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三角貿易
大西洋三角貿易,指17-18世紀歐美商人以廉價工業品運到非洲換取奴隸,把黑奴運到美洲賣掉,從美洲購回生產原料,製成商品再運到非洲以換取奴隸的迴圈貿易活動。因其貿易涉及歐、美、非三洲,又稱黑三角貿易。
奴隸貿易者包括(根據規模排序):葡萄牙人、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美國人。部分貿易者在非洲的海岸擁有前哨,前哨有他們收買的當地的部落首領為他們提供奴隸[1]。在長達約400年的帶有強烈殖民主義色彩的黑奴貿易中,目前估計約有1200萬人是從非洲運到美洲的奴隸[2],部分學者得到的數據相對更高,尤其是從非洲得到的。將航運死亡的一千萬人計算入內後,非洲人口損失數據可以達到三千萬[3][4][5]。
背景
[編輯]最早開始從非洲販賣黑奴的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據統計,阿拉伯帝國時期共抓走了1300萬黑人做奴隸。[6]
新航路的開闢
[編輯]14世紀-15世紀,隨著歐洲各國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其對於財富的渴望需求也愈加強烈。因在歐洲大陸無力參與爭奪,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熱衷於探尋新航路以獲得海外財富。終於,在1492年,熱那亞(時義大利並未統一)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贊助下發現了中美洲;而在1519年葡人麥哲倫同奉西班牙王命到達了美洲最南端、菲律賓、好望角並最終回到西班牙完成環球旅行。
非洲奴隸制
[編輯]奴隸制度在非洲、[7]歐洲、[7]亞洲、[7]和美洲的一些部分存在了許多世紀,先於大西洋奴隸貿易的開始。有證據顯示有的非洲國家將奴隸販賣到非洲的其它地區、歐洲和亞洲,早於歐洲對美洲的殖民歷史。[8]非洲奴隸貿易將大量奴隸送往歐洲和穆斯林國家。[9][10]
大西洋販奴貿易不是唯一的非洲奴隸貿易,但是確實是規模最大、最殘酷的一段歷史。正如伊利卡·米柏克龍在《外交世界》所述:
「非洲大陸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渠道無所不通。跨越了撒哈拉,通過紅海,印度洋港口,跨越了大西洋,非洲奴隸至少遭受了10個世紀的奴役(9世紀-19世紀)以造福於穆斯林國家……四百萬被奴役人民通過紅海出口,另四百萬通過斯瓦希里港口到達印度洋」[11][12]
根據約翰·K·桑頓的觀點,歐洲人常常與非洲國家發生戰爭,掠奪戰俘作為奴隸。[13]有的非洲人從鄰近的部落抓奴隸來販賣。[14]這一行徑的備忘錄記錄在十九世紀早期英格蘭就販奴貿易的辯論中:「所有的老作家⋯⋯贊成戰爭不單單是為了抓奴隸,而且是由歐洲人煽動的,以支持上述觀點。」[15]住在沿尼羅河地區的人們從這些市場中被送到沿海,賣給歐洲人,以換取火槍和其它工業品,如衣服或酒。[16]然而,歐洲人對奴隸的需求在已存的貿易上有開拓了廣大的新市場。[17] 那些賣到非洲其它地區的奴隸還有希望逃跑,而送上船的人則再無回鄉的希望。
殖民主義的開始
[編輯]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西葡兩國走上了殖民之路並從海外獲得了巨大財富,一躍成為歐洲最富有的王室。而因此從16世紀末17世紀初起,英國、法國、荷蘭等國也幾乎同時起步,成為新興殖民國家並希冀超越兩位始作俑者。自此,非洲、拉美直至南亞各地,處處都有歐洲「探險家(conquistador)」和「商業公司」的足跡。歐洲國家也常因為海上霸權和殖民地糾紛大打出手。為了從殖民地獲得更多的財富(早期的殖民掠奪等搶劫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於是歐洲人開始著手經營殖民地。他們在北美種植園裡種植菸草和棉花,在西印度群島種甘蔗,在中美洲、南美洲開發金、銀等礦藏,在印度種植茶樹等等。最初在種植園和礦山勞動的多數是白人契約工,他們是歐洲各國橫渡大西洋而來的貧苦移民,這些人在原居住地與種植園主或海外勞務公司簽訂契約,到美洲後用幾年勞動來償付為他們墊付的旅費,契約到期後,便成為自由民。