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学/意象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简介[编辑]

想像一下自己正在度假。傍晚时,看着海面上的日落,橘红色渲染了大海,仿佛调皮的孩子在水里挤下了水彩。温暖的夏日微风轻拂过你的侧脸,你走在浅滩上,一阵凉感刺激肌肤。看着远方的海平线,那个人们认为的世界尽头,想像著另一端的光景。突然,老师走了过去,提醒你要找出什么样的图像。你回神来并继续阅读这篇文章。

“意象”类似于感知体验,但是并无真实受到外部刺激,没有真的听见、看见、感受到那些感知体验。意象可能包含来自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感官的体验。其中,视觉意象是最常被讨论的主题。图像体验常是由人们过去实际经历过的感知体验,因回响、重现或重建而产生。图像体验也被认为能用来预测人们所期望的,或者是对害怕到来的未来的想像,因此图像在记忆与动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神经学家Damasio给“意象”下了定义:意象,是指心理样式,包含了每一种感觉通道的特征,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躯体感觉,这些感觉通道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形式,触觉、肌觉、温觉、痛觉、内脏觉和前庭觉。“意象”好比滤镜,当我们对事物产生了不同的感觉,即透过这些“滤镜”作出反应,我们便可以与大脑中过往累积的经验相对照,作出成熟的判断。“意象”是综合了身体的讯息,层层叠叠与过往经验交叉相诘,作出反应与决定,衍生、塑造出属于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因此每个人的意象都是不同的。

章节摘要[编辑]

意象是心理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指认知主体在接触外在客观的事物后,根据感官所接收到的讯息,在思维空间中形成对此事物加工形象,也就是脑中所浮现的画面及其具体内容。以下介绍本章细项摘要:

  1. 想像力:想像力是一种认知活动,在思维中产生图像,思想和感觉的能力,主要分成不自主的想像力(睡梦中的梦想,白日梦)和自愿的想像力(生育想像力,创造性想像力,透视梦想)。
  2. 发展历史:意象理论在中国最早出自“周易•系辞”的“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而在西方则是苏格拉底通过假设视觉感官体验在人的心灵中创造出现实世界的表现形象为最早的相关讨论。
  3. 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多用于艺术通象。根据说文解字来说,意象是意思的形象。“出于更好的理解可以说是信息的形象“意象可以通过抽象来升华达到更有深度的意象,这是人类大脑做出的信息处理的智能活动。
  4. 自我意象:一般用来指一个人内在的图像,而且通常是难以改变的,简单来说也就是对于“你认为别人怎么看你”这个问题的回答。
  5. 意象训练:利用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创造或是重新形塑某种经验,通常是用在“运动员”的训练上,帮助选手达到最佳的状态。
  6. 创意心理学:创意是一种创造新想法的能力,而个人情绪和外在环境对创意皆有重要影响。

想像力[编辑]

想像力是在思维中产生图像,思想和感觉的能力,而不会立即输入感官(例如视觉或听觉)。它也被描述为心灵体验的形成,它可以重现过去的经历,例如生动的记忆和想像的变化,或者它们是完全发明的。想像力有助于使知识适用于解决问题,并且是整合经验和学习过程的基础。对想像力的基本训练是倾听讲故事(叙事),]其中所选词语的准确性是“唤起世界”的基本因素。

想像力是一种用于心理功能的认知过程,有时与心理图像结合使用。它被认为是因为它涉及到可能性。心理图像的同源术语可以用于心理学中,用于表示在感觉知觉中先前给出的对象的心灵回忆中恢复的过程。由于ESTA使用术语冲突与日常语言中,一些心理学家更愿意形容ESTA过程称为“成像”或“图像”或“生殖”它说话,而不是“生产”或“建设性”的想像。建构性想像进一步分为由前额叶皮层驱动的自愿自上而下的想像力,即所谓的心理综合,以及在梦中发生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无意识生成的新颖图像。想像中的图像,无论是新颖的还是被召回的,都可以通过“心灵的眼睛”看到。

然而,想像力是一种认知活动,因为它也与身体和地方有关,特别是它涉及材料和人的设置,排除了它被锁在头部的感觉。想像力也可以通过童话或幻想等故事来表达。孩子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叙述和假装游戏来锻炼他们的想像力。当孩子养成幻想他们发挥在两个层面:第一,他们用角色扮演充当了什么他们已经开发了自己的想像力,并在第二个层次,他们通过充当如果他们已经开发出再次玩他们虚构的情况一个现实的现实。

该术语在头脑中形成新图像的过程,是在之前或至少部分或不同组合中已经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用来帮助之前没有经历过的感受。一些典型的例子如下:童话故事、小说,在幻想和科幻经常调用逼真的形式邀请读者假装这样的故事是真实的,参照心灵的对象:如书籍或几年虚构那不离开一个虚构的世界存在。

想像力,不仅限于通过实际需要的要求获得确切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客观限制。在另一个人的位置想像一个人的自我能力对社会关系和理解非常重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限,想像力环绕世界。”同样的局限性在科学假设领域引起了人们的想像。科学研究的进展主要是由于想像力所产生的临时解释,但这种假设必须与先前确定的事实和特定科学的原则相关联。

想像力是用于开发基于功能的理论和思想的思维的实验分区。从真实的感知中获取对象,想像力使用复杂的IF函数来开发新的或修改过的想法。这部分思想对于开发更好,更简单的方法来完成新旧任务至关重要。在社会学中,想像力被用来与现实分别,并且从社会本身以外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这导致通过通常不会被问到的问题来发展理论。这些实验想法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安全地进行,然后,如果这个想法很可能且功能正确,那么这个想法可以在现实中实现。想像力是思想新发展的关键,可以与他人共同分享。关于志愿者的努力,想像力可归类为:不自主的(睡梦中的梦想,白日梦)与自愿的(生育想像力,创造性想像力,透视梦想)。

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认为,由于大脑中存在广泛的神经网络,人类的想像力仍然存在。然而,清楚地证明存在这样的“心理工作空间”是非常困难的,可用的技术只能设法单独检查大脑活动。

达特茅斯科学家通过提出“大脑如何让我们操纵心理图像?”这个问题来解决这个问题。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要求人类想像一头公牛头的大黄蜂。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项任务很简单。然而,为了使图像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人类大脑必须构建一个全新的图像。要求15名志愿者在脑海中想出特定的视觉形状,然后在心理上将它们组合成更复杂的形象。其他人不得不在他们的脑海中创造复杂的图像,然后在精神上将它们拆分成各自的部分。

通过使用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该团队能够测量志愿者的大脑活动。 fMRI和MRI有什么区别? - 简而言之,MRI观察解剖结构,而fMRI则观察代谢功能。换句话说,MRI会查看那里有什么,而fMRI会告诉你那里发生了什么。

Schlegal及其同事曾预计视觉皮层 - 处理图像的大脑部分 - 将积极参与驾驶心理操纵。他们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但他们也发现其他几个区域似乎也参与了虚构形状的操纵。该研究证实了大多数学者的理论 - “心理工作空间”是大多数人类意识经验和我们(人类)进化的灵活认知能力的原因。该团队补充说,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更好地了解这些神经网络的运作方式。这项研究表明,当涉及到复杂的人类认知行为时,我们需要研究大脑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其孤立的部分。

想像力视个抽象的概念,相较于智力更难衡量,以下为几种现存的量表或衡量方式: ⒈:“创造性想像力量表” 由学者Barber与Wilson(1979)制订而成,从10个指标:手臂沉重(Arm Heaviness)、手的悬浮(HandLevitation)、手指麻醉(Finger Anesthesia)、幻觉(Water Hallucination)、味觉(Olfactory-Gustatory Hallucination)、音乐幻觉(Music Hallucination)、温度幻觉(Temperature Hallucination)、时间失真(Time Distortion)、年龄回归(Age Regression)和身心的放松(Mind-Body Relaxation)等指标去评量受试者在这些指标上表现出的虚拟幻想程度。 应用相关领域医疗或是心理分析 ⒉国内多有论文研究制订想像力量表,由自由联想或是图形描述等方式测验受试者的独创力、发想力等

发展历史[编辑]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表现为阳爻和阴爻两种组合符号,这两种符号组合成六十四卦,原本是用来记录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后来发展到历史,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这种创造意象的能力,永远是诗人的标志。 比喻是诗歌(文学)的重要手段,明喻在荷马的诗中比比皆是。亚里士多德最早指出隐喻是诗歌之本。所谓明喻或隐喻,也就是比喻性的意象,称之喻象(由比喻产生的形象)黑格尔关于美与艺术的定义,与诗的意象理论也是相通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艺术要把这两个方面调和成为一种自由的统一的整体”。

在西方世界中,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已经讨论过心理意象。苏格拉底通过假设视觉感官体验在人的心灵中创造出现实世界的表现形象,勾勒出感知与意象之间的关系。后来,亚里士多德表示“如果没有形象,思想是不可能的”。在18世纪初,伯克利主教在他的理想主义理论中提出了另一个心理形象的角色 - 类似于苏格拉底的思想。他认为我们的整个世界只是心理形象。

在19世纪末,威廉·冯特 - 一般承认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创始人 - 称为意象的基本要素的意象,感觉和感受。此外,他认为图像研究支持认知研究,因为思维通常伴随着图像。一些心理学家接受了这一评论,引发了富有想像力的辩论,讨论了同样的问题:他是否被问到:如果没有图像,是否有可能被认为是可能的?

在20世纪初,当行为主义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时,沃森认为人脑中没有可见的图像证据,因此,对图像的研究毫无价值。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这种对图像研究价值的一般态度才得以改变。

后来,人们认为图像在记忆中起著非常大的关键作用(Yates,1966; Paivio,1986)和动机(McMahon,1973)。人们通常认为它集中参与视觉空间推理和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

概念[编辑]

想像力,是形成图像,感知和概念的能力。事实上,图像,感知和概念不是通过视觉,听觉或其他感官来感知的。想像一下心灵的工作,并帮助创造幻想。想像力有助于提供意义并提供对知识的理解;想像力是人们为世界创造意义的基本能力;想像力在学习过程中也起著关键作用。培养想像力的基本训练方法是听故事;在听故事时,措辞的准确性是“产生世界”的基本因素。想像一下我们面临的任何力量。我们通过想像将我们触摸,看到和听到的内容组合成一幅“图片”。人们普遍认为,作为一种内在能力,作为从感官中感知公共世界的一个因素,在思想中发明一个部分或完整的个人领域的过程中,该术语被用于心理学的专业使用,意思是心神。在恢复过程中,恢复先前呈现给感知的感觉对象。因为这个术语的使用与日常语言的使用相矛盾,一些心理学家倾向于将这个过程描述为“图像过程”或“图像”,或者作为“再生”想像过程,使用“生成或建设性的”虚构过程“想像力的图像“被”灵魂之眼“所见。想像力也可以通过童话或想像的情境来表达。最著名的发明或娱乐产品是由一个人的想像力创造的。关于人类想像力的进化过程的一个假设是,想像力允许有意识的物种通过使用心理模拟来解决问题。儿童通常被认为是富有想像力的群体。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尚未形成,因此与成人相比,意识形态的限制和规则较少。因此,它往往是富有想像力的。孩子们经常使用故事或假装游戏来练习他们的想像力。当孩子们有幻想时,他们会在两个层面发挥作用:在第一个层面,他们使用角色扮演来实现他们用想像创造的东西;在第二级,他们假装认为情况是玩游戏。

在行为方面,他们创造的东西似乎是一个真实的现实,而这已经存在于故事的神话中。艺术家往往需要很多想像力,因为他们从事创造性工作,而想像力可以帮助他们打破现有规则并将美学带入新模式。想像一下这个术语的普遍使用,这意味着形成以前没有经历过的图像的过程,或形成至少部分经历或由不同组合形成的图像的过程。一些典型的例子如下:童话小说由幻想小说和科幻小说启发的形式幻觉刺激读者假装这些故事是真实的,并通过诉诸幻想对象,如书籍或幻想,这些对像不在幻想中世界。在这个意义上的想像力(不仅限于从实际需要中获得的精确知识)在某种程度上不受客观限制的影响。想像一下,处于另一个人的位置。这种能力对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理解非常重要。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像力包含了世界。”然而,在所有领域,甚至想像力都是有限的:因此,一个人的想像力确实违反了基本法,或者违反实际可能性的必然原则,或者在某种情况下合理性的可能性被认为是精神障碍。同样的限制将想像力置于科学假设的范围内。科学研究的进步主要是由于一些临时解释;这些解释都是基于想像力的。但是,这些假设必须由先前确定的事实构成,并且必须与特定科学的原则相协调。想像力是思维的一个实验部分,它创造了基于功能的理论和思想。将对象与真实感知分开,并使用复杂的“特征”来设想创造新想法或改变想法。这部分思路对于改进和改进新旧任务的完成方式至关重要。这些实验思路可以在仿真领域稳步实施;那么,如果这个概念非常可能并且其功能是真实的,那么这个概念就可以在现实中实现。想像力是灵魂新发展的关键。它与他人共享并共同进步。想像力可以分为:自动想像力(来自梦想和白日梦)不要自动想像(可再生的想像力,创造性的想像力,未来的梦想)

