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世界歷史/獨裁與極權主義的興起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法西斯主義(義大利語fascismo)是浪漫-極權主義革命熱情的主要政治表現。這個名稱起源於1919年3月23日在米蘭成立的「戰鬥法西斯」(il Fascio di Combattimento),這是一個反社會主義的民間軍事組織。而Fascio一詞,則來源於拉丁文Fascis,拉丁文原義是指「捆在一起的一束棍棒,中間插一柄斧頭,是古羅馬高官的權力標誌,象徵著萬眾團結一致,服從一個意志,一個權力」。因此「戰鬥法西斯」採用了古羅馬執政官前放置的棒束作為標誌和名稱。

法西斯主義是資本主義世界陷入經濟困境的產物。政治、經濟和社會動蕩的加劇,處境惡化、不滿現狀的中間階層的情緒,以及政府尋求新的統治對策、準備重新劃分世界的戰爭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產生和發展。

1919年,出現了最初的法西斯組織:德國工人黨、義大利「戰鬥法西斯」和日本的猶存社。1920年4月,德國工人黨改稱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1921年11月,義大利國家法西斯黨成立,1922年10月發動進軍羅馬的政變,在義大利建立了法西斯專政。1926年義大利的法西斯體制開始形成。在日本,繼猶存社之後,出現了民間法西斯團體和軍隊中的法西斯運動。此外,匈牙利以霍爾蒂為首的軍事獨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亞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統治,1926年畢蘇斯基在波蘭建立稱為「薩納奇」的法西斯體制。

20世紀20年代末,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大蕭條)所帶來的動亂,使法西斯主義惡性發展。納粹黨迅速膨脹為德國第一大黨。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上臺,2月製造國會縱火案,3月通過《授權法》,繼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籠,至次年8月頒布《國家元首法》,對國家生活進行了全面改組,建立起極權統治的法西斯體制,並且加緊擴軍備戰。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起,日本走上了戰爭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就軍部為中心,從首先發動侵略戰爭著手,然後通過天皇制機構,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適應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統治,1940年大政翼贊會的成立,標志著法西斯主義體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運動遍及23個國家,半年後增至30個國家。法國的火十字團、英國的法西斯聯盟、美國的自由聯盟和黑色軍團等法西斯團體猖獗一時。

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國際現象。它反對民主主義和自由主義,主張建立以超階級相標榜的集權主義統治,實行全面統制和恐怖鎮壓;進行反壟斷資本的社會蠱惑宣傳,並極端仇視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狂熱鼓吹民族沙文主義、奉行重分世界的戰爭政策。法西斯主義以中間階層為社會基礎,實質上代表了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

納粹主義或國家社會主義指1933年至1945年間統治德國的獨裁政治,即「第三帝國」。儘管納粹通常聲明支持極權民族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形式(與馬克思的馬克思主義相反),但納粹主義通常與法西斯主義有關聯。

獨裁者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國家社會德國工人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或縮寫為NSDAP)這一政黨的領袖。這一時期的德國也稱為納粹德國。納粹主義也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縮寫為Nazi,「納粹」即為其譯音)。納粹主義的信徒稱為納粹。當代德國已取締納粹主義,儘管有少量的殘餘份子仍在德國和其他國家活動,即新納粹。一些歷史修正主義者仍然散佈否認和淡化大屠殺及其他納粹行徑的宣傳,並努力美化納粹政權的政策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