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肝功能不全的主要并发症
肝性脑病
[编辑]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由于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代谢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上表现为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终出现肝性昏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
分类及分期
[编辑]- 分类:1998年,维也纳第11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研究并统一了肝性脑病的定义及分类,按肝功能失调或障碍的性质将肝性脑病分成三种类型。
类型 | 特征 | |
---|---|---|
A (Acute急性) | 急性肝衰竭 | |
B (Bypass旁路) | 单纯门体旁路 | |
C (Cirrhosis肝硬化) | 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和(或)门体分流 | |
亚型 | 发作型 | 有诱因、自发型、复发型 |
持续型 | 轻型、重型、治疗依赖型 | |
轻微(亚临床) |
- 分期:临床上根据肝性脑病症状的轻重,即意识障碍程度、神经系统症状和脑电图的变化,将肝性脑病分为4期,各期的主要特点如下表:
各期名称 | 精神症状 | 神经症状 | 脑电图 |
---|---|---|---|
一期
(前驱期) |
性格改变:抑郁或欣快
行为改变:无意识动作 睡眠时间:昼夜颠倒 |
扑翼样震颤(±)
病理反射(-) 生理反射(+) |
对称性θ慢波
(每秒4~7次) |
二期
(昏迷前期) |
一期症状加重,
对时、地、人的概念混乱, 语言、书写障碍 |
扑翼样震颤(+)
病理反射(-),生理反射(+) 肌张力增强 |
同上 |
三期
(昏睡期) |
终日昏睡但可唤醒
语无伦次 明显精神错乱 |
扑翼样震颤(+)
病理反射(-),生理反射(+) 肌张力明显增强 |
同上 |
四期
(昏迷期) |
完全昏迷
一切反应消失 可有阵发性抽搐 |
扑翼样震颤(-)
病理反射(±) 生理反射(-) |
极慢δ波
(每秒1.5~3次) |
发生机制
[编辑]氨中毒学说
[编辑]正常人体内NH₃的生成和清除保持着动态平衡,严重肝疾病时,由于NH₃的生成增多而清除不足,引起血氨增高及氨中毒(ammonia intoxication)。
血氨增高的原因
[编辑]血氨清除不足
- 鸟氨酸循环障碍
- 门-体分流:氨绕过肝脏
血氨生成增多
- 肠粘膜淤血、水肿以及胆汁分泌减少,食物蛋白消化吸收排空障碍,细菌丛生,氨产生增多
- 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蛋白产氨增多
- 晚期合并肾功能障碍,非蛋白氮排泄障碍,弥散到肠腔中的尿素,经尿素酶的作用,产氨增加
- 肝性脑病患者躁动不安,肌肉中腺苷酸分解增加,产氨增加
除了上述因素影响血氨的水平外,肠道和尿液中pH的变化也是影响血氨变化的重要因素。
氨对脑的毒性作用
[编辑]干扰脑细胞的能量代谢:NH₃主要干扰脑细胞的葡萄糖生物氧化过程,可能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 NH₃可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酰辅酶A生成减少,从而影响三羧酸循环的正常进行;
- 与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代谢产物α-酮戊二酸结合,生成谷氨酸,同时又使NADH转变为NAD⁺,因而消耗了大量α-酮戊二酸和NADH,造成ATP产生不足;
- NH₃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的过程中又消耗了大量的ATP。
脑内神经递质的改变
- 兴奋性 (谷氨酸、乙酰胆碱) 减少
- 抑制性 (谷氨酰胺、γ-氨基丁酸) 增多
对神经细胞膜有抑制作用:有学者认为,血氨增高可能通过以下两方面影响神经细胞膜的功能。
- NH₃干扰神经细胞膜上的Na⁺-K⁺-ATP酶的活性,使复极后膜的离子转运障碍,导致膜电位改变和兴奋性异常;
- NH₃与K⁺有竞争作用,以致影响Na⁺、K⁺在神经细胞膜上的正常分布,从而干扰神经传导活动。
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编辑]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过程
[编辑]食物蛋白中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胺酸,在肠道(主要在结肠)经细菌脱羧酶的作用,生成苯乙胺和酪胺。这些单胺类物质被吸收后,绝大部分在肝内被单胺氧化酶分解。在肝功能障碍或存在门-体分流时,血液中这些类单胺物质含量大大增加。爆发性肝衰和长期有门-体分流的患者,由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循环血液中的单胺类可大量进入脑内。在神经细胞内,苯乙胺和酪胺经非特异性β羟化酶作用,在侧链β位置上被羟基化,形成苯乙醇胺。这两种物质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其效能只相当于去甲肾上腺素的1/10左右,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false neurotransmitter, FNT)。
假性神经递质的致病作用
[编辑]- 假性神经递质在网状结构的神经突触部位堆积
- 神经突触部位冲动的传递发生障碍
- 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而导致昏迷
氨基酸失衡学说
[编辑]支链氨基酸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
芳香族氨基酸 (aromatic amino acids, AAA):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由正常3-3.5变为0.6-1.2。
氨基酸失衡的原因
[编辑]芳香族氨基酸增多的毒性作用
[编辑]γ-氨基丁酸学说
[编辑]γ-氨基丁酸(GABA)增高的原因
[编辑]GABA的受体增多
[编辑]GABA的毒性作用
[编辑]常见诱因
[编辑]消化道出血
[编辑]高蛋白质饮食
[编辑]碱中毒
[编辑]感染
[编辑]肾功能障碍
[编辑]镇静药
[编辑]肝肾综合征
[编辑]概念及分类
[编辑]发生机制
[编辑]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编辑]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常合并腹水、消化道出血及感染等,使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肾灌注量减少,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导致肾小球有效滤过压降低而发生少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