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栓塞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局部血液循环功能障碍 - 充血和淤血 - 出血 - 血栓形成 - 栓塞 - 梗死 - 水肿
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栓子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最常见的栓子是脱落的血栓或其节段。罕见的为脂肪滴、空气、羊水和肿瘤细胞团。

栓子的运行途径[编辑]

栓子一般随血流方向运行, 最终停留在口径与其相当的血管并阻断血流。来自不同血管系统的栓子,其运行途径不同。

  • 静脉系统和右心腔栓子:来自体静脉系统或右心腔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引起肺栓塞。某些体积小而又富于弹性的栓子(如脂肪栓子)可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回流入左心,再进人体循环系统,阻塞动脉小分支。
  • 主动脉系统和左心腔栓子:来自主动脉系统或左心腔的栓子,随动脉血流运行,阻塞于各器官的小动脉内,常见于脑、脾、肾及四肢的指、趾部等。
  • 门静脉系统栓子:来自肠系膜静脉等门静脉系统的栓子,可引起肝内门静脉分支的栓塞。
  • 交叉性栓塞:又称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 ,偶见来自右心腔或腔静脉系统的栓子,在右心腔压力升高的情况下通过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到达左心,再进入体循环系统引起栓塞。罕见有静脉脱落的小血栓经肺动脉未闭的动脉导管进入体循环而引起栓塞。
  • 逆行性栓塞:极罕见于下腔静脉内血栓,在胸、腹压突然升高(如咳嗽或深呼吸)时,使血栓一时性逆流至肝肾、骼静脉分支并引起栓塞。

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编辑]

栓塞主要分为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四种类型。

血栓栓塞[编辑]

由血栓或血栓的一部分脱落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thromboembolism)。血栓栓塞是栓塞最常见的原因,占所有栓塞的99%以上。由于血栓栓子的来源、大小和栓塞部位的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肺动脉栓塞[编辑]

造成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骼静脉,偶尔可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附壁血栓。根据栓子的大小和数量,其引起栓塞的后果不同:

  • 中、小栓子多栓塞肺动脉的小分支:常见于肺下叶,除多发性或短期内多次发生栓塞外,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因为肺有双重血液循环,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间有丰富的吻合支,侧支循环可起代偿作用。这些栓子可被溶解而消失或机化。若在栓塞前,肺已有严重的淤血,微循环内压升高,使支气管动脉供血受阻,可引起肺组织的出血性梗死。
  • 大的血栓栓子栓塞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 较长的栓子可同时阻塞于肺动脉主干分叉处,称为骑跨性栓塞(saddle embolism)。患者可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休克等症状。严重者可因急性呼吸和循环衰竭死亡(猝死)。
  • 若栓子小且数目多,可广泛地栓塞肺动脉多数小分支,亦可引起右心衰竭猝死。

肺动脉栓塞引起猝死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

  • 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栓塞时,肺动脉内阻力急剧增加,造成急性右心衰竭;同时肺缺血缺氧,左心回心血量减少,冠状动脉灌流量不足导致心肌缺血;
  • 动物实验及临床资料表明,肺栓塞刺激迷走神经,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肺动脉、冠状动脉、支气管动脉和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致急性右心衰竭和窒息;血栓栓子内血小板释出5-HT及血栓素A, 亦可引起肺血管的痉挛,故新鲜血栓栓子比陈旧性血栓栓子危害性大。

体循环动脉栓塞[编辑]

约80%体循环动脉栓塞的栓子来自左心腔,常见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区心内膜上的附壁血栓,其余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溃疡或动脉瘤的附壁血栓,罕见有来自腔静脉的栓子,通过房间隔缺损进入左心,发生交叉性栓塞。动脉栓塞的主要部位为下肢、脑、肠肾和脾。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塞的部位和局部的侧支循环情况以及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当栓塞的动脉缺乏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可引起局部组织的梗死。上肢动脉吻合支丰富,肝脏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故很少发生梗死。

脂肪栓塞[编辑]

