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学/智力
超普通心理学 |
---|
![]() |
心理学绪论 |
心理学研究法 |
行为的生理基础 |
感觉与知觉 |
感觉系统‧知觉系统 |
意识 |
睡眠‧梦 |
学习 |
记忆 |
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工作记忆‧长期记忆 |
语言与思考 |
认知科学‧语言‧思考 |
智力 |
智力理论‧人工智能 |
发展心理学 |
动机与情绪 |
情绪的种类 |
压力与健康 |
性格 |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
心理异常 |
心理异常的治疗 |
社会心理学 |
社会认知、基模、归因、态度‧自我 |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探讨过人的行为、感觉与知觉、意识、学习和记忆,本章将聚焦于另一综合性问题——智力(intelligence)。
我们将从坊间的普心教科书出发,综合性地阐明智力的核心概念与定义,并透过爬梳智力测验的发展史,分析学者如何建构对智力的认识、观念及分析方法。同时我们也将介绍不同的智力理论,分析各种不同面向的智力——像是天才与智能障碍,以及可能会影响人们智力的因素。
- 智力研究
本土研究的学术成果多选自大学学报或期刊,内容包括多重智力、影响智力的因素、智力之于学业和领导力的关联等面向。此外,本文将更深入地介绍情绪智商、探讨情绪智商与幽默感之间的关系,并统计不同科系大学生的情绪智商指数,希望借由近年台湾心理学界的崭新研究,延伸前一节核心概念未尽的讨论。在国际前沿研究的部分,主要援引国外期刊的研究,详细探讨智力与地域(亚洲或欧洲)、人种(黑人或白人)、心理性别(即性别角色)以及教育程度之间的关联。除此之外,文章也将在本节的最后,重新省思智力之于个人社经地位的意义,以及对整体社会经济的影响究竟为何。
主要关注智力在生活或社会心理学中的实际应用。本节将聚焦于智力测验,以各方的研究与统计结果深入挖掘智力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成效,包含:智力测验的整体探讨、智力在职场与教育上的关系、优生学在政策上的应用以及在人类范围之外,广泛探索动植物是否有智力应用的可能。借由整理、介绍上述这些议题并整合智力与日常生活,使智力研究能在学术研究之外开枝散叶,进一步拓展大众对自我、他者和这个世界的认识。
介绍与智力概念相关的书籍、影片和影视作品,比较智力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面向。
核心观念[编辑]
前几章节,文章多探讨个人的心理现象,而本章则跳脱个人层次,从智力来探讨个体间行为与表现上的差异。
在深度探讨智力这个领域之前,回首过去学者们对智力的定义众说纷纭,甚至越来越分歧。原因之一是,心理学者常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智力:包括心理计量取向、认知神经取向以及社会实用取向。每种取向蕴含了不同的概念结构、研究方法与实证发现,不容易相互比较进而取得一致。
不同的定义能反映出不同理论的观点。有人认为智力乃智力测验的结果,而并非实体。亦有理论家认为智力是一般能力的组合,包含了经验学习的能力、抽象思考及有效处理环境的能力。然而,介绍智力理论,必须从智力测验开始,因为智力测验被广泛实行后,智力理论才开始被陆续提出。
心理计量取向是从智力相关测验入手,探讨智力结构与智力成分间的关系。认知神经取向以及社会实用取向认为智力是某种认知表现,影响表现的因素除了认知能力之外,还须纳入某些人格特质,换言之其对智力的界定是不同于传统智力测验所测量的。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有些心理学家强调认知活动与大脑之间的关系。虽然各家对于智力的观点不同,但“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一直是智力的核心概念。
智力的历史[编辑]
- 1855 年,英国赫伯特.史宾赛(Herbert Spencer)提出智力(intelligence)的观念。
你好啊这啥 - 1883 年,英国法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探讨智力的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讲述遗传基础造成的个别差异,以及人与人的不同。竞争也是其探讨内容,类似达尔文进化论(Darwinism):物种为生存竞争,人与人亦有竞争。
- 1904 年,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 提出“智力二因论(two-factor theory)”,认为智力包含一个 G 因素(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以及多个 S 因素(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
- 1920 年代,英国人以测量个别差异来定义智力,但早期智力测验无法说明智商高究竟优势为何。
- 1960 年代,出现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认为智力要对大脑分析结构,测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及知识的整合能力。
- 1975 年代,1920 年代对智力的定义被推翻。
- 1983 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Earl Gardner)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为过去的智力理论无法正确显示出一个人的智力,并表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以下八个范畴,分别是逻辑、语言文字、空间、音乐、肢体运作、内省、自然探索。
- 1985 年,罗伯特.杰弗里.史坦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提出“智力三元理论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认为智力包括:组合分析能力、经验与创新能力及过去较少提及的情境与实用能力[1]。罗伯特亦提供了当代智力的定义:朝向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塑造日常生活环境的心智活动(mental activity directed toward purposive adaptation to, selection and shaping of, real-world environments relevant to one's life)。
- 1986 年,智力研究以长期记忆、对知识的整合为主。
- 1995 年,丹尼尔·高尔曼(Daniel Goleman)的情绪智能,探讨人们对自我与他人、觉察与管理两个组合,4*4种之能力。
智力的面向[编辑]
智力有两个面向:
- 功能主义学(Functionalism):智力是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可借由“教育”增加能力
- 达尔文进化论(Darwinism):强调智力和个体适应环境的历程,不像结构论一样只探讨心智的结构
功能主义
- 广义的功能主义:
包括西欧的功能主义和美国具有功能主义倾向的心理学。西欧的功能主义主张心理学必须研究心理活动及心理机能,反对冯特(Wilhelm Wundt)等人的要素分析心理学,以布伦塔诺(F. Brentano)、司坦普(C. Stumpf)等人为代表。而后来的美国功能主义具有下列的共通点:反对结构论将意识分析为要素;注意心智的作用,重视心理学的应用;如阿尔波特(G.W. Allport)、霍尔(G.S. Hall)等,代表心理学中的生物学倾向,但又不限于生理学。他们同时要求扩大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认为心理学的领域不应只限于成人心理的研究,而应包括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1900 年时,美国功能主义心理学已经取代了欧洲的内省心理学,而以行为描述、问卷、心理测验、生理实验等方法,代替了内省法,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课题。
- 狭义的功能主义:
出现于美国,主要是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反对结构论,而以芝加哥大学(Chicago University)为根据的心理学说。它受达尔文与实用主义的影响,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具有适应性的心智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有机体需要与环境之间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它反对将意识分析为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如杜威、安杰尔、卡尔(Harvey A. Carr)等人之见解。由于功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说应同时采用内省法与客观观察法,并主张实验法才是最理想的方法,影响所及,使得心理学者对于心理的研究逐渐从主观方面(心理、意识)扩大至对心理客观方面(外显行为)的研究,为后来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奠定基础。在功能主义的影响下,个别差异心理学、各种心理测验、学习心理学、知觉心理学等也都有长足的发展。
智力的定义[编辑]
- 概念性定义 (conceptual definition):通常是用文学或字典的字眼来下定义,因此是抽象的。随思考观点不同分为三派解释:
理性哲学 个体表现在想像、判断、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教育学 一种学习能力 生物学 个人有目的的行动、合理思考和有效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
- 操作性定义 (operational definition):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设后,须对研究变项或名词提出一种可以测量、量化、具体、可重复试验的基本说明与解释,亦即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下为操作定义的益处:
- 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且清晰
- 可以防止所使用的概念或变项的数目过度扩充,因为只有在操作程序有显著不同时才增加新概念或新变项
- 可以增加研究者间互相沟通的正确性
- 使这个领域可以采用实征的方法从事科学研究。
- 后设认知(Metacognition):可以精准估计自己的能力、以旁观者的角度看自己的学习的能力。
- 文化人假设:智力受文化影响。
智力的性质和比较[编辑]
智力 VS 能力 VS 智能[编辑]
智力 | 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即学习的能力 |
能力 | 完成目标/活动的效率度 |
智能 |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广义来说是心智能力 |
智力(Intelligence)
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也可解释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此能力包括推理、理解、计划、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语言和学习的能力等。 尽管智力的定义与重要性存在争论,但研究者们还是能在不少相关的问题上持有共识。智力测验被经常用作确定人的智力。一些研究者已经开始对累积智能进行研究,这种智力来自于人们的协作。如计算机科学促进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旨在寻求如何使计算机以更加智能化的方式运算。
能力(ability)
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性的综合体,亦即完成活动任务的心理可能性或必要条件。例如:学习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组织能力、交往能力等等。能力与活动是多对多的关系, 由于人具备某些能力就能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因此人们总是以从事的效率来考察和了解一个人的能力,并且以活动效率的高低来区分能力的强弱或差异。
智能
又称为心智能力(Mental ability),它可以被视为能力的一种,一般心智能力容易被拿来和生理能力比较,生理能力是指个体调节供需以供维持生命的能力,心智能力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才智和本领。
