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唐與五代十國
唐(618年 - 907年)
[编辑]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强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在隋的都城大兴城的基础上建成新的长安城,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到唐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张柬之发动政变复辟,唐中宗登基才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湧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李淵開國
[编辑]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征发几十万国民开凿京杭大运河和出征高句麗失敗,農民起義在各地興起(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自動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貞觀之治
[编辑]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範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爲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幹的大臣。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爲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
永徽之治至開元之治
[编辑]唐太宗死後,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后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后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后武氏廢睿宗稭號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后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后死後的諡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后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姪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后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后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后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証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后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爲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後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安史之亂
[编辑]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但是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藩鎮割據與宦官專政
[编辑]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囘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繼位的唐順宗試圖進行改革,威脅了宦官的利益。於是經過了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此時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衝突。
殘唐而亡
[编辑]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民變,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並全部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史稱後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都於開封。唐朝滅亡
五代(907年 - 960年)
[编辑]后梁(907年 - 923年)
[编辑]后唐(923年 - 937年)
[编辑]后晋(936年 - 947年)
[编辑]后汉(947年 - 951年)
[编辑]后周(951年 - 960年)
[编辑]十国(902年 - 979年)
[编辑]杨吴(902年 - 937年)
[编辑]前蜀(903年 - 925年)
[编辑]吴越(907年 - 978年)
[编辑]闽(909年 - 945年)
[编辑]南汉(917年 - 971年)
[编辑]荆南(924年-963年)
[编辑]南楚(927年 - 951年)
[编辑]后蜀(934年 - 965年)
[编辑]南唐(937年 - 975年)
[编辑]北汉(951年 - 979年)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