意象[编辑]

意像或心理图像是人在这个人之外的物理世界中的表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体验非常类似于感知某些物体,事件或场景的体验,但是当相关物体,事件或场景实际上不存在于感官中时发生。有时会出现特别是睡着(催眠图像)和醒来(催眠)的情节,当心理图像具有快速,幻想和非自愿的特征时,会无视感知,呈现出万花筒般的视野,其中没有明显的物体可以是辨别。心理图像有时会产生与想像的行为或经验所产生的效果相同的效果。

这些经历的性质,使它们成为可能的因素以及它们的功能(如果有的话)长期以来一直是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最近神经科学的研究和争议的主题[需要进一步解释]。作为当代研究人员[喜欢谁?]使用表达,心理图像或图像可以包含来自任何感官输入源的信息;一个人可能会经历听觉图像,嗅觉图像,等等。然而,对该主题的大多数哲学和科学研究都集中在视觉心理意象上,而无法进行心理视觉幻想的人,被称为“心盲症”,患者无法对透过心理构成图像,原因可能为先天基因缺陷或是后天额叶受损,同时,很多心盲症患者不能对任何气味、声音、触感进行想像。

乔治·伯克利(George Berkeley)和大卫·休姆(David Hume)等哲学家以及威廉·冯特(William Wilhelm Wundt)和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等早期实验心理学家将一般的观点理解为心理图像。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由谁?]许多图像作为心理表征(或心智模型),在记忆和思考中起着重要作用。 William Brant(2013年,第12页)将“心理图像”这一短语的科学用法追溯到John Tyndall 1870年发表的名为“科学运用想像力”的演讲。有些人甚至认为,根据定义,图像最好被理解为内在,心理或神经表征的形式; 在催眠和虚构的图像中,它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其他人则拒绝这样的观点,即图像体验可能与心灵或大脑中的任何此类表现相同(或直接由其引起),但不采取对非图像形象的描述。

常见的

自我意象[编辑]

自我意像(self-image),又称为自我意象或自我映像,为心理学概念,一般用来指一个人在内在的图像。自我意象是难以改变的,它不仅是指能具体被他人观察到的客观事物(身高、体重、头发颜色、性别、智商、成绩等等),也指那人通过自身经历或者评价他人而学到的一些事情。对于自我意象的一个简单定义,是对于“你认为别人怎么看你”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个名词原来是客观的,本身并没有牵涉到价值判断。自我意像是一种心理图像,通常是一种非常容易抵抗变化的图像,它不仅描绘了其他人(高度,体重,头发颜色等)可能进行客观调查的细节,而且还描绘了 这个人通过个人经历或通过内化他人的判断来了解自己。。

自我意象的维持[编辑]

研究证明,当人们对一个来自受刻板印象影响的群体做出评价时,人们得出的评价通常受到自身的自我意象影响。如果一个人是自信或自我肯定的,他很可能对一个有着刻板印象的群体做出一个较为正面的评价;反之当个人的自我意象受到挑战或威胁,人们可能会给出更多带偏见的评价。人们通常会选择贬低他人来保持自身的尊严,在自我意象维持的过程中产生刻板印象和偏见。Fein及Spencer于1997年针对自我意象的维持及歧视行为作出了研究,证实了对于他人不好的偏见源自于当自我意象需要保护时所产生。当受试者受到其他受试者较低的评价时,他也会倾向于给予其他受试者更低的评价,为的就是维持自我意象。

受害心理[编辑]

通常遭受虐待以及操控的受害者会陷入一种受害的自我意象(self-image of victimisation)。受害者的心理状况会出现以下的情形:普遍性的无助感、被动、失去控制、悲观、负面思考、强烈的罪恶感、羞耻、自我怪罪以及忧郁。如此的思考方式会导致越陷越深绝望甚至造成心理疾病。

除了上述实际遭受过迫害(包含遭受虐待或操控)的受害者,会陷入受害的自我意象外,心理人格不健全的人也容易不同程度地陷入此种受害的自我意象,例如:自卑、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的状况在任何人身上都可能发生,可以是非常轻微的状况,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诸如学生的学习、员工的工作、与人际间的交往等等,因为所关联的事情都太过于日常化、支微末节,以致被许多人所忽略而不自知。一个人可以在其他方面有自信、而在某方面不具备信心,当遭遇到没有信心的状况时,人会慌乱,自我保护机制启动,这时就非常可能在大脑中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的角色,以降低自己慌乱、无法掌握眼前状况的不安全感。例如:学生考试考不好时,怪罪老师教的不好、出题太过困难;员工所提的案子不被接受,怪罪被选上的员工靠其他关系才获青睐、怪罪主管没有远见等等;在人际间交往时,若想建立关系的对象不如预期的回应,就怪罪对方势利眼、不友善。种种将问题推到别人身上的状况,就是因为责怪别人是最简单的方式,能够使自己心中微小的没有信心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得到立即的减轻,这是最轻微的受害者心态。此种受害的自我意象,会随着外在环境状况的转变而有所改变,也会因为自身转换场域(例如:员工下班离开公司;这个朋友不理我、转而去找其他朋友,等。)而使受害的自我意象暂时转移、甚至消失,因此普遍上不会造成太严重的负面心理现象导致疾病。

相较于自信心不足,自卑所带来的受害的自我意象较为严重。自卑是长期的心理状况,自卑者是对生活周遭事物普遍的无助、没有掌握性与安全感�,相较于自信心不足的人出现受害者心态时仅局限在某些状况,自卑者是大范围的、甚至全面性的产生受害的自我意象。此类人的防卫心态很重,遇到任何不顺心的状况,都会有负面思考,认为是针对自己,负面思考是自卑心态的受害自我意象者最常见的现象,并可能导致对外界强烈的无助感、陷入忧郁与绝望。

想像力与现实[编辑]

想像力是一种理性的工作,可以发展出比已经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更广泛的思想。凭借想像力,人类从简单中发展出一些东西,在脑海中更有价值。他可以在脑海中从上帝的创造中发展出一些东西。旨在开发一种物品形式更有价值的东西,或者只是想到的想法。 Alfan Arrasuli(2001)

处理物理问题的想像力一词是抽像地思考已经写下和暗示的内容。

想像力是图像,声音和感觉形式的大脑图像和可视化。 (St. Gentlefolk(2013))

想像力是一种用于心理功能的认知过程,有时与心理图像结合使用。它被认为是因为它涉及到可能性。心理图像的同源术语可以用于心理学中,用于表示在感觉知觉中先前给出的对象的心灵回忆中复活的过程。由于该术语的使用与普通语言的使用相冲突,一些心理学家倾向于将此过程描述为“成像”或“图像”或将其称为“生殖”而不是“生产性”或“建设性”想像。建构性想像进一步分为由前额叶皮层驱动的自愿自上而下的想像力,即所谓的心理综合,以及在梦中发生的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无意识生成的新颖图像。想像中的图像,无论是新颖的还是被召回的,都可以通过“心灵的眼睛”看到。

然而,想像力并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因为它也与身体和地方有关,特别是它还涉及与物质和人物建立关系,排除了想像力被锁在头脑中的感觉。

想像力也可以通过童话或幻想等故事来表达。孩子们经常使用这样的叙述和假装游戏来锻炼他们的想像力。当孩子们发展幻想时,他们会在两个层面上发挥作用:首先,他们使用角色扮演来表现他们用他们的想像力发展出来的东西,而在第二个层次上,他们再次以他们的假设情境玩,就好像他们所发展的是一个现实的现实。

人类驾驭生命之旅总是充满了对与他和自然相关的现实的好奇心,因此他目睹的事情总是激励他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在这个层面上,人类理性的表现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一步了解wajud现实的本质,目睹和观察自然世界开始富有想像力。但要达到准确和正确的想像力,必须得到理性原则的支持

经验丰富的世界是对来自感官的数据的解释;因此,与大多数想法和想像相比,它被认为是真实的。据说迷幻药物的使用者俱有更高的想像力。这种差别只是程度的一个,并且可以通过几个历史原因而改变,改变大脑的化学也就是说,催眠或意识,冥想,许多致幻药物的其他状态改变,和电直接应用于大脑的特定部位。精神病可以证明想像和感知现实之间的区别。许多精神疾病可归因于无法区分感知世界和内部创造世界。有些文化和传统,甚至有观点显然共享世界的心灵的一种错觉用佛家的玛雅,或去另一个极端,接受想像和梦想的领域作为平等的有效性显然共享世界的澳大利亚原住民做他们的梦想时间概念。 想像力,因为没有外部限制,往往成为真正的快乐和不必要的痛苦的源泉。与这一想法相一致,想像出令人愉快和恐惧的事件会引发情绪感知和经验所涉及的情感回路。一个生动的想像力的人经常遭受困扰朋友,亲戚甚至是名人等陌生人的想像危险。同样严重的恐惧也无法从想像中的痛苦未来中过度认真。

意象训练[编辑]

意象训练是利用各种感官在头脑中创造或是重新形塑某种经验,通常是用在“运动员”的训练上。

意象训练的用途:
意象训练可分为两种用途:认知与激励作用。而此两种用途下各又可分为专门用途与一般用途。

大体来说,意象训练能有以下功用:

认知专门 针对特定的动作进行修正与特定技巧练习。
认知一般 对于自己运动中的比赛策略进行练习与加强,例如:在脑中练习篮球比赛中的战术(例如:1号战术或是任何你的队伍的暗号战术)。此练习能让自己对战术更熟悉,或是增加对某情节发生的反应能力。
激励专门 激励自己往自己的目标前进,激励自己努力往前。
激励一般-掌控/正向经验 增加信心、变得更坚强、专注。
激励一般-激发程度 控制情绪、压力等反应在最适合自己比赛的最佳状态(对某些运动项目或是运动员来说兴奋是好的,对于某些运动项目或是运动员来说放松是好的)。


意象训练的效用:

对于意象训练的效果目前有三种解释

  1. Bioinformational theory (生理讯息论)
    • 这个解释假设意象训练的意象(image)是一连串有组织性的前导影像储存在长期记忆里,而从事意象训练的时候这些影像激发了真实事件里需要的激发因子(stimulus)与反应因子(response)。所以根据这个解释,意象训练要有效果必须要激发相对应的反应因子,让这些反应因子可以被改变、调整、增强等等。
    • 举例:练习篮球罚球的意象训练,可能的激发因子为观众的呼喊声、紧张的感觉、篮框等,而反应因子为呼吸加快、投篮时肌肉的收缩、看到球投进篮框时的开心等。
  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explanation (功能相等解释)
    • 这个解释主张意象训练可以帮助表现是因为进行意象训练时可以激发在做真实动作时的脑部相对应的区域,而意象训练的内容越接近真实会发生的情况,功能相等的程度越高。所以要意象训练越有效果,意象的内容要越接近真实。
  3. Mental readiness explanation (最佳状态解释)
    • 这个解释说意象训练就是在帮选手达到最适合(optimal)的状态,例如紧张的程度、兴奋的程度、信心的程度,或是专注力等等。当选手达到良好的状态,运动表现会比较好。


意象训练的内容:

虽然有不同的解释说明意象训练的效果,不过2/3的解释都强调了意象训练能越接近真实情况越有效。建议意象训练的内容包括以下内容:

  1. 真实事件的情境:例如:真实比赛时是在室内还是室外? 有没有观众? 天气状况怎么样呢? 那个环境感觉起来怎么样呢?
  2. 各感官的内容:包括视、听、嗅、味、触觉的内容。例如:游泳池的味道、汗的味道、器具的触感。
  3. 行为反应:你在比赛时做了什么事呢? 跑? 跳? 掷? 防守? 攻击? 拉开了弓? 扣了版机扣? 还是你需要沉静下来? 你的动作的速度怎么样呢?
  4. 心理反应:你紧张吗? 兴奋吗? 激动吗?
  5. 生理反应:心跳加快、流手汗、呼吸加速、肠胃蠕动等
  6. 运动感觉想像(kinesthetic imagery): 将你会感觉到的肌肉的感觉也想像进去,比如投篮时想像膝盖微蹲,跳起时感觉到大腿肌与小腿肌肉收缩的感觉;手部感觉到手肘内缩,投球时感觉到手臂、前臂、手腕肌肉收缩的感觉。