因白人契約工大多不適應美洲酷熱的天氣和繁重的勞動,隨著種植園的發展,勞動力嚴重不足,於是歐洲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勞動力來源。殖民者最初試圖奴役美洲本土的印第安人,但並未獲得明顯收益。直至後來他們發現了黑人的力量遠大於印第安人,並且黑人對於熱帶的疾病有很強的免疫能力,所以在種植園或礦山使用黑人奴隸勞動要比使用白人契約工的分攤成本要便宜的多,又便於管理。於是,三角貿易便自此正式開始,而且逐漸成為一樁賺錢的買賣興隆起來。
遠在大西洋航線開闢前,奴隸制一直在非洲,[7]歐洲,[7]亞洲[7] 和美洲的一些地方存在了若干個世紀,證據表明很久以前非洲一些國家就在向另一些非洲、歐洲和亞洲國家販賣奴隸,遠在歐洲人殖民美洲之前。[8]非洲奴隸制的盛行給歐洲人看到了巨大的奴隸來源。[18]
殖民主義與美洲奴隸制
[編輯]不光是在西非沿岸,在美洲,歐洲人也開始探索新商業機會。1492年,通過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的探索,歐洲基督教國家首先得知美洲。[19]然而,在與美洲接觸的第一個世紀中,當地居民對歐洲人的入侵極力反抗,並且取得了一些成就。在加勒比地區,西班牙定居者與一些當地美州人聯合,與其它部落競爭,控制了較大島嶼。有些族群,例如加勒比島的小安的列斯群島人、委內瑞拉島的卡利娜人和阿拉瓦克人成功反擊了西班牙在加勒比地區的基地。他們的土著小船更小、更適合在海島中間穿梭,他們成功打退了西班牙船隻。[20]
在十五和十六世紀,歐洲殖民者也開始在無人居住的大西洋荒島定居,如馬德拉和亞速爾群島。由於沒有奴隸可賣,出口貨物成為主要的產業。[21]
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紀
[編輯]大西洋販奴貿易一般被分為兩個時期,被稱作第一和第二大西洋系統。
第一大西洋系統主要是奴役非洲人,將他們送到南美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國;它只占大西洋總貿易的3%多一點。具規模的貿易開始於1502年左右[22],持續到1580年,此時葡萄牙暫時與西班牙聯合。當葡萄牙直接參與販奴貿易時,西班牙帝國依賴座位系統,為商人提供(主要來自別的國家)執照,方便他們為自己的殖民地販奴。在第一大西洋系統中,大多數販子是葡萄牙人,使得他們幾乎壟斷了當時的販奴貿易。有的荷蘭、英國、法國商販也參與到活動中來。[23]在聯合之後,葡萄牙受制於西班牙法系,被禁止直接參與販奴貿易。它成為西班牙傳統敵人,將大量的市場佔有率輸給了荷蘭、英國和法國。
第二大西洋系統是奴役非洲人,主要是由英國、葡萄牙、法國和荷蘭奴隸販子組成。主要地點是加勒比殖民地和巴西,歐洲國家在那裡建立起以蓄奴為主的新世界經濟殖民地。[24]在1450年到1600年間,約有3%多一些的奴役人口從非洲送走,在十七世紀則為16%。
據估算,在十八世紀中,約有半數被奴役人口被販賣,不列顛、葡萄牙、法國成為主要的奴隸販子,在送出非洲的奴隸中占9/10。[25] 到了十七世紀九十年代,英國成為從西非販賣奴隸最大的販子。[26]他們在十八世紀保持著這個地位,成為跨大西洋最大的奴隸運輸隊。[27]
三角貿易
[編輯]三角貿易是因為在貿易進行中一般採取的航線其形狀呈三角形而得名。殖民者在長期販賣黑人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一套一本萬利的「奴隸貿易制度」。這種「三角航程」指的是,最先販奴船滿載著購買奴隸用的槍枝彈藥和消費品,從歐洲港口出發,航行到西非海岸,稱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貨品交換大批奴隸,然後橫渡大西洋,駛往美洲,稱為中程;在美洲用奴隸換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銀,運回歐洲,稱為歸程。一次完整的三角航程需要6個月,奴隸販子僅需一次便可以做三筆買賣,獲得100%到1000%的利潤。
