本需求[编辑]

相同的摄录设备.影片帪率.快门速度与光圈的同步.[编辑]

1.立体摄影必须有2台相同的摄影设备进行摄录,最好选择相同批号的同型相机或摄影机及相同焦段的镜头。采用相同批号的设备可以减少2机拍摄之间的拍摄误差。如色温差异及镜头相位误差达到最小的误差值。色温的误差及镜位的误差会让拍摄的3D影片,增加后制工作时的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使用该影片。

2.3D摄影者必须具备相机或摄影机的基本功能操作,其曝光参数都必须调整为相同,由其是快门速度及光圈值必须同步,拍摄若不同步会直接影响3D的成像结果,造成观赏者有生理上有不舒服情况产生。

3.水平且平稳的运镜。拍摄3D立体影片时,非常注重画面的水平度,根据拍摄的经验结果,水平在不超过+ -1度的范围内,并且平稳的运镜。当拨放这类的3D影片时,大都还是在大脑可以接受的范围里面。超过此范围时即会造成生理上的不舒服。 4.拍摄前的3D计算。此计算包含了下列元素

1.确立拨放的萤幕大小(会影响后续3D影片拨放的立体效果)。2.底片的规格。(如IMAX 70mm-35mm或是APS-C)。3.镜位的焦段大小(28mm 35mm 50mm-200mm)。4.(前景)-离3D摄影机的最近距离。5.(背景)-离3D摄影机的最远距离。

5.专业摄影用机架。并列式机架。50/50半反射式机架。这两种机架都有精密的调整功能,基本要能够调整水平,间距,旋转角度及T型修正的4个功能。调整是为了克服摄路摄备与镜头的制造公差。并列式机架-当前景与3D摄影机越远时,为了拍摄出立体画面,2机间距必须加大这时候就必须选择并列式机架作为你的3D摄影工具。反之则必须选择半反射视机架。为何有这种差异-这是因为摄录设备都有一定的体积宽度,当拍摄需要2机间距介于0mm-150mm之间时因为体积关系无法在更靠近,所以发展出一套半反射式机架,因为两机的Y轴不会互相干涉,所以可以达成0mm-150mm之间的自由距离空间。2种机架都各有优缺点。下表用星号作优缺说明(以5颗星为最优):

方便性能 机动性能 调整性能 色差控制 近拍性能 远拍性能 微距摄影 浅景深摄影 深景深摄影 2K-4K可更换性 镜头可更换性 同部性能 操作人员 价位
并列式机架 *** *** **** ***** *** ***** * ***** ***** ***** ***** **** **** *****
半反射式机架 ** ** **** *** ***** ** ***** ***** ***** ***** *** **** ** ***
并列式镜头摄影机 ***** ***** ***** ***** ** * ** ***** 取决于机身录制能力 固定倍率变焦镜头 ***** ***** *

6.3D即时监看萤幕。功能是将L,R画面分别导入3D萤幕,可立即检视3D成像效果及监看细微调整结果。

立体摄影[编辑]

1.勘景。勘景的目的在于决定入境的拍摄人物或是背景,进而选择所需要的机架工具。概括的说,前景离3D摄影机越近则2机之间的间距越小,必须以适当的机架进行3D拍摄作业。

2.3D场景的设计。有别于2D摄影,在立体摄影的视界永远存在着纵深度(Z轴),即便不靠横向运镜也能拍摄出前后景的纵深落差,并且随着拍摄视差的改变能控制景物到萤幕前方或是后方,的神奇效果,3D摄影改变了以往2D为了有立体效果而作的运镜。

2.3D运镜。大部分在3D里面的运镜,基本上是为了让画面更加平稳,讲求舒适的3D立体观看体验。

3.3D视差。视差调整在拍摄整个3D影片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大量跳脱萤幕的负视差画面,却会让眼球及大脑适应现在这个影片环境,导致要给观众惊喜时达不到这种效果。简单的来说跳脱萤幕的画面就是负视差,往后沿伸的是正视差。假如导演要一部飞机效果是要飞到观众面前,前面影片的铺陈就必须都是正视差,飞机再从正视差的位置开始飞到负视差这样才会有飞出萤幕的效果,所以当拍摄3D影片时必须考量剧本的惊喜点,以及思考如何架构Z轴。

4.画面景深的控制。有别于2D突显主题时会将背景的景深松焦处理,在3D的画面中景深过浅,浅到无法有轮廓时这时浅焦的Z轴部分画面已经消失,但是并非3D画面就不能有浅景深的表现,景深归咎于大脑会将其忽略,此学归纳在3D人因工程理论,在此就不再赘述。可依照镜头焦段及景深的不同和利用光圈来进行景深的控制。亦或者是我就是要突显主题的立体度,背景不重要所以将背景控制得很松,也是可以如此运用的。

[1] [2]-

参考文献[编辑]

  1. Assemble 3D http://www.nandj.sakura.ne.jp/?page_id=132
  2. MSU http://www.compression.ru/video/vqmt3d/press-releases/report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