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免疫耐受 - 免疫耐受的发现和类型 - 免疫耐受形成的条件 -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及临床应用

中枢耐受的机制[编辑]

T细胞中枢耐受[编辑]

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过程中通过克隆清除(即T细胞在胸腺的阴性选择)形成T细胞对自身抗原的中枢耐受。
从骨髓进入胸腺的前T细胞为CD4-CD8-的双阴性T细胞,在胸腺皮质发育成CD4+CD8+双阳T细胞后,经阳性选择获得自身MHC限制性,这些T细胞包括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T细胞继续移行至胸腺髓质,与基质中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APC接触,进行阴性选择,凡能识别APC所携带的自身抗原的T细胞,则发生凋亡而被清除,获得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B细胞中枢耐受[编辑]

在骨髓内,B细胞发育至未成熟B细胞时,如果其抗原受体(mIgM)能够识别骨髓基质细胞表达的自身成分,将通过“克隆清除”和“克隆无能”两种途径形成自身耐受,具体途径取决于多肽抗原的性质以及mIgM与抗原的亲和力。

克隆清除[编辑]

未成熟B细胞的BCR(mIgM)如果能与骨髓基质细胞膜表面自身抗原高亲和力结合,导致BCR交联产生抑制信号,阻止其分化为成熟B细胞,并诱导其凋亡而被清除。

克隆无能[编辑]

未成熟B细胞通过BCR与可溶性抗原作用时,并不导致“克隆清除”而是转变为“无能”B细胞,这种B细胞合成的IgM停滞在细胞内,不能表达于细胞表面,使信号传递受阻,从而使B细胞不能被激活,表现为无能状态。

受体编辑[编辑]

受体编辑是指BCR的重链或轻链发生重排后,其可变区又被另一种抗原特异性V区取代的方法。在骨髓中,表达自身反应性BCR的不成熟B细胞与骨髓细胞表面的自身抗原发生中等亲和力结合后,可继续传递信号,使RAG的基因再激活后启动Vj重组,表达新的轻链,取代已重排轻链的可变区,导致对原有自身抗原无反应性,成为B细胞中枢耐受的重要机制之一。

外周耐受的机制[编辑]

T细胞外周耐受[编辑]

克隆无能[编辑]

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仅有第一信号而缺乏第二信号时,T细胞不能活化、增殖,处于一种无能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克隆无能。

免疫忽视[编辑]

免疫忽视是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抗原并存,既不导致自身免疫应答,也不导致克隆清楚和克隆无能的现象。

调节性T细胞[编辑]

Treg细胞是指能抑制其他免疫细胞活化、增殖的一类T细胞亚群,在维持自身稳定、防止自身免疫病和抑制排斥反应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肿瘤免疫逃逸。

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编辑]

免疫豁免[编辑]

有些自身抗原位于免疫豁免部位(如晶状体、葡萄膜、睾丸、脑、脊髓等),由于解剖和免疫屏障的存在,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不能接触到它们。如果屏障遭到破坏,自身抗原暴露,就能诱导自身免疫。现认为免疫豁免器官并非完全与淋巴细胞隔绝,但是免疫豁免器官内高表达FasL,并且产生多种抑制性细胞因子,使得淋巴细胞耐受。然而这种耐受是有限的,当器官感染或受损时,将引起强烈的免疫应答。

B细胞外周耐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