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豪斯醫學影集案例解析/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劇情介紹

[編輯]
SOAP 第一天 第二天
Subjective
  • 16 歲男性
  • 未知原因突然複視和夜驚(night terrors),已看過兩個神經科醫師
  • 夜驚已持續三週
  • 父親主訴兒子不敢睡覺,很勞累
  • 在曲棍球球賽中就有複視,後頭部被擊中,送至急診室,檢查無異常
  • 病人主訴現在當下不感到累
  • House 發現病人有肌躍型抽搐(myoclonic jerk)
  • Objective 沒發燒、白血球計數沒增加(排除 Chase 的感染)
  • 第一天睡眠檢查確認有夜驚
  • MRI 顯示胼胝體有向上拱起
  • CT、全細胞計數、CHEM7、胸部 X 光檢查都正常
  • 核醫腦池造影術顯示腦中許多阻塞
    Assessment
  • Foreman:病人大腦失去對身體的控制,無法調節睡眠、不能控制眼睛聚焦和控制肌肉
  • Chase:感染
  • Cameron:leukoencephalopathy
  • House 認為病人覺得頭不舒服,使其在做 MRI 檢查時把頭偏向另一邊,讓自己比較舒服點
    Plan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確認病人主訴夜驚真的是夜驚 核醫腦池造影術 (Radionuclide Cisternography) 查看腦中有無阻塞 手術,將分流管置入右腦其中一個腦室,以降低腦內壓
    SOAP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Subjective 執行手術 病人昨晚在醫院頂樓,意識清楚,以為自己在球場上 病人昨天服用 penicillin 第二次時幻聽,立即靜脈注射 Lorazepam 2mg
    Objective
  • 手術過程中取 CSF 檢驗,顯示脊髓內 IgG 在三週內從 0 上升到 60
  • 視誘發電位(Visual evoped potential)顯示大腦運作遲緩
  • MRI 大腦無病灶
  • 梅毒螺旋體(RPR test)陰性 肝功能(高於正常值一倍)、BUN、creatinine 、MRI 都正常
  • 沒有發燒,白血球計數從入院至今一直上升,但都在正常範圍內
  • House 偷來的 DNA test 顯示兒子爸媽非親生爸媽
  • 視網膜活檢發現變異形麻疹病毒
  • Assessment Rapidly progressis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 病人昨晚意識清楚,House 排除 MS
  • 神經性梅毒(Neurosyphilis)
  • 排除代謝性疾病
  • MRI 正常排除血管炎
  • 年紀太輕,排除退化性疾病
  • MRI 沒發現腫瘤
  • 感染麻疹病毒,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第一期,即將進入第二期
    Plan 尋找適合病人的治療計畫 腰椎穿刺注射 penicillin 一天兩次(BID),療程共兩週 做腦波圖(EEG)、左右眼眼電動圖(EOG),在食道安置收音器 在頭皮下置入 Ommya reservoir,裝置連接到心室導管,將 Interferon 導入腦室中

    主疾病介紹

    [編輯]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s, SSPE) 是一種感染麻疹病毒後的併發症,是一種會致命、漸進性,造成中樞神經廣泛去髓鞘的慢性中樞神經退化疾病,通常在感染麻疹病毒後 7 到 10 年發生

    流行病學

    [編輯]
    • 1960~1974 年間,每百萬被麻疹病毒感染的人中有 8.5 個人會有 SSPE 風險;在 1970 到 1980 年間,因爲廣泛接受疫苗接種,SSPE 風險降低到 0.06
    • 在 1989 到 1991 年間,麻疹病毒感染興起,SSPE 風險增為 200/百萬人
    • 各國發生率約為(單位:個案數/百萬人)
      • 印度 21
      • 日本 11
      • 加拿大 0.06
      • 美國 0.01
    • SSPE 好發於 20 歲以前,通常是感染麻疹病毒後 7 到 10 年發生
    • SSPE 風險包括,麻疹發病年齡小、居住在鄉村地區、貧窮環境等等,以及有先天性免疫缺乏症者,或是兒子的母親有先天性免疫缺乏症
      • 小時感染麻疹病毒是 SSPE 的風險因子之一,大約有一半數量的 SSPE 患者都在兩歲之間就感染麻疹病毒
      • 因為小孩免疫系統尚不成熟,接觸麻疹病毒的年齡越早(不包括麻疹疫苗),發展為 SSPE 的可能性就越大
    • 有接受麻疹疫苗的人,其得到 SSPE 的風險比沒有接受疫苗者高
      • 雖然接受麻疹疫苗,也可以說是接受了麻疹病毒,但不致造成 SSPE,所以接受麻疹疫苗非 SSPE 的致病風險

    致病機轉

    [編輯]
    • 在正常的免疫系統中
    1. 感染麻疹病毒後,麻疹病毒會促發細胞介導免疫,包括活化 T-helper 1 細胞(Th1)、釋放干擾素-ɑ(INF-ɑ)和 IL-2,以從被感染細胞中清除病毒
    2. 在病人表現出紅疹後,免疫系統會對麻疹病毒有記憶,以抵抗下一次感染
    • 因此,如果細胞介導免疫反應不全,便無法有效清除被感染細胞,寄留在體內
    • 接著,麻疹病毒會利用 CD46 和 protein F 等蛋白質進入神經
      • CD9 可能也扮演重要角色,使得可以 SSPE 患者的 CSF 裡檢驗到高濃度抗 CD9 抗體
    • 一旦麻疹病毒進入細胞內,病毒會改變細胞蛋白質避免被免疫系統辨識出,以及在細胞內繁殖時又不至於讓細胞變化太多,避免破壞宿主神經元
    • 在臨床表現上變明顯之前,麻疹病毒可以在細胞中保持休眠數年,但最中病毒會引發針對被感染細胞的發炎反應,導致廣泛的CNS受損

