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藥理學/微生物疾病之化學治療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化学治疗是应用药物对病原体(细菌和其它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所致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简称化疗。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编辑]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

[编辑]

是指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药物(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

抗生素(antbiotics)

[编辑]

是由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抗生素分为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前者由微生物产生,后者是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获得的半合成品。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编辑]

是指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包括广谱(broad/extended spectrum)和窄谱(narrow spectrum)两种。广谱抗菌药指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效的抗菌药,如四环素(tetracycline),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第三、四代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广谱青霉素和广谱头孢菌素。窄谱抗菌药指仅对一种细菌或局限于某属细菌有抗菌作用的药物。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是临床选药的基础。

抑菌药

[编辑]

杀菌药

[编辑]

抗菌活性

[编辑]

最低抑菌浓度

[编辑]

最低杀菌浓度

[编辑]

化疗指数

[编辑]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编辑]

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段时间范围内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

首次接触效应

[编辑]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编辑]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编辑]

青霉素类抑制细胞壁粘肽交叉连结→细胞壁缺损→水分内渗→细菌膨胀变形→细菌破裂、溶解。

改变胞质膜的通透性

[编辑]

多粘菌素与细胞膜内磷酯结合→细胞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细菌死亡
制霉菌素、二性霉素:与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结合→膜通透性↑,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真菌死亡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编辑]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编辑]

利福平:抑制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从而抑制的mRNA合成
氟喹诺酮类:抑制DNA螺旋酶→抑制DNA合成
磺胺类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TMP(甲氧苄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从而抑制DNA、RNA的合成

细菌的耐药性

[编辑]

细菌对药物敏感度↓或消失导致该药的疗效↓或消失。如金葡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高达90%。
耐药性的逐渐增加是影响疗效的严重问题!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编辑]

耐药性的种类

[编辑]

天然耐药性(intrinsic resistence)

[编辑]

获得耐药性(acquired resistence)

[编辑]

对某种细菌不具备固有耐药性,其耐药性是后天获得的。使用抗菌药是获得耐药性的重要原因。也是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耐药的机制

[编辑]

产生灭活酶

[编辑]

细菌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使抗菌药物失活是耐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使抗菌药物在作用于细菌之前即被酶破环而失去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编辑]
  • 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分的靶蛋白结构(例如靶蛋白结构突变),降低与抗生素的亲和力,使抗生素不能与其结合,导致抗菌作用降低。
  • 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的、原来敏感菌没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与新的靶蛋白结合,产生高度耐药。
  • 靶蛋白数量增加,即使药物存在时仍有足够量的靶蛋白可以维持细菌的正常功能和形态,导致细菌继续生长、繁殖,从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改变细菌外膜通透性

[编辑]

很多广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药。

影响主动流出系统

[编辑]

某些细菌能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这种泵因需要能量,故称主动流出系统(active efflux system)。

耐药基因的转移方式

[编辑]

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编辑]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编辑]

根据致病菌和药物的特点选用抗菌药

[编辑]

预防应用要有严格指征

[编辑]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编辑]

防止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

[编辑]

肝肾功能损害时抗菌药的应用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