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故事/「初唐四傑」:他們的故事
在上文中,我提到了幾位詩人,他們不是皇帝王子就是宰相大臣,在650年前後,一批新的詩人出現了,他們分別是王勃、盧照鄰、駱賓王、楊炯等人。
他們的仕途都不怎麼成功,大多是些書童、縣令之類的小官和群眾。和魏徵、上官儀等詩人相比,他們都是些小人物。
但在唐詩的歷史裡,他們一點也不「小」。事實上,正是這幾個身份低微的人,開闢了一個新時代,他們就是初唐四傑。
如果在公元七世紀的六十年代,問一個唐朝士人:如今誰的詩天下第一?
答案可能會是:上官儀。
上官儀是宰相,大詩人。他擅長的作品叫作「宮體詩」。顧名思義,題目大都是《記一次盛大的早朝》《記一次精美的宴會》《記一次愉快的出遊》之類。這些詩精緻典雅,人稱他是「玉階良史筆,金馬掞天才」。他的詩也被稱為「上官體」。
能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一種詩體,這是一個很高的榮譽。隋唐以來,還從來沒有哪個詩人有過屬於自己的「體」,上官儀是第一個。
他一生精華的代表作,是一首《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詩的題目《入朝洛堤步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凌晨上早朝之前,詩人騎着高頭駿馬,踏着月色,緩緩經過洛堤所看到的風景。這首詩寫得大氣雍容,寫出了帝國宰相的超凡風儀,大臣爭相夸這首詩。[1]
王勃
[編輯]王勃從小就展示出了他讀書的天分,六歲的時候就能作出構思巧妙的詩作來,被人稱為「神童」。十六歲的時候就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最年輕的朝廷命官,羨煞旁人。之後想要拍馬屁,作了一篇《乾元殿頌》,唐高宗見到這篇文章,大加讚歎,又聞文章竟是一個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作,驚嘆不已,大叫着:「這是名副其實的神童呀!有此神童是我大唐的榮耀啊!」
本來王勃有一手好棋,年紀輕輕就入了朝堂,雖然是個小官[2],但名氣大得連皇上都知道了,憑着自己的能力,稍稍做出點成績來,就容易被皇上知曉,這樣比別人升遷的時候就要順利一些。
但王勃做了一件蠢事,寫了一首《檄英王雞》[3],皇帝看到後,發怒道:「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行諫諍,反作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是交構之漸!」[4]
然後王勃就被貶了。
王勃進入了蜀地,我們無法確定他去那裡的目的是什麼,而他在那裡似乎沒有朋友。
不管怎麼說,如果王勃不被貶,就不會成為一名傑出的詩人,唐詩里會永遠少了描寫山水、送別的名句。
這一年的秋天,九月九日重陽節,王勃來到梓州的玄武山上旅遊,想看看這一帶的景色。
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人。
此人比王勃年長,大約三十多歲年紀[5],雖然不是高官,但是談吐不俗,能看出一股世家大族的風範,以及掩飾不住的才氣。
他和王勃同游玄武山,一起寫了許多詩。這個人就是「初唐四傑」的第二位:盧照鄰。
盧照鄰
[編輯]盧照鄰的少年經歷和王勃很像。
他也是出身望族——范陽盧氏;也是很早成名——才十幾歲的時候,就被人比喻成是漢代的大才子司馬相如;他也早早地遇到了自己的伯樂,王勃的老闆是沛王李賢,盧照鄰遇到的則是鄧王李元裕。鄧王對他很賞識,兩人很談得來。
盧照鄰跟着鄧王輾轉了幾個地方,最後在長安定居。他在王府里得到了一份工作,叫作「典簽」,工作主要是掌管文書。
王勃的缺點是不講政治,盧照鄰則是不識時務。
「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
在四川,似乎只有兩個人給了他一點慰藉:
一個是一位姓郭的姑娘。我不知道他們有沒有結婚,但想必感情不錯,共度了一段快樂纏綿的時光。
另一個就是王勃。這兩個當世才子很談得來。他們之間實在是太互補了,一個善於寫七言詩,一個善於寫五言詩;一個辭藻華麗,一個典雅雄渾。四川大地上,從玄武山到成都曲水,到處都留下了他們基情滿滿的同游詩文。
這一年,忽然有一個好消息傳來:朝廷要搞「選秀」了,讓各地搜羅選拔有才能的人士,為朝廷效力[6]。
王勃和盧照鄰對視了一眼,彼此都看出了對方眼中的期盼:以我倆的才能,一定有機會的。說不定仕途從此會有起色呢。
他們分別做準備去了。[7]王勃回家去借錢,寫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叫作《為人與蜀城父老書》[8],感謝大家資助他。盧照鄰則去和姓郭姑娘告別。「不要忘了有我在這裡等你。」郭姑娘看着他瘦削的身影說道,眼中滿是不舍。
而此時此刻,在長安,有一個人正等着和他們相會,讓初唐四傑組合的力量更加壯大。這個人,就是「四傑」里的又一位成員:楊炯。
楊炯
[編輯]在唐詩的歷史上,有一個人曾留下過一聲著名的大吼:「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因為這一聲大吼,此人躋身「四傑」,名垂史冊。他就是楊炯。
可能你有些好奇:這個想當連長的楊炯,到底是唐朝哪一支部隊的?羽林軍?然而楊炯並未當兵,他的真正職務是縣令。