智能的“智”为人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或说智力,是认知活动的范畴;而“能”为人的行动能力,是实际活动的范畴,亦即人们富有成效地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能力。人类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一旦脱离活动,认知本身可能就不存在。 正因为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是统一的,所以智力和能力实际上也是密切联系,息息相关。
Howard Gardner 将智力分成八种智能:
语言智能 | 阅读书籍、写报告、沟通。 |
逻辑、数理智能 | 解数学问题、逻辑推理、数学证明。 |
空间智能 | 阅读地图、收纳物品。 |
音乐智能 | 编曲、欣赏乐曲的结构。 |
运动智能 | 跳舞、打球、田径。 |
人际智能 (知人) | 了解他人的行为、情绪和动机。 |
自我了解智能 (知己) | 了解自己能力、志向、兴趣。 |
自然智能 (知天) | 了解自然世界的运作模式。 |
由此可知,智能就是一种对于认知和行动的结合。
智力测验[编辑]
智力测试也称为智力或认知评估或智商测试,是性向测验中的一般性向测验,测量总体的心智能力。测试可能是个人智力测验、团体智力测验、特殊人口专用的智力测验(幼儿、智力落后者、言语障碍者)与学习能力测验等。
智力测试可以衡量一个人的想法和抽象思维,并了解受试者如何使用逻辑推理来解决不同问题、又如何从反馈和经验中学习以及使用不同方式(例如视觉或听觉)处理信息的能力,而智商是评估过程的结果。
智力测验的发展史与重要人物
人物 | 贡献 |
---|---|
法兰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 | 最早以量化方式测量人类智力的学者,强调遗传影响智力。英国的心理学家、达尔文的表弟法兰西斯·高尔顿,研究达尔文家族,发现资赋优异者具有家族性与遗传性。他深信进化论,认为智力是优越的感觉与知觉技能,个人知觉构造越是敏感而正确,其智力越高。他提出的许多概念及研究方法对于后续研究影响,例如:以客观量化的方式进行智力评估,或从讯息处理的观点来了解智力,都是近来研究的方向。 |
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 |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研究者便假设认知能力,如语文推理、工作记忆和视觉空间技能,能反映出能力背后的一般智能或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法国学者比奈探讨人类头颅大小、手相、字迹与智力的关系,认为智力包含语文理解、注意力、记忆、解决问题及判断能力。他提出心智年龄的概念,意即聪慧儿童的表现会有超龄的表现,近似较年长的儿童;迟钝儿童的表现则会近似较年幼的儿童。例如:当 6 岁的儿童表现出 9 岁小孩的能力时,他的心智年龄就是 9 岁。 |
弗朗兹.约瑟夫.加尔(Franz Joseph Gall) | 加尔注意到人类的头型常和某些智能特色有关,例如眼睛凸出者记忆力通常很好。在他成为医师之后,继续研究这个理论,发展出颅相学(phrenology)。
颅相学是一种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定的假说:人的头骨各有不相同,反映出人脑的大小和形状。因此仔细观察人类头骨的长相,就能了解其心灵智能的优劣及特质。但因由于颅相学缺乏实质证据,因此在现代被判定为伪科学。 |
智力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编辑]
- 罗伯特.杰弗里.史坦伯格(Robert Jeffrey Sternberg)提出智力三元理论 (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认为智力包括三个部分——成分、经验和情境。
智力三元理论 | 叙述 |
---|---|
成分性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 | 说明个体智力与其内在活动的关系,为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所依赖的心理过程,主要处理个体内部的心理问题,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行操作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 |
经验智力(experiential intelligence) | 说明个体智力与经验的关系,指人们在两种极端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新异”或“常规”。从经验中得到启发与领悟,从而形成个人的创造性能力。 |
情境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 说明个体智力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反映于对日常事物的处理。亦即因应环境需要而随机应变的能力。情境因应智力高的人,在生活适应时既能改变自己适合环境要求,也能改变环境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 |
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IQ)
智商由德国心理学家史登( William Stern)于1912年首先提出,其简称即为我们熟知的IQ。而史比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首度采用智商表示智力分数,而其计算方法如下:
- IQ=(心智年龄÷实足年龄)×100%
近代论点
由于智力的定义依各派理论而有不同,因此智力的测量方式亦有不同,智力测验的内容也有差别。上述提到,比奈与西蒙所创的比西量表是以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换算方式,以智力商数表示智力;而魏氏智力量表亦以离差智商代表智力。惟这些用来测量“智力”的测验,因为智力意义的分歧,易被误解为测量先天的能力。所以近些年来,有愈来愈少使用“智力测验”这个名称的趋势。通常以“心理能力测验”、“学术性向测验”、或 “普通能力测验”等名称取代。
信度、效度与标准化[编辑]

一份好的测验,应同时具备足够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与标准化(Standardization):
信度(Reliability)[编辑]
信度是指测量工具如问卷与测验所衡量出来的测验结果在时间上及内容上的稳定性及一致性 ,如果测验或衡鉴方法具良好信度,就会产生可复制、一致的结果。
信度 说明 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 用同一个测验但不同时间点测试同一群受试者,若彼此的相关或稳定性差,则代表没有再测信度。 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同一个测验中不同子项目是否一致。测验内部一致性的方法可使用折半信度,折半信度又可称为内部一致性系数(coefficient of internal consistency),即将测验分成奇数题及偶数题,再从中求得其相关系数的方法。 复本信度(inter-method reliability) 用不同但相似的工具来量度同一个项目。例如:在研究发展心理学时会偏好纵贯性的研究,但重复测验可能会有练习效应,因此希望有不同版本的测验,且不同版本的测验需有可比较性。 评分者间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 由于个人因素的影响(如情绪、既有观念),有些测验不能以客观的方法进行鉴定,分数通常受评分者的主观感受而受到影响,因此要由 2 人或以上各自根据标准评分,再求大家分数是否大致相同。例如:作文评分。
效度(Validity)[编辑]
指使用的测量工具能否正确且如实衡量出研究者所欲了解的特质。信度是效度的必要但非充要条件,一份测验若无信度,其效度必然堪虑;但一份测验结果可能具有信度,却不是有效的测验。
效度 | 说明 |
---|---|
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 | 指受测者与测验结果的使用者及一般社会大众对于该测验的试题和形式等所做的主观判断,判断此一测验能否达成其所宣称的目的。若测验没有表面效度,会导致回收到的问卷品质不好。 |
建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 效度研究之宗,指某工具是否真的量度所测之物,如用作文来考人的数学运算能力。文化公平性亦会影响建构校度。 |
内容效度、逻辑效度 (Content validity、Logical validity) |
分析测验内容的代表性和取样的适切性。例如:若普心考试的题目不够全面性,只包含几个章节,没有完全的代表性,则是缺乏内容效度。 |
效标关联效度 (Criterion validity、concrete validity) |
与其他量度工具的关系,即测验和外在效标的相关(一个测验方法多大程度的与某件事的结果相关)。效标效度常被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
|
内部效度(Internal validity) | 会否影响变量间的关系,例如学校一开始精英班或普通班,再用新的教学法“随机分配”在精英班,测试学生的成绩变化。 |
外部效度(External validity) | 能否将一个实验的结果套在其他地方上,例如某间富人的小学能否代表整个国家的小学情况。
|
区辨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 | 量度工具能否有效分出不同的情况,如有病与健康。 |
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编辑]
标准化是指建立技术标准的过程。技术标准可以是标准技术规范、标准测试方法、标准定义、标准操作规程等等。而在心理学上,则是指所有测验者的施测情境是否相同。例如,测验时间、测验环境。若所有情境皆相同,则称此测验具标准化。
各式智力量表[编辑]
比率智商(Ratio IQ)[编辑]
早期智力测验的目的,是筛选出发展或学习迟缓的儿童,并对其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原先以比西量表(Binet-Simon Scale)测量,后经改良修订,多用史比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由于儿童的心智发展较成人迅速许多,一岁的差距便可造成明显的发展程度不同,且量表内容依赖语言,因此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适用于 3 到 13 岁的孩童,而不适合测量成人智商。
- 比西智力量表:史上第一个为学术社群所认可的正式智力测验
- 第一个近似现代检测手法的智力测验,是法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奈所设计出来的。有别于高尔顿的观点,比奈等人认为智力包含不同能力,与学业表现为不同心理建构,因此无法以学业作为评比项目。他认为智力测验应含推理及问题解决等一般能力,而非知觉与动作的技能。
- 心智年龄(mental age)的概念是比奈测量方法区分受试者智力的关键,将心智年龄和生理年龄互相比较。比奈等人假设智力会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因此他们请不同年龄层的正常儿童作预先设计的 30 题测验题目,统计出哪些题目为某一年龄层,以此数据库做为测验基准。若受试者能答对五岁年龄层的题目,却答错大部分六岁年龄层的题目,进而推论受试者的心智年龄便为五岁。若某儿童的心智年龄与其实际年龄相同,则为一般程度的智力;若他的心智年龄低于实际年龄,则为智能不足,反之则为智能优异。
测验内容 测验目标 举例 语文推理 检测知觉、口语话、口述、观察、语文概念等能力 词汇、理解、谬误、语文 数量推理 检测数量、逻辑、数字关系组合等能力 数量、数列、等式 抽象/视觉推理 检测视觉空间协调、空间概念、图形再认等能力 图形分析、仿造仿会、填图、折纸剪纸 短期记忆 检测专注力、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和理解、短期记忆等能力 珠子、语句、数字、物品记忆
- 缺点
- 样本不足:当初建立量表时,仅根据约五十名儿童的测量结果,量表缺少标准单位与支持测验效果的证据。
- 助长歧视与不平等:会被有缺陷的意识形态利用。例如:
- 一战时,美国使用智力测验将招募的新兵分类,同时错误的与优生学结合,产生了错误的人种智力阶层,甚至影响政策。
- 1924 年,维吉尼亚州制定了一项政策,允许对智商分数低的人进行强制绝育——美国最高法庭还支持这项决策。
- 在纳粹德国,政府授权谋杀智商低的孩童。
- 史比量表(Stanford–Binet Intelligence Scales):比西量表的修订版
- 路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发表了比西测验的史丹佛修订版,以智商作为智力比较的衡量基准,以适用于美国学童。特曼将测验施测程序标准化,对数千位年龄不同的儿童施测,建立年龄常模。特曼保留比奈的心智年龄概念,里头的每个题目根据大多数答对儿童的年龄被分为不同年龄组,并将儿童答对每一年龄组的题目相加,而得到心智年龄。不过,因为心智年龄在比较不同年龄层儿童的智力程度时能提供的讯息较少,因此史比量表采用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斯特恩(Louis William Stern)提出的比率智商概念计量,亦采斯特恩所提之简便智力指标,即智商,得公式为
