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学/性格
超普通心理学 |
---|
![]() |
心理学绪论 |
心理学研究法 |
行为的生理基础 |
感觉与知觉 |
感觉系统‧知觉系统 |
意识 |
睡眠‧梦 |
学习 |
记忆 |
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 |
语言与思考 |
认知科学‧语言‧思考 |
智力 |
智力理论‧人工智能 |
发展心理学 |
动机与情绪 |
情绪的种类 |
压力与健康 |
性格 |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
心理异常 |
心理异常的治疗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认知、基模、归因、态度‧自我 |
性格(Personality)是一个探讨人的整体的领域,性格理论试图探讨不同功能间的交互作用,并且透过整体的角度观察及了解整体的人。
性格心理学研究有三大课题:
- 普同性:探究人类性格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运作原则
- 差异性:探究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的原因
- 独特性:探究什么因素让人独特,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法则来解释个人的独特性。
性格心理学早在 19 世纪末由佛洛伊德(Floyd)等人展开的精神分析学派开始,直到后来出现的现象学派、特质学派、行为学派及社会认知学派等,已成为一门稳定对人类性格探讨的学问。另外,在社会心理学这门分支,研究对象从“个体”变成“群体中的个体”,探索人在社会中的认知过程、情感活动、意志品质等心理议题。
导论[编辑]
从上述性格心理学的三大议题出发,不同的人使用“性格(Personality)”这个语词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不过性格心理学家在界定性格的基本意涵上仍具有一定的共识,大多同意它指涉:用于说明或理解个体形成具有持续性与区别性的一组心理特征或一套心理系统。持续性(enduring)指性格特征能跨越时间及生活情境而展现出某种一致的行为;区别性(distinctiveness)则指能区隔出人们彼此间差异的心理特征。
《论语·先进》中曾提到:“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高柴的个性愚直,曾参的个性迟钝,子张性格偏激外向,子路的性格则过分刚猛鲁莽),显现了古人对“性格”的观察。在人类过去不同时期的心理学发展历程中,二十世纪中叶的心理学家比较偏重于后天的研究方向。像是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认为人皆遵循五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以形塑其性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相反地在 1970 年代后的研究者,将目光转移到先天影响的可能性上,就如借由对双胞胎有系统的性格研究,为先天对性格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近年则发现,先天与后天,生物与环境因素实非性格影响的竞争关系,反倒是常以交互作用的方式塑造个体的性格。而性格理论的发展,随着科技时代的快速变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频繁,影响个体性格发展的因素显得更加多元。
性格是分辨人类在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情绪、认知以及行为倾向的组合差异。就算是在相同的情境下,人们也不一定会有相同的言行举止。情境虽说能影响人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但同样的,人们也会影响到情境。性格可借由观察、访问或人格量表所测量出来,而人格量表是最普遍被使用的方法。
人格 (Personality)[编辑]
- 一般都会被译作“性格”,心理学学界则把它译为“人格”。“人格”不仅仅包括性格,还包括价值观、自我观念等等。准确来说,“人格”是指一个人一致的行为特征的群集。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致使每个人面对同一情况下都可能有不同反应。人格心理学家会研究人格的构成特征及其形成,从而预计它对塑造人类行为和人生大事的影响。
从性格的概念可以看出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的心理活动上:
- 人对事物所持的态度:态度是个人对某一事物所持的评价与内在反应的倾向,人会做出种种不同的评价: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同时还表现出一种内在反应的倾向,即行为活动的准备状态,而正是这些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形成了一个人的性格特征。
- 与态度相应的行为方式:并非所有态度和行为方式都是性格的特征,一时性和偶然性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不能称之为性格特征,例如:一个人偶尔撒了一次谎,并不能就此认定他具有不诚实的性格;反之,一个人偶然帮助别人做了一件好事,也不能说他具有助人为乐的性格,只有当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具有稳定性和习惯化的性质,才能称之为性格特征。
- 性格一经形成便趋于稳定,但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可塑性的。性格不同于气质,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是能区分个体之间差异的核心。
以下区分相关名词:
名词 | 解释 |
---|---|
气质(Temperament) | 指一个人内在的人格特质,如内向与外向、勇敢与温和。它通常是性格中先天决定的部分的,不是后天学习而来。现代遗传生物学者认为,许多先天性格存在着基因的影响。
气质是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以行为的能量和时间方面的特点为表现。有学者认为,气质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和内在原因。 |
品格(Character) | 基于个人特色去面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表现,可借由一个人对待周遭世界的态度解释并产生行为反应,主要是性格中后天培养的道德、品行。个人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由行为反映出“性格具有个体差异”,但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对其认知有重大影响,也因此体现出了阶级与道德。性格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独特性是指面对同一件事,不同性格的人就会有不同反应。稳定性分为时间上的稳定及跨情境的稳定,同一个体面对不同情境,即使随着时间流动,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心理学上,它的定义几乎与人格相同,但还是有所区别: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性格是人格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
人格(Personality) | 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指一个人在对人、对己、对事物乃至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之持久且一致的特质。在不同时间、区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是一组具有特征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动态型态,会根据环境的要求和个体的内在发展状况,持续地改变。人格还涉及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表现出的思想、感觉、社会适应和行为等方面的模式,这些模式强烈影响一个人的期望、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 |
特质(Trait) | 指人类整体性格展现在不同面向上的行为特征。像我们的人格都由不同种的“特质”所构成,其中可能有大方、热心、攻击性之类的。在人格心理学中,最知名的理论是五大型格特质。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用五个特质来表达一个人格。包括:思想开放度、严谨度、外向度、随和度和负情绪度五个面向。简而言之,特质与人格相比描述的范围较为特定。 |
- 性格心理学家在研究性格时,试图将所有性格特质,例如外向与内向、积极乐观与悲观忧郁等等,这些各式各样的形容词统整成简单明了的多元化表格,将这些不同的特征描述简化成涵盖范围广的组合。
(注:汉语对于性格心理学中的各个名词有时候会产生翻译上的歧异,例如 Character 通常译作“性格”,但亦有译作“品格”的时候,而 Personality 通常译作“人格”,但亦会和“性格”混用,读者应特别注意翻译上的歧异,以免造成观念上的混淆。)
- 以下将会深入研讨人格特性。
定义[编辑]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ordon Willard Allport,1897年11月11日-1967年10月9日)曾综述过五十个人格的定义,最简明的说法是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决定了个人对环境的特殊适应方式[1]。有鉴于对佛洛伊德过度强调人之潜意识的不满等因素,他还提出了所谓的“特质论(Trait theory)”,将特质定义为“在我们的环境之中,对刺激之稳定、持久的反应方式”,同时也是性格的基本单位。透过个案研究法从对象之日记、自传等分析出具代表性的人格特质。他认为个人的特质是以其生理为基础形成的概括、个人化的决定倾向,是人格的基础、心理组织的基本建构单位。阿尔波特特质的三个水平是把人格特质中的个人特质再进行更详细的区分:
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 | 主导性、代表性的人格特质。小说中的戏剧人物,往往被作者以夸张的笔法凸显其首要特质。例如: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这种特质在人格结构中具支配性,但并非每个人都具有,而有些人会因这些首要特质所产生之鲜明性格而成为著名人物。 |
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 | 又称重要特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程度存在,也是造就每个人不同之处的一般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 5-10 个中心特质,例如诚实、聪明、清高、孤僻、敏感等等。 |
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 | 只在某些特殊情境中表现的特质。例如:有些人虽然喜欢高谈阔论,但在陌生人面前沉默寡言。这些特质通常是从各种刺激、对事物的偏爱或恐惧(像是喜欢吃某种食物)、特定情境(例如室内幽闭恐惧症)所制约。 |
- 其他定义
- Claridge & Davis(2003)认为性格是由相对稳定、一致的特质集合所组成,它界定了个体独特的行为、思考和情感[2]。
- Feist(1990)认为一个人内部相当持久的特质、性格、或特征,使得这个人的行为显示一致性。
独特性 (Distinctiveness) | 表示能彰显该个体之特性是有别于其他人,能够有效区别个体间的差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某些特征可能相同,但他们在整体人格的方面仍然有所不同。例如:同一家庭的兄弟姊妹,虽然外人都认为他们之间有十分相同的习惯和特质,却仍然可以分辨出他们之间除却外貌的差异,这也是连双胞胎的个性不见得相同的原因。 |
一致性 (Consistency) | 表示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轴和情境下仍具有一样的行为,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不会因为所处环境(时间、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俗语中,我们经常听到“牛牵到北京还是牛”、“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等,其实就可以显现出所谓“人格的一致性”。该特性之表现并非随机、意外的发生,但是也并非完全不可变,像是暂时的受到一些事情的制约,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反映出不同方面的人格,例如生活压力会导致人格的一致性发生相应的变化。 |
整体性 (Integrality) | 表示人格是构建着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一个人从行为模式中表现出心理特性的整体。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某一个行为之中寻求蛛丝马迹,见微知著地找出这个人整体的心理特征。其他的心理学领域专注于人的某个面向,而性格心理学注重全人的描述。 |
动机性和适应性 | 人格支撑着人的行为,驱动着人趋向或避开某种行为,也是构成人内在驱动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驱动力与情绪无关,可以说是一种生来具有的力量且具有适应性。 |
自然性与社会性 | 人格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社会文化方面和自然方面对人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人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人格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但还是以个体的神经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 |
- 错误观念
- “人格是单一的”:人格彼此间是独立的,具有不同的组成。
- “人格是不变的”:人格具有稳定性及持续性,但有时随着时间迁移或是经历生活中的事件,人格仍可能产生变化。
- “特异的人格即为异常的人格”:每个个体都具有互异的人格,除非人格背离道德文化太严重,或是侵犯到他人权益,否则所有人格都应当受到尊重及平等待遇。
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编辑]
根据上述的讨论,目前普遍认为性格是由多种心理特征,如:感觉、认知、情绪、价值等反应诸要素整合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内部稳定和持久的动力组织。
遗传(Heredity)[编辑]
人格受遗传之影响可以从染色体上基因结构的观点解释。以下三种不同研究方式,皆提供了此观点的证据,支持遗传在个体的人格特征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 比较一起成长的 120 对同卵双胞胎(MZ)与 50 对异卵双胞胎(DZ)国中生,两者性格特质相关系数的差异,可估算个体性格总变异量的遗传作用性[1]。
- 对刚出生就分开的双胞胎进行研究[2]。
- 对不同情境中工作满意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研究[3]。
研究发现:
-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为重要;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较为重要。
- 人格的发展是以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所谓气质(temperament),大都是借由遗传而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卡根(Jerome Kagan,1929年2月25日 – 2021年5月10日)试图从情绪与外显行为的个别差异了解儿童的气质。分为以下两类型:
- 抑制型:抑制型气质的小孩面对不熟悉环境,容易变得拘谨、逃避、不安,这类小孩的行为比较胆小、谨慎。
- 非抑制型:非抑制型气质的小孩面对不熟悉环境可以自得其乐,且面对新奇事物立即就做出反应。这类小孩的行为比较外向、奔放。
环境[编辑]
指外在的因素,如:成长背景、社会文化、生活条件、家庭、朋友、社会规范等。
环境除对于性格、价值观的塑造外,也可能影响与遗传因素有关的部分。表观遗传学的研究透露了环境因素会影响基因的表现,可能造成其甲基化或乙酰化等,使基因转录几率改变进而造成巨观上结果的不同。因此环境对于遗传因素的影响并非完全没有,但与环境直接造成的性格塑造等相比,影响较小。
家庭环境[编辑]
家庭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是最初且最重要的环境。
家庭的气氛和家长的教育态度会对其小孩的性格有深远的影响,然而在其他动物身上也有类似的发现,不同的育幼方式也会影响其后代的个性及行为: 在迈克尔·米尼教授进行的一项老鼠实验中[4],他将幼鼠依被其母亲舔舐的频率分成两组。实验发现,常被舔舐的幼鼠对于新环境具有好奇心,勇于探索,且攻击性较低;而鲜少被母亲舔舐的幼鼠则容易对新环境恐惧,且攻击性较高。
因此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导致不同的性格,而要研究家庭对人格的影响,主要是在探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产生何许差异。 大多情况下可分为五种:
教养类型 | 互动方式 | 孩子人格发展倾向 |
---|---|---|
权威型(Authoritarian) | 家长习惯以权力控制孩子的行为,孩子鲜少有发表意见的空间,也较少情感上的支持 | 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退缩,长大后较缺乏思考批判的能力,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
民主型(Authoritative) | 亲子间的互动与沟通上采开放且双向的,双亲有说话的权利,孩子也能表达自己的意见 | 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正向、独立负责、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团队合作、勇于挑战等 |
放纵型(Indulgent, permissive) | 完全接纳孩子的思想,较少纠正指导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较为放纵 | 任性自私、幼稚、具攻击性、野蛮冲动、独立性差、唯我独尊、无理胡闹等行为 |
忽视型(Neglectful) | 想省麻烦而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也不会给予更多的情感回馈 ,以“方便”为主 | 负面发展,如:自我贬抑、无法建立自尊;长大后亦与人疏离,影响人际发展 |
不一致型 | 家长持不同的教养方式,规范不同且时常改变 | 感到无所适从、缺乏安全感、不易信任他人 |
家长的情绪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因此学会沟通、倾听,才能让孩子拥有较正向的性格。另外,家庭物质生活的环境也会对人格产生极大的影响,诸如收入、父母职业、住房条件等等。综上所述,家庭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 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行为”,这是麦肯依针对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力的总结。人格发展的确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相反地,不幸的童年往往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一定存在唯一对应的关系,例如: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而逆境可能磨练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因此早期经验是会影响人格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整体的人格形成还会受到许多变动的因素影响。
学校教育[编辑]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性、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同学、班级等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有系统地接受科学及文学知识,塑造世界观,并借由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好学、坚持不懈等正向人格特质。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亦是评定学生言行标准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是学生的首要仿效对象,他们的言行皆对学生产生著巨大的影响。若是在性情冷酷、刻板、专横的老师所管理的班级中,学生的欺骗行为可能增多,但若教师在民主友好气氛的管理下,学生欺骗行为减少。
由上述可知,在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的管理风格下,学生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点。学校若单纯强调应试教育,以分数为导向,学生间则会出现成绩至上的风气,性格上也会有所影响,产生不擅交往、不会沟通等现象。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会为学生提供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坚强、自信、积极、乐观等诸多良好性格。
社会文化[编辑]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此处文化的定义为“一个社会的先民所创造出来,并由现在的居民持续维系并发展的共同享有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 文化对人格有巨大的影响,塑造部分后天形成的人格特征。此外,社会文化也使成员的人格结构发展趋于相似,造成同一社会内的人,在人格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得每个人能稳固地“镶入”在该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其影响力因文化而异,因而衍伸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文化的影响分为规范以及价值层面:
- 以规范的层面来说,社会规范越严格的地方,文化对人格塑造的影响力越大。例如,日本相较于美国具有更严厉的规范,人们为了遵从社会框架,人格发展较为拘谨。
- 以价值(社会大多数人认同并维系的准则)层面来说,人们所认为“好的”价值则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性格,如亚洲社会的儒家观念强调阶级之分,则中下层阶级会较容易发展出服从的性格。
此外,在规范中采取之行为的社会意义也会对形塑过程产生影响。对于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社会就不容许它过大的变异。因此,如果一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征,难以融入社会文化环境中,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或有心理疾患。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差异除了人文发展的脉络,也会受自然环境影响。例如: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人研究了居住在新几内亚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三个民族的人格特征[5],将不同民族的人分为三群后发现:
- 第一群的男性与女性表现一致的特征,普遍较温和、善于合作。
- 第二群的男性和女性则一致的较强势、渴望权力。
- 在第三群中,男女则表现不同的特征:女性较强势、倾向主导,而男性较不负责任。
在此案例中,后天社会文化对性格的影响可能大于先天的生理性别,显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影响的重要性。
另外,Rutger Bregman(2021)指出人性格展现的倾向会受到社会文化影响,媒体重复性的曝光特定“偏差事件”构成了人人皆以为“人性本恶”的社会氛围,加上负面偏误的效应,反而抑制了人性天生中的互惠倾向,社会文化中共同形构的认知偏差亦潜移默化中形塑了人们的性格与相应行为。
个人认知差异[编辑]
以双文化者(同时持有两种文化信念系统的移民)为例,可进一步探讨其“架构转换”(frame switching)的情况,意即其可以自动转换自身拥有的两种文化架构来解释任何特定事件。
值得注意的是,在认知上可促发某种特定的文化架构的情境刺激,可能会对双文化者后续的思考历程有所影响。以华人和美国文化间的象征符号(龙形图案以及美国国旗)来促发不同的文化架构时,结果显现出:受美国文化象征符号促发的双文化者,更容易对特定行为之成因做出“内归因( Internal Attribution)”(行为者个人的因素),此则可能肇因于美国文化强调个人及自由主义。
自然环境[编辑]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例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倾向做出负面反应,甚至构成反社会行为。世界上炎热的区域,发生攻击行为的频率更高。环境心理学家指出性别、年龄、种族等文化因素,与个人空间的大小有关。有关研究发现男性的个人空间比女性大,成人的个人空间也比儿童大。 不过,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例子如下:
1)个人空间的作用,环境心理学家认为缩短彼此的距离,可增加关系良好者彼此的吸引力,但对陌生人而言则可能引起争执。另外在近距离的情况下,彼此比较可能合作,而且合作的工作效率较佳,但在非近距离时,竞争反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2)“拥挤”(crowding)是因空间有限而形成的不愉快经验,密度是每个单位空间内的人口比重,密度知觉(perceived density)指个人对人口密度的知觉,三者并不完全一致。研究指出影响拥挤的主要因素有:(1)个人因素:内控性格、高亲和力、偏爱高人口密度、能过滤无用刺激,减低个人的拥挤感;(2)社会性因素:当从事自己不喜欢的活动或被同伴孤立时,个人会有拥挤的压迫感;(3)客观因素:人口密度、建筑物都很高、回廊很长、天花板很低或阳光很少等,会增强拥挤的感受。至于高密度可能引起的效应,除降低个人控制情境的感觉外,还会引发不良的情绪。如果手边的工作是个人熟悉的,高密度可能促进工作效率,但如果是复杂或必须与人合作时,则可能损及工作效率。
情境[编辑]
生活中,生理需求与社会动机促成各种情境,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作用性。一般来说,个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都具有一定的持续和持久性,但在不同的情境下一定会有所改变。因此我们应该融入情境因素来一并看待人格。
- 强情境:指有强烈的行为规范,行为主要由情境决定。例如:公众空间、课堂等。在上课时不可以讲话,所以不论内、外向的人都不会讲话,因此没有行为上的差异。
- 弱情境:指无强烈的行为规范,行为主要由个性决定。例如:独处或与少数人的互动、匿名情境等。在自由的情境中,内向的人可能会保持沉默;外向的人表现健谈,可看出行为上的差异。
人格发展会受不同的情境影响,衍伸出不同的特性。以大范围的文化差异来说,不同文化族群受情境影响的程度也可能不一样,举例来说,在东方社会,高自我监控者受强情境影响较多;而在西方社会,低自我监控者行事风格上较为个人主义。此外,在行为预测分析上,在弱情境中比较能用该对象的性格来预测,但在强情境中,像是跟同学互动或是跟公司同事做团队合作时,较难用个性去预测其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年2月27日-1931年4月26日)的社会自我论中有提到,未社会化、具创造性的自然我(主我)与受过熏陶的社会我(客我)。当预测在独自一人或是社会互动中的行为时,自然我和社会我的预测效果是相反的。
古典制约学习(classical conditioning)、操作制约学习(operant conditioning)和观察性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皆会影响到人格的塑成。社会认知观点(Social Cognitive)强调社会互动、想法、感受和行为塑造出人格。这个理论常常关注人们的期待所带来的影响,诸如我们期待事情会如何发生的想法会影响到我们人格的发展。基于期待不同所导致的人格差异,其在我们的控制点(我们认为对生命事件施加控制的来源)和自我效能(我们有能力贯彻并产生我们想要执行的行为)的意义上是有效的。
性格的神经与生理基础[编辑]
发展[编辑]
高尔顿(Gordon Allport)于 1880 年代比较遗传与环境对行为养成的重要性之后,心理学家开始关心两者互动关系。性格中有部分并无明显和遗传的生理基础有关联,例如:学会社会技巧、自我概念、个人生活目标、和社会互动产生各种想法观念等;而有另一部分的性格却直接反应出遗传生理的个别差异,例如:个人特别心情、对某种情境刺激的情绪反应大小。
研究[编辑]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凯根(Jerome Kagon)试着从情绪与外显行为的差别来了解儿童的气质,他在实验室直接观察儿童,认为存在两种清楚的气质类型与行为样貌:抑制型(inhibited)与非抑制型(uninhibited)。拥有抑制型气质的孩童,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或事件时,会变拘谨、逃避甚至不安,行为较胆小,面对新奇事物时的原始反应便是安静,寻求父母慰藉,或跑开、躲藏;非抑制型气质的小孩于面对新事物时,会立即作出反应,比较勇于尝试、善于互动。
- 实验
- 凯根借鉴了爱斯沃斯研究母婴依恋的个别差异时建立的“陌生情境”,对陌生情境做了改进,对 117 名智力水平相当的中产阶级白人儿童进行不熟悉情境中的行为抑制性一非抑制性的追踪研究。
- 他假设在实验情境中不同的行为方式反映了儿童的气质差异。在设计的实验室结构观察中,让一个婴儿或幼儿与母亲一起进入一个不熟悉的房间,在 40~60 分钟时间里不断变换陌生人和新奇的玩具,观察儿童在面对陌生环境、陌生人(成年女性、同年龄同性别的儿童)、陌生物体(如机器人、面具、玩具隧道)时的行为反应。在 14 和 20 个月的测查时主要根据三项指标:
- 母亲离开时的反应
- 第一次接触陌生物体的反应
- 母亲位在一臂距离之内的反应
- 凯根对每个情境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与量化,确定儿童属于抑制性或非抑制性的类型。
- 在之后的测查中,除了对抑制性的再次测查外,还加入了可能与抑制性有关的一些测验,如考察两类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而且还要分别于 14 个月、20 个月、32 个月、48 个月、66 个月、89 个月时分 6 次进行实验室观察和母亲访谈,每次实验程式都进行录像,并有现场观察记录。除了量化观察之外,他还结合问卷法和 Q 分类技术向父母调查儿童日常生活中与抑制有关的行为。
- 实验结果
- 研究发现,在 14 个月时,被试样本中抑制和非抑制的儿童各占 20%~30%。追踪研究的结果显示,儿童在 14 个月时的抑制性指标,与 4 岁时的抑制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很低且不显著。但是研究者发现,14 个月处在极端抑制和极端非抑制的儿童(大约占总样本的 15%~20%),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征一直会稳定地保持到 7 岁半。
- 凯根也认为生物因素的作用也会影响儿童的行为抑制性,他认为当儿童面对不熟悉的事件时,如果不能进行同化,理解失败后就会给其心理带来不确定性。当前生理学知识证明,这种状态与大脑迷走神经的传出神经──交感神经的抑制有关,并引起心率的加速和稳定化。
凯根发现,心率稳定的抑制儿童和心率不稳定的抑制儿童相比,更有可能保持抑制性。因为心率低且变化大的儿童主要通过社会化获得了这种表面行为,而心率高且稳定的儿童则是先天就具备了倾向于抑制性的气质特征。这种气质特征可能包括对不熟悉事件产生不确定性的阈限值较低,还可能是因为大多数行为抑制的儿童生来就具有这种反应类型的倾向。
现今研究[编辑]
当代研究显示,抑制型气质和非抑制型气质的孩童脑部有所差异,且牵涉不只一个脑区,气质和个体行为会受不同神经系统间互动的影响。其中,杏仁核(Amygdala)和人类的恐惧反应密切相关,而大脑额叶皮质(frontal cortex)部分功能来自影响杏仁核的运作,和情绪反应有关。这些脑部结构有神经可塑性,不完全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后天个人和社会经验也可以改变脑区结构和功能,影响儿童的情绪倾向。
上述提到的当代研究中,根据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研究,近来提供明确证据,显示杏仁核运作在抑制型气质与非抑制型气质者有所差异(Schwartz,Wright,Shin,Kagan,and Raugh,2003)[3]。研究者研究一群两岁时就被分类为高度抑制型气质与高度非抑制型气质的年轻成人,让他们于实验室中观看一些熟悉脸孔和新奇脸孔,并发现两个类别的成人之杏仁核运作情形不同:当看到新奇脸孔时,于两岁被界定为抑制型气质的年轻成人们,杏仁核的活动程度相对较高;而于两岁被界定为非抑制型气质的年轻成人,杏仁核的活动程度相对低。
这个实验证明气质特征有特定生理基础,并显示这些生理差异有长时间稳定性。除了脑部核磁造影,当代性格神经科学研究学者也尝试了解神经系统、神经传递物(Neurotransmitter)和激素对心理特征表现的影响以及由身心交互作用的历程,来了解人的性格。其中,特别有四种化学物质:


- 简介
- 多巴胺(英语:dopamine或DA,撷取自2-(3,4-dihydroxyphenyl)ethylamine),或称2-(3,4-二羟基苯基)乙胺,化学式:C6H3(OH)2-CH2-CH2-NH2)是一种重要的神经传递物,可影响一个人的情绪。 多巴胺是儿茶酚胺和苯乙胺类的,一种在脑和身体中扮演几个重要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它是一种胺,通常在人的脑和肾脏中合成,由其前体的左旋多巴除去羧基合成。在大脑中多巴胺作为神经传递物,透过神经元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将讯号发送到其它神经细胞。大脑包括几个不同的多巴胺通路,其中一个起著奖励–激励行为的主要作用。大多数类型的奖励增加多巴胺在脑中的浓度,并且许多成瘾药物增加多巴胺神经元活动。其他的脑多巴胺用来参与运动控制和控制各种激素的释放。
- 神经系统以外,在身体的几个部分多巴胺作为局部化学信使的功能。在血管中它抑制正肾上腺素的释放,并作为血管扩张剂(在正常浓度下);在肾脏中它增加钠和尿的排泄;在胰脏中它减少胰岛素生产;在消化系统中它减少胃肠蠕动和保护肠黏膜;并在免疫系统中它减少淋巴球的活性。血管除外,多巴胺在这些外围系统局部合成,在邻近该释放它的细胞旁发挥其作用。
- 几个重要的神经系统疾病与多巴胺系统的功能障碍有关,而使用一些改变多巴胺作用的关键药物来治疗他们。帕金森氏症为一种退行性状况引起身体震颤和运动障碍,是透过中脑之中称为黑质区的分泌神经元分泌多巴胺不足所引起。其代谢前体L-DOPA可以工业制造,其纯销售形式为左旋多巴是最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有证据表明思觉失调症涉及多巴胺活性水平的改变,大多数经常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具有降低多巴胺活动的主要效果。类似多巴胺拮抗剂药物,也有一些是最有效抗呕吐药物。不宁腿综合征与注意力不足过动症与多巴胺活性降低有关。高剂量多巴胺兴奋剂可以上瘾,但也有一些使用较低剂量治疗过动症。多巴胺本身可制造成静脉注射的药物:虽然不能从血液到达脑部,其周边作用使其对心脏衰竭或休克的治疗是有用的,尤其是对新生婴儿。
-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是神经传导物质的一种。这种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讯息传递。与上瘾有关。
- 爱情的感觉对应到生化层次,和脑里产生大量多巴胺起的作用有关。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多巴胺传递开心、兴奋情绪的这功能,医学上被用来治疗抑郁症。
- 多巴胺不足或失调则会令人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体重莫名减轻或增加、睡眠品质差、便秘等等。甚至会失去控制肌肉能力,在严重时会导致手脚不自主地颤动、乃至罹患帕金森氏症。当我们积极做某事时,脑中会非常活跃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它是一种使人类引起欲望的大脑神经传递物。
- 极端情形如亨丁顿舞蹈症,是多巴胺分泌过多而导致的疾病,患者的四肢和躯干会如舞蹈般不由自主地抽动,造成日常行动不便,疾病发展到晚期,病人的生活将无法自理,失去行动能力,无法说话,容易噎到,甚至无法进食。
- 多巴胺最常被使用的形式为盐酸盐,为白色或类白色有光泽的结晶,无臭,味微苦。露置空气中及遇光后色渐变深。在水中易溶,在无水乙醇中微溶,在氯仿或乙醚中极微溶解。熔点243℃-249℃(分解)。
- 多巴胺在人体的功能可分为神经系统内与神经系统外两个部分。
- 多巴胺在脑的功能中,在运动控制、动机、唤醒、认知、奖励的功能上扮演重要角色,还与一些更基础的功能相关,例如哺乳、性欲、恶心。多巴胺类的神经元在人脑中的含量约有400,000个,其实是相对的少,并且只有在少数区域存在,但是却投射到很多脑区,并能引起有很强大的功用。这些神经元最早在1964年由Annica Dahlström和Kjell Fuxe标绘出来,并给予这些区域A开头的名字。在他们的模型中,A1-A7区包含正肾上腺素,A8-A14则包含多巴胺。以下是他们辨认出来包含多巴胺的区域:
- 黑质是中脑中一小块形成基底核的区域,其中多巴胺神经元多在黑质的致密部(A8)和其周遭(A9)被发现,和运动控制相关,若有失去大部分此区域的多巴胺神经元,会导致帕金森氏症。
- 腹侧被盖区(A10)则是另一块属于中脑的区域,是人脑中最多多巴胺神经元的地方,但实际上此区域仍然是非常的小。此区域的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伏核、前额叶皮质等其他区域,主要和奖励、动机的功能相关。
- 下视丘后叶也有一些多巴胺神经元(A11),投射到脊髓,但功能并不是很清楚。弓形核(A12)和脑室旁核(A14)都在下视丘,这些多巴胺神经元投射到脑垂腺前叶,透过中央联合的循环组织,抑制催乳激素释放细胞分泌催乳激素。通常说到这里的调控时,多巴胺时常被称为催乳素抑制因子、抑制催乳激素贺尔蒙、催乳激素抑制素。
- 一样是在下视丘,不定区(A13)的多巴胺神经元则参与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控制。
- 还有多巴胺神经元位在视网膜,被称为无轴突细胞,在日光的刺激下会活化,释放多巴胺致细胞外受质中,相对的,在夜晚就会沈寂下来。这些视网膜中的多巴胺能够抑制杆细胞而提升锥细胞的功能,最后产生对颜色敏感、并增加对比的效果,而其代价是在光线昏暗时便会降低其敏感度。
- 在神经系统外,在周边,多巴胺也在局限的区域透过外分泌或旁分泌产生功能:
- 首先是免疫系统,尤其是淋巴球,能够制造并分泌多巴胺,其功能主要是抑制淋巴球的活性,但此系统的功能为何还不是很清楚。肾的小管细胞能分泌多巴胺,且肾有许多细胞能表现多种多巴胺受器,多巴胺在此能增加肾的灌流、提高丝球体的过滤,并增加钠离子的排泄。当肾部的多巴胺功能缺失时(可能肇因于高血压或基因的问题),会导致钠离子的排泄减少,造成高血压。胰脏也可以分泌多巴胺(外分泌),其功能可能与保护肠道的黏膜和降低尝胃道蠕动相关,但还并不是很确定。胰脏的胰岛也和多巴胺相关,有证据显示胰岛的β细胞制造胰岛素时,也会制造多巴胺受器,这些受器受到多巴胺作用的结果是降低胰岛素的释放,但这些多巴胺的来源还没有厘清的很清楚。
- 提升多巴胺的方法
- 运动:不论是有氧、重训都有助于刺激多巴胺分泌,研究指出,进行任何有氧运动10分钟后,疲劳的感觉就能有所改善,20分钟后浓度会达到最高,因此运动时间不用长之外,也不需要多高的强度,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规律训练,就能提升多巴胺浓度。
- 多吃蛋白质:氨基酸的其中一种“酪胺酸”会和酶产生作用,进而转变成多巴胺,因此只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也等于摄取到充分的酪胺酸,建议可以多吃肉类、鱼类、鸡蛋、豆类、起司、种子等食物。
- 补充益生菌:肠道被称为“第二个大脑”,因为它有大量的神经细胞,也产生了很多神经递质,其中一个就是多巴胺,因此吃进益生菌维持肠胃环境健康,是有助于维持多巴胺水平的。
- 少吃垃圾食物:吃下大量的饱和脂肪,例如:动物油、奶油、动物皮…等,容易影响到多巴胺传送讯号,减少大脑接收的水平
- 充足睡眠: 晚上睡觉时多巴胺的浓度会降低,一早起来为了让身体产生清醒的感觉,就会大量分泌,这是一个固定的规律,但如果出现长期睡眠不足、熬夜的情况,就会打破自然节奏
- 听音乐: 当我们听到旋律时,可以活跃脑中富含多巴胺的区域运动,达到提升浓度的效果。
- 冥想: 透过冥想让身心达到完全的放松,为了鼓励这样的行为,大脑就会自动分泌多巴胺,让你感觉到积极、愉快。
- 晒太阳: 让身体接受阳光,虽然不能直接促进分泌,但是可以增加和多巴胺结合的元素数量,提高敏感度,让身体充分利用到多巴胺。
- 加强抗氧化力:为多巴胺很容易氧化,所以除了补充酪胺酸增加浓度,还可以额外摄取含有大量抗氧化剂的食物,例如:花椰菜、胡萝卜、芦笋…等来提高多巴胺的质量。
- 简介
- 血清素(serotonin)是大脑的神经传递物质,调控情绪、社交行为、食欲、睡眠、记忆等功能,可算是与安多酚、多巴胺齐名的幸福物质。血清素功能不足、分泌量不够的人会易怒、焦虑、疲劳、忧郁。因此,血清素也用于忧郁症的治疗,患者须按医生指示服用。
- 提升血清素的方法
- 1. 晒太阳
- 2. 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
- 3. 饮食:多摄取富含维生素B6、碳水化合物、铁质的食物,尽量食用全谷类,减少加工品和精制品、适量食用碳水化合物
- 4. 维持肠道健康,适量补充益生菌、保持充足水分
- 5. 益生菌
- 6.多摄取鸡蛋、起司、大豆制品、鲑鱼、果仁、火鸡、香蕉、全麦面包。因为其中含有大量色氨酸(Tryptophan,Trp),制造血清素的原料。
- 简介
- 氟西汀(Fluoxetine),商品名为百忧解(Prozac)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抗抑郁药。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成人重性抑郁障碍、强迫症、神经性暴食症、社交恐惧症,还用于治疗具有或不具有广场恐惧症的惊恐症。此药作用机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可能和脑中血清素活动增加有关。
- 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 全身或局部过敏、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吞咽困难等)、心跳加速,厌食,头晕、头痛,睡眠异常,疲乏,精神状态异常,性功能障碍,视觉异常,呼吸困难等等。
- 另外,突然停药可能会引发戒断综合症,导致焦虑、头晕,感官变化。
- 此药不安全用于孕期会影响宝宝发展,如果之前已在使用此药,在母乳喂养期间应停止使用。
- 全身或局部过敏、胃肠道功能紊乱(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吞咽困难等)、心跳加速,厌食,头晕、头痛,睡眠异常,疲乏,精神状态异常,性功能障碍,视觉异常,呼吸困难等等。
- 滥用可能性
- 根据医学上对滥用药物的定义,由于氟西汀不会干扰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因此FDA不认为氟西汀可被滥用。不过,亦有报告指“不影响多巴胺水平”只表示有关药物不容易成瘾,但不表示不会令人兴奋。现时氟西汀的安全分量订为约每周300-600毫克。
- 催产激素(Oxytocin)
- 催乳激素又称催产素、缩宫素、泌乳激素,为一种激素。在母亲生产后,催乳激素能促进促进乳腺平滑肌收缩,降低皮质醇(压力贺尔蒙)浓度而减轻母亲压力,这有助于哺育行为与母亲对婴儿的关爱;正常人的血液中也有一定浓度的催乳激素,其升高对人的关爱、信任、合作、助人行为发挥重要影响作用(Delgado,2008)[4],也能促进人际信任、慷慨等有利社会行为(Young,2009)[5]。
- 近期研究显示,催产激素可能是透过促进社会识别、调节共同情感以降低恐惧、减缓焦虑,进而影响人类一系列的社会适应行为(Campbell,2017)[6]。然而,过多的催产素是有害的。生理机制上,多巴胺会拮抗催乳激素的分泌,借此控制催乳激素的浓度。
人格的分类与测定方式[编辑]
事实上,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然而,对于该如何将这些人格特质去做分类,各心理学家则是莫衷一是。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人格分类:
希波克拉底的人格分类[编辑]

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5-前435年)发明了“四根说”,他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年—前370年)在“四根说”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四液说”,认为人体中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分别是:血液,粘液,黄胆液,黑胆液。即四种气质:人的体质不同是由于四种体液的不同比例所致,这四种液体平衡发展时,会形成各种人体功能;体液不均衡时则会造成疾病。人的不同情绪也被认为与体液有关,根据每个人先天不同的体液比例,会形成不同的性格。
气质 | 优势 | 特征 | 缺点 | 适合职业 |
---|---|---|---|---|
多血质 | 血液占优势,血液出于心脏,是火根,有干燥和热的性能。 | 有朝气、热情、活泼、爱交际、有同情心、思想灵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变化和消失。 | 变化无常、粗枝大叶、浮躁、缺乏一贯性。 | 适合需要反应迅速而灵活的工作:导游、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人员、演员、市场调查员、监督员等等。 |
黏液质 | 黏液占优势,黏液生于脑,是水根,有冷,寒和湿的性能。 | 又为安静型,有自制力、踏实、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有耐久力,不爱空谈,严肃认真。 | 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因循守旧,对事物较缺乏热情。 | 外科医生、法官、管理人员、出纳员、会计、播音员、话务员、调解员、教师、人力人事管理主管、心理咨询师等。 |
胆汁质 | 黄胆汁占优势,黄胆汁生于肝,是气根,有热和干的性能。 | 又称为兴奋型,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热情高涨,直率豪爽,有魄力。 | 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行事鲁莽。易因小事而大发脾气,不考虑后果。 | 适合应急性强、危险性较大、难度较高而费力的工作。例如:导游员、勘探工作者、推销员、节目主持人、演讲者、外事接待员等。 |
抑郁质 | 黑胆汁占优势,黑胆汁生于胃,是土根,有渐温的且具有寒和干的性能。 | 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很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持久。思考透彻、有理想、善于发现、精确自律、有美感、分析力强。 | 容易优柔寡断、缺乏安全感、挑剔、悲观、情绪化、自我中心 | 有经营管理、分析设计和规划能力,适合:经济规划、统计、设计、商业推销、节目主持、相声演员等。 |
这种分类法的优点,是对人格的类型做出了极具联想性的描述,一看到这类人便可立刻辨认出来;但缺点是,人的多样性要比这几种类别丰富得多。简而言之,这种分类方式试图将具有连续性的物体或现象,作非连续性的区分,进而造成“中间的灰色地带”无从分类。
于是,一些研究者决定不再尝试以“类别”画分不同的人格,而是透过不同的“维度”。
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Sixteen Personality Factor Questionnaire,16PF)[编辑]
美国心理学家卡泰尔(R.B.Cattell)是维度分类的先驱之一,他将统计学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制定出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统计方法来自于卡泰尔的因素分析特质论(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是一种统计方法,将一大群变项之间的关联性区分出来,并简化为数个较具一般性的潜在因素)。卡泰尔研究英语中所有用来描绘性格的词语后找出了四千五百个,通过归类近义词,他将数量减少至大约两百个。接着他用这些词语对大量的物件进行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了统计学研究后发现,某些形容词在评估中总会显现出某种关联,因此他将这些词语评估的对象归纳成为同一性格维度。
