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初中科學/知識點清單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全本《初中科學》的知識點都在這裏羅列。

第一冊

[編輯]

第一單元:繽紛科學世界

[編輯]
  1. 科學定義:科學是研究各種自然現象,並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的學問。
  2. 科學分支: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天文學、地球科學。
    1. 物理學: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分支:力學、電磁學、粒子物理學等。)
    2. 化學:化學是在分子、原子層面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分支: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等。)
    3. 生命科學: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分支:分子生物學、生態學、生理學等,同時也是醫學、藥學等的基礎。)
    4. 天文學:對天體及其他宇宙物質進行觀測和理論研究的科學。 (分支:天體測量學、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學等。)
    5. 地球科學:研究行星地球的科學。(分支:地質學、氣象學、海洋學等。)
  3. 科學技術:科學與應用科學(叫工程學或技術)的合稱。
  4. 科學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人類歷史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5. 科學技術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火的使用——簡單機械與古代工程——天文曆法——四大發明——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電力)——第三次科技革命(生物技術、原子能、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未來科技發展展望。
  6. 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會給人類帶來負面影響,如交通堵塞、環境污染、戰爭、倫理問題等。解決方法:依靠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
  7. 中學生學習科學的方法
    1. 勤於觀察,勤於思考。
    2. 勤於動手,勤於實驗,在實驗中發現並檢驗科學規律。
    3. 積極而非消極地去探求科學規律,艱苦奮鬥,善於發現。
    4. 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多角度思考問題。
    5. 堅持真理,敢於向權威挑戰。
    6. 善於將科學知識運用於生產生活實際,讓科學知識為人類服務。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家園

[編輯]
  1. 地球:太陽系第三顆行星,我們目前所知一切生物的家園。
  2. 地球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 373km。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億km2。地球赤道周長約為40 000km。地球雖大,但在宇宙中只是滄海一栗。
  3. 地球形狀: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球體。
  4. 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地平說——地圓說證據:越往北可以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星,遠方來船先見桅杆、月食時地球的影子是圓弧)——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西班牙、大西洋、麥哲倫海峽、太平洋菲律賓麥哲倫遇害、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人造衛星、探測器上天拍攝照片(「藍色彈珠」、「暗淡藍點」)。
  5. 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6. 地軸:在地球儀上穿過地球儀的杆,也是地球自轉軸心。
  7. 極點:地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南北各一,分別叫南極點和北極點。
  8. 赤道:地球中部包圍地球的大圓,其所在的面與地軸垂直。
  1. 經線與緯線的比較表:如下。
  2. 記憶東西半球劃分:經度小於20°皆屬東半球,大於160°皆屬西半球,其餘則東經屬東半球、西經屬西半球。
  3. 經緯網主要用途:定位。
項目 經線(又稱子午線) 緯線
條數 無數條 無數條
形狀 半圓弧
指示方向 南北 東西
起算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格林威治天文台) 赤道(0°緯線)
長度 均相等 赤道最長,度數越大越短
度數範圍 東西各0°~180° 南北各0°~90°
分類 東經E,西經W 南緯S,北緯N
終點 180°經線 南極點(90°S)、北極點(90°N)
半球劃分 東半球(20°W~160°E),西半球(160°E~20°W) 南半球(0°~90°S)、北半球(0°~90°N)


第三單元:太陽、月亮與地球

[編輯]
  1. 太陽概況:位居太陽系中心,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恆星。地球繞着太陽旋轉
  2. 關於太陽的數據:直徑約1 392 000km,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 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表面溫度可達5500°C。中心溫度可達1500萬℃。
  3. 日地距離:平均距離約為1.496×108km,光需要8分19秒。(每年7月左右地球在遠日點,1月左右地球在近日點。)此距離被稱作1天文單位(天文單位符號AU)。
  4. 不能用肉眼或望遠鏡直視太陽!
  5. 關於太陽的傳說:中國古代有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古希臘神話中阿波羅是太陽神;《聖經》中神造日月的傳說。
  6. 月球概況:俗稱月亮,繞着地球轉動,是地球唯一的一個天然衛星。其本身不發光,反射太陽光。
  7. 關於月球的數據:公轉周期大約為29.5天即1個月。月球距離地球的距離大約有38.4萬公里(光需1.28秒)。月球的直徑大約是3500公里(約為地球的三分之一)。月球上的重力是地球的1/6。
  8. 月表情況:沒有空氣、液態水和生命。表面遍佈環形山,是小行星或隕石的撞擊坑。
  9. 關於月亮的傳說:中國古代有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古希臘神話中阿耳忒彌斯是月亮女神。
  10. 月球探測:月球是人類目前唯一能登上的外星球。首個登月太空人是美國的阿姆斯特朗,乘坐的是「阿波羅11號」。中國也在實施嫦娥探月工程。
  1. :一種能量的表現形式,能激起人的視覺。其既有粒子的特徵又有波的特徵。
  2. 光源:發出光的物體。常見的有太陽、蠟燭、螢火蟲、電燈等。
  3. 光的傳播:光傳播不需要介質,在真空中也能傳播。但不能穿過不透明物體。在同種介質中,光沿直線傳播。
  4. 光速:真空中光速=299 792 458 m/s(近似為3.0×108 m/s),這個數值恆定不變,目前沒有任何物質能超過光速。空氣中光的傳播速度略小於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在任何透明或半透明的介質比如玻璃和水中,光速會降低。
  5. 光年:1光年(ly)等於光真空中一年傳播的距離,約為9.64×1015m。
  6. 小孔成像: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屏幕與物之間,屏幕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像,我們把這樣的現象叫小孔成像。前後移動中間的板,像的大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種現象反映了光線直線傳播的性質。
  7. 影子:光線被不透明物體擋住,該物體後方照不到光,產生影子。
  8. 光影關係:物體的影子方向總在光源的相反方向。物體離光源越遠影子越長。如果物體垂直樹立在光源正下,我們將難以發現它的影子。
  9. 日食成因:月球運行到日地中間,使地球上某一部分進入月球影子,這一部分人看不到太陽。
  10. 日食分類:日全食(月球完全遮住太陽)、日偏食(月球部分遮住太陽)、日環食(月球遮住太陽中心)。另有全環食(同一次日食中接連出現環食和全食)較罕見。
  11. 日食觀測:特製觀測鏡、小孔成像法。在非全食階段,不能直接用肉眼或普通望遠鏡!
  12. 月食成因:地球運行到日月中間,使月球進入地球影子,讓人們看不見月亮(或其一部分)。
  13. 月食分類:月全食(月球完全進入地影)、月偏食(月球部分進入地影)。
  14. 日食只在朔日(農曆初一)發生,月食只在望日(農曆十五、十六或十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