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病毒性肝炎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消化系统疾病 - 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 - 胃炎 - 消化性溃疡病 - 阑尾炎 - 炎症性肠病 - 病毒性肝炎 - 酒精性肝病 - 肝硬化 - 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 - 胆囊炎与胆石症 - 胰腺炎 -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目前已证实引起病毒性肝炎的肝炎病毒有甲型(HAV)、乙型(HBV)、丙型 (HCV)、丁型(HDV)、戊型(HEV)及庚型(HGV)六种。病毒性肝炎发病率较高且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流行地区广泛,各种年龄及不同性别均可罹患,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病因及发病机制[编辑]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较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取决于多种因素,尤其是与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

  • 甲型肝炎病毒
  • 乙型肝炎病毒
  • 丙型肝炎病毒
  • 丁型肝炎病毒
  • 戊型肝炎病毒
  • 庚型肝炎病毒

基本病理变化[编辑]

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以肝细胞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肝细胞变性[编辑]

  • 细胞肿胀:最常见的病变。光镜下见肝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疏松呈网状、半透明,称为胞质疏松化。进一步发展,肝细胞体积更加肿大,由多角形变为圆球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称气球样变。电镜下见内质网不同程度扩张,线粒体明显肿胀,溶酶体增多。
  • 嗜酸性变:一般仅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光镜下见病变肝细胞由于胞质水分脱失浓缩使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嗜酸性增强,故红染。细胞核染色亦较深。
  • 脂肪变性:肝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球形脂滴。

肝细胞坏死与凋亡[编辑]

溶解性坏死[编辑]

由严重的细胞变性发展而来。根据坏死的范围和分布不同,可分为:

  • 点状坏死:散在分布的单个或数个肝细胞的坏死为点状坏死。常见于急性普通型肝炎。
  • 碎片状坏死: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性坏死和崩解,使肝界板受到破坏,也叫界面性肝炎,常见于慢性肝炎。
  • 桥接坏死:指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两个门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互相连接的坏死带,常见于较重的慢性肝炎。
  • 亚大块及大块坏死:肝细胞坏死展肝小叶大部分为亚大块坏死;肝细胞坏死几乎占据整个肝小叶为大块坏死。相邻肝小叶的亚大块坏死或大块坏死均可相互融合。常见于重型肝炎。

凋亡[编辑]

由嗜酸性变发展而来,胞质进一步浓缩,核也浓缩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称为嗜酸性小体或凋亡小体。

炎细胞浸润[编辑]

主要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于肝细胞坏死区或门管区。

再生[编辑]

  • 肝细胞再生:坏死的肝细胞由周围的肝细胞通过直接或间接分裂再生而修复。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胞质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大且深染,有时可见双核。再生的肝细胞可沿原有的网状支架排列。但如坏死严重,原小叶内的网状支架塌陷,再生的肝细胞则呈团块状排列,称为结节状再生。
  • 间质反应性增生:有库普弗细胞(Kupffer cell)、间叶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 小胆管增生:慢性且坏死较重的病例,可见小胆管增生。

纤维化[编辑]

肝脏的炎症反应和中毒性损伤等可引起纤维化。一般来说纤维化多为不可逆,但有研究提示肝纤维化在一定情况下可吸收,故也是可逆的。纤维化时胶原的沉积对肝脏血流和肝细胞灌注有明显的影响。早期纤维化可沿门管区周围或中央静脉周围分布,或胶原直接沉积在Disse腔内。随着纤维化的不断进展,肝脏直接被分割成由纤维包绕的结节,最终形成肝硬化。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编辑]

甲型肝炎病理改变特点[编辑]

以急性肝炎病变为主,也可引起淤胆型肝炎和重型肝炎。
主要病理变化:

  • 肝细胞变性坏死:最常见者为早期肝细胞气球样变,并伴有肝细胞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小体形成,致肝窦消失,引起肝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呈溶解性坏死。
  • 门管区见以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
  • 库普弗细胞增生。

病变为可逆性,黄疸消退1~2个月后恢复正常。无黄疸型病变程度较轻。

乙型肝炎病理变化特点[编辑]

毛玻璃样(ground glass)肝细胞是乙型肝炎的特殊形态学特征。HE染色光镜下,在HBsAg携带者和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常见到部分肝细胞体积较大,胞质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物质,胞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此种细胞为毛玻璃样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检查HBsAg反应阳性。电镜下见滑面内质网增生,内质网池内有较多的HBsAg颗粒。在少数情况,肝细胞核内可充以大量的HBcAg, 形成砂粒样细胞核(sanded nuclei) , 表示HBV复制活跃。

丙型肝炎病理变化特点[编辑]

慢性丙型肝炎除了具有慢性肝炎的典型镜下病理学改变外,还有一些独特的改变:

  • 肝细胞脂肪变性,由感染的肝细胞脂质新陈代谢的改变或胰岛素抵抗即所谓的代谢综合征引起;
  • 门管区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到淋巴滤泡;
  • 胆管损伤,可能与病毒直接感染胆管上皮细胞相关。

丁型肝炎病理变化特点[编辑]

肝细胞嗜酸性变及小泡型脂肪变性,伴以炎细胞浸润及门管区炎症。慢性HBV感染者重叠感染HDV后,有加重肝组织病变现象。

戊型肝炎病理变化特点[编辑]

  • 门管区炎症,见大量库普弗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但淋巴细胞少见;
  • 肝细胞和毛细胆管胆汁淤积;
  • 肝细胞灶状或小片状至亚大块或大块坏死。

庚型肝炎病理变化特点[编辑]

单一HGV感染的庚型肝炎病变较轻。急性肝炎以肝细胞肿胀和门管区炎症为主。慢性肝炎以肝细胞肿胀、点状坏死和门管区炎症及纤维组织轻度增生为主。

临床病理类型[编辑]

普通型病毒性肝炎[编辑]

急性(普通型)肝炎[编辑]

慢性(普通型)肝炎[编辑]

重型病毒性肝炎[编辑]

急性重型肝炎(或暴发型肝炎)[编辑]

亚急性重型肝炎[编辑]

携带者状态[编辑]

其他病毒引起的肝炎[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