经过数年研究之后,卡泰尔和其团队筛选出十六种潜缘特质(source trait),他认为这十六种特质是人类潜在、稳定的人格特征,以此制定出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 测验进行方式
将十六个维度写在纸上,在每个维度的两个形容词中间,画出五个空格。找一位朋友一同进行,两人同时勾选十六个维度;接着,互相比较两人的评估结果,讨论为什么两份测试会有所不同。
十六种潜缘特质:
孤僻←→乐群 | 审慎←→兴奋 | 信赖←→多疑 | 保守←→激进 |
迟钝←→聪慧 | 敷衍←→尽责 | 务实←→幻想 | 依赖←→独立 |
激动←→稳定 | 畏怯←→敢为 | 坦率←→世故 | 自律←→散漫 |
顺从←→支配 | 隐忍←→敏感 | 冷静←→忧虑 | 放松←→紧张 |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编辑]
由英国研究者艾森克(Hans Eysenck,1916年3月4日-1997年9月4日)编制了一套形式更简洁的人格量表。透过让测试者填写一份列有五十七个“是”或“否”的自我问卷,来进行三个维度的评估,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及精神病质(psychoticism),简称EPQ。
内外向个性维度首先是荣格根据精神动力理论所提出,艾森克则以实验室和临床实验为基础,研究了E维度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抑制强度之间的相关;N维度与植物性神经的不稳定性之间的相关;此外他也得到遗传不仅对E、N有强烈影响,也与P维度有关。
艾森克提出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不仅为实验室内许多实验所证实,且得到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之佐证,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已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司法领域。
三个维度分别简述如下:
- E 维度(外向—内向轴线)
- 内向者:比外向者更容易因为各种大小事件,经验到大脑皮质的激发。因此,高度强烈的社会刺激会使他们过度激发,产生令人想逃避的嫌恶状态,所以内向的人较为拘谨和抑制。内向的人极为自律,较为安静和内敛,不依外部状况行事,倾向于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而在陌生环境中会尽可能回避社会互动。
- 外向者:对于相同刺激经验到的皮质刺激较少,因此会寻求更多、更强烈的社会刺激,所以外向的人较为友善、充满活力。外向者会积极与他人交谈,主动并善于与陌生人建立新关系。(与五大性格(详见下方 3.1.4.7)中的外向性概念相似)
- N 维度(情绪稳定—不稳定轴线)
- 其概念大致上也与五大性格中的神经质相似。艾森克指出神经质与自律神经系统有关,以高神经质者为例,其自律神经系统对压力反应迅速,会产生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肾上腺素分泌上升等生理反应,即使压力或危险已经解除,仍无法快速降低这些压力反应,容易持久地受到焦虑、忧伤和内疚等情绪的困扰。长久下来,高神经质的人即便面对轻微的压力,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化反应,如:紧张、易怒;而情绪稳定者则可以在受到干扰后于短时间内平复心情。这条神经质轴线是情绪稳定的指标。
- P 维度(精神病质轴线)
- 在此面向得分高者表现倾向于冷漠、孤独、攻击性强、反社会、缺乏情感及同情、不关心他人等。然而,关于精神病质的研究相对前两个面向较少,但艾森克发现男性在此问卷中,精神病质的得分普遍高于女性,因此提出此面向可能受到男性睾固酮分泌量多寡的影响,但支持性的证据仍显得薄弱。
艾森克问卷是一种颇为有趣的人格评估量表。但其他人研究了这个量表之后,发现了它的局限性——如果所有的“人格障碍”都是神经质轴线上的约定型,那么艾森克问卷便无法区分出个体之间的不同。由此看来,神经维度并无法对这些虽然都焦虑不安但却各不相同的当事人做出细腻测试,其情绪不稳定和内向表现都会减弱,影响测验结果。
另外,此量表中的各个向度可以互相结合,成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格。例如以 E 和 N 两个向度而言,可划分成四个象限,即“外向-情绪稳定”、“外向-情绪不稳”、“内向-情绪稳定”、“内向-情绪不稳”,此四个象限即代表四个不同的人格类型。(可至此网站浏览象限图象EPQ 图像)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应用 :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有关人格度研究的测定方法,此问卷由先前数个调查表几经修改发展而来,修订问卷包括88个项目,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回答是否,然后按照计分标准登记分数,用以测量人格结构的三个度即内外向、精神质和神经质. 艾森克的三个人格度不但经过许多数学统计上的和行为观察方面的分析,而且也得到实验室内多种心理实验的考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司法、教育等领域,适合各种人群测试。
Robert R. McCrae 与 小保罗·科斯塔 (Paul Costa Jr.) 的五大性格特质(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编辑]
- 近年来,多数研究者大多同意五个强韧的性格因素,可以有效地地区分出个体间的性格差异,此即五大性格特质(The Big-Five Model),或称大五人格模型或人格五因素模型(The Five Factor Model,FFM),是一种被提出的人格特质分类法或分组,从 1980 年代开始在心理特质理论中发展起来。
- 当因素分析(一种统计技术)应用于性格测试数据时,它揭示了语义关联:一些用于描述个性方面的词通常适用于同一个人。例如,被描述为尽职尽责的人更有可能被描述为“随时准备”而不是“凌乱”。这些关联提出了常用语言中用来描述人类个性、气质和心理的五个广泛维度。“五大性格特质”所依据的是跨文化的词汇学,研究者根据不同种语言,去筛选各个用来描述人格的词汇,最后产生了相对显著且稳定的五个因素,也就是经验开放性(Openness-to-experience)、认真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亲和性(Agreeableness)及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以上五大性质可缩写为OCEAN,且此五大因素都还可以再细分,成为多个子类型(ex:四种内向型)。由此可见,每个人的性格可以是许多子类型的组合,也证明了人的性格是独一无二且复杂的。
- 经验开放性、认真尽责性、外向性、亲和性、情绪不稳定性,此五种特质,虽然在社会上都有被偏好的倾向,例如社会普遍较喜欢稳定、外向活泼、开放心态、好相处且负责细心的人,但在特定分数上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其在社会中的成就,每一种特质都有适合其发挥的场域。
- 而以下将针对各项特质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 经验开放性 Openness-to-experience
- 指个人愿意主动寻求且体会新经验、新事物的程度,以及对音乐及艺术的感受性。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具有好奇、兴趣广泛、创造力、想像力、大胆等特性,愿意分享新奇的念头及非传统价值观;低分者则表现出兴趣狭隘、实际、不轻易尝试新事物、固守既有价值等反应。开放性高者,可能在科技创新、艺术上有更高的创造力,而分数较低者可适合保守、重复作业的工作,如生产线作业员。
- 认真尽责性 Conscientiousness
- 指个人的组织性、持续性及目标取向之动机程度。认真尽责性高者较愿意服从权威、遵守规范、工作有条理、细心、自我控制、责任感、可信赖、谨慎、努力达成成就等;而严谨性低者则是漫无目的、粗心、散漫、不拘形式、意志薄弱、追求享乐、不可信赖等。就正面而言,认真尽责性高常伴随学术上和职业上的成就;负面来讲,其可能因过度严苛导致效率低落。
- 外向性 Extraversion(内向←→外向)
- 指追求人际互动与欢乐的数量与强度。在此向度得分高者,在群体当中活跃且充满自信、喜好交际,偏好能与他人进行实际接触的职业,且对外在刺激感到舒适,当遭遇到压力时倾向与他人倾诉,也较具社会性、主动、多话、喜爱玩乐、乐观、热情等特质;而低分者则喜欢独自工作,较害羞、保守、安静、缺乏活力,太多外在刺激会令他们感到不舒适,而且在遭遇情绪压力、挫折时容易退缩进自己的世界等。
- 事实上,由于现今大多数的性格理论都主张“特质论”,即外向与内向属于同一个连续体。因此一个人是可以同时拥有“外向”及“内向”的性格特质。所以我们说的“外向”其实指的是外向性较高的人,而“内向”指的则是外向性较低的人。
- 外向性可再分成热情、乐群性、独断性、活力、寻求刺激、积极情绪六面向探讨。
热情 | 高分者善于结交朋友,容易形成亲密关系,低分者对人相较疏远。 |
乐群性 | 高分者开朗、喜欢热闹,并追求与社会的连结,低分者倾向远离人群,喜欢有个人空间或独处。 |
独断性 | 高分者喜欢在群体中支配他人,富有自信与说服力,做事果断,低分者谦和䩄腆,倾向顺从他人的支配。 |
活力 | 高分者喜欢快速的生活步调,充满活力,参与多种事物,低分者喜欢缓慢的生活步调,行事从容,做事悠闲。 |
寻求刺激 | 高分者乐于追求刺激,喜欢冒险,低分者谨慎且沉稳,排斥刺激。 |
积极情绪 | 高分者易感受到快乐、兴奋等情绪,低分者则倾向冷静、平静。 |
- 亲和性 Agreeableness
- 主要衡量个人在思想、情绪、行动上能够同理他人或与他人对立的程度、一种在社交场合愉快和包容的倾向,讲白话点就是是否“好相处”。亲和性高者较易与他人合作、体贴、慷慨、谦和、仁慈等,属利他主义,在同情与包容他人的同时,也相信他人会以一样的方式对待自己作为回报;低分者则较不易与他人合作、喜好批评、粗鲁、多疑、难以信任他人,残忍等,属利己主义。
- 情绪不稳定性 Neuroticism(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
- 又翻译为神经质。指的是人的情绪状态是否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动。此项得分高的人比平均水平更容易情绪化,且更容易经验焦虑、担心、恐惧、愤怒、挫折、羡慕、嫉妒、内疚、沮丧、孤独等感觉。神经质指数得分高的人,被认为有患常见精神障碍以及精神官能症的风险,反之,得分低者则展现出情绪稳定、镇静放松等特征。此向分数高者,可能较适合艺术家、作家等职业。
- 将上述整理为表格如下:[7]
人格特质高分者 | 特质规准 | 人格特质低分者 |
---|---|---|
好奇的、兴趣广泛的、有创造性的、富想像力的、非传统的。 | 经验开放性(Openness,O) 个体积极寻求的自身经验状况,以及个体对于陌生事物的接受度及冒险渡。 |
保守的、兴趣缺缺的、不具艺术性的、不具分析能力的。 |
具组织力的、可信赖的、工作热心的、自我规范的、守时的、有道德原则的、井然有序的、热忱的、锲而不舍的。 | 认真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C) 个体的组织能力、坚持度,以及目标导向行为的动机状态。 |
缺乏目标的、不可信赖的、懒惰的、粗心的、散漫的、享乐主义的、随便的、缺乏工作意志的。 |
高度社交的、活跃的、健谈的、人本导向的、乐观的、享受爱情的、亲切的。 | 外向性(Extraversion,E) 人际互动的特质和强度,如:积极主动程度、刺激需求的程度、以及喜悦感。 |
保留的、冷漠的、不热情的、严肃的、工作导向的、羞怯的、安静的。 |
温暖的、本性良好的、可信赖的、乐于助人的、能原谅人的、相信他人的、正值坦率的。 | 亲和性(Agreeableness,A) 个体的人际互动特质,探讨个体面对事物时,所展现的同情或敌对的认知、情意、态度之表现。 |
严肃的、粗暴的、多疑的、不合作的、复仇心重的、无情的、易怒的、虚伪的。 |
焦虑的、紧张的、情绪化的、缺乏安全感的、不适应的、忧郁的。 | 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N) 个体忧虑的倾向,如:不切实际的念头、过度欲望或冲动,以及不适应等。 |
冷静、放松的、非情绪化的、勇敢的、有安全感的、自我满足的。 |
- 整体而言,这五大性格模型在以各种资料来源、衡量工具对不同年龄层的对象施测时,皆可一致性地得出五种性格向度,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实证支持。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如各大洲)人口的施测结果,亦提供了支持的证据,特别是其中的外向性、亲和性、认真谨慎性,更展现出跨文化的一致性。
九型人格[编辑]
九型人格学(英语:Enneagram)是一个关于人类个性的模型,一般把其理解为一套把人类划分为九种相互关联的(非心理学的)人格的类型学,九角星的每一点在九型人格学中代表每一种人格。其被认为类型之间的存有一些不同的连接,意即人并非是单纯的某型人格。
- 人格分类
类型 | 名称 | 性格 |
---|---|---|
第一型人格 | 理想崇高者、完美主义者(The Reformer) | 完美者、改进型、改革者、捍卫原则型、秩序大使、正确主义型。特质是严肃认真、世界通常黑白分明,做人公正有节制、效率。 |
第二型人格 | 古道热肠者、热心助人者(The Helper) | 成就他人者、助人型、博爱型、爱心大使、服务型。特质是感性、乐于助人,但常常会因为恐惧不被需要而刻意追求别人的赞赏。 |
第三型人格 | 成就追求者、成就至上者(The Achiever) | 角色主义型、实践型、实干型。特质是重视名利、在意自己的对外表现、渴望被接受。 |
第四型人格 | 个人风格者、浪漫悲悯者、艺术型(The Individualist) | 浪漫者、艺术型、自我型、多感型。特质是喜欢通过具有美感的事物来表达自我、情绪化,追求独特。 |
第五型人格 | 博学多闻者、格物致知型(The Investigator) | 观察者、思考型、理智型。特质是热衷于追求知识,恐惧无知,喜欢透过剖析抽象观念来建立理论架构。 |
第六型人格 | 谨慎忠诚者(The Loyalist) | 寻求安全者、谨慎型、忠诚怀疑者。特质是认同且服从权威、具责任感,恐惧得不到支援与领导。 |
第七型人格 | 勇于尝新者、享乐主义者(The Enthusiast) | 创造可能者、活跃型、享乐型。特质是不压抑、外相,喜欢探索各种新鲜有趣的事物,恐惧被困于痛苦中。 |
第八型人格 | 力量的强者(The Challenger) | 挑战者、权威型、力量型、指挥型。特质是敢冒险、乐于带领他人并实现他们的需求、勇敢、克己、宽容。 |
第九型人格 | 向往和平者、和平主义者(The Peacemaker) | 和谐忘我者、和谐型、平淡型。特质是恐惧内在的平静被打破、甘于现实、被动,通常有很强的宿命论。 |
对于九型人格的具体研究中心理统计与计量学分析非常有限,其领域研究尚未在相关心理学学术团体中广泛接受和承认,其理论无法被证伪,不具有科学性,被认为并非是真正的人格与心理科学,而更多的被心理学界认为是伪科学(Pseudoscience)。
在商业环境中,九型人格学通常用作分类及深入了解每位员工的性格及大体的工作环境;在灵性上,它更常作为一种通往更高的存在、精神和启蒙状态的途径 ,它被描述为一种自我理解和自我发展的方法。通过研讨会、会议、书籍、杂志和DVD的推广,九型人格学在商业管理和精神语境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虽然九型人格学的想法和理论之历史存有很大的争议空间,但当代的理论主要来自智利的心理学家奥斯卡·伊兹查洛和克劳帝欧·那朗荷。那朗荷的理论部分是受到葛吉夫这位导师的影响。九型人格学的导师亦因思想不同,而令他们理论上的一些意念并不总是一致。
性格测验的科学实证[编辑]
许多人会想透过性格测验了解自身,但这些测验几乎都没有科学证明,而大多的心理学家也坚称没有性格“类型”。 不过,一项美国西北大学的新研究,检视了约 150 万笔性格测验结果,他们认为以性格而言大多数人确实可以划入 4 种基本群组:
- 平均:这种人十分神经质和外向,而且开放性低,较不会主动寻求和体会新经验;是最常见的性格类型。
- 内敛:这种人情绪稳定,不是特别外向,也不神经质,和善又严谨自律。
- 模范:这些人的神经质评分低,且其他特质的评分都相当高。他们是优秀的领导者,可靠而且愿意接受新想法。
- 自我中心:这个群组的外向评分非常高,但在开放性、和善及严谨自律却低于平均。大多数十几岁的男孩都属于这一类,随着年龄的增长,归于这一类别的人数急剧下降。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 PD)[编辑]
人格障碍,或称人格(性格)疾患/异常/违常。是精神疾病中,对于一群特定拥有长期而僵化思想及行为病患的分类。这类疾患常可因其人格和行为的问题而导致社会功能的障碍。人格违常是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所定,这类疾患的表现是跨文化和国界的。它们被定义成发病期至少要能追溯到成长期早期或更早。要能符合人格违常诊断的最低标准是疾患本身必须已干扰到个人、社会、或职业功能。然而,由于各国判断人格障碍的标准不一,加上我们其实很难在正常人格与异常人格之间划一条明显的界线,因此各国统计的发生率差异极大。
人格障碍的成因[编辑]
每个人患有人格障碍的经历各自不同,其成因也是独特的。 对于为何有些人会出现人格障碍的症状而有些人不会,这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以下的因素会增加患上人格障碍的风险:
- 遗传因素:
- 人格的形成非常复杂,研究人员目前还在不断探索人格如何形成,以及基因如何影响发展。人格的某部分很可能是遗传的。我们天生就有不同的性情,例如,每个婴儿的活跃度、注意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差异可以很大。虽然一些专家认为遗传可能影响人格障碍的发展,但另一些专家则指出,很难判断相似的思维和行为是否来自遗传,还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透过模仿而来。这一领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
- 脑发育因素:
-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研究指出,约有半数人格障碍者的脑电图异常,可能是由于大脑边缘系统掌管情绪的部分发育不健全或有某些缺陷、出生时头颅外伤或婴儿早期时的疾病所导致。除此之外,大多数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活动往往是由于一些偶然的动机,使身体受本能活动或为特殊的嗜好所支配,因此,学者推测人格障碍者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神经过程之间的相互协调作用有着某种障碍。
- 环境因素:
- 我们的成长及社会环境、身边人关怀及爱护自己的质素,都会影响我们的人格发展。如你经历过以下情况,患上人格障碍的风险便会增加:
不稳定或混乱的家庭生活,例如跟有酗酒或精神健康问题的父母同住、被父母忽略或没有得到足够的支持;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后受到影响;在学校、朋辈间或团体中没有得到足够支持或有不好的经历,例如遭到欺凌、排斥或遭歧视;搬迁或移民。我们成长的经历会影响将来的生活,在童年时经历困难及创伤,便有可能对自己的思维、行为,以及人际关系建立了某种的观念。这在当时可能对你处理困难有帮助,但对往后的人生却未必有帮助。
如果患有人格障碍,那么你比一般人较有可能在成长时期经历创伤及困难,例如:
被忽视、丧失父母或突然丧亲、情感、身体或性虐待、被卷入重大事件或事故、经常感到恐惧或沮丧、得不到支持或被否定。不过,并非每个经历创伤的人都会出现这些问题,这也取决于你个人独有的反应、身边环境的支持及质素。
同样,并非每个人格障碍患者都有创伤经历。 人格障碍的诊断
根据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The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ICD10)中的描述,对于性格障碍者的诊断有以下标准:
- 明显违和的态度、行为且通常影响诸多方面。如:情感、激动、冲动控制、认知及思考的风格。
- 异常行为持续时间长且非偶发性。
- 异常行为持续、普遍存在且无法为社会、个人所接受。
- 青少年或幼年时期有些许迹象且持续到成年。
- 导致多方面的困扰且随着疾病发展愈发显著。
- 通常和职业、社交方面的问题相关。
而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所出版的精神疾患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中的描述,诊断则有以下标准:
- 行为明显违背所处的社会文化
- 表现的情形在不同的个人、社会场合之中长期固定不变。
- 其表现的状况在临床上造成显著的忧郁或是足以影响到其个人、社会、职业等正常的功能。
- 表现情形是长期且稳定的,最早应可追溯到青春期或早年成年期。
- 其疾患不是由其它精神疾病所造成。
- 其疾患不是由物质(如毒品滥用或是药物使用)或其他身体疾病(如头部创伤)所造成。
上述所列特征须已存达一年以上,才能作为诊断 18 岁前者患有人格障碍症的依据;而 18 岁以下者并不会被诊断患有反社会人格违常。
人格障碍的分类[编辑]
- 依照人格障碍的表现相似度,人格障碍能够被分为 A、B、C 三大类。其中 A 型有三个子分类,B 型有四个子分类,C 型有三个子分类,因此总共能够细分为十种人格障碍类型。
- 每一种人格障碍都有相对应的症状, A、B、C 三个分类中的子分类分别有类似的特征,症状的诊断也偏于主观,因此许多人格障碍的病例在经过不同的医师诊断后会被归类在不同的子分类。
A 型(怪异、反常型病患)

- A 型人格障碍和思觉失调症的症状有许多共通点,例如在亲密关系中感到不适、行为异常、认知偏误(不同于幻觉、妄想)等。患有此型人格障碍者时常有偏执、多疑的特征。而且由于他们时常有怪异的言论,很难被其他人所理解,且无法妥善维持较为亲密的关系。因此,患有 A 型人格障碍症者有机会发展成思觉失调症。
- 又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其表现为对别人不信任、厌恶、过度敏感,很容易怀疑别人对自己有负面想法,甚至在别人善意的举动、言语中感受到威胁,例如:突然担心其朋友或同事的忠诚度,怀疑其配偶或性伴侣不忠。患者认为自己是对的,并且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患有妄想症和注意力失调过度活跃症的人亦会出现这种情况。
- 妄想型人格障碍一般不与精神分裂、情绪障碍等精神促乱同时出现。此型人格障碍好发于单一人掌握绝对权力的情况下。
- 又称为类精神分裂人格异常。患者通常都能正常工作,但对于社交缺乏兴趣、倾向独立生活、沉默寡言、感情淡漠。当个人空间被侵犯时,会产生窒息感。有人认为孤僻型人格障碍者逃避的不是人而是正面或负面的情感。
- 其与精神分裂症并无关连,但共病性高,如疏离与感情迟钝等,且精神分裂症家庭中更为常见。某些心理学家批评此类型的人格障碍仅是文化偏见、逃避型依附模式(Avoidant Attachment),此分类将正常人类差别病态化。某些孤僻型人格分裂者能表现出善于社交的表象,与诊断标准产生矛盾;但事实上却是在有互动行为的前提之下保持感情上的孤僻,为隐性人格障碍。
- 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但当中仅有极少数人会发展成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患者经常有着与主流文化不同的思想、疑心病(常常认为许多重大事件都和自己有关,或是有人在背地里说他们的坏话,被害妄想等)、奇特的信仰和迷信、奇怪的行为和外观,常表示自己看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以及发表怪异的言论、思想;缺乏亲密的朋友,某些人会有来自于偏执个性的强烈社交焦虑。
- 常听说的多重人格就是属于这一类型。其正式名称为解离性身份疾患,特征就是解离性失忆和身份认同转变。患者会出现两个或以上明显不同的身份或人格部分,用白话文来说就是“在一个身体里住着不同的人”。
B 型(戏剧化、情绪型病患)

- B 型人格障碍患者表现为戏剧化、过度情绪化、行为、思想、互动反复无常,这类型的患者通常心思较为细腻,但人际关系普遍较差,意见改变十分快速,不喜欢也不受规范限制。B 型人格障碍者往往具有十分两极化的表现,若非“众人拥戴”者即是“千夫所指”。
- 一般人有时会将自己的需求、愉悦或个人利益置于他人之上,但若经常出现这类行为而导致生活不稳定、愤怒冲动行事、不顾及他人,便有可能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此障碍有时候会和青少年反抗期混淆,因此十八岁以上才能确立此诊断。
- 有些人认为其肇因于某些让患者对社会失去信任的事件或是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难以学得制约。某些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给人的形象是“理性”、“高情商”、“善良”、“低调”、“谦虚”、“随和”,但他们经常持有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想法,并且运用手段达成目的。其表征和精神病态类似,包括漠视及侵犯他人权益的思考、行为模式,不能符合社会规范对于守法的要求。患者会为自己的利益诈欺、伤害,但缺乏责任感及内疚感,且经常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 又称做情绪不稳定人格障碍。以“长期不稳定的人际关系模式”、“扭曲的自我概念”和“强烈的情绪反应”为主要特征,症状可能由其他人认为正常的事件触发。因其介于健康、忧郁症、精神官能症、精神病四者之间的边缘,因此被称做边缘型人和障碍。它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精神上和行为上的极端对立且交互并存”,并作出自我伤害等破坏性的行为,且这些行为会反复出现。
-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可能表现出极端的思考模式、对错分明,无法忍受被人抛弃、分离的感觉并会作出激烈的反应,也因此容易造成人际冲突。患者有自我认同障碍,常感到没有自信心,因此也影响人际关系。患者害怕孤单而出现空虚感,在情绪低落时容易有自残或是纵欲的行为,并借此威胁他人的情感(情绪勒索)。或会突然涌出情绪或是暴怒,情绪失控、忧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出现时能持续数小时。
- 戏剧化型人格障碍又称为表演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表现得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表现,并追求感官刺激、喜欢被关注,甚至出现自虐倾向。具体的特征有:
・“过度的情绪化”且情绪起伏阴晴不定
・“寻求关注”,渴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会利用身体、外观来吸引关注
・“很容易受其他人或环境影响”,认为关系比实际上还要亲密。这类型的人格障碍者通常是女性,且好发于感情问题较为复杂的个体。男性在相同的症状中会被诊断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 自恋型人格障碍者中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而年轻者多于年长者。患者往往夸大、强化自我的重要性。有时羡慕他人,认为自己是特别、优越的。渴望受到他人称赞,并且极端注重外在形象的吸引力、成功的形象。最大的特征就是患者经常“无意识的利用身边的人以获得权力,且不具有病识感”。
- 从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来看,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是因为患者无法将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这个力量滞留在自身内部,便形成了自恋,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则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是患者“以自我为客体”。
C 型(恐惧、焦虑型患者)

- C 型人格障碍者不善表达、发泄负面情绪而倾向于压抑自身的负面情绪,因此常感到焦虑、抑郁、恐惧、绝望。此外,C 型人格障碍者也时常因为负面情绪而表现出退缩的行为,进而牵就、顺从、忍让,最终演变出无望、无助的心理状态,且因无力应付生活压力而忧郁、消极。
- 又称做逃避型人格障碍。因为害怕在他人面前丢脸,因此此类患者经常选择独立以降低社交机会。认为自己拙于社交,担心受到他人的指责会是否定,因此在非必要时不会和他人打交道。为了维护安全感因此生活受到许多限制,而且会经常贬低自己,仅有在确信不会被否定的情况下才建立人际关系。
- 常见的特征有:泛化的紧张感与忧虑,相信自己在社交上笨拙而过分担心被人指责或拒绝。且出于维护自己安全感之需要,在生活风格上有许多限制等。造成此人格障碍形成的主要原因为自卑心理,可能是源自于幼年期的无能而产生不胜任感,也可能是由于生理或心理缺陷而产生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人的心理。可透过社交技能训练及认知疗法、暴露疗法、药物等进行治疗,其治疗关键为取得患者的信任。
- 又称无力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依赖他以满足自己情感、生理上需求的人格障碍。通常这种人格障碍的状况是长期存在的,患者可能鼓励或是允许他人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并将自己的需求置于次要的位置以顺从所依赖的人的意愿。害怕自己没有能力照顾自己,所以独处时常觉得不自在。在没有他人的协助下,患者甚至可能没有自理能力。
- 形成原因源于幼年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这时若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形成依赖型人格。
- 患者通常有追求规则、控制、完美主义的特征。与强迫症患者的差别在于强迫型人格障碍者通常认为自身的行为是正确且理性的;而此型人格障碍患者常费心于追求规则、秩序、细节,企图掌控一切。患者处事有僵化而顽固及过度追求完美的特征甚至会影响到人际关系。此型人格障碍在 DNA 研究中指出具有家族性的倾向。其主要症状为注重微小细节、遵守规则及规定、制作明细表及时间表的冲动、以及对信念的顽固及完美主义,该症状可能造成个人工作及社交功能的极端困扰及障碍。
- 强迫性人格疾患的预后变化颇大。有些罹病的青少年在长大后,这些不适切的行为就消失了;有些则稍有改善;有些继续保持原有僵硬的生活形态;有些甚至恶化,或并发其他疾病,诸如强迫症、忧郁症等等。在治疗上,跟其他人格疾患不同的是:强迫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能够察觉到自己行为的不适切,也希望能够改变它,所以,求助的动机较其他疾患患者为强。
要如何研究人格类型?[编辑]
不同的人格类型需透过不同研究方式、实验等手段得知与分析,以下介绍几种针对人格类型的研究方式。
双胞胎研究[编辑]
常有研究针对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性格特点,或心理病症出现的频率进行比较,称为“双生子研究”。同卵双胞胎又被称为“真正”双胞胎,其中的染色体、基因等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外观非常相像;而异卵双胞胎,也就是“冒牌”双胞胎,其遗传因子是各有各的一套,相当于普通的亲生兄弟姊妹,往往长得不大相似。
研究举例:
- 意大利医生路易吉·吉达(Luigi Gedda)于 1948 年开始研究双胞胎人格的结构及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是否受到遗传与环境影响,且在二人的交互作用中,彼此是否会相互影响。
- 在人格或气质方面,如汉斯·艾森克(H.J. Eysenck)在 1952 年研究神经病症发现,同卵双胞胎的相关度达 0.85,异卵双胞胎仅为 0.29,显示同卵双胞胎的人格或气质和先天遗传有高度相关,而非后天环境影响。
但又有些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并不比异卵双胞胎更相像”。人们后天的性格和很多行为往往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养成了习惯。在半岁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社会认识和对刺激的常规反应,这也决定了双胞胎在性格上的走向。因为双胞胎在这个时间里大部分都是受到相同的照顾,见到的也都是相同的人,所以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双胞胎大多数性格还是比较相近。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共享环境”(Nonshared environmental (NSE) influences)的概念,指两个孩子虽然在类似的环境中成长,但他们仍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举例来说:
- 一对双胞胎甲和乙上学后,她们可能被分到A班和B班,于是交到不同的朋友、遇到不同的老师。这些属于每个孩子的独特经历,对于性格塑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这种非共享环境使得同卵双胞胎仍可能比异卵双胞胎有更大的不同。
- 双胞胎会表现出对事物的不同倾向,而这样的倾向却与体重有着巨大的联系。对比较虚弱的婴儿而言,专注于人对其有利,因为身边的人可以提供食物与滋养,这是生存的本能,也对婴儿之性格发展起到引导作用。我们的基因上充满几率,其决定了各种我们性格表现的可能和范围,而环境能决定哪一种可能会具体显现出来。
遗传研究[编辑]
此外,我们也可以对领养的小孩在出生时就具有的人格特点,和其亲生父母的人格特点以及养父母的人格特点进行比较。如果亲生父母所具有而养父母不具有的某些心理特征更加频繁地出现在领养儿的身上,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些心理特征是遗传而得。例如,在某些类型的酗酒症和精神分裂症中就存在这种遗传性易感因素。
家庭研究[编辑]
此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某种人格特征,在血缘关系或近或远的家庭成员身上出现的频率。例如,分裂型人格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中,其出现的频率更高。为此,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两种病症具有相同的遗传基础。
但要注意,易感因素具有遗传性并通过血缘关系传递的事实,并不表示这种易感因素无法透过“教育”和“环境”而改变。例如,某个具有酗酒症遗传性易感因素的人,透过教育掌握了管理自己紧张状态的方法,并懂得如何与具有酗酒风险的环境保持安全距离,则他就完全有可能在一生中都滴酒不沾。
环境因素[编辑]
我们关注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并不表示我们否认童年事件或教育因素的影响。很多研究团体所关注的,不仅是患者对自己童年或生活的陈述,还有诸如民事部门、社会服务机构或医疗机构等外界观察者提供的资讯。这些资讯包括:
- 患者家庭的社会人口特征。
- 早夭。
- 一些家庭成员的严重疾病。
- 家庭暴力、虐待、性虐待。小家庭内部的教育或沟通方式(如果观察得到的话)。
在关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中,有一种疾病堪称绝佳的例证──精神分裂症。 研究发现,如果亲生父母中有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那么孩子就有 10%的患病风险,而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精神分裂症,就会上升至 50%。此外,一些青少年(分裂型人格),其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似乎要高于其他人,但透过对他们家庭的内部沟通方式进行研究,我们还发现,在沟通问题最严重的家庭中,青少年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会增加;而那些已经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如果生在过多指责、情绪起伏过大的家庭中,则复发的几率会更高。由此可知,当我们能介入家庭,引导他们用更好地方式进行沟通时,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其疾病复发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都会降低。虽然这些研究颇受争议,因为可能存在反向效应青少年的症状越严重,家庭就会越混乱,从而导致沟通不良。
另外,以下是用来支持遗传因素,对人格障碍造成影响的几个论据。
这里所说的亲属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也就是说这些人是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的:
- 在同卵双胞胎中,若其中一人是强迫型人格,那么另一人成为强迫型人格的机会更高。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其发展为分裂型人格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 边缘型人格者的亲属,其罹患情绪障碍(忧郁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 偏执型人格者的亲属,其罹患偏执、妄想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除此之外,我们在前文中描述过的焦虑型人格与广泛性焦虑症颇为相似,而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亲属,其罹患焦虑症的比例也比较高。同样地,忧郁型人格与心境恶劣障碍并没有显著的区别,而我们在心境恶劣障碍患者的身上发现,其亦伴有其他形式忧郁的遗传因素。
人格特质是一种光谱,而非生硬的区段[编辑]
我们一直在讨论按等级划分的“人格障碍”,现在让我们回到人格特质的光谱上。通过光谱可以获得更为细致的分析。举例来说:
- 在对强迫型人格者亲属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可能无法找到任何符合强迫型人格特征的家族成员,因此可能会得出遗传因素对强迫型人格没有任何影响的结论。
- 但如果这位研究人员以“强迫度”的强弱(对秩序、精准和严格的偏好)为标准,对家族成员进行评估,他或许就会发现,虽然某些家族成员并没有被归类为强迫型人格,但他们的“强迫度”要高于普通人群。
在此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断“强迫度”的光谱高低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透过研究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双胞胎来证实这种假设。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或许强迫型人格者只是这个家族“强迫度”的冰山一角。
最后,关于基因的影响,针对双胞胎(同卵、异卵、一起长大、分开长大)的不同研究都获得大同小异的研究结果,就是教育环境大约具有五成的影响,这也证明了对遗传因素的关注并不会导致对环境因素的低估。但是,这两种因素有时会在同一个层面上发挥作用。例如:
- 一个已经具有遗传性易感因素的孩子,会从焦虑型父母那里接受到令人焦虑的教育。
- 一个具有多疑易感因素的孩子,会将疑心重重的父母视作模仿的对象。
除非父母中的一方或另一位亲人具有互补型的人格特征。
至于强迫特征,遗传因素对光谱的影响只有 39%。相反,同一项研究还表明,遗传因素似乎对以下光谱没什么影响:
- 暗示感受性—顺从。
- 心情感上的不安全感(害怕分离、寻找近邻、难以忍受孤独)。
- 亲密关系障碍(性压抑、害怕依恋)。
这三个光谱涉及与亲密之人的关系。可以想见,主体对母—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学习,会对这些光谱产生重大的影响。
另外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小影响,是老幺或在童年时罹患过慢性病的人,形成依赖型人格的几率更高。(因为比起兄姐,他们本来就缺少一些做事经验与自信,虽然也想超越家中其他成员,但就是办不到。如果无法超越家中兄姊,老幺通常会选择逃避工作,依赖父母或兄姐。)
总之,关于人格障碍形成原因的研究证据仍不够充分,牵涉其中的遗传和环境机制将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开辟出新天地。
人格障碍者=处处障碍?[编辑]
所谓的生存,就是在保持本性的前提下,为了“适应”而做出改变。这种需要在他人和自己之间不断做出调整的自我改变过程,往往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达成的。
如何改变复杂的生存问题呢?这只是主体本人应该付出努力的事情吗?因为主体的行为而惹恼或受累的身边人是否应该对主体施加压力呢?心理医生应该为了改变主体而介入吗?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想像中的容易。
主动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或许是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对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来说也一样。一项有趣的研究针对近两百年来被称作“伟人”的三百位人物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当中有一部分的人,都具有人格障碍倾向:这些人包括法国人引以为豪的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年12月27日–1895年9月28日)和克里蒙梭(Georges Clemenceau,1841年9月28日–1929年11月24日)等。这些人能改变历史、科学或艺术的轨迹,却无法改变自己的人格;可是,其特殊的人格特质,不正是成就他们丰功伟绩的因素之一吗?
伟大的艺术家们如果接受了有效的心理治疗,或是服用了疗效显著的抗忧郁药物,他们还会如此具有创造力吗?若丘吉尔的性情没有如此复杂、难以让人接近、没有酗酒问题,他在面对希特勒和纳粹的威胁时,还能表现出斩钉截铁的果决吗?
事实上,人格障碍者能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展现出非凡的一面,甚至成就伟大的功业;但他们在大多情况下,多半难以适应日常生活,因此冀望改变。
改变的困难之处[编辑]
我们的人格在出生时就已开始形成,而一些具有遗传性易感因素的人格特质,则在出生前就已形成。当我们清楚地意识到必须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时,至少已经二十或三十岁了,此时,人格的烙印早已深入骨髓。也就是说,行为习惯形成得越早,就越难改变。这往往会让主体在迈出第一步前就丧失勇气。
因为人格障碍者的生存方式由来已久,所以他们有时候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存在不妥之处。一般而言,多半要透过家人、朋友或同事来察觉:
- 直接的方式——提醒或批评
- 间接的方式——拉开距离、关系的疏远
使他们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似乎异于常人。
再者,并不是所有的人格障碍者,都能“察觉”到身边之人传递的资讯或者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自我反省),对人格障碍者而言,A 型人格者可能会这么对你说:“我没有生气,我只是觉得在人格障碍者面前,表达自己的看法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佛洛伊德和精神分析学家们,很早就发现了这种让我们不由自主地犯同样错误、固执地、不断地重复某些似乎毫无意义的活动,或反复重温某些痛苦的经历和体验,并将其称为“强迫性重复”。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个问题存在,但我们的人格特点,仍然会百折不挠地顽抗到底,就算再怎么下定决心,一旦遇上过去行为中的“相似场景”,它们就会跳出来。
就算自己的态度造成了很多问题,但人格障碍者从不会毫无理由地放弃这些态度。因为即便是很极端的人格特点,有时也会带来某些好处:依赖型人格者通常会获得别人的帮助、偏执型人格者不会轻易受骗、强迫型人格者很少会忘记带钥匙......,虽然这些“附加优点”相较于伴随的缺陷而言,简直不值一提,但有时,会成为人格障碍者维护自己思维方式和行为的理由;也就是说,他们会找借口捍卫自己的立场,以“这样的行为或思维为自己带来什么好处”为理由,替自己有时因为“此坚持”带来的麻烦进行辩证,进而显露出他们无谓的坚持。
性格改变实验[编辑]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内森·哈德森(Nathan W. Hudson)[8]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发现,积极改变性格方面的人们,几乎都能成功达到所希望的结果:
哈德森的研究团队招募了 377 名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并让他们接受了 60 个关于人格测验的问题,以确认他们现在的人格特质。接着,便会请学生们选出他们想要改变的人格特质。
接下来的 15 周,学生们会收到一系列的“任务”,任务的目的在于推动他们实现他们所希望的人格特质改变。例如:
- 希望拥有“外向”特质的人,便会收到任务要求参与者与陌生人自我介绍
- 希望改善情绪稳定性的人,便会被要求花费至少一个小时来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
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渐加强任务的难度。通过这种设计,研究人员测试参与者是否能够通过应对挑战来改变自己的个性,并发现这是有效的。研究团队做出了结论:“学生越能成功完成任务,他们的性格特质在研究过程中的变化就越大。”也就是说:“行动越多,改变越大。”
自我协调与自我排斥[编辑]
我们很依赖自己的个性行事,但有时我们也会希望能够改变某些习惯,例如“少一点焦虑”、“处事灵活些”、“嫉妒心不要这么强”、“更加乐观”、“疑心病少一些”。一般人往往清楚地知道改变并不会让我们失去自我,因此欣然接受改变;但人格障碍者往往不是这样,他们常常因为害怕“失去自我”或“失去自己的个性”(有点像是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而不愿下定决心做出改变。此外,有些人对自我人格缺陷的依依不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人格崇拜”的特殊表现形式。这种对自己偏颇行为的自我欣赏,会使主体对这些行为的缺陷视而不见。
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领域,除了症状本身,个体对自身问题的感知方式和接受与否,也相当重要。在某些案例中,主体会因自己的问题而深感不适,例如:
- 忧郁症患者会反感自己行动的无能。
- 恐惧症患者会因自己的恐惧而感到羞愧。
个体会感觉这种性格以是一种侵入,于是会以一种与“个人价值”或“理想自我形象”不符的方式,做出反应。他对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方式有所意识,并希望加以改变,这种对其症状的关系称为“自我排斥”。
与此相对,对自己的症状具有较大的容忍,在忽视与接受之间摇摆不定的态度,则称为“自我协调”。主体会将自己的性格障碍特征,视作自身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为这些特征大抵与自己的个人价值和世界观相符。因而,做出改变的意愿就会远不及“自我排斥”的主体。多数的人格障碍者都抱有自我协调的态度,从而形成了改变的阻力。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人格障碍者,鲜少会有做出改变的动机,往往只有在周围亲友或情形的压力下,或遭遇一连串和挫败,甚至陷入忧郁之后,人格障碍者才会开始反省,重新审视自己惯常的态度。其中,一些人格障碍者(焦虑型、忧郁型、依赖型)对自己问题的意识要胜过另一些人格障碍者(偏执型、自恋型、A 型......),或许是因为他们承受了更多的痛苦。
自证预言[编辑]
自我应证的预言是某人“预测”或期待某事的社会心理现象,而这种“预测”或期望之所以成真,只是因为该人相信或预期它会发生,并且该人的由此产生的行为与实现该信念一致。这表明人们的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这种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人们先入为主的判断,无论其正确与否,都将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人们的行为,以至于这个判断最后真的实现。
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带有实现它自己的预测。 因此,对可能的未来的预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且是这种未来也会发生的主要原因。一个基本机制是:人们相信预测。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以实现它的方式行事。期望和行为之间存在正反馈。与自我实现的预言相反的是自我挫败的预言。这样的预言会引发反应,这意味着它只是没有实现。
- 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 effect):这一理论最著名的实验出自1968年罗伯特·罗森塔尔博士与Jacobson博士所完成的双盲实验(即老师和学生都不知道自己在试验中)。首先,他们给一所中学的所有学生进行智商测试,然后告诉老师一些学生的智商非常高,让老师相信这些学生在来年的学习成绩中将会飞跃成长。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高智商”的学生非真的高智商,而是随机抽取。因此,他们智商不见得比其余学生还高。随后的实验结果惊人:那些被老师认为“高智商”的学生(事实跟其余学生的智商一样)在来年的学习成绩确实突飞猛进。
- 心理学家认为原因有可能是:
- 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感情投入
- 给了更多学习资料和让他们研究艰深的学习内容 (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students)
- 对于所谓高智商学生的学习,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更多的回馈,如更挑战性的问题
- 老师在不自觉中给了这些学生在课堂中活跃的机会
- 为什么人们倾向于做出消极的自证预言?
