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歷史/歐洲史背景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內容簡介[編輯]

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給予讀者對從中世紀盛期到今天的歐洲,有一個廣泛的了解。這當然是一個相當隨意的時間劃分段,但也不是完全無用的。中世紀早期出現了歐洲城市化社會密集化趨勢,特別是11世紀出現了許多國家的國家鞏固和軍事實力增強。這樣,11世紀,就可以作為一個很有用的這本書的起點,因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了歐洲在現代世界統治地位的歷史基礎。

歐洲史的主要研究爭議之一就是歐洲的地理範圍。儘管看起來是這樣,歐洲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地理區域,實際上歐洲文化在歐洲與外部之間流動傳播。例如,中世紀的義大利或西班牙的農民,與他們的北非的緊鄰比他們在德國或英格蘭的同僚享有更多的共同點。同樣的,東歐的大部分區域,主要是俄羅斯,受到了強烈的亞洲文化的影響,在歷史傳統上更多的與東方而不是西方聯繫在一起。

因此,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歐洲地理邊界的模糊性。在南部,從地中海國家到北非港口只需要短途海路航程。在東南,歐洲與亞洲僅通過狹窄的波斯普魯斯海峽分割開來。而在這個分割區域的重要文化,如拜占庭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經在在現今的希臘和土耳其廣泛傳播。在歐洲的遠東,大陸與亞洲的分割是烏拉爾山。這裡,天氣,而不是地理,是在往返東西方旅行的障礙。只有到了歐洲西部,大西洋才是一個清晰的和重要的地理邊界。

對這個問題的思路是,接受將歐洲處理成一個獨立分離的地理區域是非常隨意的。但是,為了遵循歷史學的規律,有必要限定研究的範圍,而將歐洲定義為一個單位。只要考慮到這個歷史學原則,歐洲的地理邊界問題就根本不是一個問題了。我們只要謹記這個有些武斷的歐洲地理邊界不要干擾我們考察在歐洲大陸上獨立區域的歷史就行了。

史學世界觀

歷史經常以解說性的語言中出現,比如有關我們共同祖先的故事。這在對的,畢竟在很大程度上,歷史存在於講故事的形式中。但是,不同於講故事的其他方面,歷史緊密建立於真實事件,由特定的規則和指引而形成。

這個重要的不同點直接指揮歷史學家閱讀史料。在歷史學家能夠言之鑿鑿地說一個歷史事件確實發生過之前,他或她必須獲得證據。許多證據是以歷史文獻形式的,例如古代人遺留的日常的書面記錄。這裡要提出,古代人書寫這些文件很少是為了未來使用目的。因此,非常重要的是,歷史學家要了解這些文獻產生形成的原因力量。

考慮到這個因素,我們在閱讀史料時,需要考慮一系列的準則:

  • 是什麼驅使這個人做出行動?
  • 當時社會上主流的觀點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 先前的哪些事件導致了這個問題?
  • 有哪些相同的事件,它們是怎樣產生的?
  • 為什麼這個事件在那一時刻出現,而不是或早或晚?
  • 這個事件或者人物如何受社會力量影響?這些力量包括教會,經濟條件,地理,人物以及社會總體受教育程度,技術,民族主義,文化傳統,還有人物的社會階層。

我們可以將這些考慮總結成`ADAPTIL'方法來評估史料:

  • A 考慮史料的作者(Author)
  • D 考慮史料的日期(Date)
  • A 考慮史料的預期讀者群(Audience)
  • P 考慮史料的目的(Purpose)
  • T 考慮史料的語氣(Tone)
  • I 考慮史料的意味(Infers)著什麼(推論)
  • L 考慮史料的局限性(Limitation)

使用這些技巧,將使你能夠更好的掌握本書中記載的歷史事件,它們將使你能更好地應用歷史知識而不是簡單記憶。

所有這本書的貢獻者都希望你能夠發現這本書對於學習歐洲歷史非常有用,不管你是否準備歐洲歷史求職測試,學校期末考試,甚至就是簡單地要了解更多歐洲歷史。

古羅馬帝國的衰落[編輯]

對於人們來說,說古羅馬帝國「陷落」非常正常,但是在許多方面這種描述是太簡單了,可能具有誤導性作用。可以確定的,由奧古斯都凱撒和他的繼任者統治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確實從歷史上消失了。但是,古羅馬帝國的城鎮和鄉村,法律和關稅,並且最重要的,古羅馬的語言都在歐洲的廣闊地域繼續存在,並成為了未來歐洲社會的基石。

