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病理学/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消化系统疾病 - 食管的炎症、狭窄与扩张 - 胃炎 - 消化性溃疡病 - 阑尾炎 - 炎症性肠病 - 病毒性肝炎 - 酒精性肝病 - 肝硬化 - 肝代谢性疾病与循环障碍 - 胆囊炎与胆石症 - 胰腺炎 -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食管癌

[编辑]

胃癌

[编辑]

大肠癌

[编辑]

原发性肝癌

[编辑]

原发性肝癌是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根据组织学来源和特点分为三型: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兼有两者的混合型肝癌。由于各自的地理分布、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等均不同,故分别叙述。

肝细胞癌

[编辑]

肝细胞癌发生于肝细胞,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此癌发病隐匿,早期可无临床症状,故临床发现时多为晚期,死亡率较高。近年,甲胎蛋白(AFP)和影像学检查使早期肝癌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病因

[编辑]

尚不清楚,相关因素如下:

  • 肝炎病毒:资料已表明HBV和HCV与肝癌关系密切。学者们已发现,肝癌患者常见有HBV基因整合到肝癌细胞基因组内。HBV基因组编码的HBx蛋白能抑制p53蛋白功能,还能激活有丝分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和Janus家族酪氨酸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通路(STATA), 活化原癌基因,诱导肝癌发生。HCV的致癌机制尚不明确,一些证据提示可能与HCV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和宿主介导的免疫损伤有关。
  • 肝硬化:肝癌常合并肝硬化,尤其是HBV引起的肝硬化。据统计,一般需经7年左右肝硬化可发展为肝癌。
  • 酒精:肝癌的致癌因子,间接经由肝硬化,而后修补过程产生肝癌。
  • 真菌及其毒素:黄曲霉菌等可引起实验性肝癌,尤其是黄曲霉毒素Bl与肝细胞肝癌的密切关系已被高度重视。

病理变化

[编辑]

肉眼,肿块的大小因病程长短而异,单个或多个,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肉眼形态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 小肝癌型: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两个癌结节合计最大直径<3cm的原发性肝癌。小肝癌多呈球形,界清,切面均匀一致,出血及坏死少见。大多数病例属于早期肝癌。
  • (多)结节型:最常见,通常合并有肝硬化。癌结节可为单个或多个,散在,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
  • 弥漫型:癌组织弥散于肝内,结节不明显,常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形态上与肝硬化易混淆。此型较少见,仅占1%左右。
  • 巨块型:肿瘤体积巨大,直径多>10cm,圆形,右叶多见。切面中心部常有出血、坏死。瘤体周围常有多少不一的卫星状癌结节。本型不合并或仅合并轻度肝硬化。

镜下,肝细胞癌分化程度差异较大。分化高者癌细胞类似于肝细胞,分泌胆汁,癌细胞排列呈巢状,血管多(似肝血窦),间质少。分化低者异型性明显。癌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除了巨块型外,常并发肝硬化。

扩散

[编辑]

癌组织先在肝内直接蔓延,易在肝内沿门静脉分支播散、转移,使肝内出现多处转移结节。肝外转移通过淋巴道,可转移至肝门淋巴结、上腹部淋巴结和腹膜后淋巴结。晚期通过肝静脉转移至肺、肾上腺、脑及肾等处。侵入肝表面的癌细胞脱落后可形成种植性转移。

胆管细胞癌

[编辑]

胆管细胞癌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占原发性肝癌的10%以下。此型与肝硬化和HBV或HCV感染无关,目前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胆管内寄生虫或接触胆管造影剂有关。
肉眼:多为单个肿块,含丰富纤维结缔组织,色苍白。
镜下:癌细胞呈腺管状排列,可分泌黏液,癌组织间质较多。易发生肝外转移,常见部位为肺、骨、脑等。

混合细胞型肝癌

[编辑]

含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成分,极少见。

胰腺癌

[编辑]

胆道肿瘤

[编辑]

胃肠间质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