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病理學/充血和淤血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局部血液循環功能障礙 - 充血和淤血 - 出血 - 血栓形成 - 栓塞 - 梗死 - 水腫
充血 (hyperemia)和淤血(congestion)都是指局部組織血管內血液含量的增多。

充血

[編輯]

常見類型

[編輯]

病理變化和後果

[編輯]

淤血

[編輯]

原因

[編輯]

病理變化和後果

[編輯]

重要器官的淤血

[編輯]

臨床上常見的重要器官淤血為肺淤血和肝淤血。

肺淤血

[編輯]

由左心衰竭引起,左心腔內壓力升高,阻礙肺靜脈回流,造成肺淤血。急性肺淤血時肺體積增大,暗紅色,切面流出泡沫狀紅色血性液體。鏡下,其特徵是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充血,肺泡壁變厚,可伴肺泡間隔水腫,部分肺泡腔內充滿水腫液,可見出血。
慢性肺淤血時,肺泡壁毛細血管擴張充血更為明顯,還可見肺泡間隔變厚和纖維化。肺泡腔內除有水腫液及出血外,還可見大量吞噬含鐵血黃素顆粒的巨噬細胞,即心衰細胞(heart failure cells)。肺淤血性硬化時質地變硬,呈棕褐色,稱為肺褐色硬化(brown duration)。
肺淤血患者臨床上表現為氣促、發紺等。急性肺淤血發生嚴重肺水腫,患者咯大量粉紅色泡沫痰、面色如土、呼吸困難,有瀕死感,可出現心肺功能衰竭,危及生命。

肝淤血

[編輯]

常由右心衰竭引起,肝靜脈回流心臟受阻,血液淤積在肝小葉循環的靜脈端,致使肝小葉中央靜脈及肝竇擴張淤血。急性肝淤血時,肝臟體積增大,呈暗紅色。 鏡下,小葉中央靜脈和肝竇擴張,充滿紅細胞,嚴重時可有小葉中央肝細胞萎縮、壞死。小葉外圍匯管區附近的肝細胞由於靠近肝小動脈,缺氧程度較輕,可僅出現肝脂肪變性。
慢性肝淤血時,肝小葉中央區因嚴重淤血呈暗紅色,兩個或多個肝小葉中央淤血區可相連,而肝小葉周邊部肝細胞則因脂肪變性呈黃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現紅(淤血區)、黃(肝脂肪變區)相間的狀似檳榔切面的條紋,稱為檳榔肝(nutmeg liver) 。 鏡下見肝小葉中央肝竇高度擴張淤血、出血,肝細胞萎縮,甚至消失。肝小葉周邊部肝細胞脂肪變性。
如果長期的嚴重肝淤血,肝小葉中央肝細胞萎縮消失,網狀纖維塌陷後膠原化,肝竇旁的貯脂細胞 (Ito cells) 增生,合成膠原纖維增多,加上匯管區纖維結締組織的增生,致使整個肝臟的間質纖維組織增多,形成淤血性肝硬化 (congestive liver cirrhosis)。患者臨床會出現一定程度肝功損害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