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三国(220年 - 280年)[编辑]

公元二二零年,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建立魏国,之后,割据四川和陕西、云南等地的刘备和割据江东的孙权相继称帝,建立蜀国和吴国。

曹魏(220年 - 265年)[编辑]

蜀汉(221年 - 263年)[编辑]

孙吴(229年 - 280年)[编辑]

晋朝(265年 - 420年)[编辑]

晋朝又可依首都之方位分为西晋和东晋。

西晋(265年 - 316年)[编辑]

西晋建国[编辑]

西晋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236年-290年),泰始二年(266年,即吴甘露二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晋。

西晋行政区划[编辑]

西晋的首都位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并将天下分为20个行政区

1. 司州(州府:洛阳)

2. 雍州(州府:京兆)

3. 兖州(州府:濮阳)

4. 并州(州府:太原)

5. 冀州(州府:安平)

6. 青州(州府:齐国)

7. 徐州(州府:彭城)

8. 豫州(州府:梁国)

9. 扬州(州府:丹阳)

10. 荆州(州府:南郡)

11. 梁州(州府:汉中)

12. 秦州(州府:天水)

13. 益州(州府:蜀郡)

14. 幽州(州府:范阳)

15. 宁州(州府:建宁)

16. 广州(州府:南海)

17. 交州(州府:交趾)

18. 平州(州府:辽东)

19. 凉州(州府:武威)

20. 西域长史府

八王之乱[编辑]

时间: 晋惠帝年间

持续:16年

原因:贾后乱政,诸王野心大

影响:政治混乱,间接导致西晋灭亡

永嘉之祸[编辑]

时间: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

经过:匈奴攻入洛阳,晋怀帝被俘

影响: 愍帝西迁长安

西晋灭亡[编辑]

时间: 愍帝建兴四年(316年)

原因: 匈奴攻入长安,晋愍帝被俘

结果:西晋灭亡

东晋(317年 - 420年)[编辑]

东晋建国[编辑]

永嘉之祸后,晋室南渡,晋元帝司马睿于建武元年(317年)即位,首都位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史称东晋

淝水之战[编辑]

时间: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

将帅档案:

苻坚(338-385):字永固,氐族,前秦皇帝

谢玄:谢安之侄,晋军统帅

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丞相

兵力:前秦90万人,东晋8万人

经过:

太元八年(383年)五月,桓冲倾十万荆州兵伐秦,以牵制秦军,减轻对下游的压力,苻坚派苻睿、慕容垂、姚苌和慕容𬀩等人迎战,自己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以弟苻融为先锋,于八月大举南侵。谢安临危受命,以谢石为前线大都督,谢玄为先锋,并谢琰、桓伊等人,领八万兵马,分三路迎击前秦军。十一月,谢玄遣刘牢之以五千精兵奇袭,取得洛涧大捷,秦军折损十名大将及五万主力。十二月,双方决战于淝水,晋朝派出的朱序在秦军阵中大叫:“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 谢玄、谢琰和桓伊率领晋军七万,战胜了苻坚和苻融所统率的前秦十五万大军,并阵斩苻融,淝水之战以晋军的全面胜利告终

影响:原本统一的北方再度分裂,南方政权得以偏安

桓玄篡位[编辑]

晋元兴二年(403年),桓玄逼迫晋安帝司马德宗禅让,即位为帝,国号楚,史称桓楚

刘裕复国[编辑]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起兵伐桓玄,桓玄兵败,于四月被斩首

刘裕北伐[编辑]

灭南燕[编辑]

晋义熙五年(409年)三月,刘裕上表请求伐南燕

四月十一,晋军自建康出发,从淮河进入泗水

五月,晋军到达下邳

南燕太上帝慕容超十分轻敌,打算放晋军入大岘山再迎敌

刘裕经过大岘山,南燕军队没有出击

六月十二,晋军打败南燕临朐守军,临朐城沦陷

六月十九,晋军攻下了南燕首都广固城的外城

义熙六年(410年)二月初五,晋军攻破广固城,南燕灭亡

十六国(304年 - 439年)[编辑]

十六国源自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私下撰写的《十六国春秋》而得名。他自北方诸国中选出国祚较长、影响力大、较具代表性的十六国(“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胡夏为十六”),共有:成汉、前赵、后赵、前凉、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南燕、北燕及胡夏等国。实际上,北方诸国还包括冉魏、翟魏、西燕等等国家。十六国只是北方诸国的概称,并不是只存在十六个国家。

成汉(303年 - 349年)[编辑]

前赵(304年 - 329年)[编辑]

后赵(319年 - 351年)[编辑]

前凉(320年 - 379年)[编辑]

前燕(337年 - 370年)[编辑]

前秦(350年 - 394年)[编辑]

冉魏(350年 - 352年)[编辑]

西燕(384年 - 394年)[编辑]

后燕(384年 - 407年)[编辑]

后秦(384年 - 417年)[编辑]

西秦(385年 - 400年,409年 - 431年)[编辑]

后凉(386年 - 403年)[编辑]

翟魏(388年 - 392年)[编辑]

南凉(397年 - 414年)[编辑]

西凉(400年 - 421年)[编辑]

北凉 (397年 - 439年)[编辑]

南燕(398年 - 401年)[编辑]

北燕(407年 - 436年)[编辑]

胡夏(407年 - 431年)[编辑]

南朝(420年 - 589年)[编辑]

刘宋(420年 - 479年)[编辑]

萧齐(479年 - 501年)[编辑]

南梁(502年 - 557年)与后梁(555年 - 587年)[编辑]

陈(557年 - 589年)[编辑]

北朝(386年 - 581年)[编辑]

北魏(386年 - 534年)[编辑]

东魏(534年 - 550年)[编辑]

西魏(535年 - 557年)[编辑]

北齐(550年 - 577年)[编辑]

北周(557年 - 581年)[编辑]

北方的民族交融[编辑]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编辑]

自东汉末年以来,游牧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西晋达到最大规模。如,原游牧在蒙古草原的匈奴族和羯族,迁到山西一带;原游牧在西北地区的氐族和羌族,迁到陕西关中一带;发源于东北地区的鲜卑族则分布范围较广,一部分迁入辽宁一带,另一部分迁入陕西、甘肃和河套地区。北方迁入中原的众多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人数最多,统称五胡。此外,还有丁零、卢水胡等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迁入内地的游牧民族人数众多,在山西、陕西等地甚至占到了人口的一半左右。

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快了民族交融;但内迁各族的反叛也造成了西晋灭亡和此后五胡十六国的混战局面,对北方的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从而也间接导致了人口南迁。

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编辑]

人口南迁与江南地区的开发[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维基百科条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