智商 IQ心智年龄 MA实际年龄 CA
- 此指标由史比智力测验首次引入,尔后的智力测验虽亦保留智商概念,然已不再使用上述方程式。因为愈年老,实足年龄会规律地增加,但心智年龄增长至成人会趋缓,会造成智商下降的错误结果。
- 1960 年又再次修订史比量表,以标准年龄分数来取代智商分数。由于比率智商在计算成人的智力时有不合理之处,因此改采用离差智商(deviation IQ)。离差智商将测验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与常态分配的各年龄层智力比较,由此得到某人智力在同年龄层的相对位置,此为现代智力测验主要采用的评量方式。目前的史比量表为第五版,根据 CHC 理论(Cattell–Horn–Carroll theory),适用年龄从 2 至 85 岁,不同年龄所使用的题目也不同。内容包含流体推理、知识、数量推理、视觉空间处理以及工作记忆等。第五版设计了语文与非语文排程测验以找出受测者在语文与非语文各分测验的起始题。第一版的测验以语文内容为主,逐渐加入非语文内容。到了第五版,语文与非语文达到平衡。一共测量流体推理,知识,数量推理,视觉空间推理以及工作记忆等五个因素。每一因素皆有语文与非语文分测验,故共有 10 个分测验。测验结果可以得到语文智商以及非量表智商。
- 1986 年版史比智力量表 6 到 8 岁题目的范例:
- 语文推理
测验项目 测验主题及目标 例题演示 词汇 界定单词 什么是“美元”和“信封” 理解 回答问题 “人们到何处去买食物?”和“为何人们要梳头发?” 谬误 找出图片当中“好笑”的部分 女孩在湖上骑脚踏车或者光头的男人在梳头 语文关系 说出一系列项目当中,前三项的相同处以及它们与第四项的相异处 肩、领带、园中、圆领运动衫
- 数量推理
测验项目 测验主题及目标 例题演示 数量 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4+6=10 数列 找出序列的下两个数字 完成数列 20,16,12,?,? 等式 用下列符号组成等式 235+=(其中一个答案是 2+3=5)
- 抽象/视觉推理
测验项目 测验主题及目标 图形分析 以立方块复制简单的设计 仿造仿绘 复制主试者所展示的几何图形
测验项目 测验主题及目标 珠子记忆 展示不同形状的珠子堆在棍子上的图片,根据记忆重新将珠子排列在棍子上 语句记忆 跟着主试者重复句子 数字记忆 跟着主试者重复一系列数字,包括顺向与逆向 物品记忆 展示个别物体的图画,每次展示一张图画,并从另一张包含额外物体的图画中找出物体出现的正确顺序
离差智商(Deviation IQ)[编辑]
相较于比率智商,现代的智力测验可扩展性较高,能用来预测成人的职场能力。离差智商的计算概念是将受测者的分数与该年龄的平均分数比较,而最后呈现正态分布。计算方式则是将得到原始分数转换为平均智商 ,标准差 的资料。它是运用统计学的概念,来推估受试者的智力在同龄人中所处在的位置,它假定所有同龄人的智力是常态分布。
测验分数该年龄的平均测验分数该年龄的测验分数标准差
-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首创测量成人智力的量表
- 魏氏智力量表是根据大卫.魏克斯勒(David Wechsler)对智力的定义所设立,其定义为:“一个人做出适当反应、理性思考、与环境共处的全面能力”。除此之外,魏克斯勒也认为智力由一些特定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可以被个别定义、分离、并测量出来,然而,在智力的发展和组成当中,这些因素将会相互影响彼此。魏克斯勒实施这项测验是因为他认为史比智力量表过于依赖语言能力,并不适用于成人。
- 魏氏智力量表与当时代的智力测量权威比西量表有很大的不同,当 1937 年新一代经过大量改革的比西量表出版时,魏克斯勒提出了诸多批评:
- 在量表施测时,有很多非智力的因素未被考虑进去,例如受试者自身没有自信、害怕失败、施测时的态度等。
- 单一的智力测验分数无法反映智力的多元面向。
- 出现在比西量表当中的事物皆为儿童所挑选,无法反映成人受试者的智力。
- 比西量表中答题时间是有限制的,对于较年长的成人来说较不合适。
- “心理年龄”的概念,无法被应用到成人上。
- 比西量表没有考虑到人年老时智力也会跟着衰退。
- 魏氏幼儿智力量表(6 岁至 16 岁 11 月)包含十四个分测验,其中十个为核心分测验。
分测验名称 | 实施方式 | 目的 |
---|---|---|
类同测验(Similarities, SI) | 由主试者口述两个词后,让受试者说出两个词所指东西之属性或概念有何相同之处。 | 本测验主要在测量语文推理和概念形成;它也涉及听觉理解力、记忆力、区辨必要和非必要属性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
词汇测验(Vocabulary, VC) | 有两类试题;施测图画题时,受试者要说出刺激卡片册上所呈现的图画名称;施测语文题时,受试者要说出主试者口述之词汇意义 | 测量受试者的词汇知识和口语概念的形成;它也测量受试者知识的储藏、学习能力、长期记忆,和语言发展程度。另外,受试者可能使用到其他能力,包括听知觉和理解力、口语概念化、抽象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 |
理解测验(Comprehension, CO) | 请受试者根据他对一般规范及社会情境的了解来回答一些问题 | 测量语文推理和概念形成、语文理解和表达、评价和使用过去经验之能力,以及论证实务资讯的能力。它也涉及行为常规标准的知识、社会判断和成熟,以及一般常识 |
常识测验(Information, IN) | 请受试者逐题回答一些广泛的常识题目 | 测量受试者获得、保留,和提取一般知识的能力。它也涉及晶体性智力、长期记忆,以及保留和提取从学校和周遭环境所学得知识的能力。其他可能使用的技巧还包括听知觉和理解,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
图形设计(Block Design, BD) | 请受试者一边看示范图样或是刺激卡片册上的设计图,一边使用有红白色的方块,在规定时限内照样拼成指定的设计图 | 测量分析和综合抽象视觉刺激的能力。也涉及非语文概念形成、视知觉和组织、同步处力、视-动协调、学习,以及分离视觉刺激图形和背景的能力 |
图画概念测验(Picture Concepts, PCn) | 请受试者从主试者所呈现的 2 列或 3 列图画中,各列选出 1 个具有共同特性的图画 | 测量受试者的抽象、类别的推理能力 |
矩阵推理测验(Matrix Reasoning, MR) | 请受试者注意看一个不完整的矩阵图,然后从五个答案选项中,选出一个能填补该矩阵图所缺少部分的图形。题目共有四种类型— 连续和分离的花样填补、归类、类归和系列推理 | 测量受试者处理视觉讯息和抽象推理技巧;它也涉及流体性智力的测量;此外,本项测验相对地较具文化公平和不受语言限制的特性 |
图画补充测验(Picture Completion, PCm) | 请受试者看一张图片,并在规定的时限内,指出或说出图片中所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 测量受试者使知觉和组织、专注力以及物体必要部分的视觉辨认 |
记忆广度测验(Digit Span, DS) | 分两类试题;施测顺序背诵题时,受试者要照着主试者所念数字依序覆诵;施测逆序背诵题时,受试者则要逆序覆诵主试者所念数系 | 主要测量听觉的短期记忆、排序技能、注意力,以及专注力。顺序背诵工作涉及机械性学习和记忆、注意力、编码,以及听觉处理;逆序背诵则涉及工作记忆、讯息转换、心智操作,以及视空间想像力。从顺序背诵变换到逆序背诵,则需要认知适应性和心智灵活度 |
数-字序列测验(Letter-Number Sequencing, LN) | 主试者念一组含有数字和动物名称的序列,让受试者听完并重组后,先背诵由小到大的数字,然后依序背诵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 | 测量排序、心智操作、注意力、听觉的短期记忆、视空间想像力,以及处理速度等能力 |
算术测验(Arithmetic, AR) | 请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限内,运用心算解答一系列由主试者口述的算术题 | 测量受试者心智操作、专注力、注意力、短期和长期记忆、数量推理能力,以及心智灵活度。它也涉及排序、流体推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
符号替代测验(Coding, CD) | 请受试者仿绘简单几何图形或数字的配对符号。亦即在规定时限内,寻找与范例符合的配对,在对应的图形或方格内画上正确的符号 | 除处理速度外,也测量短期记忆、学习能力、视知觉、视-动协调、视觉扫描能力、认知适应性、注意力,以及动机。它也涉及视觉和序列之处理能力 |
符号寻找测验(Symbol Search, SS) | 让受试者在规定时限内,逐题扫描目标组与寻找组的符号,并选答目标组的符号有没有出现在寻找组 | 除处理速度外,也测量短期记忆、视觉记忆、视-动协调、认知适应性、视觉区辨力,以及专注力。它也涉及听觉理解、知觉组织,以及计划和学习能力 |
删除动物测验(Cancellation, CA) | 请受试者在规定的时限内,分批扫视两大张印制随机排列和结构性排列的许多图画测验卷,并从其中逐一画记(删除)特定的目标图画(动物) | 主要测量处理速度、视觉的选择性注意力、警觉性,以及视觉的忽略 |
-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16 岁至 90 岁)包含十五个分测验,其中十个为核心分测验。第四版测验可提供的分数有全量表智力(full-scale IQ),四种组合分数分别为:语文理解(Verbal Comprehension Index,VCI)、知觉推理(Perceptual Reasoning Index,PRI)、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Index,WMI)以及处理速度(Processing Speed Index,PSI),各组合分数是由其中二至三个核心分测验所组成。
- 魏式智力量表范例:
- 语文量表
类别 | 目标 | 范例 |
---|---|---|
常识 | 探讨范围广泛的讯息问题。 | “意大利首都在哪里?” |
理解 | 测试实用讯息和评估过去经验的能力。 | “寄信为何要贴邮票?” |
算术 | 测验算术推理的语文问题。 | “鸡与兔子共 9 只,脚数共 26 只,那么鸡的数目有几只?” |
类同 | 评量抽象思考。 | 询问两件物品或概念的对应关系,如“食谱和地图的共同点为何?” |
记忆广度 | 评量注意和背诵能力。 | 以听觉方式呈现一系列数字(例如 7-5-6-8),依照顺向或逆向复诵。 |
词汇 | 评量语言知识。 | 词汇卡上显示“苹果”,则受试者须回答“ㄆㄧㄥˊㄍㄨㄛˇ”与“可食用的红色/黄绿色圆形果实。” |
数字一字母序列 | 评量工作记忆。 | 主试者混合说出字母和数字,受试者必须重新排列顺序并且复诵,首先由小而大说出数字,其次依照顺序说出字母。 |
- 作业量表
类别 | 目标 | 范例 |
---|---|---|
数字符号替代 | 评量学习和书写速度。 | 计时的编码作业,将数字改成各种形状的符号。 |
图画补充 | 评量视觉警觉性、视觉记忆和知觉组织。 | 找出且命名不完整图画所缺少的部分。 |
图形设计 | 评量知觉和分析图形的能力。 | 以立方块复制图形设计。 |
图画排列 | 评量对社会情境的了解。 | 以适当顺序排列一连串连环图画。 |
矩阵推理 | 评量知觉组织。 | 从一组可能选项当中选出与样本形状类似的几何形状。 |
图形配置 | 评量部分一整体关系的处理能力。 | 将拼图组合成完整的物体。 |
符号寻找 | 评量知觉处理速度。 | 呈现一系列符号配对,包括 2 个符号组成的目标组和搜寻组。检查目标符号是否出现于搜寻组。 |
瑞文氏标准推理测验(Raven's Progressive Matrices)[编辑]
又称为瑞文氏图形推理测验,是由英国心理学家John Carlyle Raven在 1938 年所编制的非语文智力测验,其通常被用于测验受试者的图形推理能力。由于该测试的适用年龄范围广,因此成为目前最常被使用的智力测试之一。一次标准的测验会由 60 道选择题组成,并随题目顺序而逐渐增加难度。在每个测试题目中,受试者将被要求识别并在 6~8 个选项中选出最能符合题目完整模式的缺失部分。由于题目多是以 、、 或 矩阵的形式呈现,测验英文名中的 Matrices 正是由此而来。该测验随受试者的年龄及身心情况不同分为了 Color、Standard、Advance 等 3 种版本,其中只有前者是以彩色墨水印刷,以增强目标受试者(5 至 11 岁的儿童、老年人以及身心障碍人士)的视觉刺激。
测验内容 | 受试者 |
---|---|
Raven's Colord Matrices (CPM) | 供国小低年级幼童、长者或脑功能障碍患者使用。 |
Raven's Standard Progressive Matrices (SPM) | 供一般儿童使用。 |
Raven's Advanced Progressive Matrices (APM) | 供一般成人使用。 |
瑞文氏标准推理测验最初是为了研究认知能力的遗传和环境起源而开发的, John Carlyle Raven 认为当时普遍使用的测试管理繁琐且难以诠释测试结果,因此他着手开发了此测验来测量综合智力因素中的两个主要部分--演绎能力(eductive ability)和再现能力(reproductive ability)。虽然这些测试最初是为研究目的而开发的,但由于它们的语言和读写能力的独立性,以及它们的使用和解释的简单性,它们很快便得到了广泛的实际应用。