古羅馬帝國的晚期充滿了政治和社會的紛亂。許多這樣的不穩定導致到了西羅馬帝國的衰落。從公元5世紀起,西羅馬帝國遭受了或多或少的野蠻人的攻擊。在康士坦丁一世的統治時期,古羅馬帝國的西部不再是帝國王權所在地。康士坦丁決定在他的兒子們中間分割帝國。由於野蠻人的攻擊和羅馬城已經相對破舊不堪,他選擇在拜占庭建立新首都君士坦丁堡。

這個時期政治和經濟全面崩潰。但是,羅馬帝國中心的衰落給羅馬的行省帶來了機會。在羅馬帝國的疆域內,那些祖先已經歸屬羅馬的非義大利居民開始更多地強調身份認同,例如凱爾特人中的高盧人,古西班牙人,不列顛人或者北非的非洲人。那些通過羅馬邊境(萊茵河多瑙河東北方向)入侵到內部的野蠻人部落(日耳曼部落)經常定居在帝國的領土上,建立與羅馬統治並行的社會,並緩慢與羅馬帝國原住民同化了。這個進程持續了兩到三個世紀導致了古羅馬疆域內歐洲社會人口組成的劇烈變化。羅馬帝國的東部開始把拜占庭地區看成帝國的中心,古羅馬帝國的這個東西分裂在後世歐洲導致了深遠的影響(西羅馬的地域被認為是歐洲主要歷史文化進程的區域)。

康士坦丁最重要的作為皇帝的行為是在臨死前歸一基督教。儘管帝國的重心移到了君士坦丁堡,新創立的教宗教會系統因聖彼得,象徵性的第一位教宗而仍留在了羅馬。在一定程度上,教宗的權力等同於西羅馬皇帝。當時西羅馬的世俗首都在拉維納,義大利東北部鄰海城市)。領導能力的失敗和對入侵的壓力,導致了羅馬城於公元410年陷落於西哥德部落(日耳曼部落一支)。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在拉維納陷落。殘存的東羅馬因地理位置也被成為拜占庭帝國。現今義大利的區域,直到19世紀才統一為一個國家。

佔領歐洲的野蠻人的統一[編輯]

隨著羅馬帝國權勢的衰退,野蠻人(日耳曼部落)從帝國邊境外部湧進來填補了真空地帶。西哥德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和一部分法國地區)建立了王國,汪達爾人在北非站住了腳。在羅馬統治下的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部落的戰士被從歐洲大陸邀請來抵抗其他野蠻人的進攻,但是戰事結束後,這些人決定留下來。後羅馬時代的義大利處在東哥德人的控制之下。東哥德人最有影響力的國王,迪奧多里克,被羅馬元老院擁戴為新的帝國皇帝,並保持了與教宗的良好關係,將權力中心定在義大利北部的拉維納。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則仍在在拜占庭帝國控制之下延續了幾個世紀。

一度是西羅馬帝國最繁榮的地區的高盧行省,成為了法蘭克人統治的地區。羅馬高盧社會和他們的領袖逐漸與法蘭克人同化了,依靠法蘭克的戰士保衛他們的安全,並與法蘭克部落聯姻鞏固相互關係。新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包括了現今的德國西部和法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她通過對西哥德人和其他野蠻人部落的一系列戰爭的勝利,確立了在這一地區的勢力範圍。今天,在德語中,法國這個詞,(法蘭克王國或法蘭克地域),表現了對古代法蘭克王國的敬意。

墨洛溫王朝,得名於傳說中的部族國王墨洛溫,是第一個在法蘭克疆域上統治的王朝。他們最有能力和權勢的統治者,克羅維一世,在公元496年因為一次在戰爭中勝利的預言應驗而皈依基督教天主教。克羅維去世時,將他的王國在幾個兒子間分割。而他的後代在一個世紀的斷斷續續的血腥內戰中為了權力互相爭鬥。他們中的一些人,例如切貝里克一世,瘋狂而愚蠢。沒有人願意放棄權力或土地來統一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於是衰落了,淡出歷史和人們的視線。

新的統治力量,加洛林王朝,是在墨洛溫王朝的宮相,掌管馬匹裝備的總負責人)權力擴張導致下建立的。墨洛溫王朝的國王們賦予了他們的宮相過多的權力來領導和控制國王的財產和領地,以至於一些宮相利用這種權力指揮和控制整個王國領域。裴平二世,阿基坦的裴平,今法國波爾多附近地區)是第一個將自己的權力擴展到幾乎全部高盧地區的人。他的兒子,同樣是宮相,夏爾馬特,在圖爾戰役中擊敗了入侵的伊斯蘭軍隊,將穆斯林的勢力逐出在歐洲大部分區域之外。馬特這個名字,在法語中意思為錘子,是指他的作戰武器。

