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乳腺疾病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 子宫颈疾病 - 子宫体疾病 - 滋养层细胞疾病 - 卵巢肿瘤 - 前列腺疾病 - 睾丸和阴茎肿瘤 - 乳腺疾病

乳腺增生性病变[编辑]

乳腺纤维腺瘤[编辑]

乳腺癌[编辑]

病理变化[编辑]

乳腺癌组织形态十分复杂,类型较多,大致上分为非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两大类。

非浸润性癌[编辑]

分为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二者均来自终末导管-小叶单位上皮细胞,局限于基底膜以内,未向间质或淋巴管、血管浸润。具有发展为浸润癌的趋势,但非必然如此。

导管原位癌[编辑]

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膜完整。由于乳腺放射影像学检查和普查,检出率明显提高,已由过去占所有乳腺癌的5%升至15%~30%。
DCIS为非浸润性癌,是局限于乳腺导管内的原位癌。钼靶X线检查上多表现为簇状微小钙化灶。采用以核分级为基础,兼顾坏死、核分裂象,将DCIS分为3级,即低级别、中级别和高级别。高级别DCIS往往由较大的多形性细胞构成,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常见,管腔内常出现伴有大量坏死碎屑的粉剌样坏死。低级别DCIS, 病变范围超过2mm, 由小的、单形性细胞组成,细胞形态、大小一致,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少见;中级别DCIS结构表现多样,细胞异型性介于高级别和低级别DCIS之间。
经活检证实的导管原位癌如不经任何治疗,20年后,其中30%可发展为浸润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导管内原位癌都转变为浸润癌,如转变为浸润癌,通常需历经几年或十余年。转变为浸润癌的几率与组织类型有关,高级别DCIS远远高于低级别DCIS。

小叶原位癌[编辑]

扩张的乳腺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内充满呈实体排列的肿瘤细胞,小叶结构尚存;细胞体积较导管内癌的细胞小,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
约30%的小叶原位癌累及双侧乳腺,常为多中心性,因肿块小,临床上一般扪不到明显肿块,不易和乳腺小叶增生区别。LCIS发展为浸润性癌的风险相对较小,具有癌变间期长、双侧乳房、多个象限发病的特点。终生发生癌变的概率为5%~32% , 平均癌变率为8%。

浸润性癌[编辑]

浸润性导管癌[编辑]

即非特殊型浸润性癌,由导管内癌发展而来,癌细胞突破导管基膜向间质浸润,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乳腺癌70%。镜下,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癌细胞排列成巢状、团索状,或伴有少量腺样结构。可保留部分原有的导管内原位癌结构,或完全缺如。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多形性常较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常见局部肿瘤细胞坏死。肿瘤间质有致密的纤维组织增生,癌细胞在纤维间质内浸润生长, 二者比例各不相同。
肉眼观,肿瘤呈灰白色,质硬,切面有砂粒感,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 常可见癌组织呈树根状侵入邻近组织内,大者可深达筋膜。如癌肿侵及乳头又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时,由于癌周增生的纤维组织收缩,可导致乳头下陷。如癌组织阻塞真皮内淋巴管,可致皮肤水肿,而毛囊汗腺处皮肤相对下陷,呈橘皮样外观。如癌组织穿破皮肤,可形成溃疡。

浸润性小叶癌[编辑]

由小叶原位癌穿透基膜向间质浸润所致,占乳腺癌的5%~10%。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癌细胞小,大小一致,核分裂象少见,细胞形态和小叶原位癌的瘤细胞相似。
大约20%的浸润性小叶癌累及双侧乳腺,在同一乳腺中呈弥漫性多灶性分布,因此不容易被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发现。肉眼观,切面呈橡皮样,色灰白柔韧,与周围组织无明确界限。浸润性小叶癌的扩散和转移亦有其特殊性,常转移至脑脊液、浆膜表面、卵巢、子宫和骨髓。

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编辑]

乳腺特殊类型浸润性癌的预后有较大差异。患者预后较好的类型包括:髓样癌、小管癌、黏液癌、分泌性癌、实性乳头状癌等。患者预后较差的类型包括: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化生性癌、炎性乳癌、富于脂质性癌等。

扩散[编辑]

男性乳腺发育[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