伍德考克-约翰逊认知能力测验(Woodcock–Johnson Tests of Cognitive Abilities)[编辑]
此智力测试是由Richard Woodcock 和 Mary E. Banner Johnson所设计,其测验题目共由 35 种题型所组成,这些题型的设计是用于分别测试受试者的流动智力、视觉空间思维、知觉处理速度、长期记忆提取、听觉处理、短期记忆、后天所得知识等七个基于 Cattell–Horn–Carroll_theory 理论的层次能力。在结合各项的测试结果后,可对认知能力进行相当详细的分析。
测试 | Broad Ability | Narrow Ability | 测试说明 |
---|---|---|---|
数值推理 | 流体智力 | 定量推理 | 受试者必须分辨数字序列并二维数值规律 |
概念建构 | 流体智力 | 归纳 | 受试者必须在接触几何概念后识别构成几何图形的规则。 |
综合分析 | 流体智力 | 一般程序推理 | 受试者必须分析一个不完整的逻辑谜题的结构并补齐缺失的部分 |
物体旋转 | 视觉空间能力 | 心像旋转、视觉化 | 受试者必须选择以物理旋转到不同位置的另一个与测验所设计相匹配的几何物体。 |
空间关系 | 视觉空间能力 | 空间关系 | 受试者必须选择能组成测验中物体造型的元件 |
图像识别 | 视觉空间能力 | 视觉记忆 | 受试者必须研究五个图像,记住它们并在大量混乱排列的图像中识别它们。 |
视觉匹配 | 处理速度 | 知觉速度 | 受试者必须在 3 分钟内快速找到并圈出一排六个数列中的两个相同数字。 |
决策速度 | 处理速度 | 心理比较速度 | 受试者必须快速分析一列图像,并在 3 分钟内标记出最密切相关的两张图像。 |
消去 | 处理速度 | 感知与测试速度 | 受试者必须标记与以下相同的图画 3 分钟内第一张图。 |
快速图像辨别 | 处理速度 | 命名工具 | 受试者必须快速辨识并说出一系列图片的内容。 |
检索流畅度 | 长期检索 | 思考流畅 | 受试者必须从指定的单词中说出尽可能多的单词 1 分钟内尽可能分类。 |
视觉听觉学习: 延迟 | 长期检索 | 联想记忆 | 受试者必须回忆和重新学习(在 30 分钟到 8 天的延迟)中出现的符号视听学习。 |
视觉听觉学习 | 长期检索 | 联想记忆 | 受试者必须在获得视觉符号后进行翻译与他们相关的口头表达的词。 |
记忆名字 | 长期检索 | 联想记忆 | 受试者必须记住一组数量越来越多的小说卡通人物名字。 |
记忆名字:延迟 | 长期检索 | 联想记忆 | 受试者必须回忆和重新学习(在 30 分钟到 8 天的延迟)小说卡通人物的名字。 |
声音混合 | 听觉处理 | 语音编码合成 | 受试者必须听一系列单独的音节、单独的音素,或两者构成的单词并说出该单词。 |
不完整的词 | 听觉处理 | 音韵编码分析 | 受试者必须聆听缺少一个或多个音素的单词并说出完整的单词。 |
声音规律 | 听觉处理 | 语音辨识 | 受试者必须指出复杂的声音规律对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这些声音规律可能在音高、节奏或声音内上有所不同。 |
听觉工作记忆 | 短期记忆 | 工作记忆 | 受试者必须听一系列混合的单词和数字,然后重新排列它们,首先按顺序说出单词,然后说出数字。 |
数字颠倒 | 短期记忆 | 工作记忆 | 受试者必须以倒序方式说出一系列随机数。 |
单词记忆 | 短期记忆 | 记忆广度 | 受试者必须以正确的顺序重复不相关的单词列表。 |
句子记忆 | 短期记忆 | 记忆广度 | 受试者必须重复完整的句子。 |
图片词汇 | 结晶智力 | 词汇知识 | 受试者必须说出图片中熟悉和不熟悉的物件单词 |
言语理解 | 结晶智力 | 语言发展与词汇知识 | 受试者必须说出图片中熟悉和不熟悉的物件单词,然后说出与其含义相似的单词,说出与其含义相反的单词。 |
一般信息 | 结晶智力 | 一般信息 | 受试者必须通过回答问题来提供对象的特征,例如“你会在哪里找到……?” 和“你会用……?”。 |
学术知识 | 结晶智力 | 一般信息 | 受试者必须回答有关生物和物理科学、历史、地理、政府、经济、艺术、音乐和文学的问题 |
口语理解 | 结晶智力 | 听力能力 | 受试者必须听一段短文,并在文末口头补充短文中缺少的单词。 |
故事回忆 | 结晶智力 | 听力能力 | 受试者必须听一段短文,并描述该短文内包含的细节。 |
考夫曼儿童智力测验(Kaufman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编辑]
该测验是由 Alan S. Kaufman 和 Nadeen L. Kaufman 于 1983 年开发,并于 2004 年修订。该测验的架构是以神经心理学理论为主,并结合心理学和统计方法学的几个最新研究及发展,是一种用于评估认知发展的心理诊断测试。此测验特别关注某些新出现的测试需求,例如与残障群体一起使用、应用于学习障碍问题以及对文化和语言少数群体的适用性。此测验有助于识别个人在认知能力和心理处理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成为受试者之后临床和教育计划、治疗计划和安置决策的参考。
此测验适用于两岁半到十二岁半儿童的智力。在发行的四年内,考夫曼儿童智力测验就有超过一百万个儿童使用过。这个测验值得注意的原因有:
- 1.与史比量表第五版一样,测验根据良好的智力理论来设计,该理论奠基于神经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
- 2.测验刻意设计让存在于许多智力测验的文化差异最小化。
- 3.测验企图区分流体与晶体智力,且提供诊断讯息,以帮助了解儿童不同作业表现的差异原因。
最新版的测验由 18 个子部分所组成。在测试之前,审查员决定此次测验要使用 Luria 还是 CHC 模型。根据选择的不同,子测试会分为 4 或 5 个量表。Luria 的模型由四个量表组成:顺序处理量尺、同时处理量尺、学习能力和计划能力。CHC 模型则将这些重新命名为:短期记忆 (Gsm)、视觉处理(Gv)、长期存储和检索(Glr)和流体推理(Gf)以及额外的第 5 级后天能力(Gc)。随受试者年龄的不同,Luria 模型的测验需要花费 25-60 分钟完成,而 CHC 模型则要花费 30-75 分钟完成。
测验内容[编辑]
包含各种不同讯息处理作业的非语文题目,需要儿童去操作各种讯息处理的工作。可分为两大部分:
1. 智力:测量流体智力的心智处理。智力处理测验又可分为两大主要讯息处理型态:
(1) 順序處理:按步驟解決問題,類似於魏氏成人智力測驗的數字廣度和日常數學問題。
(2) 同時處理:將多項訊息組織和統整以解決問題的思考,例如瑞文氏推理測驗和文意理解測驗皆為此種思考。
2. 成就:测量晶体智力或获得的知识。测量字汇、阅读理解、一般知识或数学运算等能力。 考夫曼儿童测验是由十六个分测验所构成,包括动作背诵、数字背诵、系列记忆、图型辨识、人物辨识、完形测验、图形组合、图形类推、位置记忆、照片系列、语汇表达、人地辨识、数字运用、物件猜谜、阅读发音、阅读理解。
施测过程[编辑]
施测过程是有弹性的,因此对所有儿童能公平且正确的评估。智力测验的前三题目可以拿来当成作业教学,当受试者答错前三题中任何一题时,主试者会引导并和受试者沟通,以达成作业期待。 如同史比量表,考夫曼儿童智力测验也针对儿童的发展阶段进行部分适性施测。给与不同年龄的儿童不同数量的分测验,或是将某些简单的分测验留给学前儿童,而涉及阅读的测验只给五岁以上儿童。对较年幼的儿童,整体施测时间是40到45分;较年长的儿童则是75到85分。 测验中的十六个分测验,以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转换成五个整体量表的标准分数,包括顺序处理、同时处理、成就、智力、非语文等五个分数。
评价[编辑]
测验分数显示具有高水平的信度,分测验的内部一致性平均接近.80,五个整体测验分数的信度高于.90。而智力分数与学业成就有正相关,且与魏氏儿童智力量表总测验智商相关平均为.70。
智力测验的功用[编辑]
功用 | 说明 |
---|---|
区别程度与能力分组 | 依测验结果让程度相似的个体共同学习进步,老师可以比较容易掌控教材和教学效果。能力分组被安排到中下班级的学生,可能会产生程度不如人的感觉而减少学习热忱,不过若仅是分组而不明示其分组,仍然有效果。 |
特殊能力或其他的判断 | 二十世纪初,智力测验被用以筛选移民,被判定为智能不足者可能被送进收容所或甚至被强迫施行绝育手术。另外,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方需要能够快速鉴别新兵,因此将原本仅用于特殊教育、一对一实施的智力测验改为针对一般人集体进行。经过战争全面性的推广,接纳智力测验的社会环境已经成熟,除了能用于找出有学习障碍的儿童,也能用来挑选资优生以积极栽培。 |
学习怠惰的测量 | 一个人的成就有百分之九十九是靠努力,百分之一是靠天分。前者须依照智力年龄和商数加以判断,后者则可借由智力测验进行评估。 |
智力测验的问题[编辑]
- 弗林效应(Flynn effect)
“弗林效应”指的是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增加的现象。以James R. Flynn命名,但最早提出此效应的人是Richard Lynn,他在1982年的一期《自然》内,提出美国人智力测验的成绩越来越好。James Flynn在1984年和1987年指出,这个现象具长期性、明显、在不少发达国家也有。
另外,根据2018年6月20日BBC NEWS报道的《智商测试:人类真的越来越笨了吗?》指出,人类发展到21世纪,科技飞速发达,但是,智商却出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1975年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智商(IQ)平均得分要比其父辈低。文章也提及,世界人口智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显著上升,并且在其后的60-70年中呈现稳固上升阶段。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这一现象称为弗林效应(Flynn effect),亦即智商测试的结果逐年上升;但是,目前年轻人的智商平均得分却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一些专家已经开始称之为《反弗林效应》。 至于1975年以后出生的人,智商何以开始下降呢?研究人员认为,其中原因包括环境因素,例如教育系统的改变、数码时代人们花更多的时间浏览互联网、阅读量减少等,也就是说,《传统智商测试》早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
- 文化公平性
- 人的智力发展除了先天因素以外,后天环境也会造成影响。在施测同一份智力测验时,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试者可能因文化差异而无法拥有相等的作答条件,如此便是违反了文化公平性。
- 例如:在适应性测验中可能产生的文化公平性问题是:对于电脑不普及地区的受试者而言,他们不熟悉上机考试的操作,因此分数比其他地区的受试者更低。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智力真的较低,只是测验上的文化公平性问题所导致。
- 因此,文化公平性影响的是“建构效度”,在上述例子中,我们便无法达成测验目的。除了对电脑熟悉度的差异,使用的语言也会导致文化公平性的问题,而 Raven 测验可以稍微解决这个问题,它是以图案、图形的排列等,来测验归纳、类比与推理的能力,由于不使用文字,因而可对不识字者进行测验。
- 考古题效应
- 许多人声称多做智力测验的题目,有助于提高最后正式量测所得的智商。事实上智力测验的数值提高有可能只是因为经历大量的题海训练,而让受试者面对类似的题目时更容易答对。这种“考古题效应”造成的高分并不能归因为“智力提升”,因此“考古题效应”也是造成智力测验不准确的问题之一。
承上所述,我们会发现智力测验其实并不能以一个人的作答结果单标量化其智商,需与其他受试者的作答结果进行比较,方可得出此人做此测验所量测出来的智商。也就是说,若一个人重复进行两次的智力测验,纵使他两次的作答结果完全一样,也会因测验参与者的不同,而使这个人的智商产生变化。智力并不是一个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被量测出来的绝对数值,要断定智力的高低,并不是只需要让一个受试者做一个完全标准化的测验,便可得到一个精确的智力值,必要的条件与正确步骤如下:
1.其他足夠大量的受試者共同參與該次的智力測驗(所需的樣本應該要具備統計學上的合理性)
2.所有人在完全一樣的受試環境下完成該次測驗
3.將所有人的測驗結果量化並平均,將此數值經由標準化程序定為所謂的「智商為一百」。
因此,当测出你的 IQ 是 130,这绝对不代表你在全体人类当中的智力高达前百分之二点五,仅仅代表你在这次的智力测验受试者当中,具有前百分之二点五的智力值。
智力理论[编辑]
心理计量取向(psychometric approach)[编辑]
心理计量取向是透过人们在智力测验的表现,探讨智力的潜在结构。学者利用统计方法企图找出影响各种智力测验表现的潜在特质,最常使用的统计技术为“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因素分析的目的,是从一群有相互关系的变数,例如用来测量智力的各种测验,萃取并简化出少数几个无法直接测量的潜在因素,用来解释该群变数间的变异;然后透过检视变数与因素之间的关系,推论这些潜在因素的意义。
心理计量取向学者透过分析智力测验的资料,探讨两个主要议题:
- 智力是单一能力还是多种能力?各种智力测量因素分析后会得到一个共同因素还是数个独立因素?
