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和新興學習技術/個性化學習環境文獻探討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個性化學習環境的定義[編輯]

個性化學習環境(PLE)最一開始的想法是由Olivier和Liber在2001年所提出討論,之後很多學者對豐富這個概念也做出了貢獻,像是Stephen Downes、Ray Sims、Mark van Harmelen、George Siemens、James Farmer、Michelle Martin、Scott Wilson、Steve Barth、Terry Anderson、Will Richardson、David Delgado等人。簡單來說,個性化學習環境幫助人們控制及安排自己的學習過程,以及提供學習者支持以 」(1)設定自己的學習目標 (2)管理自己的學習,管理兼具內容及過程 (3)在學習過程中和他人溝通且因此達成學習目標。」(Mark van Harmelen)*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sonal_Learning_Environment

個性化學習環境這個名稱也暗示了它是一種 「具開放性、可互相操作、且由學習者控制的觀念下,不同工具所形成的集合。」(George Siemens)

對於個性化學習環境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性的解釋出現。很多不同的意見可以在網路上被找到:

  1. 「個性化學習環境的觀念核心是指,在一個由人際網路、服務和資源所組成的分類環境下,可讓學習者(或任何人)參與的一種工具。它不只是Web2.0,它確實是一種含有Web2.0的意義的讀寫運用(就廣義來說)。」(Stephen Downes, 2006) 而且Downes更將個性化學習環境形容為一種 」工具、服務、人、和資源的集合」。
  2. 「具開放性、可互相操作、且由學習者控制的觀念下,不同工具所形成的一種集合。」
  3. 「讓個人去進入、聚集、安裝、和操作學習進行中數位失真的經驗。」(Ron Lubensky)
  4. 「免費的、分配的、以網路為根基的工具的集合,通常以一個部落格為中心,利用RSS聚合內容(RSS feeds)和簡單的HTML語法所結合起來的集合內容。」(Sean FitzGerald)


個性化學習環境是一種觀念,而不是以一個網站、軟體、或任何聯機用戶為命名。有個個性化學習環境的例子改變、成長、且在不同時間涵蓋不同的媒介。當過去正規教育為主流,且學習是由老師和學校所設計和管理時,個性化學習環境並沒有像現在一樣的有影響力。但如今,有了先進的溝通科技後,個人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學習地圖,也就是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環境。

這裡有一個個性學習化環境的例子,是Ray的心智圖:

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屬於自己的個性化學習環境,可以透過訂閱RSS及放有很多連結的個人部落格,或是可以結合自己的制度教育和其他有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的學習資源。或者,一個可以上網的PDA也可以創造一個個性化學習環境。個性化學習環境會依時間不同而變化,隨著每個案例不同也會有所改變。


參考文獻 boyd, d. m., & Ellison, N. B.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1), article 11. *http://jcmc.indiana.edu/vol13/issue1/boyd.ellison.html Downes, Stephen (2005). E-learning 2.0 Olivier, Bill, & Liber, Oleg. (2001) Lifelong Learning: The Need for Portable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and Supporting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 The JISC Centre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eroperability Standards, Bolton Institute December 2001. van Harmelen, Mark (August 2006). 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s.

個性化學習環境的歷史[編輯]

個性化學習環境崛起的原因[編輯]

個性化學習環境是一個新的概念,但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帶領我們更進一步走進了Web 2.0的世界,更由於web2.0的興盛 為個性化學習環境注入一股新的泉源。如上述所提到的web 2.0新興資訊科技蓬勃發展,有許多實用的媒介與工具可作為證明,如部落格(blogs)、社會性網路書籤(social bookmarking)、維基(wikis)、可將放在網路上的錄音內容,透過訂閱讓人下載到數位行動設備中,以供人離線或是在其他時間播放這些錄音內容(podcasting)、一種透過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特性所制定的格式,讓網站的管理者可以把網頁內容傳給訂閱戶的機制(RSS)、社會性軟體(social software)、web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s (APIs)、線上網路服務(online web services)…等等。就個人化學習環境來說,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就是寄予未來,其能發展出與以資訊科技作為學習工具的使用者之間的互動,此外也能使得這些使用者能塑造個人的學習空間,以便能組成、參與社群以及創造、開發、融合、分享資源。如真能實現,人們就能享有建構自己專有學習空間的能力以及支配的權利,這是完成相當具有革命性的一個步驟。

  • 以學習者為導向的終生學習需求增加
    1. 因科技以及社會市場快速的脈動,為了能與專業保持緊密的連結,因此對於有連貫性以及效用的知識技能的需求增加
    2. 勞資關係的改變
      • 隨著產業沒落或者工作地點全球化的移動,對於重複訓練學習的工具需求增加
      • 即使身處穩定的產業中,其工作的保障也有下降的趨勢
      • 更加頻繁的工作以及事業的轉換
      • 更加自由的學習媒介:一家公司中可能沒有學習發展的團隊可依循
      • 對於員工發展訓練的責任已從公司轉移到員工身上
    3. 隨著壽命的延長,增加人們對於擁有一個活躍以及探索目標導向的退休生活的接受度,其已勝於以往以娛樂休閒導向為主的方式
    4. 增加接觸大規模成長資訊量的機會,導致對於「哪裡是資訊的重點」產生疑惑,因而感到資訊負載量過大
    5. 在工作以及學習上,增加與其他人建立聯繫的機會、意願以及需求

對於學習者而言,周圍的世界瞬息萬變,唯有擁有創造個性化學習環境的能力才是一切的根源。

學術成就[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