馬特的兒子,矮子裴平,或裴平三世,在徵得了教宗的支持後,拋棄了墨洛溫王朝的傀儡。教宗允許裴平推翻墨洛溫王朝以換取法蘭克人的對教宗國的支持,反對倫巴底人對教宗國的入侵。裴平三世被宣布為上帝恩惠之王,因此開了歐洲集權的先河,宣稱是上帝的意志選擇了他作為國王。

注意,裴平二世和裴平三世都被稱為小裴平,裴平一世被稱為老裴平。但是裴平三世也被稱為矮子裴平。

矮子裴平是加洛林王朝的奠基人。這個王朝在他的兒子查理曼大帝,生於公元740年左右,卒於公元814年)手中達到了頂峰。查理曼大帝是第一個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人,一個被確認為凱撒的繼承人和天主教教會的保護者的人的稱號。查理曼大帝的帝國疆域通過征服戰爭不斷擴大,包括現今的法國和德國地區。他也在法蘭克王國地區創建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知識的復興。查理曼大帝建立了修道院,並讓僧侶們在稱為寫字室的地方用金泥寫本的方式抄寫拉丁文的聖經。對於女性來說,紡織是較少的被允許在生於後代和田間勞作之外展現她們知識能力的方式之一。

查理曼大帝的兒子們延續了日耳曼部落的傳統,在其死後在公元9世紀王對國進行了分封。這時出現了西法蘭西亞和東法蘭西亞,在接下來的世紀裡將被成為法國和西部德國。同時,西歐的定居區域不斷遭受來自北歐的維京人或諾曼人的進攻。這些人是從丹麥和斯堪地那維亞地區而來的獨立的海上戰士組織,他們的神包括戰神索爾和奧丁。他們對富有的基督教地區和教堂的攻擊活動,是他們拓展從新大陸到拜占庭的跨大西洋貿易網絡活動的一部分。維京人的攻擊活動持續到挪威和瑞典在公元11世紀和12世紀緩慢接受了基督教為止。在這個時期,英格蘭,愛爾蘭和法國的諾曼第都有了大量的維京人定居,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在西班牙地區,一個西哥德人建立的王國興盛起來,伴隨著不斷的衝突直至公元711年。這時,西班牙地區的大部分迅速落入了穆斯林入侵者的手中。一個穆斯林大帝國,後倭馬亞,在文化上和軍事上強盛起來,佔領了中南部地區。在北部山區,許多小的基督教國家,如加利西亞王國,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納瓦拉王國和阿拉貢王國,堅持了下來。在東北部與法蘭克帝國接壤的地區,稱為西班牙邊境,包括了很多自治領,是作為法蘭克帝國和回教帝國的緩衝區。從公元801年起,包括了現今巴塞隆納,其周邊後來成為了加泰隆尼亞自治領。公元1469年,阿拉貢的國王費爾南多,與卡斯蒂里亞王國的女王伊薩貝勒聯姻,形成基督教聯盟,進攻西班牙地區的穆斯林,逐漸統一了整個西班牙地區。在公元1492年,穆斯林失去了在西班牙地區最後的王國,格蘭納達。這個基督教王朝的聯盟,產生了他們的孫子卡洛斯五世,在王國內部保持了內部原來古代各基督教王國的邊界,不同的民族,法律和組織,直至18世紀。納瓦拉在公元1515年被併入,但仍作為巴斯克郡,仍維持自己的法律和財政稅收。義大利開始分裂成許多狹小由不同政府形式管理的王國。但教宗仍能夠向大多數歐洲居民施加巨大的影響力。

東部歐洲地區,人口稀少,遠離羅馬帝國,在公元6世紀到10世紀期間,經歷了許多入侵和民族遷徙。斯拉夫民族,從他們的在南部俄羅斯地區故鄉,隨著日耳曼民族大遷徙的後塵向西擴展,在巴爾幹,波西米亞,波蘭和東德地區定居下來,效忠了不同的羅馬帝國的繼任者。波蘭人和捷克人接受了拉丁語區的基督教天主教,塞爾維亞人和俄羅斯人接受了希臘拜占庭東正教。匈牙利人,一支騎兵部落,類似於匈人,在公元9世紀從俄羅斯荒原進入了歐洲大陸,與查理曼大帝繼任者的日耳曼帝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最終在今匈牙利地區建立了拉丁語區基督教天主教的王國。波羅的海地區的民族,例如立陶宛人和普魯士人,則在中世紀早期長期地遠離基督教國家的擴張。