- 若是多种能力,哪些能力是构成智力的组成要素?这些能力呈现什么样的结构关系?是否有阶层关系?
这些认知能力的结构关系,随着研究资料的累积,逐渐有了共识。以下简介心理计量取向的几个重要理论。
理论 | 提出者 | 内容 |
---|---|---|
G因素理论(general ability, g factor) | 史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 | 斯皮尔曼主张心智的运作由两大因素左右:
G因素智力最早由史皮尔曼所提出。他主张人们在所有智力测验的表现深受普通因素影响,虽然他也承认每个测验的表现也会受到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的影响。 g因素理论来自于智力二因论(two factor theory),人的G因素为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而S因素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异于别人的能力。二因论最早在智力领域中应用了因素分析,对后续的理论影响很大。他发现个体在不同智力测验上的成绩高度相关,由此得出结论,认为存在普通因素(G因素),是所有智力操作的基础,而与特殊智力相关联的因素就是特殊因素(S因素)。
|
智力结构论—多因说(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 桑带克(L.L.Thorndike) | 桑代克将智力分成三种能力:
桑带克不同意斯皮尔曼的二因论,并在其论文中猜想人类的智力应该由抽象智力,具体智力,社会智力三者构成。多因论在智力理论所扮演的角色,是理论家而非实践者。此理论对智力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颇具启发性,但实际应用此理论编制量表者并不多。 |
智力结构论—群因说(Multiple-Factor Theory) | 薛斯顿(L.L.Thurstone) | 受桑带克(L.L.Thorndike)的理论所启发,薛斯顿(L.L.Thurstone)则反对史皮尔曼的智力观点,他认为智力是由七种基本能力所组成的(Thurstone,1938),分别为词句理解、语词流畅、数字能力、空间关系、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 |
流体与结晶智力理论(theory of fluid and 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gf-gc) | 雷孟德·柯铁尔(Raymond B. Cattell) | 以G因素理论为基础,主张应有两种G因素:
这个理论后来经柯铁尔的学生杭恩(John L. Horn)不断修正,自1960年代起已经不是两因素的理论,但至今仍沿用原有名称(Cattell,1943; Horn&Cattell,1966)。杭恩于1990年代将流体与结晶智力理论扩展到包含九至十个广泛能力:流体智力,结晶智力,量化知识,短期记忆,视觉处理,听觉处理,长期提取,处理速度,决策速度,读写能力。 |
C智力三层次理论(Three-stratum model) | 卡罗(John B. Carroll) | 他认为智力的结构像个金字塔,塔顶是一般的G因素;中间层由八个广泛能力组成,如同流体与结晶智力理论之广泛能力;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六十九个特定能力,如拼字能力(Carroll,1993)。智力三层次理论具有三层次结构,但广泛能力的种类并不相同。流体与结晶智力理论和智力三层次理论皆为阶层性智力理论。 |
CHC理论(Cattell-Horn-Carroll theory) | 墨格鲁(Kevin S. McGrew)、符列拿根(Dawn P. Flanagan) | CHC理论倾向认为单一广泛性因素更能代表智力。在广泛能力层次,CHC理论除了采取流体与结晶理论的观点(共有十项能力)外,墨格鲁又加入了领域特定知识,心理动作能力,心理动作速度,以及与感觉相关的三项能力:触觉,动觉和嗅觉,总计十六项能力。尽管CHC理论针对能力结构以及数量的争论尚待解决,但它整合了过去相关的心理计量取向研究,并且帮助我们理解智力概念中所包含的能力。它也是目前最多智力测验采用的智力理论。在实务上,根据CHC理论,可选取不同智力测验的分量表加以组合,以适切反映CHC理论中所定义的广泛能力。 |
智能结构论(Structure of Intelligence theory)[3] | 基尔福((J.P. Guilford)) | 基尔福强调个体的心理历程,以思考为中心,提出智力结构的动态运作观点,它主张心智是内容的运作而产生成果,从这三个变项中共产生5*5*6=180种因素:
思考的内容:指能引起思考的刺激原 A.视觉 B.听觉 C.符号 D.文字意义 E.行动 思考的运作:指思考的运作历程 A.认知 B.短期记忆 C.长期记忆 D.扩散思考 E.聚敛思考 F.评价 思考的产物:指思考结果的运用 A.单位 B.类别 C.关系 D.系统 E.转化 F.应用
|
认知神经取向[编辑]
认知神经取向神经心理学是近年来人类认知研究的焦点之一。这个领域关心大脑与行为间的关系,探讨大脑失能对行为表现的影响。本节将介绍此领域所发展出来的两个智力理论。
理论 | 提出者 | 内容 |
---|---|---|
PASS理论(Planning,Attention-Arousal,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theory of intelligence) | 卢力雅(Aleksandr R. Luria) | PASS理论对智力抱持独特的观点,不仅扩大智力测验测量能力的范畴,而且特别重视基础的脑区功能分析。PASS理论依据俄国神经医学大师卢力推(Aleksandr R.Luria)的脑区功能分析,以及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来定义认知历程。该理论可从四个基本认知历程来了解智力,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四个认知历程是由三个独立,但彼此相关的大脑系统(功能单位)构成,每一功能单位对应特定的大脑区域:
1. 注意认知历程(Attention-Arousal theory of intelligence):负责警醒与注意调节,让个体选择性地注意或忽略某些刺激。 2. 同时处理与连续处理历程(Simultaneous and Successive theory of intelligence): 进行讯息的编辑、转换或保留。让个体在同一时间处理相互关 联的讯息并加以整合;连续处理则是让个体以一种特定的序列将刺激整合。 3. 计划(Planning theory of intelligence):负责策略发展的使用以及认知活动的自我监控。 认知历程必须在个人知识的脉络下运作,不过在评估智力时应该区隔知识与认知历程两者。 例如台湾学生阅读中文没有问题,阅读英文时却有困难,这是知识缺陷,而非认知历程缺陷。以PASS理论为基础发展的认知评量系统常用于分析学童在四大认知历以及学业成就表现的一致性与落差,以鉴定学童的学习障碍。当学童某一认知历程呈现显著弱势时,必须进一步检视其学业成就。若学业成就与优势认知历程有显著落差,而与弱势认知历程的表现一致,则推论学童有某方面的认知历程缺陷,符合学习障碍的诊断。这个理论在智力测量以及教育介入的成效上有相当大的贡献。 |
顶——额整合理论(parieto-frontal integration theory) | 荣格与海尔(Rex E. Jung&Richard J. Haier) | 主张智力运作是由位于颞叶和枕叶的脑区先分别处理听觉与视觉资讯,再交由顶叶进行资讯的整合和抽象化;然后透过顶叶与额叶脑区互动,评估问题;决定解决方法后,由前扣带回负责反应的选择并抑制相关竞争反应。每个人智力的差异取决于脑的运作效率,聪明的人脑皮质间网络的运作较为正确与迅速,而对智力表现具关键影响力的是额叶和顶叶脑区间网络讯息的传输效率(Jung&Haier,2007)。顶额整合理论指出智力并不存在单一特定脑区,而是在各脑区连结而成的网络,而且智力与讯息处理效率有关。 |
社会实用取向[编辑]
相对于东方较广泛性的智力定义,西方的智力研究到了1980年代,心理学者对智力的理论从数理逻辑,语文,空间,记忆等逐渐地扩充到社会的实用性。以下介绍的三个理论的共同特点是认为传统智力测验所测的智力过于狭隘,欠缺预测成功以及社会适应所必要的智力元素。
理论 | 提出者 | 内容 |
---|---|---|
多元智力理论 | 加德纳(Howard E. Gardner) | 把多数文化重视的各项能力纳入智力的理论,将智力定义为“某一文化所重视的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现今多元智力理论增为八种智力:
(1)语文智能:运用口语及书面文字的能力。如诗人。 (2)逻辑—数学智能:运用数字和抽象推理的能力。如数学家、科学家。 (3)空间智能:知觉视觉或空间讯息加以转换、重现的能力。如航海家。 (4)音乐智能:能创作、沟通并理解声音的意义,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敏感。 (5)身体—运动智能: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创造或改变事物。如演员、舞者。 (6)人际智能:能察觉和区辨他人的感受、信念和意图。如政治领袖、心理咨商师。 (7)自我了解智能:能区分自己的感受、意图和动机。如:牧师。 (8)自然观察智能:善于辨识和区分动植物以及自然现象的理解。如:生物学者 从上述的定义可以发现语文、逻辑-数学和空间是传统智力测验评量的内容,其余的智能则是在传统学校教育脉络下常被忽视的智能。加德纳的理论对教育领域有深远的影响,批评者则是认为加德纳忽略了工作记忆以及归纳推理这类认知能力对智力的影响(Lohman,2001)。此外虽然目前已经发展出测量八种智力的评量工具,然其信度与效度的证据仍受到质疑(Visser, Ashton,&Vernon,2006 )。
|
多智力三元论 | 罗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 他认为有三类相当独立运作的智力:分析,实用与创意智力。
对智力三元论的批评包含了以下二点: (1)史坦伯格选择这三种智力不是科学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个人偏好。 (2)三元论主张传统智力无法包含实用智力,但事实上传统智力测验具有预测效度;智力分数较高者在未来的确有较高几率成功。 |
情绪智力 | 沙乐伟(Peter Salovey)与麦尔(John D. Mayer) | 指“能监控自己与他人的感受与情绪,区辨它们,并利用这些讯息来引导个人思考与行动的能力”。
( 1 )認識自身情緒:能夠認識自己的感覺˙情緒˙情感˙動機˙性格˙慾望和基本的價值取向等,並以此做為行動的依據。 ( 2 )妥善管理自身情緒:指對自己的快樂˙憤怒˙恐懼˙愛˙驚訝˙厭惡˙悲傷˙焦慮等體驗能夠自我認識。 ( 3 )自我激勵:指面對自己欲實現的目標,隨時進行自我鞭策,自我說服,始終保持高度熱忱,維持自己的高度辦事效率。 ( 4 )認識他人情緒:指對他人的情緒能夠設身處地地進行直覺判斷。在人際交往中,常能重對方的一舉一動得知情緒情感的信息。 ( 5 )人際互動的管理:指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具備,易使群裡走向共同目標。 |
遗传、环境、性别与智力[编辑]
遗传与智力[编辑]
科学家常以一群人在某一特质或能力上的差异来计算团体的分数变异。研究人员想找出不同原因导致的变异比例,在特质变异中可归因于基因差异的百分比称为该特质的遗传率(Heritability,)。此外,由于人类特征大多由许多基因所影响,因此每个基因实质发挥的影响相对来说很小。
