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學/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外觀
< 病理生理学
- 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一種以獲得性全身性血管內微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礙為特徵的臨床綜合徵,因促凝物質的暴露(或產生)增多引起凝血系統廣泛激活,天然抗凝因子及內源性纖溶不足,導致廣泛的微血管內血栓形成;可同時或相繼發生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消耗(有時伴有纖溶亢進),導致多部位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礙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
病因及誘因
[編輯]病因
[編輯]病因 | 主要原發病或病理過程 |
---|---|
感染性疾病 | 細菌、病毒、螺旋體、真菌、某些寄生蟲等感染 |
惡性腫瘤 | 造血系統惡性腫瘤,呼吸、消化、生殖及泌尿系統腫瘤 |
婦產科疾病 | 病理產科、胎盤早期剝離、羊水栓塞、宮內死胎
滯留、感染性流產等 |
手術及創傷 | 富含TF器官的外科大手術,前列腺手術等 |
其他 | 毒蛇咬傷、血液系統疾病 |
誘因
[編輯]- 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功能障礙
- 肝功能嚴重障礙
- 妊娠
- 酸中毒
- 微循環障礙
- 不正確應用纖溶抑制劑
發生機制
[編輯]DIC的發生發展是一種複雜的動態變化過程。
凝血系統廣泛激活
[編輯]大量組織因子(tissue factor, TF)釋放入血
[編輯]正常組織(特別是腦、肺、胰臟、前列腺、腎、肝、子宮、胎盤、蛻膜等)和惡性腫瘤組織中含有大量TF。在嚴重感染、大面積組織損傷(如嚴重創傷、擠壓綜合徵、大面積燒傷等)、病理產科、外科大手術、惡性腫瘤或實質性臟器壞死等情況下,組織發生嚴重損傷,大量TF釋放入血。血管內皮細胞、多形核細胞和其他類型細胞也是TF的潛在來源。
血管內皮細胞損傷或激活
[編輯]- 血管壁促凝作用增強
- 內皮屏障缺失
- 血管壁抗凝和纖溶功能減弱
- 血管收縮
炎症反應及細胞因子的作用
[編輯]內毒素所致炎症反應產生的大量細胞因子可使:
- 血管內皮細胞及單核細胞等多種細胞表達TF增多;
- 提高PAI-1水平,抑制纖溶過程;
- 削弱生理性各路抗凝途徑。
血細胞的大量破壞和血小板激活
[編輯]- 紅細胞大量破壞:紅細胞含有磷脂和ADP。磷脂既有直接的促凝作用,由能促進血小板釋放反應而間接促進凝血過程;ADP可使血小板凝集,還可促動血小板釋放反應,促進凝血過程。
- 白細胞大量破壞或激活
- 血小板激活及放大作用
其他促凝物質入血
[編輯]凝血酶的放大作用
[編輯]天然抗凝因子途徑受損
[編輯]凝血因子大量消耗
[編輯]纖溶功能失調
[編輯]DIC分期和分型
[編輯]DIC的分期
[編輯]高凝期
[編輯]- 可有嚴重程度不同的微血栓形成;
- 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症狀(急性DIC該期短,不易發現);
- 實驗檢查:凝血時間縮短,凝血酶活性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高。
消耗性低凝期
[編輯]- 大量凝血因子的消耗和血小板減少;
- 有嚴重程度不等的出血症狀;可有休克或某臟器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
- 實驗檢查:凝血和復鈣時間明顯延長,血小板明顯減少;血漿Fbg含量減少;部分病人有纖溶功能指標的異常。
繼發性纖溶亢進期
[編輯]- 纖溶系統激活,纖溶亢進;
- 大多有嚴重程度不同的臨床出血症狀;嚴重病人有休克及MODS的臨床症狀。
- 實驗檢查:纖溶活性增強
- 3P試驗陽性;纖溶過強時,3P試驗反可轉陰
- FDP增多,血漿中出現D-二聚體
- 凝血塊或優球蛋白溶解時間縮短
- 凝血酶時間延長(反映FDP的抗凝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