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中医学是中国几千年医学的积累成果,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中医的身影,它在中国是一个学系,在所有汉文化影响下的国家和人们都受着中医的影响,中医学保护了也正在保护着人类的健康。

中医学认为病是因为身体阴阳失衡加上一些发病因素所致的。

中医学所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天然植物作为药材,通过八纲辩证分析病人病情,利用中药的药性用包含汗吐下的八法调理病人身体环境,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使病人恢复健康。

中医学在全世界都被认可所该设立的课程一般包括以下几项:《黄帝内经》、《灵枢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也有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的),其余的有中药学、方剂学、针炙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全科等多种课程。

学科分类[编辑]

现代中医学则可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两大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编辑]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类自然事物及其运动。[编辑]

经络穴位皆有阴阳五行属性,结合表里寒热虚实辩证。[编辑]

中医条目释义(按拼音分类)[编辑]

a~bc~de~f~gh~jk~l~mn~o~p~qr~st~wx~yz~其他

中医名词

中医诊断学[编辑]

四诊[编辑]

八纲辨证[编辑]

中药学[编辑]

方剂学[编辑]

基于本草学,将多种金石草木鱼虫等经过不同的制备(炙、烤等)方法处理,依据辩证选择不同的药物比例,按照君臣佐使组合,制成方剂,根据方剂制作方法可区分为汤剂、丸剂、膏剂、散剂等。

方剂列表

经典古藉[编辑]

黄帝内经[编辑]

中医的人体运行理论。

神农本草经[编辑]

中医的药用植物学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着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校点》(1981)等。

本草学书目列表

针灸学[编辑]

经络穴位[编辑]

针灸石疗法[编辑]

使用针法、灸法、拔罐、刮痧等刺激经络穴位,提高人体自愈能力。

中医养生学[编辑]

养生食疗书目

流派及医家[编辑]

主页面:中医学家列表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术”四大流派。发展至今,可分为八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中西汇通学派

从古至今,知名的和传说中的中医学家有:(参见:中医学家列表

岐伯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宋慈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张景岳傅山叶桂陈修园曹颖甫余无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赵绍琴张简斋施今墨程门雪蒲辅周左季云郑寿全谈允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