测验得出的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性状的表现型方差(P),是下列效应之和:,在设计的研究中,可以将 Cov(G,E) 控制为 0,因此此时,遗传度的定义为:
例如:若该表现的,则代表该心智上的表现,完全可以用基因的变化来解释。
遗传率的估计有数种方式,其一为比较同卵双胞胎(Monozygotic, MZ)与异卵双胞胎(Dizygotic, DZ)的相关,即若同卵的双胞胎比异卵更相似,则该特质可能具有基因成分;或者是透过与遗传上拥有不同重叠程度的亲人(例如兄弟、父母和子女)的智力进行比较来了解遗传对于智力的影响,例如:从同卵双胞胎到异卵双胞胎再到亲兄弟最后到领养的兄弟等等。另一种方式是比较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的相似性,若两个间具相似性,则可以归因于共同基因。遗传率通常应用在个别间的差异,而非把个人特质归因于基因的程度;且若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变异幅度改变,遗传率也可能会跟着变动;遗传率可以代表团体内变异的来源是来自于遗传还是环境;遗传率也可以解释环境变化是否可以改变某群体中的特质平均水平。[19]
普罗明(Robert Plomin)与佩利尔(Perill)于 1977 年整理家族成员之间智力相关性的研究,发现亲属间基因相似性愈高,智力相似性也愈高。例如无论是一起扶养或是分开扶养,同卵双胞胎智力的相关程度皆大于异卵双胞胎,因此遗传因素对于智力扮演重要角色。2001 年,汤普逊(Thompson)等人则试着从生理上寻找智力的遗传证据,他们发现大脑额叶灰质(Gray matter)的多寡与智力有关。2005 年,迪尔利(Deary)等人则找出基因的对应,他们的研究显示具有 HapB 这种基因的人,其语言推理能力较高。目前学界欲在特定基因上做出辨识,并已取得一些成果。[20]
遗传率估计值(Heritability estimate)是探讨遗传与环境对智力影响的指标。此方式借由分析某个母群体中,先计算出所有测验分数中的的变异量(Variation),再计算出总变异量(Total variance)中有多少百分比可由基因解释。
借由比较遗传上有不同相似程度的人,研究者发现在大部分的情形里,智力的遗传率介于 4%至 8%之间。遗传率与父母社经地位、种族与年龄等因素皆有关系。过去以美国为样本的研究显示,低社经地位家庭的儿童所估得的遗传性,较高社经地位家庭的儿童来得小。而在欧洲国家及成人样本中,却并未得到相似的结果。在欧洲国家反而是高社经地位家庭的儿童所估得的遗传性较小。
同时,研究显示成人智力遗传性高于孩童者,在婴儿时期遗传性约为 2%,到成年早期则升高到 6%,到了晚年遗传性高达 8%。这个结果违反了大众平常了解的常理。一般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应该会受较大的环境影响,而非遗传。因此研究学者们认为,应该是由于一些基础的遗传因子,渐渐让人们倾向于前往会凸显遗传特色的环境。然而由于遗传率为群体的平均,其数值高低对于单一个体并无太大意义,研究也显示学校或是家庭若能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与丰富的刺激,对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很大帮助。
遗传与智力长期以来有个极大的争议:“智力优劣说”,即指称黑人和白人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的差距。此一差距长期以来已经渐渐缩小,说明环境仍有部分的影响力,但由于仍有残存的差距存在,因此还是有人主张“种族间难以超越的遗传差异”。智力虽有高度遗传性,但由于目前没有确切证据指出种族间的遗传导致智力差异,不代表黑人遗传基因较低劣。Neisser 等人[2]的研究指出: 主流与非主流社会族群平均智商会有差异,此现象在同一种族内也会存在,因此可能是社会结构所造成的,而不是种族间的遗传差异。他也指出我们区分黑人、白人是根据直观的刻板印象去区辨,而不是从基因区分。既然我们不太了解种族间的基因差异,因此不能推论基因造成智力差异。
爱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 的脑
为了探究天才的大脑结构是否与大众不同,在爱因斯坦死后,其大脑就迅速地在未经遗族同意下被取走,并被分隔为数块,制作成了标本,分给许多病理学家。
就解剖上来看,爱因斯坦的大脑中有较常人宽大的外侧沟 ( Sylvian Fissure ),而在前额叶脑回区 ( inferior frontal gyrus ) 的侧岛盖 ( Parietal operculum ) 区域是没有神经元的。加拿大麦玛士达大学 ( McMaster University ) 的学者珊卓.威特森 ( Sandra Witelson ) 认为,这样的空间,让跨外侧沟的神经元有更好的沟通,也正是如此让爱因斯坦能够做到如此高超的思考。
另外,也有其大脑组成的相关分析,柏克莱大学的玛莉安.戴蒙博士 ( Marian Diamond ) 在 1980 年代发现,爱因斯坦脑中的胶细胞 ( Glial cell ) 比起同龄的男性,显著地多上许多。其中,胶细胞作为神经元的协助者,能够提供神经元养分、能量,也在神经传讯上扮演重要角色,被认为可透过外界的刺激而增加,并得以帮助爱因斯坦达成有效的思考。然而,这项研究的可信度仍待考证,毕竟研究中用到的对照组大脑来源比较杂乱,也没有智商的相关数值,较难比较。
此外,作为记忆重要产生器的海马回 ( Hippocampus ) 也成为研究主题,加州大学的达利亚教授 ( Dahlia Zaidel ) 在 2001 年发现,爱因斯坦左侧海马回较右侧海马回大了许多,同时也比一般人的大。此结果显示,爱因斯坦的左脑,在其脑的新皮质层和海马回间可能有着更佳的连结,而这新皮质层,正是和细致、逻辑、分析、创新的思考相关联的区域。最后则是左右脑的连结能力,这是较新的研究解果,出炉于 2013 年,并发表在 Brainy 杂志上,分析的是胼胝体 ( Corpus Callosum ),不论比起较年轻或者是年长的控制组,都在其脑中发现更多的神经联系。
研究批评:有些人认为在选择对照组上的偏误可能导致不正确的结果,研究者在知道何者是爱因斯坦的大脑下做出的观察结果,可能导致观察的不客观性;也有学者认为,每个人的脑都是特别的,刻意将某些脑的特殊形态和一个人的天才做连结,是不智的,要达到广泛的大脑结构和智商的关系,也许观察一大批有成的科学家的大脑,并加以比较,会是一个较佳的方式。
遗传缺陷造成的智力障碍疾病[编辑]
威廉氏综合症 (Williams Syndrome) |
|
唐氏症 (Down Syndrome) |
|
科恩综合症 (Cohen Syndrome) |
|
X染色体易裂症 (Fragile X Syndrome) |
|
环境与智力[编辑]
由于智力的遗传率低于 1.0(即智力并非 100%受遗传因子调控),代表环境必定会影响智力。可环境是个复杂的变因,包含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及社会文化的环境,影响智力的环境因素近年来受到重视的方向有:喂哺母乳、社经地位、共有环境、教育、运动、认知活动等[4][5]。
- 喂哺母乳
有关环境对智力发展的影响在社会案例上是十分常见的,如怀孕妇女饮酒过度或吸毒、暴露于铅含量过高的环境以及儿童时期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年的研究显示喂哺母乳可能提升新生儿之智力六到八分[6],然而母乳哺育与婴儿智力的关系也可能反映的是母亲社经地位以及智力的影响[7],因为社经地位较高的母亲可能较不需要工作或从事劳动,有较充裕的时间哺乳,而较高的社经地位可能同时使儿童受到较好的培养,故研究结果呈现呈现其智力较高,亦或是因为研究对象的母亲智力存在个体差异,所以透过遗传直接反映在研究结果上。
- 智力优劣说
根据研究,异卵双胞胎智力的相关程度高于一般手足,而在同种关系中,一起扶养者智力相关皆大于分开扶养者,因此环境对智力也有显著的影响。回归上述所讨论到的“智力优劣说”,研究指出,若将来自贫穷家庭的黑人儿童交给中产阶级的白人收养,他们的智力表现并不逊色于白人小孩;甚至对越早进入富有知识性刺激环境中的儿童,他们在智力测验上的表现会越好。因此,造成智力差距的并非种族本身,而是社会中因为种族歧视等因子而造成的教育资源、经济、概念想法上的差异所致。也就是人种是没有优劣的,其中一派拥护者遵循圣经中创世界章节的观点,认为上帝在创造亚当和夏娃时,人类就是同根同源的,也就是说,人类作为一种物种,是伊甸园堕落的产物,而后代以白种人退化的少,黑人退化的最多,来塑造出种族歧视的现象。
- 教育
在各种环境因素中,学校是影响智力表现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教育程度与智力表现两者互为因果.教育程度能够预测智力分数.同时,孩童的智力分数也是预测个人受教育年数最佳的指标。一般而言,智力高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得到较多的正面经验,他们比较不可能中断学业。在学校的时间越长,他们得到愈多的知识,学到解决问题和其他一般能力,他们的智力分数也因而提升。不过,教学品质也是关键因素。教学品质不佳的学校对智力的发展反而会有负面影响。
性别与智力[编辑]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科学家一项研究发现,决定男性智力的主要是大脑灰质,而决定女性智力的主要是大脑白质。尽管男女两性的这两种物质在大脑中的数量差异悬殊,但他们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样的。男性大脑中决定智力的灰质总量是女性大脑的 6.5 倍,而女性大脑中决定智力的白质总量是男性的 10 倍。一般来说,灰质好比是大脑中的一个个信息处理单元,而白质是联系这些信息处理单元的网络。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男性更容易在集中处理信息的领域(如数学等)上取得成就,而女性更适合分布式处理信息的领域,比如语言能力等等。参与研究的雷克斯·荣说,测验中男女两性表现出的平均智力水平是一样的,表明两性的智力是“殊途同归”,不同的大脑“设计思路”可以达到同样的智力水平。
然而,随着两性认知能力差异研究结果的累积,学者逐渐意识到无法将某些变项归类为生物或社会的变因。生物、心理与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无法清楚视之为先天或后天的因素。
- 本土研究
“台湾学生学习成就评量数据库”(以下简称 TASA)于 2007 年学生问卷中,对学生性别做了调查。本研究试图了解,以 TASA 数据库资料而言,高二男、女生在国语文、英语文、数学、社会及自然的学习成就表现中是否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情况是否与性别逻辑观念“女生语文方面较优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较擅长”相吻合。TASA 抽样方式采分层随机抽样,样本来自于全国 22 县市。
根据 2007 年 TASA 学生问卷的填答反应,结合高二学生国语文、英语文、数学、社会及自然的学习成就表现。研究发现,2007 年高二学生在国语文、英语文、数学、社会及自然的受测资料中,男、女生正式受测人数差距为 100~200 人,样本数比大约为 1:1,而平均量尺分数比较上,经过统计上之显著性检定,数学科与自然科为男生明显较高,国语文、英语文及社会科的整体表现比较上,则为女生平均量尺分数较高,英语文差距甚至达到 20 分,也就是 0.4 个标准差。
因此,针对 2007 年 TASA 高二学生资料而言,男、女生在五科的学习成就表现上确实存在差异,国语文、英语文及社会的学习成就表现为女生优于男生,而数学及自然则是男生的学习成就表现优于女生,因此性别逻辑问题中“女生语文方面较优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较擅长”这个学习成就表现现象确实存在。