大不列顛在日耳曼人的盎格魯,撒克遜,朱特部落入侵後,分裂為許多王國,直至丹麥人入侵。阿爾弗萊德國王,阿爾弗萊德大帝在公元9世紀晚期將大部分英格蘭地區統一成一個王國。在10月6號,確切的在公元1066年,威廉一世在黑斯廷斯戰役,英格蘭東南部薩塞克斯郡港口城鎮,發動了諾曼第人對英格蘭的入侵。法語區諾曼人在這一時期控制英格蘭,導致了來源於法語的英語詞彙的大量產生。

在公元1215年,不列顛人迫使國王約翰簽署了大憲章。約翰是一個非常獨斷專行的國王,他欺壓他的諸侯,殺死了他的尚在兒童時期的侄子亞瑟,招致了羅馬天主教會的憤怒,被停止教權(英格蘭所有教會活動均被停止,沒有婚禮,葬禮和彌撒。這是教宗詛咒英格蘭下地獄的方式)。他的諸侯最終團結一致反對他。當國王出外打獵時,諸侯們將他包圍,交給他兩個選擇,或者簽署大憲章,或者被殺死。最終簽署的大憲章確立了不列顛議會,這樣削弱了王權,但是國王仍有權力決定是否召集議會。

在俄羅斯地區,斯拉夫民族和斯堪地那維亞民族在基輔建立了一個王國。

羅馬式藝術和哥德式藝術[編輯]

羅馬式藝術和哥德式藝術體現在在中世紀的教堂建築和金泥抄聖經寫本形式中。羅馬式教堂通常有一個木製的平頂,或者是以半圓形結束的筒頂。後者比平的木天蓬更防火,因為木天蓬很容易被僧侶在宗教儀式中點燃的火而燒毀。羅馬式教堂比哥德式教堂天蓬更低,使用更少的彩繪玻璃,因為這兩項特性需要飛扶壁來支撐高聳的建築帶來的巨大壓力。羅馬式教堂,正如名字所揭示的,試圖建造看起來更像宏偉的羅馬帝國時代的羅馬巴西里卡。主要特徵表現在內部的柱子厚重而且刻有凹槽。

哥德式教堂,在歐洲北部和西部比較興盛,比羅馬式教堂更高而且包括了更多的彩繪玻璃窗戶,因為彩繪玻璃在教堂設計中更流行。這兩項設計方面的考慮,導致了飛扶壁的到來,用以在外部支撐建築由於玻璃帶來的過分的重量。哥德式設計的另一方面是內部中央殿堂兩邊的柱子更小。哥德式教堂使用了圓形肋拱,所有的圓形肋拱在一個尖頂交匯。

金泥裝飾手抄本也是羅馬式和哥德式藝術中的流行的藝術形式。彩飾抄寫本是僧侶們在聖經抄寫室里彩繪裝飾的聖經抄寫本。這些裝飾都是具有宗教意義的。愛爾蘭金泥裝飾手抄本凱爾經,具有大量蔓藤畫紋的裝飾效果,體現了愛爾蘭早期多神教藝術對基督教的影響。

詩歌和音樂被那些具有歌唱才能的旅行家,游吟詩人,傳播到歐洲各地。他們在歐洲傳遞消息並且講述故事和演唱歌曲。這些著名的歌曲之一是羅蘭之歌,(法蘭克史詩,公元11世紀,因主角羅蘭伯爵而得名,記述了當查理曼大帝帶領軍隊撤離西班牙時,當地的巴斯克人進攻查理曼大帝的軍隊尾部的情況)。其中的一段描述查理曼大帝的勝利:

國王啊,他多麼勇敢和快樂 他控制了科德雷,城牆在他面前倒下 他的彈石機讓一座座城鎮陷落 他的騎士給他繳獲了無數的奇珍異寶 白銀黃金,和珠光寶氣的華服 在這座城市裡再沒有異教徒 他或者被殺死了,或者已經皈依基督教


貝奧武夫則是這一時期著名的敘事長詩。它是最長的日耳曼史詩,講述了困擾一個城鎮的巨龍被殺死的故事。

中世紀教宗的權力[編輯]