    分期

    [編輯]
    • 第一期:人格變化、嗜睡、學習困難和行為非凡,可能持續數週到數年
    • 第二期:肌躍症(myoclonus,每五到十秒發生一次) 、失智惡化、長距離運動與感覺疾病,這階段通常持續 3~12 個月
    • 第三期:肌肉鬆弛(Flaccidity)、皮質僵硬(Decorticate rigidity )、肌躍症消失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症狀和徵兆
    • 第四期:持續性植物狀態(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俗稱植物人,通常死亡會發生在這階段(但死亡在每一階段都會發生)
    • 每人病人的進展速度不同,有些人很快就從一期到下一期,有些人則停留在某一期一段時間
    • 癲癇在每一階段都可能發生

    診斷

    [編輯]

    CSF 和血清檢驗

    [編輯]
    • CSF 中可見細胞增多、球蛋白濃度提高、葡萄糖正常、總蛋白質提高或正常
    • 抗麻疹病毒 IgG 力價 1:40 到 1:1280;該 IgG 在 CSF 和血漿存在比率為 5:1 到 40:1
    • 這集最後不使用腰椎穿刺確診是因為病人前四天接受許多藥物治療,會干擾檢驗結果

    EEG

    [編輯]
    • 65~83% SSPE 患者可在腦波圖上看到週期性的複合波,通常發生在睡眠
    • 在第二期,腦波圖會顯示突發高電壓(300~500 微伏特),頻率 2~3 秒的 delta 波和尖波組成的復合物,此復合波每 3~20 秒出現一次,每次持續 0.5~3 秒,每個複合波之後會伴隨相對較平坦的波形

    MRI

    [編輯]
    • 可用於觀察病程進展,有時可以減少使用腦活檢
    • 通常 MRI 檢查結果會跟臨床表現不同
    • 疾病早期,MRI 攝影結果可能正常,或可以在大腦後麵皮質和皮質下可見明顯對稱病變
    SSPE 的腦部 MRI 圖。圖AB是病人剛到診所時拍攝的,圖CD是三個月後病人回診拍攝。圖AC是 T1-weighted images,圖BD是T2-weighted images。一開始(圖AB)顯示病人在左腦額葉皮層下局部異常(見圖 B 黑箭頭所指處);三個月後,可見左腦額葉皮層下局部異常之處變得不明顯(圖 D 箭頭之處),但可見瀰漫性皮質萎縮,明顯可見腦室腫大和腦迴增大(圖 C 箭頭指之處)
      • 右圖說明中的 T1-weighted 和 T2-weighted,詳細說明需物理基礎,臨床上,T1 大多是看解剖構造,T2 會把異常訊號放大,那異常之處顯得清楚可見,因此常看「病理」。可以發現圖 AC 都是 T1,顏色差異不大,BD 都是 T2,顏色分明,容易看到異常之處

    其他

    [編輯]
    • 頭部 CT 掃描可見萎縮和疤痕
    • F-fluorodeoxyglucose(氟-18去氧葡萄糖)正子攝影和核磁頻譜可見大腦功能異常,可作為 SSPE 早期診斷和評估 SSPE 早期對特定大腦功能造成的影響
    SSPE 的診斷標準
    主要標準 次要標準
  • CSF 內抗麻疹病毒抗體濃度高
  • EEG 特徵(見內文)
  • CSF 內 IgG 濃度提高
  • 腦活檢
  • 分子診測測試以查看病毒變異基因
  • 鑑別診斷

    [編輯]
    • 快速發展的失智症
    • 肌躍症(myoclonus)
    • 癲癇
    • 急性瀰漫性腦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ADEM)
    • 急性病毒性腦炎
    • 腫瘤
    • 多發性硬化症
    • 代謝性白質疾病
    • 慢性 Rasmussen 腦炎
    • Unverricht–Lundborg disease
    • Lafora disease
    • 青少年型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沈積病(Juvenile ceroid lipofuscinosis, JNCL)
    • myoclonic epilepsy with red ragged fibres
    • 神經氨酸酶缺乏症

    治療

    [編輯]
    • 沒有有效治療方法
    • 若病人還在第一期,可以使用 isoprinosine 或是腦室內給予 Interferon-ɑ,但藥物的療效在每個病人上不一樣
      • 每週腦室內給予 Interferon-ɑ
      • 每日口服 Isoprinosine
      • 以上兩藥可以組合一起使用
    • 支持性療法

    藥物介紹

    [編輯]
    • Isoprinosine
    Isoprinosine 的結構與組成
      • Inosine 衍生物+p-acetamidobenzoic acid+N,N-dimethylamido-2-propanol
      • 干擾病毒複製
    • Interferon
      • 機轉不是很明確,認為是提高 IL-1,強化細胞介導免疫,活化自然殺手細胞
      • 副作用包括流感樣症狀、體內產生抗 INF 抗體(使藥物失去療效)


    名詞解說

    [編輯]

    夜驚(night terrors)

    [編輯]

    肌躍型抽搐(myoclonic jerk)

    [編輯]

    檢驗名詞解說

    [編輯]

    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

    [編輯]

    核醫腦池造影術 (Radionuclide Cisternography)

    [編輯]

    視誘發電位(Visual evoped potential)

    [編輯]

    梅毒螺旋體(RPR test)

    [編輯]

    CHEM7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 UpTo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