約翰·K·桑頓指出,歐洲奴隸販子通常是從進行當地戰爭的非洲貴族手中買到奴隸,[28]也有一些非洲黑人成了專事捕捉相鄰部落的人口來賺錢的商人,[14] 尼羅河流域的人就這樣從內地的市場輾轉到了海邊,再被出售給歐洲人用以交換火槍(1540-1606年間是火繩槍,之後是燧發槍)以及其他工業品,如布匹和酒精。[29]不過歐洲人的大量需求使得原有的市場大大擴大了。[30]
勞工與奴隸制
[編輯]由於歐洲殖民者希望剝削新大陸的土地和資源作為資產利益,導致了勞工短缺,成為大西洋販奴貿易的原因之一。美洲原住居民首先被歐洲人奴役,但由於苦役和舊世界的疾病,他們大多死亡。[31]另一種勞工來源,如契約勞工,則無法提供足夠的勞動力。很多作物無法變賣獲利。從新大陸向歐洲出口農作物常常比在歐洲大陸生產更為划算。這產生了大量勞工的需求,種植園需要密集的勞動力來種植、收穫、處理熱帶作物。西非(其中一部分被稱之為「奴隸海岸」)以及之後的中非,成為滿足勞動力的主要來源。
持續勞動力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大量廉價的土地和大量尋求工人的地主存在,自由的歐洲移民在短暫的勞動過後就可以成為地主,因此產生了對勞工的需求。[32]
托拉斯·傑佛遜將對奴役勞動力的使用歸咎於氣候,以及奴隸勞工所帶來的閒暇享受:「在如此炎熱的氣候中,要是有人伺候就沒人會幹活。這是千真萬確的,有奴隸的人從來就沒幹過活。」[33]
黑奴貿易中非洲所參與的活動
[編輯]非洲人在販奴貿易中直接扮演了相應角色,他們將戰俘或囚犯賣給歐洲人當奴隸。[11]被出售的戰俘或囚犯常常來自發生摩擦的其他部落。[34]這些奴隸被認為是「外人」,而不是本族人或是「部落自己人」;非洲國王也不對他們負責。有時,囚犯被出售是為了防止他們在當地繼續行兇作亂。剩餘的奴隸大多來自誘拐,或是被歐洲人掃蕩而得。[11]但是,有些非洲國王拒絕出售他們的俘虜或是囚犯。奧波博國王賈賈曾經是個奴隸,他完全拒絕與奴隸主做交易。然而,阿里克·沙哈達注意到由於歐洲對奴隸的商業需求,導致俘虜敵人不再是戰爭的結果,而成為發動戰爭的理由。[34]
黑奴貿易中歐洲所參與的活動
[編輯]雖然歐洲人成為奴隸的大買主,但是他們害怕熱帶疾病,擔心反抗,很少深入非洲內陸。[35]奴隸被送到海岸港口以換取貨物。在非洲國家進行擴展的戰爭中,奴隸成為主要的副產品,有時他們故意支持贊助這項活動來換取利潤。[來源請求]在國家快速發展時期(如阿散蒂王國和達荷美王國),奴隸製成為政治生活的重要元素,被歐洲盡情剝削:正如薩拉女王向葡萄牙法庭的申訴所揭示的,這一系統「要麼賣給歐洲人,或被賣給歐洲人」。[來源請求]在非洲,囚犯的懲罰是被奴役,當奴隸制變得有利可圖時,這一刑罰變得越來越普遍。大多數國家沒有監獄系統,囚犯大多被賣入當地市場成為奴隸。[36]
1778年,托馬斯·基欽估算歐洲人每年將52,000名奴隸送往加勒比海,法國人將大多數非洲人送往法屬西印度地區(每年13,000人)。[37]在剛果內戰爆發之際,大西洋販奴貿易在十八世紀最後二十年中達到最高峰,[38][39]此時,沿尼日河居住的伊博族小國之間發生戰爭,土匪則趁火打劫。[14]而奴隸供給剩餘的其他原因是由於國家擴張,如達荷美王國、[40]奧約帝國、和阿散蒂王國。[41]
在大西洋販奴貿易結束後,歐洲的主要征服、掃蕩、和奴役活動也隨即告終。一個例外是對恩東戈的征服——即現在的安哥拉。在恩東戈亡國後,奴隸、勇士、自由人和貴族都被葡萄牙征服者掃蕩,掠為奴隸。[來源請求]
非洲奴隸制與新世界的對比
[編輯]非洲與新世界的奴隸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從總體上講,非洲奴隸制是非繼承性的;就是說,奴隸的孩子是自由人。然而,在美洲,只要母親是奴隸的,孩子都是奴隸。這與其它特色是有關聯的:西非奴隸制並非種族或宗教少數群體所特有,而歐洲殖民地則不同。但是存在特例,如索馬利亞奴隸制中,班圖人成為他們的奴隸。[42][43]
在非洲,奴隸的待遇與美洲的不同。舉一個極端的例子:達荷美國王一次性殺死數以千計的奴隸用於祭祀,喀麥隆也會殺死奴隸用作犧牲。[44]另一方面,奴隸常常受到家庭成員般的待遇,「領養兒童」有許多權利,包括未經主人允許娶嫁。[45]蘇格蘭探險家蒙戈·帕克寫道:
「我認為,非洲奴隸對比自由人為3:1。除了獲得食物與衣物以外,他們只是辛苦勞作,主人依據心情好壞對他們仁慈或苛刻⋯⋯內陸來的奴隸可以分為兩個獨特階層 – 第一種是生來為奴,由被奴役的母親所生;第二種,是生來自由,但在日後出於種種原因而被奴役。第一種的數量最多⋯⋯」[46]