视角:

视角分为内视角(internal perspective)与外视角(external perspective),可以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感觉比较适合自己的,或是混合使用。 内视角:在做意象时看到的是从自己看出去的影像,像是从眼睛看出去一样。 外视角:在做意象时看到的是自己在做动作,像是看到摄影机里的自己一样。

使用的方式可以

  1. 写稿给自己意象
  2. 透过他人读意象稿来进行意象
  3. 使用其他材料例如录影、录音来协助意象

创意心理学[编辑]

前言

创意,是一种使我们异于其他生物的特殊特质之一,它能够衍生出文化和人道的能力,因此对于创意的知识了解越多,我们更能够掌握它。创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因此心理学开始对创意有所探讨是在近五十年,研究者投入心力希望可以有科学根据的去了解创意心理学这块未知的拼图。

创意的概念与定义

在古希腊时期,创意时常与疯狂、非理性的状态去连结,当时亚里士多德认为灵感是来自于人内心的深处,而且是心智活动活跃的结果,但到后来封建体系的压抑使的创作渐趋没落,到后来文艺复兴时期才又有了对于艺术等等领域的重视。到了近代,佛洛依德认为创造力是由一是现实和潜意识冲动间的冲突压力而产生的,因此认为艺术家和作家为了表达他们潜意识的欲望,选择了文化上能被接受的方法来创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当中,主要分成四个阶段:心智层面的预备阶段、潜伏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和检验经过构思的想法的验证阶段。他们观察艺术家及创作者如何构思一个作品,并发现创造的主要驱动力是来自所谓的“顿悟”,而非组合的串联。对马斯洛而言,创造力是一种发挥潜力的方法,也就是自我实现,包含了如何接受自我、勇气、和自由的思想等特质。由以上可知,在同一个时期,非常多的理论被同时提出,但他们都一样认为创造力是认知、意图、和环境等因素组合所产生的结果。

创意是一种创造新想法的能力,而这个所谓被创作出来的作品必须要是与前人没有重复的,并且也要能够适合当时的环境与氛围。这个作品可以是乐章,可以是文字,可以是一个想法,可以是一个故事,或是一则广告讯息。和之前的创作相比,它也可以只是在某一种层面上被认为不一样,例如微小的更动,或是一个不被认为重要的发明。除此之外,有创意的作品不能只是一个新的解答,它必须要满足跟人们所在的环境有关的不同的条件限制,例如在不同的时期,每个人对于自己的作品都会注入不同的新观念,也就是要符合不同时期的适应性。目前并没有对于创意有一个界定的绝对标准,我们只能说评估和决定一个作品与其他产品比较下来的创意优劣差距。针对创意的创新程度,也有可能会因人而异,一个想法对某个人来说可能是比较创新的,也有可能对另一个经验者来说是老掉牙的。除了创新度以外,对于这个社会的需求是否有其重要性也会影响一个人对于一件作品的评断,如果正好符合时势所需,大家便会认为它是具有高度创意的。

创意有三种成分,分别是:动机、某一领域的能力和创作相关的历程。

动机:包含了内在固有和外在变动的原因。一个人会开始一项创作,它对于这项作品的想法会影响最后的成品。

某一领域的能力:这个取决于一个人先备的知识、技术、以及在这个领域中的天分,创作者因此得以将想法化为实际作为。

创作相关的历程:有点类似熟能生巧的概念,一个人如果对于自己的作品有了概念,在解决问题时,就能够容易去应付这些复杂或是灵感中断的情况。

创意必须有六种资源的配合: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条件。

创造力与想像力之不同

一般人可能会把两者混为一谈。事实上,创造力主要针对的是“创造”,要求必须创造出具有价值的、原创的产品或思想;而想像力重点在于“想像”,只要是对于非由感官知觉接收到的讯息进行猜测、联想的想法便是想像力。因此,创造力来源于想像力,但两者并非同一物
举例来说,“被阳光照射的地板是岩浆”是一种小孩子想像,其属于想像力的产物。但当有小孩子把它再扩充,发展为“因为被阳光照射的地板是岩浆,所以不能踩,踩到就输”的游戏时,便把想像力化为创造力,创造出一种新的游戏。

智力与知识

在创意活动中,智力可以产生以下作用:

  1. 辨识、定义及重新再定义一个问题或作业
    • 要先查觉到目前知识的不足,对另一个新结果的需求,或是在辨识及定义过程中的缺陷。有些问题并不是非常明确而被忽略,但一些关于创意的初步研究其实都与提问或是定义问题有关。讯息处理时的心智表征也与问题的定义明显相关。
  2. 选择性编码
    • 选择性编码的能力关系着能不能在周遭环境中注意到等待被解决问题相关的讯息。通常有创意的人,都能够在大家所没有注意到的细节中发现创意的来源。就像是谚语:“需要为发明之母”,创作者可以抢先一步看到我们的需要,并能够对于相关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3. 选择性比较
    • 选择性比较指的就是能在不同领域中观察到相互间的雷同性,使得等待被解决的问题得到线索。就像是“类比”与“隐喻”,常常是创造性思考的起点。举例来说,Alexander Graham Bel的电话机即是因为看见了人耳而发明出相仿的机器。
  4. 选择性组合
    • 选择性组合指的是将两个讯息互相结合,产生出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新的概念各易衍生出新的关系,使不同的元素借由共通的介质而产生关连。例如古腾堡在发明印刷术之前,人们都是用一整块刻好的木制板子印刷,然后在他有一天偶然参访了制酒厂之后,看到有人手上戴着一个刻有字的戒指,便将两者作了连结,最后发明出一个一个可以排列组合在加以印刷的印刷术。
  5. 发散性思考
    • 发散性思考指的是从一个单一的点去朝不同的方向去联想,找到不同的想法或是答案。这种思考可以衍生出不同的观点,并且让人有新的尝试和可能性。
  6. 自我评量
    • 如果一个人可以评估想法观念的话,就可以决定哪些想法可以继续,而那些是要搁置一旁的。曾经有位数家说过能够在不同的概念当中去作区分是非常重要的,就像是人的创作总是经过许多草稿的修改,但是总要知道往怎样的修改方向才是正确的,才能让这样的创作持续并进行下去。
  7. 不受过去限制
    • 弹性指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些东西,就像是反映了思考的灵活度及重要性,反映出了一个人有利于创造力的认知变异性,如果一个人的创作有弹性,他就可以突破现有的规则,放弃既有的想法,去找寻新的规律,发展出新的一套模式。

创意的意图性观点

意图性因素指的是人在行为上偏好和习惯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别:

  1. 人格特质
    • 在归类有创意的人的人格特质之后,有六种在理论上较为显著的特征:
    1. 坚持毅力
      • 爱迪生曾说过,“创意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和百分之一的灵感”。这里所说的努力指的就是不论在怎样的工作条件底下,都能够坚持到底的毅力。已发明了抛弃式圆珠笔的毕克(Bic)为例,在他发明了抛弃式圆珠笔之前,大家一直使用的是钢笔,而有一天他突然出现了想要发明一种寿命较短,但价格相对便宜的抛弃式圆珠笔。他在先作出了一个示范品之后,到一家一家公司投递,却屡屡被拒绝,被老板们说是没有顾客会想要使用这种产品的。此外,因为大家都使用高品质的笔,这种产品是不会有市场等等的冲击却没有让毕克退缩,他仍想办法制造出更多的样品,最后终于被引进到法国后造成轰动。现在这种抛弃式的圆珠笔已经占有市占率的高达六成,可见坚持毅力的重要性
    2. 对模糊不明的容忍
      • 许多时候,暧昧不明的容忍度被定义成对暧昧情境的喜好,就像是一个人能够接受,甚至渴望的一些想法、刺激或是模糊的情境。若是不能容忍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境反而会产生压力。但是在创意的角度来看,对暧昧情境的容忍度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使得人在创作时,一旦面临问题,不会满足于仓促、不完美或是不理想的解决方法。简单来说,对于暧昧不明情况的容忍让人在创作时对于问题可以看得更清楚并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或者说,他们能在变化极大的不同情境和刺激下工作,一般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境下可能会感到十分不安。举例来说,华生与克立克在发现DNA螺旋双股结构时,是在前人的脚步里卡了许久,并在一片浑沌位之中持续摸索,才在意外中发现这个生物的奥妙。
    3. 对新经验的开放态度
      • 对于创意而言,保有开放的态度较容易激发灵感,也不会囿于过去。
    4. 个人主义
      •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存在的地方以及特点,有一些人和一般人又更显得不同。在这些针对独立性的研究当中,个人主义和创造力之间是存在有关系的,他们发现在写作上较有创意的学生们在独立的判断性上也是明显优于缺乏创意的学生。
    5. 冒险倾向
      • 有创意的想法总是和那些稀松平常且常见的意见大相径庭,因为新的想法可能带来不一样的风景,但相对的也会带有一定的风险。因此如果一个想法失败,一个人可能会赔掉金钱、时间,并且可能会遭到他人的异样眼光。绝大部分的人会因此而不敢跨出新的一步去作新的尝试,因为倾向避免冒险,才能够更快的解决问题。但是实际上,有创意的想法才可以在固有的想法中脱颖而出,在相关的实验中也得到了证实。
    6. 精神病质
      • 其实一般的人都有这样的特质,和攻击性、敌对、自我中心有关。也就是说,这种特质越明显的人,会被认为有精神分裂症,或精神障碍。但是研究却发现,这样的特质有助于前面所提到的发散性思考,他能够想到别人不曾想过的点,去做一个延伸与探讨,因此与创造力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精神病质特质较高的人,也有可以抑制认知障碍的特质,例如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很难将与待解决不相干的想法抛掉。这些不相干的连结似乎也与创造性思考有一定的关连性。因此常有人说发明总是在意外之中,天马行空的想法有时也会促进新的想法的产生。
  2. 认知风格
    • 认知风格是一种知道个人对特定讯息处理方式偏好的概念,也就是像其他的人格特质一样,会影响一个人创意作品的数量和其质量。认知风格不会主导创意的程度,与人格特质和智力不同,但是他会影响个体的创造性,也就是创意的形式。一些研究显示,直觉被认定对创意有所帮助是因为它负责主导概念的搜寻,并且指出了一个有前途的方向,也有可能是因为它比逻辑思考还要更个人化。实验发现,如果将受试者的创意分成三种等级,最有创意的那组有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是属于直觉型的人,因此说明认知风格会影响创造者生产的本质。
  3. 动机
    • 动机可以分为两种:
    1. 内在动机:指的是能因为作业的完成而被满足的内在动力或欲望。例如一个人在从事创意的工作时,为了祈求能够满足内在紧张状态,可从很多画家的作品中窥见一二。科学家们作了以下的实验,为了刺激孩童的内在动机,告诉孩童们为自己的乐趣来写诗,为了刺激外在动机,则是要孩童们为了取悦他们的老师而写诗。在这样的实验结果之下,发现前者,也就是被激发了内在动机的成品较后者更有创造性。
    2. 外在动机:指的是一旦作业完成后会由外界所提供的报酬,例如金钱可以驱使一个人去解决不论性质是如何的问题。学者们认为外在动机的设立会对人的创意产生负面的影响,他们发现参与者写的诗在受到外在动机的诱惑后反而较对照组更缺乏创意。他们推论是因为人会为了得到报酬,而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因此寻求了能够最快完成作业的方式,这种方式通常都不是最好或是构思够久的。但其实外在动机在某些案例上还是有着正向的效果,但这取决于作业形式和报酬的对象,需要考虑的因素多了许多。

综合以上,创意可能和个体稳定的特质、认知风格、动机三者整合有关,但是仍然不能忽略一些情绪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情绪与创意

(一)情绪的描述

情绪指的是很多相异的概念,包含了情绪状态、心情、个人情绪特征等。情绪状态指的是回应外在刺激的一种短暂但是强烈的反应,并且是暂时过渡性的。情绪状态是由生理上、行为上、认知上的成分所组成的,先由认知历程对外在状况的评估衍生而来,能够启动被觉醒程度制约的生理调节并且引导行为。描述情绪时,情绪代表可以相互组合而成复杂情绪状态的元素单位,例如愤怒、害怕、厌恶、悲伤被认为是基本情绪。心情则是一种优势主导的情绪,能够持续情感性的情绪状态。但是它持续的时间较长,而且和情绪状态并非完全独立的经验,例如某种心情可能促使某一种情绪状态出现,而情绪状态也可能是在一种心情形势下持续较长的时间。观感指的是针对一件物品、一个人、一件事的情绪状态;情绪智力包括了察觉情绪、对这些情绪的认识,还有以适当的方式回应情绪化状态的掌握能力。