原因是消极的自证预言减轻了对未知的焦虑和恐惧。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时候,人会产生焦虑不安。人的平衡机制会努力地去消除这种焦虑所引起的不平衡,我们的头脑中会催促自己尽快解决这种不确定,会想要尽快给自己一个答案,而这种在充满着不确定的情况下所给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消极的,因为只有消极的答案才会最大程度消除这种不平衡带来的负面情绪。
- 如何避免消极的自证预言?
消极的自证预言最终会将事情导向不好的结果,我们可以借由以下方法来尽量避免消极自证预言:
- 1. 改变语言习惯:语言不仅是人类用来沟通的工具,它也深远的影响了我们的思考模式,我们对一件事物的态度与我们描述它的语言方式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可以将消极或是较负面的用词(例如:不可能)转换为积极或是较正面的叙述方式,利用积极正面的叙述来间接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态度,在改变态度的同时,也能够避免过于消极的态度而导致消极的自证预言。
- 2. 给予自己自信心:我们对事物会产生消极的态度多半是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信心,因此增加自身的自信心也可以迫使对于处理事物的态度转为积极正面。必要时可以采取“强迫相信自己办得到”的方式,透过正向的自证预言来让事情能够朝向好的方面发展。
刻板印象威胁[编辑]
- 定义:刻板印象威胁是个体经历的一种风险,处于该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验证所属群体的消极刻板印象。
- 现象:刻板印象威胁会导致个体行为上的表现下降与心理上的分离与不认同。
- 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因素:
- 领域认同,指个体对特定领域成就的重视程度。
- 群体认同,即民族、性别等群体身份对个体自我定义的重要性。
- 自我,自我意识的程度会决定个体的易感性。
- 例如:黑人、女性族群学生的SAT表现
-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史提尔(Claude Steele)在其著作《Whistling Vivaldi: How Stereotype Affect Us and What We Can Do》(中文译为《韦瓦第效应》)指出若是白人跟黑人以相同SAT成绩进入大学就读,但之后黑人的成绩明显比不上白人,黑人在大学的实际表现比SAT预测的成绩要差。而以女性高中的SAT成绩来预测她在大学中的各科表现,则发现文科成绩预测算准确,但理科成绩预测较不准确,因为女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理科成绩表现变差,因此若以SAT成绩来预测的话,会有高估的倾向。史提尔发现这些事情都跟刻板印象有关。如果一个学生所属的族群,被认为在某能力上有缺陷,那么只要在测验之前让他想起这样的刻板印象,则他的表现就会变差。在高难度标准化数学测试里,男性普遍表现得比女性好,不过在一些特定的数学测试并非如此。若进行以下的测试:告知女性受试者“根据过去的记录,在这种测试里,女性表现得反而比男性要好”,则女性受试者表现欠佳的情况消失了。史提尔推测,在高难度的活动当中,人普遍会感受到频繁的小挫折,然而处于刻板印象威胁的人,会无形中认为此挫折印证了自己的身份能力。也就是说在没有刻板印象的时候,对他们来说挫折就只是挫折而已,但在刻板印象的威胁下,被贴上刻板印象标签的人会把挫折感诠释成:“这个任务注定就是我这种人无法完成的”,因此刻板印象最终成为了被实现的预言。
- 如何摆脱刻板印象威胁
- 1.了解刻板印象威胁
- 一旦人们了解了刻板印象威胁,他们所在的环境的负面暗示对他们的影响就会更小。因为认清自己的焦虑会让你承认焦虑的存在,同时将其保持在最小并且可处理的范围
- 2.寻找群体内角色榜样
- 研究显示,群体外的成员的优秀表现会提高刻板印象威胁,而群体内成员的榜样作用会相应的降低刻板印象的威胁。例如应对女性不适合学工科的刻板印象威胁,可以找一个工科领域做的很好的女性为榜样。
- 3.转换群体认同
-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多重群体认同,转换群体认同是指从消极的群体认同转换为积极的群体认同,消除引发威胁的认知不平衡。比如女性在开车的时候,可以将自己放入到可以激发自己高自尊的群体中,如“学业成就高的人群”“工作技能高的群体”等。
- 4.自我肯定,反复练习,准备充分
协助改变[编辑]
为此,人格障碍者往往只能在周围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做出改变。面对人格障碍者时的恼怒不悦,或是看到所爱之人陷入自毁的态度中,却无法自拔而感到的悲伤,是很多人对人格障碍者直接施压或干预其行为的原因。但这些良好的意图和建议,有时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问题。为了让人格障碍者做出改变而施加的压力,可能会被对方误解为强迫性的压制,有时候甚至会让对方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在偏执型人格者们看来,再没有比以下这样的话语更令人生疑的:“什么也别怕,我们只想让你好......。”,此外,“想要改变对方的渴望”往往正是造成夫妻失和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双方有时是为了改变对方、对于理想化的渴望,才组成了家庭:
- 一个女人会抱着让对方戒酒的渴望,而嫁给一个酒鬼,然后又会因对方无法改变的行为,而感到失望。
而有一些人则因为其中一方无法适应伴侣“性格的变化”而分手:
- 一个男人跟一个比自己年轻得多、依赖性很强的女孩断绝了关系,因为厌倦了她的“不成熟”。
虽然,双方往往都是在明知就里的情况下,选择了对方。可惜最终,不遗余力地想要改变人格障碍者的一方希望落空,而他们的态度很快会转变为对人格障碍者的厌弃。但从根本上来看,人格障碍者从未向任何人提出过任何请求,要求身边的人来改变他们。
话虽如此,多数人还是希望能帮助身边的人格障碍者做出改变,不论是父母、夫妻或同事,都希望能将这个影响彼此相处关系的“障碍”消除或减少。那么是否存在一些简单的规则,可以提高改变的几率呢?在此概括出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 一、理解并接受
- 一般来说,人格障碍者不是因为“高兴”,而是因为“害怕”才会做出那样的行为。他们因害怕而做出反应、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理解、害怕受到侵犯、害怕让自己或所爱之人陷入险境。在面对人格障碍者时,若我们对这个主要原因不予重视,不愿看到滋扰行为背后的脆弱,就等于间接引发了冲突和误解。在这里要注意不要把这种理解发展成一种“门外汉心理学”的态度,说些被心理医生称为“无稽之谈”的话(例如:“可怜的朋友,你肯定是曾经发生过严重问题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我猜想大概是因为你的童年.........。”)。其实对他人的接受与理解,最终也会反馈让我们进行自省:为什么我会难以忍受他的这那种行为?我的哪些价值观跟他发生了抵触?为什么会觉得自己的价值观比我想要改变的那个人的价值观更加高尚?而我在人格障碍者的身上又能学到些什么?事实上,就跟所有人一样,人格障碍者也有好的一面。我们对人格障碍者的不满和评价,其实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自己的缺点。
- 二、尊重改变的困难
- 即便当事人愿意付诸行动,但“改变”依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改变是一个漫长且辛苦的“拆除-再重建”过程。这不仅仅涉及学会某些行为规则,还必须先摆脱“习以为常”的行为规则。为此,最重要的就是留给当事人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改变”。此外,“接受不完美和不完整的改变”也是很重样的观念,人格障碍者的行为根植于个人的经历(有时跟天生气质也有关系),所以想要百分之百地“纠正”他们的行为,只会是徒劳之举。
- 三、不要说教
- 当我们希望让某人做出改变时,其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凭什么让对方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我有什么权利替他决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并把这些观点强加给他,答案很简单:就是不应该用这种方式来看待事物。
- 就算某些生存方式会带来很多的好处,例如:
- 灵活处事而不是刻板僵硬。
- 积极主动而不是满腹抱怨。
- 独立自主而不是依赖成性。
- 但动辄以“规则”和“道德说教”的方法说服别人做出改变,往往成效极差。为什么呢?首先,没人愿意被当作小孩子来对待,让别人告诉自己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其次,人格障碍者看待事物的方式恰恰太过刻板和墨守成规:他们会根据情况或对象,按照自己事先订立的规则,做出反应。因此用规则和道德说教的方式去强调改变是无用的。只有在“个人层面”生成的意愿,才能促成改变。人格障碍者会改变自己的态度,是因为别人会以真诚而温和的态度,跟他们解释其行为带来的问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与其跟人格障碍者大谈职责,不如跟他说他自己的需要,谈具体的情形而非重大的原则,谈行为而非个人,进行描述而非做出评价。
- 四、不要一味退让
- 与人格障碍者相处,确实会让我们倍感压力,而且这种压力会在我们拒绝顺从时越演越烈:愤怒、义气用事、哭闹、产生罪恶感等,但如果我们总是退让,人格障碍者就会认为,只要顽固坚持己见就可以达到目的。
自发性改变,有哪些方法?[编辑]
若想自己改变自我的性格,是有些方法可以遵循的。尽管从一个内向的人完全转变为一个外向的人非常困难,但仍然可以根据心理学专家们的建议,做一些事情来对性格进行改变:
- 一、有一个具体的计划
- 首先,找出自己想要改变的特质,接着为此计划一连串的“任务”,任务的行动要“具体”。例如与其设定“这个月要结识三个新朋友”的目标,不如具定设定一个目标是要“参加四个聚会或社交活动,并在每个活动中与至少 10 个人交谈”。但是,任务内容同时也要符合现实,例如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很少社交,那就不要打算在一个月内成为聚会的焦点。过度不切实际的目标将可能打击自己的信心及带来过大的压力,使得你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 二、改变自己的思维
- 社会心理康复专家肯德拉·切里(Kendra Cherry)指出,如果相信自己无法改变,那么你就不会改变。
- 三、专注于过程
- 美国心理学家卡萝·德威克(Carol Dweck,1946年10月17日-)认为,称赞“努力”而不是“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不要想着“我很聪明”或“我很有才华”,而应将这些句子替换为“我非常努力”或“我找到了解决该问题的好方法”。通过“专注于过程”的成长心态,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与目标的距离将逐渐缩短。
- 四、假装自己已经是那样的人
- 停止给自己贴标签,这样的“假装思考”可以帮助你更有勇气去做那些帮助自己改变的事情,久而久之,便可能“弄假成真”。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1950年2月18日–2012年10月9日)便使用过这个方法,他很早就意识到,他内向的性格可能会对他的学术生涯产生不利影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他决定在需要的情况下展现出性格外向的样子。最终,这些行为变成了他的自然行为。他认为自己仍然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但他学会如何在需要的时候变得外向。
医学上的具体方法[编辑]
精神科医师或心理医生与病理性人格患者,可能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相遇。他们请求医生治疗的,是这些人格障碍造成的后果:忧郁、焦虑状态、酗酒等。
此外,大多数前来就诊的并不是患者自己,而是他们的亲朋好友,因为担心和厌倦而欲寻求帮助。精神科医师很熟悉这种情况,大部分前来咨询的人,都会先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做,他不愿看医生,但是我们的生活已经被他的行为给毁了,该怎么办啊?”比较少见的情况是,患者因为感觉到自己有某种人格问题,并且想努力对抗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倾向,于是主动前来就医。
精神科医师是从近几年才开始关注人格障碍本身。与此相对,病理性人格其实很难治愈接受治疗的效果,就没有不具有人格障碍特征的患者那么好。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开始关注,如何透过药物来改善和帮助这些患者的方法。
药物与人格[编辑]
一些患者在听到医生准备给自己开精神类药物时,就会表现得犹豫不决,担心治疗会改变自己的人格。事实上,医生慎重开立的抗忧郁药物或镇静类药物,能有效地改变患者的世界观。例如﹕服用苯二氮平类药物的焦虑症患者,能更加冷静地对待自己的担心;服用抗忧郁药物的忧郁症患者,在看待事物时会少一些悲观和绝望。尽管这些改变有时非常惊人,但接受治疗的患者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被改变,只会觉得痛苦减轻,或者觉得又变回了原来的自己。
然而,用药问题却在最近这几年变得复杂,因为出现了一种新型药物:5-羟色胺类抗忧郁药物。这类药物对忧郁症和某些焦虑症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似乎可以改变某些人格特质,比如逃避型人格者对他人批评的过分敏感。但客观来看,这种药物的效用机制仍不是很清楚,药效也会因为个体的不同而大相径庭。此外,了解某些药物是否真的能改变人格的运作机制,也点燃了精神病学界的研究热情。但同时也引起伦理学之争论,不过就目前而言,为确诊的人格障碍者开立药物,必须有辅疗措施,因为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心理师和患者更全面地了解和应对现实的改变。
心理治疗(详见心理异常的治疗)[编辑]
心理治疗的形式非常多种,但针对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
精神分析疗法 | 行为与认知疗法 | |
---|---|---|
时间 | 最早出现并占有重要地位。 | 出现的时间不长,只有约三十年。 |
概念 | 认为主体对自身问题的原因和运行机制的逐渐意识,是帮助其克服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 想改变某种行为或思维模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它们是怎么学来的,然后积极地帮助患者去学习新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
成果 | 仍鲜少获得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 | 有研究显示,具有人格障碍的忧郁症患者对认知疗法的反应,好过对抗忧郁药物的反应,前景一片看好。 |
其他 |
|
|
人际心理疗法(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编辑]
- 缘起:1970 年代开始发展,源于美籍瑞士裔精神病学家阿道夫·迈耶尔(Adolf Meyer)的研究成果。
- 治疗对象:最初是忧郁症患者,亦适合人格障碍患者。
- 基本理念:认为心理治疗的关键在于“个体对所处人际环境的和谐”,因此旨在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
- 治疗阶段:分三步骤,让患者学会:
- 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什么会不尽如人意:有时忧郁的情感,往往与患者本人歪曲的情感。例如,因没有收到聚会邀请而感到的失望,转变为怨恨,从而掩盖最初的痛苦。
- 改变自己在面对问题时的惯常反应:忧郁症患者的思考运转模式,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意识不到他人的立场和需求。例如,忧郁症患者的伴侣若没有与他多谈论忧郁的问题,他就会觉得伴侣对自己不理解。
- 提高自己整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做到提出要求而不是抱怨;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而不是生闷气;讲述自己的悲伤想法而不是独自垂泪;以温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失望等等。
认知疗法[编辑]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常见于忧郁症或受焦虑所苦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心理治疗,认知疗法采用佛洛伊德的分析方式:
- 着重当下,而非检讨过去,借由影响患者的想法改变原先的行为。
CBT聚焦于开发个人的应对机制,在面对解决当前问题和改变认知(例如观点,信仰,态度)中无用的模式,行为,和情感调节,而且此疗法因为疗程不长加上应用范围广,成为近代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之一。
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各种情形时,会在我们的意识中自动出现一些想法,这些认知见证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阐释。而认知心理治疗师们称这个过程为“资讯处理”。资讯处理论提出以下的假设:
我们对事物做出评价的方式,会对我们的反应和情况本身造成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主体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对同一个情境做出评价,而这个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脑中,我们以此看世界并行动,且忽略这个有色眼镜的存在。也因此,清楚了解自身对事物的阐释方式,是改变我们态度的关键所在。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认知行为疗法的核心概念为下列三种:
- 心理问题的产生,可能来自错误或负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 患者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可能来自过去习得的负面行为模式。
-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过学习更好的应对方式,进而减轻他们的各种症状,并让他们的生活重回正轨。
不断重复的惯常反应
人格障碍者随着类型的不同,可能会在行为上有着不同地重复特征:
- 偏执型人格的生活中充满了不睦与冲突;
- 表演型人格在与人互动中表情丰富,动作夸张,情绪起伏异常的大;
- 依赖型人格总是亦步亦趋跟随在保护者的身后等等。
人格障碍者对某些我们称为“促发情境”的状况做出反应,并展现在他们的特定态度中。就某种程度上来看,促发情境可以说是重复性反应的“启动装置”,人格障碍者似乎不太会吸取生活中的教训,通常只要遇到同样的情况,便会触发一连串的情绪及行为。而且他们会倾向于忽视或曲解所有可能令他们世界观崩坏的因素。例如深信别人对自己毫无兴趣的逃避型人格者,在别人表现出对他的关注时,就会倾向于认为那是出于怜悯高临下,而不会对自己心存的“我是个无趣之人”的信念产生质疑。
因此当认知心理师在面对这样的情况时,会将治疗的目标放在让患者学习“意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在第二阶段对治疗做出调整。不过在这方面的治疗有其困难之处,这些思维机制早已深深地在人格障碍者的性格中扎根。所以,认知心理师采取了一种完整系统的特殊方法,以及一种在心理治疗界前所未有的医患关系类型。
认知心理师的治疗方式
一般在患者的眼中,心理治疗师扮演的是一个少言寡语的人,大部分时间只是倾听,鲜少会提供意见。然而认知疗法却是透过一连串的提议、疑问和让患者意识到自己运转不良的心理机制,就有点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为门下弟子“塑造灵魂”的方式。
认知心理师是积极而互动的心理师,他会耐心地让患者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向他解释自己提出这些建议和采取这些治疗方法的原因,他们认为让患者了解到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有助于患者更好地投入治疗并做出努力。认知心理师也会回答患者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不会拒绝任何话题,会全心全意地投入治疗之中。他会对患者下达指令,让患者做练习,指明今后的发展方向,协助患者一起制定日常生活中新的关系策略,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做出怎样的努力。但认知心理师也会强迫患者完成某些任务、参加某些练习,最后让患者成为自己的治愈者。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认知心理治疗师也必须避免让自己陷入患者尝试与自己建立的关系之中。
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心理治疗的差别
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主要是透过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的结合。基于差异甚大的理论,这两种传统在关注“此时此刻”与减轻症状上,找到了共同点。许多针对特定疾患的认知行为治疗程序,接受过疗效与效率的评估。具备实证研究基础的治疗是医疗保健事业的趋势,这一类的治疗会依照症状的诊断,采取特定的治疗方法;所以相较于其他疗法(如心理动力)来说,认知行为治疗更受到医疗保健事业的喜爱。在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院推荐“认知行为治疗”作为治疗许多心理健康困扰的选择,包括创伤后压力综合症、强迫症、暴食症、临床忧郁症等。
精神分析疗法[编辑]
又称心理分析法,是心理治疗中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由奥地利精神科医师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创立。弗洛伊德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通过对大量精神病患者、神经症患者的观察与治疗,以及对他自己内心世界的艰苦分析,提出了精神分析理论。
- 显示效果的方法
- 精神宣泄:患者能自由表达被压抑的情绪,或对早年经验的再体验。如果让患者重新在心理上体验过去的挫折,并把潜抑的感情宣泄出来,患者就有了认识它、克服它的可能性。
- 自省:通过分析,让患者了解自己内心冲突、焦虑的根源,于是就有了自省的可能性。经过自省,把症状的无意识隐意和动机揭露出来,使患者意识到症状的真正隐意而达到领悟,并要求从理智上感情上都能接受。
- 反复剖析:由于患者的症状已成为其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即使患者领悟病症的隐意,但在行为中仍会出现反复。心理治疗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求医者和患者都必须要有耐心,不断分析、理解、更正、体验,才能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思维逻辑方式。
各人格心理学派的理论[编辑]
各学派简介[编辑]
以本章探讨对象——性格来说,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五大学派:心理分析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与神经生物学派。每一种理论都有一套解释性格的方式,就像不同角度的光照射到物体会呈现不同部分的物体一般,不同学派对性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共通点是都在探讨人格差异的what、how、why。因此,并没有五大学派何者较优之说,只是每一种学派的切入观点不同而已。
学派 | 理论 |
---|---|
心理分析学派 | 佛洛伊德心格发展理论、阿德勒个体心理学、荣格性格类型论 |
人本主义学派 | 马斯洛自我实现论 |
行为主义学派 | 史金纳 ( Skinner ) 性格操作制约论 |
认知主义学派 | 亚伯特·班度拉 ( Bandura ) 社会认知论/三元交互决定论、Rotter 控制点理论/归因型态、Mischel 认知情感性格系统论 |
神经生物学派 | Kagan 气质假说、Eysenck 性格三向度 |
特质论 | Allport 特质论、Cartell 16 性格因素论 |
心理分析学派[编辑]
心理分析学派着重于性格是“为何(Why)”与“如何(How)”形成,我们从此学派的开山始祖佛洛伊德开始介绍起。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论[编辑]
佛洛伊德本身是位精神科医师,透过治疗病患累积的经验,发展出他的性格理论,它本质上是个关于心智结构与其运作历程的理论。佛洛依德是从生物医学观点考虑人的精神生活,他将心智视为身体的一部分,透过了解生理运作的原则,再将其拓展及应用到心理运作功能上。
心智能量系统[编辑]
佛洛伊德将身体视为一机械式的能量系统,而心智能量就从身体能量而来。他对心智能量提出三个观点:
- 能量是有限的,若它在某事务上被消耗,可用于其他事务的能量就相对较少。
- 如果释放能量的常态机制受阻,能量并不会自动消失;相反地,它会从阻力较小的其他管道宣泄。
- 心智功能的目标是归于平静,生理需求会造成紧张状态,但人们希望降低这些紧张,使内在状态恢复平静。
人类所有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紧张松弛或能量释放后的愉悦感受。因此,佛洛依德与他的医生同事布莱尔发展了一种“情感宣泄”(catharsis)的心理治疗法,让病患透过在谈论自身困扰问题的过程中纾解情绪,一如常人抒发郁闷一般。经由重新经历过去深藏在心中的不快,病患的被压抑的心理能量和负面情绪得到宣泄,此方法用在歇斯底里病患身上获得极大的疗效。
情感宣泄的概念在了解人类心智方面有两个意涵:第一,让佛洛依德再次确认心智是一个能量系统,它们和被遗忘已久的回忆有关,经由这些能量的释放可使病情好转;第二,在情感宣泄经验之前,佛洛伊德的病患并未察觉其症状和这些心智内容有关,即使创伤经验似乎已被遗忘,他们却持续为其所苦,这表示人们未能察觉到的这些心智内容仍持续运作。因此,心智看来不只包含人能持续意识到的部分,也包含未被察觉到的部分,佛洛依德称此为“潜意识”。这个概念对解释人性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显示出其对心理运作的洞见。
意识层次[编辑]
佛洛伊德将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和潜意识(Unconscious)。
意识结构模式 | 特征 | 举例 |
---|---|---|
意识 | 一个人在任何时刻所能能觉到的现象 | 你现在在看的超普通心理学就是你意识的一部分 |
前意识 | 若加以注意便能察觉到的心理内容 | 在阅读现在这个句子前,你可能未曾想到你的手机号码,它并不在你的意识中,但你可以轻易地想起它 |
潜意识 | 无法被觉察的部分,除非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 |
心理分析论对于会引发焦虑的潜意识内容尤感兴趣。心理分析论的基础理念是,人有个目标是保护自己不受某些想法或欲望导致的焦虑所苦,我们不能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因为有特定的力量在阻挡他们。而此一力量达成目标的方式是将这些想法屏除在意识之外,也就是将他们储存在潜意识中。 佛洛依德并非第一位注意到心理生活含有潜意识面向的人,然而他是首度详细探索潜意识的性质,并且强调潜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人。透过不经意的语误、精神官能症、精神疾病、艺术作品与仪式等现象,佛洛伊德企图了解潜意识的本质与运作,而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对梦的分析。
性格结构模型:自我、本我、超我[编辑]
佛洛伊德于 1923 年为心理分析论发展出更正式的性格结构模型,认为人体中可能存在一个心智运作媒介,拥有两种特质:一方面具有统一的功能,能协调让我们从事一致的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同的意识层次上运作。有时它在意识中运作,有时在潜意识下运作,而有时在前意识中运作。对心理分析论而言,这显然是一项挑战,它不但要掌握心智运作媒介的一致性,也要分辨它运作时的不同意识层次。佛洛伊德因而提出心理分析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种性格结构,每一结构分别指涉不同层面的心理功能。
自我 (Ego) 会运用防卫机制化解因本我 (Id)与超我(Super-Ego)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焦虑。
以下为简易示意图

- 本我
- 一切驱欲能量的来源,蕴藏潜意识和本能性的冲动,(如:性、攻击),主要以初级历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也就是说是非理性、本能驱动及脱离现实的。其心理功能相当简单好理解,就是寻求释放兴奋、紧张与能量,以追求内在的平静。
- 本我是创意力的来源,因为在初级历程思考时才会接受很多不合理的想法,这也是为何在梦境中会有许多超乎常理的的情境,故梦境有时也会成为人们发泄精神能量的管道,本我会遵循的是快乐法则(pleasure principle):遵从于快乐原则,一切使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都是本我的需求、逃避痛苦。不设想策略以获取快乐,不耐心等待快乐来临,不顾及社会规范与道德,只追求欲望立即满足。
- 自我
- 自我是由本我慢慢发展出来,依赖理性及现实的次级历程思考。遵从于现实原则,起到协调的作用,根据现实法则,可理性回应现实社会,且总是试着满足本我与超我的冲突,这两者的综合就是人们表现于现实社会的表现。
- 举例来说,看到心仪的人,可能会有性冲动(本我的展现,下意识的想法),但自我会阻止你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它会带你一句现实状况判断是否有机会,并且依循现实法律能接受的行为来达成目的。自我调和了本我和超我,使一个人的行为更为适当、合理。
- 超我
- 在心理层面上,超我代表人类的道德规范,包含我们努力寻求的理想,以及违背道德标准时预期的惩罚或罪恶感,将社会规范内化成行为准则。超我的发展比自我慢,主要是以父母或亲近的家人的行为当作行为规范,因此可说超我遵循理想法则或道德原则,不会判断人们所做的行为是否合理,只会评断事情是否符合标准。然而超我的运作很僵化。
举例来说只要想到违规的念头,就觉得充满罪恶感(即使并未实际投入行动)。虽然超我在判断时常非黑即白,但超我也是可以有同情心、有弹性的,若很清楚知道该事件是意外或是遭受压力才如此做,人们或许可以原谅自己或是他人。
性格结构 | 特点 | 原则 | 思考形式 | 与意识关系 |
---|---|---|---|---|
• 与生俱来 • 本我中的需求必须立即被满足 • 由“生之本能(life instincts)”和“死之本能(death instincts)”组成,生之本能包括性欲、饱食等欲望。 |
享乐法则(Pleasure principle):追求快乐,佛洛伊德认为建立在性与暴力方面。 | 初级历程思考(Primary-process thought) | • 全部都在潜意识层 | |
• 为了合乎实际以适应社会所形成的部分,用来平衡欲望和现实压力的冲突 • 从本我发展而来较具理性的部分,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 |
现实法则(Reality principle):在适当时机,追求最大快乐 | 次级历程思考(Secondary-process thought) | • 大部分在前意识层 • 部分在潜意识层 • 小部分在意识层 | |
• 社会价值观内化而成的部分 • 评断行为是否合乎内心的道德准则和社会标准 |
理想法则(Idealistic principle):完全符合自己所设想的目标 | • 大部分在前意识层 • 部分在潜意识层 • 小部分在意识层 |
佛洛伊德认为婴儿最初的生活仅受到冲动(本我)的控制,长大过程中,婴儿开始反应环境中的各方面因素才逐渐学会了各种社会行为模式,某一部分是懂得如何利用某种方式来获得本我的要求,会按照活动的结果来发展或抑制活动,换句话说,降低盲目性,这些行为虽有生物面的根源,但也同时受到社会经验影响,他的人格受到这些影响而引导他如何行动(自我)。
超我则很大程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就像佛洛伊德所说:“在这冗长的儿童时期,正在长大的人依赖父母生活,留下了一个沉淀物,这个沉淀物构成了自我里面的一个特殊机关,使父母的影响能够长期存在。”幼年期的儿童与父母接触时会透过心力内投或摄取(introjection)的机制,将原生家庭的道德价值观内化成自己的人格。
也就是说,性格的发展由本能的部分(本我)跟从外在社会学习到的价值(超我)相互拉扯、抗队而构成。
防卫机制[编辑]
在上述佛洛伊德的性格结构中,本我是本能与欲求的存在;自我是本我与现实妥协后的产物;而超我则是属于道德良知的部分,甚至进而压抑本我的浮现。在他看来,行为是一连串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冲突的后果,因为本我要立即满足冲动,但社会规范却常常不允许,佛洛依德相信这些冲突若持续太久,将引发“焦虑”的产生,并主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其中和性及攻击有关的冲突影响甚巨。焦虑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压力,我们会竭尽所能地摆脱这个负向的情绪,其中最常使用的就是防卫机制。以下将介绍几种焦虑防卫的机制:
种类 | 说明 | 例子 |
---|---|---|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
当个人面对引起焦虑的事件时,试图为该事件提供看似理性、合理,且为社会所接受的解释。 |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
理智化 (Intellectualization) |
个人完全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带有情感的情境,避免因为自己感情的涉入而产生焦虑或痛苦。 | 医师不带任何情感,面对充满病痛与死亡的工作环境 |
认同作用 (Identification) |
当个人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便模仿其他重要他人、理想人物之言行举止,或将自己比拟为成功者,借此在心理上分享成功者的快乐。 | 时下青少年们模仿其偶像明星的穿着打扮 |
否认 (Denial) |
有些遭遇极大创伤的人,事后可能拒绝承认这些不幸的事曾经发生于自己身上。 | 受害者拒绝承认遭受性侵 |
升华作用 (Sublimation) |
指个人将不被社会认可的动机或欲念,以符合社会标准的方式表现出来。 | 性冲动不能获得满足的画家,豪放不羁地画出各种性爱的作品 |
反向作用 (Reaction Formation) |
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卫某种不被允许的冲动或想法,而做出与冲动或想法相反的行为。 | 继母讨厌前妻生的孩子,但她可能压抑自己的负面情感,反而更加溺爱他 |
替代作用 (Displacement) |
个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负面情绪,转移到较不具威胁性的人或事物上藉而寻求发泄。 | 在公司被上司斥责一顿,回到家将愤怒与不满发泄到小孩身上 |
投射作用 (Projection) |
指把自己内心不被社会接受的想法与情绪,强加于其他人,认为是别人拥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他自己。 | 自身对某个人怀有敌意却不承认,反而认为是那人对自己有不利的意图。 |
潜抑作用 (Repression) |
个人压抑自己痛苦的经验、记忆、欲念或冲动,使它们留存于潜意识之中,以免形成焦虑、恐惧或愧疚等情绪压力。 | 在历经重大变故后,忘记当时的创伤经验 |
退化作用 (Regression) |
退化作用亦称“逆退机转”。是指个体由于受到某些危险、冲突的推动,或遭受严重打击时,其行为倒退至发展较不成熟的阶段,改以较幼稚的行为方式以及态度表现,以暂时获得安全而消除焦虑、痛苦。 | 为了面子而理直气壮地掩饰自身的错误,以无理取闹及厚脸皮的方式蒙混过去 |
补偿作用 (Compensation) |
当个人无法达成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或者在某些事情遭逢挫败时,他们可能会转而从事其他能成功的活动。 | 功课不好的同学在运动上更加地力求表现 |
以上十一种主要的心理防卫机制,皆具有下列共同特征:
- 它们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因此,个人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进行此种防卫策略
- 它们都是借由扭曲、伪装或否认现实,来减轻个人的焦虑与罪恶感。平时,适度地使用防卫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度过情绪困扰,然而,长期下来的过度使用自我防卫机制,可能会使个人对现实世界产生扭曲的观点,因而导致适应不良或精神疾病。
人类的本能[编辑]
在心理分析论中,心理能量以激发的形式存在个人体内,寻求释放、宣泄和舒缓,这些激发的状态被称为本能(instincts)或驱力。那么人类有多少种本能?分别是哪些?佛洛伊德试图以极少数本能来解释各式各样的人类活动。他对人类驱欲本质的看法曾随年代改变。他在早期观点中,提出倾向维护自我的自我本能以及倾向维续种族繁衍的性本能;晚期观点中仍有两种本能,但它们是生死二本能(life and death instincts),这是心理分析论最终的本能典型。
- 生之本能(Eros):包括前述的自我本能与性本能,主要功能是促使人们朝向维护自身、繁殖后代。佛洛依德称之为 原欲(Libido,又译性欲、欲力、性冲动)。
- 死之本能(Thanatos):与生之本能形成对比,死亡本能涉及人类走向寂灭或返回无机状态的欲望,这至今仍是心理分析论中最具争议且不易为人接受的部分,其能量也从未被赋予一个普遍的名称。佛洛伊德觉得死之本能与他观察到的人类行为状况一致,例如许多人借由自杀逃避心理问题,可视为死亡驱欲的展现。另外,佛洛依德认为死之本能通常会从个人自身抽离,转而在攻击行为中朝向他人作用,因此死之本能又被称作攻击本能。
性心理发展阶段论[编辑]
性心理发展阶段论(Psychosexual Development)认为,身体主要区域带的发展与改变受生物因素决定,个体的快感与能量来源多半集中于特定区带,且在发展早期这些蛆带的位置会不断地改变。在不同的发展时间点,个体追求生理满足的部位并不相同;这构成佛洛伊德发展其性心理阶段(Psychosexual stage)理论的基础,他根据个体于不同阶段时期在各种感官(sensual)和性(sexual)面向的满足建构此模型。
阶段 | 时期 | 特征 |
---|---|---|
口腔期(Oral stage) | 出生-2 岁 | • 焦点在口腔和嘴唇,注重口欲的满足 • 通过吸吮和咬的动作吸取营养和获得快感,比如咬乳头。 • 若未得到满足,成人后在行为上会表现出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在性格上则可能发展出悲观、依赖、洁癖。 |
肛门期(Anal stage) | 2 岁-4 岁 | • 焦点在肛门 • 通过排泄(特别是排便)来获取愈快感,排便刺激到位于肛门的粘膜,解除生理的紧张而造成快感。 • 若未得满足,成人后在行为上易表现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也可能出现不修边幅或极度要求整齐两种行为表现。 |
性蕾期、性器期(Phallic stage) | 4 岁-6 岁 | • 焦点在性器官 • 通过探索和刺激性器官的到快感,男生可能会因为体验到生殖器勃起的快感而对性器官兴趣增加。女生则可能会因自知缺少阴茎而责怪母亲。 • 男孩可能出现“阉割焦虑(oedipal conflict):因为对母亲持有占有欲,将父亲视为对手,甚至担心被父亲切除其阳具;由于担心父亲会因为自己爱恋母亲而报复、威胁,因此会逐渐平息对母亲的爱慕并学习父亲,最终以认同父亲的方式来克服阉割焦虑”“恋母情结(oedipal conflict):因对母亲的爱使父亲成为情敌,并在幻想中杀死父亲、与母亲结合” • 女孩可能出现“阳具忌妒 (penis envy):嫉妒男生有阴茎”“恋父情结(electra conflict):一种爱慕父亲、忌妒母亲的心理,并希望在拥有父亲的小孩时,能诞生一位男孩以重新得到失去的器官,弥补阴茎羡妒” •透过“认同”双亲一方来获得异性那方的接纳。认同双亲中同性那方式此时期重要发展课题 |
潜伏期(Latency stage) | 6 岁-青春期初期 | • 焦点转移至学习技能上 • 压抑对异性的兴趣 • 大量社会技巧增加 • 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
生殖期、两性期(Genital stage ) | 青少年期 | • 焦点在寻求异性关系方面 • 拥有利他观念 • 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性心理的发展逐渐成熟。 |
- 滞留现象(fixation):是一个人在某个发展阶段如果得到满足太少,那么他会害怕不敢进入下一个阶段,反之如果得到满足太多,也没有动机再往前进,滞留作用于是发生;一旦发生滞留现象,个人虽然发展到后期,但仍然努力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
- 退化(regression):是个人寻求回到早期的满足方式,即较早的滞留点,常在压力的情况下发生。
新佛洛依德派[编辑]
后来,“新佛洛伊德学派(Neo-Freudianism)”出现,此学派接受潜意识历程与心理冲突等概念,但反对原欲(Libido)的说法,并强调性欲以外的动机历程。其中著名的心理学家包含阿德勒、荣格与荷妮。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不认同佛洛伊德所说的:“个人是自身内部力量的受害者”,他认为个体内的心理现象都是统一且一致的。根据阿德勒 的理论,人类会追求卓越,所做的任何行为都是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而做的,因此做出的行为会是一致的。但有些人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没办法达成更好的成就,就会造成自卑情结,当在试着补偿自卑情结时有时会过度补偿造成贪婪的人格。例如,拥有再多金钱或权利都觉得不够的人,可能是在过度补偿自己的自卑情结。阿德勒也相信出生次序第一的孩子会比后面出生的弟妹更倾向追求高度成就。
- 卡尔·荣格(Carl Jung)的性格类型论分析心理:其理论佛洛伊德接近,接受心智可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但他们理论差别在于他认为潜意识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个人潜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包含许多个人的想法、压抑的情感等由个人经验所形成的意识,第二层是集体潜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其中包含传统经验,是由远祖所流传的经验,同一族群的人基本上会有相同的意识,并表现出相同的行为倾向。
- 爱利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自我心理学:不强调潜意识,而是着重于“自我”。认为自我本身就是能量来源,自我才是个体建立自我认同、整合过去和未来的能量,并不像佛洛伊德所说自我只是一个协调本我与超我的角色、能量来自于本我。
- 卡伦·荷妮(Karen Horney)的心理分析:佛洛伊德等人的观念都是以男性的角度出发,对于女性的观点则毫无说明。荷妮则以女性的角度提出新的论点:比起生物性因素,文化因素才是影响人格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男性与女性心理上的差异可能并非源自于生物性别,而是源于社会给予两性不同的看法。他的根本论点是每个人都有基本焦虑,这焦虑的来源是社会上的竞争与冷漠而产生的无助感,人们可能会借由亲近人群、远离人群或对抗人群来降低基本焦虑。
-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
- 沙利文将更多的社会成分掺入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人们生活在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逐渐发展出他自己的人格。沙利文认为人格与人际关系有密切的相关。
- 此外,沙利文与弗洛伊德一样强调焦虑,认为焦虑感来自人际关系。有效应对引起焦虑的信息的方法是忽视或拒绝它,但这样一种防御性手段是会付出代价的:由于降低了对有关信息的关注,人们对现实产生了虚假印象。
- 沙利文是第一位在心理学著作中提到“重要他人”这个概念的学者。他发展出自我系统(self system)的概念,意指从童年时期发展出来并被正向肯定所增强的的个人人格特质,以及从童年时期发展出来用以避免焦虑与维护自尊的保护行为。他更进一步把自我系统定义为一连串人与人之间连动行为(I-You interlocking behaviors)的驱动机制,意指一个个体的行为是为了引出另一个体的特定反应。
对佛洛伊德理论的探讨与批评[编辑]
- 基本假设的分析
佛洛伊德的学说虽提供世界一种新的想法,也被普遍接受,但也受到多方面的批评。下述为九种基本假设(吉尔,1991)的分析,透过分析这一学派对人格、行为的解释可与其他理论进行比较。
- 佛洛伊德奉行严格的生物决定论,这表示他将人类视为一个机械体,内部的一切心理现象(例如思想、情感)都是有脉络可循,也被机械式的进程制约。他认为只有这样看待人,严格的科学才有可能,因此就人的行为来说,佛洛伊德学说并没有意志的余地,也没有自主的可能。
- 人基本上是非理性的,心理动机完全来自于潜意识,自我的一点点理性也是为迎合本我,是以另一种形式满足本我的要求的手段,他的辅助性大于主动性。佛洛伊德认为只有透过精神分析才能在潜意识中拉回自知力,让人们把握自己的选择。
- 佛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超我互相协调依存,要以总体来理解三者,但也相信三者最后可以个别分析(以生物学或神经学的角度)。
- 佛洛伊德早期之心理能(psychic energy)、本能、快乐原则的概念皆从神经解剖、神经生理发展而得,他对人性的认知是体质、生理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结果,虽然他也强调早期环境(尤其是幼年)影响对一个人的心理性发展很重要,婴幼期时父母的影响对孩童以后的人格发展是深刻且不可逆的,但依然比不过先天本能的力度。
- 佛洛伊德将人看作处在一个充满主观的世界(例如情绪、意义、知觉、情感),但他也重视精神创伤、压抑等作用,不过,虽然人的主体受到外界现实左右,但个人依旧是自己的主体。
- 佛洛伊德从内部观察人们的行为,也从内部寻找人们行为的原因,因此他对人格观点是属于前动的(proactivity),但他的前动与人本主义或现象主义的理论家不同。在他的动机问题上可以看出他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原因的核心是:由本我跟本能来的能量流。但是人并不会意识到自己产生的行为,而是性原欲、攻击本能产生心理能量,从而有了行为多样性。因此可说人是前动行动者,但并非完全意义的前动。
- 佛洛依德认为人是“本能满足者”,他把人的一切行为视作解除紧张、缓解兴奋的过程,这是体内稳态的一种表现,他认为人们会为找寻自身平衡而有所行动。
- 佛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完全能够认知,可以科学探讨。心理所依循的规律与有机体其他的规律一样,人的深层动机也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来揭示,但这不代表他是可知论者。