楊炯是個天才,當然這是一句多餘的話,「四傑」里沒有一個不是天才的。他十歲就被當成神童,待制弘文館,等於是到高級藏書室兼教研室進修。
可是,「四傑」似乎註定了官運都不會太順。楊炯這一進修就是整整十六年,人生的三分之一就此過去了。直到三十二歲那一年,他的仕途才漸有轉機,被推薦為弘文館學士、太子詹事司直。
有人說這個官很大,東宮事務都歸他管,這不對。為了搞清楚楊炯到底是多大的官,我們再詳細講一下:在詹事府這個機構里,有詹事一名,是主要領導,正三品;少詹事一名,正四品上,也算是領導;還有丞二名,正六品上,算是中層;此外還有主簿一人,從七品上,太子司直二名,正七品上。
所以楊炯應該是正七品上,大致是個處長,具體職責有可能是負責紀檢、監督一類的事務。三十歲出頭的正處,升遷已不能說慢了,但權力很大是談不上的,每天仍然不過埋首文牘、弄材料而已。
儘管楊炯一生與案牘為伍,卻有着一顆不安分的心。讀他的詩,你看不出他是一個文人,而會以為他是一個俠客。比如這首《夜送趙縱》:
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
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在一個夜晚,作者送別了一個叫趙縱的朋友。這首詩像流水一樣乾淨、自然,不沾染半點綺麗,每一個字都浸潤着月色的光輝。
不妨多聊幾句這首詩。事實上,這是自從有唐詩以來,色彩最通透、明亮的詩篇之一。它用瑩潤的和氏璧開頭,用光輝的明月結尾,可謂從光明始、從光明終,說是「夜送」,但詩人的心境卻比最好的晴天還明朗。
你看王勃著名的那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已經夠豁達了,都還要說上一句「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楊炯這首詩里卻根本不必說類似的話。所謂「明月滿前川」,朋友的前程人生一片光明,哪裡用得到哭濕手絹呢。
、671年,王勃、盧照鄰來到長安參加銓選,和楊炯相會了。初唐四傑,這時已經集齊了三個。
有人說:楊炯看不起王勃,理由是他說過一句話,叫「恥居王后」。這大概也是個誤會。楊炯這人有個特點:對於自己真看不上的人,哪怕是同事、同僚,也是不大給面子的。他曾經對自己鄙視的同僚直接打臉,管人家叫「麒麟楦」。
但對於王勃、盧照鄰,他特別推崇。他怎麼評價王勃的呢?是「海內驚瞻」。他又怎麼說盧照鄰呢?是「人間才傑」。
三大才子聚首長安城,洵為盛事。按說這已經值得大書特書了,但歷史註定要讓671年的冬天顯得更加不平凡——就在王勃、楊炯、盧照鄰齊會時候,在西域來京的古道上,漫漫風雪之中,有一位壯士,也向長安進發。[9]
駱賓王
[編輯]他比王勃等三人的年紀都要大,[10]臉上帶着風霜之色,看得出來經歷了勞苦的軍旅生活,但精神很好,顧盼生輝。
在馬上,他長吟着詩句:「風塵催白首,歲月損紅顏」「別後邊庭樹,相思幾度攀」,充滿豪邁之氣。這條大漢,就是駱賓王,「初唐四傑」中的最後一位。
在此,我不得不又重複一句:初唐四傑都是天才。駱賓王據說在七歲的時候,就寫出了唐詩之中流傳最廣的作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參考資料
[編輯]- ↑ 劉肅《大唐新語·文章篇》:「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上官儀獨為宰相,嘗凌晨入朝,循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曰……音韻淒響,群公望之如神仙焉。」百官覺得他「如神仙」,大概還不完全是因為詩,還因為他「獨為宰相」的緣故。
- ↑ 王勃做的究竟是個什麼官?《隋書·百官志下》:「吏部又別置朝議、通議、朝請、朝散……等八郎,其品則正六品以下,從九品以上。」唐朝沿用了這一職官制度,《舊唐書·職官志一》:「朝議郎、承議郎,正六品。通議郎、通直郎,從六品。朝請郎、宣德郎,正七品。朝散郎、宣義郎,從七品……並為文散官。」
- ↑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A%84%E8%8B%B1%E7%8E%8B%E9%B8%A1/4741863?fr=aladdin
- ↑ https://www.thn21.com/wen/wai/40105.html
- ↑ 盧照鄰生卒年不確,但比王勃大是肯定的。
- ↑ 《全唐文》卷十三(咸亨)二年十月丙子詔曰:「其四方士庶,及邱園棲隱,有能明習禮樂,祥究音律,於行無遺,在藝可錄者,宜令州縣搜揚博訪具以名聞。」有研究者認為,盧照鄰參加的就是這一次銓選。
- ↑ 王明好《初唐四傑交遊考——以盧照鄰為中心》,很有趣味。其中云:「咸亨二年十月,朝廷又一次大規模選拔人才……於是等王勃籌集到旅資後,盧、王便一道離蜀返京,參加銓選。」
- ↑ https://www.zhonghuashu.com/wiki/%E7%82%BA%E4%BA%BA%E8%88%87%E8%9C%80%E5%9F%8E%E7%88%B6%E8%80%81%E6%9B%B8
- ↑ 採用《初唐四傑交遊考——以盧照鄰為中心》的觀點:「咸亨二年冬,駱賓王自西域歸京。」「四傑齊聚長安參選。」我真心希望它發生過,四傑聚會京師,一件多麼讓人神往的事。
- ↑ 駱賓王出生年月不詳,但是比其他三位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