(二)不同的研究取向

自然主义取向
包括了观察及分析杰出创作者在他们环境背景脉络中所采用的步骤和最后的作品,或是研究与之相关的文献和书信。在情绪和创意间的关系研究下,自然主义取向绝大多数与情感障碍的研究有关,造成这现象的原因来自于情绪状态与情绪障碍之间的连续性假设。依照这个假设,在日常生活中经验到的情绪,和观察得到的情绪障碍之间只存在着程度上的不同。一些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的情绪状态可能导致和在忧郁症及狂躁症当中会观察到的相同症状。
实验取向
包含了测量正向或负向情绪状态对创造性作业表现的影响。优点是能够观察及解释情绪对于创意是有助益的,或是有干扰的效果。实验者借由一种有效的技术来诱发受试者的情绪状态,或是一段能选择多种情感性音调的音乐来播放。他们依据诱发出的情绪状态,正向、负向、或中性建立了好几个受试者团体。接着评估个体的情绪状态,以平均的角度来看各自不同的情绪状态。

(三)情绪状态对于创造表现的影响

正向情绪与创意
经过实验发现,正向情绪会对个体注意力产生作用,提升了对物品的注意力,使得受试者可以打破既存在的架构,让平常被忽略的物品新特性展现出来。于是,一种正向的情绪对在作业中呈现物品的不同面向和理解有加强作用,因此产生对物品间多种可能组合的体会。正向情绪对创意产生的是影响是由多巴胺的分泌而来,这种在正向情绪下分泌量更多的神经传导物有利于注意力的发挥及不同认知观点的检选。正向状态或心情也会因为有利于进入记忆中的正向元素而使的创意获得改善。
创意与认知分级
个体在正向情绪的状态下,满足的标准比在负向或中性情绪时来的低,正向的情绪告知个体他们正在处于一个满足的情况下,因此他们便觉得没有必要作认知上的努力,如此一来在创造性作业中个人的流畅度降低,因为太早对答案感到满意,于是提出的想法就会较少。相反的,负向的情绪暗中告诉受试者正在处于一个问题情境中,并且需要做一些努力才能回复到中性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受试者能提出非常分歧的意见想法,也因而在创造性作业里有更好的表现。
情绪状态与创意:将情绪视为讯息的假设
学者认为对那些一旦认定自己已经找到足够的答案便停止创造力测验的受试者,和另一些一旦觉得失去乐趣便放弃的参与者来说,情绪对他们的作用是不同的。他们采用了停止规则的研究,在第一组中,指导语是一旦他们觉得没有意思就停止作业,第二组则是受试者要直到提供了他们自己认为是足够数量的答案时才停止作业。受试者的情绪状态也被操弄,借由播放分别为喜剧与悲剧的影片来诱发正向与负向的情绪状态。开心的受试者在基于乐趣的原则下提供的答案数量最多,悲伤的受试者在表现原则下提供较多的想法。学者们解释了正向情绪状态让个体处于安逸舒适的状态,他们对于自己的表现满意,受试者下结论认为他们的表现够好了,不需要在思考更多的答案。相反地,悲伤的状态使人不满意,因此他们必须再做更进一步的努力去产生新的想法。
情绪状态与创意:作业相关乐趣的影响
科学家证实了正向情绪状况中不论是何种作业产生的想法是最多的;当作业是有趣的时候,正向情绪状态的作用更强,负向情绪的作用则诱发受试者产生更多的想法。无论作业的趣味性如何,正向情绪会让个体放松,对创造力有所助益,负向情绪会对创造力有部分的帮助,因为个体在作业里可以产生较多的正向想法来调节他们的心情。

(四)情绪共鸣模式

情绪对创意的影响不只是先前所描述过的暂时性作用。精神上有一种情绪一直存在,且多少是在激发的状态,影响我们的知觉、决定,我们对曾经遇到过的人、经历过的情境和生活中使用的物件的记忆。可分为三种成分:

内在概念
每一个概念或记忆中的表征都会与个人过往的情绪经验有关的印记相互连结,这些印记被称作内在概念。内在概念就是把与概念、代表物体的形象、一些人和情境相关的个人特殊情绪加以编码。这些表征是个人化且多向度的,例如“电梯”在这个记忆中的概念被刺激活化,它的心智表征可能会与曾经在电梯中经历过的无聊、焦虑、害怕、或其他情绪等相互连结。
共鸣的自动机制
当一个概念或形象被刺激活化时,与之相关的内在概念也随之激化。一个内在概念的激化使得情绪的调性顺着一种不同于认知连结网络的路径在记忆里扩展。如果另一个内在的概念和这个轮廓相近,两个内在概念就会产生共鸣。每一个内在概念的共鸣强度取决于自身多向度的情绪轮廓和郑在扩展的内在概念轮廓之间相似度。一个内在概念在记忆里扩散而且和相近的其他概念产生共鸣的想法,和在记忆中情绪的扩散上所造成的情况是相容的。
共鸣的侦测阈
两个内在概念间的共鸣是否能进入工作记忆当中取决于个体对它自身情绪的敏感度(某些人对他们自己的情绪无法感知),另一个则是两个内在概念间的共鸣强度。一旦被侦测到,即使两个概念在认知上可能是南辕北辙的,共鸣也会使的它们因情绪上的相近而相互连结。
情绪共鸣模式导出的是一个起源概念和另一个概念之间以内在概念的方式产生连结,有可能在隐喻层面发展出更细致的连结形式。

(五)个人情绪特征与创意

一般来说,个体情绪特征的差异和创意之间潜在的关系很少成为研究主题,就发展层面来看,情绪字眼的出现频率和多样性都与发散性思考的测量结果有显著的正相关。在理论部分,好的情绪能力对跟情绪有关的问题解决有利,而且会依在情境中出现的情绪线索来引导认知作用。在最近的一个研究中,样本采用的是一百个法国人,让受试者作了可以抽离三个情绪因素的测验,还有一些具有情绪因素的创造力测验,包含找出降低汽车驾驶人攻击性的方法,和拟出一个可能可以改善病人情绪状态的药物广到。结果发现在情绪理解有关的测验结果和在降低驾驶攻击性作业中得出的结果数量,及这些答案的创造性之间有正相关,相反地,我们在情绪智力和拟广告的创造作业间观察到极低的相关,这两个创造力思考测验之间的差异可能是因为降低驾驶人攻击性的作业似乎使受试者更有动机去完成,因为那唤起了的他们在相似情境当中的亲身经历。

环境及其对创意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对孩子的发展来说,是心理上具有支持,滋养和不带任何评价特质的环境。环境所提供的困境对刺激孩子的创意是不可或缺的:要成为具有创意的人,首先要先学习如何克服困难并试着独立。家庭环境中的其他面向,例如子女数、家中手足排行、双亲的状况也都是研究的主题,在一个成人在家中排行和人格特质的关系的实验中,结果发现家中老大和底下的弟妹比起来较有责任感,组织能力较强,且比较有效率。后者和前者比起来比较具有社交能力,且对新事物抱持较开放的态度。

(二)学校和工作环境所扮演的角色

1.就学的影响:
教育者总借着对班级组织管理的方式以内隐的方式将他们的态度和偏好传达给学生。许多研究都指出教育者可能有一种关于理想学生的特出概念,并且鼓励守规矩和循规蹈矩,因而损害了如好奇心或独立等特质。好学生常是那些遵守规定、安静工作、提出都是理解上的问题或是和所教课程有关的孩子。传统的学校总是喜好倾向用僵化的规定来管理学校,以区分单元的方式来教学生知识,彼此间少有关联,因此在学校评估学生表现的测验中,必须使用回想记忆和集中聚敛思考的方法才能找到对的答案。
2.工作场域的影响:
职业活动的类型会决定一部分实践创意的可能性。在某些职业哩,职业环境的构成方式是要使的新的概念产生能够达到最大最多的目的,有的是能提供取得资料和讯息、最新科技的快速管道、足够刺激,但同时稳定的工作场域能保护人免于因现实束缚而造成的压力。表达出一个创新的想法会对工作的正常运作造成困扰与阻碍,尤其当工作内容被定义的非常精确的时候。不管是在何种工作脉络下都有可能产生具有创意的想法,然而工作上的创新可能只有在允许和鼓励员工的架构中才得以发挥,特别是那些平常担任专业工作的人。

(三)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文化指的是思想、行为、传统、价值观和象征等的分享,这些要素也同时构成了团体中个体和有形的环境及社会环境互动的方式。一个团体的文化是一代一代留传下来的,但它的本质会随着新的发明,或是对其他文化的开放而演变。

文化脉络与创造活动的数量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说,各国文献当中最常被描述的创造力概念,也就是"产生一个新的,且能满足脉络背景条件限制的作品的能力",这概念主要是在欧洲文化当中被建立起来的。这个概念主要是在欧洲文化当中被建立起来的。这个定义的决定性部分在于创作行为中明确实明确的性质:创作的过程要产生一个“作品”,它的特征必须是能被同领域中的人,或专家公认而可以测量的。

  创造活动的推广或禁止,依文化的不同,还有在同一个社群中领域的差异而天差地别。科学家以历史计量法所做的研究发现,某个世代或社会著名创作者的存在,能预测出同一个领域,下一个世代的部分创意程度。此外,靠近文化和工业活动交流中心的地方对创造性文化的发展是有助益的。

  由文化环境所传递的价值,特别是当它赋予个体或集体一个重要性时,会刺激或是阻碍创意活动。特别注重个人主义的社会,如北美或欧洲,倾向将人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和所谓“集体主义”的社会相反。在“个人—集体”的向度上,每一个文化中传统所占的位子也将影响、改变创造性活动。在某些文化里,背离传统常规的行为表现可能较在其他的文化中容易被接受。由此观点来看,许多文化间的研究于是得以证明,因循惯例或独断的程度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在遵循惯例和传统的重要性之外,其他的文化特质也影响着创意,比方借由恒心毅力,对模糊暧昧的容忍度,或冒险倾向等特质的表现。在某些文化中也存在着可能会阻碍创意的信仰和态度:“幻想和思考是浪费时间”、“只有儿童有权玩耍”、“推理、逻辑和成功是正向的、直觉、感性和失败是负向的”等等,这些皆是建立于西方文化想法当中的一部分。即使如此,每一个文化都有属于自已的创意形式。

创意表达的文化、形式和领域

  文化脉络不单只影响创作活动的概念和程度,还会对每一个领域中创意表现所探取的形式产生影响。一个文化有可能鼓励在某些情境中、或是针对某些主题的创意,也有可能会毫不留情地禁止它。科学家曾研究,受试者针对跟技术比较有关的问题时(例如:“倘若帮我们在田里工作的动物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情况呢?”),受试者的答案通常较完整而创新。相反地,如果问的是和宗教有关的问题时(例如:“如果祷告的地方都消失的话,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所得到的答案则常是表面化的,或者受试者根本拒绝回答。古老的历史物品之雕刻过程中,独创性是相当重要的元素,但在与宗教有关的物品雕刻中,太过天马行空却是被禁止的。传统的宗教画当中,描绘所崇拜的偶像或其他跟宗教主题有关的画作占了绝大多数,画中和基本主题有关的部分不能被更动,只有在主题之下才能有所变化,这也是创意仅能表现的地方。相反地,风景画的表达自由就很大。最后,只有在第三种领域里,被认为是消遗且是属于所有画作中少数的月历画,我们发现有最多的创造性。这些例子说明了对一个主题发挥的创意,在能被承认接受的状况下,它的创意程度和这个主题的文化重要性程度正好成反向的关系。

  在一个领域里,创意有时是在一个明确的文化脉络下被定义。例如,巴厘岛上的音乐创作就被视为是一个集体作品。这些音乐表演团体必须要采用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而单独演奏的音乐表演者多演奏当代流行的音乐,且毫无新意。这种形式的限制可以像之前谈的一样,放到“个人—集体”这个向度中来讨论。在许多地区,古代居民在音乐的表现上也深受社会架构的影响,甚至是因性别的不同而有创意认定的差异。例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音乐文化当中,就女性而言,人们希望她们所唱的歌是以抒发自已的个人情感为主,例如描述自已因为心爱的人死去而痛苦;相反地,男性的歌则是为了要激起一个群体的情绪,使得听众流泪甚至起身追打歌者。

科技发展对于创意的影响

  近代科技进步为人类历史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丰富性和文化资产。在工业化国家里,这里的环境改变对创意表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到了发展新领域的地步,好比:讯息处理模式、居家科技化、自动化、生物科技、生物工程……。在新的层面上,新的资讯和沟通管道越来越容易取得。我们可以推测空间上和一个或多个文化交流中心的临近地缘关系,将不再像以往一样是能够用来预测个人创意的好指标。简而言之,新领域的出现提供了创意发展的新领域。