- 佛洛伊德主张成人的性格来自童年,看起来似是可改变的发展论者,但他同时强调儿童期的各种经验塑造成的性格到了成年也不会做任何改变,因此不可改变是这种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在心理发育阶段,透过固定机制(fixation)形成一个人今后的行为倾向,以及症状性质与强度。为精神分析治疗的需要,佛洛伊德承认症状可以消去、也承认把动机冲突的实质召回意识的可能,但要改变性格却是有困难的。
- 其他批评
- 虽然佛洛伊德相信本我、自我、超我可以个别分析,但他自己从未做过尝试。
- 佛洛依德特别重视早期生命经验,认为性格发展在性蕾期末段便已定型。但是其他心理学家认为他低估了后期生命经验对于性格发展的重要性。例如:艾瑞克森以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切入,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与本能一样的重要。举例而言,在佛洛依德认为的口腔期里,婴儿除了需要满足吸奶的欲望以外,婴儿和母亲哺乳之间的关系也对婴儿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影响。
- 客体关系论认为个体的目标是为了和他人保持关系而不是佛洛伊德所说的本能满足,最后再反映到日后发展的人际关系上。
- 佛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论定义模糊,且许多是无法否证的。例如,他提出肛门期若未满足,有可能造成不修边幅或极度要求整齐两种结果,但事实上这两种叙述便几乎是所有的人了,因此这是无法被推翻的论述。
- 影响
佛洛伊德的理论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为潜意识理论说明了人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动物,而是受到意识中许多无法觉察的事物影响。另外,经由佛洛伊德的本我、超我的分析,他认为人是按照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生活着的,尽管人们未必在意识上认知到这点。由于人们的行为受到本我中的本能驱动,而本能欲望被满足可以带来满足感,因此佛洛伊德认为人是不断追求在生理上满足的动物,也就是认为人是享乐主义的,这点在当时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 对佛洛伊德学说的相关评述
在佛洛伊德之前,变态心理学主要倾向研究精神障碍的过程、症状、分类、疾病单元等,但佛洛伊德将变态心理学引入新的里程碑,心理学家开始重视对于研究对象的动机与内容。
他强调精神病的起因,在强烈情绪跟外在精神创伤之外,开始注意病人个人内在的原因(例如内在冲突会引起精神病、人没意识到的愿望会影响人的行为等),引起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动机研究的重视。但是佛洛伊德虚构了一个潜意识的实体,把潜意识的作用过分膨胀,甚至说他支配整个人类的活动。他认为个人性欲的发展会按预定的阶段规律进行,且个人无法逃脱潜意识动机的操控,这是宿命论的观点。他强调人按本能冲动行事,性原欲是行为的原动力,不仅个人心理、人格结构、人类文化皆是盲目的本能冲动,这是反理性主义的。
他认为心理与生理是互相排斥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是心理所决定,而心理又受到潜意识的决定性作用。佛洛伊德关于儿童性欲、人类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梦的分析、神经症与精神病的解释都按照他所虚构的潜意识机制推论而来,他以许多假定的机制收集现象,又以许多有选择的现象证实假想,这不过是同义词的反复(Macmillan,1977),缺乏可检验性。我们对于精神分析的基本观点虽然持批判态度,但我们对佛洛伊德的贡献有高度评价,他的泛性论观点显然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但后期他的弟子(阿德勒与荣格)及不少新佛洛伊德主义者为其古典学说做了多方面的修正,因此佛洛伊德实际上为后人开拓探索的道路,变更了心理学研究的方向,是现代关于动机和潜意识问题最流行的派别之一。
新心理分析论与客观关系论[编辑]
由上述观点与评述得知,佛洛伊德的理论到了现今受到当代心理学家更多的检视与挑战。例如在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一批被称作“新心理分析论者”(相对于信奉佛洛伊德的旧心理分析论者而言),提出了与传统理论许多不同的看法,其中一项最主要的观点是他们认为个体的性格发展主要是来自于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而非生物性的本能需求满足,尤其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他人的情绪反应会影响着我们的感受,透过观察他人的反应,我们借此评估我们的行为是否得体,我们的言谈是否得当等等,并更进一步型塑出我们的认知。我们会在意是否能被所处环境的群体接受,这因而成为了我们成长及改进自己的主要动力。荷妮(Karen Horney)和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是其中的代表者,以下将会分别介绍。
- 新心理分析论:荷妮(Karen Horney)观点
- 其主要就在于,从关注个体如何因应基本焦虑来理解精神官能症(参下方说明)的运作。基本焦虑指的是个体在潜藏着敌意的世界中孤立无助的感受。依据荷妮的看法,患者会挣扎于因应基本焦虑的三种反应类型中,分别是:趋近、反抗与逃避,而这三种反应均无法实现个人的潜能,这也是各种精神官能症(neurosis、psychoneurosis 或 neurotic disorder)的本质。其中趋近型反应试图强调自己被他人接纳与赞同,并借此来处理焦虑,这样的人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依赖者的角色,除了会无止境地渴求关爱,还会变得过度在乎他人,纵容他人甚至自我牺牲以取悦他人。而反抗型反应则假定所有人都不怀好意,为了生存必须努力对抗周遭所有人,这类人其所有心理功能的运作都朝向否定自己对于他人有需求这件事,从而会表现出强硬的待人处世态度。最后逃避型反应指的是倾向于从人群中逃离,回避与群体有接触的状态,逃避型反应的人时常抽离情绪来看待自己与他人,以避免与他人有情绪上的连结。研究显示,罹患精神官能症的病人,在性格上会特别显现出上述三种中其中一种的倾向,然关键问题并非是他们所显现的倾向,而是在患者处理基本焦虑时,三种反应类型彼此之间会相互冲突
- 此外,荷妮无法接受佛洛伊德对于女性的看法,故写下《女性心理学》一书,这使她成为开创女性心理学的先驱。她认为阳具羡慕的概念是男性偏见的产物,并且认为女性并非天生就具有软弱、依赖、顺从与自我牺牲的受虐倾向,反之这些倾向反而显示出后天社会环境的深厚影响力远甚于先天的生物因素,这是她与旧佛洛伊德学派最大的不同。
- 新心理分析论:沙立文(Harry S.Sullivan)观点
- 相当强调社会、人际因素在性格发展上的作用,其理论被称为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沙立文认为个体的情绪经验并非来自生物本能(如佛洛伊德学说所言),而是来自与他人的关系。例如:焦虑可能经由母亲与婴儿最初的互动传达给小孩,也就是说焦虑的情绪经验从一开始就和人际角色有关,并非纯然来自基因遗传。根据沙立文的想法,就连“自我”这个重要概念的起源也同样具有社会性,因为它是透过与旁人接触后的感受而发展出来的,而这些感受来自个体的反省与评估,我们透过别人如何评价自己来反省自身的表现是否适当,借此形塑对自身行为的认知,最终成为了自我。沙立文认为自我包含三个部分,且这三个部分都与焦虑经验或与之相对的安全感经验特别有关:第一是与愉快经验相连的“好我”(good me),第二是与痛苦经验相连结的“坏我”(bad me),以及与无法忍受的焦虑相连结而被斥拒的“非我”(not me)。
- 沙立文对于少年期与青少年前期中的人格发展格外重视。在少年期(约是小学时期),来自朋友、老师的经验会开始与父母的影响力相抗衡,意即家庭不再作为形塑人格的唯一因素,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同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他人心目中的我是否能得到他人的青睐,也成为了个体其自信与焦虑的重要来源。而在青少年前期,与同性死党的关系会变得特别重要,这种亲密的友谊与友爱关系将会成为之后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的基础。而直到今日,许多的儿童心理学家也赞同沙立文的理论,认为儿童早年与同侪关系的重要性,与其对于母亲关系的重要性可能不相上下。
- 有别于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客体关系论认为早期幼儿与母亲建立的关系模式,才是个体性格发展的核心关键,而非性本能的冲动,且在早年获得的经验将影响到日后如何与其他人发展关系。客体关系,指的是一个人内在心智所建构的人际关系发展模式,其核心内涵是相信个体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另一个人保持关系,而非寻求欲望或本能的满足。值得一提的是,客体(object)一词原为佛洛伊德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是指能满足本能需求的事物,这与佛洛伊德的学说相符合,但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以跟“他人”互换,也就是说客体关系可以转换成人际关系,尤其是重要的人际关系,这里就与原有的佛洛伊德学说有差距。
- 客体关系论的重要假设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一但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更进一步来说:“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例如:一个过于依赖他人的人,有可能是源于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人本主义学派[编辑]
人本主义学派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强调个体的主观经验与自由意志,并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r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此学派主要的两个理论分别是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以及 Carl Rogers 的自我概念。马斯洛认为,能够达到金字塔顶端自我实现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质。而 Carl Rogers 肯定马斯洛的想法,并补充了环境对于性格影响的重要性。Rogers 提出“理想我”与“真实我”的概念,认为性格中最核心的是“自我”的概念。并认为若能从他人(如父母、同侪等)得到无条件的关怀,则个体较可能避免自冲突,进一步达成自我实现,也就是说,达到理想我与真实我的一致。至于 Rogers 理论的缺点,则是较为空泛,缺乏具体的预测和否证性。
- "人本主义"和其他学派的最大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
行为主义学派[编辑]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论或行为学派,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 Watson)发表〈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观〉(Psychology as Behaviorist Views It)[9],被后世认为这篇文献是行为主义的宣言,因此公认行为主义创始于一九一三年,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心理学流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可以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反对研究没有科学根据的意识。其主要特色为以系统方法理解人类和动物行为,并假设所有行为的产生皆是由环境中的刺激所产生的反应,或是个体的生命史中所形塑而成的结果,特别是个体在环境及生命史中所受到的惩罚、激励、刺激与行为结果所造成的强化。 因此,虽然行为主义者通常接受遗传因子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他们主要仍较重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影响。许多行为主义者认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觉,并认为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先天和后天环境所决定,也就是先天遗传基因加上后天环境所产生的结果,由人类所经历过的联想或者增强所造成。行为主义学派的重要学者还有苏联生理学家巴夫洛夫(I.P. Pavlov),他发现“制约反射(conditioned reflex)”而得到诺贝尔奖,并由动物的制约反射扩大研究与观察,发现制约反射中的消弱、自动恢复、类化与辨别等学习原理,称为制约学习,也被后世归类为古典制约学习。后来桑代克(E.L. Thorndike)设计猫走迷笼实验,发现尝试错误原理。
- 行为主义的要点有:
- 强调科学心理学的特色:以外显的、客观的行为作主要的研究内涵;偏重实验与观察。
- 由外在的行为反应来了解个体:相信行为是由制约作用学习得来。古典制约学习与操作制约学习是主要的学习历程。
- 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主张环境决定论。
- 由动物或儿童的研究所得的原理原则,可应用至一般人的行为表现。在教学上重视正增强、负增强,和惩罚的应用,即强调行为在控制下的制约学习。
- 性格可能随着时间、环境变化而有所变动
各方学者对行为主义毁誉不一。平心而论,行为主义重实验与客观,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趋向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仅限于外显行为的研究,无法观察内在心理活动,与重视认知历程的认知心理学有异。
认知主义学派[编辑]
认知主义学派又称认知学派,是一种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相对,认知学派认为学习者透过认知过程,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结构。其代表的理论有
- Albert Bandura 的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三元交互决定论
- Bandura 的社会认知论与行为主义学派的 Skinner 一样,属于学习论,也因此介于行为与认知主义学派之间。他认为社会、认知、性格或行为此三者会相互影响,例如一个人觉得自己很胆小(对性格的认知),就不敢去尝试高空弹跳(行为),而不去尝试又回过来证实了自己很胆小的性格。这也是种自我应证的预言,当别人或自己觉得自己是什么样子,自己就会真的变成什么样子。
- Julian Rotter 的控制点理论(Locus of control)
- Rotter 的控制点理论,将认知倾向的归因分成两种型态:内控与外控,其中内控指的是将事件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行为,外控则是归因于他人或环境的因素。会倾向于内控或外控,是由于个人的因素或信念,例如信仰佛教的人,可能会倾向将事件结果解释为无缘、有缘。此外,外控归因的人较可能出现习得性无助的思维。
- Mischel 的认知情感性格系统论
- Mischel 发现,同样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下不一定有一致的行为或反应,例如一个活泼外向的人,在都是陌生人的场合中可能表现得少话、紧张。因此,他提出认知情感性格系统论,将环境分为“强情境”与“弱情境”两种,前者指的是该环境中的行为规范强烈,后者则是行为规范较弱。因而在强情境中,人们的行为受情境影响较大,而在弱情境中,则受性格的影响较为强烈。例如有的人在课堂上会不敢举手发言,用字遣词也不一定能呈现自己本来的性格;但在匿名平台上,就会频繁发布言论,也可能出现平常不会使用的字眼。
神经生物学派[编辑]
神经生物学派强调形成性格的原因,以及性格归类的向度,其代表有
- Jerome Kagan 的气质假说(temperament hypothesis):
- Kagan 的气质假说认为依附型态是由先天的气质决定,而非照顾者的风格决定。主要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 抑制型 (inhabited child):又称高反应型(比较容易紧张),抑制型的孩子面对不熟悉的人事物,会显得比较拘束、逃避,或是有点不安,且需要花较久的时间来适应环境,总是看起来小心翼翼,有时候会害怕,比较安静。会压抑自己的行动。在新生儿当中,有20%是属于这一类。
- 非抑制型(uninhabited child):又称低反应型(不容易紧张),占总体40%,这一类的孩子在面对新的人事物时,会显得开心,不胆小,不容易害怕,也比较爱笑。不会压制自己的行动。
- 混合型(middling child):另外的40%就属于混合型,也就是以上两种的综合体。
- Hans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
- Eysenck 的 PEN 三大性格向度,包含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Neuroticism)与精神质(Psychoticism):
- 外向性:受网状系统、警醒程度影响,弱网状系统活跃、警醒程度较高,代表个体对外界的刺激较为敏感,则较不会想进行社交活动,也就是内向性格。
- 神经质:受到边缘系统、情绪影响,较为神经质的人情绪变化无常、易怒而容易紧张。
- 精神质:受荷尔蒙、神经传导物质影响,较为精神质的人展现出孤立、缺乏情感与同理心的性格特质。
荣格心理学[编辑]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Jung,1875 年 7 月 26 日~1961 年 6 月 6 日)是一位著名的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在人格结构与心理类型方面,荣格把原欲定义为“生物的普遍生命力量”,是一种创造性的生命力量,为个人心理发展提供能源。荣格把当时发现的热力学定律用于解释他的原欲能量活动规律。每一个人身上的原欲是固定的,在人格的某一结构中投入的较多,在另外一个结构中的数量就会较少,例如:在意识中投入较多,潜意识就会减少,而人总是在追求这种心灵的平衡状态。荣格又用牛顿的反作用力定律来建立他的人格概念:任何一个概念都有与之对立的另一个概念。例如:潜意识对比意识、内向对比外向、思考对比情感等等。对立的双方建构出一个人格单元,一方面发展,另一方面就会减弱,荣格以为生活的目标就是按照熵原则,寻求这两个人格单元之间的平衡。
以上述的想法为基础,荣格带头发展出的一支新的心理学分支---分析心理学(又称荣格心理学或原型心理学)。比起佛洛依德所推崇的自然主义,从人的欲望进行外在行为的剖析,荣格更强调每个人的精神都具有崇高的抱负,由于这种想法具有较积极的意义,符合当今世界的普世价值,因此以此理论所衍生出来的心理分析指标更加广泛使用在各种领域,经过多年的实行和改良,荣格的人格分类理论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有数据支持的性格分类模型的理论基础。
大脑运作原理[编辑]
荣格认为:感知和判断是大脑的两大基本功能,“大脑做出决定”这件事因而可以被分解为两个阶段:感知阶段(又分为触觉感知阶段和直觉感知阶段)和判断阶段(又分为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阶段),其流程为:(大脑获取信息→)触觉感知→直觉感知→感性判断→理性判断(→做出决定)。
虽然每个人的大脑做出决定的瞬间都需经由这四个步骤,但是在其中某个环节中的倾向程度可能会因人而异,有些人在感知环节中,倾向停留在触觉感知的步骤多一些,而对于直觉感知则简单带过。大脑的基本功能受到每个人的生命能量来源不同与生活方式差异所影响,后续影响大脑做出的决定。
时间与环境对性格的影响[编辑]
心理学家认为,性格是心理活动的体现,而心理活动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我们的意识、情绪都是由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刚出生的几年内(含胚胎时期),脑部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所有脑细胞正确地连结起来,并切断杂乱的连结。因此,三岁小孩脑细胞之间的连结便可能是成年人的两倍。
所以,人类被强迫在有限的大脑关键发育期间,让脑部检查上兆个连结。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提升效率,没有被使用到的神经连结便自动断裂。科学家通过观察,总结出了大脑的进行判断的方法:不断探测各个区域受到刺激的频率,以便决定是否断裂这些区域的神经连结;也就是说,很少受到刺激的部分将会自动断裂。
以1970年发现的一位洛杉矶女孩吉妮为例,她在出生20个月后到13岁都被其精神情况不稳定的父亲关在一个小房间并被绑在坐便椅上,且被禁止发出声音,或与家中其他成员(吉妮的母亲和哥哥)进行交谈。在这长达十二年半的期间,由于几乎没有人跟她进行对话,跟外界隔绝,她的脑部负责语言的区域便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刺激,而导致该区域造成无法恢复地受损。当她被解救出来后,尽管接受了多年的语言训练,仍然无法学会说话,只能像动物一样发出声响。此案例证实了大脑神经科学家对人类大脑初期发育的理解:过了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人的大脑结构便基本定型,之后的环境变化以及训练很难改变大脑的构造。 此理论亦有一个方法可以进行简单的检验:请各位测试自己无名指的运动能力,可以发现自小便学习小提琴的人,由于其无名指常常需要进行揉弦等动作,因此其负责此部分的神经连结便较容易被保存下来而不被切断,所以其无名指在各种细微的操控方面的能力会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有鉴于此,一般人在大脑发育关键时期接受到的刺激基本上是有所不同的,尽管刺激范围和种类可能接近,但刺激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微小的差异交互叠合起来,对大脑中的连结产生的影响在于改变了神经元连结的强度,而这些神经元连结强度对我们将来获取信息、思考模式、决策方法等面向都将产生一生的影响。因此,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性格一旦形成是不会发生改变的。然而,荣格曾举过一些极端的个例,比如在童年时期遭遇巨大的情感挫折,可能会使其性格由外向转为内向。
人格理论[编辑]
- 自我
荣格与佛洛伊德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荣格看来,自我就是我们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心理活动,如思维、记忆、情绪和知觉。自我构成了意识的中心,控制意识选择或淘汰潜意识。
- 个人潜意识
荣格认为个人潜意识包括一切在个人经历中曾经被意识到但又被压抑或遗忘,或者在一开始就没有形成意识印象的那些属于阈下知觉的东西。荣格的潜意识与佛洛伊德早期的潜意识概念相似,但他没有把潜意识的内容都看作是罪恶和性色彩的。荣格认为潜意识中存在着一个称为“情结”的东西,他赋予情绪色彩,更具体的说,情结会使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表现出某些情绪。荣格认为潜意识中的情结占用了大量的心理能量,从而干扰了人的正常活动和记忆,妨碍了心理的正常发展。情结被触动时,可能会引起不寻常的表现,使人的行为失调。
- 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荣格最大胆、最具争议的假设,但也是他的理论中心。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来自远古以来的祖先经验的储存,记录了从史前时代直至今日,每一世纪中不可胜数的微小变化和事件。与个人潜意识不同的是,集体潜意识对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因为它的内容在世界每一个地方都能发现。这些记录在脑中的祖先经验被称为“种族记忆”、“初级记忆”或“原型”。一种原型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遗传而来的,对外界一定刺激产生反应的倾向性。每一时代中每一成员,都经历过的经验,均有其相对应的原型,例如:出生、死亡、男人、女人等等,对每一个人都是命中注定要经历的。这些经验都有相应的原型,他们代代遗传,决定个人对外界反应的倾向性,但一个人如何具体做出反应要看他的生活环境。 按照荣格的说法,集体潜意识中的内容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总要外向显示。当他们在意识中不能表现是,就会在梦中、幻想中以象征形式显露,荣格曾经从各种来源收集这方面资料,包括自己的梦和幻想、艺术品、语言、精神病的幻觉等等。
内向性与外向性[编辑]
荣格是首位定义心理学中“内向性与外向性”者之一。在荣格的著作心理类型学(psychology types)中提到每一个人都属于“内向”、“外向”两种性格。荣格将这两种心理类型以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与戴奥尼修斯比较。“内向性格者”被比拟成通情达理的阿波罗,一般是安静低调、深思熟虑的,他们习惯专注于一件事情。除了一些必要的社交活动和偶然的亲密朋友聚会外,他们其余时间都是独处的。他们在一些宁静的活动中会感到自在,比如阅读、写作、绘画、看电影、听音乐、发明、设计、编程、玩电脑等等。典型内向的人大多享受独处而非与他人共处,但是他们也愿意与亲密的朋友交往。内向者倾向于在说话前先思考,比起与别人交谈,内向者更愿意独自思考。但有部分内向者也乐意同他人接触、交往。尽管他们愿意同人交谈并建立人际关系,但仍然着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因此他们只适量地谈及自己的事情,但乐意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且可以表现得相当健谈。然而,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外向性格”以戴奥尼斯比拟,常被认为比内向者更有领导才能。不过,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研究发现,内向的领袖比外向的领袖表现更好。虽然很多人以为外向和内向的人各自适合从事不同职业,但事实并非如此。研究显示最好的推销员处于外向和内向的中间,因为推销需要聆听与说话并重。同样,作家可以是外向者,教师可以是内向者。
八大心理类型[编辑]
荣格根据自己所创立的三个维度(态度、接收讯息的方式、做出判断的方式),将其交互配对后提出了八大类型的概念,而这八大类型是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重要工具。像是在下文会提到的麦布二氏类型指标量表(MBTI)十六人格分类法便是基于这八大类型所衍生的评估量表。
但十六人格分类法可被视为一种一刀两段式的分割法,是借由将实际状况套合到理论而做出的分析,其实质上和星座学、血型说没有太大的区隔,而八大类型才是真正自理论出发,去和实际情况产生联系,让分析心理学成为一门能够将理论和实际充分结合,互相促进,互相弥补的完整型学科。
不过,也无法将其中一方弃之不顾。我们可以把分析心理学对心理学的认知分成两个阶段,例如十六人格分类法是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第一个阶段,它将我们在人群中所观察到的繁乱庞杂的性格心理(感性认知),借由简单的二分法将其区分成了明确的十六种(理性认知),可以将其类比为所谓的由下而上的方法;而八大类型便是从理性认知回归到实践层面的第二阶段,八大类型的理论转换成十六型人格分类法,以此将理论回归到实际应用,可以将其类比为所谓的由上而下的方法,而这正使得分析心理学能够不断发展。实际上,心理学的所有学科,都是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因为感性认知是人们察觉与认知客观世界的起点,只有从感性认知发展到了理性认知,才算是完成了认知的基本任务,而理性认知又必须再回归到感性认知,才能将认知的功能有效地实用于客观世界,进一步促进人类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的能力。以此看来,八大类型和与十六人格分类法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辩证统一的。
八大类型简述[编辑]
荣格的人格分型属于心理类型。他认为,人在与周围世界发生联系时,其心灵一般有两种指向的态度类型,由他们对客体的特殊态度来区分。一种是指向个体内在世界,叫内向;一种是指向外部环境,叫外向。内向者的性格是安静、富于想像的、爱思考的、退缩的、害羞的、防御性的和对人兴趣漠然;外向者则是爱交际、爱外出、坦率、随和、乐于助人、轻信、易于适应环境。根据态度将个体分成内向和外外向后,荣格又提出4种心理功能作为标准,采用感觉/直觉和思维/情感两个维度将个体又进一步划分出不同类型:
- 感觉:用感官对客体事物作出判断和感知反应,属于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指名事物存在什么地方,但不说明他是什么东西。
- 直觉:是一种无意识过程,包含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没有实际资料可利用时,对过去和将来的事件粗略预感和推断,无需解释和推论,属于非理性功能(irrational function)。
- 思维:指名感觉到的客体为何物,进行判断与推理,根据自身规律中的某种方式归结出一种概念关系,属于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
- 情感:反映事物是否可为个体感受,决定事务对个体有何种价值,与喜欢和厌恶有关,属于理性功能(rational function)。是基于客观事物所形成的判断,受到客观价值的局限。
其中,荣格认为感觉和直觉是对立的,思维和情感是对立的。最理想的情况是这四种机能与两种态度共同协调地活动。然而每个人都是一种机能和一种态度占优势,其他皆处于潜意识中。与优势机能对立的机能最少发展,而其他两种机能因辅助优势机能,所以略有发展。如思维优势者,情感会受到压抑,或以梦、幻想等其他干扰形式表现出来。而按照两种态度和四种心理功能的组合,荣格描述了人格的八种类型,但具有任一种类型的极端形式的人是不存在的。
两种态度:外向—内向(E—I)
在八大类型中,最大的区分维度是态度。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类,我们称前者为I(Introvert),将后者称之为E(Extrovert)。内向和外向是区分一个人最基础也是最简单的指标。
以自身为界,可以将世界分为自身以外的“外在世界”和自身以内的“自我世界”两个部分,也可称为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
- 外向:外向的人倾向于将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如外在的人、物、环境等。外向态度的人则会按照非自我的客观角度来设想与看待内部世界,所以他们会试图使内在的内部世界变得与外部世界更相似,他们的关注点具有广度却缺乏深度,这使得他们可以同时看到大范围里的不同信息,但缺乏个别讯息的细节。当外向态度的人在将自己的主观想法施加于客观世界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往往公正平和,符合普世价值,即使失败也不会产生太多的负面效果,但是专一性较不足,很多时候会忽略掉问题的本质。
- 内向:内向的人则相反,较关注自我的内部状况,如内心情感、思想、感受等。拥有内向态度的人,往往会依照自我的主观设想去看待外部世界,所以他们会试图使外部世界变得与内在的自我更相似,这种人的关注模式具有深度却缺乏广度,在每次的观察中,他们能够看到各观念所有外显与隐含的意义,这种方法的专一性、针对性较强;但是内向态度的人也往往会因此而陷入偏执中,例如当外部的客观世界和自我的主观思想发生矛盾,甚至是完全违背的时候,内向态度的人便会陷入僵局,动弹不得。
虽然如上文所述,外向感觉会是表现较为热情开朗、活泼开放者,内向为表现较为沉默寡言、内敛含蓄者,但实际上,两者的区别不仅仅局限于其外在表现,其重点应在于“内心的倾向性”,两种类型的个体在自己所倾向的世界里会感觉较为自在、充满活力,而在相反的世界里则会较为不安、疲惫。外向的人会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流过程,获取心灵能量,或说其倾向于将心灵能量往外部排放,而内向的人则通过心平气和的独处而获得心灵能量,或说其倾向于将心灵能量留存于内部。
感觉—直觉(S—N)
四种心理功能分为思维-情感和感觉-直觉两个维度,其中感觉/直觉维度是透过“感知方式”进行区分,分为感觉和直觉两类,我们将前者称之为 S(Sensing),后者称之为N(Intuition)
人们为了与外界世界产生互动,无时无刻都在接收著讯息,但是不同类型的人进行讯息接收的方式是不同的,而因此有了感觉型与直觉型的差别。当面对同样的情景时,此两者的关注点不同,所依赖的讯息接收管道也不同:
- 感觉型的人注重的是事实本身与细节,所使用的接收管道为五官,依赖各种听、看、闻、感觉到的实实在在、有形有据的事实和讯息。
- 直觉型的人注重的则是事实背后所隐含的各种含义与关系,比起五官,其更注重所谓的第六感及弦外之音,因此,对于感觉型的人来说,直觉型的人所做出的许多结论,其源头都是空想而不实际的。
注重细节的特性,让感觉型的人固守现实,享受现实,习惯使用既有的资料与技能,擅长记忆大量事实与材料,宛如一套百科全书,能完整地讲出大量的数字、概念或是定义,而直觉型的人则喜欢有变化、突破现实,擅于解释事实,就像是人们所说的神探,只需捕捉零星的讯息,便能分析事情的发展走向。因此,当给予这两种人相同的任务时(像是修理电视机或是找到指定的店家),感觉型的人会习惯按照既定的原则与指引来进行,比如照着电视机所附带的操作手册来进行修理,或是按照地图找到正确的行进路线,而直觉型的人则习惯大胆尝试、跟着感觉走,比如先试着敲打一下电视机的外壳,或是直接朝着人多的方向走,其结果可能会比感觉型的人更快完成任务,但也可能因为失败而须重新开始。简单来说,感觉型的人注重的是“这是什么”,直觉型的人则注重“这可能是什么”。
大多数的人同时具有这两种特质,但其中一方会更突出而成为其人格特质,也可由此确定其人格类型。当我们在分析某人究竟更习惯使用何种感知方式了解世界的时候,该注意的是,当其做出正确决定时,其得出决定的推导是否缜密,过程是否迅速;像是对于大多数的直觉型人来说,往往在获取讯息的同时就通过潜意识得出了结果,之后才试着透过自己既有的知识为推导过程寻求依据,因此如果某人作出决定的过程极其迅速,但所给出的理由却无法完整诠释,而他的决定反而常常是正确的,那么他多半是属于直觉型的人。
综上所述,可知两种感知方式各有利弊,而每个人通常只擅长其中一方,这样的感知渠道的不全可能会造成对信息的处理产生了某部分的遗漏,因此,在利用该类型所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需有意识地逐渐弥补相对的劣势,像是感觉型的人可能会需要耗费过长的分析时间,而直觉型的人则是缺乏事实的支撑。
思维—情感(T—F)
思维-情感维度是透过“做出决策的方式”进行区分,分为思维和情感两类,我们将前者称之为 T(Thinking),将后者称之为 F(Feeling)
- 思维型的人注重在依据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公正地贯彻规章制度,对事物一视同仁,也不习惯根据人情因素变通,尽管做出的决定令人不舒服也不会偏颇。
- 情感型的人常从自我的价值观念出发,变通地执行规章制度,做出一些自己认定是对的决策,比较关注决策可能给他人带来的情绪影响且较顾及人情。
思维和情感间的区分是三个维度中最困难的。常常有人会将思维和情感理解为理性和感性,但必须要厘清的是:这里所指的“做出决策的方式”并非是指思考方式,因此思维型的人未必就很理性,而情感型的人也不一定都很感性。实际上,这两种类型的人都会进行理性思考,只是在作决定或下结论时的主要依据不一样,因此,两者虽然有类似的地方,容易被混淆,但在本质上却大相径庭。有鉴于此,判断此维度的方法应是观察评估对象在说某句话或是做某个动作的时候,是否习惯于忽略对方的感受(并不是指该行为是否有伤害到对方,而是有没有设想到对方对此举动的可能反应与感受),若该对象习惯体谅他人感受,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则其很可能就是情感型的人,反之则可能为思维型。
荣格的八大心理类型与 MBTI
MBTI 除了荣格理论中的 E-I、S-N、T-F 维度外,还多了判断-感知(J-P)之分。判断型(J,Judging)倾向于以结构化的方式认识世界,井然有序及有组织的生活,而且喜欢安顿一切事物。感知型(P,Perceiving)则倾向于以非结构化的方式认识世界,始终开放选择机会,自然发生及弹性的生活。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的功能动力学[编辑]
在一般的 MBTI 分类中,会依上述四个向度中较倾向使用的“偏好(preference)”进行分类,例如:INTJ、ESFP 等。而这些偏好的相互作用产生功能(function),也会随着生命的发展而有不相同强度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功能会在生命的初期就表现,第二个功能约在青少年期,第三个在中年,第四个常常不被注意,也被认为跟潜意识相关。具体来说决定类型的功能排序方法如下:
- 若第四个偏好是 J,那第三个偏好就是外向的,第二个偏好内向;若是 P,则第二个偏好外向,第三个内向。
- 第一个偏好(E/I)决定第二和第三个功能何者是主要的。若是外向(E),则外向功能是主要功能,另一个为次要;若是内向(I)则反之。
- 第三个功能是第二个的相反,偏好和内外向皆相反(例如:Ti-->Fe)。
- 最后一个功能就会是主要功能的相反,方法同理于第三个。
以下是八种类型的功能:
- 思维外向型(Te):按固定规则行事,客观而冷静;积极思考问题;武断,感情受到压抑。
- 情感外向型(Fe):极易动感情,尊重权威和传统;寻求外界的和谐,爱交际;思维受到压抑。
- 感觉外向型(Se):寻求享乐,无忧无虑,社会适应性强;不断追求新异感觉经验,或许好吃,对艺术品感兴趣;直觉受到压抑。
- 直觉外向型(Ne):做决定不是根据事实,而是凭预感;不能长时间地坚持同一观点,好改变主意;富于创造性,对自己许多潜意识的东西了解很多;感觉受到压抑。
- 思维内向型(Ti):强烈渴望私人的小天地;缺乏实际判断力,社会适应性差;智利高,忽视日常实际生活;情感受到压抑。
- 情感内向型(Fi):安静、有思想、感觉过敏;令人难以理解;对别人的意见和情感漠不关心;无情绪流露;思维受到压抑。
- 感觉内向型(Si):是情境决定性的人,被动、安静、艺术性强;不关心人类的事业,只顾身旁刚放生的东西;直觉受到压抑。
- 直觉内向型(Ni):偏执而喜欢做白日梦,观点新颖但稀奇古怪;苦思冥想,很少为人理解,但不为此烦恼;以内部经验指导生活;感觉受到压抑。
这八个类型的代表着人们关于生命、自我世界、外部世界等的世界观或者态度,此套价值体系不管何时何地都在所有人身上都在起作用,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而正因其影响并非作用于表象,大多数人对他们自己的偏见浑然不觉,因此,透过以上八大类型认识自我是一个不失偏颇的评估。每个类型分别为数个 MBTI 分类的主导、辅助、第三、第四功能(下方表格指以此八大类型为其功能的 MBTI 分类),其与 MBTI 的关系如下(其对应关系的功能将在 MBTI 的章节另行说明,其中,X 代表任一种 S/N 或 T/F):
类型 | 别称 | 主导功能 | 辅助功能 | 第三功能 | 第四功能 | 思想特点 |
---|---|---|---|---|---|---|
思维外向型(Te) | 外倾思考 | EXTJ | IXTJ | EXFP | IXFP | 以“客观”的资料为依据、以外界讯息激发自己的思维过程,像是科学家便属于思维外向型,他们能够以客观的角度认识周围的世界,从而发现自然规律,建立各种科学理论的系统。对人待己都采用相同的标准,与人相处、分别善恶、区分美丑⋯⋯等,都以这个基准优先。此外,他们不但自己遵守模式,也希望别人效仿,因为他们深信这种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能带来幸福,且非知性的不合理方式是错误的。 |
情感外向型(Fe) | 外倾情感 | EXFJ | IXFJ | EXTP | IXTP | 会压抑思维,而使情感则外露,试图让情感符合于客观的情境和一般价值,因此不太考虑他人的性格特点,而是考虑对方的身份、年龄和家庭等方面,会用普世价值绑架个人的价值观,即使这个普世价值可能是违背人性的,也会严格按照这样的价值观来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但是如果顺着其角度来看,便会发现其实际上爱好交际并寻求与外界和谐,以及为了团体和大局而展现出的坚强、无私甚至牺牲的一面。 |
感觉外向型(Se) | 外倾感觉 | ESXP | ISXP | ENXJ | INXJ | 头脑清晰,倾向于积累外部世界的经验,但对事物并不过分地追根究底,喜欢寻求享乐,追求刺激,其行为特征包括享乐、虚荣、浅薄、狂妄等等,因此,除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其很难转变用主观思想度量客观世界的习惯。一般而言,这种人不太重视道德,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道德,只是不愿意受到道德的束缚,宁可过自由奔放的日子。 |
直觉外向型(Ne) | 外倾直觉 | ENXP | INXP | ESXJ | ISXJ | 会尝试从客观世界中发掘各式各样的可能性,透过对外向直觉来引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不断地寻求新的可能性,因此其行动易变且复杂,难以揣测出其下一步可能会做些什么;除此之外,其对于各种尚未成熟但有发展前途的事物具有敏锐的感觉,并且不断追求客观事物的新奇性,因此他会不断地发掘新兴事物,然后很快失去兴趣,继而转向下一个目标。这类型的人容易成为新事业的创立者,但不能坚持到底,不过这冲动的鲁莽行动却往往会带来成功。这类的人生活原则,既非知性,也不是感性,完全依照自己的直觉,因此一般的道德、法律、宗教并非不愿意遵守,实是原本就不在其行动规范之中,所以不难理解此种人(如:商人、企业家、政治家⋯⋯)常被视为是不道德、冷酷、目中无人的。 |
思维内向型(Ti) | 内倾思考 | IXTP | EXTP | IXFJ | EXFJ | 情感压抑,行为特征包括冷漠、刚愎、自傲、固执、骄傲等,除了处理外界信息外,还钻研自己内在的精神世界,对思想观念本身感兴趣,因而容易陷入对于对称、平衡与和谐的结构的追求,并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只注重内在结构和逻辑的严密,而忽视了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他人的推导与理论也完全无法影响其内心的架构。事实上,此类型的人因为不太擅长社交而遭到误解,然而实际上他们是对于自身理念有着一份执著的勇气。一般来说,当他们在自己事业领域中会遇到强劲的对手,免不了苦战一场,论实力未必输人,但是一旦涉及感情,就会变得不平衡而与人交恶,最后遭众人孤立,失去了朋友,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
情感内向型(Fi) | 内倾情感 | IXFP | EXFP | IXTJ | EXTJ | 典型的特征是能自由表达个人情感和内在自我,以及保持自身人格特立独行。其情感由内在的主观因素所激发,深藏在内心,仿佛待在一个玻璃箱中,任何人都无法进入其内心世界,任何外界的撼动都无法干扰。其自我主观感觉、一言一行都是出自于自己的价值观判断,遵从自身的道德标准,因此对普世价值有着很强的抵抗力,可以将其视为活在自己世界中的自恋者。 |
感觉内向型(Si) | 内倾感觉 | ISXJ | ESXJ | INXP | ENXP | 习惯远离外部客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主观感觉世界之中,像是多愁善感的艺术家。情感外向型的人所接收的讯息来自外部世界,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感觉内向型的人的知觉则是深受自己心理状态的影响,仿佛从自己的心灵深处产生出来的。对他们来说,由于外界的事物所触发的感觉,远比外界的事物的本身来的重要,而且也不想把自己想法让周围的人理解与认同,满足于封闭的自我空间中,也怡然自得。 |
直觉内向型(Ni) | 内倾直觉 | INXJ | ENXJ | ISXP | ESXP | 企图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他们不关心外界事物,行为往往脱离实际,思想上惯于幻想,观点新颖,一般人难以理解,因此常常带给他人一种荒诞不经的感觉。如果以直觉内向作为主导功能的人没有杰出的能力为支撑,往往会被世人斥之为疯狂或者愚蠢,但如果能配合上其他卓越的能力素质,便会给人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会发挥出 1+1>2 的效果。 |
对于 MBTI 的批评[编辑]
尽管 MBTI 在现今相当的热门,MBTI 测验本身受到批评与质疑。
- 提出 MBTI 理论的 Isabel Myers 以及她的母亲 Katherine Brigg 并没有受过正统的心理学专业教育,也非高学历的心理学专家,两人只是业余的心理学爱好者,导致诸多心理学学者对 MBTI 多持批评与质疑。
- 将人们以二分法来区分本身是不明智的,从 MBTI 大多是实验中所得出的结果,几乎是以“双驼峰”,也就是人们在上述四个向度中(EI、SN、TF、JP)呈现两极化的极端分布。然而,从数据来看,人类的性格特征大致分布在钟形曲线上,而不是在两个驼峰。换言之,大多数人都分布在平均值附近,而 MBTI 中以分类(type)来叙述一个人的性格只会在四个向度都和大多数人有显著差异时才会有有效的预测性。
- MBTI 的理论中,常叙述到性格源自于不同偏好间的交互影响(即上文中的功能动力学)
- 回顾研究中也指出,四个向度中,只有第一个向度(E--I)能够有效的被测出来,其他的,尤其是第二和第三个功能,却难以有效的被测定。
- 缺乏客观性。其学说完全仰赖参与者之自我评估,代表社会期望等因素会影响其准确度。这应该不限于 MBTI 而是所有的自评性量表都有类似的问题。
- 缺乏清楚的定义。MBTI 描述与多项人格测验类似,包含任何人都会同意的模棱两可之陈述。这导致任何分类的个性都能够解释所有人格,类似于算命的巴拿姆效应(Barnum Effect)。然而也有相反观点认为各MBTI类型之描述都很独特且准确阐释其意义。
- 各向度互相不独立:JP 和 SN 的组合往往呈正相关
- 低信度(Reliability),过去实验指出,许多测试者(39-78%)在前后五个礼拜间,测出不同的结果。
- 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对人之性格做归类,即属不合理。理论上同一维度之两极性格互斥,统计上结果应显示双峰分布,然而实际结果则显示为正态分布。举内外向为例,其应类似一由内向与外向在两端的光谱,而人们散落在光谱上的任一处,有无数种内外向的程度,方为合理。
- 性格偏好与职业之关联性:并无科学证据显示何种特定性格的人适合从事何种职业。然MBTI评估结果常有某种类型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之叙述。
荣格的人格发展观[编辑]
对于佛洛伊德而言,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在其理论体系相当的重要。但是,以荣格而言,发展阶段问题主要是以里必多的指向来确定。荣格理论的里必多,不像佛洛伊德指涉的不是性,而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它在不同阶段消耗在不同活动。荣格认为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期。
- 儿童期(出生到青春期):此时其前半段,里必多主要用于学习各项必要的技能,例如:走路、说话;过了此一阶段,儿童的里必多会花在与性较相关的事务上,并在青春期达到巅峰。
- 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青春期-约 40 岁):此阶段的里必多只向学习职业技能、结婚、扶养孩子等移动。此时期有精力充沛、冲动、有激情和外向的倾向。
- 中年期(Middle Age,40 岁至生命结束):为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人在这个阶段从活跃旺盛、外向的人逐渐转变成更有哲学、有智慧的人。与其他阶段不同,这时期的人关心知识以及生活上的意义。由于这阶段的人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宗教就显得特别重要而有吸引力。
有关研究表明,25 岁以后,伴随着对于人生的反思,个体完善自我性格的倾向会更明确。
荣格与佛洛伊德的研究方法[编辑]