而“女生语文方面较优秀及男生理工方面较擅长”是社会上性别逻辑的问题,但是随着教育的普及、两性观念的提升与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其实现存许多性别逻辑上的迷思往往可能只是传统观念的束缚或资讯不发达所导致,或许男女生生理上的限制会造成部分差异的存在,但心理上的性格养成常常跟文化差异、后天社会学习及家庭教育有关。
- 国外研究
1)研究者劳森在1987年在对1000多名男孩儿和1000多名女孩的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后发现,智力的性别差异并没有表现在一般智力上,而是表现在特殊智力上,比如男性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比较强,对数理问题的组织,理解能力更好,而女性在语言学习中能力更好。综上所述,男女至少在一般智力水平上是没有明显差异的(认知活动中的表现没有差异),而在具体的认知领域,比如数学,或者语言学习上,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 在智商平均数上,男女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分项分数上有时候有区别,比如女性的语言分数比男性高,男性的空间感知分数比女性高;
- 女性的智力分布更加集中于平均数附近,而男性的智力分布范围更宽。也就是说,男性中智商最低一档(低于70)与最高一档(高于130)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天才更多,白痴也更多。
2)在剑桥大学,研究自闭症的心理学家西蒙·巴伦·科恩 ( Simon Baron-Cohen ) 提出全新的性别差异理论:Empathising–Systemising (E-S) theory。此理论奠基于同理思考(Empathic thinking)和系统化思考(Systematic thinking)两种思维倾向将人分类;前者的 E 代表情感共鸣,是个体感知他人感觉且能给予合适回应的能力,可运用情绪商数(Empathy Quotient, EQ)进行量化,而 S 代表是一种基于规则或分析的思维,意即个体能掌握规律并分析建构出理解模式,量化评测方式为系统化商数(Systemising Quotient, SQ) 。
3)根据西蒙·巴伦·科恩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大多女性拥有 E 型大脑,而男性拥有 S 型大脑,且发现自闭症患者具严重的语言交流和亲近他人障碍,以此得出结论:自闭症是最极端状态下的男性逻辑[8]。
4)在核磁共振仪中,科学家发现男性与女性大脑有许多不同。举例来说,科学家让躺在核磁共振仪中的男女进行数学运算,结果发现他们在计算时激活的大脑区域不同。虽然得出的结果相同,不过思维路径是相异的。
5)而在大脑的物理差异上,平均来说,女性的大脑比男性轻 150 克。一般来说,女性的胼胝体较男性大,但这是否代表着重要意义,仍存在争议。另外在男性与女性的脑中,下视丘也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异,男性的下视丘明显较大。如今专家认为,自闭症患者的缺陷部分是由睾丸激素的灾难性效果引发的。
6)据《华人健康网》报道,刊登在《Intelligence》(智力)期刊上的一份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研究指出,平均而言,性别可能是大脑生理构造和功能上的差异因素。实验发现,男性智商较高,女性则是在记忆测试(memory tests)上表现较出色。
- 刻板印象威胁
由环境影响的层面来看,外界赋予的刻板印象对于人们的智力表现会造成影响,也就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威胁(Stereotype threat)。例如:一名女性暴露在认为“女性的数学能力比较差”的刻板印象环境中,那么她对于数学这方面的能力就更可能表现不好,心理学者称这个现象为性别的刻板印象威胁。刻板印象威胁也有可能发生在其他族群,例如老人(老人会忘东忘西)、黑人(黑人智力比白人差)等状况。
对过去研究所做的整合性分析研究指出,当学生察觉到刻板印象威胁时,测验表现会低估其能力(Walton & Spencer, 2009)。一些学者透过教育介入,希望减少刻板印象威胁,例如教导学生智力是可以改变的,学习会让你更聪明,成功提升了女生在数学成就上的表现。
- 社会经验
心理学者从生物性、社会性以及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尝试解释两性认知差异,特别是高龄妇女的语言记忆;反之睾固酮浓度较低的老年男性有更好的语言流畅度。睾固酮浓度和空间能力在男性呈负相关,在女性则呈正相关。且从脑造影显示两性从事某些认知工作时,即使脑中活动型态不同,却有相似的智力表现。由于生活经验也可能影响大脑结构与功能(如:伦敦计程车司机的海马回结构异于常人),因此大脑的性别差异也可能来自男性和女性社会中不同的经验所致。
大脑极端依赖资源,故我们大多数的智力,都投入到社会性智力中,去猜测别人想要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他们希望我们做什么。如果这些不起作用,资源就会释出应用在数学或者空间定向方面。
出生与智力[编辑]
出生的很多相关信息都被认为跟孩童的智力相关,例如出生季节、出生体重、出生先后顺序等,甚至有研究显示在疫情出生的孩子智力会相较非疫情期间低下许多。 出生的顺序(长子与幺子)可能影响智力发展,根据研究指出,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智力普遍比自己的弟弟妹妹还要高,推估与父母投入的心力有关。
近期美国医学网站“MedRxiv”11 日刊登的美国最新分析结果指出,疫情期间出生的幼儿孩童智商较低,而且整体认知表现也明显较低,这与孩童所接触到的外界刺激有所关联。研究也指出,在新冠疫情爆发的前 10 年里,3 个月大到 3 岁大的孩童平均智商为 100 左右,但疫情期间出生的儿童平均智商则是 78。
在有关出生月份影响智力的说法上,真正的关键应是季节。研究指出,秋冬生的小孩倾向有更重的体重,也似乎更加聪明。首先,若孩子是在秋冬出生,则表示母亲怀孕时大约是春季,是一个气温回暖并且有充足日照的时期,且适当的环境有助于胎儿发育。此外,在天气较清凉时母亲产生母乳的能力较佳,这时出生的婴儿较易有充足的母乳。最后,在九月份后左右后出生的孩子会成为该届年纪较大的,因此在学习表现上比较出色。
出生体重的部分中,据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数据发现:新生儿出生时的体重数值代表着大脑发育程度,体重越接近6.5斤,说明孩子的大脑发育相对更正常。如果新生儿的体重超过8斤,说明新生儿可能过于肥胖,导致脑部发展迟缓,智力在这种情况下通常会较为低下。
群集理论[编辑]
1975年,Robert B. Zajonc与G. B. Markus在《Psychological Review》发表了一个理论,解释为何长子女比在家庭中排序较后的子女的智力较高。这个理论到今日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理论,称之为群集理论(confluence model)。
根据这个理论的论点,出生顺序影响智商是因为在家庭内,长子女在他们早年的成长时期只有成年人与他们相伴,因此他们的日常生活都经常与智力水平较高的人相处。而另一方面,出生排序较后的子女有其他兄弟姊妹共享资源,所以家庭的资源被稀释,所以其在学业成就的表现不如长子女或独生子女。而这个现象不独在西方社会出现,即使在东亚地区亦一样。
不过,这个理论仍有一个弱点,就是有些出生排序较低的子女,研究发现他们所得到的资源不比长子女差。通常这些子女的兄弟姊妹都比他们年长至少五年。因此,他们可以得到成人更多的照顾,较年长的兄弟姊妹亦能够领导这些弟妹。这一类出现与长子女相近智力水平的弟妹,被称为“功能长子女”(functional firstborns)。
理论及矛盾[编辑]
在心理学,出生次序是否对性格的发展造成影响,仍然是一个具争议的议题。虽然大众普遍相信出生次序对性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反对者对这个理论提出了不少批评与质疑。首先,出生次序并非直接影响孩子的智力,而是出生次序会影响父母或是兄弟姊妹对待孩子的方式,并且借此影响孩子的智力,因此出生次序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且针对出生次序对性格影响的实验本身就难以维持实验的控制变因,家庭大小、出生间隔、性别、父母性格以及社会因素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同时上述理论均呈现家中子女互相竞争的情境,然而实际的生活情境却可能是兄弟姊妹互相扶持帮助影响的,这也导致实验结果可能是扭曲的。
智力发展[编辑]
根据研究的发现,人类个体在出生后,智力测验的分数在14岁以前是呈现直线上升的,此后便开始趋缓,大约在26岁左右停止增长,26-36岁间基本上保持不变,称为智力的高原期。从智力测验的角度说,测验分数不再随年龄增长的时期则为智力发展的成熟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其一生当中智力的发展速度与方向是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 对于智力的发展,心理学家们曾提出过很多假说,早在30年代,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曾绘制过学习能力与年龄的关系曲线,他指出:学习能力到23岁左右达到最高峰,一直到45岁,学习能力并不低于17~18岁的学生,但45岁以后,学习能力就显著下降。 布卢姆(B·S·Bloom)1964年根据自己对1000名被试的跟踪研究,所提出的智力发展假说,引起了各国的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重视幼儿早期教育的热潮。他认为,如果把一个人的智力,以17岁的水平作为100%,那么,5岁之前就可达到50%,5~8岁又增长30%,剩余的20%是8~17岁获得的。 而智力的衰退象和智力增长一样,不同性质的智力衰退速度也是不均衡的。如手眼协调,动手操作以及技术能力一般从33岁开始表现出衰退现象,到60岁衰退速度加快,而写作能力约65岁之后才开始出现衰退现象。
弗林效应研究结果[编辑]
- 研究人员发现智力测验里升高的智商分数,几乎都是因为受试者在特定领域的表现大幅上升。原先预期受试者经由后天经验(学校教育)获得的结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有所提升,不过实际并非如此,算术和词汇能力的成绩并没有随时间改变太多。分数主要提高的是“测验抽象的推理能力”。一是测验“类同”能力的问题,例如:“苹果和柳丁有何相似处?”低分的答案是“两者都可以食用”,高分的答案是“两者都是水果”,后者的答案超越单纯的物理性质,同时也涵盖更小的范围。二是受试者必须找出一些几何图案之间的某种抽象关联。
- 弗林效应研究也显示,某些环境因子确实对全世界族群智力测验上都有相当的影响,这与原先计划中假定与文化无关的智力测验相斥。用来测量完全不受语言和文化影响的能力的智力测验称为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为对“非语文性讯息能够洞察和推理的思考能力”,属于先天能力。进一步的研究为美国弗罗里达州立大学(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密契姆(Ainsley Mitchum)和福克斯(Mark Fox)所做的不同世代智力测验差异的研究。此研究指出抽象思考能力可能和人脑能有弹性地感知外界物体有关。因此,多位研究人员认为上升的智商分数代表的是人类心智的“现代化”,因为要真正生存在现代世界或是掌握现代生活技能,人们必须要拥有分类抽象事物和准确运用推理的能力,即“使我们能够准确辨识抽象的类别并建立起相关性的能力。”
