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攝影技術/鏡頭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鏡頭位於相機的前段,和暗箱連接。有的是固定的,不能拆卸;有的是可以拆卸替換的(如單鏡頭反光相機)。鏡頭的作用是讓被攝景物在焦點平面上結成清晰的影像,也就是使被攝景物在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潛影。
鏡頭的種類繁多,要想利用好相機,針對不同的拍攝景物,達到不同的拍攝效果,我們就需要了解和掌握鏡頭的幾個關鍵性能指標:焦距、口徑、光圈,絕大多數鏡頭的鏡頭圈上都刻有它們的標記。

鏡頭的焦距

[編輯]

鏡頭焦距指當相機鏡頭對準無窮遠時,鏡頭中心到感光片的距離。
現代相機鏡頭焦距的變化幅度在6~2000mm之間,在一定條件下焦距可以更長。對畫幅相同的相機,在拍攝同一物體時,焦距的變化所帶來的成像效果是不一樣的。

  • 焦距與景深成反比: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景深的大小關係到景物縱深的影像清晰度。它是攝影中非常重要的實踐問題,我們將在後面詳細討論。
  • 焦距與視角成反比:焦距越長,視角越小;焦距越短,視角越大。視角小意味著能遠距離攝取較大的影像比例;視角大能近距離攝取範圍較廣的景物。

鏡頭焦距的種類

[編輯]

鏡頭可分為定焦距和變焦距兩大類。定焦距是焦距值固定不變的鏡頭,如6mm、 16mm、50mm、200mm是四個定焦距鏡頭;變焦距是焦距值在一定範圍內可連續改變的。

定焦鏡頭

[編輯]

定焦鏡頭,是指只有一個固定焦距的鏡頭,只有一個焦段,或者說只有一個視角。定焦鏡頭沒有變焦功能。定焦鏡頭的設計相對變焦鏡頭而言要簡單得多,但一般變焦鏡頭在變焦過程中對成像會有所影響,而定焦鏡頭相對於變焦機器的最大好處就是對焦速度快,成像質量穩定。不少擁有定焦鏡頭的數位相機所拍攝的運動物體圖像清晰而穩定,對焦非常準確,畫面細膩,顆粒感非常輕微,測光也比較準確。

變焦鏡頭

[編輯]

在一定範圍內可以變換焦距,從而得到不同寬窄的視場角,不同大小的影像和不同景物範圍的照相機鏡頭稱為變焦鏡頭。
變焦鏡頭在不改變拍攝距離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變動焦距來改變拍攝範圍,因此非常有利於畫面構圖。由於一個變焦鏡頭可以兼當起若干個定焦鏡頭的作用,外出旅遊時不僅減少了攜帶攝影器材的數量,也節省了更換鏡頭的時間。
變焦鏡頭的原理是通過移動鏡頭內部鏡片來改變焦距的位置,在一定的範圍內使鏡頭焦距變長變短,使鏡頭視角變大變小,從而實現影像的放大和縮小。

鏡頭不同焦段的劃分和特性

[編輯]

鏡頭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拍攝者的用途,不存在一種「最好的」鏡頭,原因是各種鏡頭都有自身的成像特性和不足之處,都有其擅長的功能和適用性。因此,首先了解鏡頭的種類與各種鏡頭的特性,然後在實際運用中針對自己的需要去配備和選擇才是正確的方法。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按鏡頭焦距可劃分為標準鏡頭、廣角鏡頭、中長焦和超遠攝鏡頭,以及魚眼鏡頭。

標準鏡頭

[編輯]

標準鏡頭是指其焦距長度與所攝畫幅對角線長度基本相等的鏡頭。它的視角與人眼視角基本一致(45°),畫面景物的透視關係比較正常,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所以應用比較廣泛。它適合拍攝人像、風光、生活等各種照片。
對於畫幅不同的相機,標準鏡頭的焦距是不同的。如:

  • 135相機的畫幅為24mm*36mm,標準鏡頭為50mm;
  • 120相機的畫幅為56mm*56mm,標準鏡頭為75mm;
  • 直取式相機的畫幅為8*10英寸,標準鏡頭為300mm。

儘管不同畫幅的標準鏡頭焦距不同,但它們的視角都類同,都與人眼視角接近。

廣角鏡頭

[編輯]

廣角鏡頭的焦距短於標準鏡頭,視角也大於標準鏡頭。以135相機為例,焦距在30mm左右,視角在70°左右,稱為「廣角鏡頭」;焦距在22mm左右,視角在90°左右,稱為「超廣角鏡頭」。它適合拍攝新聞照、室內家庭照、風光攝影等。
廣角鏡頭的特點:

  • 焦距短、視角大、拍攝景物範圍廣。在狹窄的環境中,可以擴大拍攝視野。適合拍攝全景或大場面的照片。
  • 具有渲染近大遠小的特點,有誇張前景的作用。
  • 焦距較短,景深較大,拍出的照片遠近都很清晰。
  • 影像畸變像差較大。近距離拍攝時應注意影像變形失真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忌諱近距離拍人物像,除非是要刻意製造誇張的效果。

中長焦與超遠攝鏡頭

[編輯]

中長焦和超遠攝鏡頭的焦距長於標準鏡頭,視角也小於標準鏡頭。如對135相機來說,中焦距鏡頭約為標準鏡頭焦距的兩倍,即焦距在100mm左右、視角在22°左右的鏡頭;長焦距在200mm左右、視角在12°左右;超遠攝鏡頭焦距在300mm以上,視角在8°以下。
中長焦與超遠攝鏡頭的特點:

  • 焦距長、視角小、成像大,而且不易干擾被攝對象。
  • 景深範圍比標準鏡頭小,有利於攝取虛實結合的影像,虛化掉雜亂的背景,使主體更為突出。
  • 影像畸變像差小,不會出現變形問題。
  • 拉近畫面上的前後物體,減少了物體大小的差別,壓縮了畫面空間距離,使分散的景物「集中」起來,造成一種特殊的視覺效果。

拍攝注意事項:

  • 因景深小,對焦一定要准。
  • 因鏡頭重,手持相機拍攝時,可能由于震動,造成影像模糊。所以在選擇快門速度時,快門時間的分母,應選擇等於或大於該鏡頭的焦距值。例如使用焦距200mm的鏡頭時,快門時間應選用1/250秒以上的快門速度。

魚眼鏡頭

[編輯]

所謂魚眼鏡頭實際上是一種極端的超廣角鏡頭,對135相機來說,是指焦距在16mm以下、視角在180°左右的鏡頭。它的第一片透鏡呈圓球形而向外凸出,因其巨大的視角類似魚眼而名。魚眼鏡頭的拍攝範圍極大,能使景物的透視感得到極大的誇張。魚眼鏡頭存在嚴重的桶形畸變,有時也能使畫面別有一番情趣。

鏡頭的選擇與配備

[編輯]

現代鏡頭的種類繁多,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其進行選擇和配備:

單鏡頭反光相機鏡頭的配備

[編輯]

如果你是初學攝影者,建議配備隨機鏡頭,即18-105mm、18-135mm都可。
如果你非常注重畫面質量,建議選擇定焦距鏡頭,理想的三鏡配備為:24mm、35mm(用35mm鏡頭代替50mm鏡頭)、135mm。
如果你為了方便,建議選擇變焦距鏡頭(手動旋轉變焦方式),對於提升者(有較好的經濟條件),應考慮變焦範圍易短不易長的品種,建議選擇理想的三鏡配備:14-24mm、24-70mm、70-200mm。

普通數位相機的鏡頭的配備

[編輯]

如等效35mm焦距為:28-392mm(電動推拉變焦方式)。

鏡頭的口徑

[編輯]

通光孔的大小是影響通光量的直接因素之一。通光孔大則通光量大,反之則通光量小。鏡頭通光量與鏡頭通光口徑的大小成正比。

口徑的概念

[編輯]

鏡頭的口徑也稱為「有效口徑」或者「有效孔徑」,是表示鏡頭的最大進光孔,也是鏡頭的最大光圈。
「口徑」等於最大光孔直徑與焦距的比值。例如:一個50mm焦距的鏡頭,當它的最大進光孔的直徑是28mm時,那麼28∶50=1∶1.8,用「1∶1.8」表示該鏡頭的口徑;又如另一個50mm焦距的鏡頭最大進光孔直徑為35mm時,那麼35∶50=1∶1.4,則用「1∶1.4」表示該鏡頭的口徑。為了簡便,通常把前者的口徑簡稱「F1.8」,把後者的口徑簡稱為「F1.4」。可見,這種係數越小,口徑越大,光圈越大。

大口徑比小口徑的優越性強

[編輯]

鏡頭口徑越大,使用的價值越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可在較暗的光線下手持相機用現場光拍攝。
  • 便於攝取小景深、虛實結合的效果。畫面影像的虛實結合是常用的表現手段之一。
  • 可使用較高的快門速度,可把運動的物體凝固(定格),這在現場光的動體拍攝時是很有實用價值的。

鏡頭的光圈

[編輯]

照相機的鏡頭中一般都有光圈,光圈由一組很薄的金屬葉片組成,裝在鏡頭的中間。光圈起以下作用:

  • 調節進光量——光圈可縮小,可放大。縮小時,通光量就小;放大時,通光量就大。它與快門速度相配合以滿足曝光量的需要。
  • 控制景深效果——這是光圈的重要作用之一。光圈大,景深小;光圈小,景深大。景深的調節是攝影中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後面的章節將詳細介紹。
  • 影響成像質量——任何一個相機鏡頭,都有某一檔光圈的成像質量是最好的,即受各種像差影響最小,這檔光圈俗稱「最佳光圈」。一般把鏡頭的最大光圈收縮三級,就是該鏡頭的最佳光圈。

光圈的排列順序與光圈係數、光孔大小

[編輯]

標準的光圈排列順序

[編輯]

標準的光圈排列順序是:F1.8,2.8,4,5.6,8,11,16,22等(以海鷗2000A為例)。當然也有其他的排列順序,如F2-16,F1.4-16,F2.8-22,F5.6-45等,但一般一個相機鏡頭的F係數通常只具備其中連續的七八檔。

光孔大小

[編輯]

F係數越小,光孔越大。
這是因為光圈係數等於鏡頭焦距與光孔直徑的比值。即
F=鏡頭焦距÷光孔直徑
對同一焦距的鏡頭來說,F係數的數字越小表示光孔越大;F係數的數字越大,表示光孔越小。

光圈之間的關係

[編輯]

光圈之間是以「檔」或「級」來表述的,通常所說的「將光圈開大一級」,也就是將光圈撥至比原先光圈高一檔的光圈位置上(即光圈大一檔)。每相鄰兩檔光圈之間的通光量相差一倍,如F1.8的通光量相當於F2.8的兩倍,而F1.8的通光量等於F5.6的8倍。對標準的F係數的光圈可用2n計算任何兩檔光圈通光量的倍率關係。n為兩檔之間相差的檔數。如,F4與F8相差2檔,22=4,這就意味著光圈F4的通光量是光圈F8的4倍;F8則是F4的1/4倍。

變焦鏡頭的恆定光圈和浮動光圈

[編輯]

恆定光圈指的是變焦鏡頭從短焦端變焦到長焦端時,其最大光圈值可以保持不變;浮動光圈指鏡頭的最大光圈在不同的焦端是不一樣的。
可想而知,要製造恆定光圈的話,就必須讓鏡頭直徑能夠隨著焦距的改變而改變,這顯然要加大製作成本,特別是在長焦端,鏡頭直徑要足夠大,才能保持大光圈(即光圈值保持一個較小的數值),所以如果是變焦鏡頭又有恆定大光圈的話,售價一定很貴。
而浮動光圈的製作成本就要小得多,可以理解成它的鏡頭直徑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在變焦時其光圈才會變成浮動的,焦距越長,其光圈就越小(光圈值越大),只有在廣角端,才能獲得它的最大光圈。
看鏡頭的標記就能知道它是恆定光圈還是浮動光圈:如果標記為35-140mm/2.8,就是說鏡頭的焦段為35~140mm,而最大光圈可以保持為2.8,這是恆定光圈鏡頭;如果標記為35-140mm/2.8-4.5,是說焦段為35~140mm,但最大光圈在2.8~4.5之間,這是浮動光圈鏡頭。
恆定光圈的鏡頭售價昂貴,它的好處是可以在最大焦距時也能使用最大光圈,通光量大,景深小,可以輕易地進行背景虛化,還能在低照度下使用較高速的快門、使用較低的感光度,從而獲得清晰、細膩的圖像。
浮動光圈的鏡頭售價低廉,但攝影者必須忍受在長焦端只有小光圈的局限,其通光量小,在低照度下不能使用高速快門,甚至連安全快門都達不到,不能手持拍攝,不得不使用更高感光度,景深不能得到控制,無法虛化背景,圖像質量根本不能跟恆定光圈鏡頭相比。

尼康(Nikon)鏡頭部分標識含義

[編輯]
  • AI:自動最大光圈傳遞技術
  • AI-S:自動快門指數傳遞技術
  • AF-S:靜音馬達
  • D型鏡頭:焦點距離數據傳遞技術
  • G型鏡頭:與D型鏡頭不同的是,該種鏡頭無光圈環設計,光圈調整必須由機身來完成,同時支持3D矩陣測光。
  • CRC:近攝校正
  • DC:散焦影像控制
  • ED:超低色散鏡片
  • IF:內對焦技術
  • IX鏡頭:價廉、緊湊的鏡頭。性狀與塑料AF-D鏡頭相同。不能適配於非APS機身。減少了預留給反光鏡的空間,意味著這類鏡頭不可用於35mm相機。
  • Micro(微距鏡頭):是指這隻鏡頭是微距鏡頭,或有微距拍攝的功能。
  • N/A:全時手動對焦
  • P型鏡頭:內置CPU鏡頭
  • S:Slim,輕薄,薄型鏡頭
  • TC:增距鏡
  • VR:電子減震系統
  • DX:半畫幅鏡頭
  • FX:全畫幅鏡頭
  • CX:單電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