  然而,尽管创作的个体能容易地获得进步的科技,新方法的数量也有增加,对创意而言,它也只能说明一部分这个创意演进的观点。在许多领域里,新科技的可能性显著改变了产生创造性活动的方式。这些新的工具也会使得科学有新的发现,还有新的表现形式。

  和语言相关的领域里,例如书写的表达就因技术的提供而受益。从文书处理通用软件的推出,到功能更强的程式,这些新的功能使得一个概念能轻易地在空间当中呈现,因此能帮助个人组织他的思考,将概念想法加以重整,使文章的品质获得改善。此外,在社会人文科学里,借由电脑工具强大的计算能力,而能自数据资料做系统性的统计分析,依此发现新的知识。

  在科学领域中,科学家建立了能重新发现某些物理定律的程式,可以在一连串的数据资料或是概念中找到变数间隐藏的关系,这些研究被归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雏形。这个最初被称做"培根"的程式,使用的是启发式的算法如“若两个量词的分量同时增加时,就考虑它们的关系”,是用来寻找出数据资料的型态。培根程式所完成的项目之一是自星球轨道的观察数据资料重新确立开普勒的第三定律。依这个方向建立的许多程式,它们使用了更多的启发式方法,数据库的转换技术,还有针对质性资料或科学概念做分析的能力。

  在化学和生物领域中,电脑计算的快速与强度,结合了微自动的发展,而产生了真实的变革。新的科技也使得艺术的表达朝向新的方向发展,例如处理软件的方式,或是影像和声音的创造方式。检视一下新的文化物品,“连续不断”且越来越大量的创作情况,便能知道科技进步带来影响的重要性。依照帕博的说法,这个效果是如此的深远以至于它可能在根本上是“以科技为中心”这个特性上的偏误。

  然而,有学者同时提出了新科技相对于创意的一种矛盾情绪。依照他的看法,若是要符合并回应一般性的需求,创意的确可能因为科技及电脑资讯的使用而发展。相反地,倘若这些技术的发展只是为了以效率和利益回数为目标,那么对于个体创意的影响结果则被证实是非常负面的。网络提供了第一个科技矛盾的明显例子。借由这个工具来搜寻资讯的数量之多是前所未有,网络使用者常常必须靠着搜索引擎来筛选讯息,但他们往往并不知道这些工具是如何运作的。

  在教育的领域里,由于电脑资讯的发达,得以创造新的学习工具,但它们对创意的影响仍是一个留待回答的问题。布鲁斯认为它们的效果基本上取决于使用的策略。由于教学软件使用越来越广泛,软件设计者通常因为回收利益的考量,而限制了软件的弹性,也因此同时限制了使用者的探索可能性。

  另外电视对于创意的影响也成为备受广泛讨论的焦点。依照正向的假设,观众在看完电视后应将电视里提供的大量讯息运用到接下来的创意活动中。相反地,有五个假设提出了电视和创意之间负相关的存在:

(1)自由时间的运用——假设认为电视的负面效果是由于媒体的大众化而产生。因为绝大部分自由的时间都在看电视,便同时选择了不利于其他对创意较有刺激的方式,例如阅读。

(2)视觉——假设认为电视的负面效果是由于它是视觉呈现。和广播、书写相反,电视提供了“立即可用”的影像,因此留给个体的想像空间就变得很小。当他接着遇到一个创造性的问题时,要将看过的影像排除就非常困难。

(3)被动性——假设认为电视是一个容易亲近的媒体,需要智能上的努力付出并不多。依照这个假设,智能上努力程度的低落可能成为一个创意程度的参考座标,并延伸到其他的领域中。结果,创意活动会因为它所需要的努力程度较高而使得活动变得缓慢。

(4)快速步调——假设认为电视对创意的负面效果来自屏幕上连续影像的快速播放。观众只有很少的时间可以用自已的步调来处理讯息,或是思考节目内容。

(5)刺激——假设探讨的是电视节目的内容,而非媒体结构。这个假设认为暴力或动作派倾向的节目导致观者偏向采用身体的反应和冲动的行为。和创意所需要的安静则正好相反。

许多学者实际完成的实验便是在试着证明这些假设。而在这些实验当中,大多数的研究都驳斥了"电视对创意而言是具有刺激性"的这个观点。唯一被观察到的正面效果是电视能刺激图像式表达的品质。

创意的历程

创意历程这个概念指的是完成具独特性、适应性创作所需的一连串思考和行动。古代学者曾提出了创意历程的四阶段模式:

(1)准备阶段:需要初步的分析来定义并提出问题。这是一个需要意识的工作,也要有一定的教育程式、分析的能力和问题相关的知识。

(2)酝酿阶段:在这个阶段并没有针对问题的、有意识的工作:创作者此时可以专注于其他的主题,或者只是放松休息,而不理会要解决的问题。

(3)豁然开朗(Eurika)阶段:当值得注意的想法到了意识中后,接着就是这个阶段了。豁然开朗可以被定义成“灵光一闪”,一种突然地灵感户现。科学家同时指出豁然开朗阶段开始前,会有一种想法就要出现的直觉。

(4)验证阶段:在豁然开朗阶段之后接着的是一段有意识的工作,叫做验证阶段,需要评估、再定义,发展概念。科学家注意到了在问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过程中,我们可能需要返回到第一个阶段。

依据这样的模式,各个不同的创立历程阶段之间也可能有相互交叠的现象,尤其是在准备期和酝酿期。部分学者为了验证这样的模式,做了一连串以诗人、艺术家、科学家及一般大众为对象的研究,同时也借着检验专业和业余艺术家的记录,来比较专业人员和新手之间的创意历程。研究发现,发现了无论专业程度如何,基本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如今四阶段模式或是其衍生模式,已经被许多创意心理学的研究者采用作为对创意历程的一种研究取向。

四阶段模式的扩展

关于四阶段基本模式的扩展,许多学者主张区分"发现阶段"(或将之称为"问题形成阶段"),和所需讯息的搜集及想法开始出现的"准备阶段"。问题的发现需要借由在相关的学问知识当中发现目前知识的缺失,不可靠或不完美的地方,来了解自身所在的位置。有些专家在观察创意历程时发现,在准备期之后,一旦当对问题处理的分析能力到达极限时,会有一个沮丧挫折阶段,而沮丧挫折则可能引发酝酿期。酝酿有可能是活化记忆的一种自动化历程,也是选择性的遗忘一些问题细节,或是毫无助益的想法。当创意历程到达决定性最后就几乎完成了:个体基于作品的沟通传播,和被认定的结果,可以由于对结果感到满意或相皮地认为失败而决定结束这个过程,也有可能返回到前一个或前几佪阶段里,再继续更深入的工作。

不过,也有学者曾经对创意历程模式的概念提出批评。在部分学者的研究当中,并没有发现任何支持创意历程四阶段理论的线索;他们认为,创意历程的描述应该是各种不同思考形式的动态组合,它们会在工作当中以一种循环的、骤然的方式出现。在分析研究了近代学者所做的创意历程描述之后,他们不认同创意历程阶段论,而倾向一个较完整的取向的模式。同样是借助著和艺术家的访谈,部分学者提出了以下的“过程同时性”的观点:集中注意力在一个主题上,探索新的想法,加以发展,评估并且拉开距离来检视成果。

尽管许多学者所做的研究显示我们对创意历程有更多的了解,但有许多问题仍留待解答。与其将创意历程和不具创意的历程以二分法一分为二,我们或许可以假定一种连续性历程的存在,依此来判定作品具有高度创意、中度创意、少量创意或是毫无创意。我们可以说具有创意的作品是来自好的准备、有效的酝酿及对概念品质的检验。一个具有创意的历程于是包括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太匆促的评断,作品的创意程度单纯只取决于每一次历程在执行上的品质。

创造力理论

在最近被提出的一些理论之中,学者认为创造性作品的模式和不同的程度和动机、能力、及认知的个别差异有关。对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过程和不具创造性的解决过程基本上有着一些特点:

(1)创造力时常和一个定义不清的问题有关:问题建立的阶段是非常关键的。

(2)在创意历程中,个体找出新的解决方法中包含了发散性和聚敛性思考。在一般例行问题的解决中,我们首先采用的是已知的历程,我们找的是己有的解决方法,而且我们试图对已知的方法感到满意,当中最主要包含的是聚敛性思考。

(3)创意历程需要在发散性和聚敛性思考的多重阶段中有主动积极和专注的处理,而在一般标准的过程当中则包含了比较直接的活动、制作和实际操作。

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对这些问题开始感兴趣。魏斯堡利用了内省法的报告,实验室的研究和一些针对艺术家、科学家及发明家所做的研究,对创意历程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他发现具有创意的作品,运用的是相当平常的认知历程,例如类比思考:如卡德的活动雕塑、华生和克里克发现的DNA、或者如莱特兄弟的飞机等非常杰出的作品,运用的是一连串的小步骤,而不是任何等殊的历程。在一些研究中,研究者是在实验室中借由特殊的工作活动来观察创意历程。独创性于是跟搜寻探索过程的重要性和品质有关,也和过程介入整个工作的时机有关。古尔和桑摩费尔提出了具有创意和不具创意的学生所探用的次历程之间的差异。在自已找参考点及自我评估之后,最具创意的那组会继续尝试找出新的讯息,或是发展新的假设,而较不具创意的那组在之后却进入了静默阶段。最后,依照实验方法论,陆作特研究了在创意历程中“对一个概念做评估”的角色。评估时刻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明确,至于评估次数,似乎对任何活动都没有影响。假设认定这个研究中操弄的实验情境对创意历程有影响。我们从结果中可以知道较早的自我评估会比在其他时剧的评估有较高的创意程度。因此,在创作过程中,评估次历程的执行时刻似乎会对创作或作品的创意程度造成某些效果。

除了已经提到与创意历程的基本性质有关的一些主题,另外还有一些待解决的疑问。例如,在什么样的机制里创意历程会反复不断她前后折返?好些专家也认为想法的概念化和评估是以一种循环、动态的方式来呈现。创作过程的一般性也是一个待回答的问题。创意历程是否会因为工作性质不同而有差异?学者也探讨这个主题,认为参与创意历程里的其中一个次历程会因为工作领域的不同而有差异。自一般的角度来看,是否存在着一种一般性历程的模式,适用于所有不同类型的创作?事实上,几乎所有针对创意历程的研究都在寻找一种唯一的模式。穆福特及其合作者认为参与创作过程的次历程是以讯息为基础来运作的,因此讯息的品质会影响这些历程的运用。所以,创意历程的模式必须将进入这个历程的认知讯息品质列考量,它和历程本身的性质同等重要。

近五十年来,关于创意历程中次历程的研究有非常大的进步。然而,就针对创意历程的理解来说,最基本的,似乎应是这些理论模式能够区辨具有创意和不具创意工作之间差异的方法。另外因创作领域不同而产生的创作历程变异性及个体差异也应该被这些模式列入考量。

创意发展历程与趋势

由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意时,第一个要问的问题是:在人的一生当中,创意概念里探索启发的重要程度。事实上,即使没人会怀疑成人创作行为的可能性,但那并不表示在面对孩童的创作行为时,人们的态度会一样。那些具有独创性又有适应性的行为,并非是成人才有的特性。因此就有可能在著名创作者和观察到的儿童作品间,找出共通性。下面将针对创意发展的研究分成两个部分: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角度。

(1)儿童与青少年依年纪会有的变化

毕加索曾说:"曾有一段时期,我能像米开朗基罗那般绘画,但我却需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如何像个孩子般的绘画。"其中一些研究的主题是针对创造能力发展上质和量的变化进行观察。事实上,创意发展一般性型态的问题己在其中被提出,另一些则是针对创意表现发展中稳定阶段和暂时性低落的研究。

