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和新興學習技術/創新教學
第三章第一節:以web2.0技術創新教學
[编辑]1.科技在教學中的角色轉換 1.1內涵的改變:「內容的傳播」到「內容的互動」 即使「以web2.0技術創新教學」幾乎變成了一種陳腔濫調,但是web2.0的出現以及許多應用工具的成熟,這句子有了他全新的定義。在web2.0剛開始發展的時候,互動科技尚未被人們廣泛使用,科技的應用技術包含了下列方式(如表格1.所示):
表格1.早期web2.0在技術上的應用工具(由Lee Chen-Feng整理,2007)
No.項目
1 電腦呈現
2 電腦支援技術軟體
(副項目) 2.1與識別理論相關的學習環境 2.2視覺化或情境化的教學工具(心智工具) 2.3模擬軟體 2.4移難排解軟體 2.5評估工具
3 網路資源
(副項目) 3.1以網路取向的書本工具 3.2以網路取向的電腦輔助教學工具 3.3非同步的討論 3.4遠距教學
從表格1當中,我們可發現只有3.3項和3.4項是具高度互動性的。與網際網路的互動性正和結構主義所提倡的相似。結構主義相信社會群體智能對於影響以及幫助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換句話說,群體智能的練習,像是合作學習,通常可以更有效率地達到指導目標。舉例來說,這篇章節是在E-campus 3學習平台---一份由台灣的國立交通大學設計的課程管理軟體---上面完成的。在上傳這章節至Web 2.0 wikibook前,我被鼓勵去公布一份草稿至討論區,為的是要蒐集老師以及同儕們的建議。因為它友善的合作功能,這份公開的討論或許會使我的作品產生關鍵的變化。因此,我寫作過程的經驗可被視為在有限時間內使用協作工具加速學習成果的最佳範例。
1.2功能上的改變:從「內容呈現工具」到「內容討論室」 今日,為了要迎合信息化社會的學習需要,我們可以擴大社會建構主義的解釋範圍。Siemens (2007)提出一個有關學習的概念:「在數位時代中,我可以使用許多外部應用設備來學習」(P.30-31)。我們可以想像外部群體智能就像串連資訊網路所提供的資訊或知識互連網路。例如,我們可以從Google scholar接收知識。Google scholar是Google公司服務工具中的一個知識索引資料庫。但是,他的本體存在於其他網路中的服務工具。知識文章即為大眾製造的團體智能這論點可能會引起爭議。在過去,假如一個人想藉由外部群體智能來學習,必須藉由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來完成。在數位時代,一個人可以從外部團體智能利用網路來學習。在web2.0外部應用系統的觀點之下,藉由多元科技應用產生的團體智能展示,教師和學生因此可以在任何時候進入及更新他們所需要的檔案。這種群體智能就像是個人智能的集合。因此,對現代人來說,什麼是學習呢?我們可以說學習是維持及管理我們的外部及內部之網路嗎?因此,為了要促進有效率的學習,假如教師能在規劃學習時引進含有web2.0觀念的科技工具,將會對達成此目標更有幫助。
2. 科技角色的改變加速學習方式的改變
2.1 使用者增加對學習模式的改變的影響 因為它的高度互動性。Web2.0的用戶快速增加---那些Web2.0工具通常以部落格,wiki,撥客網路相簿,影音部落格,RSS瀏覽器,Memo Pad等形式來呈現。當大眾逐漸以如此互動的方式使用web2.0工具。有越來越多人以互動科技與其他人交談。當然,這些人包括了教師與學生。這現象或許是從一種特定的風氣到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交談模式。因此,對教師而言,Web2.0的科技應用不只是一資訊蒐集者或可有可無的教學媒體,他或許也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改變學習模式的因素。舉例來說,教師可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發表進度表及建立討論區。我們知道今日的學生-居住於數位時代的數位原住民,喜愛或習慣和老師及同學在網路上進行大量的對話。藉由這種方式,學生可以避免一些麻煩事。這些麻煩事包括教師的權威,教師和學生間不合作的關係等等。然而,在數位時代的教學中,無庸置疑地,除了老師和學生以外,科技已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2.2 互動式科技的哲學觀與特色 老師與學生是傳統教室的主要角色。