心理分析论里最特殊的一点是潜意识的概念。由于潜意识无法被人意识,因此潜意识讯息的来源便是梦。佛洛依德认为在研究梦时,应要将梦的显像与梦的隐义区分,分别加以分析。荣格却认为不然。荣格认为梦并无显像隐义之分。梦的内容就是它显现给人的表现形式。这些表现形式可能包含古代人类象征与神话的片段。而梦的功能是补偿精神中被忽视的部分。例如:如果一个人的暗影没有机会表现,那么它会以梦的形式表现。因此,这个人的梦会出现许多妖魔鬼怪,或是许多不道德的冲动。因此,分析梦的内容可以透露一个人被压抑的部分。
现象学理论[编辑]
現象學理論(Phenomenological theories)強調個體對周遭世界的主觀經驗,是一種人本主義(Humanistic)的性格理論。它強調人對各種事物的經驗對人本身做決定的影響。同時,現象學派也強調人的非生物性動機。雖然人有生理上的欲求,但是現象學派學者認為決定生活是美好或是不美好的要件,更重要的是人關於自我成長等較高層的動機。對應於佛洛伊德的自我論來講,現象學派更注重單純來自自我的動機對行為的影響,而認為本我對自我的影響較低。
下文介绍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中心论以及需求阶层论。
一、个人中心论
个人中心论由罗杰(Carl R. Rogers)提出。他不认同佛洛伊德的所强调的人是受先天潜意识控制、性格是已固着方式受早期经验决定等概念。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觉知外在的世界,我们所观察、经验到的世界,内在的心理需求会形塑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诠释,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并非客观的,事实上世界是个人私有的世界,这个自我建构的内在经验世界,不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内在的需求、目标及信念。在这个现象场中以“自己”、“我”等概念组成的“自我”概念最为重要, 自我观念的形成,是个人在其所处的环境中与人、事物互动后,所得经验的综合结果。罗杰认为人不只会对当下的自己进行思考,也会为自我将来发展的可能进行思考,他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实际我(actual self):“我现在是什么样的人?”和理想我(ideal self):“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当实际我与理想我很接近时,可以达到协调(congruence),生活会平静且快乐。而当实际我与理想我差距大时,会有不协调(incongruence)的感觉,产生焦虑感。在此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自我实现”,罗杰认为人最基本的性格发展历程乃是个人不断迈向成长的过程,人与环境互动后会产生经验,我们会对这些经验进行评价,能让我们达到目标的经验会产生正评价,反之则为负评价,而人们会不断朝正评价的经验迈进,以达成目标。
普遍上来说,人们会在自我及自我实现中不断的调整寻求平衡,但是,部分人却会在做自己和平日的经验下产生矛盾。罗杰认为这和孩提时代的教养有关系。小孩在发展的过程需要父母极大的正向关怀,如果父母只在小孩表现出特定行为时才表现出关心的话,小孩很可能便不能做他自己原本会做的事,而扭曲自己的价值观以迎合父母。这样子正向关怀与自我实现的冲突,会让小孩不自主的扭曲自我的某些面向。
二、需求阶层论
由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動機理論學說衍生而出。他主張人類再也不具有動物意義上的「本能」,即使有其生物學基礎,也很微弱導致很容易被壓抑,不再有那種有力、清晰的內在命令具體地、精確地指示人們在什麼時間、地點、如何、和誰、去做什麼。人類所有的需求已經本能化,不同強度的本能化需求,馬斯洛假設他們以層次形式分佈,即「金字塔型」構成所謂的馬斯洛金字塔。
马斯洛将人们行为的动机分为两大类、分布于不同层次。第一类位于底部的层次比上层的需要更强烈、更有力,与动物意义上的“本能”类似,是生物性的需求,比如饥饿、口渴、性的需求;第二类位于上层则是人类特有,是心理上的需求,包括他人的尊重、情绪与归属感。一般而言,人们寻求方法满足下层金字塔的需要后,才会去追求上层的金字塔的满足。
马斯洛认为人类基本上是性善或中性,若要真正了解性格为何物的话,不能像佛洛伊德一样,只从具有心理疾病的人里去探求,这样容易造成负面的偏差。相反的,马斯洛认为应该观察高功能的自我实现者(如:林肯、爱因斯坦、罗斯福总统夫人、德雷莎修女、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因为他们的性格心灵发展更完整,这些人可以提供关于潜能重要的资讯。
马斯洛金字塔总共有五层,由下层到上层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生理需求与有机体生存有直接关系,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包括饮食、性、排泄、睡眠。生理需求若不能有最低限度的满足,就会完全地支配这个人的活动。马斯洛认为生理需求虽然重要,应予以关注,但心理学过分强调了生理需求在现在社会的重要性。
- 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这类需求要容易满足,关键在于满足他们之后将会发生什么情况。并不一定要认为在个体从第一层次的需求中解脱出来,应付第二层次需求以前,必须满足第一层次中的所有需要。只要生命不为饥饿所控制,就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2.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在应付了生理需求后,安全需求变成了具支配力的动机了。这类需求有:住宅、工作、秩序、安全感。处于这一层次中的人,首要目标是减少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这在儿童身上最为明显:儿童需要有依靠和确定的生活常规。生活较固定、有规律、对未来有计划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有利。
3.爱与归属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 在前两类需求已满足的前提下,个人开始接受交往需求的驱使。马斯洛反对关于爱和情是性本能升华的观点,他认为成熟的爱情是两人之间的健康亲密的关系,即彼此的关心、尊重、信任。可见性和爱并不是同义。人类需要爱,这类需求不能满足时,便会感到孤独、空虚。在现代发达的民主社会中,人口快速流动,传统团体瓦解、家庭破裂、两代之间的隔阂,不断地都市化等等,都使人们之间更加陌生、疏远。
4.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 在爱与归属需求的上面便是尊重需求,这类需求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要求别人对自己的重视,相应地产生了威信、认可、地位等等情感;另一方面是要求自尊,与此相应的是适应、升任、信心等等情感。这两类情感都来自个人从事于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因此尊重是努力的结果,健康的自尊来自别人对他的尊敬,而不是靠名声、地位、吹嘘谄媚。
5.自我实现需求(Need for self-actualization):
- 马斯洛(1965)本人认为自我实现是自我的追求及完满,并达成自我性,也就是最终的真实自我。又在1970 年时进一步解释自我实现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视为是一个人成为越来越独特的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自我实现位于需求层次的顶端,能够达到他的人便被称为追求自我实现的人,这类的人为数不多。
健康的人已经充分的满足了他们对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等需求,他们主要就被自我实现的愿望推动着。自我实现被定义为潜能、能力、天资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不断实现,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本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协同的一种不断的倾向,简而言之,自我实现就是使自己成为自己理想的人,达到个人潜能的最高上限。
但在 1955 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麦克利兰(David C.McClelland)对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提出质疑。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的核心概念为自我实现,而大卫·麦克利兰认为人们所需求的不仅仅源自于生理层面的(先天性),亦有关于社会层面(后天性)。
大卫·麦克利兰认为就人们各种需求而言,以单一角度归纳所有人共同的标准是困难的。因为人们的需求随着各层面(社会、文化、时代背景)的差异,而有可能朝向不同标准的自我实现发展。当拘泥于个人的内在意识、价值及自我省思时,马斯洛理论将有所偏颇(忽视社会对人所造成的影响)。麦克利兰与此提出成就动机理论,又称三种需要理论(Three Needs Theory),他认为要推动人类不断进步,就必须满足其渴望,包含以下三种着重于社会层面的需求:
1.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设立有挑战性的目标,以达到理想的成功、将目标领域做到最优秀,对任务有着强烈的胜任感,且会透过缜密的分析和计划完成个人任务。
2. 亲和需要(Need for affiliation):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希望被他人接纳和喜爱,且彼此合作,不追求竞争性的环境,以建立良好的人际为需求。
3. 权力需要(Need for power):可要求、控制他人、使人听从,并达到不受他人影响之需求。有权力需要的人喜欢追求亮眼的表现和地位,他们不像是有成就需要的人只为了个人 的成就感,而是为了获得实质地位和权力。
超自我實現:此為馬斯洛在晚期提出的一個理論。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所出現的短暫「高峰體驗」,通常都是在執行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且通常都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例如:一位音樂家,在演奏音樂時,所感受到一股「忘我」的體驗。)
三、正向心理学
马斯洛对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现代正向心理学的发展。正向心理学家认为过去心理学界研究太注重人心灵里的脆落点,这在分析人类性格上容易造成负面的偏误。心理学除了在了解精神疾病的成因及帮助精神病人之外,应该也有培养人才和使人迈向更幸福的生活的任务。因此,正向心理学家主张应该多注意人正面的力量。
美德,佘礼门(Martin E. Seligman)是一位著名正向心理学家,他和其他的正向心理学家将人的正向力量,也就是人的美德,分为六大类:智慧(wisdom)、勇气(courage)、爱(love)、正义(justice)、谦抑(temperance,如:宽恕)与超越(transcendence,如:美感)。这六大美德具备跨文化与跨时间认同的特点,构成人类正向经验的核心。在这些美德中,可以再细分为24个强项(strengths)。
每个人的强项不一样。佘礼门指出当我们找到自己的强项时,并时常将强项运用于生活中,例如在工作、人际关系等,就会更容易处于心流状态、且拥有好的生活(a good life)。当我们进一步将强项运用于服务他人时,可以拥有有意义的生活(a meaningful life),而这更是难能可贵的。拥有好的生活以及有意义的生活可以提高生活的满意度,且影响程度很大。
除此之外,正向心理学家认为过去心理学太注重负向情绪对人行为的影响,而忽略了正向情绪。这些正向情绪对性格的影响应该要有更多的研究。正向心理学家符翠笙(Barbara L. Fedrickson)提出弘博育成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主张正向情绪会扩展人类思考和行动的可能性。例如:对一件新事物感兴趣的正向反应可以使人去探索新的事物。
正向心理学家席臣靡赫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心流(Mental Flow)的概念,这个概念指的是当一个人极度专注的投入某一件事物时,忘记了时间的流动,而沉浸在事物中。它可描述为:“当我涉入时,事情自然就发生了,我只是顺流而进,感觉既兴奋又平静。我只希望它可以持续下去,不是为了奖励,而是为了活动本身带来的乐趣。”[10]
这样的情况可以给与人很大的正向情绪,忘记忧愁与烦恼。
整體而言,正向心理學探討人如何過快樂的生活,如何過美好的生活,以及過有意義的人生。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许多因素可能有助于幸福和主观幸福感。例如,与配偶、家人、朋友、同事和更广泛的网络的社会联系;俱乐部或社会组织的会员资格;体育锻炼和冥想练习。灵性也可以被认为是导致幸福感增加的一个因素。灵性实践和宗教奉献是研究人员一直在研究的一个主题,作为增加幸福感的另一个可能来源和积极心理学的附加部分。[7] 幸福感可能会随着财务收入的增加而上升,但当没有进一步的收益或达到一定的临界值后,幸福感可能会趋于平稳甚至下降。[8]
缘起 | 说明 | |
---|---|---|
个人中心论 | 罗杰不认同佛洛伊德的所强调的人是受先天潜意识控制、性格是已固着方式受早期经验决定等概念。 | 每个个体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觉知外在的世界,这个自我建构的内在经验世界,不仅反映了外在的现实世界,同时也反映了个人内在的需求、目标及信念。 |
需求阶层论 | 马斯洛“动机理论”学说衍生而出。 | 他主张人类再也不具有动物意义上的“本能”,人类所有的需求已经本能化,不同强度的本能化需求。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
正向心理学 | 马斯洛对正面性格中的注重,引起现代正向心理学的发展。 | 探讨人如何过快乐的生活,如何过美好的生活,以及过有意义的人生 |
现代理论差异[编辑]
特质论(trait theories)[编辑]
特质论者探讨性格的方法和现象学派、心理学派不同,特质论主张科学的核心特征即是测量。他们发展出客观程度与可靠程度勘与物理测量比拟的心理测验,偏向量化心理学。当每个人都拥有一些独特组合的特质,而这些特质为个人独特性的来源。并且这些特质之间会互相连接,决定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看法,并统合个人对多样化刺激的反应,使得行为产生连贯性。这代表特质可当成中介变项,使得当事人对多种刺激产生一致型态的反应,并成为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的基本单元。
“特质”具有一致性与歧异性。一致性,代表着这组特质可以广泛的形容一个人在多样化情境下的反应,但并不表示这个人在每个情境下的表现都一定是如特质所描述的。一致性所要强调的意涵是一个具有该特质的人具有表现该特质的倾向(disposition)。人的每一项特质是一条连续的光谱(spectrum),并非非黑即白。具有心理病态的人们只是在特质的光谱中占据了极端的位置,而且由于人的行为是由各种特质互相影响而产生,因此在分析心理病态的成因时应该要将各种特质考虑进去,而非单看单一某种特质。 比如,假设一个人具有社交逃避的特质,那么他在大部分的社交场合中或许人际互动的表现上是逃避的,但并不代表他不会有比较活泼外向的时候。歧异性,代表着这项特质是在人群中具有差异性,也就是说有些人有这样的特质,而有些人没有。例如,有些人外向而另一些人不外向。该概念与心智状态(英语:Mental state)相反,心智状态是相对短暂的倾向。
上述所提的特质和习惯、态度之间的差异如下:
- 特质和习惯的差异:特质比习惯更一般化,一项“特质”可能会产生很多“习惯”,习惯指涉的是具体的行为。例如:爱干净的特质可让人养成刷牙,勤洗脸勤洗手、打扫房间的习惯。
- 特质和态度的差异:特质的一般性大于态度。一个对不同人、不同事物可能有不同的态度或是应对方式,因此态度指涉的事务比较专一化。一种特质可能会产生多种态度,反之,一种态度可能是受多种特质影响。例如,一个人如果有外向的特质的话,他可能会对陌生人、新奇事物、动物都能够享受,面对这些事务实的态度也比较开放。另外,态度通常涉及评价,也就是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某些东西。但是,特质是指向所有行为和认知,其中不包含评价。
奥波特的理论[编辑]
特质论心理学家高尔顿・奥波特(Gordan W. Allport)提出人的三种个人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主要分类方式为根据其对人类各种行为影响的概括度区分。
- 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s):人所有的行为都可追溯到的某种行为倾向,在个人特质结构中有着主导力,可影响此人的各种行为,如:公益、权力、财富、成就、虐待狂、权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等。例如:当人们想到南丁格尔时,脑中便会出现一个同理心满满的慈善者。
- 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s):一个人性格的核心特征。如:诚实、悲观、有毅力、热心助人等。通常一个人的特质只有5-10 种之内。
- 次要特质(secondary dispositions):个人暂时性的性格表现,往往在特殊场合才会出现,为最不具概括性、最不稳定的内在行为倾向。如:对食物、服装的偏好。
奥波特认为特质是一种实存于个体之内的事物,除了应对刺激产生行为,也可以主动产生行为,奥波特感兴趣的在于如何透过这三种特质的组合,他认为每个人的个人特质是根据一种层次结构组成:最顶层是一个人的首要特质;接着下面是一些中心特质,可呈现日常生活中聚焦的重点;最下面则由许多零散的次要特质组成,其中每一种次要特质又由少数的特殊刺激所产生。由不同元素组成的个人特质层次结构,使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而他认为“人格结构”才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关键性因素。
奥波特认为完善的人格结构并非人一出生即达成而是经过许多的岁月让人渐渐完成内在特质的统一与行为模式,因此奥波特提出了一套自身的人格发展理论,共分为八期:
年龄 | 描述 |
---|---|
0~1 岁 | 透过经验上的感觉而知道“我”的存在(sense of bodily me)。 |
1~2 岁 | 出现了自我同一性(sense of self-identity)的感觉。小孩意识到自身在不同的环境,自己还是同样的一个人。由于这时孩子有了名字,因此小孩意识到自身是连续的人,而产生自身连续性的概念。 |
2~3 岁 | 开始有自尊(sense of self esteem)的表现和骄傲的情绪。 |
3~4 岁 | 开始把自我投射到自己周遭使用的事物,产生所有格的概念,了解什么是“我的”,这个过程称为自我扩展(sense of self extension)。 |
4~6 岁 | 产生道德是非观念,了解什么是对错。因此小孩开始会区分自己那些部分是好的,那些部分是坏的,形成自我意象(sense of self-image)。 |
7~12 岁 | 开始以逻辑思维,思考自身周遭的问题,并且认为自己可以理性的解决问题(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a rational coper)。 |
12~18 岁 | 追求自我的统一(emergence of propriate striving),关心自身的未来,并开始认识更广大的生活。 |
成年期 | 自我充分认识自身的时期(emergence of the self as knower),了解自身的个性,目标,使自我一致化,并统合自我。 |
奥波特也提出了机能自主(functional autonomy)的概念,他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习惯的堆积,或是由过去便可以决定的。人的动机涉及复查的认知历程,这些认知历程的元素属于人的特质。关于机能自主概念的部分,重点如下:
- 必须承认动机的现实性。
- 几类动机可以同时存在。要解释一项行为时往往要用很多动机解释,用一种动机解释是不足的。
- 必须承认人的认知过程对于动机形成的重要性。不了解一个人的价值观、处世哲学就不能真正了解他的动机。
- 每个人的动机模式是不同的。
亨利·墨瑞的理论[编辑]
虽然许多的特质论者都反对精神分析论对于人格的解释,不过亨利·墨瑞(Henry A. Murray)却并非如此之辈,这导源于他年轻时与精神分析论独有的一段际遇,在事业的早期,墨瑞曾与荣格有许多的互动,这些接触使得墨瑞的论点里带有一部分精神分析论的色彩,例如他对潜意识的看法等。在人格心理学的领域当中,墨瑞最主要的贡献,便是他的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主题统觉测验是一种投射测验,测量个体的意识和思考无法触及的地方,这又是墨瑞带有精神分析色彩的另一个证明,在接下来的介绍中,读者们或可细心留意墨瑞学说的这些特点。
墨瑞认为,人格的基本因素便是需求,这或可跟马斯洛的理论体系——需求层次理论对照,不过与之不同的是,墨瑞在 1983 年提出的人格理论所言的需求并不包含生因性的需求(viscerogenic needs),例如:个体对于食物、水、空气的需求,相反地,墨瑞的需求指的是心因性的需求(psychogenic needs),墨瑞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特定行为的潜能或是预备状态(potentiality or readiness to respond in a certain way under certain given circumstances)”,他认为这些需求跟人类潜藏在脑中的潜意识有关,经过整理,墨瑞找到了二十种人类的心因性需求:
需求 | 描述 |
---|---|
贬抑 | 投降、服从并受罚、道歉、忏悔、赔罪、自贬、自虐。 |
成就 | 克服困难、运用权力、尽可能完善而迅速地为某些困难的事奋斗 |
亲和 | 建立友谊与关联性。欢迎、参与,并与他人共同生活。与他人合作并进行社交性谈话。去爱、去加入团体。 |
攻击 | 袭击并伤害他人。谋杀、蔑视、谴责、指控,或者恶意地嘲弄他人。严厉的惩罚。虐待狂。 |
自主 | 抗拒他人的影响或强制。在新环境众蔑视权力或寻求自由。为独立而奋斗。 |
逃避谴责 | 抑制反社会以及违反传统的冲动,以避免谴责、排斥或惩罚。行为检点并遵守法律。 |
反作用 | 以一再抗争及回敬的方式骄傲地拒绝承认失败。选择最艰难的工作。以行动保卫自己的尊严。 |
防卫 | 保卫自己免于谴责或蔑视。证明本身行为的正当性。提供辩驳、解释、借口。拒绝被探索。 |
顺从 | 推崇并愿意追随同盟中地位较高之他人。与领导者合作。乐于侍奉。 |
支配 | 影响获控制他人。说服、禁制、指挥。领导并指导。限制。组织一个团体的行为。 |
表现 | 吸引他人的注意。刺激、娱乐、招惹、震撼、感动他人。自我戏剧化。 |
避害 | 避免痛苦、生理伤害、疾病,以及死亡。逃离危险情境。采取预警方法。 |
避辱 | 避免失败、惭愧、羞辱、嘲笑。避免从事某些超过本身能力的事情。隐瞒缺陷。 |
照护 | 支持、协助、保护无助的他人。表达同情。对孩子发挥母性。 |
秩序 | 安排、组织,并将物品放置整齐。整齐、清洁、极度地精确。 |
玩乐 | 放松、取悦自己、寻求变化和欢乐。寻欢、玩游戏。笑闹、玩笑、享乐。避免严肃紧张。 |
拒绝 | 冷落、忽略,或排斥另一人。保持疏离与中立冷漠。差别待遇。 |
感觉 | 寻求并享受感官效果。 |
性 | 建立并促进情欲关系。从事性行为。 |
求助 | 寻求协助、保护、同情。大声呼救。祈求怜悯。黏着亲爱的父母。依赖。 |
了解 | 分析经验、抽象化、区辨概念、定义关系、整合概念。 |
这些需求可能相互调和,也可能相互冲突,在墨瑞的理论当中,每个个体都有其需求的阶层,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对于亲朋好友的关爱有强烈的渴望,那么他的“亲和”这项需求在其阶层上就会占据比较高的位置。然而,假设他现在正在被后天的生物化学期末考追杀,但是已经考完期末的朋友举办了个年末派对,而他却不敢放下共笔而拼命苦读,我们就可以知道,同样在他的需求阶层上,“成就”这项需求是比“亲和”和“玩乐”的需求高的;相反地,如果他当晚忍受不了乏味的分子生物学而急速驱车前往参加狂欢派对,我们就能得知对于这个人来说,成就相对的没有那么重要。
墨瑞理论的重点在于,一个人对某项事物的需求到底高不高,并不是和别人比较出来的,而是取决于一个人将这些需求放在心中阶层的哪个位置。然而单有一个需求阶层并不足以解释人格是如何影响我们在现实当中的作为的,这必须取决于与环境当中诱因的互动。例如,如果上面的第一个例子当中的主角后天要面对的只是普通物理实验的随堂小考,虽然他的成就需求大于玩乐需求,可是他仍然会去参加狂欢派对,甚至喝的不醉不归。有鉴于单纯需求阶层的局限性,墨瑞又在其理论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压力(press)。
墨瑞对于压力的定义为“环境当中与个体的需求互动,并进一步对其行为产生影响的力量”。比较特别的是,墨瑞把压力又分成了两种:真实环境当中的压力(A 型压力,alpha press)以及知觉当中的压力(B 型压力,beta press)。例如同样在上面的例子当中,生物化学期末考便是这位学生所面临的 A 型压力,因此认命埋头读书;然而,如果这位学生实际上误把生物化学的随堂小考听成期末考而埋头苦干,那么他面对的就是所谓的 B 型压力,因为在过往的环境中,他的知觉给了他关于后天考试的错误印象,实际上的压力并不会那么大,也因此他的其他需求和压力就被这种莫名其妙的 B 型压力给盖了过去。的确,就行为的预测而言,B 型压力对于行为的影响远远大于 A 型压力,我们的行为和反应取决于我们对于生活周遭的认知,而非生活周遭的事物本身,因为人类总是感性的,墨瑞的理论相当清楚的反映出了这点。
墨瑞的理论体系被他自己称之为“个人学(personology)”,除了主题统觉测验之外,还有许多跟人格有关的研究,特别是上述的各类心因性需求,往往成了心理学后辈的研究题目,墨瑞的许多学生都在对其提出的人类的各项渴望进行测试,特别是当中的权力需求、亲和需求、成就需求成为了最被广泛研究的题目。
艾森克的生物学特征理论[编辑]
艾森克(Hans J. Eysenck)强调了人格的生物学基础。他的研究聚焦在两个主要的人格维度上:内向-外向维度与情绪性—稳定性维度。
- 外向性(内向-外向):外向的人擅长交际、性格奔放,享受社交活动并且喜欢刺激、挑战与改变;内向的人安静、保守并且享受单独。
- 神经质(情绪性-稳定性):在这个维度中,极端一点的人会表现出情绪化、烦躁不安、忧虑、焦虑和其他消极情绪等特质;对立面则是平静、放松而且情绪稳定。
- 精神质(倔强性-行为):它在所有的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若个体表现出明显的精神质,则易导致行为异常。在精神质项目上得高分,有表现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的特点。
根据艾森克的说法,人格可以用一个人在这两个维度上的位置来描述。例如,内向但是稳定的人很可能是受控而且可靠的;然而,内向而且情绪化的人很可能是古板和焦虑的。此外,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看起来与特定行为有关。例如,大学生的精神状况、神经质与外向程度已经被证明与学生对于网络的热情以及他们在网络上揭露自己的程度有关。
艾森克认为我们在个体中看到的人格特征的变化可以追溯到遗传层面的生物差异。这些生物学差异造成了每个人的生理刺激水平以及对压力和其他环境刺激的敏感性的差异。例如,那些遗传到生理刺激水平低于标准的神经系统的人会寻求兴奋、变化和社交活动来增加他们的生理刺激,因此造就了他们外向的性格。相反地,生理刺激水平高于标准,也就是常常“过度兴奋”的人会倾向避免寻求刺激来将生理刺激降低到正常水平。简单来说,他们会是内向的。而那些倾向于稳定性一端的人拥有对压力相对不敏感的神经系统,而那些倾向于情绪性一端的人会拥有对压力做出更强烈反应的神经系统。
个性层次模型
艾森克不仅采用特质的概念,而且还采用了类型学的观点。在心理学史上,墨菲和詹生(Jensen)都试图把特质论和类型论统一起来,他们认为,个性类型是由特质之间必要的联系所构成。艾森克则认为特质是观察到的个体的行为倾向的集合体,类型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他把人格类型看作某些特质的组织。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特质和类型关系上,艾森克解决得相当出色。他在对个性进行广泛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个性层次模型。
艾森克采用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是为了发现为数最少的独立因素或独立变量,这些因素能对心理特征进行描述和分类),提出了个性层次模型,将人的行为分为:类型、特质、习惯性反应和特殊性反应四个水平(类型是上位概念,特质是下位概念,在特质之下又有习惯性反应和特殊性反应),而这四个水平可以与四个因素互相对应:
水平 | 说明 | 因素 | 说明 |
---|---|---|---|
类型水平 (type level) |
这是通过对观察一些不同特质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得出来的 | 普遍因素 (general factors) |
这些因素对所有的试验都是共有的 |
特质水平 (trait level) |
这是对观察一些不同的习惯反应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得出来的 | 群因素 (group factors) |
这些因素在某些试验中有,在另一些试验中并不出现 |
习惯性反应水平 (habitual response level) |
这是同样情景中个体以相似方式反应 | 特殊因素 (specific factors) |
在特殊情况下才出现的因素 |
特殊性反应水平 (Specific response level) |
这是个体在一次实验性试验时的反应或对日常生活经验的个别反应 | 误差因素 (error factors) |
只有在某一偶然机会才出现的因素 |
格雷的强化敏感性理论[编辑]
格雷(Jeffrey Gray)同意艾森克针对人格两个基本维度的看法,但是格雷对生物学如何构成性格基础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因此提出强化敏感性理论。
强化敏感性理论(reinforcement sensitivity theory, RST)倡导人们在内向-外向和情绪-稳定性维度上的分布差异源自于影响人们对不同类型事件敏感程度的大脑区域。这些区域被称为行为方法系统(behavioral approach system)和逃跑或不动系统(flight-freeze system)。
- 行为方法系统:影响人们对奖励的敏感性以及他们寻求这些奖励的动机。也被称为“go”系统,因为它负责一个人的冲动和不受控程度。
- 逃跑或不动系统:影响人们对惩罚的敏感程度,也被称为一个“stop”系统,掌管一个人的恐惧或隐忍。
格雷认为外向者拥有敏感的奖励系统和不敏感的惩罚系统,而内向者恰恰相反,他们对奖励相对不敏感,但对惩罚具有高度敏感性。与情绪稳定的人相比,情绪不稳定的人对奖励和惩罚敏感很多。有一项研究以这两套系统的个体差异去预测各种登山者在尝试攀登喜马拉雅山时所能够达到的高度。研究发现对奖励的反应比较大以及比较少在攀爬前焦虑(前述的敏感的奖励系统和不敏感的惩罚系统)的人更有可能登顶。
虽然仍有人批评格雷的理论,但是它现在比艾森克的理论更被广泛地接受。此现象主要是因为格雷的理论受到更多数据的支持,也似乎更符合脑神经科学家所了解的脑结构和神经递质的运作方式。
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Cattel)的十六种性格因素论(16PF Questionnaire)[编辑]
此派别的研究方法是受到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思考模式)影响,根据基本词汇假说,以因素分析法将各种对于性格的形容词进行分类,最后分成十六类,分析并比较不同文化的语言系统,得知各文化的人格向度是否类似。
从1940年代开始,雷蒙德·卡特尔使用了多种技术,包括应用于英语特质词典的新的公因子分析统计技术,以阐明正常人格领域内的主要基础维度。这种方法以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矩阵为起点,试图揭示人格的潜在来源特征。雷蒙德·卡特尔发现,人格结构是分层的,具有主要和次要的层级特征。在小学阶段,雷蒙德·卡特尔度量16个主要性状结构,在中学阶段具有大五级次要特征的一种形式。这些较高级别的因素来自对16个主要因素本身进行16 x 16互相关矩阵的因素分析。 十六个人格因子问卷在初级和二级“全局”特征上得分,从而允许对每个人的独特性格特征进行多层次描述。这些性状维度及其描述的列表可以在下面找到。雷蒙德·卡特尔还发现了人格组织的第三个层次,它仅包含两个总体因素。
正常人格特质结构的测量是卡特尔人际心理变量综合理论的组成部分,涵盖了认知能力,正常人格特质,异常(心理病理)人格特质,动态动机特质,情绪状态和短暂情绪状态的个体差异。 在他的行为规范/预测方程式中都考虑在内。16PF还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和方言,并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使用。
情境论(Situationist view)[编辑]
- 人的行为除了受特质影响之外,个体存在的情境对行为的影响更重要。
- 罗特(Julian Rotter)认为行为不是仅仅依赖外在刺激就会产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刺激对个体的意义,并且其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期待(expectancy)”,即人们以何种程度相信自己在未来特定行为中可以获取多少报酬。Rotter 相信,只有同时了解对于报仇的期待(expectancy)和报酬的价值(reward value)这两方面的资料时,才能开始预测并了解人们的行为。Rotter 同时也注重个体对环境的知觉,在 1966 年时界定出一个“控制信念(locus of control)”的维度。发展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分为内控(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还有外控(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内控认为自己能控制大部分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而外控则认为环境与外来因素控制自己大部分的行为和行为结果。
社会认知论[编辑]
最近的心理学在性格领域的研究中,出现许多个人特质及情境因素的争议(person-situation controversy)。特质论因过度强调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屡遭批评。在此争论之下,社会认知论透过分析人们解释世界的思考历程,探究在不同情境下,个人特质对于个人行为是否仍具重要性。过去特质论过于强调行为的跨情境一致性而遭受现代心理学家的质疑,其中以亚伯特·班度拉(Albert Bandura)与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为首。Bandura 认为各种特质构念无法完全有效预测个体行为;Mischel 则是在回顾研究后发现,人们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下有所变异,此种不一致性反映出某种人类基本能力能区辨不同情境差异,并根据在差异情况中的回馈来调整自身行动。而后他便将其研究结果发表于《性格与衡鉴》(Personality and Assessment, 1968)。
社会认知论强调三个观点:
- 强调社会情境的重要性,包含家庭、人际互动、社会与文化情境,社会情境中多重双向的互动形塑人们的性格。
- 探究自我调节的议题,认为人们是行为的主动者,透过为自己设立目标、调节情绪、节制行为,影响自我性格的塑造。
- 不同于行为学派的制约、增强原则,社会认知论认为即便在没有奖赏的情境下,人们亦可以进行学习、观察等复杂行为。
- 班笃若(Albert Bandura)在性格研究中,提出“自我效能”的概念,探究自我表现能力信念的思考历程,即“我是自己的代理人”。Bandura 认为个人对于自己能力/性格的信念,会决定该人所处的环境与行为,而此环境与行为又会强化原有的信念。像是认为自己懒惰无能而躺在床上,而此环境与行为又证实了自己的信念。此理论中,认为人对自己的信念会受到社会情境(Situational factors)、认知(Cognitive factors)、性格与行为(Behavior)这三种因素影响。人在做任何事情时会有个人的目标,自我评价等,这些自我评价会影响人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未来的行为。自我目标,自我评价,及个人心理状态的评估就是自我效能。Bandura 认为,人类既不是全然受到内在力量的驱使,也不全然受环境影响。个体并非单方向的由环境影响,个体也可以主动的影响环境,他提出了三项重要的概念来阐述之。
- 社会学习理论途径:强调的是行为与人格塑造中认知历程的获得和维持。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们的“仿效历程(modeling)”,即透过“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学习到复杂的行为模式。利用过往发生在他人身上的经验,预见自己未来行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仿效和一般的模仿(initiation)并不相同。模仿世人精确地复制单纯的动作的过程。仿效则是指人借由观察去学习其他人行为背后的准则而非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些准则在未来各体的行为是具有指导的作用。然而,仿效和认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某一行为准则有内化的过程,而仿效则没有。)
- 自我调节:Bandura 认为大部分的动机皆是由认知所引发的,其预期结果并实现的能力。其强调人是主动的追求者,而不是被动的反应者,因每个人所设定的目标不同,并发展出各自的期望、标准及评估的机制,使人能够决定自身的命运走向,而非受制于环境与命运。
- 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Bandura 主张“个体内在特征、外显行为和身处情境间有复杂的交互作用。相互决定论主张,个体的行为结果是由受情境影响,而情境又间接地影响了个体的内在特质。换言之,人们可以透过自身行为营造出正向环境,且若目标达成,外在成功会连带改变内在的信念认知、情绪与感受。
舉例:當個人對自己能力 / 性格的信念會決定所處環境與行為,而此環境與行為又證實他自己的信念。舉更具體的例子來說,因為每次考試都考不太好(情境因素),所以產生對自我能力的質疑或認為即使去上課也沒用的想法(認知層面),然後又因為有了這些想法,所以決定不去上課(具體行為),又因為沒有去上課而考得更不好,產生此一負面循環,同時因為常常不去上課的行為,使周遭他人有了自己是個懶惰的人,於是又對自己的行為和認知產生影響。
補充:行為主義的環境決定論濫觴於巴夫洛夫的制約反應實驗,認為人是否採取某種行為皆是受過去經驗裡做該行為的結果影響。因此,人的學習必須直接從經驗得來。相反的,Bandura 提出人可經由觀察來學習,也就是藉由觀察他人的行為直接學習。學習的對象可以是簡單的,如觀察他人如何操作某項儀器,也可以是複雜的,例如孩子從大人的對話反映中學習如何人際應對。
- 米歇尔则接续交互决定论,提出“认知情感处理系统(cognitive-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 CAPS)”,其发现同一个个体(外向)在不同情境下并不会产生一致的行为(多话),其中取决于情境的强弱(规范性的高低)。认知情感处理系统详细说明个体内在心智如何运作,并对身处情境发生交互作用,继而衍伸后续的外显行为,产生个人特有的行为模式。当某个个体处于某个情境中时,该情境就会激活某些相互联系的单元,彼此之间又发生特定的交互作用,从而产生针对不同情境所产生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这就是行为不一致的原因。米歇尔也正是个体间的差异,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让自己产生不同行为模式的独特心理表象,因此在相同的情境中,不同个体又会展现出不同的行为、情绪。例如同样看到街上走过的老人,有人会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有人会想像自己老了的样子。此理论可整理为以下三项概念:
- 个体认知及情感成分相互串连,形成复杂的心智系统。
- 社会情境的不同面向会激发新制系统中吧同的任之与情感成分。
- “内在心智系统”与“外在情境线索”会形成独特的相互关系,人的行为反应会随着不同去调整和改变。
互动论(Interactionist view)[编辑]
人本身的特质与情境共同影响思想和行为,内在特质确实存在,但其表现受到环境的左右。不论是特质或情境,似乎都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行为。所以学者开始同时考虑两种因素,特别是互动取向(Interactionist approach)论者,其中心观点为特质之间或者特质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必须视个体所处的情境而定。互动论者融合了特质论和情境论,互动论者相信人们只有在同时考虑性格和情境两者才能预测人们的行为。
社会情绪性选择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编辑]
在过去的时代,由于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因此心理学界主要的研究对象会放在儿童、青少年及成年人身上。然而,由于二十世纪以降生医药学的发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逐渐拉长。现今,活到七八十岁的人比比皆是。因此,研究在生命不同阶段的性格发展便成为一个新兴的重要议题。为了解释不同年龄层的行为差异,心理学家卡汀生(Laura L. Cartenson)提出社会情绪性选择理论。基本想法是人会在生命的不同时间点意识到不同的机会与限制,进而形成当时的行为动机。以二十几岁的青少年而言,由于知道未来的生命还相当漫长,因此会把时间与精力投注在未来的长期目标,例如技巧或是能力,以便在未来几十年的光阴中使用。相反的,对于八九十岁的老年人来说,由于意识到自己未来的生命已经不长,因此不会把时间投注在长期的目标,而会投注在能够短时间内得到正面情绪回馈的互动上。这些活动像是跟老朋友相聚谈天,或是跟亲人团聚等等。这样的理论受到了研究结果的支持(Cartenson & Fredrickson,1998)。
性格的生物基础[编辑]
- 行为系统:
-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 go/ approach system):与外向性有关,对酬赏敏感,产生正向感觉与趋近行为,此系统敏感容易冲动,导致药物滥用。
- 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 stop/avoidance system):与神经质有关,受威胁性刺激激发,引起焦虑与行为抑制。此系统敏感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
- 上述两个系统与生理有相关,如内向与外向的人在玩牌赌赢或赌输时会有不同的脑波(EEG)模式,而 EEG 显示脑部左侧前叶与 BAS 较有关系,右侧前叶则与 BIS 较有关系。在婴儿期间右前叶的活性较高者四岁时会显得较抑制,对新鲜刺激较少注意,同时成长后见到新鲜的刺激有较高的杏仁核活动(恐惧)。相对的左侧前叶活性较高者则对新鲜刺激注意较多。
- Eysenck 三大性格向度的神经基础:
- 内向/外向性-大脑皮质的激发(arousal):内向者生来具有较高的激发水平(level of arousal),对刺激较敏感,所经验到的感受较强。
- 神经质-自律神经系统:高神经质的人,对压力的反应性较高且迅速,当危险消失时仍无法马上减轻其活动量。
- 精神病-内分泌:对自己行为缺乏控制或是不能学会抑制某些反应的能力。这与遗传有关,也与脑中某些神经传导素缺乏(如 5-HT)有关。自主神经系统低反应性对刺激不敏感,容易铤而走险而不自知,可预测其犯罪倾向。
- 体液说中则将人分为多血质(具有过多的血液,充满活力和动力)、胆汁质(具有过多的黄胆汁,容易激怒)、抑郁质(具有过多的黑胆汁,通常表现为忧郁和悲哀)、黏液质(具有过多的黏液,使人迟缓或者懒惰),然而体液说并没有科学根据,没有任何实验得以验证之。
- 而现今,则有很多人依据血型做性格分析,如 A 血型者(喜欢在墙边)、B 血型者(喜欢在中间)、C 血型者(喜欢走来走去)、AB 血型者(喜欢在角落)就如同现代版的体液说,虽然众说纷纭,却也都没有很稳固的科学根据。
- 相关影片连结:日本小朋友/幼儿的血型实验
- Sheldon 将体型由瘦到胖分为三种类型:
- 外胚型(Ectomorph):思维退缩。
- 中胚型(Mesomorph):好动、侵犯。
- 内胚型(Endomorph):快乐、喜好社交。
- 这样的说法与我们说的“心宽体胖”相符,并且我们也能观察到小狗会比大狗更神经质,但此说法并无可靠科学依据。
- 希思卡特公式(Heath–Carter formula)
- 此公式是由 Barbara Honeyman Heath 和 Lindsay Carter 借由应用 Sheldon 的概念发明的。此公式计算每个人三种类型的七分制评分,0 代表毫无相关,7 代表相关性极强。
- 计算 ectomorphy 的时候需要:身高(height)、体重(mass)。
- 计算 mesomorphy 的时候需要:肱骨宽度(humerus breadth)、股骨宽度(femur breadth)、上臂周长(upper arm girth)、最大小腿周长(max calf girth)、身高(height)。
- 计算 endomorphy 的时候需要:三头肌皮褶(tricep skinfold)、肩胛下皮褶(subscapular skinfold)、脊柱上皮褶(supraspinal skinfold)、身高(height)。
- Ectomorphy :计算 Ponderal Index:
- If ,
- If ,
- If ,
- where:
性格与社会发展[编辑]
出生不久的新生儿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睡眠,但是他们的睡眠型态有相当大的差异——有的新生儿很容易入睡,有的新生儿需要照顾者安抚才能入睡。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的“气质” (temperament),亦即个性,可以从婴儿的活动水平、对新奇事物的反应和易怒程度等面向来区分[11]。
气质[编辑]
气质为具有生物基础的行为倾向,性格中先天决定的部分。性格与气质的差异在于气质是纯描述的,但性格有理论意义,前者为表象而后者为深层结构。
1. 气质倾向
- Buss & Plomin(1996)[12]等人根据遗传分析提出四种气质倾向:
- (1)社会性(Sociability):指个人偏好与他人在一起的程度。
- (2)情绪性(Emotionality):情绪激发的程度,包括沮丧、恐惧或愤怒等三种情绪成分,具遗传性。
- (3)活动性(Activity):个人所展现的体能活力和速度。
- (4)冲动性(Impulsitivity):个人倾向于立即快速地回应刺激,并且不顾行为后果。
- Buss 等人的研究指出,这些气质经常从婴幼儿时期延续到成人时期。
- 举例来说,儿童时期展现高度社交倾向的人,长大后仍喜欢结交新朋友;小时候活泼好动的孩子,长大后也比较活力充沛。同时,他们也从双胞胎研究中发现,同卵双胞胎在这些气质向度的相似性,比异卵双胞胎来的高。
- 除了上述的性格和气质向度外,神经科学则从大脑运作方式与神经传递物质探讨生物条件对性格的影响。举例来说,大脑中的杏仁核对于负面情绪的学习和反应特别重要;而神经传导物中的血清素也与心情、易怒、冲动有关,血清素分泌较少时较容易产生忧郁或暴力冲动。
2. 行为抑制(behavior inhibition)
- 1980 年代 Jerome Kagan[6]根据实验将儿童的气质分为抑制型(inhibited)和非抑制型(uninhibited)两类,用以描述两岁左右之孩童对陌生人事物所表现的拘谨或害怕。虽然是观察结果,但亦有证据显示其于生物学之基础,像是交感神经之活化、杏仁核活性增加等。Kagan的研究显示此气质对于未来精神病的影响,包含有较高比例出现社交恐惧、多重焦虑诊断。
- (1)抑制型儿童:在面临陌生环境的最初时间内,儿童若表现出敏感、退缩、胆怯的行为,就是抑制行为。
- (2)非抑制型儿童:若儿童在最初的时间内表现出不怕生、善于交际或主动接近的行为,就是非抑制行为。
- (3)混合型儿童:也有部分儿童是属于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体。
3. 明显的气质
- (1)害羞(Shyness and inhibition):Kagan 认为某些小孩天生就对环境的刺激较为敏感,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较强烈,如:肾上腺皮质醇的浓度较高。这些孩子长大后较不愿意过度暴露于外界或社会刺激中,杏仁核对陌生脸孔反应较为强烈。但后天环境(社会文化)或父母的对待足以改变这一特性。