(2)创意发展中暂时性衰退时期

拓弄思是第一位对这个现象感趣的学者,他观察了儿童创意中三个衰退时期。第一个时期约在5岁左右,第二个在8~10岁,最后一个在13岁左右。第一个阶段因为正好是孩童进入学校系统的期间,创意的衰退就是因为受到了学校环境标准化的影响。拓弄思所观察到:许多儿童在约8—10岁时有第二个创造力衰退的时期,正好是法国的小学四年级阶段。他认为,这个衰退下降的现象是由于儿童自愿追随并遵守学校的规则,以避免迷失在非传统的想法里。9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逻辑思考发展的阶段,他们渐渐学会使用新的认知工具。这些新的工具的性能或许不是那么良好,也会因为孩子在每个不同领域中的个性,和他们先前具有的知识而显得不那么容易操纵驾驭。其他还有一些针对创造力暂时下降现象的可能解释。例如朗可和查尔斯就提出创造力的下降是和能评估概念及概念独创性二者精确适切性的能力发展有关。这种评估能力的发展和“趋向实际”相互联结作用,或许也可以解释9岁左右的儿童在创造力上衰退的现象。而拓弄思所观察到的最后一个创造力下降的时期是在大约13岁左右,也就是青少年时期。拓弄思在他的解释中引用了环境变项:依照他的看法,这个在北美地区所做的研究观察到的现象,一部分是因为在这个国家里12、13岁左右正是学习阶段的转换,这就与需要遵循社会惯例的现象有关。其他学者也经过研究发现:在艺术的领域当中,10岁左右也会有创造力下降的现象。加纳观察到约在10岁时,艺术创造力有减退的情形。洛森伯雷和温纳两位专家也同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尽管如此,10岁左右艺术创造力下降的阶段,在文学领域中并未观察到。

(3)成人时期的创意变动趋势

当学者研究成人时期的创意表现时,通常只能在量、质和表达形式上,观察了解到个体间及个体本身重要的改变。接着,一般的研究当中会引用一些和认知、意图及环境有关的变项来尝试解释这些成人时期的个体差异。

关于成人时期的创造性作品量在时间轴上的变化,雷曼和希蒙顿分别检视了具有创意的个体在他们成人阶段的作品变化。他们认为,在年龄和创意间呈现的是一个倒U字形的关系。例如数学研究,最有创意的时期时常是在成年的最初几年,之后就会依年龄而急速衰退。最后,尽管我们观察到晚年的创作有典型的下降现象,还是有许多例子说明创作者在这个时期还是有许多创作。

关于成人时期的创造性作品在质上的变化,尽管创作产量似乎是依活动的领域而有所不同,由希蒙顿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指出,成人时期的创作品质可能可以用一种和表达方式无关的模式来解释。希蒙顿提出一特定时期中显著杰出作品的数量和所有作品的总量间是相关的。在个体创作量最多的时期,杰出作品的发生率因此也较高。

另一方面,关于成人时期创作的分析也说明了创作的形式和内容会依年龄而改变。从这个角度,阿瑞提发表了一个可以用来分辨年轻创作者和年纪较长创作者的方法。不少研究者同意年长者的创造力具有许多不同特质的假设。尽管它会因表现领域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仍能定义出一个“第三阶段年龄的类型”。首先,较晚期的创造性作品多以主观经验为主。第二个特质是创作者对一致与和谐的追求。最后,我们发现在这个类型里,年龄越来越被视为表达的主题,其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认知包含了智力的历程知识。这些年龄相关变项的变化可以同时表现在创造量的多寡,或者是品质上的变化。在正向的方针,实验研究证明像定义问题、策略的选择、编硕、选择性组合的比较等历程,都会因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有效率。相对的,有好些智力历程则因年龄的增加而受到负面影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心智的弹性、发散性思考和选择性注意力会受到老化的影响。 在智力历程之外,真正具有创意的创作必须具备对表现领域更深入的知识。就像之前己探讨过的,创造力的颠峰时期和领域有关;更会因每个领域中生涯起始点,也就是第一个创作成品时间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说来,随着年纪的增长同时也代表着拥有较多的知识,还有专业的或个人的经历。在年长者的身上,重要知识的基础或许有助于补强讯息处理能力的衰退。同样地,知识内容的改变,如对老化历程或者是疾病的更多了解将能产生出新的创作方向。所以,知识和对一个领域的专业性掌握有极大的相关,这也是一个创造性作品能够形成的必要条件。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专业性掌握的增加会导致弹性的丧失,或是会形成“僵化”的思考系统,导致最后只能有一个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结果,依年龄的增长,知识的获取率反而下降。

实现自我的需要和对新经验的开放,在个体寻求超越自已以往作品,以及实现一个真正创新的工作时,占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住。年纪大的创作者比年轻的创作者还能接受新的概念,因为创新的概念有可能会损害到他们之前成果的价值。冒险的倾向在创造力中是必要的。许多研究都明了年龄和小心谨慎间的正向关系。在认知测验里,年长的受试者对一个自已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倾向不作答,也不愿意随便猜。而当提供给他们一些选择时,则会倾向思考那些成功率较高的问题。另外一个在创造力研究中最常被讨论的人格特质是个人主义。这个特质似乎与年龄较没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年长者比较的受试者更倾向于遵循接受他人错误的判断。而动机这个变项似乎也在创造力中有很重的影响力,它使得个体能在创造活动中集中注意力,或是运用认知资源。若我们广泛地认定环境因素对创意的影响,年龄在这个因素中也和它的许多变化有关。例如因为晚年生活的经济状况常最不稳定,或者当一个具有创意的个体已得到某种名声,会有较多的活动占掉了大部分的时间,这些现象自然会渐渐成为创作的阻碍。

在这些“上游的”影响之外,社会环境也是一个创造性表达作品或被评估的地方。因此,成人时期当中创造力的转变可能一部分和一般大众对不同年纪创造力的想法有关。本章所提到的研究要说明的是:个体的创造力整体说来在时间轴上并非是一个稳定的现象。在儿童时间,创造能力发展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反复出现的下降现象让研究者试图能一步解释说明相关的变异。在成人期,创造力不论是量或质都会随着年龄而变化。有许多可能的变项可以说明这些个体内的差异。因此,同时由发展及多变项观的研究取向,看来似乎是有其必要性的。

创意的多样性

创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是无所不在的:事实上,我们可以将生活周邹每一项文化产物都认定为创意活动的成果。针对这些创意活动,学者提出了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不同个体间的变异性,也就是说:创意是否为每个人都共同具备的能力?第二个问题则是和单一个体内的变异性有关,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每一个领域中的创造能力是否都是独特的?

一项创作,或可以说是一个创意行为,有可能在人类历史上代表着新颖或具有独创性、引领潮流的,这也就是说先于所有与之相关的复制衍生品;但也有可能是从具创意个体的先前经验来考量,而被认定是创新的。根据研究,学者们将第一类称为历史型创造力,第二种称为心理型创造力。历史型创造力被看作是心理型态创造力的一个“次群体”,它不仅仅对个人来说是创新的,对所有的人而言,也可以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验证它的创新性。但是无论参考点为何,只有创新性并不能使得一个行为具有创意的特质。一个具有创意的行为会考虑到一些条件限制、一些面向及行为所处的脉络。

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力和历史型创造力之间是否存在连续性原则”的这个问题,历史型创造力和心理型创造力之间有共同处这个想法的争论绵延许久。在许多最早认定这个创造力概念的专家学者中,往往认为: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创作,个体在被忽略的情况之下有可能发明了一个已经被发明过上千次的东西──尽管对全人类来说算不上是新发明,但对个人来说仍然算是。认为发明是一个新的而且重要的想法的这个说法是错的,创新本身就是重要的,这相当于是一个心理上的标记。结论是:我们老是认为只有伟大的发明家才具有创意,因此而抺杀限制了发明。在群体中不常见到特殊创意,是因为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很难同时具备每一个优异的的因素。史登保提出的分类是基于一种同时具有空间性及动态性的隐喻方法。依照对既有领域中典范的接受、排斥,或者是整合好几个源于不同领域的典范,可以将创造力形式分为以下八种:

  1. 再制:这个创造力的类型说明了它本身所在就是创作的领域。
  2. 再定义:这个类型的运用,某一个层次上来说会使得变动朝向领域之外。
  3. 增量:个体原本就是往一个知识领域发展的方向前进,直到一个比领域内的专家能接受的极限为止。
  4. 进阶增量:领域更动的进行一直都顺着现有的方向,但这个类型的运作将使得领域移至期待之外的地方。
  5. 重新导向:这个创造力类型驳斥了己存在的典范,而且将领域导引到新的方向上。
  6. 重新建构/重新导向:这个形式重置了一个在某个时候被发现的领域,然后将它导至另一个新的方向。
  7. 另起炉灶:我们从领域中一个至今还不清楚的点着手,朝一个新的方向出发。
  8. 整合:这个类型创造力的作用,主要在整合好几种至今仍被认为是不同的,或甚至是相反的页献。

另一个在创造力中引起许多研究者讨论的主题,是和创造性向的特殊性或一般性有关。接着,在检视过针对这主题的实征性研究结果之后,我们将探讨一些可能的研究方向。从主流研究取向当中的认知角度来看,创意被视为是一种一般的性向,在今日工业化的社会中,那些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活动时常是提供给一些明显表现出具有语言及逻辑推理能力的人,而这些能力一般而言则是借由古典认知测验来测量。然而,若将重心摆放在不同的创意活动形式上的差异取向,则有可能被证明将会带来许多成果,而且能依所需的模式建立起这些活动的一个阶层组织架构。另外,针对创造性活动的彻底描述,应当包括不只是条列出认知及意图性的必要因素。

以成人来看,不同领域的创造力测量和同一领域不同测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显示:有一些工作活动所需的性向是不同的,而另一些似乎就需要共同的性向。还有认知和意图性向的特质,又或是在创意历程的不同时期,每一个性向的角色,这毫无疑问会因领域不同而有差异。就儿童和青少年来看,从发散性思考测验所得的结果分析,没办法提供明确的结论。测验间的关系似乎和对成人观察的平均差不多。一项针对评估儿童和青少年创造潜力工具的分析指出,事实上以往测量创造潜力的古典测验里,社会情境是一个很陌生的表现领域。以具创意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的性向,可能成为重要的个体内变异来源:观察显示某一些人比其他人提出更多能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创造性答案,这些问题是一生中可能遇到的,自家庭关系问题的日常处理到对未来的问题,甚至还有与全人类生存有关的议题。

不管是从理论的角度或是学者所进行的诸多研究例子来看,皆显示出:要提出对创造力性向的向度问题的简单答案是很困难的。若以在创意活动的自陈式问卷调查,以及在以表现为基础的测量分别实验的结果来做比较,可以发现以表现为基础的测量似乎支持一个领域中专精创造力的概念,然而自评式问卷的使用则导向创造力是较单一性的这个概念。于是,必须扩大探究对一些还不甚了解的领域的创意行为。这些研究的方向尽管使工作变得更复杂,但毫无疑问会对创造力性向这个问题提供新的答案。创造力就好像是一只大象,而研究者就像是瞎了眼的人,只单凭触觉去各自探索。而以上所提到许多方向的研究可能显示出不仅是一只大象,可能是好几只,或者根本就是一大群。

创意相关的心理疾病

古今中外有许多学者做的研究,其所针对的主题都是创意与心理疾患之间的关系,更精确来说便是精神分裂症的认知特质。近几年来,这类研究也开始逐渐扩展到躁郁症的领域。对于“天才和疯子间的因果关系”的命题,已经有许多的讨论,例如:“天才是由疯子而来的”、“疯子本质上都是天才”等等,或者起源自这两者的第三种看法。创意和心理疾患之间的关系可以借由三种方法学来研究:

(1)研究针对因创作而成名又有心理疾患的个体;

(2)以家族为主的研究探讨的是精神病患,特别是精神分裂症家族中的创造力。

(3)另一个方法学取向是将具有创意个体和精神病患加以比较,找出他们人格中相似或不同的特质。

某些像是注意力、记忆力和概念联结等的因素在这类研究中似乎是特别有其重要性。事实上,注意力和观察力在躁症状态或是轻躁时都是比一般人高的。躁症或是轻躁的病患总是处在相当清醒和警觉的状态,这使得他们对环境刺激较敏感,而且能觉察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细节。关于记忆这部分,研究指出:许多躁郁症病人具有超强记忆,特别是在和视觉有关的部分上。这种视觉的超强记忆能力使得病人能够重新审视生活中最精微的细节,并以影像、情境的方式重新体验,甚至能将自身投入在这个情境中那些不同的角色里。另外,在躁郁症或轻躁状态中概念联结数量是最多的。当患者处于一小段轻微躁郁的过程中,联结就会像记忆力一般以视觉影像的形式变得非常丰富。

另外的一类重要因素为意图性因素,包括反传统、动机和精神病质,在同样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一个躁郁症的人的表现基本上是脱离传统的,且常借由夸大的穿戴方式来表达在脱离了道德和社会的纪律规范之后的百无禁忌。关于动机的部分,病人通常对于能摆脱有限时空的法则、实现崇高伟大想法的创意历程有着强大的动机。至于精神病质,如先前所提过的,在躁狂的状态下,会具有近似遐想的崇高伟大的想法。躁郁者患者在现实中是脱节的、荒诞不经的、无法久待在一处、表达的意念纷乱且无组织。仿佛在他身上有着一个最根本的错置:真实的世界对他而言是超乎他所能控制的,想像的世界才是属于他的真实世界。

