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肝功能不全的主要併發症
肝性腦病
[編輯]肝性腦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是由於急性或慢性肝功能不全引起的、以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代謝障礙為主要特徵的、臨床上表現為一系列神經精神症狀、最終出現肝性昏迷的神經精神綜合徵。
分類及分期
[編輯]- 分類:1998年,維也納第11屆世界胃腸病學大會研究並統一了肝性腦病的定義及分類,按肝功能失調或障礙的性質將肝性腦病分成三種類型。
類型 | 特徵 | |
---|---|---|
A (Acute急性) | 急性肝衰竭 | |
B (Bypass旁路) | 單純門體旁路 | |
C (Cirrhosis肝硬化) | 伴肝硬化、門靜脈高壓和(或)門體分流 | |
亞型 | 發作型 | 有誘因、自髮型、復髮型 |
持續型 | 輕型、重型、治療依賴型 | |
輕微(亞臨床) |
- 分期:臨床上根據肝性腦病症狀的輕重,即意識障礙程度、神經系統症狀和腦電圖的變化,將肝性腦病分為4期,各期的主要特點如下表:
各期名稱 | 精神症狀 | 神經症狀 | 腦電圖 |
---|---|---|---|
一期
(前驅期) |
性格改變:抑鬱或欣快
行為改變:無意識動作 睡眠時間:晝夜顛倒 |
撲翼樣震顫(±)
病理反射(-) 生理反射(+) |
對稱性θ慢波
(每秒4~7次) |
二期
(昏迷前期) |
一期症狀加重,
對時、地、人的概念混亂, 語言、書寫障礙 |
撲翼樣震顫(+)
病理反射(-),生理反射(+) 肌張力增強 |
同上 |
三期
(昏睡期) |
終日昏睡但可喚醒
語無倫次 明顯精神錯亂 |
撲翼樣震顫(+)
病理反射(-),生理反射(+) 肌張力明顯增強 |
同上 |
四期
(昏迷期) |
完全昏迷
一切反應消失 可有陣發性抽搐 |
撲翼樣震顫(-)
病理反射(±) 生理反射(-) |
極慢δ波
(每秒1.5~3次) |
發生機制
[編輯]氨中毒學說
[編輯]正常人體內NH₃的生成和清除保持着動態平衡,嚴重肝疾病時,由於NH₃的生成增多而清除不足,引起血氨增高及氨中毒(ammonia intoxication)。
血氨增高的原因
[編輯]血氨清除不足
- 鳥氨酸循環障礙
- 門-體分流:氨繞過肝臟
血氨生成增多
- 腸粘膜淤血、水腫以及膽汁分泌減少,食物蛋白消化吸收排空障礙,細菌叢生,氨產生增多
- 上消化道出血,血液蛋白產氨增多
- 晚期合併腎功能障礙,非蛋白氮排泄障礙,彌散到腸腔中的尿素,經尿素酶的作用,產氨增加
- 肝性腦病患者躁動不安,肌肉中腺苷酸分解增加,產氨增加
除了上述因素影響血氨的水平外,腸道和尿液中pH的變化也是影響血氨變化的重要因素。
氨對腦的毒性作用
[編輯]干擾腦細胞的能量代謝:NH₃主要干擾腦細胞的葡萄糖生物氧化過程,可能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 NH₃可抑制丙酮酸脫氫酶的活性,使乙醯輔酶A生成減少,從而影響三羧酸循環的正常進行;
- 與三羧酸循環的中間代謝產物α-酮戊二酸結合,生成穀氨酸,同時又使NADH轉變為NAD⁺,因而消耗了大量α-酮戊二酸和NADH,造成ATP產生不足;
- NH₃與穀氨酸結合生成穀氨醯胺的過程中又消耗了大量的ATP。
腦內神經遞質的改變
- 興奮性 (穀氨酸、乙醯膽鹼) 減少
- 抑制性 (穀氨醯胺、γ-氨基丁酸) 增多
對神經細胞膜有抑制作用:有學者認為,血氨增高可能通過以下兩方面影響神經細胞膜的功能。
- NH₃干擾神經細胞膜上的Na⁺-K⁺-ATP酶的活性,使復極後膜的離子轉運障礙,導致膜電位改變和興奮性異常;
- NH₃與K⁺有競爭作用,以致影響Na⁺、K⁺在神經細胞膜上的正常分布,從而干擾神經傳導活動。
假性神經遞質學說
[編輯]假性神經遞質的形成過程
[編輯]食物蛋白中含有的芳香族胺基酸如苯丙氨酸和酪胺酸,在腸道(主要在結腸)經細菌脫羧酶的作用,生成苯乙胺和酪胺。這些單胺類物質被吸收後,絕大部分在肝內被單胺氧化酶分解。在肝功能障礙或存在門-體分流時,血液中這些類單胺物質含量大大增加。爆發性肝衰和長期有門-體分流的患者,由於血腦屏障通透性增高,循環血液中的單胺類可大量進入腦內。在神經細胞內,苯乙胺和酪胺經非特異性β羥化酶作用,在側鏈β位置上被羥基化,形成苯乙醇胺。這兩種物質的化學結構與正常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其效能只相當於去甲腎上腺素的1/10左右,故稱為假性神經遞質(false neurotransmitter, FNT)。
假性神經遞質的致病作用
[編輯]- 假性神經遞質在網狀結構的神經突觸部位堆積
- 神經突觸部位衝動的傳遞發生障礙
- 神經系統的功能障礙而導致昏迷
胺基酸失衡學說
[編輯]支鏈胺基酸 (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
芳香族胺基酸 (aromatic amino acids, AAA):苯丙氨酸、酪氨酸、色氨酸。
由正常3-3.5變為0.6-1.2。
胺基酸失衡的原因
[編輯]芳香族胺基酸增多的毒性作用
[編輯]γ-氨基丁酸學說
[編輯]γ-氨基丁酸(GABA)增高的原因
[編輯]GABA的受體增多
[編輯]GABA的毒性作用
[編輯]常見誘因
[編輯]消化道出血
[編輯]高蛋白質飲食
[編輯]鹼中毒
[編輯]感染
[編輯]腎功能障礙
[編輯]鎮靜藥
[編輯]肝腎綜合徵
[編輯]概念及分類
[編輯]發生機制
[編輯]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
[編輯]嚴重肝功能不全患者常合併腹水、消化道出血及感染等,使有效循環血量下降,腎灌注量減少,腎小球毛細血管血壓降低,導致腎小球有效濾過壓降低而發生少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