像黑板等類的教學工具只是置於教室角落的配角。但如今,由於 Web2.0 的出現,科技已將教學工具變成了主要的角色。因此,在此篇文章中,我們會把科技的角色看成一個普遍的名詞,代表所有教室中使用的教學工具,從傳統到現代都算。科技不再只是一個配角,由於科技的日新月異,對大多數人來說,科技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漸成了一個學習夥伴。舉例來說,強納森 (2000) 就提出學習者應該從「向電腦學習」轉變到「和電腦一起學習」。然而,科技的角色仍然像是私底下的學習夥伴。現今,由於在數位時代裡科技運用的革新,以人為本的概念已經逐漸的被以電腦為本的概念的範例所取代。這是種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模式。科技的展現不再是焦點,科技只是被視為用來達成學習或教學目標的工具。既然重點是為了要達到學習者間的互動與分享,科技通常以簡明的形式出現,使用者才能沒有障礙且輕鬆地使用它。這些改變都使得科技在教學活動中,變成跟老師與學生等一樣重要的要素。科技不再只是在紅花旁邊,那綠葉的次要角色。
3 互動式科技在教學中的運用與影響 3.1 互動式科技的學習結構與教學法 在這個部分,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描述互動式與分享科技的原理。在新的教學法中,它就跟老師和學生等腳色一樣的重要。
對教師來說, Web 2.0 科技可以被用來當成教師的知識管理工具,也可以是多方對話的媒介。 對學生來說, Web 2.0 是一個方便的學習方式,可以從教師所設計的課程中學習,或者是一個提供學生間以及師生間討論的開放平台。 對師生間的互動來說, Web 2.0 的特色可以推廣師生間的協同互助。它不只可以被當成一個新的知識創新的聚會場所,也可以是一個社交地方 ( 如表 2 所示 ) 。
3.2 在教學中善用互動式科技 在表 2 的學習結構當中,藉著互動式科技,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把自己放在學習的中心位置。不管是從學習或訊息分享的角度來看,每一個參與教學過程的成員都會有自由與平等參與的機會。這樣在學習中的平等機會絕對能將整個教學過程的效率和有效性發揮到極致。
4 結語 杜拉克在 1999 提出加速社會發展的因素。他相信是訊息本身在快速的社會發展中扮演要角,而不是傳遞訊息的科技。應該要讓科技回到供人們做有意義使用和搜尋的角色。人們可以使用多種形式的科技來溝通,而且是免費的。然而,我們可以發現,教學法正隨著科技角色的改變而改變。這些教學的改變如下:
1. 藉著科技的輔助,學習可以更有效率和效果。
2.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學生和科技都扮演著要角。
3. 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改變非常的顯著。
教師和學生的腳色隨著 Web2.0 科技而改變,這是個精簡和有組織的論點。伴隨著教學與學習的未來趨勢的大致描述,一些詳細運用的例子也許會幫助讀者對這些科技有較完整的了解。
5 結語 既然 Web 2.0 在教學中的使用是要能更有效率和有效過地達成學習目標,教育者與研究者在日常的操作中也必須去考慮到下列的因素 ( 如同此書在接下來的篇章所描述的 ) :
1. 由學生所產生的課程內容 / 同儕間的學習 / 聯結性
2. 設計的教學模組 / 新興學習科技
3. 評量與評鑑 Web 2.0 和新興教學科技的影響
4. 研究 Web 2.0 和新興教學科技的影響與有效性
5. 專業發展與克服指導者和行政管理上的輔助
參考書目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tools for schools. Prentice Hall, Inc. New Jersey. Siemens, G. (2006). Connectivism: Learning Theory or Pastime of the Self-Amused? Drucker, P. (1999). Management Challenges for the 21st Century ,Harper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