创意,与精神分裂症是相容的,尤其是创意发生在对于复杂关系的观察、洞察,或是探索直觉与预想的这些领域。一般人会认为这很奇怪,甚至是离奇。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就被多位学者认为患有精神分裂症,他在1876年的信中提到“无法计量的幸福”,也许这就是那些一闪而过的洞见与眼光。

许多有创意的人格使得这些人更容易受伤,包括对新体验的开放态度,对模煳事情的接纳,以及相对较不带偏见的,对待生命与世界的方式。这种弹性让他们能够以较新奇、崭新的方式、观点看待世界,上述这些也都是创意的重要基础。

但这也代表他们的内在世界更加复杂,模煳,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灰的渐层,并没有如同绝对一般的铁则。这是一个充满问题而少有轻松答案的世界。当比较没有创意的人面对各种情况时,可以依照权威告诉他们的方式快速反应,也就是说一般人有着可以遵循的绝对指令,令他们叫部会如有创意的人一般的迷惘。

有创意的人则活在一个更加流动并且模煳的世界。“他们也许必须面对许多批评,要他们停止质疑或离经叛道。这可能会导致忧郁的情绪,或是社会疏离感。非常忠于自我的人对他人来说可能太奇怪了。对一切过于开放就代表活在边缘,某些人可能会坠落边缘......罹患忧郁症,躁郁症,甚至精神分裂症”

测量创意的方法

关于创意的重要问题之一,是知道它是否能被真正且准确地测量。想要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创意,就必须要建立起具有敏感度、信度和效度的评量工具。针对创意中认知的、意图的、情绪的和环境的因素,可以设计彼此有关的各种不同试验、作业、测验、量表或是问卷。

认知测验的目的是在测量能产生创意思考的基本历程。这些测验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测量在创意当中必须具备的思考能力,但并不评估一个人在测验情境之外如何自动运用这个能力的过程。发散性思考测验可以反应出个人对一个问题所能答出最多可能答案的戈月比力。发散性思考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出许多不同且具独创性的想法。对发散性思考的认定,并不包括对所产生想法独创性的追求。弹性则与个在一个作业当中产生许多不同类答案的能力有关。独创性就是个体产生出就统计而言数量稀少答案的倾向。最初被称作发散性思考的测量是出现在吉尔福特最早的假设。但是,从十九世纪末期起,创意的测量已经以个人的不同作品为对象加以评估了。因此在1896年,比奈和西蒙提出了使用墨迹测验来测量个体的想像力。在二十世纪的前半期,则建立了许多发散性思考的测验。而在1950和1960年代,由于吉尔福特所提出的概念描述,使得那些发散思考测量得以发展,测试并确定符合心理计量的要求。华莱契与柯根的测验在1960和1970年代曾获得好评。但是拓弄思和他的同事所编的测验,则是到现在为被使用得最多的测验。这些测验是以发散性解决方决的产生和多重的可能性为主。这些测验可以测量创造性思考的量有质两个面向。或许是因为这些发散性思考的作业越来越广泛使用在评估创意,针对这些试验,关于理论和实征效度有许多严谨讨论被提了出来。当中许多看法认为这些作业其实无法被用来预测创意,然而对我们来说,这些工具似乎至少在个体创意中的一个面向上,具有足够的效度。另外,朗可认为发散性思考的测量,应该被看成对创造潜力而非已实现创意的测量。我们必须承认:发散性思考测量的某些特殊点(例如说明隐藏在发散性思考之下的机制),会因作业不同而有其特殊性;再者,某些研究指出发散性思考作业能以尚可被接受的方式预测个体的创造潜力。

除了运用发散性思考的测验之外,也有其他种类的认知测验同样被用来测量创意。例如:关于顿悟的问题、字或物体的联结测验或者是隐喻测验。梅尼克的顿悟问题和远距联结测验是除了发散性思考作业之外最具有代表性,且最常被用来评量创意的认知测验。1962年,梅尼克以他的联结历程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创意的客观测量法。这位专家认为创意中最重要的是联结:创造性思考包括了构成元素的新组合,这些组合将能回应特殊需要,或是具有用途。当组合元素之间的关系越遥远,这种历程就越具有创意。梅尼克建立了一个远距联结测验。这个测验当中的每一个项目由三个字组成(例如:白—鼠—蓝)。受试者的作业是找出一个和这个项目中所提供的三个字有关的字(乳酪)。如此,若受试者越能找出远距联结就表示他越具创意。但RAT测验也有许多受争议的地方,这说明了建立一个创造力认知测验的困难度。四个受争议的部分归结如下:

  1. RAT测验经常只显示出创作成果和作品评估之间极低的相关(聚敛效度低);
  2. RAT测验测量了太广泛的语言能力和学院式智力(区辨效度低);
  3. RAT 测验只测量一种有限的能力,而与创意有关的认知能力却有许多(内容效度低);
  4. RAT测验没办法运用梅尼克的理论(建构效度低)。

若从意图性的角度下手,也就是针对人格、认知风格和动机进行测量,则是另外一种方式。在研究当中,可以借由部分人格特质来区辨具有创意的个体。利用一个标准的人格测验,对筛选出题目的答案皆以创造性人格的描述方式加以记录。这个标记的陈述是经过筛选的,因为他们似乎对创造力而言具有代表性测量,或者因为它们能够依据意图性因素来区辨具有较高或较低创意的人。和人格有关的特质,我们感兴趣的是开放性特质,冒险倾向、对暧昧容忍度、个人主义和其他对创意有利的特质等的测量。五大性格因素量表,NEO-PI能测量开放性,以及和其他四个人格向度。值得一提的是开放特质的许多面向在当中都被测量到:到想法、情绪、情境……等的开放性。同时,这些测验也能测量对暧昧容忍度和冒险倾向的特质。事实上,就如同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那些能容忍暧昧情境且倾向冒险的人有着创造的潜力。高夫提出了另一个符合这种方式的创造性人格评量方法。他的量表是一个形容词表,包念了300个描述人格的形容词,当中采用可以评估一些特殊人格特质的评量。我们可以依受试者所勾选的项目算出一个创造性人格的分数。

另外,针对认知风格,有好几种认知风格的测量可以用来评估偏好的讯息处理方式。有一个问卷的设计是测量其他对创造力而言可能相当重要的型态。某一些向度,例如像是和决策型态有关的思考—冲动,则由评估受试者面对提供的讯息所选择的处理方式来测量。有一种估算个体创意的方式是检验个体对不同创意活动的喜好和关注的焦点。通常是用大致上以开放式问题构成的问卷,或是借由晤谈、观察等方法来检验。而创造性动机量表是以一个自我评量问卷为主,测量受试者在不同情境下,内在和外在不同的动机型态。若是从情绪的角度下手,可以一方面测量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另一方面测量情绪的特质、型态和能力。情绪状态常借由一个与感受到的情绪的向度价数和强度有关的形容词检查表来测量。以目前来看,这些情绪因素的测量相对很少被使用,但一些研究却指出它们对创造潜力的评量也有其重要的地方。

创意的测量方法相当多样,依照创意的多变项取向,认知的、意图的、情绪的和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创造潜力。因此就必须要探用多重的测量,以便了解创造潜力。在能预测创意表现的多变项架构之外,创作作品的测量也被某一些学者认为是对创造潜力的测量,因为以往的成就可以被视为是未来表现的指标。然而,任何一种创造力测量方法并不会在所有情境当中都有效,因此应该依照希望评估创意的研究者在理论及实际操作上的目的来做选择和决定。

创意的多变观

创意是一个既有理论,又有事实操作上重要性的研究领域。创意也是每一个人身上功能的重心,它能寻求对新问题的解决方法,或者是以一种充满弹性的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迁。创造能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对许多复杂问题的回应上显得越来越重要。依照多变项的概念,创意是一个由认知、意图、情绪和环境因素构成的互动组合。当这些创意因素是以一种会相互影响的方式组成时,因此产生的创意就可能有非常广大的范围,自最低的程度到最杰出的水平。

然而,一个特定个体的创意程度并非由不同因素的简单加成组合而得知。倘若一个人在已经确认了的单一因素上的程度几乎为零,那么他具有高创意的几率是非常低的。又如一个个体在影响创意的其他因素上有极佳的条件,若不想冒风险,也没有机会成为具有创意的人。多重变项取向的有利点之一,是能将许多在创意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参考向度加以整合。只有在同时考虑这些多重因素的情况之下,我们才能达到对创意中不同面向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评估。针对多重变项取向的批评在此处也必须加以探讨。事实上,这些理论有时受争议的地方是它们采用了太多的变项。然而,要加以说明的是在这个方程式里头,那一个配合这组变项调整的解释性的变异数,其实就是一个我们在评估这些理论中所考量的标准。

以多重变项取向为基础,便可以借由测量这些创意必要条件来得知创造潜力。一个个体于是有可能具有对创意而言或多或少有利的整体条件。因此对一个人创造潜力的确认过程,便需要将个体的状况和对特殊件业而言创意所需的构成条件做比较。至于如何改善创意,则可以从试着训练一些创意行为必须具备的能力下手。绝大多数的创意训练计划只针对某一些认知能力。如果希望训练计划是完整的,就必须要有改善、增进所有创意中认知和非认知条件这样的目的才行。此外,创意的训练可以在评估了创意条件和尚欠缺发展的因素之后加以个人化。在多变项取向架构之下,另一个改善创意的方法是训练人们更善加利用自所的资源。个体可以学习如何在创作的一个阶段当中加入某一些条件,然后在接下来的阶段里运用另一些条件。最后,对此类计划效果评估的进行必须考量到多重变项取向的概念,因为一个重要的创意因素一旦获得改善,势必将影响到其他创意因素。

个案研究:心理疾病对创意的影响

1. 巴尔札克(Honoré de Balzac),法国作家

巴尔札克是患有躁郁症的文学天才。

巴尔札克是《人间喜剧》的作者,他出生于1799年,1850年在巴黎去世。緃观他一生,其实呈现的就是躁郁症的现象。事实上,我们能够在巴尔札克身上发现到了所有躁郁症的症状:毫不在乎的情绪亢奋,特别是在面对偶发事件时;狂热激昂的躁动,伴随着疯狂的、几乎变得无法辨识的字迹;思考有着快速心理活动的特征,伴随着心智记忆过强及过动;因过动而导致失眠,因为他总是在夜晚写作;以及一些对财富和权势狂妾自大的、几近妾想的念头。

至于忧郁的部分,我们可以确知的是也的童年曾有一段很长的焦虑忧郁时期,那时他似乎非常不快乐。在青少年时期,巴尔札克的躁郁行为在几年之内逐渐发展且变得明确。在病理学上的家族特征部分,我们发现了作家的父亲柏纳德—法朗索瓦˙巴尔札克具有轻躁的人格特质。针对此个案以不同面向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某些像是注意力、记忆力和概念联结等的因素,以及意图性因素像是反传统、动机和精神病质等,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特别有其重要性。注意力和观察力在躁郁症的状态下会有着显著的提升,因为病患总是处在相当清醒和警觉的状态,环境的刺激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他们能轻易觉察到一般人看不到的细节。

2.纳许(John Forbes Nash Jr. )John Forbes Nash Jr.,美国数学家

纳许是1928年出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的数学家,被认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在他21岁时,发表了关于赛局理论与合作的博士论文。接着,这个理论对经济世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就在他刚满三十岁,精神分裂症妄想第一次发作的前夕,他在《财富》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赛局和代数几何理论的文章。是当代能同时活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在这个个案的相关研究中,透过观察也能够发现和之前探认巴尔札克相同的对创意有助益的认知因素,那就是注意力、记忆和联结的能力。联结的能力在此处似乎占有一个极重要的角色。依庞加来所说,在数学上的创意多是系赖概念的联结,以能产生丰富成果的组合方式再加以整理,而在其中的顺序则是依循着一种直觉。维许以他的怪誔和不因循守旧引人注意,从他的衣着到他对惯例和习惯性想法的拒绝皆是如此。倘若纳许非常清楚自已优越的智力,他也因此需要更多的认可,这就成为了他研究工作和发表论文的动力。而关于精神病质,在纳许精神分裂症发作之前的几年,我们就已经可以在他身上找到类分裂型人格的特质。纳许有一种属于他个人非常独特的与情绪的关系。这有可能是对他的创意有助益的因素,就像是诱发精神分裂症的因素。因此,观察者可以做出这样的假设:是否纳许对情绪的分析,还有将之疏导的方式不也正符合了他自已对情绪的害怕:一种自已对情绪无法掌握,而会被淹没的害怕。