天主教教會是中世紀歐洲最有權勢的組織機構。與此相聯繫,教宗,成為了中世紀歐洲最有權力的人。他的權力是通過選舉而賦予他的,並且伴隨他一生。許多教宗希望並千方百計不斷擴展他的權力。十字軍東征,一場對抗伊斯蘭在聖地擴張的軍事運動,很明顯就是試圖建立一支教宗的軍隊來執行教宗的命令。

我們必須通過考慮教宗權力的本質來結合歷史背景看待教宗。皇權由土地所有權繼承獲得,土地所有權決定了供養騎士軍隊的能力。教會擁有較少的直接控制的地產,並且更複雜的是,這些財產不能通過遺產繼承的方式傳承。這意味著,每位瀕死的教宗都只能通過財產捐贈的方式擴充自己家族的財力,這樣教廷的財產一直在縮水而不是增長。因此,下一任教宗只能寄希望於其它形式的權力,而他在精神世界的權威始終是一種相對於直接土地控制更重要的權力。

教宗試圖通過政治方式來控制歐洲。他強迫國王們任命教宗的主教在重要的世俗官職位置上。作為回應,這些歐洲君主把他們自己的主教通過世俗敘任的過程任命在神職位置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對外售賣許多主教職位,直到他試圖廢黜教宗格里高利七世。作為反擊,教宗格里高利七世宣布開除亨利四世教籍,釋放各個德意志諸侯對皇帝的義務。亨利努力鞏固自己的王國,但是面對由於高度恐懼自己的靈魂會下地獄的憤怒的民眾,不得不來到了阿爾卑斯山下的卡諾薩修道院乞求教宗寬恕他。亨利四世光腳站在雪地里三天,最後格里高利教宗軟化了,收回了開除教籍的命令。接下來,教宗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了主教敘任權不停鬥爭。直到教宗卡里科特斯二世和神聖羅馬帝國亨利五世坐下來簽署並執行了沃爾姆斯宗教協定。這個協定確立了只有教宗才能任命神職位置的主教,只有皇帝才能任命世俗位置的主教。這場在沃爾姆斯協定中結束的鬥爭史稱敘任權鬥爭。

宗教領域裡的智力活動主要由修道院制度來指導。許多修道院在歐洲被建立,並且形成了新的秩序以服從特定宗教目的。聖本篤是第一個制定修道院制度的人。聖本篤令遵循非常細緻的儀式。在這些儀式中規定了每個禱告的精確時間。有人認為這導致了鐘錶的開發。鐘錶是在第四次拉特朗公會議。法國西韜村,是熙篤會令的發源地。熙篤會令將所有修道院都規定到一個秩序下,但是也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僧侶們不僅精研歐洲中世紀經院哲學,而且還在城市裡施捨食物和提供服務。

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編輯]

行會,通過教育和產銷垂直整合控制著誰能夠從事特定職業,是首先形成大學的機構。在他們中間有西班牙薩拉曼卡大學,法國巴黎大學和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經院哲學,一種強調講授聖經和古希臘亞里斯多德哲學的教育哲學,是最普遍的教育形式。對古希臘的文化復興帶來了人文主義和自由藝術。

城市開始形成,為商鋪和行會的提供場地。人們需要城市作為交易中心,許多著名的歐洲中世紀城市都是港口城市。在這些城市裡,貨幣資本主義開始繁榮起來。在北部,金幣成為了強有力的通行貨幣。歐洲人重新打開了沉睡多年的通往中國和中東的貿易路線。絲綢之路被再一次打通,後來歐洲的地理大發現和大航海時代都是為了找到更便捷的前往東方的貿易通路。

農業技術進步也開始出現。田地開始由牲畜牽引的金屬犁進行深翻。歐洲人也開始實行土地撂荒來使土地肥力恢復,這樣農業輪作的概念開始出現。分封制度和莊園制度系統隨著新的農業手段發展起來。分封制度是莊園制度系統背後的政治形式,將社會組織成金字塔體系,頂端是君主,下面是諸侯。一個諸侯接受土地分封,作為回報,他們保護和服務於他們之上的君主。莊園制度,是這個系統的經濟形式,是大量田產的經濟管理方式。諸侯君主管理農業種植然後與君主進行糧食貿易以換取保護,換取對倉庫,磨坊,烤爐的使用權來烤麵包。食品就是這樣生產的。但是,中世紀糧食磨出來的麵粉非常粗糙殺口。水源通常被污染了,所以穀物也被用來釀啤酒作為北歐居民的飲品,或在南方釀造葡萄酒作為南歐人的飲用液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