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单元/第一课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第一课:战云密布的欧洲[编辑]

1914年,空前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犹如晴天霹雳般降临到人们头上。然而,这场战争并非偶然发生的,它的种子早已深深埋在历史的土壤中。

列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编辑]

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伴随着对市场的争夺。占领殖民地就是其中的形式之一。

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在科学技术的推动和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等背景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经济飞速发展。

经济大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和瓜分殖民地的浪潮。非洲成为列强瓜分的重点。

到19世纪末期,整个世界基本被列强瓜分完毕,同时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出现了英、法、美、德等世界性大国。这引发了它们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新角逐。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1]
国别 占工业总产量(%) 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 殖民地人口(万人)
英国 14 3350 39350
沙俄 2.6 1740 3320
法国 6 1060 5550
德国 16 290 1230
日本 1 30 1920
美国 38 30 970

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美德日三国跳跃式发展,实力直逼或超过老牌殖民帝国。这些国家在殖民地争夺中起步晚,所得到的份额有限,由此引发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其中,德国表现的意愿最为明显。

德国的扩张威胁了英、法等老牌殖民国家的利益,列强之间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白热化,其中德国和殖民帝国英国的矛盾最为尖锐。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编辑]

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列强矛盾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地区。

在欧洲大陆,法国和德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积怨甚深,成为宿敌。德国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防范法国,为此,德国力图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同盟体系。

1879年,德国利用奥匈帝国和俄国之间的矛盾,和奥匈帝国签订条约。这是德国构筑同盟体系迈出的第一步。

此后,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殖民地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1882年,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缔结了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三国同盟”引起法国和俄国的巨大不安,使两国日益接近。共同的战略利益为两国结盟奠定了基础。1892年,法国和俄国签订了《法俄军事协定草案》,规定一方受到同盟国的进攻,另一方全力参战支援。这标志着欧洲大陆另一个军事同盟集团初步形成。

同俄国签订了军事条约后,法国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了英国。

当时,英、法结盟存在很大的障碍。长期以来,英国外交上实行“光荣孤立”政策,不同任何国家结成持久固定的同盟。而且,英、法都是殖民大国,存在着许多殖民地利益的冲突。

面对德国咄咄逼人的竞争,开始走下坡路的英国力不从心,越来越感到有必要同其他国家结成同盟,以遏制德国。英国因此放弃“光荣孤立”政策,寻求与法国和解。

1904年,英、法签订了《英法协约》,调整了双方在殖民地问题上长期存在的矛盾,化敌为友,共同对抗德国。

在法国的斡旋下,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约》,双方对各自的殖民利益进行了调整,共同对抗德国的威胁。《英俄协约》的签订,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成立。

至此,欧洲形成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对峙,使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科技进步成果被用于军事领域[编辑]

19世纪下半期,科学技术的突破,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科学技术的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也被应用于军事领域。

两大军事集团力图在军事上压倒对方,把人类创造出来的财富投入到扩军备战上,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被转化为空前庞大的战争机器。

1880-1914年各国陆海军总人数 单位:万人[2]
1880 1890 1900 1910 1914
沙俄 79.1 67.7 116.2 128.5 135.2
法国 54.3 54.2 71.5 76.9 91
德国 42.6 50.4 52.4 69.4 91
英国 36.7 42 62.4 57.1 53.2
奥匈帝国 24.6 34.6 38.5 42.5 44.4
意大利 21.6 28.4 25.5 32.2 34.5
日本 7.1 8.4 23.4 27.1 30.6

科技进步首先使传统的武器得到改进,提高了武器的性能,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

科技发明运用到武器研制上,使得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向世,战争突破了以往以陆地为主的限制,扩展到海底和空中。

新的交通手段的出现,提高了军队的战略机动能力,使得战争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

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等新的通讯工具的出现,实现了远距离的信息传输,促进了军队通讯技术的现代化,使战争突破地域条件的限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指挥战争。

科学技术的成果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被用于军事,预示着未来的战争更加残酷,充满了更大的危险性。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滥[编辑]

近代以来,欧洲战争不断,进行战争被认为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纷纷扩军备战,展开军备竞赛。

德国的军国主义尤为严重。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对世界殖民地分配现状最为不满,崇尚用军事力量“夺取阳光下的地盘”,整个国家围绕战争运转,掀起军国主义浪潮。

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相互敌对和竞争,致使国际危机频频发生,世界大战的阴云越积越厚。统治阶级纷纷煽动极端民族主义向民众灌输所谓的“爱国”情绪。

在德国,兴起了主张一切日耳曼民族统一的“泛日耳曼主义”;俄国则挥舞起所有斯拉夫民族统一到沙皇统治之下的“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对外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幽灵同样在法国、英国等国家游荡。

列强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它们主张用暴力向外扩张,使用的手法是声称本民族的利益受到对手的损害,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一时间,极端民族主义成为潮流,许多人陷入民族主义战争的狂热中,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日益激烈。在相互仇恨和咒骂中,战争日益迫近。

参考文献[编辑]

  1. 摘自岳麓书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2页,2018年8月第三版
  2. 摘自岳麓书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 选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4页,2018年8月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