相关研究[编辑]

1.爱是想像力的胜利:关于身边重要人物的白日梦与增加的快乐,爱和联系有关 (G.L. Poerio et al. )

社交和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有助于日常情绪健康。众所周知,与他人交往带来的情感利益来自真实事件,但在白日做活动中他们是否也来自想像?使用经验抽样方法与101名参与者,我们获得了371份报告,发生过具有社交和非社交内容以及自我报告感受的白日梦。做白日梦后,社交相关的组别有增加的幸福,爱和联系感,这种影响不仅归因于白日梦的情感内容。参与者在做白日梦之前缺乏这些感受,当白日梦涉及想像其他与受试者有高质量关系的人时,结果与社交白日梦可能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的想法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推断,想像力,可以通过增加积极性来满足做白日梦的人当前的情感需求,与对自己和他人的感情。

不论是想法,图像和感受,当注意力分离时,这种白日梦活动可能会随着思维游荡而发生。从当前的任务开始,但是当手头没有特定任务时,例如上下班途中或在海滩上放松时,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白日梦可以被定义为在正常清醒意识状态下经历的心理内容,这是独立于刺激和任务无关的状态,因为它既不是直接反映当前的感官环境,或与思想者当前的心理或生理任务相关。定义在这些方面,白日梦占地醒来想到的相当大的比例,大约是30%和50%,并且被认为代表了在没有外部需求的情况下人们返回的心理基线。白日梦反映个人目前的目标承诺,并在个人遇到时,发生在不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情况下与目标相关的暗示。例如,在收音机的一首歌中听到朋友的名字可能会提醒朋友有一个即将到来的生日,然后触发关于什么礼物,生日派对可能是什么样的想法和图像,谁将在那里,以及可能展开的对话。通过这种方式,白日梦是与目标相关的,并且涉及到精神上追求或看似实现目标,而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可能的。

在此基础上,新出现的证据表明,白日做梦可能主要是社交性的,也是集中关于社会目标和需求。这并不奇怪,因为需要与他人保持亲密和联系是至关重要的,推动行为和思想内容,形成和维持紧密,积极的社会纽带(Baumeister& Leary,1995; Ryan&Deci,2000)。 Mar等人证明在大样本(N = 17,556)中,有73%的人报告了其他人们“经常”或“总是”参与他们的白日梦,而不到1%的人报告其他人“从不”参与其中。同样,宋和王(2012)发现其他人在71%的抽样任务无关的想法和安德鲁斯汉纳等人(2013)提供证据表明,思考他人的倾向代表了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神经影像数据也为白日梦的社会性质提供了融合支持; 神经影像学研究报告说,白日做梦的大脑区域和参与白日做梦的大脑区域之间存在大量重叠社会认知,暗示在白日做活动中产生社会思想的倾向(Schilbach,Eickhoff, Rotarska-Jagiela,Fink,&Vogeley,2008)。

作者招募了111名志愿者(81名女性,20名男性;平均年龄= 22.32岁,SD = 5.17)。被描述为对白日梦的内容和性质的调查,并通过电子邮件,公共参与活动的传单,个人联系和推荐进行广告宣传。参与者中,49名是本科心理学学生,22名是研究生,20名是全职工作,10名是非心理学本科生。换来的他们的参与,本科心理学学生获得学分;所有其他志愿者都参加了赢取购物券的奖品相当于33美元,50美元和83美元。我们使用信号偶然经验采样协议(Wheeler&Reis,1991)来测量白日做梦和相关联的感情。参与者通过短信向他们的手机发出四次信号,以回答有关的在线问卷(G. L. Poerio等。 /意识与认知33(2015)135-144 137)他们最近的两次社交和两次最近的非社交白日梦,通过跟踪消息中发送的调查链接来回答问卷。与会者在上午10点至晚上10点之间的一天内收到了四条消息,四个三小时街区内的随机时间(10:00-13:00,13:00-16:00,16:00-19:00,19:00-22:00),连续信号间隔至少一小时的约束。问卷的顺序(社交,非社交)也是为每个参与者单独随机化。我们将问卷的时间和顺序随机化,以防止预期信号,在一系列时间和日常活动中采样白日梦和感受,并抵消潜在的秩序影响和需求特征。措施保持简短,以免过度干扰参与者的日常生活。

总体而言,完成了404个可能的404个白日梦问卷中的383个(192个社交白日梦和191个非社交白日梦)相当于95%的回复率。参与者的白日梦描述由第一作者进行了检查,符合138 G.L. Poerio等。 /意识与认知33(2015)135-144给予参与者的定义,以确保将白日梦准确地归类为社交或非社交。十二非社会白日梦被排除在数据集之外,因为它们包含对其他人的建议他们可能是社交而非非社交白日梦的例子。我们选择不将这些重新归类为社交白日梦,因为这样做会导致设计不平衡。因此,以下分析是基于179个非社交性和192个社交白日梦。

白日梦类型与爱情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事后重复测量t检验表明参与者报告后感觉更有爱心,与之前相比,社交白日梦和之后与之前相比,非社会浮想显著更少的爱。同样,白日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感觉与他人相关的类型和时间。重复测量t检验表明与之前相比,参与者报告后与其他人的关系明显更多,社交白日梦。也与会者报告相比于前后他人非社会浮想,尽管这一结果在统计学上是不显著的。整体而言,社交白日梦与增加有关,而非社交白日梦与减少的爱情感有关和连接

研究网站:

https://ac.els-cdn.com/S1053810014002451/1-s2.0-S1053810014002451-main.pdf?_tid=37e633c0-cf43-4366-bd32-749588f287c0&acdnat=1546158418_62b6c4120879a8f88548c3e6fb1751e3

2.抽象概念结合对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影响
作者:黄婉婷 国立中兴大学
摘要:想象力与创意息息相关,而创意带来的创新可以让更多新想法融入到生活中,使许多生活细节发生改变,改善人类生活。然而,创新的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旧有的概念通过结合、延展、扩充的方式才能产生新的想法。因此,作者透过给予不同的抽象概念,将它们结合作为刺激物,以此研究抽象概念的结合对于想像力、创造力及其成果的影响。

研究方法:作者把题目分成抽象、自然及人造三个大类别,并将题目交给三组总共180位大学生作答:“抽象组”的学生会得到抽象概念的刺激物;“非抽象组”以非抽象概念为刺激物;“控制组”则不给予刺激物。最后再以变异数分析法分析各组学生在三类题目上的表现,以此分析抽象概念是否能够刺激学生的想像力及创造力。

结论:在抽象题目中,想像力方面,抽象组和非抽象组的分数要优于控制组;抽象组与非抽象组两组的前后测验分数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得知只要有给予概念进行刺激,便可以诱使学生产生新的想象;而抽象的概念可以让这刺激更明显
在创造力上,三组后测分数没有显著差异,但三组的前后测分数皆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创造力成果的撰写上,抽象组的分数显著高于控制组。由此可见,抽象概念对创造力的影响不大,但仍有可以对此继续进行研究的潜力。

3.Role of of Imagination in Creativity
作者:Dustin Stokes
摘要:作者认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中,想像力非常重要。但他也指出,当代很少有哲学家思考想像力和创造力之间的区别,也很少有心理学家直接测试这两种结构之间的差别。因此,作者在当代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了认知和发展心理学,以确定最佳的创造力应有的特征,以及更多日常生活中的创造形式。

首先,作者先区分何为“真实有界”── 能够准确表示世界的认知状态;以及不能准确地代表世界的“非真实约束”状态:建立在对信息的操纵上,而非认知世界。随后,作者表示在艺术和科学方面富有创造性的成就,以及更多的日常突破,一般都吸取了认知操纵过程。

最终,作者的结论是:想像力起著认知操纵的作用,其特征共有四个:它是非真实的、在个人直接且自愿的控制之下、与个人的情感和激励系统接触、会推动个人的推理和决策。内容中涉及许多与想像有关的哲学问题,以及与“有意识的思想在创造力中的作用”相关的心理问题。

论文网址:http://www.oxfordscholarship.com/view/10.1093/acprof:oso/9780199836963.001.0001/acprof-9780199836963-chapter-9

书籍影音[编辑]

书籍[编辑]

1.为什么赢家不思考?:金牌运动员教你决胜时刻驾驭心智、开发潜能、主宰全场

作者:克莱德.布洛林

译者:黄佳瑜

出版:木马文化

简介:本书访问上百位世界冠军的运动选手,横跨各种不同领域,揭露他们如何学习控制心智、透过意象训练预先演练赛场情况,并介绍开发潜能的三阶段(怀想、相信、实现)和九个关键(意象训练、勇气、冒险、信心、态度、专注、复原、团队合作、热情)

2. 创意心理学-探索创意的运作机制,掌握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作者:Todd Lubart

译者:蒋国英

出版:远流

简介: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常常需要解决新的问题或是因应环境做改变时,这时突显出创意能力的重要性。本书集结了心理学相关的重要研究,厘清创意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此外,作者专研于跨文化创造力发展,并归纳出创意会依认知、意图、情绪和环境这四种因素的互动组合产生差异。透过心理学研究来解释创意隐含的各种机制,让我们对创造力有越来越清楚的了解。

3. 溯源:追溯真实的自我,“I will”的力量,远比“I can”更大

作者:林国荣

出版:方言文化

简介:林国荣博士说:“你追求成功人生,或只是求生存?如果是毫无梦想的后者,那和动物又有何差别?只要你想要,就能创造对世界的影响力!”这样的信念是他得以胜出的关键—“企图心╳方法=结果”,本书以西方为本,结合东方的智慧,帮助读者探索自我,发现潜能。

4. 心理韧性训练:德国心理教练带你平静面对每天的挑战

作者:丹尼斯.穆蓝纳

译者:庄仲黎

出版:究竟

简介:拥有优质的心理韧性,让人有明确的目标而有行动的贯彻力与自制力,能降低生活遭遇的负面性,这也是成就的人士不同于他人的特质,他们克服生命中的困境,处于高压环境也不会表现失常。   作者是德国心理学博士、韧性训练专家的丹尼斯.穆蓝纳,他将在本书详细介绍提升心理韧性的十种技巧(改变它或离开它、检视自我能力的影响范围、形塑新思维的能力、测知情绪的变化、融化心海里的冰山、避开思维的陷阱、觉察事物的正面性、提升专注力、建立与他人的连结、发挥仁爱的精神)。

5. 惊奇的力量:心理学家教你驾驭突发事件,利用惊喜打破单调的生活,点燃创意与生命力!

作者:塔妮亚‧露娜, 黎安‧伦宁格

译者:刘怡伶

出版:漫游者文化

简介:本书以精彩的心理学研究与生动的个案故事,让我们对“惊奇”有崭新且更透彻的认识。借由惊奇的科学,让读者理解惊奇的运作方式,减少惊讶的负面冲击,让平凡的工作、人际关系与日常生活都将变得更精彩出色,并提供具体的步骤与方法(重整观点,看见负面情境中的正面价值、情境规划、迈向好奇心、创造预期中的不可预期、超越期望横杆、利用随机性,制造永续的惊喜)。

6. 心态致胜:全新成功心理学

作者:卡萝‧杜维克

译者:李芳龄

出版:天下文化

简介:本书应用心理学探讨人类的心态的,并说明基因或许能影响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天赋,但影响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却在于正确的心态,作者发现人通常分为两种心态:“定型心态”和“成长心态”,拥有“定型心态”的人,急于想要证明自我,将所有成果二分为成功或失败,而拥有“成长心态”的人,则是乐观看待自己的所有特质,将个人的基本素质视为起点,借由努力、累积经验和他人的帮助而改变、成长。

7. 大脑使用手册:活用大脑就能心想事成,NLP是迈向成功的科学捷径

作者:加藤圣龙

译者:廖慧淑

出版:好的文化

简介:NLP就是“向大脑下指令”,帮助你真正解决问题,作者将在本书介绍如何用“意象训练”提前体验未来的成功,而能更容易达成目标。

8.The Philosophy of Creativity: New Essays

作者:Elliot Samuel Paul和Scott Barry Kaufman

出版:Oxford

简介:创造性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当代哲学中却鲜少有对于创造力的研究。因此,作者透过集合当代一些主要思想家的论文及观点,将哲学观点及心理学观点结合,以此研究创造力。

影音[编辑]

1.TED 演讲:设计创意中令人满意的三个要素| Don Norman

网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MshsPdBEE8

2.TED 演讲:How to stay calm when you know you'll be stressed | Daniel Levitin

网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jPQjjsBb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