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學/B細胞亞群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根據人類的B細胞是否表達CD5分子,其可以分為CD5⁺B1細胞和CD5⁻B2細胞兩個亞群。

B1細胞[編輯]

人類和小鼠的B1細胞佔B細胞總數的5%~10%,主要存在於腹腔膜、胸腔膜和腸道固有層中。B1細胞在個體發育的胚胎期即可產生,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與B2細胞不同,體內B1細胞抗原受體(BCR)的多樣性及其有限,主要針對糖類(如細菌多糖等)產生較強的應答。在此過程中無需Th細胞的輔助,也不發生免疫球蛋白類型的轉換,所產生的抗體主要以IgM為主,該類抗體能與多種不同的抗原表位結合,表現為多反應性(polyreactivity)。通常情況下,B1細胞在其所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中不會進一步分化為記憶性B1細胞。
B1細胞主要參與固定免疫應答,在免疫應答的早期發揮作用。尤其在腹腔膜等部位,B1細胞能針對侵入的微生物迅速產生抗體。B1細胞也能產生多種針對自身抗原的抗體,與自身免疫病的發生有關。

B2細胞[編輯]

B2細胞主要參與適應性體液免疫應答,一般B細胞即指B2細胞。B2細胞在個體發育中出現較晚,在骨髓內發育成熟。成熟B2細胞主要位於外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和Th細胞的輔助下,B2細胞最終分化成抗體形成細胞,及漿細胞(plasma cell),產生高親和力的抗體,並發生免疫球蛋白的類別轉換和體細胞高頻突變。此外,在適應性免疫應答過程中,一部分抗原特異性B細胞分化為記憶性B細胞(memory B cell, Bm),Bm不產生Ig,但再次與同一抗原相遇時可迅速活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大量抗原特異性Ig,介導迅速的再次免疫應答。有關Bm的特異性表面標誌尚不清楚,但Bm表達CD27,且CD44的水平高於初始B細胞。一般認為Bm為長壽細胞,但維持其存活的因素尚不明確。在一些自身免疫病和傳染性疾病中,Bm在數量和功能上的改變與臨床許多疾病的發病機制、併發症之間存在密切關聯。有研究表明,在AIDs患者中,Bm亞型的缺乏時HIV感染的一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