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阿拉伯之春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阿拉伯之春,是西方主流媒體所稱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爆發茉莉花革命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並樂觀地把「一個新中東即將誕生」預見為這個運動的前景,認為這個「阿拉伯之春」屬於「諳熟網際網路、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區一樣享有基本民主權利的年輕一代」。 然而各穆斯林國家的命運並不相同,使得這場波及多國的民主化運動蒙上陰影。除了極端恐怖組織伊斯蘭國趁亂局崛起,控制大片區域外,其他多個國家也紛紛陷入長期戰爭,引發了歐洲移民危機[1]

背景[編輯]

產生原因[編輯]

在當時眾多阿拉伯世界因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政治腐敗、缺乏言論自由、及生活條件不佳以及人口結構因素,威權主義,能源危機,人權侵犯問題,通貨膨脹,宗派主義興起,加上年輕人貧窮與失業問題加劇等造成了此事件。隨著現代主流思想價值觀的傳播,許多新一代阿拉伯世界的群眾開始嚮往民主,人權平等與各方面的自由,也更加希望就業問題改善而開始對抗政府,發起示威遊行等活動,包括網絡行動,罷工罷課等。

導火線(穆罕默德·布阿薊及自焚)[編輯]

發生在突尼斯的自焚事件是整個「阿拉伯之春」運動的導火索。2010年12月17日,26歲年輕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經濟不景氣而無法找到工作,在家庭經濟負擔的重壓下,無奈做起小販,期間遭受警察和市政官員的粗暴對待,抗議自焚,不治身亡。這個事件激起了突尼斯普通大眾的同情,也激起了突尼斯人長期以來的對失業率高漲、物價上漲以及政府腐敗的潛藏的怒火,致使當地居民與突尼斯國民衛隊發生衝突,隨後衝突蔓延到全國多處,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社會騷亂,並造成多人傷亡。

經過[編輯]

影響[編輯]

歐洲難民危機[編輯]

利比亞受卡達菲統治時,從利比亞經地中海北上歐洲的偷渡活動受到壓制。自從2011年卡達菲被推翻後,利比亞陷入無政府狀態,吸引偷渡集團招攬大量偷渡者從利比亞乘船出發,經地中海進入歐洲。[2]同年爆發的敘利亞內戰造成大量敘利亞人逃到國外成為難民,雖然周圍國家也接受了一些難民,但更多難民希望能到富裕發達的歐洲地區生活,並從中東輾轉到歐盟國家申請庇護,大量來自北非和中東的非法移民湧入歐洲,釀成了歐洲難民危機。

網絡封鎖[編輯]

在這次大規模示威中,由於臉書、推特、YouTube等社交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國家(如埃及和利比亞)對該國部分地區或全國網絡進行了網絡封鎖。

敘利亞內戰[編輯]

在敘利亞,政府與反對派的衝突從示威遊行逐漸演變成武裝衝突。敘政府軍受到俄羅斯、土耳其等國支持,反對派則受美國、英國等國支持。自2011年起,政府軍與反政府軍相持數年,戰爭持續至今。與此同時,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等趁機興起,逐漸形成了政府軍、反政府軍、極端組織割據混戰的局面。

利比亞內戰[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https://www.telegraph.co.uk/news/worldnews/middleeast/9753123/Middle-East-review-of-2012-the-Arab-Winter.html
  2. http://the-sun.on.cc/cnt/news/20150825/00418_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