循环血流中出现较大脂肪滴并阻塞小血管,称为脂肪栓塞(fat embolism)。脂肪栓塞的栓子常来源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和烧伤,这些损伤可导致脂肪细胞破裂和释出脂滴,由破裂的骨髓血管窦状隙或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脂肪栓塞。脂肪肝时,由于上腹部猛烈挤压、撞击,使肝细胞破裂释放出脂滴进入血流。 在非创伤性的疾病如糖尿病、酗酒和慢性胰腺炎血脂过高或精神受强烈刺激,过度紧张使呈悬乳状态的血脂不能保持稳定而游离并互相融合形成脂肪滴。
创伤性脂肪栓塞时,脂肪栓子从静脉入右心腔,再到达肺,直径大于20mm的脂滴栓子引起肺动脉分支、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的栓塞;直径小于20mm的脂滴栓子可通过肺泡壁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至左心达体循环的分支,引起全身多器官的栓塞。最常阻塞脑的血管,引起脑水肿和血管周围点状出血。少量脂肪栓塞组织和器官可无肉眼变化,仅在组织的冷冻切片脂肪染色时可见小血管腔内有脂滴。
发生脂肪栓塞的患者在损伤后l~3天内可出现突发性的呼吸急促、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 从脂滴释出的游离脂肪酸还能引起局部中毒,损伤内皮细胞,出现特征性的淤斑皮疹,也可能与血小板黏附在脂滴上数量迅速减少有关。脑脂肪栓塞引起的神经症状包括兴奋、烦躁不安、谵妄和昏迷等。
脂肪栓塞的后果取决于栓塞部位及脂滴数量的多少。少量脂滴入血,可被巨噬细胞吞噬吸收,或由血中脂酶分解清除,无不良后果。若大量脂滴(9~20g)短期内进入肺循环,使75%的肺循环面积受阻时,可引起窒息和因急性右心衰竭而死亡。

气体栓塞[编辑]

大量空气迅速进入血液循环或原溶于血液内的气体迅速游离,形成气泡而阻塞心血管,称为气体栓塞(gas embolism)。前者为空气栓塞(air embolism) , 后者是在高气压环境急速转到低气压环境的减压过程中发生的气体栓塞,称减压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

空气栓塞[编辑]

多由于静脉损伤破裂,外界空气由缺损处进入血流所致。如头颈、胸壁和肺手术或创伤时损伤静脉、使用正压静脉输液以及人工气胸或气腹误伤静脉时,空气可因吸气时静脉腔内负压而被吸引,由损伤口进入静脉。分挽或流产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可将空气挤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
空气进入血液循环的后果取决于进入的速度和气体量。少量气体入血,可溶解于血液内,不会发生气体栓塞。若大量气体(多于100ml)迅速进入静脉,随血流到右心后,因心脏搏动,将空气与血液搅拌形成大量血气泡,使血液变成泡沫状充满心腔,阻碍了静脉血的回流和向肺动脉的输出,造成了严重的循环障碍。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致猝死。进入右心的部分气泡,可直接进入肺动脉,阻塞小的肺动脉分支,引起肺小动脉气体栓塞。小气泡亦可经过肺动脉小分支和毛细血管到左心,致使体循环的一些器官栓塞。
空气栓塞动物实验时,发现在肺动脉终末分支内有纤维素凝块,可能是气泡激活血小板,血小板和第皿因子启动凝血系统致纤维素析出,引起DIC,从而加重栓塞症状和导致死亡。

减压病[编辑]

又称沉箱病(caisson disease)和潜水员病(diver disease),是气体栓塞的一种。人体从高气压环境迅速进入常压或低气压环境,原来溶于血液、组织液和脂肪组织的气体(包括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迅速游离形成气泡。氧和二氧化碳可再溶于体液内被吸收,但氮气在体液内溶解迟缓,致在血液和组织内形成很多微气泡或融合成大气泡,引起气体栓塞,故又称为氮气栓塞。氮气析出时,因气体所在部位不同,患者临床表现也不同。位于皮下时引起皮下气肿(特别是富于脂肪的皮下组织);位于肌肉、肌胞、韧带内引起关节和肌肉疼痛;位于局部血管内引起局部缺血和梗死,常见于股骨头、胫骨和骼骨的无菌性坏死;全身性特别是四肢、肠道等末梢血管阻塞可引起痉挛性疼痛;若短期内大量气泡形成,阻塞了多数血管,特别是阻塞冠状动脉时,可引起严重血液循环障碍甚至迅速死亡。

羊水栓塞[编辑]

在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早破或胎盘早期剥离,又逢胎儿阻塞产道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宫内压增高,可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少量羊水可通过肺的毛细血管经肺静脉达左心,引起体循环器官的小血管栓塞。羊水栓塞的证据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内有羊水的成分,包括角化鳞状上皮、胎毛、胎脂、胎粪和黏液。亦可在母体血液中找到羊水的成分。本病发病急,后果严重,患者常在分挽过程中或分挽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发绀、抽搐、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羊水栓塞引起猝死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

  • 羊水中胎儿代谢产物入血引起过敏性休克;
  • 羊水栓子阻塞肺动脉及羊水内含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反射性血管痉挛;
  • 羊水具有凝血致活酶的作用引起DIC。

其他栓塞[编辑]

肿瘤细胞和胎盘滋养叶细胞均可侵蚀血管,骨折时骨髓细胞可进入血流,这些情况都可引起细胞栓塞;动脉粥样硬化灶中的胆固醇结晶脱落引起动脉系统的栓塞;寄生在门静脉的血吸虫及其虫卵栓塞肝内门静脉小分支;细菌、真菌团和其他异物如子弹(弹片)偶尔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