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歷史/前言

維基教科書,自由的教學讀本

中國歷史悠久,常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目前發現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距今約170萬年。

中國的氣候

[編輯]
中國氣候分類
中國氣候分類

中國常年受季風影響,降水南多北少。而西北地區的年降水量則遠遠低於東部地區。

在這片土地上,秦嶺—淮河是一條重要的氣候分界線。在秦嶺以南,降水量較多,多為水田,種植稻米,單產較高,因而能夠維持更多人口的生活。而在北面多為旱地,它們在中國文明的早期比較發達,然而後來衰落了。另一條分界線則是長城,它將農耕區與游牧區分隔開來,很明顯是在中國人修建用來抵禦說阿爾泰語的草原游牧民族的進攻[1]

這樣的氣候影響了中國的經濟。在中國古代,中國的農業形成了南稻北麥的格局,而由於季風進退的不穩定,大河常常發生洪災,全國旱澇災害多發,而位於大河周邊的農耕區也深受其影響。修建水利工程、治理洪澇要求了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同樣年年的農業收成也影響着社會穩定。

中國的種族

[編輯]

1927年在北京附近的山洞裡發現了北京人的骨骼殘骸。北京人大約生活於公元前四十萬年以前,已能製造工具,其體質特徵與各現代人種相比更符合蒙古人種的特徵。[2]1930年,山頂洞人,或稱上洞老人也在北京周口店被發現。1964年,中國學者們又發現了藍田人。2003年,一種名為田園洞人的早期亞洲現代人被發現。但是這些猿人之間的關係現在還無法肯定,因此普遍認為中國人也起源於非洲,並得到了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支持[3]

但可以肯定的是,從古至今,中國的主要地區,甚至於整個東亞,幾乎都為蒙古人種所佔據,蒙古人種相對四肢較短,眼瞼肥厚細長,膚色淡黃至深棕皆有,頭髮為黑色且不捲曲,臉龐扁平,黑眼睛,為黃種人。[4]而在東亞的西面,是印度與伊斯蘭文明兩位鄰居。他們多是白色人種,或也可稱作是高加索人種。

中國的語言

[編輯]

在東亞最大的語系是漢藏語系,而在漢藏語系之中,漢語是最大的一種語言。最初,說漢語的人居住在中國的黃河及長江流域,後來他們四處遷移,分布開來,同時吸收了其他文化和語言中相近的成分,最終在今中國全境和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分布。在這一過程中,漢語分化為幾種互不相通的方言,北方有北方官話,上海有吳方言,福建有閩方言,客家人分布的地區有客家話,廣東則有粵語,但秦始皇時統一推行的漢字仍將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聯繫起來。[5]

另外有阿爾泰語系,他們是在今天的中國東北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居住的古代各民族的主要語言。由於日語和朝鮮語與阿爾泰語系的語言結構很相似,今天的朝鮮人和日本人就可能是使用阿爾泰語的游牧民族的後裔。[6](但同樣有觀點認為,日語是屬於獨立語系,但也有人認為促成日本文化劇烈轉變的彌生文化是由中國人帶入日本的,更有人舉出徐福東渡的傳說[7],而近來的基因測驗,的確印證了日本九州島的人口與中國山東及東南地區的人口有相當的近緣性[8],因而日本人似乎不僅僅只是操通古斯語的游牧民族的後裔)

此外還有南島語系,台灣土著居民的語言屬於該語系。(但福建移民的閩南語仍為漢語系)[9]

中國是什麼?

[編輯]
話語即權力

—福柯

「有的民族以自己的歷史為恥,有的民族簡直沒有歷史可言,有的民族則因為自己的歷史核心空無一物而憂心」,哈羅德·伊薩克(Harold R.lssacs) 在 《族群》(ldols of the Tribe) 一書中曾經如此說,接下來,他又說道,唯有猶太人可以建立認同,因為他們靠的「只是歷史,而且靠着歷史才能得以存活至今」。可是,「華夏/中國」的歷史卻不同,它不是缺乏歷史,而是歷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個歷史,而是擁有好多個彼此交錯的歷史。[10]

—葛兆光

有人在知乎上提問:為什麼在維基百科上中國是歷史、文化與政治上的中國。[11]而許倬雲先生的一位朋友則提出了一個更簡單直白也更一針見血的問題:「我」究竟是誰?「中國人」?「漢人」?「唐人」?「華人」?或者按照外國人稱呼我們的名稱,例如契丹(Kitahai/Cathay)?支那(Sina/China[12])?桃花石?韃靼?[13]

的確,作為一個擁有「華夏」、「中華」、「中夏」、「諸夏」、「諸華」、「神州」等種種稱呼的中國,實在難以用一言兩語就界定清楚。而這片土地上的人自然也會有種種疑問。

此外,在這個問題下,中華民族這一概念也會受到質疑。有的人甚至會直接採取建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視角,援引本迪尼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體」之語,試圖乾脆解構這個概念。儘管本迪尼克特·安德森的理論並不完全適合中國,且存在一些問題。[14]

但以上這些問題並不是本書所能解決的,它應當是本書所有讀者及編者的共同問題。畢竟如葛兆光先生語:「討論這一問題,既可以從今溯古,來論證國家合法性,也可以從古到今,以理解歷史合理性;它可以是一個政治話題,也可以是一個歷史話題, 它可能惹出民族(國家)主義情感,也可能培養世界(普遍)主義理住。在涉及「國家」「民族」和「認同」的時候,「歷史」就開始像雙刃劍,「論述「的分寸顯得相當微妙,關鍵在於史家以什麼立場、取什麼角度、用什麼方法。」[15]面對如此複雜的中國歷史,望諸君共同思考,互相理解,達成一部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共同的歷史」。

參考文獻

[編輯]
  • 許倬雲:《說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 許倬雲:《歷史大脈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注釋

[編輯]
  1.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10
  2.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5
  3. 分子生物學支持現代中國人起源於非洲—騰訊科學
  4.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6
  5.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6-7
  6.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7-8
  7. 許倬雲:《說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87
  8. 許倬雲:《歷史大脈絡》,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50
  9.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革》,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8
  10. 葛兆光:《附錄 〈說中國〉解說》,載於許倬雲:《說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11. 為什麼維基百科上的「美國」「日本」等國詞條都是「國家」,而「中國」詞條卻是所謂「文化歷史上的」?—知乎
  12. 有人認為China是秦(Ch'in,漢語拼音為Qin)的音變,有人則認為是契丹(Kitahai)的音變。
  13. 《自序 我們究竟是誰?》,載於許倬雲:《說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
  14. 關於本迪尼克特·安德森的民族主義理論的問題,可參見 鄒贊,歐陽可惺:「想象的共同體」與當代西方民族主義敘述的困境,《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月,第31卷,第1期
  15. 葛兆光:《附錄 〈說中國〉解說》,載於許倬雲:《說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