在美洲,奴隸們無法自由娶嫁,主人基本上不將其視為家庭成員。叛亂或行兇的奴隸會被處決,但新世界殖民者不會因祭祀而犧牲奴隸。[47]新世界奴隸十分有用,照顧和維持都相對昂貴,但是依然屬於主人的財產。
奴隸市場地區與參與
[編輯]歐洲人買賣奴隸、向西半球運輸的主要地區有八個。被奴役人口賣入新大陸的數量因買賣的不同而不同。就販奴活動的分布來看,有些地區比其它地區更加興盛。在1650年到1900年間,約有1024萬非洲奴隸從這些地區離岸,前往美洲:[48]
- 塞內甘比亞 (塞內加爾和甘比亞): 4.8%
- 幾內亞上部 (幾內亞比索、幾內亞和獅子山): 4.1%
- 胡椒海岸 (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 1.8%
- 英屬黃金海岸 (加納和象牙海岸東部): 10.4%
- 貝寧灣 (多哥、貝寧和尼日河三角洲以東的奈及利亞): 20.2%
- 邦尼灣 (奈及利亞、尼日河三角洲東部、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和加彭): 14.6%
- 非洲中西部 (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和安哥拉): 39.4%
- 非洲東南部 (莫三比克和馬達加斯加): 4.7%
當時的非洲國家
[編輯]在1502到1853年間,當巴西成為最後一個廢除跨大西洋販奴貿易的國家時,非洲有超過173個城邦國受到影響。在這173個國家中,至少有68個可被視為有足夠的政治和軍事基礎來宰制他們的鄰居的民族國家。今天,幾乎所有的非洲國家都有前殖民地歷史,有時非洲帝國必須和歐洲奴隸販子列席來做交易。
種族
[編輯]在送往美洲的奴隸中,種族與販奴所在地區密切相關。超過45個不同種族被帶入美洲。在這45個種族中,有10個種族受害最深,地方黑奴檔案如下。[49]
- 剛果和安哥拉的剛果人
- 幾內亞上部的曼登人
- 多哥、加納、貝寧說吉布語的人
- 加納和象牙海岸的阿坎族人
- 塞內加爾和甘比亞的沃洛夫人
- 奈及利亞東南的伊博族人
- 安哥拉的姆邦杜人
- 奈及利亞西南的約魯巴人
- 喀麥隆的昌巴人
- 莫三比克的馬誇人
進階學習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Klein, Herbert S. and Jacob Klein.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103–139.
- ↑ Ronald Segal, The Black Diaspora: Five Centuries of the Black Experience Outside Africa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95), ISBN 0-374-11396-3, page 4. "It is now estimated that 11,863,000 slaves were shipped across the Atlantic. [Note in original: Paul E. Lovejoy, "The Impact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on Afric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in Journal of African History 30 (1989), p. 368.]"
- ↑ Eltis, David and Richardson, David. The Numbers Game. In: Northrup, David: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2nd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 2002. p. 95.
- ↑ Basil Davidson. The African Slave Trade.