- (2)寻求刺激(sensation seeking):容易表现在替身演员、冒险家、赛车选手等高危险工作者身上。寻求刺激的男生与单胺类氧化脢(单胺氧化酶 MAOB, monoamine oxidase-B)过低。这个酵素用来分解单胺类,暗示其单胺类传导素分泌后不易被分解。
类型 | 说明 | |
---|---|---|
气质倾向 | 社会性、情绪性、活动性、冲动性 | 这些气质经常从婴幼儿时期延续到成人时期。 |
行为抑制 | 抑制型、非抑制型、混和型 | 描述两岁左右之孩童对陌生人事物所表现的拘谨或害怕。 |
明显的气质 | 害羞、寻求刺激 | 害羞:某些小孩天生就对环境的刺激较为敏感,他们的自主神经系统对刺激的反应较强烈。
寻求刺激:容易表现在替身演员、冒险家、赛车选手等身上。 |
早期社会行为[编辑]
- 刚出生的婴儿微笑是嘴角扬起、牵动眼周肌肉等肌肉的反射性动作,但此却会鼓励照顾者持续与婴儿互动。大约三四个月大时,婴儿开始出现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此时的笑已具社会意义,婴儿看着熟悉者的脸孔或听到他们发出的声音时会微笑,并且不会对陌生人有明显的负面情绪。然而在大约六个月大时,许多婴儿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比例大约在八个月到一岁之间大幅增加。婴儿在与主要照顾者分开时,也会出现“分离焦虑”的反应,这种情况在十四到十八个月大间达到高峰,等儿童到三岁时,当父母短暂离开几分钟,他们大多数都可以自在地和其他儿童、成人相处。影响“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一、记忆能力的增长
- 婴儿在六个月大之后逐渐能够记住事件,因而害怕事件的变化。因此,陌生人焦虑的出现是因侦测到不寻常的刺激。当儿童的认知能力增长,了解到陌生人没有危险性,恐惧心理就会降低。此外,记忆能力的提升也和分离焦虑有关:当婴儿记得几分钟之前照顾者还在眼前,进而注意到照顾者目前不在身旁,因此产生不安。若记忆能力更进一步发展,儿童可以预期照顾者短暂分离之后一定会回来,并降低分离焦虑。
二、自主独立性的发展
- 一岁的婴儿相当依赖成人提供的照顾,但是两岁的儿童可以自己拿玩具,也可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由于儿童对照顾者的要求逐渐降低,因此照顾者短暂离开就比较不会影响自己的活动。
依附关系[编辑]
- 依附(attachment)是个体与其亲近对象的相处型态,幼儿因为和高依附对象在一起时很有安全感,所以可以放心地探索陌生的环境。佛洛伊德曾假设依附的产生原因是因为依附对象是提供食物的来源,然而这个假说被后续的哈洛的恒河猴实验研究给推翻,在这个实验中,科学家设置了一只铁丝身与木头的铁丝猴妈妈,在其身上接上奶瓶,能够提供小猴奶水;同时,科学家也放了一只绒布做的、但不提供奶水的绒布猴妈妈在旁边。实验结果显示,虽然小猴会在肚子饿时到铁丝猴妈妈处喝奶水,但是大部分的时间都会窝在绒布猴妈妈身边,若遇到危险(实验者放入的张牙舞爪的怪物)时,小猴子的恐惧感会因为拥抱绒布猴妈妈而缓和,也比较愿意探索原本不敢靠近的怪物。并且,即使绒布猴妈妈会喷出强劲气流或冰冷的水柱,甚至伸出铁钉刺伤小猴,小猴依然会在惊吓跳开之后回到绒布猴的怀抱中寻求抚慰,而非就此转向铁丝猴。由此可知,相较于给予食物的铁丝猴妈妈,小猴更愿意也更喜欢具温柔触感的绒布猴妈妈,也就推翻了因为“提供食物”而产生依附的假说了。
- 依附理论的概念最早由约翰·鲍比(John Bowlby)提出,他提及与一群犯罪少年的访谈内容,这些少年除了喜欢偷东西,对于任何人都不信任,人际互动也非常冷漠,经过访谈后,他发现这些孩子在童年时大多与母亲分开,甚至被遗弃,他也因此提出了依附理论的雏型:童年时期亲子依附关系的好坏,会影响未来的性格与人际互动。
- 依附理论不单引领了“依附”作为一种心理社会性过程的关注,亦带出大家对儿童发展的新认知。根据佛洛伊德理论,人在原欲(libido)的驱使下,对于不同物件的注视,会使先前的依附打破;若依附未能有效的打破,就会对人造成创伤,可能会导致精神病。然而,依附理论却认为:成长中的儿童并不需要打破原来的依附,而是学习在之前建立的依附关系中变得更为主动。
- 了解到依附关系的来源后,科学家进一步分类各种依附型态,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为约翰•鲍比的学生,她在乌干达和美国间观察亲子的互动方式,进而发展出评量婴儿依附型态的实验程序──“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科学家以照顾者和儿童分离、重聚时两者的互动来区分依附型态。
1.照顾者和孩子进入房间,照顾者把婴儿放在地板上,周围有玩具围绕,然后自己坐在房间的另一边。 |
2.女性陌生人进入房间,安静坐下一分钟后,尝试跟婴儿一起玩玩具。 |
3.照顾者悄悄离开房间,如果婴儿不难过,陌生人重新安静坐着;若婴儿难过,陌生人尝试安抚。 |
4.照顾者回到房间,参与婴儿的游戏,此时陌生人悄悄溜出房间。 |
5.照顾者再度离开房间,留下婴儿单独在房间里。 |
6.陌生人回到房间,如果婴儿难过,陌生人尝试安抚。 |
7.照顾者回到房间,陌生人溜出房间。 |
爱因斯沃斯以上述的实验结果把婴儿的依附型态区分为两种类型,安全性依附与焦虑性依附,而焦虑性依附又可以分成三种次类型,分别是逃避型、冲突型、迷失型:
-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此类的婴儿在研究结果中占大多数。在主要照顾者离开时会难过、哭泣;当主要照顾者回来时,婴儿会很快地靠近照顾者寻求安抚(例如索要抱抱),而且这类型的婴儿也比较容易被陌生人安抚。安全依附有助于婴儿的社会及情绪的发展,婴儿才能适应于亲本分离并且致力于探索环境,而发展出自我概念。
- “焦虑性的逃避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此类型的婴儿会回避和忽视主要照顾者的存在,对于照顾者的离开或回来都不表现出情绪。照顾者在时不去注意;照顾者离去亦显不出紧张痛苦,但是,如果他们出现苦恼的反应,陌生人和照顾者都可以很容易地安抚他们。这类型的婴儿对照顾者去而复返非但不表高兴,反而回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造成这种状况的主因通常为主要照顾者没耐心、对婴儿不敏感或表现出负面的反应、并拒绝身体接触等反应。逃避依附的婴儿表现出退缩、孤立、对学习没兴趣、缺乏动机,也可能会缺少人际关系。
- “焦虑性的冲突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这类型婴儿在照顾者离开时会非常的沮丧,但是当照顾者回到身旁时,婴儿明明想跟照顾者保持亲近却充满愤怒,变得十分矛盾。当照顾者开始注意他时又会想要反抗(例如吵着想要妈妈抱,但当妈妈真的抱起他们时,又扭动身体要下来)。此类的婴儿不容易被陌生人安抚,根据一些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此类型的婴儿的母亲/主要照顾者通常是照顾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满足婴儿的需求、不一致的行为。
- “焦虑性的迷失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此类婴儿没有明显的依附型态,但常表现出矛盾的行为,例如,重聚时会接近照顾者,但真的被抱起时并不会看着她,而且安抚之后又会突然大哭。婴儿通常经历过受惊吓的照顾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顾者。因为人际互动是不稳定的,所以导致婴儿无法有一致性的反应。面对照顾者,一般的婴儿看到照顾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镜子,而混乱型依附的婴儿看到照顾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从一面破碎的镜子看见自己。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成长时所经历的依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长大后的恋爱态度,因为他们在恋爱时会采取同一方式来对待他们的爱侣。
- 幼儿成长不同阶段中的依附建立和发展
根据对60名新生儿在一周岁前的追踪调查,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了依附在一周岁前的阶段性发展理论。根据该理论[8],在新生儿刚出生的第一个周年里,依附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 自我中心阶段(asocial stage):0 到 6周,小儿的笑与哭并不针对特定的人物。
- 非选择性依附(indiscriminate attachment):6周 到 7个月、开始注意不同的人物。
- 选择性依附(specific attachment):7个月 到 11个月、对某一个人物强烈的依附。对一些其他人物的明显依附也时常伴随。
Schaffer和Emerson在1964年提出的这个理论,被认为基本正确,但是学术界对这个理论的以下方面提出了质疑和反对:
- 学者们对得出这一理论的实验方法提出了质疑。由于对60名新生儿的追从调查中,部分新生儿的行为表现是有他们的父母自行记录的,学者们认为这些父母可能在长期的记录中会出现误报或草率记录的现象,导致调查数据不准确。
- 一些学者们认为所谓的“自我中心阶段(asocial stage)”, 新生儿并非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忽略具体任务的存在。一些学者们认为即使是非常年轻的新生儿也具有对特定人物的反应能力。Carpenter在1975年的论文中展示了两周岁的新生儿可以辨别他们母亲脸型和声音的能力。
基因与性格的关系[编辑]
长年以来人们相信父母的性格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且某些研究结果支持性格本身具有可遗传性,例如:关于抚养与亲生的研究就在探讨性格是否受基因遗传的影响。实验发现,母亲/父亲与亲生子女的性格相关性分别为 0.15 与 0.2,远高于抚养子女的 0.01 与 0.08,可以用来证明性格的先天遗传特性。还有像是 1989 年的明尼苏达双子家庭研究。在探讨基因与性格的关系时,可借由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生长环境的异同来分析,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性格比异卵双胞胎更接近。
表征遗传学(Epigenetics)的研究显示基因的效果会受到后天经验的调节,环境不仅与基因互动影响当世代表现,也会对基因有所选择,也就是环境推动了演化。其运作的机制是:在不涉及核苷酸序列改变的前提下,功能性相关的染色体改变。此种染色体改变的机制包括“DNA甲基化 (DNA methylation) ”和“组织蛋白修饰 (histone modification) ”等,这样的调控机制皆能在不影响DNA序列的前提下,造成基因表达的不同。另外,借由抑制蛋白结合在DNA的沉默基因区域,也能调控基因的表达。这些表观遗传学上的变化,也就是表观遗传现象,可能可以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保留下来,并可能持续遗传好几代,而这些变化都仅仅是在非基因因素的层次上,导致生物体基因表达的不同。
性格的演化与变异[编辑]
一个世纪以来,Darwin(1859)[13]演化理论在生物学上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近代演化心理学则源自于 Wilson(1975)[14]的社会生物学研究。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和日后的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提出的基本假设是:在演化过程中,提高有机体生存及繁衍子代机会的行为经过天择被保留,并成为人类性格的面向。
许多演化心理学研究都集中在择偶议题上,择偶涉及同性之间的竞争。由于男性与女性的功能不同,因此择偶标准也有差异。女性择偶时倾向于优先考量男性是否具有能稳定地提供情感与经济资源的性格特征与经济条件,此一倾向见诸于女性比男性更重视对象未来拥有稳定的工作或赚钱的能力(如学历),以及比男性更偏好对象具有严谨自律性(特别是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可倚赖性等三项特征)、成熟稳重与积极刚毅的性格特性。女性此种择偶偏好,显然有利于其成功地养育后代。另一方面,男性无论是长期择偶抑或短期择交,皆比女性更重视对象的年轻貌美,也比女性更会认为多偶的优点可满足性欲,男性的此种偏好模式显然也有利于繁衍更多的后代。因此,两性的择偶偏好差异可谓符合亲职投资说的预测。在吸引异性方面,男性认为对女性展现才能、经济资源及正面性格特征等方式较为有效,而女性大抵也偏好此种男性,显示异性间的性择可能促成同性间的择偶竞争。本研究的发现虽然与美国相关研究在不少方面是相同的,但我国女性可能受到华人文化的影响,而更强烈偏好认真负责、可以倚赖的男性。
进化论者还提出其他有争议的说法,他们根据择偶偏好的差异性,主张性关系忠诚和嫉妒来源应当存在性别差异。由于男性的择偶需求较为频繁,使他们比女性更容易出轨,也更关心伴侣是否忠实,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投资于他人的后代。这代表男性较可能背叛自己的伴侣,并且在遭到背叛时表现较强烈的嫉妒,且当男性激烈竞争伴侣时可能会导致暴力,例如 Wilson 和 Daly(1985)[15]发现男性的亲密暴力或加害人杀害其伴侣通常跟性忌妒与男性所有权相关。
- 演化取向的人性观
- 演化取向的人性观看来相当冷酷,因为物种必须用这样的方式才有助于适应,而且影响性格和社会行为的原因都在基因之中,上述论点降低积极改变的可能性。演化关乎改变,进化论者首先强调:当环境改变时,有机体唯有适应改变才有可能生存并繁衍后代,其演化造成的改变速度比我们所期待的更缓慢。
- 对演化取向的评价
- 有些批评者指出,演化心理学为当今不公平的社会状况提供辩护,倘若女生在经济和政治权力上低于男性,是因为物种演化适应的结果;倘若男性殴妻或是外遇,都是基因的影响造成的;假设某些种族在社会中拥有较多的权力和财富,这是因为其行为经过天择而保留,或是其基因较为优异。进化论者也受到科学社群的批评,他们指出,演化心理学的假说无法进行验证,演化心理学以繁衍策略来解释某些现象,但其实研究者通常都能找到其他解释,例如性格特质的性别差异可能出于体型或力气有别。
自我概念[编辑]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存在的体验,这种概念是一种认知结构,由态度、性格、价值观等组成,可以借由经验、反思、他人的反馈加深对自己的了解。虽然学者对于自我概念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皆认为其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知觉及判断,包含生理状态、人格、态度、社会角色、过去经验等认知。人在幼儿时期就会产生辨识自我的基本能力,而在之后自我概念的形成有五种主要途径
- 反映评价:也叫做反射性评价,是从他人得到关于自己的信息,以他人的看法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 社会比较:个体会以自己的能力、成就等与他人做对比,但得出的结论很容易受到比较对象影响,如“向上比较”与“向下比较”
- 自我知觉: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取得的成果会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出自己的特质,使之成为评价的标准
- 客观标准:以社会上客观的标准作为比较依据,但个体的内在、抽象的特色与能力难以评断
- 内省:被认为是认识自我较可靠的方式,以自己个人的想法作为评断标准,充满主观意识
如果用口红在十八个月大的儿童额头划一个红圈圈,然后在镜子前看到自己,会想要用手擦掉前额上的记号[16]。这个“红点”测试能检视儿童是否已经能辨识“自我”,理解镜中的影像就是自己。不过,在十八个月大之前,儿童看到镜子里前额有红点的小孩时,不会用手去摸自己前额的红点,而是去碰触镜子里“另一位儿童”前额的记号。这个测试为镜子测试。儿童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涵盖了自我的不同层面,包含情绪的感受和存在的连续性(“昨日的我和今天的我,都是同一个我”)。儿童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虽然和他人有相似的兴趣,但是也保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喜好。自我概念衍生关于自我的几个不同面向。
自尊[编辑]
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主观评价。包括对自己的信念,例如:“我不被爱”、“我值得”,以及情绪状态,例如:胜利、绝望、骄傲和羞耻。 在儿童能辨识自我之后,经由和其他个体的互动,就会产生自我的价值,也就是产生自尊。自尊的发展,从学前到青春期呈现不同的面貌,评估自尊的向度也愈来愈多。从演化的观点来看,这种极端正向的自尊促进年幼的儿童适应环境,帮助他们在面对频繁的失败时,能持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
低年级的儿童通常也具有较高的正向自尊,但是不像学龄前儿童那样夸大。当他们无法完成作业时,会感到挫折[17],但这样的失败并不会明显改变自尊。
中高年级的儿童(大约八到十二岁),开始利用“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建立自尊[18]。例如,注意到自己的桌球技巧不及队友,所以认为自己不能像队友一样成为优秀的桌球选手;但身边的朋友不少,显示自己的人缘不差。学龄儿童能区分自己在不同领域的自尊,同时开始运用特质归因。以上述例子而言,该学童可能会认为自己未来不会是运动健将,但会有不错的人际关系。
青春期时期,“社会比较”成为建立自尊的主要依据。青少年相当在意自己与他人比较之后的结果,因此相当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且同伴的评价会比自我的评价更有影响力。与儿童相较,青少年常使用持久特质来描述自己,故青春期的自我评价对后续成年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尊心与家长师生的关联 我们在儿童期,如果家长和老师用充满期待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则有助于我们培养自尊。如果我们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以后就较容易表现出自觉、勤奋和认真的特质。
传统上把积极、主动、勇敢、情绪经历短暂、甚至是攻击性强等特质视为高自尊,与以上相反的特质则直接归类为低自尊。但这样的归类方式事实上十分武断,可能只适用于某些社会发展状态,例如像二十世纪上半叶,国际间战乱不断的社会环境。也可以说,当时对人类心理状态的研究只能从过去人类的行为归纳,社会发展到现今,这些归纳出来的理论往往已经不合用。
当今不论是心理学还是企业管理界,一般仍相信自尊与社会化、人际间的活跃度有关。高自尊的人会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行为,且能从其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而低自尊的人无法信任社会和群体,因而无法融入群体当中,演变出离群索居,甚至是暴力倾向。
自尊又分成外在和内在两部分。外在自尊是指在与人相处时,能主动的和人互动、建立关系,适当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要。内在自尊指个人如何看待或对待自己,会决定对自己好坏的评价和信心的程度。一个自我肯定的人,对外能表现肯定的行为,对内能对自己采肯定的态度,而形成正向的自我意象或概念。 自尊与我们心理健康的关系极为密切。自尊乃是我们心理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幸福的根源。
拥有健康自尊水平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 坚信某些价值观和原则,即使遇到反对,也准备捍卫它们,感到足够安全,可以根据经验修改它们。
- 能够按照他们认为的最佳选择行事,相信自己的判断,当别人不喜欢他们的选择时不会感到内疚。
- 不要浪费时间过度担心过去发生的事情,也不要担心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他们从过去学习并计划未来,但尽情投入地活在当下。
- 完全相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失败和困难之后不会犹豫。他们在需要时向他人寻求帮助。
- 认为自己在尊严上与他人平等,而不是低人一等,同时接受某些才能、个人声望或经济地位的差异。
- 了解他们对他人来说是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人,至少对与他们有友谊的人来说是这样。
- 抵制操纵,只有在看起来合适和方便的情况下才与他人合作。
- 承认并接受不同的内在感受和驱动力,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有在他们选择时才会向他人展示这些驱动力。
- 能够享受各式各样的活动。
- 对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很敏感,尊重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不主张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而繁荣的权利或愿望。
- 当挑战出现时,可以努力寻找解决方案并表达不满,而不会贬低自己或他人。
生命不同时期的性格发展观点[编辑]
艾瑞克森的人格发展论[编辑]
艾瑞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人格发展论(亦称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一边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征为立论基础,并将人生全程视为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历程,同时也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源自于自我成长的内在因素;而此内在因素具有社会性,因此人格发展是个体以自我为基础的心理社会发展(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过程。
人格发展论的基本概念[编辑]
人格发展论以五个结构性概念为基础:
- 发展阶段(Stage of development):艾瑞克森依照人生危机性质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冲突存在,而所谓的成长,便是克服这些冲突的过程。在人格发展历程中,个体在不同时期学习适应不同的困难,化解不同的危机,而后逐渐上升,最后完成其整体性的自我。
- 发展任务(development task):人生的发展任务包含友谊、自我评价、具体运算、技能学习、团队游戏,发展任务界定了在一个特定社会中每一个年龄阶段上健康的、正常的发展。这些任务形成一个序列:成功地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导致发展及成功地完成下一个阶段任务的更大可能性。发展任务的完成受到前一阶段中心理社会危机解决程度影响,一个阶段任务的失败,导致下个阶段任务的重大困难,或使下个阶段任务不可能完成。
- 心理社会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个体出生后,便开始与环境接触互动,在互动中,一方面由于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使个体在社会适应中产生心理上的困难,称之为心理社会危机。艾瑞克森以一条线的两极对立的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危机,危机的意义在于若某一阶段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话,将有助于以后阶段的发展,反之,对日后发展有负向影响。因此,发展危机也就是发展转机;没有发展危机,个体的自我就无从获得充分的发展。
- 重要关系的范围(radius of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艾瑞克森指出了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重要关系的范围,每一个人在每一个生活阶段都有一个重要关系的网络,这种关系的网络因人而异,但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不断增加的重要关系网络,以进入更广阔的社会领域。
- 因应行为(coping behavior):主要适应自我品质和核心病症,包含解决压力的积极努力和创设对每一个发展阶段考验的新解决方法。
阶段 | 年龄 | 发展任务与危机 | 发展顺利的特征 | 发展障碍者特征 |
1 | 0-1(婴儿期) | 信任与不信任 | 对人信任,有安全感 | 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 |
2 | 2-3(幼儿期) | 自主行动(自律)与羞怯怀疑(害羞) | 能按社会行为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 | 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 |
3 | 4-6(学龄前儿童期) | 自动自发(主动)与退缩愧疚(罪恶感) | 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 | 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 |
4 | 6-11(学龄儿童期) | 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 | 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 | 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 |
5 | 12-18(青少年期-青春期) | 自我统整(认同)与角色混淆 | 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 | 生活无目的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 |
6 | 19-30(成年早期) | 友爱亲密与孤癖疏离(亲密与孤立) | 与人相处有亲密感 | 与社会疏离,时感寂寞孤独 |
7 | 31-50(成年中期) | 精力充沛(生产)与停滞颓废 | 热爱家庭关怀社会,有责任心有正义感 | 不关心别人生活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 |
8 | 50-生命终点(成年晚期-老年期) | 自我荣耀(统整)与悲观绝望 | 随心所欲,安享余年 | 悔恨旧事,徒呼负负 |
青少年时期的性格发展[编辑]
青少年时期的定义
青少年期(adolescence)意指童年到成年之间的时期,生理上大约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在此时期,发展属于个人的认同,进而影响成人期的发展。
《张氏心理学辞典》将“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义为:指由青春期开始到身心渐臻于成熟的发展阶段;女性约自 12 岁到 21 岁之间,男性约自 13 岁到 22 岁之间,儿童期后到成年期之间的一段大约十年期间称为青年期。
影响青少年时期性格发展的因素
- 身体发展:身体上的发展会因为早晚问题、体型胖瘦、高矮,造成个体心理不平衡,影响人格发展。此阶段的青少年很在意自己的外表,会与同侪做比较,以致于只要自己何别人的身体上有不同之 处就会引发自卑或妒忌的心理,甚至用不适当的方法想和别人一样。
- 成熟速度:早熟的青少年较自信和独立,少有叛逆倾向,社交方面表现较好;而晚熟的青少年则较为消极,依赖性强,对父母的反抗倾向亦强。
- 心智能力:心智能力高的青少年除了学习能力强、处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也较能适应新环境,发展健全的人格。
- 童年生活:童年的生活经验塑造的行为和生活态度将直接影响青少年在性格上的不同。例如: 童年时家庭的不和谐气氛,小时候常被施予暴力行为的孩子,长大后的负面情绪 就较多、并且缺乏自信。
- 同侪团体:青少年时期的少年想摆脱父母而独立自主,反抗意识也特别强盛,少年无法接受父母或师长强迫要接受的传统观念或价值观,进而想获取同侪间的任同,且易受同侪之间的影响。
- 社会价值观:如新闻媒体的事件、人物,常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影响青少年的 人格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和社会发展特征
在情绪辨识上,相对于年纪较小的国小高年级儿童和年纪较大的成人,青少年需要比较多的时间来辨识脸部的细微情绪差异,而且这个情绪处理历程的发展和需要讯息回馈以进行决策的脑区(如纹状体(Striatum))运作有关[19]。青少年生理变化的时机,也就是早熟或晚熟都会影响个人社会发展。早熟的男孩比起尚未进入青春期的十二岁男孩有比较好的心情,而且对自己的外貌和体格更加满意,但是早熟的男孩较缺乏自我控制,他们有较高的几率会抽烟、喝酒和使用成瘾药物[20]。相反地,晚熟的男孩在十二岁时比较不满意自我,但是十八岁时的发展较为健康[21]。早熟对于女孩的影响和男孩不同,早熟的女孩比较忧郁和焦虑,自尊也较低,并且对自己的外观比较不满意[22]。
一般观念认为青春期中,子女和家长的关系较紧张,研究确实支持这一印象[23]。青春期时,亲子间的争执增加而亲密程度减退[24]。然而,青春期初期的亲子冲突增加,会让后期的亲子关系比较稳定。如果家长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支持,并且坚持清楚的原则,则子女不太会有长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25];但是,若家长使用威权或过度溺爱的教养方式,则子女较容易出现行为问题[26]。
老年期的性格发展[编辑]
过去十年间,许多研究开始探讨晚年的性格运作,由于老年伴随着各种身心状况改变,因此一开始研究预设老年人的心理经验主要是负面的。但研究结果显示在自尊,心理幸福感.......等客观的量表上,老年人的情况并不比年轻人来的差,表现出相当的心理“韧性”。因此他们多半能承受老年所伴随的生活困难、疾病等,维持相当坚强的自我信念及个人幸福感。于是德国心理学家巴提士(Paul Baltes)提出“择适补偿模型”(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 model,简称 SOC 模型)指出:“发展的本质涉及失去或交换,当从某生活阶段进展到下一阶段,人们会失去某些心理特质,也会获得新的心理特质。”因此,依照巴提士的模型,可推断老年人虽不能再工作、剧烈运动等,但在其选择的生活领域里,借由将精力投注在少数重要的生活面向上,可以补偿身体或认知上的衰退,维持幸福感。[27]
在进入高龄阶段,人的生理活动逐步衰退,社会角色也开始转变,面临自我概念的重新定义。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性格特点,到了老年则被低沉、缓慢、沉默、冷淡的性格取代。这是因为人老了,身体多病和生活条件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所造成的。如果老年人身体十分健康、生活条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或者生活虽有变化却能够良好地适应,则性格通常不会发生重大改变。
由 Erikson 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来看,“统整”相对于“绝望”是老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统整是将过去的感受与现实状况加以整理,并对结果感到满意。老年人如果能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在年老时能获得较好的适应,反之,如果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认为自己虚度一生,则会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感受。
卡汀生的社会情绪性选择论[编辑]
卡汀生(Laura L. Carstensen)的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主要在探讨社会动机在生命过程中的转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生理和部分心理机能会逐渐下降,但是情绪方面却并未随着年龄增加而呈现简单下降趋势。其基本的想法为:“人们会察觉中不同时间点的机会和限制”。
社会情绪性选择论有三个理论预设:
- 首先认为社会交往对于人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人的社交兴趣和社会依恋一直都在演化;
- 其次认为人本质上是动机性的动物,期待实现的目标指导着人的行为;
- 最后认为人有着多重甚至相反的目标,目标的选择先于活动。
人对生存时间的知觉,是充足的还是有限的,影响着对目标进行选择的评估过程。时间知觉是人动机的组成部分,影响着人对社交目标的选择与追求。“目标总是存在于时间背景中,目标选择从根本上来讲依赖于时间的知觉” 。该理论宣称随着人的生命历程时间范围的缩短(通常如人的衰老),不同目标的优先性就会发生变化。个体会变得愈加挑剔,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在情绪上有意义的目标和活动。该理论还认为,动机的转移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认知加工。老年人的认知加工表现出积极效应(positivity effect),对情绪信息尤其是积极信息的注意和记忆得较好,偏好积极信息。
实验过程
研究者分别给予老人和年轻人一张列有不同类型人物的清单,并请他们对于这些人做出评价,借由这种方式去判断哪一向度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研究显示老年人较注意可增进目前情绪经验的名单;而年轻人则会注意未来资讯的可能性,如认识新朋友,以习得关于世界的新事物。
研究结果
如果人们认为他们的未来没有限制,往往会关注指向未来/与知识有关的目标,但如果他们觉得时间将要耗尽,他们的关注一般会转向指向现在/与情绪有关的目标。年轻人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所以他们会追求旨在获取信息的、指向未来的目标,这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年轻人持有这样的社交目标,会追求包括各种各样社交伙伴的、相对更大的社交网络。然而,当人们变老,未来显得越来越有限,他们的目标大多地指向现在而不是未来,也更注重最大限度的情绪满足。这就是老年人放弃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原因所在;他们的目标指向社会交往的质量而非数量。的确,该理论预测任何人只要认为自己的未来不长远,就会花更多的时间与少数几个亲密好友相处,而不是把时间用来和各种各样的普通朋友交往——这正是年轻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所剩时日无多时人际交往的情形。该理论的研究通常会比较不同年龄组(即年轻人与老年人),但社交目标优先性的转变是个逐渐的过程,早在成年早期就开始了。更重要的是,该理论声称社交目标的转移并非由衰老所引起,而是由与衰老有关的时间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研究者也发现在不同的样本:挪威人、基督教修女、非裔美国人、华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中,老年人比青年人能更好地控制他们的情绪,体验到的消极情绪也更少。
如该理论一开始所预期的,老年人将思考集中在名单上人物的情绪特性,较不在乎是否可以获得对未来有用的资讯。相对的,年轻人则是将焦点集中在认识新人物,已获得新讯息的可能性上,而不在意是否带来正向情绪。由于老年人知道自己已处于生命晚期,因此较注意会伴随立即情绪回馈的社会经验。有趣的是,后续研究在带有艾滋病阳性反应的男性身上也发现了相似的结果,他们均面临生命消逝的情境,因而和老年人一样非常关注能立即带来正向情绪回馈的社会关系。[28]
最新研究[编辑]
基因、性格特质与政治兴趣之间的关系[29][编辑]
前言[编辑]
政治兴趣是其中一个能影响个人的政治参与的因素,但对于政治取向(political orientation)的由来,人们还不是了解很多。而越来越多研究在尝试阐明生物与心理因子在政治兴趣上所扮演的角色。近期,在政治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里也显示了大部分性格特质是可遗传且与政治兴趣有一定的联系。
内容[编辑]
政治兴趣(political interest)系一种对于政治的好奇,关心或关注。而近期研究也显示个人的年龄,收入与教育程度都与个人的政治兴趣成正向关系。近期的研究着重于了解五大性格特质(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与政治兴趣之间的关系。
人格特质与政治[编辑]
五大性格特质与政治兴趣[编辑]
- 外向性(extraversion):与政治兴趣成正相关,因为外向的人更愿意向社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与信念。
- 神经质(neuroticism):与政治兴趣成负相关,这一类的人更容易比一般人产生焦虑的状态,因此他们不愿与参与容易引起冲突且使得他们更焦虑的政治。
-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认真、勤奋、小心翼翼,与政治兴趣成正相关,这一类的人趋向于认为政治系一种公民的责任且系一种社会常态。
- 亲和性(agreeableness):与政治兴趣成负相关,这一类人不喜欢发生冲突,而政治经常伴随着无可避免的冲突。
- 经验开放性(openness):与政治兴趣成正相关,这一类人更愿意去理解和吸收不同的知识。经验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
结果显示政治兴趣与性格特质之间的相关性有显著的影响。但必须注意的是,研究里只解释了一部分在政治兴趣程度的差异性,政治兴趣的差异还是由许多其他因素所影响。
五大性格特质与政治态度[编辑]
针对五大性格特质与政治态度中自由-保守的光谱之研究指出五大性格特质与政治态度有关。将亲和性的定义拆解成同理心与礼貌两个向度之后发现,在亲和性中的同理心得分较高者,倾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与利他主义;而在礼貌的向度得分较高者,倾向政治上的保守派。而在尽责性中的守序向度,也与保守主义与传统主义相关。相对地,在经验开放性得分较高者,则与保守主义呈现负相关。虽然此研究也指出人格不是决定政治态度的唯一条件,但在政治逐渐极化的今日,理解人格对于政治态度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30]。
MBTI 与政治态度[编辑]
研究指出,MBTI 与政治态度大致而言没有显著的关连。在 MBTI 的四个向度中,只有外向 - 内向的向度与政治倾向有关。在自由 - 保守的政治态度光谱中,外向者比内向者显著倾向自由派。但同时,其他的因素,例如对于不确定性的接受程度对于政治态度有更大的影响。[31]
公共服务动机(The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PSM)[编辑]
Perry 和Wise 两学者认为,公共服务动机是指“个人受到公共制度与组织区使得一种倾向”。包含理性动机、基于规范动机、以及情感动机。说明如下:
- 理性动机:是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
- 规范的动机:是指对规范的遵从。
- 情感动机:指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情感反应。例如:对政体价值的热爱、对他人的同情心等。
综上所述,公共服务动机是为“个人对来自公共机构的独特的动机反应倾向,该定义清楚强调动机诉求,例如与公共组织有关的公民责任和同情心。”
另外,关于PSM的相关实务研究,Perry 将公共服务动机分为4个构面,说明如下:
- 公共服务的吸引力(Attraction to Public Service):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所采取的政策或者是服务,能够认同并参与其中。
- 公共价值的承诺(Commitment to Public Values):是指愿意对民众有益事项的付出程度。
- 同情心:(Compassion):指对别人不幸的遭遇,表示同样的情绪或感情。
- 自我牺牲(Self-sacrifice):代表为了正义或其他利益而舍弃自身的利益甚至性命,为一无私的行为。
以五大特质连结性格与利社会行为[32][编辑]
摘要[编辑]
利社会性格的探讨长期争议不断,近年来许多研究试图探讨利社会行为背后的模式及原因,参考并延伸先前的研究,我们知道利社会行为和五大特质中的亲和性(Agreeableness)成正相关,和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成负相关。
内容[编辑]
此研究假设在五大特质中,亲和性与情绪不稳定性为最直接导向同理关怀及个人苦恼的两项特质,且同理关怀及个人苦恼分别为促进或减少帮助他人等利社会行为的因素,其中同理关怀较具主导性。
研究中做了三种模型来讨论五大特质和同理关怀及个人苦恼间的关系,分别为五大特质模型、浓缩模型(亲和性、情绪不稳定性、开放性)、利社会人格模型(亲和性、情绪不稳定性),而模型优劣依序为利社会人格模型、浓缩模型、五大特质模型。
结论[编辑]
研究结果认为亲和性的确和同理关怀有很大的关连,且具备低亲和性的人并非不会同理关怀,而是需要适当的刺激才会产生,但并无法明确地指出情绪不稳定性对个人苦恼有无增减,以及个人苦恼是否会减少利社会行为。
性与人格[编辑]
前言[编辑]
在著名的性学大师金赛(Kinsey)之前,有关性与人格之间的关联可说是凤毛麟角。事实上,就算是金赛大师,在人格与性之间的关系依然着墨不多,主要还是侧重在性与性高潮之间的影响。因此,以科学化的方式来研究性与人格的研究历史不超过 20 年,许多部分仍待厘清。本篇将继承部分先前遗传学与人格的内容,分别探讨性对于外向人格、内向人格与情绪化人格之间的交互关系。
研究内容[编辑]
首先,让我们看看外向型的人。
大致上,外向者通常比较好交际、富领导力、喜欢追求感官刺激,但却善变,而且相当不重视道德行为。他们在性方面的行为又是如何呢? 也许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而明确地给予他们如下的模式:
- 外向者比内向者较可能发生婚前性行为。
- 外向者比内向者较可能发生婚外性行为。
- 外向者比内向者较可能提早具有性交经验。
也许可以想到更多类似的假设,但以上这些已足以显示“外向型”理论可导衍出的行为预测。当然,我们也可以针对神经质或情绪化者性格向度与性行为之关系加以预测,但不对此加以详述,原因是神经质者所具有的忧虑和恐惧本质,往往使他们对性方面有关事项避之犹恐不及,遑论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了。
结论[编辑]
有关性类型所得的重要资料很多,将它们予以浓缩。诚如所料地,外向者较少手淫,但较早开始有爱抚的行为,且较为热衷于此。外向者也比内向者较早开始体验性交,外向者性交次数为内向者的两倍,同时拥有较多性伴侣。外向男性在性交前的爱抚行为比内向男性持续较久,而女性则无此种倾向。然而此点并不足为奇,毕竟在我们当前的社会中,性行为方面依然由男性采取主动。至于口交行为,外向者也比内向者来得频繁,其他各种性交姿势均是如此(根据调查所得,超过 95℅的男性喜欢进行口交以及尝试各种不同性交姿势,而女性所占的比率却少于 5%),最后,外向女性比内向者较能体验到性高潮。以上这些调查结果,均与我们的预料大致相同,同时也证实我们在转换行为、制约学习各方面的实验结果。由此可见,内外向类型对于一个人性行为的频率,偏好方式与性高潮都具有决定性。
五大性格与健康的关系[编辑]
人们是否会因为其性格而对身体健康、甚至对寿命长短造成影响呢?比如就直觉上来说,我们可能会觉得一个具有审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的人对于自我健康管理比较要求;具有外向(extroversion)特性的人会较常进行社交活动,比较少整天宅在家里使活动量过少等。
对于以上想法,根据 Joshua Jackson 等人在 2015 的一项研究,他们将 600 名受试者在 1935-1938 年所作的性格测试换算成大五性格指标,并观察他们的寿命。他们发现对于男性而言在他人视角下,审慎(conscientiousness)特性比平均高一个标准差时,死亡风险降低了 29%;而开放性(openness)比平均高一个标准差时,死亡风险降低了 15%,然而其他三项特质并未对寿命有显著影响。对于女性而言,当在他人视角下的亲和力(agreeableness)比平均高一个标准差时,死亡风险降低了 15%;而他人视角下的神经质(neuroticism)比平均低一个标准差时,死亡风险降低了 15%,其他特质则与寿命没有关联。在自评性格方面,男性死亡风险同样的随审慎或开放性增加而降低;但是女性的死亡风险却与自评性格没有关联。[33]Jasna Hudek-Knezevic 与 Igor Kardum 在 2009 年也发表了一篇研究,他们观察 822 名健康自愿者(384 男 438 女)大五性格与健康状态的关联,得到大五性格里神经质与健康状况具有最强的关系,但基本上五种性格都与健康有些微的关联性。[34]另外在一份研究日本老人的论文里,审慎、外向性和开放性高的人死亡风险较低。[35]
除了统计上的证据之外,研究发现不同性格也有不同的免疫系统表现。他们招募了 121 位平均年龄 24 岁的受试者检验他们血液中的免疫相关基因转录出的 RNA,结果发现外向性较高的人会伴随高促炎基因的表现,而较审慎性的人伴随着促炎基因表现量的降低。[36]
五大性格与休闲活动[编辑]
就心理学领域而言,普遍认为知觉自由(perceived freedom)、自我抉择(self-determination)与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是决定休闲与否的最重要因素,故人类的休闲行为极可能反应个人人格因素。将各研究对五大人格特质与休闲行为关联进行统整得出下表:
人格特质 | 特质描述 | 相关之休闲行为 |
---|---|---|
神经性 | 易沮丧、焦虑、愤怒、受伤 | 不参与休闲 |
外向性 | 勇于表现、热心、喜爱刺激 | 运动冒险性休闲、社交服务性休闲、常参与各类休闲 |
开放性 | 富想像力、创造力的、易表达感觉的 | 知识艺术性休闲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爱人、谦卑 | 社交服务性休闲 |
严谨性 | 按部就班、有责任、追求成就 | 知识艺术性休闲、闲意放松型休闲 |
五大性格与休闲阻碍[编辑]
休闲阻碍指影响个体主观知觉不喜欢或无法继续参与某休闲活动的因素。休闲阻碍程度越高,休闲参与程度似乎越低,研究者依据此定义提出下列假说:[37] 一、个人内在阻碍越高,整体休闲参与越低 二、人际间阻碍越高,整体休闲参与越低 三、结构性阻碍越高,整体休闲参与越低 四、整体休闲阻碍越高,整体休闲参与越低
人格特质 | 特质描述 | 假定具相关之休闲阻碍 |
---|---|---|
神经性 | 易沮丧、焦虑、愤怒、受伤 | 个人内在阻碍高、人际间阻碍高、整体休闲阻碍高 |
外向性 | 勇于表现、热心、喜爱刺激 | 个人内在阻碍低、人际间阻碍低、整体休闲阻碍低 |
开放性 | 富想像力、创造力的、易表达感觉的 | 不明确 |
友善性 | 善良、合作、爱人、谦卑 | 人际间阻碍低 |
严谨性 | 按部就班、有责任、追求成就 | 个人内在阻碍高 |
五大性格和学生主修之大学科系关系[编辑]
各个科系里头的学生们是否具有相似的特质?或是统计上具有共同的某些特质呢?不同学院的学生之间五大性格的比例可能存在差异。Vedel (2016) 综整历年相关研究,主要可看到[38]:
- 美术系和心理系的学生的经验开放性(Openness)和神经质(Neuroticism)在统计上有比较高的数字
- 政治系在经验开放性(Openness)统计数字较高
- 经济系,法律系,政治系和医学系在外向性(Extraversion)的统计数字较高
- 医学院和心理学,艺术系和科学类科的学生在愉悦的(Agreeableness)特质具有较高数值
- 比较特别的部分是,艺术系的学生在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个体对目标的自律性,坚持性,尽责性,具有比较低的统计数字
尽管研究结果呈现统计数字且在统计意义上具有显著差异,然而,各个领域存在着例外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升学和就职前可借由性格分析,了解自己的性格倾向,可作为后续职涯探索的参考。
五大性格在不同国家的差异[编辑]
