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學/乳腺疾病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生殖系統和乳腺疾病 - 子宮頸疾病 - 子宮體疾病 - 滋養層細胞疾病 - 卵巢腫瘤 - 前列腺疾病 - 睾丸和陰莖腫瘤 - 乳腺疾病

乳腺增生性病變[編輯]

乳腺纖維腺瘤[編輯]

乳腺癌[編輯]

病理變化[編輯]

乳腺癌組織形態十分複雜,類型較多,大致上分為非浸潤性癌和浸潤性癌兩大類。

非浸潤性癌[編輯]

分為導管原位癌和小葉原位癌,二者均來自終末導管-小葉單位上皮細胞,局限於基底膜以內,未向間質或淋巴管、血管浸潤。具有發展為浸潤癌的趨勢,但非必然如此。

導管原位癌[編輯]

導管明顯擴張,癌細胞局限於擴張的導管內,導管基膜完整。由於乳腺放射影像學檢查和普查,檢出率明顯提高,已由過去佔所有乳腺癌的5%升至15%~30%。
DCIS為非浸潤性癌,是局限於乳腺導管內的原位癌。鉬靶X線檢查上多表現為簇狀微小鈣化灶。採用以核分級為基礎,兼顧壞死、核分裂象,將DCIS分為3級,即低級別、中級別和高級別。高級別DCIS往往由較大的多形性細胞構成,核仁明顯、核分裂象常見,管腔內常出現伴有大量壞死碎屑的粉剌樣壞死。低級別DCIS, 病變範圍超過2mm, 由小的、單形性細胞組成,細胞形態、大小一致,核仁不明顯,核分裂象少見;中級別DCIS結構表現多樣,細胞異型性介於高級別和低級別DCIS之間。
經活檢證實的導管原位癌如不經任何治療,20年後,其中30%可發展為浸潤癌,說明並不是所有的導管內原位癌都轉變為浸潤癌,如轉變為浸潤癌,通常需歷經幾年或十餘年。轉變為浸潤癌的幾率與組織類型有關,高級別DCIS遠遠高於低級別DCIS。

小葉原位癌[編輯]

擴張的乳腺小葉末梢導管和腺泡內充滿呈實體排列的腫瘤細胞,小葉結構尚存;細胞體積較導管內癌的細胞小,大小形狀較為一致,核圓形或卵圓形,核分裂象罕見。
約30%的小葉原位癌累及雙側乳腺,常為多中心性,因腫塊小,臨床上一般捫不到明顯腫塊,不易和乳腺小葉增生區別。LCIS發展為浸潤性癌的風險相對較小,具有癌變間期長、雙側乳房、多個象限發病的特點。終生發生癌變的機率為5%~32% , 平均癌變率為8%。

浸潤性癌[編輯]

浸潤性導管癌[編輯]

即非特殊型浸潤性癌,由導管內癌發展而來,癌細胞突破導管基膜向間質浸潤,是最常見的乳腺癌類型,約佔乳腺癌70%。鏡下,組織學形態多種多樣,癌細胞排列成巢狀、團索狀,或伴有少量腺樣結構。可保留部分原有的導管內原位癌結構,或完全缺如。癌細胞大小形態各異,多形性常較明顯,核分裂象多見,常見局部腫瘤細胞壞死。腫瘤間質有緻密的纖維組織增生,癌細胞在纖維間質內浸潤生長, 二者比例各不相同。
肉眼觀,腫瘤呈灰白色,質硬,切面有砂粒感,無包膜,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清,活動度差。 常可見癌組織呈樹根狀侵入鄰近組織內,大者可深達筋膜。如癌腫侵及乳頭又伴有大量纖維組織增生時,由於癌周增生的纖維組織收縮,可導致乳頭下陷。如癌組織阻塞真皮內淋巴管,可致皮膚水腫,而毛囊汗腺處皮膚相對下陷,呈橘皮樣外觀。如癌組織穿破皮膚,可形成潰瘍。

浸潤性小葉癌[編輯]

由小葉原位癌穿透基膜向間質浸潤所致,占乳腺癌的5%~10%。癌細胞呈單行串珠狀或細條索狀浸潤於纖維間質之間,或環形排列在正常導管周圍。癌細胞小,大小一致,核分裂象少見,細胞形態和小葉原位癌的瘤細胞相似。
大約20%的浸潤性小葉癌累及雙側乳腺,在同一乳腺中呈瀰漫性多灶性分佈,因此不容易被臨床和影像學檢查發現。肉眼觀,切面呈橡皮樣,色灰白柔韌,與周圍組織無明確界限。浸潤性小葉癌的擴散和轉移亦有其特殊性,常轉移至腦脊液、漿膜表面、卵巢、子宮和骨髓。

特殊類型浸潤性癌[編輯]

乳腺特殊類型浸潤性癌的預後有較大差異。患者預後較好的類型包括:髓樣癌、小管癌、黏液癌、分泌性癌、實性乳頭狀癌等。患者預後較差的類型包括:浸潤性微乳頭狀癌、化生性癌、炎性乳癌、富於脂質性癌等。

擴散[編輯]

男性乳腺發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