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免疫耐受形成的機制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免疫耐受 - 免疫耐受的發現和類型 - 免疫耐受形成的條件 - 研究免疫耐受的意義及臨床應用

中樞耐受的機制[編輯]

T細胞中樞耐受[編輯]

T細胞在胸腺中發育成熟過程中通過克隆清除(即T細胞在胸腺的陰性選擇)形成T細胞對自身抗原的中樞耐受。
從骨髓進入胸腺的前T細胞為CD4-CD8-的雙陰性T細胞,在胸腺皮質發育成CD4+CD8+雙陽T細胞後,經陽性選擇獲得自身MHC限制性,這些T細胞包括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T細胞繼續移行至胸腺髓質,與基質中的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APC接觸,進行陰性選擇,凡能識別APC所攜帶的自身抗原的T細胞,則發生凋亡而被清除,獲得對自身抗原的耐受。

B細胞中樞耐受[編輯]

在骨髓內,B細胞發育至未成熟B細胞時,如果其抗原受體(mIgM)能夠識別骨髓基質細胞表達的自身成分,將通過「克隆清除」和「克隆無能」兩種途徑形成自身耐受,具體途逕取決於多肽抗原的性質以及mIgM與抗原的親和力。

克隆清除[編輯]

未成熟B細胞的BCR(mIgM)如果能與骨髓基質細胞膜表面自身抗原高親和力結合,導致BCR交聯產生抑制信號,阻止其分化為成熟B細胞,並誘導其凋亡而被清除。

克隆無能[編輯]

未成熟B細胞通過BCR與可溶性抗原作用時,並不導致「克隆清除」而是轉變為「無能」B細胞,這種B細胞合成的IgM停滯在細胞內,不能表達於細胞表面,使信號傳遞受阻,從而使B細胞不能被激活,表現為無能狀態。

受體編輯[編輯]

受體編輯是指BCR的重鏈或輕鏈發生重排後,其可變區又被另一種抗原特異性V區取代的方法。在骨髓中,表達自身反應性BCR的不成熟B細胞與骨髓細胞表面的自身抗原發生中等親和力結合後,可繼續傳遞信號,使RAG的基因再激活後啟動Vj重組,表達新的輕鏈,取代已重排輕鏈的可變區,導致對原有自身抗原無反應性,成為B細胞中樞耐受的重要機制之一。

外周耐受的機制[編輯]

T細胞外周耐受[編輯]

克隆無能[編輯]

T細胞的活化需要雙信號,僅有第一信號而缺乏第二信號時,T細胞不能活化、增殖,處於一種無能狀態,這種狀態稱為克隆無能。

免疫忽視[編輯]

免疫忽視是自身反應性T細胞克隆與相應組織特異性抗原並存,既不導致自身免疫應答,也不導致克隆清楚和克隆無能的現象。

調節性T細胞[編輯]

Treg細胞是指能抑制其他免疫細胞活化、增殖的一類T細胞亞群,在維持自身穩定、防止自身免疫病和抑制排斥反應的發生中發揮重要作用並參與腫瘤免疫逃逸。

活化誘導的細胞死亡[編輯]

免疫豁免[編輯]

有些自身抗原位於免疫豁免部位(如晶狀體、葡萄膜、睪丸、腦、脊髓等),由於解剖和免疫屏障的存在,自身反應性淋巴細胞不能接觸到它們。如果屏障遭到破壞,自身抗原暴露,就能誘導自身免疫。現認為免疫豁免器官並非完全與淋巴細胞隔絕,但是免疫豁免器官內高表達FasL,並且產生多種抑制性細胞因子,使得淋巴細胞耐受。然而這種耐受是有限的,當器官感染或受損時,將引起強烈的免疫應答。

B細胞外周耐受[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