特质论心理学家对于上述五大因素在不同的文化中是否存在有兴趣,因此做了很多研究。心理学家(De Raad、 Perugini、 Hrebickova、Szatora)曾设计由英文翻译成欧洲各国语言的特质测量工具(五大性格量表:NEO-PI-R),并以欧洲各国人家人民做为调查对象,发现这五大因素普遍存在欧洲各国的人民。然而,上述研究受到抨击,认为由英文翻译成各国的测量工具里,心理学家强加的名词对测量的结果的反应会有偏差。比如说,某个文化可能原本不重视心里的开放度,但是由于在测量工具中心理学家特别列了一个心里开放度的选项,而使测量对象被提醒,造成测量上的误差。
有鉴于此,部分心理学家认为要透过研究各国语言与性格有关的词汇或描述来做研究。结果发现,并不是每个国家里都有上述的五大因素模式,大部分的国家里只有外向性,亲和力,审慎度三项是比较共同的。因此,五大因素在各国里皆出现这个说法是不恰当的。除此之外,部分心理学家在研究华人语言对性格的描述时,发现有大量词汇描述了没有出现在五大因素架构的特质,这些特质包括:精明干练、勤俭横毅、温顺随和、诚信淡泊、豪迈直爽、与乐观自在。这些研究的结果可以导引出两项结论:首先,具有文化普同性的特质反映着这些特质很可能是天生,也就是人与生俱来本就具有的特质,这些特质具有生物的基础,是人性的一部分;而非文化普同性的特质则代表着人的特质表现与文化有关,也就是文化会导引进来塑造人的特质,或是让某些特质被放大。这代表文化在促进个体对所处环境的适应表现中,有很大的影响。
性格特质对压力造成的影响[编辑]
韩国国家基金会分析性格的五大特质与性别[39][40],个体意识到之压力与压力所造成之症状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想要知道个性是否对压力的感受造成影响。此实验测试了 3950 个个体,分别使用各个量表来分析其压力指数,压力症状,以及个性的资料。
实验结果发现,神经质(Neuroticism)和 外向性(Extraversion)对压力有直接的影响,而其中,较高的神经质(Neuroticism)特性和较低落的外向性(Extraversion) 和愉悦的(Agreeableness)以及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会让人容易产生高压力以及高压力症状。
成人初期是人格发展的熔炉[编辑]
摘要[编辑]
过去二十年来,以成人初期和青少年晚期为重点的人格发展研究迅速加快。 研究结果[41]发现在成年初期人格特质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成长。新社会分析模式(Neo-Socioanalytic model)和成年初显期理论(the theory of emerging adulthood)中讨论到个性和人格在成年初期时发展变化的潜在因素。
内容[编辑]
新社会分析人格模型潜在地阐明个性心理学和成年初显期的研究之间重叠和不同的地方。此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年轻人格领域的最新发展,认为性格心理学与成人初显期研究之间有着丰富的互动关系。
此模型由四个主要和本质上不同的个性领域组成:
- 特征(Traits):在相似的状况下中产生习惯性的思考、感觉、行为模式等。
- 价值观和动机(Value and Motives):在人们的生活中渴望做的事或想拥有的东西。
- 能力(Abilities):被视为是自我认知的透镜,而也包含其他部分,例如:情绪。
- 叙述(Narratives):了解个体本身、个体的环境,和个体的故事。
社会投资原则[编辑]
社会投资被定义为对成人的社会角色所下的投资及承诺。社会对于人的投资除了技能、政策保障外,无形中也影响人们在成年初期时的自觉性和情绪稳定性等方面往往会增加。而人格特质发生变化是因为对传统社会角色带给他们对养育、负责任和情感稳定的经验和期望。这是一个规范的过程,因为在大多数社会中,社会投资的动机常是为了建构家庭、扩展事业,和服务社区而做出相对应的社会结构投资,而成为自身或社会所期待的成年角色。 研究指出,与工作及家庭相关的社会投资与善良、尽责性,及情绪稳定性产生高度正相关;与宗教相关的社会投资则与善良及社会化有高度正相关;与志愿活动参与相关的社会投资则与善良有高度正相关,而且付出更多投资在志愿参与者的性格特征有更温情、有组织性、负责任、少忧虑、少神经紧绷的趋势。 社会投资对于个体的效益极大,由于社会对于个体的支持而使个体有更良好的身心健康条件,更长寿,而对于人格的养成发展也有高度相关性。
结论[编辑]
现今普遍认为,人格特征(personality traits)是发展的现象,并非静态。其中青年期(young adulthood)为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概念与成年萌发期(emerging adulthood)的观点相符[42]。成年萌发期系指青少年过渡至成年的发展阶段,此阶段常发生于 18~25 岁期间。
自恋人格的异常(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NPD)[编辑]
"Narcissistic" 这个词源自希腊神话中一名叫Narcissus的俊美青年,他因为被自己水中的倒影迷住而掉进水里淹死。在现今时代中,也会用“自恋”来称过度放大自我的价值的人。心理学家对“自恋”现象做研究,发现部分人会因“过度自恋”而发展成的一种人格上的疾病。 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是一种长久性的人格疾患。患者往往会过度夸大强化自我的重要性,而在广泛层面有幻想的倾向,例如幻想自己成功、拥有无限的权力,才华和美貌超乎常人,或是自身的爱情是很完美;这些幻想又加强了自恋性人格的自尊心、自我中心。 同时过度渴求别人的赞赏,但只要旁人指出他们的幻想不切实际,自恋的人会觉得被羞辱了,因为他们没办法维持别人对他们的“高度评价”;为了逃脱这种自尊被掀开后的空虚、价值低落感,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勒索、暴力行为、反过来羞辱对方,或是出现逃避心态。 患者也缺乏同理他人行为的能力,他们会花很多时间,思考如何获得权力、成功或提升外在形象 ,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患者经常无意识地利用身边的人。这样的行为通常始于青春期,陆续在各式各样的情境中展现。 这种病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非常外向,容易观察的 grandiose(雄伟)型的自恋,而另外一种是比较内敛的:
grandiose(雄伟)型自恋 | vulnerable(脆弱)型自恋 | |
---|---|---|
外显特质 | 极度外向、霸权主义且自我膨胀,利用浮夸的言行吸引别人的关注和爱慕 | 外观上察觉不出什么明显的症状,但是这类的人会对于外界眼光非常敏感。有着脆弱的自尊心却又渴望得到肯定,会因为失败而容易轻视和压迫自己(如:下次一定要得到)。常透过表现的漠不关心、居高临下、犀利批判的态度吸引他人注意。 |
追求目标 | 喜欢追求权力与注意,多从事政治家、明星、各界领袖等在人群中非常突出的职位 | 不特别追求权力,倾向获得肯定和注意力,进而提升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
负面影响 | 对患者本身没什么伤害,但给身边的人伤害,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疾病(只伤害身边人)。因为通常这类的患者只为了让自己获得关注,而比较没办法去注意其他人,导致其他人受折腾。 | 受害者就是患者本身,如过度贬低自我价值,却又太在乎他人眼光而感到痛苦。 |
家庭因素 | 照顾者从小过度宠溺孩子,这小孩子在将来会有很大的机会得到grandiose(雄伟)型的自恋。 | 照顾者从小就对孩子非常冷淡,却又对于孩子的控制十足,那么小孩子在长大后会得到 vulnerable (脆弱)型的自恋的机会就会比较大。 |
以下 9 项症状中,只要出现 5 项以上,就有疑似自恋性人格障碍倾向的可能:
- 夸大自己的“重要性”跟能力,像是夸耀自己的成就与才华。在毫无具体作为的情况下,要别人视他们为佼佼者、胜过所有人的卓越
- 专注在幻想无限的成功、权力、才华、外貌或是完美的爱情
- 相信自己“特殊又唯一”,只有高知识分子、高阶层、达官贵人等其他“特殊的人”能了解他们
- 无论受到多少的赞美,永远觉得不够
- 强调特权,希望别人主动对自己礼遇、提供优惠,或是自动服从、满足自己的意愿
- 跟别人相处时,会不断占别人便宜直到“榨取”的地步,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 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需求
- 常常嫉妒、羡慕别人,但又相信别人正在嫉妒、羡慕自己
- 表现出非常自大跟傲慢的态度
自恋性人格障碍目前所知没有单一的成因,目前被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 IV)归类为B型人格疾患,一般需借由精神科的专家进行一系列的访谈后,才得以诊断。且每个人发生的原因都不同,可能是小时候父母的期望很高、过度赞美;相反的,遭受忽视、虐待也可能形成自恋性人格障碍,每个人的特质、家庭环境、求学环境的影响不尽相同。 自恋性人格障碍因为自尊很脆弱、容易陷于幻想中,因此在美国的统计中,患者可能会同时滥用药物、酗酒,让自己沉浸在幻想里面。目前可以透过心理治疗的方式,帮助自恋者丢掉太多虚假的自尊,建立真正的自信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出成因,所以尝试家庭疗法、团体疗法也是必要的;但对于自恋者来说,很难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也很难让他们接受治疗。不过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体内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浓度会偏高,先透过服用抗忧郁的药物,可以让他们对于“接受治疗”增加一些意愿,不会那么焦虑。[43][44]
目前自恋型人格疾患还没有明确的治疗方式。普遍认为,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而年轻者多于年长者。
人格遗传[编辑]
遗传对人格的影响[编辑]
二十世纪初遗传和环境两派主张争论不休。高尔顿(F. Galton, 1822~1911)在十九世纪末研究天才遗传后,开始从事差异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同卵双生子遗传相同,若有差异,应是环境影响所致;至于异卵双生子的差别,则遗传与环境都有影响。
1960 年代高特曼(Irving Gottesman)研究指出,遗传性的社会内向型人格在男性中相当显著,而司卡(S. Scarr)于 1969 年发现社会内外向型人格在双生女中是由基因所决定,并认为此人格在幼儿出生后第一年即可看出,此后表现也相当稳定,可见是由遗传而得。此后高特曼等又发现遗传的人格特质自青年期以至成年,表现相当稳定,即未因环境影响而有显著改变。成年以后,随着年龄增加,某些人格特质可能出现改变的迹象,他们推论,改变的成因是环境影响引发的基因功能变化。至 1990 年代,在社会内外向人格方面,从事人格遗传的研究者多半认为遗传对此项人格特质有其决定力,至于与遗传不一致的现象,可能是生物化学的误差所致。
此外,俄国发生学家督詹斯吉(T. Dobzhansky)认为人格的形成,含有两种因素,分别是发生的固定性、显性的可塑性。人类进化的主要特征,在于人格特质中有一种控制的可塑性,使人可透过教育,开创社会与文化,如果能继续发展,人格特质便可从显性方面观察。实际上,个体的人格发展都有其独特处,人格特质的差异即反映于环境中。[45]
争论[编辑]
人格遗传是争论已久的问题,而中国和西洋早期都相信人格特质可以遗传。中国有龙生龙,凤生凤的俗语,而西方柏拉图(Plato, 427-347 B.C.)的[理想国]中也说过:“上帝造人时放入不同的金属,把黄金置入帝王中,白银置入官员中,钢铁置入工匠中。多数儿童都像父母,不过金质父母也会偶然生出银质子女,银质父母也会生出金质子女”。大体上,一种父母总会生出同质的下一代,至十八、十九世纪,西方仍然相信人格的差别来自先天遗传。然而仍有许多观点难以接受人格遗传说,其中原因包含以下几点:
- 犹太教与基督教传统:依照宗教传统的观点,人拥有自由意志,无论是犯罪或行善,个体拥有绝对的自由。因此,认为某些人格特点由遗传而定的观点,与此宗教观点互相冲突。(但《新约》中关于“天才”的寓言,或许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人与人之间遗传因素不平等的认可。)
- 共和国传统:这种传统强调每个人该获得的平等机会,以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价值。因此讨论遗传因素的作用,可能会被认为是对不平等或贬低教育价值的认同。(事实上,承认遗传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和对教育予以重视,丝毫没有矛盾之处。)
- 精神分析传统:这种传统强调的是“童年事件”在人格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一些精神分析师可能会认为,抛出基因影响说,是一种欲低估精神分析价值的企图。
- 可怕的集体记忆:德国纳粹曾借口荒唐的“基因理论”对犹太人进行大屠杀。然而,这些种族主义者的信条跟目前的基因研究,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与性格遗传相关的基因与研究[编辑]
除了上述的推论外,科学家针对性格与遗传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用以找出这些与性格相关的基因:
- 类脂蛋白沉积症->无所畏惧:据美国媒体报道称,美国有一女子天生“无所畏惧”,美国艾瓦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对这名 被称为“SM”的女性有超过15年的研究。他们发现,“SM”患有一种罕见的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类脂蛋白沉积症,这种病让她大脑中负责恐惧的杏仁体不起作用。即使别人用枪指这名女子,她也不会表现出一丝恐惧;在遭遇抢劫后,她连警都没有报。事实证明这类体染色体隐性疾病确实能遗传给下一代。
- 单胺氧化酶基因缺陷->高度攻击性:1993年,《Science》期刊发表了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汉·布鲁纳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对一个荷兰家族进行,该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员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击性,如裸露、纵火、强奸等。他们的愤怒阈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压力都会激起这些人莫名的疯狂,甚至会殴打激怒他们的人。对他们进行遗传分析后,发现这些男性体内皆缺少编码单胺氧化的基因。
- 血清素分泌异常->抑郁:血清素偏低的人通常会感到焦虑,这在很多情况下会伴随着抑郁,这也是常见的忧郁症原因,同时,血清素偏低也会导致: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症、强迫症(OCD)。遗传性的血清素分泌障碍将可能导致家族罹患忧郁症显著提升至一般人的数十倍。
其他领域研究与生活应用[编辑]
星座与性格[编辑]
在西方占星学中认为不同星座的人受到天体运动或潮汐的影响,因此影响了自己的性格与运势。然而实际研究发现,部分事物并没有和星座呈现显著的相关性,即使有相关性,也可能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曾有人以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归因论”来解释关于星座与性格的迷思,如 Mayo、White 和 Eysenck 在 1978 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受试者因为太了解自己的星座,倾向将自己的性格投射到星座描述上,因此在不知不觉也影响了自己的性格和行为。仔细观察十二星座的性格分析,可以发现内容描述空泛、模糊,部分叙述甚至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个星座的性格描述之中,因此星座分析容易给人量身打造、十分准确的感觉,此现象为巴纳姆效应,将在下文提出更详细的介绍。
巴纳姆效应/巴南效应(Barnum effect)[编辑]
巴纳姆效应,又被称为巴南效应,或是佛瑞效应(Forer effect),假如对性格的描述太广泛、太普通,我们就容易对号入座,信以为真。但其实这样广泛的描述跟大多数人的特质都符合。通灵师、星座运势、魔术师、手相阅读者、水晶球凝视者利用巴纳姆效应,让人们相信这些对自己的描述非常独特并准确。其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放大了自我的重要性,毕竟若我们想要相信一件事,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的证据支持自己,即使是毫不相干的事情,仍然可以找到一个逻辑,以符合自己的设想。例如星座运势说这个月要防范小人,于是当有个平常就相处不太融洽的同学在你的课堂报告中提出质疑,让你遭到当众嘲笑时,就很容易觉得真的像星座运势所说,然而事实是那天你的报告表现确实并不理想。
Ross Stagner 实验[编辑]
1947 年,一位名为 Ross Stagner 的心理学家让受试者接受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的测试(主要在评测精神病人的个人、社会以及行为层面的问题),受测结束后,Stagner 并未直接按照问卷内容及受试者的填答提供受测者人格测试结果,而是提供受试者们两份评估,分别是正确的评估和普遍化的造假报告,其分析结果和受试者的填答内容完全无关,取而代之的是从占星学、笔迹学分析中提取的语句。最后,学生们被询问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 59%的学生选择了假的评估报告。
佛瑞实验[编辑]
心理学家佛瑞(Bertram Forer)曾经在 1948 年对学生进行实验,告知他们要做人格测验。测验后,学生拿到了个人分析,他便要求学生对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 分最低,5 分最高。然而,实际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只是他们不知道,以为这些都是专属于自己的结果。结果平均评分为 4.26 分,可见有些语句是可以套用于任何人身上的。实验后,佛瑞公布这些语句是由十二星座人格分析中,许多不同语句拼凑而成,且皆是一些模糊不清的语句,后来这些语句被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佛瑞实验中所提供的[[7]]: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愛,卻對自己吹毛求疵。雖然人格有些缺陷,但大體而言你都有辦法彌補。你擁有可觀的未開發潛能,不過尚未就你的長處發揮。看似強硬、嚴格自律的外在掩蓋著不安與憂慮的內心。許多時候,你嚴重的質疑自己是否做了對的事情或正確的決定。你喜歡一定程度的變動,並在受限時感到不滿。你為自己是獨立思想者自豪,且不會接受沒有充分證據的言論,但你認為對他人過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時候你外向、親和、充滿社會性,有些時候你卻內向、謹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負是不切實際的。"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讯息时不一定是理性的,会受到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的影响,人们倾向接受自己相信或能够强化自己思想的讯息,而不接受自己不相信或与自己的理念、思想违背的讯息。巴纳姆效应已在心理学中以两种方式被研究或使用,其中一种方法是为心理实验的参与者创建反馈,他们阅读并相信它是为他们个人创建的。当参与者完成智力或人格量表时,有时实验者会对其进行评分,并给出参与者的真实分数,有时候实验者则会给参与者虚假、一般的反馈,以制造错误的感觉(例如:给他们一种自己是非常好的人的印象)。反馈“有效”且被视为个人的独特描述的原因是,这些信息实际上可以适用于任何人。另一种方式是利用一种能向参与者提供真实个性反馈的计算机,但计算机给出的个性评级曾因过于笼统而受到批评。曾经有一项研究旨在实验人们是否认为真实的反馈比虚假的反馈更准确,结果显示,人们确实认为对自己真实的描述比虚假的反馈更准确,但没有太大差异。
巴南效应和自利偏差[编辑]
自利偏差是指人们通常对自己的成功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自利偏差已经被证实会抵消掉巴纳姆效应。根据自利偏差学说,受试者倾向于接受与他们有关的正面特质,却不接受负面特质。研究指出给受试者们三份人格特质报告中的其中一份,第一份写着包含受欢迎的人格特质的巴南语句;第二份混合了正面与负面的人格特质;而第三份则写满负面特质。研究结果显示,比起拿到写满负面特质报告的受试者,拿到同时包含正面与负面人格特质报告的受试者最同意这份人格评估。不过拿到第一份与第二份报告的受试者在对报告的同意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受试者并没有像一般巴纳姆效应试验一样拿到假的人格报告,而是拿到一份写满各种人格特质的列表。他们被要求评估表上列的特质有多符合他们。研究结果与自利偏差效应相符,大部分受试者同意正面特质符合自身,而较不接受负面特质。
研究中的关键因素与变数[编辑]
- 描述的内容,尤其是强调正面、负面评价的比例,若仔细观察十二星座性格分析,便会发现其中正面评价偏多的状况。
- 此研究假设给予反馈的人们是基于诚实和客观给予回馈、评价。
- 实验对象相信该分析仅应用于他们、实验对象相信分析者的权威
- 研究中的语句都是模糊的,让人们认为语句符合自己的想法、性格。
巴纳姆效应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带有某些特定语词的叙述能够对受试者产生较大的影响力,且几乎适用于所有人,例如“可能”、“有时候”、“你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很乐观,然而在其他时候,你并没有办法不去注意事情可能带来的后果”,而星座运势、性格分析中往往使用大量类似的语句。亦有研究指出,相信占星术之准确性的受试者,极度容易受到巴纳姆效应的影响;相反地,不相信占星术者则较不受巴纳姆效应影响。此外,正面的肯定句是最容易产生巴纳姆效应的陈述方式,一些研究指出,比起有科学佐证的准确描述,人们较倾向于相信有关自己的正面描述,如“你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你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等,且不太认同负面描述,因为多数人更愿意相信让自己看起来更正面、积极的事情。
避免巴纳姆效应的途径[编辑]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可透过以下几点来努力:
- 学会面对自己的优缺点: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接受劣势并肯定优势,才能成长。在工作中,很多人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害怕自己无法胜任目前的职位,想尽办法掩盖自身的缺点,适得其反。
- 培养收集资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因此我们必须透过让大脑不断收集资讯来培养决策能力。资讯的搜集没有相当的量,我们便很难做出明智的决定。
- 通过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认识自己,以人为镜,同时记得自己的独特,切勿因比较失去自信: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非常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和自己比,或是拿自己的缺陷和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合适的人做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定位,客观地认识自己。
- 通过重大的成功或失败事件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个性与能耐,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 避免第一印象、先入为主的心理定见:人们在评价大脑接收到的资讯时,无论是人或物,总是存在先入为主的认知,以后碰到类似的人或物,都会参考首次认知所形成的记忆,久而久之便形成无意识的心理定势。
- 避免情绪判断,而是尽可能的客观、理性:任何的判断和选择都需要权衡利弊,这种评估的正确性需要以理性作为主导,而不是单纯好与坏的感受,除非这种选择和判断就是为了纾解情绪而做的决策。
比马龙效应(Pygmalion effect)[编辑]
比马龙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是指人在被赋予高度期望之后,会表现更好的一种现象,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相反的,低度的期望会使表现变差。其命名来自于希腊神话中一位名为比马龙的雕刻家,用毕生心血塑造了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将雕像视如真人,并将其命名为加拉蒂(Galatea),且深深地爱上了它,立誓与之长相厮守,最终感动掌管爱与美之女神——阿芙罗黛蒂(Aphrodite),让阿芙罗黛蒂将雕像变为真人。
比马龙效应运用[编辑]
- 职场上的比马龙效应
史德林·李维史东(J.Sterling Livingston)在 1988 年于《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管理上的比马龙〉(Pygmalion in Management)一文,他认为管理者期待的部属工作表现会影响他们对待部属的方式。若部属被管理者告知他们能胜任某些工作,并能成功,部属通常能超越管理者的期待,甚至做得更好。若管理者能善用激励的方法,能让部属的自信增加,潜力也会被激发,生产力从而随之提高;反之,若管理者以批评的方式对待下属,可能降低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观感,造成生产力下降并对其未来工作生涯产生不好的影响。
行政管理方面,比马龙效应常指上司设立结构与原则,让其下属学习掌握抽象概念,以求最终转变为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行为,或是上司在评估下属表现时,常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并在往后不断寻求踪迹以引证看法。而许多企业经营者确实也将比马龙效应应用在经营企业上,例如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曾经在一次的南美投资案上造成40%的亏损,然而洛克菲勒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夸赞他能够保下如此多的资产已经不容易了,最后该助手持续邦公司缔造佳绩。
- 教育上的比马龙效应
波丽安娜效应(Pollyanna principle)[编辑]
波丽安娜效应又称做波丽安娜行为(Pollyannaism)或积极偏向(Positive Bias),这个概念是 Matlin 和 Stang 在 1978 年根据美国小说家 Eleanor Emily Hodgman Porter 的小说 PolLyanna 所提出,故事中的主角波丽安娜是一个乐观积极的女孩,并且连带感染周遭的人。波丽安娜效应指出人们倾向于对别人对他们的正面描述表示认同。研究显示,在潜意识层面,人脑会倾向于关注较为乐观信息,然而在意识层面却倾向于消极的信息。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星座的叙述而认为自己很符合时,可能是因为受到叙述中的正面描述影响,而觉得星座很准,但事实上只是主观认同而已,客观上未必有显著的差别。其内涵近似于巴纳姆效应。亦有一些批评性格测试的人指责一些性格测试的结果表现出波丽安娜效应,目的是让人倾向于认同分析结果,人格测试本身并不能检验人的性格。
血型与性格学说(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编辑]
血型与性格学说,是一种盛行于日本和韩国等地的伪科学信仰,它指出一个人所属的血型系统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与他人的兼容性。该理论通常被科学界认为是一种迷信,类似于西方的占星术信仰。
日本发展血型人格指标理论的原因之一是对德国科学家埃米尔·冯·邓恩 (Emil von Dungern) 的声称的反应,即拥有B型血的人是劣等的。流行的信仰起源于 1970 年代能见正比古的出版物。
尽管已经提出了一些医学假设来支持血型人格理论,科学界普遍认为血型人格理论是迷信或伪科学,因为缺乏(符合科学标准的)证据或可供(科学式)检验的标准。 尽管对血型和性格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是有限的,但大多数现代研究并未证明两者之间有任何统计学上的显著关联。一些研究表明,血型和性格之间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关系,尽管尚不清楚这是否仅仅是由于自我实现的预言。例如:现代占星学常将血型和星座融合,以解释人的性格偏向。
历史[编辑]
奥地利生物学家卡兰·兰德施泰纳(Karl Landsteiner)于西元 1900 年发现 A、B、O 血型,波兰学者希尔斯菲尔德(Ludwik Hirszfeld)与德国学者埃米尔·冯·登格恩(Emil Freiherr von Dungern)于 1910 年到 1911 年发现 ABO 血型遗传性。此学说于日本昭和年间传入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古川竹二于 1927 年在《心理研究学》里发表论文——基于血型的气质研究,为人类第一次提出人的血型和人的先天性格有关联。为了组织具有强大力量的军队,日本陆军对此研究十分有兴趣,因此赞助研究,以期找到最佳的血型组合来组织军队。因为雾社事件的爆发,古川于 1932 年再度发表论文,研究不同族群间的血型差异,想找到为何台湾原住民会有如此激烈的反抗。然而,此研究结果遭金泽医科大学古田种基教授质疑缺少科学根据,让血型性格学说流行度逐渐降低。二战结束后,能见正比古出书重新介绍血型和性格间的关联,血型性格学说便再度成为流行文化,甚至由日 本扩及至韩国、中国。
科学证据[编辑]
大部分科学研究与证据都倾向认为,血型与性格的关联性只是在部分东亚国家盛行的伪科学概念(pseudoscience),而这种迷信强调一个人的 ABO 血型可以代表对应的性格、气质、与他人的合作相容性,可以给人一个心理建设或预期标准,因此依旧被视为一个人初见印象的重要参考标准。
从上述血型人格理论(blood type personality theory)的历史发展中,我们能概知理论创始者制定的原因,且相关出版物称此理论是由科学方法得出的结论。然而,后世专家、学者则认为,书中对于解释血型与人格关联的统计数据太过片面、主观,且目前仍然缺乏有利证据、大量可靠统计数字来证实这个理论;但同样地,至今为止也没有多少研究证明血型和人格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统计学上的关联。随着科技进步,我们掌握越来越多人体生理、心理机制,因此未来有可能出现支持血型人格理论的医学证据。
以下是倾向支持血型人格理论的一些医学证据与假设,包括:
- 激素分泌性状——单胺氧化酶 MAO、多巴胺β羟化酶 DBH 等
- 神经元中的血型抗原
- 脑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
- 脑波和光照等
虽然随着时代进步,越来越多医学研究于这方面有所突破与开展,但很多研究经不起一再的验证,因而无法完全被认为是被证实的结果。
以下是有支持也有反对血型人格理论的一些统计学数据例子:
-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统计了总共超过一万名日本人及美国人的分析数据,发现 68 项数据指标中的 65 项在血型方面产生了非显著差异,而其他 3 项也只表现出相对轻微的关系。因此,从数据分析能得知血型仅解释了这些数据集的整体差异的 0.3%。这一结果代表血型对人的性格很少有所解释,所以最后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是血型与人格无关。
- 西方学术研究人员分析了日本支持血型人格理论的统计学数据结果,发现有些声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日本社会心理学家 Akira Sakamoto 和 Kenji Yamazaki,于西元 1978 年到 1988 年分析的三万份年度民意调查样本数据,其实是日本血统典型的刻板印象造成的结果,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导致影响了当时的实验结果。
-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山岳重义公布了他的问卷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结果,这些问卷分别于 1999 年(1,300 名受试者)和 2006 年(1,362 名受试者)统计。由结果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对血型诊断有足够知识和概念的受试者,有表现出有意义的差异性。因此必然是因为受到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节目——的影响。
- 有学者认为根据血型而进行的统计学数据中,有意义的差异不仅是“信仰”,同时也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日本心理学家渡边裕子调查血液典型人格特征的“自我识别率”——即先有血型有关于性格的观念后,根据血型意识到自己可能的性格。由此推论血型之于性格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对应性。而日本作家金泽正幸结合其他学者的统计分析数据,使用与渡边渗透调查相同的项目与标准,认为血型之于典型性格的对应差异若是由“自我识别”所引起,则血型的差异率应该与“自我识别率”成比例。但研究中并没有发现血型差异和自我识别率有任何关联,因此他怀疑渡边裕子的统计分析结果也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实际上,至今为止大多数支持血型人格理论,且以统计学分析所得出的研究结果都被诟病,认为具相关性的结果都只是不同形式的自我实现预言。然而,并没有研究能直接证明“自我实现预言”是否能够纳入统计学的考量之中,其次目前研究人员对于自我实现预言的定义各不相同,导致任何统计结果所得出差异性是否真的具有意义,是否真的仅是受试者的自我实现预言引起,或者是否是由血型所造成引起等,至今仍有许多意见与见解。
血型人格理论与五大性格理论[编辑]
西元 2000 年后,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进行了“五因子模型”(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的测试,其主要目的为数据化五大人格特征的自我评级,并预期自我认知的人格所造成的差异性,会在具血型刻板印象的受试者中被发现。然而,研究人员发现许多差异都是无意义的统计差异。因此,韩国心理学家何卓和其他专家再一次地对受试者进行了关于血型标准项目的调查问卷,也预期会有统计差异,但研究显示,将五大人格特质的五因子模型应用于同一目标时,没有发现差异,故仍与过去的结果大同小异。
曾有另一名韩国研究员宋恩重新分析了何卓的数据,在五大人格测试中的几个独立项目观察到差异性,但最后却发现,若将多个项目收集到五因子模型,差异又消失了。假设这些结果是正确的,将可以确定五因素模型检验(五大性格理论)无法检测血型与性格的对应差异,意即五大性格理论无法支持血型人格理论的论述。
拖延与性格[编辑]
“拖延”(procrastination)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行为而非疾病,也并非属于一种特定的性格,不过部分研究显示,“五大人格特质”(Big Five)中较低的“尽责性”分数,或是低自信、焦虑、消极思考的性格,会比较容易出现拖延的行为。“真正的拖延”和“待会再做”很难清楚区分,心理学家 Piers Steel 为拖延下出这样的结论:自愿延迟预定的决定或行动,尽管你知道延迟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其中,“是否为必要”很重要,如果背后有合理的原因,那么你的任务延迟就不算是拖延。 根据“拖延心理学”一书,拖延者可分成五种类型:
一、 害怕失败
“害怕失败”的拖延心态,反映出的是一种“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对于这种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而言,“不完美”就等于“失败”。因为他们无法接受在“不够完美”的情况下着手处理事情,因此,他们一直在等待一个“完美”的时机,让自己准备到“完美”的状态,才会动手去做一件事。他们并不是担心失败本身,而是害怕失败之后别人的评价,因此只能不断拖延来保持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完美,也不必面对自己能力的极限。
二、 害怕成功
害怕成功的心态可能来自于:
- 避免别人或自己受到伤害
有的人过度顾及他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成功视为对他人的冒犯,并且担心好胜心会引发身边的人的批评,同时也害怕竞争中的失败者会怀恨在心进而报复自己。虽然无法确定竞争者的真实心态,但是担心的心情很真实,所以利用拖延来隐藏自己想要竞争的欲望。例如获提名可以当班长时,却找借口退居当副班长等行为。
- 成功需要付出太多
表现得越出色,就越容易被赋予更多责任、背负更多他人的期望。有的人担心成功需要付出的时间和心力,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亦或认为成功会把他们推到聚光灯下,一举一动都被许多人关注著。但通过拖延,他们降低了成功的机会,给了自己一个缓冲,好让自己不陷入忙乱的生活或者不被众人注目。
- 骗子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
骗子综合症主要的原因是归因错误,有这样症状的人们会无法将自身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认为是因为运气或是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等外在因素所致。这样的对自己产生错误认知的人们会害怕得到成功,总是陷于自身成功可能会被识破的恐惧当中。部分的人可能会更积极去完成事情,去洗刷认为自己只靠运气的这种不安感,但在归因错误未被矫正之前,这样的积极反而造成一种恶性循环。而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害怕成功,选择以拖延等方式来隐藏自己,以避免成功被戳破的可能性,然而这样的方式也只会加深对于自己能力的错误认知,无法正视自己的成果。所以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最主要的还是导正自身的归因错误,透过像是团体治疗(Group psychotherapy)的方式建立自信心,得到可以正确衡量自身能力的认知,让自己感受到自身的成功是源自于自身的努力与实力,如此一来就能去除掉恶性循环的发生。
三、 反抗权威
被指派或是有期限的工作,会对部分拖延者产生“自主权受损”的感受,进而产生反抗意识,利用拖延执行工作产生“报复”的快感,产生“拿回主控权的安全感”,拖延成为一种“无声的独立宣言”。例如当父母吩咐小孩写功课,小孩就偏不想去写,因为认为自己想写的时候自己就会去写了,不需要他人的命令和操纵。
四、 “害怕分离”或“害怕亲近”
前者透过拉近距离满足安全感,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会为了要融入群体,也对自己的想法缺乏自信,所以不愿意成为起头的人,拖延等待其他人的引导,时常依赖他人,甚至追求当“第二名”;第二种是停留在过去熟悉的情境、型态、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现实生活都是过去的场景。 而后者利用拖延与他人保持疏离感,也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因为担心他人一旦越熟识后会对自己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进而得寸进尺,例如不把事情做好就不用担心上司的青睐。;第二种是认为人际关系中,与其最后有可能失去,不如从一开始就不与他人有亲近关系,反而可以不用承担失去的难受。
每个人习惯的人际关系都不同,而每件事情需要与他人合作的程度也不同,太过紧密或太过疏离的人际关系需求,都可能使我们产生抗拒进而出现拖延行为。
五、 与现实脱节的时间观
每个人对“客观时间”的流逝感受不同,通常无法量化也没有共识,这种时间感称为“主观时间”。若主观时间的感受与客观时间脱节,可能会使我们花过多的时间在相对容易做的琐事上,很轻易地给我们“有在做事情”的成就感,并且觉得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完成重要的事项。此外,只依照个人的“主观时间”活动,可能会造成与现实时间格格不入,导致事情进程严重拖延,这种“忽视未来”的心态会造成问题。
克服拖延症的方法:
- 设立截止日期
- 截止日期可以对完成任务这项行为带来压力,进而提高人们的生产力。此外,没有截止日期很容易让人陷入一种无限修正的循环里面,进而使人感受不到完成一件作品之后的成就感。因此,设置截止日期不仅可以让人快速按时完成任务,也是对完成任务的一种心理保护。
- 改变环境
- 在一个充满干扰的环境中,人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注意力,从而让自我产生拖延。抵制诱惑本身需要很大的意志力,一个嘈杂的环境会增加人完成事情的难度,所以工作时应该尽量排除周遭干扰,尽量让自己处于安静、专注的工作状态,可以适当地设置关闭讯息、佩戴耳塞等方式来增加自我专注度。
- 心法的转变
- 拖延有部分是基于过度完美主义所引起,有部分人会因为难以达成预期的完美标准,而干脆放弃与拖延整个工作。透过心理意识的纾解与转换,其实就是打破个人心理完美主义的期望,降低对目标的心理期待。用这个心法就可以让拖延症的心理压力减轻很多,在恢复执行目标的动力后,自然不再拖延。
- 五秒法则与五分钟指令
- 五秒法则是由《五秒法则》的作者梅尔·罗宾斯发明,做法是在心里倒数 5 秒,当数完后就马上开始个人想做的事情。梅尔相信开始新事物从来没有‘对的时间’,只要人开始执行就能发现持续下去的力量。而如果觉得‘五秒法则’太过短促,不妨延长时限,在五分钟内强迫自己开始一件事情,这便是五分钟指令。
- 每工作一个番茄钟的时间(25 分钟),休息 5 分钟,连续4个番茄钟(即2小时)后休息 15 分钟
DISC人格测验 [编辑]
简介:
1928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莫尔顿马斯顿在他的Emotions of Normal People一书中,创建了一个理论来解释一般人的情绪反应。而为了检验此理论,马斯顿博士需要采用某种心理测评的方式,来衡量人群的情绪反应。因此,他采用了四个他认为非常典型的人格特质因数:Dominance\(支配\)、Influence\(影响\)、Steadiness\(稳健\)及Compliance\(服从\)。
自此DISC理论开始蓬勃发展,被广泛运用于许多不同领域。在二次世界大战中,DISC被用于新兵招募工作;随着其高价值,越来越受到军方的重视。二次世界大战后,DISC也被推广于企业招聘,现今已成为许多公司甄选员工的工具。
DISC人格测验着重从以下四个与管理绩效有关的人格特质对人进行描述,即支配性\(D\)、影响性\(I\)、稳定性\(S\)和服从性\(C\),从而了解应试者在职场或社交生活中的表现模式。
DISC每一测验题均有4个选项,各自代表某一人格类型,应试者需从4个选项中选择最符合自己或最不符合的选项。最后统计结果中,被选择最多的类型,即是自己所属的人格类型。事实上,每人都拥有DISC四种特质,但因表现出的比例多寡不同,并且在不同场合也会有所改变,从而形成千万种组合,也就是型型色色的性格。
内容:
DISC以4种动物代表4种类型:老虎(D 支配型)、孔雀(I 影响型)、无尾熊(S 稳健型)、猫头鹰(C 分析型)
- 老虎:外向、果断、热爱挑战、喜欢做主、行动者与推动他人行动的人、教易与他人产生冲突
- 孔雀:外向、乐观、表达能力佳、重视人际互动、希望成为注意力中心、充满好奇心、热情、易以自我为中心
- 无尾熊:内向、执行者、追随者、聆听者、喜爱安定、低调、平和无攻击性、答应的事情会默默完成、缺乏主见、不善于做决定
- 猫头鹰:内向、善于思考与规划、深思熟虑、目标感强、交友慎重、优柔寡断、适度思考时易情绪低落、易受环境影响
优缺点:
- 优点:凭着仅仅24道问题,DISC就能够反应个人的多面,并且应用层面广。
- 缺点:然而,DISC在理论体系构建方面,还没有MBTI深入专业,而类似MBTI的全球认证体系,也是DISC所缺乏的,毕竟DISC这四个字没有版权。
企业管理:
DISC四类型分别有其适合的职业。因此企业透过测验,某种程度上可得知应试者是否适合某职位。
- D 支配型:企业家、管理阶层等
- I 影响型:广告、企划、公关等社交或需要协调的工作
- S 稳健型:社会工作、慈善企业等
- C 分析型:幕僚、工程师等需要缜密逻辑思考的工作
人际互动: 以职场为例,不论是对上司的应对,对下属的应对,对同事的应对,其实都是人际关系的事情,而非问题本身的麻烦。只要能掌握与人相处的诀窍,就可使事情简单化。此时借由DISC,观察跟分析知道所处对象是哪一型,那么就可以用相对应的型态去”管理”这个人。
意思就是“变成跟目标一样,让他认同你”。所以,例如上司或是平辈是老虎型(支配型),那么试着变成老虎,会更容易沟通;若上司像老虎般强势、快节拍,自己无法跟上则势必引起冲突。而若同事是无尾熊,凡事都慢慢来,不喜欢处于压力大的环境,那么如果你像一只老虎一般表现得很强势,双方的关系或许会陷入僵局,无法深入交往。但若两者能对彼此的性格与做事方法有所包容,就能在相互配合之余拥有更好的工作效益。
有时也有反向操作的时候。以一位业务员为例:若客户多话,业务员就少话而注重倾听;客户少话时,业务员就可以多说一些、引导他到业务员所要去的地方。若客户是属于孔雀型滔滔不决的类型,业务员也还一样像孔雀般,跟客户抢话讲,那么还能得到客户的喜欢吗?显然这种分析应用仍需配合实际情况判断,不可硬性代入适用。
可见DISC仅能作为性格、能力分类上的参考使用,而非完全作为筛选人才或是能力判断之基础。因此心理学应用的测验是一种生活与社会上的辅助,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判定,因此切勿过于相信或是受其限制,产生人格标签化的情形。
对其他学科的影响[编辑]
人类学中的文化人格学派[编辑]
文化人格学派,又称历史特殊论,是以美国人类学家法兰兹·鲍亚士(Franz Boas)为首所形成的人类学流派。
作为人类学和心理学的交会,在进入社会学或人类学的领域时,研究者面对的研究对象是集体,例如:文化人格学派讨论个性与气质,是以文化为一个同质的整体,且固着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清楚的定义、深藏其中的人格皆可以运用到整个文化的集体,甚至是国家的个性、民族性。
然而,心理学由于采取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人格、个性是根据个体建构的,因此较少在此出现争议,但当指涉的群体扩大时,便很容易找到脱轨者,可以驳斥文化人格学派的论点。举例而言,象征人类学家克利弗德·纪尔兹(Clifford Geertz)认为,人类学不能将一个地方当作自然科学实验室,一看到人性纯粹的发挥,就认为值得定位成特殊的个案。人与人的互动、产生的文化都存在许多个体作用的层次,无法预设个体没有差别,好像个人人格是集体的文化的延伸,这样的文化观会出现问题,也脱离后续人类学家讨论的方向。
相关著作[编辑]
1. 露丝·潘乃德(Ruth Benedict)
《文化模式》(1934) 潘乃德借鉴了尼采在古希腊悲剧研究中所使用的几个概念,得出了三种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和妄想型。她指出不同的文化形貌,决定了个性的形成。个人生活史的主轴,是对社会所遗留下来的传统模式和准则的适应,风俗塑造了人的经验和行为。因此,文化就会产生它的性格特征,成为区别于其它文化的独特整体。该书叙述了文化的不同选择之路,明确地阐明了人类学的目的在于理解他人的文化。此外,她表明,在任何一种文化环境内,定位正常与非正常的边际线是由该文化决定的。所谓“有道德”的行为,都是那些符合一定社会善恶标准、与社会正常运作相符合的行为;而所谓“异常”的行为,只是一系列不为文化价值观念、规范所认可的行为。她主张社会对于那些具有特殊行为的人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