- ↑ 非洲人大屠殺有多少African Holocaust How Many.非洲人大屠殺協會 African Holocaust Society.於2007年1月4日查閱.原文:「If 12-15 million Africans arrived in the New World. Over 10 million died as direct consequences of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alone. But no one knows the exact number. An often-neglected study within history is the value of population demographics as a function of time. 30 million people 500 years ago is not equivalent to 30 million people today because 30 million as a percentage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represented 500 years ago is far greater than what it represents today.」
- ↑ [在黑奴販子的歷史:阿拉伯人最兇殘,黑人最貪婪 http://history.news.163.com/08/1105/19/4Q0R4MTH00011248.html]
- ↑ 7.0 7.1 7.2 7.3 7.4 7.5 Historical survey > Slave societies Britannica.
- ↑ 8.0 8.1 Ferro, Mark (1997). Colonization: A Global History. Routledge, p. 221, ISBN 978-0-415-14007-2.
- ↑ Adu Boahen, Topics In West African History, p. 110.
- ↑ Kwaku Person-Lynn, African Involvement In Atlantic Slave Trade. Template:Webarchive
- ↑ 11.0 11.1 11.2 "Slave trade: a root of contemporary African Crisis", Africa Economic Analysis 2000
- ↑ Elikia M』bokolo, "The impact of the slave trade on Africa", Le Monde diplomatique, 2 April 1998.
- ↑ Thornton, p. 112.
- ↑ 14.0 14.1 14.2 Thornton, p. 310.
- ↑ Slave Trade Debates 1806, Colonial History Series, Dawsons of Pall Mall, London 1968, pp. 203-204.
- ↑ Thornton, p. 45.
- ↑ Thornton, p. 94.
- ↑ Adu Boahen, Topics In West African History, p. 110.
- ↑ Thornton 1998, p. 35.
- ↑ Thornton 1998, pp. 40–41.
- ↑ Thornton 1998, p. 33.
- ↑ Anstey, Roger: The Atlantic Slave Trade and British abolition, 1760–1810. London: Macmillan, 1975, p. 5.
- ↑ P. C. Emmer, The Dutch in the Atlantic Economy, 1580–1880. Trade, Slavery and Emancipation (1998), p. 17.
- ↑ Klein 2010)
- ↑ Keith Bradley, Paul Cartledge.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Slave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583. ISBN 0-521-84066-X.
- ↑ Hair & Law 1998, p. 257.
- ↑ Christopher 2006, p. 6.
- ↑ Thornton, p. 112.
- ↑ Thornton, p. 45.
- ↑ Thornton, p. 94.
- ↑ Smallpox Through History.於2009年10月31日從此原始頁面封存.
- ↑ Solow, Barbara (ed.). Slavery and the Rise of the Atlantic Syst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 ↑ Notes on the State of Virginia Query 18
- ↑ 34.0 34.1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African Holocaust Special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 ↑ Historical survey > The international slave trade
- ↑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Hakim Adi".
- ↑ Kitchin, Thomas. The Present State of the West-Indies: Containing an Accurate Description of What Parts Are Possessed by the Several Powers in Europe. London: R. Baldwin. 1778: 21.
- ↑ Thornton, p. 304.
- ↑ Thornton, p. 305.
- ↑ Thornton, p. 311.
- ↑ Thornton, p. 122.
- ↑ Howard Winant (2001), The World is a Ghetto: Race and Democracy Since World War II, Basic Books, p. 58.
- ↑ Catherine Lowe Besteman, Unraveling Somalia: Race, Class, and the Legacy of Slave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9), pp. 83–84.
- ↑ Kevin Shillington, ed. (2005), Encyclopedia of African History, CRC Press, vol. 1, pp. 333–34; Nicolas Argenti (2007), The Intestines of the State: Youth, Violence and Belated Histories in the Cameroon Grassfield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 42.
- ↑ Rights & Treatment of Slaves. Gambia Information Site. Template:Webarchive
- ↑ Mungo Park, Travels in the Interior of Africa v. II, Chapter XXII - War and Slavery.
- ↑ The Negro Plot Trials: A Chronology. Template:Webarchive
- ↑ Lovejoy, Paul E. Transformations in Slave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 Midlo Hall, Gwendolyn. Slavery and African Ethnicities in the America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2007: Template:Page needed [2011-01-24]. ISBN 978-0-8078-5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