《菊花与刀》(1946) 二战期间,美国的许多人类学家被征召进政府的某些机构服务,美国政府开始考虑如何结束战争以及制定对德国、日本的政策,由于日本这个东方民族在战争中的所作所为,令英美当局无法把握,潘乃德受政府之托,着手研究日本。她通过访问日裔美国人、观看日本影片、阅读书籍杂志方法,研究日本历史和分析日本人的性格著作,得出了后来影响美国政府对日政策,以及与后来日本整个发展情况基本一致的看法。在《菊与刀》一书中,她重点探讨了日本社会的基础、日本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维持这种关系的主要要素,日本人格形成的童年经验等问题。在书中,她提出了等级制度、报恩意识、儿童教养等日本文化的关键概念,尤其是日本特有的“耻”文化,与一般欧美的绝对道德与良知所催生的“罪”文化,认为日本有如被铁丝束缚的菊花,在各种义务与责任限制下发展出独特的价值观。
2.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Margaret Mead,1928) 此书清楚地表明了米德的文化决定论观点:一个人成年人格的形成,深受其所处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不同文化或社会环境的儿童教育养成,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关键性的影响。她在书中指出,西方社会青少年的犯罪、青春期问题和性压抑是西方文化的产物,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而野蛮社会对儿童的训练方式反而对人格成长有良好的影响。《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使米德在人类学界一举成名,文化人类学界将之誉为标志文化与人格研究领域之开端的里程碑。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米德在新几内亚的三个原始部落做了长期田野调查,得出“两性人格的差异是由文化导致”的观点。男性与女性的个性是文化的塑造,传统规定男性要刚强、勇武,女性要柔弱、温情,而那些背离社会规定的人格必然要遭到社会的议论和惩罚。这实际上会造成两性的严重对立,造成女性才华的浪费。米德主张,社会应允许同一性别的个体具有截然相反的气质,每个人都不必为没有男性气概或女人其而顾虑重重,特别是女性,应当发挥自己的潜能。米德的观点后来为女权主义者重视,并被进一步运用到相关的女权学说上。
《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原始社会教育问题的比较研究》(1930) 讨论了新几内亚儿童的教育与成长,比较那时未开化的岛屿对于婚姻、性和超自然世界的态度。
《文化与承诺》(1970) 本书为米德晚年的经典著作,着眼于整个人类文化史的发展。她认为全部人类文化传承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 (一)前塑文化(后备向前辈学习):又称为老年人文化,主要特征是文化变迁缓慢,缺乏疑问和自我意识,生活范围与变革较小,扩大家庭为主要的家庭类型;前辈特别是祖父母在家中有绝对的权威,他们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利益准则是后备学习的楷模;社会成员有强烈的认同感,创新和有意识的文化造就的行为很少。 (二)同塑文化(同时学习的文化):肇始于前塑文化崩溃之际,全体成员以当今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守则,希望根据自己的切身经历,和同一辈人的行为标准来创造新的生活模式;核心家庭取代扩大家庭成为主要的家庭组成类型;社会处于不断变动的状态,行为准则和价值观不断变化,人们对文化没有确切的归属感;年轻人出现变革意识,世代冲突开始产生 (三)后塑文化(前辈反过来向后辈学习的文化):也称为青年文化。世界性区域出现,通讯科技和交通工具的发展迅速,文化传承出现了跳跃性和间断性;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年长者的传统经验失去了权威和价值的优势,而长辈对于学习新事物又感到吃力。而年轻人掌握了更崭新的科学技术,以自身视角出发的社会变迁经历使他们开始反抗前辈与传统。由此,出现老一辈守旧和年轻一辈的矛盾——代沟因此形成。米德认为,老人要向年轻人学习,才能消除代沟。
书籍影音[编辑]
影音[编辑]
- The Big 5 Personality Traits
- 影片内容简介:作者以口语化的方式介绍了坦率(Openness)、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向(Extraversion)、亲和力(Agreeableness)、神经质(Neuroticism)五大性格。
- Rorschach & Freudians: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21
- 影片内容简介:介绍佛洛伊德关于性格成因的理论。
- Bandura's Bobo Doll Experiment
- 影片内容简介:简介性格学习论以及其实验状况,可以从影片中观察到孩童明显的学习、模仿现象。
- The Barnum Effect
- 影片内容简介:影片呈现巴纳姆效应的实验,意即人们会对于他们认为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准确的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
- Vlog #18 -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内容简介:说明一个人对于他人的期望,往往成为被期望的人自我实现的预言。
- Self fulfilling prophecy
- 影片内容简介:介绍自我应验预言、自我应验预言循环五步骤。
-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Slideshow
- 影片内容简介:影片描述主题统觉测验出现的历史, 以及其操作方式和现今的应用。
- 用理论解释为什么你会相信星座
- 影片内容简介:影片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解释为什么星座会被普便大众相信,内容提及由佛瑞所施行的实验以及巴勒姆效应。
- 谈阿德勒学派之心理评估~“出生序”与“家庭星座”~
- 影片内容简介:以阿德勒心理学介绍出生序与家庭星座对于性格的影响。
- What i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 What is Conscientiousness?
- The Six Facets of Extraversion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 The Six Facets of Agreeableness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Traits)
- What Does It Mean To Be Neurotic?
- What is Situationism?
-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
-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SST)
- 哈洛的实验:关于依附理论
- How changing your story can change your life
书籍[编辑]
- 《性格心理学:理论与研究》
- 作者:Lawrence A. Pervin、Daniel Cervone
- 出版社:双叶书廊
- 简介:本书讲述性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的相互影响,同时应用个案范例来说明。
-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能不能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简介:本书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灵长类动物学、演化生物学等的观点,说明影响孩童性格养成的是同侪间互动的交互影响而形成。
- 《基因或教养》
- 作者:Judith R. Harris
- 出版社:商周出版
- 简介:本书以演化心理学为基础,从地位系统、社会化系统和关系系统说明造成人格差异的原因。
- 《虎妈的战甲:三项黑暗人格特质,竟然让人出类拔萃!》
- 作者:Amy Chua、Jed Rubenfeld
- 出版社:三采
- 简介:本书研究发现美国的成功族群在族群传统上具有三个共通特质:优越情结、不安全感、冲动控制。
- 《非典型力量:疯癫的智慧、偏执的专注、冷酷的坚毅,暗黑人格的正向发挥》
- 作者:Kevin Dutton
- 出版社:大牌出版
- 简介:本书说明人格病态者独特的个性人格、行为模式及逻辑思维。
- 《无处不在的人格》
- 作者:弗朗索瓦.勒洛尔、克里斯托夫.安德烈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简介:本书介绍十二种人格障碍,并给出应对人格障碍的方法。
- 《安静,就是力量:内向者如何发挥积极的力量!》
- 作者:苏珊.坎恩
- 出版社:远流
- 简介:本书说明性格内向者在不同文化及环境下,如何将自身的独特性格转化为优势。
- 《心理学家教你 59 秒变 A 咖》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
- 简介:本书以心理实验及科学理论推翻我们认为能够帮助自己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进而提出执行时间短且立即见效的技巧。
- 《让你瞬间看穿人心的怪咖心理学:史上最搞怪的心理学实验报告》
- 作者:Richard Wiseman
-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
- 简介:本书以心理实验结合科学理论,试图找出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及原因。
- 《荣格人格类型》
- 作者:Daryl Sharp
- 出版社:心灵工坊
- 简介:研究文学、心理学、精神疾病学等,并透过心理学实务经验观察,归纳出人性心理包含人格倾向及功能的类型。
- 韦瓦第效应:你的人生是不是被贴了标签?别让刻板印象框住,普林斯顿大学必读心理学讲义
- 作者:克劳德‧史提尔
- 出版社:脸谱
- 简介:本书深入剖析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因素和过程,具体呈现一直以来区区的标签作用在每个人身上的力量有多么强大,最后铺陈出一项完善计划,让我们拒绝等号人生,重塑自己的身份。
电影[编辑]
- 分裂(SPLIT)
- 导演:奈·沙马兰
- 上映日期:2016 年
- 简介:几个女孩被一个人格分裂症患者绑架,患者拥有 24 个人格,其中一个最强大的人格会杀害无辜的人。她们只能透过和其他较不具攻击性的人格对话,从中寻找一线生机。
- 第 22 年的告白:我是杀人犯(日语:22 年目の告白-私が杀人犯です-、英语:Memoirs of a Murderer)
- 导演:入江悠
- 上映日期:2017 年
- 简介:因为妻子被变态杀人犯杀害,主角赌上一切,声称自己就是变态杀人犯,并大张旗鼓地公开他的所作所为和心路历程,模仿他的人格,企图借此激怒对犯罪有特别执著的元凶,引诱他按捺不住而露出马脚。
- 凯文怎么了?(英语: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 导演:Lynne Ramsay
- 简介:依娃(蒂妲·丝云顿)本是一个到处旅行的自由女孩,在怀了小孩凯文(伊萨·米勒)后,她便觉得被他限制了自由,从怀孕期间就对这孩子潜意识中感到厌烦,依娃尽管尽责地去养育他,凯文仍察觉到母亲对自己的厌恶,因此从小便处处和母亲做对,到了他将满十六岁之际,他在校园里展开了一场大屠杀。一幕幕血色的回忆追溯著母子两人在成长过程间紧绷尖锐的关系,同时也袭扰著如今备受舆论谴责的伊娃,伊娃拼命刷洗却刷洗不去的猩红到底是被人泼洒的油漆还是不可原谅的罪愆……
- 斗阵俱乐部
- 导演:大卫·芬奇
- 简介:一名受严重失眠困扰的上班族,对人生已不抱任何希望,直到他遇上了泰勒,他的生活又开始出现了火花。他们共同创立了一间俱乐部,从中用最原始的方式,发泄情绪及压力。渐渐地,主角领悟了一些简单却也难能可贵的哲理。
- 秘窗
- 导演:大卫 科普
- 简介:一位碰到了写作上瓶颈的名作家,也正与妻子办理离婚手续,爱情和事业两失意的他,决定搬到一个湖畔旁的小木屋,专注的完成他的最新悬疑小说,却碰到一位疯狂书迷指控他抄袭自己的作品,并用各种诡异的方式跟踪并骚扰他,后来他才慢慢的发现,原来这位疯狂书迷其实对他的思想和作为了若指掌,根本就像他书中的反派角色一样
- 大独裁者落难记
- 导演:赖瑞・查尔斯
- 简介:本电影讲述了独裁者阿喇丁上将统治了北非国家“瓦迪亚共和国”(Republic of Wadiya)是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国家,而他的独行为引起了联合国的注意,国际社会也不断设法去管制他。阿喇丁是一个喜好女色、不成熟、昏庸无度且拥有偏执人格的统治者,由他领导的瓦迪亚政权残暴异常,且有极强的侵略主义,甚至还研发了核弹,这让联合国十分不满,决定出兵。为避免战火,阿喇丁只好亲自赴联合国总部。然而到达后不久,阿喇丁却被自己叔叔泰米所雇佣的杀手绑架。在行将被灭口之际,阿喇丁侥幸逃脱,流落纽约街头,在流落街头的过程中,他第一次感受了“穷”但感觉,在这逃亡的路上,他以前昏庸残暴、淫逸骄奢的性格渐渐改变......
- 爱在心里口难开
- 导演:赖瑞・查尔斯
- 简介:梅尔文·乌戴尔 是一名成功的小说家,但他患有极度严重的洁癖、强迫症,这让他不得不成为一个孤僻的人。唯一一个似乎能忍受他,而不评论他的人是一名餐厅女服务员,卡罗尔·康纳莉。在某天,他的邻居,赛门·毕夏普住院后,梅尔文必须去照顾邻居的狗。义务照顾除本身以外的某个生命,导致梅尔文逐步建立与其他人类的关系,和改变他的生活方式......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见梅尔文·乌戴尔他性格的转换,从原本不近人情到后面的温暖善良,他的洁癖、强迫症可能是与他人接触的阻碍,但不是对他人冷暴力、粗鲁的借口,在电影的最后,他也与过去那个冷漠的性格和解,做一个面带微笑,和煦的人。
- 怵目惊魂28天
- 导演:理查·凯利
- 简介:故事描述东尼·达尔克是一位住在在美国维吉尼亚州一个名为 Middlesex 的小镇上,时值1988年总统大选,而他是一名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青少年,他会梦游,但他也有积极去向心理医生求诊,可是这梦游跟其他的心理因素迟迟不能解决,让他变的内向怕生,不敢跟其他人接触。但在某天深夜,一个不明的喷射引擎坠毁在东尼的房间。他正好受到脑海的某种声音指引,梦游离开了房间而幸免于难。那个声音的主人名叫法兰克(Frank),是一个身着全套兔子装扮的人。法兰克向东尼宣告,这个世界还有28天6小时42分12秒就要毁灭了,一开始他并不相信,但种种的事件发生让他不得不正视这个预言,内向的他却在警告大家这件事上屡屡受挫,而距离地球毁灭的时间正在倒数......本电影中,能够看见东尼·达尔克他为了拯救世界,从一个内向怕生的男孩到成熟、能够流利的跟他人表达自己的稳重青少年,这样的转变除了外力推进,我想更重要的是他那颗想拯救大家的心!
关键词汇[编辑]
英文 | 中文 |
---|---|
Openness | 经验开放性 |
Conscientiousness | 尽责性 |
Extraversion | 外向性 |
Agreeableness | 愉悦的 |
Neuroticism | 神经质 |
Psychoanalysis approach | 心理分析取向 |
Fixation | 固着 |
Behaviorist approach | 行为取向 |
Operating condition | 操作制约 |
Classical condition | 古典制约 |
Evolutionary approach | 演化取向 |
Traits | 特质 |
Five factor theory | 五因子理论 |
MPTI | 麦布二氏类型指标量表 |
The Big Five | 大五人格模型 |
DISC | DISC 人格测验 |
The Big Seven | 大七人格模型 |
Chinese personality | 华人性格 |
Gender | 性别 |
Implicit theory | 内隐理论 |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 人际互动 |
Status | 地位 |
Career self-efficacy | 生涯自我效能 |
Career decision-making | 生涯决定 |
Personality types | 性格类型 |
Preferences | 兴趣爱好 |
Mental health | 心理健康状况 |
Perfectionism | 完美主义性格倾向 |
Frustration tolerance | 挫折容忍力 |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 心理适应 |
Academic adjustment | 学业适应 |
Emotional adjustment | 情绪适应 |
Childhood personality trait | 儿童性格因素结构 |
Big-five model | 人格五因素模式 |
Trait theory | 特质论 |
Chinese personality perception | 华人性格知觉 |
Chinese dialectical thinking | 华人辩证思维 |
Zhong Yong Belief-Value | 中庸思维 |
Personality dimension | 性格基本向度 |
Personality perception dimension | 性格知觉向度 |
Gender Differences | 性别差异 |
Age difference | 年龄差异 |
The Topographical Theory | 意识结构模式 |
Conscious level | 意识层 |
Unconscious level | 潜意识层 |
Preconscious level | 前意识层 |
Pleasure principle | 享乐法则 |
Reality principle | 现实法则 |
Idealistic principle | 理想法则 |
Psychosexual Development | 性心理发展 |
Oral stage | 口腔期 |
Anal stage | 肛门期 |
Phallic stage | 性蕾期 |
Latency stage | 潜伏期 |
Genital stage | 生殖期 |
Trait of type view | 特质论 |
Situationist view | 情境论 |
Interactionist view | 互动论 |
参考资料[编辑]
- ↑ Allport, G. W. (1937). Personality: a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Holt.
- ↑ Claridge, G., & Davis, C. (2003).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rnold.
- ↑ Schwartz, C. E., Wright, C. I., Shin, L. M., Kagan, J., & Rauch, S. L. (2003). Inhibited and uninhibited infants "grown up": Adult amygdalar response to novelty. Science, 300(5627), 1952–195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083703
- ↑ Delgado M. R. (2008). Fool me once, shame on you; fool me twice, shame on oxytocin. Neuron, 58(4), 470–471. 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08.05.005
- ↑ Ross, H. E., & Young, L. J. (2009). Oxytocin and the neural mechanisms regulat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affiliative behavior. Frontiers in neuroendocrinology, 30(4), 534–547. https://doi.org/10.1016/j.yfrne.2009.05.004
- ↑ Campbell A. (2010). Oxytocin and human 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 a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Inc, 14(3), 281–295.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10363594
- ↑ 表格来源:人格理论新纪元:人格五因素模式之测验工具与其研究应用/薛秀宜、陈利铭、洪佩圆
- ↑ https://www.nathanwhudson.com/
- ↑ https://www.ufrgs.br/psicoeduc/chasqueweb/edu01011/behaviorist-watson.pdf
- ↑ 《心理学:身体心灵与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 ↑ Rothbart & Bates, 1998
- ↑ Buss & Plomin(1996)
- ↑ w:物种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 ↑ w: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 ↑ Wilson, M., & Daly, M. (1985). Competitiveness, risk taking, and violence: The young male syndrome. Ethology & Sociobiology, 6(1), 59–73. https://doi.org/10.1016/0162-3095(85)90041-X
- ↑ Gallup,1998
- ↑ Lewis et al. 1992
- ↑ Frey & Ruble, 1990
- ↑ Blakemore & Robbins. 2012
- ↑ Williams & Dunlop, 1999
- ↑ Petersen, 1989
- ↑ Caspi & Moffitt, 1991
- ↑ Steinberg & Morris, 2001
- ↑ Larson & Richards, 1991
- ↑ Steinberg & Morris, 2001
- ↑ Baumrind, 1980
- ↑ 《心理学:身体心灵与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 ↑ 《心理学:身体心灵与文化的整合》,梁庚辰,2018
- ↑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1065912917698045
- ↑ Hirsh, J. B., DeYoung, C. G., Xu, X., & Peterson, J. B. (2010). Compassionate liberals and polite conservatives: Associations of agreeableness with political ideology and moral valu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6(5), 655-664.
- ↑ Lytwyn, T. (2012). The personality of policy preferences: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ers-Briggs personality types and political views. Res Publica-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Research, 17(1), 11.
- ↑ http://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0146167216652859
- ↑ Joshua, Jackson; 等. Your friends know how long you will live: a 75-year study of peer-rated personality traits.. Psychological Science. Mar 2015, 26 (3): 335–340.
- ↑ Hudek-Knežević, Jasna; Kardum, Igor. Five-factor Personality Dimensions and 3 Health-related Personality Constructs as Predictors of Health. Croatian Medical Journal. 2009, 50 (4): 394–402. doi:10.3325/cmj.2009.50.394.
- ↑ Iwasa H, Masui Y, Gondo Y, Inagaki H, Kawaai C, Suzuki T. Person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mong older adults dwelling in a Japanese community: a five-year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 May 2008, 16 (5): 399–405. 温哥华格式错误 (帮助)
- ↑ Kavita, Vedhara; 等. Personality and gene expression: D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leukocyte transcriptom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5, 52: 72–82.
- ↑ 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8107/2/701802.pdf
- ↑ Vedel.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5.12.011
- ↑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7120051?report=abstract
- ↑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81419
- ↑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400235_Social_Investment_and_Personality_A_Meta-Analysis_of_the_Relationship_of_Personality_Traits_to_Investment_in_Work_Family_Religion_and_Volunteerism
- ↑ Roberts,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Thousand Oaks, CA), 4(5), 318–326. 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
- ↑ Campbell, W. (2018). The psychology of narcissism. [online] Ted.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ted.com/talks/w_keith_campbell_the_psychology_of_narcissism#t-294988 [Accessed 16 Dec. 2018].
- ↑ https://heho.com.tw/archives/21262
-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1599/
期刊[编辑]
- Holder, M. D.; Klassen, A. (13 June 2009). "Temperament and Happines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4): 419–439. doi:10.1007/s10902-009-9149-2.
- Joshanloo, M.; Afshari, S. (26 November 2009).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elf-Esteem as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Iranian Muslim University Students".
- Lischetzke, T.; Eid, M. (August 2006). "Why Extraverts Are Happier Than Introverts: The Role of Mood Regul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4 (4): 1127–1162. doi:10.1111/j.1467-6494.2006.00405.x. PMID 16787431.
- Lucas, R.; Baird, B. "Extraversion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3): 473–485. doi:10.1037/0022-3514.86.3.473.
- Strobel, M.; Tumasjan, A.; Spörrle, M. (February 2011). "Be yourself,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be happy: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between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52 (1): 43–48. doi:10.1111/j.1467-9450.2010.00826.x.
- Zelenski, J.; Santoro, M.; Whelan, D. (April 2012). "Would introverts be better off if they acted more like extraverts? Explor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counterdispositional behavior". Emotion. 12 (2): 290–303. doi:10.1037/a0025169.
- Corr, Philip J.; Matthews, Gerald (2009).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1. publ. ed.).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6218-9.
- Sadock, Benjamin; Sadock, Virginia; Ruiz, Pedro.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s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Aleksandrowicz JW, Klasa K, Sobański JA, Stolarska D (2009). "KON-2006 Neurotic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PDF). Archives of Psychiatry and Psychotherapy. 1: 21–2. Lucas & Baird 2004, p. 473-485.
- Briley, D. A., Tucker-Drob, E. M. (2014).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 (5): 1303–31. doi:10.1037/a0037091. PMC 4152379. PMID 24956122.
- Holder & Klassen 2010, p. 419–439.
- Zelenski, Santoro, & Whelan, p. 290-303.
- Strobel, Tumasjan, & Sporrle, p. 43-48.
- Joshanloo & Afshari 2009, p. 105-113.
- Lischetzke & Eid 2006, p. 1127-1162.
- B, Sadock; V, Sadock; P, Ruiz.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loninger, R; Svrakic, D.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 Jeronimus, B. F., Riese, H., Sanderman, R., Ormel, J. (2014). "Mutual Reinforcement Between Neuroticism and Life Experiences: A Five-Wave, 16-Year Study to Test Reciprocal Caus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7 (4): 751–64. doi:10.1037/a0037009. PMID 25111305.
- Kail, Robert; Barnfield, Anne (2014).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Pearson. ISBN 9780205993024.
- Harris, Judith Rich (1995). "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 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 (3): 458–489. doi:10.1037/0033-295x.102.3.458. ISSN 1939-1471.
- Kawamoto, Tetsuya. "Personality Change from Life Experiences: Moderation Effect of Attachment Security."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vol. 58, no. 2, Apr. 2016, pp. 218-231. EBSCOhost, doi:10.1111/jpr.12110
- Funder, D.C., (2001). Personality. Annu. Rev. Psychol. 2001. 52:197–221.
- McCrae, R. R., & Allik, I. U. (2002).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cross cultur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 McCrae, R. R., & Costa Jr, P. T. (1997). Personality trait structure as a human universal.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5), 509.
- Schmitt, D. P., Allik, J., McCrae, R. R., & Benet-Martínez, V. (2007).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Patterns and profiles of human self-description across 56 nations.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38(2), 173-212.
- Church, A. T. (2000).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Toward an integrated cultural trait psycholog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4), 651-703.
- Greenblatt, The Swerve: how the world became modern, 2011:3, 16.
- Gélis, "The Child: from anonymity to individuality", in Philippe Ariès and Georges Duby,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III: Passions of the Renaissance 1989:309.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16.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32.
- Locke, John (1974).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Toronto: Random House.
- James, William (1970). Pragmatism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p. 69.
- Hume, David (1955). An I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USA: Liberal Arts Press Inc.
- Descartes, Rene (1974).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Philosophy.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Anchor Books.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41.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3.
- Spinoza, Benedictus (1974). The Ethics (The Rationalists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56.
- Funder, David (February 2001). "PERSONALITY".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1): 197–221. doi:10.1146/annurev.psych.52.1.197.
- DeYoung, Colin G. (June 2010). "Testing Predictions From Personality Neuroscience: Brain Structures and the Big F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 (6): 820–828. doi:10.1177/0956797610370159. PMC 3049165. PMID 20435951.
- Murray, H.A. (1938).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track, S. (2005). Handbook of Personology and Psychopathology. Wiley
- Jeronimus B.F.; Kotov, R.; Riese, H.; Ormel, J. (2016). "Neuroticism's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disorders halves after adjustment for baseline symptoms and psychiatric history, but the adjusted association hardly decays with time: a meta-analysis on 59 longitudinal/prospective studies with 443 313 participant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6 (14): 2883–2906. doi:10.1017/S0033291716001653. PMID 27523506.
- Ormel J.; Jeronimus, B.F.; Kotov, M.; Riese, H.; Bos, E.H.; Hankin, B. (2013). "Neuroticism and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Meaning and utility of a complex relationship".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3 (5): 686–697. doi:10.1016/j.cpr.2013.04.003. PMC 4382368. PMID 23702592.
- Youyou, Wu, Michal Kosinski, and David Stillwell. "Computer-based personality judgments are more accurate than those made by human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2.4 (2015): 1036-1040.
- Weinschenk, Aaron & Dawes, Christopher.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olitical Interest. 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 70. 106591291769804. 10.1177/1065912917698045.
- Habashi, M. M., Graziano, W. G., & Hoover, A. E. (2016). Searching for the Prosocial Personality: A Big Five Approach to Linking Personalit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2(9), 1177–1192.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6652859
- Vedel, Anna. (2016). Big Five personality group differences across academic majors: A systematic review.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2. 1-10. 10.1016/j.paid.2015.12.011.
- Kim, S. E., Kim, H.-N., Cho, J., Kwon, M.-J., Chang, Y., Ryu, S., Shin, H., & Kim, H.-L. (2016).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and gender on depressive symptoms mediated by perceived stress. PLoS ONE, 11(4), Article e015414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54140
- Donadon, M. F., & Osório, F. L. (2016).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sychiatric comorbidities in alcohol dependence. Brazilian journal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 Revista brasileira de pesquisas medicas e biologicas, 49(1), e5036. https://doi.org/10.1590/1414-431X20155036
- Roberts, B. W., & Davis, J. P. (2016). Young adulthood is the crucible of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Emerging Adulthood, 4(5), 318–326. https://doi.org/10.1177/2167696816653052
- McCrae, R. R., & John, O. P.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five-factor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2), 175–215.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92.tb00970.x
- Veronica Benet and Niels G. Waller, The Big Seven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escription: Evidence for Its Cross-Cultural Generality in a Spanish Samp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 《华人性格与行为关连性的特殊内隐理论之探讨:不同性格、性别及地位之比较》
- 中华心理学刊:民 99,52 卷,3 期,页 243-264,2010,许功余。
- 《大学生性格类型、生涯自我效能与生涯决定之相关研究》咨商辅导学报(高师辅导所刊):2009,简君伦(Chun-Lun Chien);连廷嘉(Ting-Chia Lian)。
- 《兴趣爱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性格影响的调查分析》
- 医药学论文-医学论文:2008/3/17,文静;吴庚香;梁凡;毛宗福。
- 《大学生完美主义性格倾向、挫折容忍力与心理适应之相关研究》
- 国立新竹教育大学教育心理与咨商学系硕士班,2010,陈蓉蓉。
- 《国小儿童性格特质之研究》
- 国立屏东师范学院国民教育研究所硕士班,2000,李雯娣。
- 《群体中个体性格相似性之研究》图书资讯学研究:6 卷, 2 期, 页 83 – 113, 2012/6/1, 张玮伦。
- 《中国人描述性格所采用的基本向度》
- 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页 155-190,1985,杨国枢;彭迈克(Michael H. Bond)。
- 《台湾与大陆华人基本性格向度的比较》
- 本土心理学研究 16:页 185-224,2001,许功余;王登峰;杨国枢。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应用介绍〉,《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李静静
- 〈“大五”人格模型及其应用的发展〉,《龙岩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4 卷-陈雪芬
- 〈人格特质研究的“大五”与“大七”〉,《管理观察》2010 年第 11 期-罗艺
- 〈简述“大五”人格在人事选拔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教育》2007 年第 6 期-姚斯亮
教科书[编辑]
- 程千芳、游一龙(2015)。普通心理学(第二版)。华杏出版。
- Philip G. Zimbardo, Robert L. Johnson, Vivian McCann(2012)。Zimbardo’s 普通心理学:核心概念(张文哲、洪光远、邱发忠、苏文贤译,第六版)。学富文化。(原著出版于2008年)ISBN: 9789866624636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Christel Lutz(2015)。心理学导论(危芷芬译,第二版)。双叶书廊。(原著出版于1953年)
- 赖惠德(2016)。心理学:认知、情绪、行为。双叶书廊。
- 心理学导论-温世颂
- 心理学-游恒山译
- 心理学-陈皎眉
- 人格心理学-Jerry M.Burger 著,危芷芬译
- 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学(161-170页)。五南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