- 案例 1:长辈对于电子设备的不熟悉,如电脑视窗里的“开始”按钮,他们可能会直接拿鼠标敲电脑屏幕上的“按钮”。这些长辈们并非不聪明,只不过他们生长在“按钮”就真的是实体按钮(并非虚拟)的时代。
- 案例 2:苏联的心理学家卢瑞亚(Alexander Luria)对俄罗斯乡下的农夫做的访谈。访谈问:“如果有个地方不停下雪,那么该地的熊永远是白色的。北极总是下着雪,请问那里的熊是什么颜色?”农夫会说他们只看过棕色的熊。他们不会把假设的问题当成有意义的问题。但其实农夫并不笨,只是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并不需要回答这种假设类推的问题。
- 也许有人会误用弗林效应,例如:把智商对时间当作是一线性函数,根据时间回推,发现 1900 年的英国人平均智商只有 70 分。这显然很荒谬。弗林效应的真正精随在于“因社会改变而造成的心智的改变”。弗林相信,这是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作型态由原本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现代智力”的农业相关工作型态,转变成技术和管理导向,促成教育普及。例如:工程师、电工技术员、工业设计师,这些需要掌握抽象原则(相对于过去的不同原则)的新职业类别。这是一种“正回馈”,即越多改变造成我们智力不断上升,进而造成更多“现代化”的改变,令我们的智力呈现稳定持续的上升。
- 至于智力上升是特定皆受过良好教育的资优生?还是在钟形曲线最末端的那些不识字人口?根据美国杜克大学的魏(Jonathan Wai)和普塔拉兹(Martha Putallaz)以及相关研究[9]指出,不管分布在钟形曲线哪里,整体智力指数皆有上升趋势,也直接证明了智力成绩增加背后的文化因素对于每个人的影响应该是一致的。
小结:影响 IQ 的因素[编辑]
影响的来源 | 描述 | 例子(证据) |
---|---|---|
基因遗传 | 不同基因的人在做智力测验的时候的结果有巨大的差异。 | 兄弟之间虽然生长在不同环境仍然与智力有正相关。而且同卵相生的双胞胎会比异卵相生的双胞胎有更高的智力关联。 |
环境影响 | 后天环境影响基因的表达。除此之外,营养状况、医疗照护、刺激感官的因子、学历及教育环境、人际互动,和个人动力都会对智力造成影响。 | 小孩移居到优良的环境后智力有所提升。居住在一起的同卵相生双胞胎会比分居的同卵相生双胞胎的关联性高。 |
性别影响 | 性别的生理构造差异造成不同性别在不同面向的智力差异。 | 普遍上女性语言能力较好而男性视觉空间能力较好 |
天才论[编辑]
天才的特质[编辑]
学者经常以天才为主题进行实验,十五世纪时,许多心理学者便开始揣测天才的特质,在这里特曼(L.M.Terman),阿伯拉汉(W.Abroham)和海尔督尼丝(G.Heldreth)各自对天才进行了以下描述:
特曼(L.M.Terman) | 阿伯拉汉(W.Abroham) | 海尔督尼丝(G.Heldreth) |
---|---|---|
|
|
|
近代以来,天才的特质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其他有关天才的特质如下:
- 专注力高而忽略周遭环境:天才脑海中常充斥着丰富的想像力,无论是在学习、工作等方面,会将其注意力全心投入在当前所正在从事的活动中,甚至废寝忘食,而忽略周遭的人事物等环境。
- 大量阅读:天才对于文字知识的渴求与常人不同,对教科书中的内容、漫画、学术研究论文等,都能够花费许多时间阅读、吸收、整理,直到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以解答其心中的疑惑。
- 对周遭的事物感到好奇:天才对所见的每一件事物都会感到好奇,而试图透过询问他人、自身观察、查资料等方式,以理解世界的运作方式。
- 追究问题的细节:天才的求学过程与其他学生不同,可能不会将所有心力投注在追求成绩中,但天才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能够体现在追究问题的细节中。如有时若教师在讲述课程内容并未非常详细时,天才学生会发觉其知识网络所缺乏的部分,而试图在课余时间询问师长或查资料,以求建构起一个完整、紧密而又环环相扣的知识系统。
- 喜欢与成人作伴:普通的儿童或青少年喜欢与年龄相仿的伙伴相处,然而天才却更喜欢且擅长与年龄较长的成人作伴。这现象反映出天才希望透过与成人为伴,以获得一些从同龄人身上无法获得的知识与人生经验。
- 自动发起项目:普通学生将作业视为是其义务,完成后即可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但天才会在完成本分后,自行发起能够深入专研,或投注时间的活动,例如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等学习型的行为。
- 高度自我批判:天才对于自我的要求较普通人高出许多,对于自己做得不尽完美之处,倾向在事后检讨自我,以期在下一次从事相同活动时能够更为进步突出。
- 对别人的意见没什么兴趣:“听不进去别人的话”乍听好像是缺点。但对天才们来说,一直听各方意见会阻碍他们前进的脚步,而且他们更喜欢专注于自己的节奏,对别人的评价不太感兴趣,因此人际关系可能会不协调。
- 提出别人想不到的新想法:天才具有创造新事物的天赋,拥有从多个角度看事情的能力,和一般人所看到的不太一样,而有很特别的新想法。
- 有挑战的精神:天才提出不寻常的创意或想法后会执行到底,即使周遭人都认为不可能,他们也不受影响,会将常人眼中像是幻梦的事情实现。
- 理解事物速度异常地快:除了原有的才能外,他们还输入了大量的知识,因此通常能够快速理解其擅长领域的事物,而理解事物的速度越快,能够吸取讯息的速度也就越快,因而有良好的循环。
- 特曼与他的“特曼人” :特曼专精于研究“天才”,他从 1921 年开始,在加州的小学挑选“智商最高”的一群人,追踪他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与长大后的成就表现。他挑选“最聪明的人”的方法,是请老师挑选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再进行三轮测试,最终挑出智商高于 130 的 25 万名“特曼人”。原先特曼预期,这些最聪明的人会有与一般人不同的成就水平,然而研究结果让他失望了:大部分的特曼人过得平平庸庸,也没有任何人得到诺贝尔奖,反观有两位当时被特曼淘汰的孩子在长大后获得了诺贝尔奖。在特曼所著《天才基因的研究》中,他更失望地写道:“智力与成就并没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样的结果也再度告诉我们,智力测验仅是一种将智能化为数字的方式,它有许多限制与影响因素,测验分数更可能随着年龄而逐渐增加,真正能参考并掌握的,并不是那二位或三位数字,而是自身的努力、信念与纪律,来达成更高的成就。
高智商学会[编辑]
高智商学会(High IQ society)是指成员的加入必须依据智商测验分数为条件的组织。其中历史最为悠久且最知名的是门萨国际,在此列举一些高智商学会:
高智商学会 | 会员数 | 年费 | 条件 |
国际高智商学会(IHIQS, The International High IQ Society) | 大约 190,200 人(2017 五月) | 16 美元 | 前 5% 的高智商人群 |
门萨国际(Mensa International) | 大约 134,000 人(2017),分布于一百多个国家 | 美国门萨的年费为 79 美元(不同国家会费不同) | 智力在总人口数前 2% |
Intertel | 大约 1,300-1,400 左右(2014 一月) | 年费为 39 美元 | 智力在总人口数前 1%(在前述定义下为 IQ 135) |
三九学会(Triple Nine Society) | 大约 1,800+(2017 十一月)分布于 46 个国家; | 年费 10 美元,终身会费 183 美元 | 智力在总人口数前 0.1% |
普罗米修斯学会(Prometheus Society) | 大约 120 人(2014 一月) | 年费为 10 美元 | 智力在总人口数前 0.003% |
百万学会(Mega Society) | 26 人(2014 一月) | 略 | 智力在总人口数前 0.0001% |
智能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编辑]
何谓智能障碍?
智能障碍(Intellectual disability)的症状包括沟通、自我照顾、生活自理、人际技巧……等方面有困难,且此困难已对生活、学业、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智力功能一般使用的智力测验来评估。而智力功能低于一般水平则是智商分数低于70,个人在日常生活或学科学习上较同龄人来的缓慢或有缺陷便是智能障碍的特征。 发生成因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先天智能障碍通常和染色体异常有关,而后天则可能是因为脑部受损,或是受外在环境事物的刺激所发生。
法律上的定义[编辑]
台湾的鉴定基准是参照美国智力和发育障碍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n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AAIDD)的定义,简言之,智能障碍必须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标准化智力测验(例如:魏氏儿童智力测验)分数低于 70。
2.在日常生活或是学校生活有严重适应困难。
3.必须发生在 18 岁以前(意即:正常来说,不会有智力正常的成年人突然变成智能障碍者,除非在后天发生意外令脑部受损)。
根据 2007 年 7 月 11 日修正的《身心障碍者权益保障法》,智能障碍属于身心障碍的其中一种。其认定的标准在《身心障碍及资赋优异鉴定标准》中有所规定,必须是智能发展比同年龄之人相较明显迟缓,或在日常生活、学校生活的适应上有严重困难,才会被认定为智能障碍,但必要时仍须经由所在地区的卫生主管机关(如卫生局)邀集医生、临床心理人员、社工人员、特殊教育人员等进行鉴定。也可由当事人或其代理人自行申请鉴定。鉴定后确认者在法律中受到就业、医疗、教育等的补助和保护。
成因[编辑]
根据医学及其他学科研究,至少有 200 种以上因素,以下将举出一些例子。
时间 | 例子 |
---|---|
先天 | 智障及退化性神经系统家族史 |
母体有特殊性的病毒感染(如水痘、德国麻疹) | |
孕母营养不良、酗酒、服用不当药物或毒品 | |
胎儿在子宫内发展迟缓、染色体异常、严重先天性异常、先天性代谢异常、脑部发展异常等 | |
后天 | 生产过程缺氧、低血糖、电解质异常、颅内出血 |
核黄疸、脑膜炎、脑炎、脑部肿瘤、头部外伤、癫痫、营养不良、中毒、新陈代谢疾病等 | |
因社经地位造成的贫穷及剥夺 |
鉴定标准[编辑]
- 美国 1975 年 94--142 公法(PL94-142)--适应行为、智力为鉴定标准。
- 1973 年美国智能障碍学会(AAMR)—MR 是指在发展时期一般能力呈现低下,而且有适应行为缺陷的状态。
- 1992 年 AAMR 定义--MR 指个人某些能力的缺陷,同时在下列领域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缺陷:沟通能力、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巧、社区资源使用、自我指导、健康与安全、实用性学业、生活自理、休闲娱乐,且发生于 18 岁之前。
- 2002 年 AAMR 定义—MR 系指在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上存有显著限制而表现出的一种障碍,所谓适应行为指的是概念(Conceptual)、社会(Social)和应用(Practical)三方面的技能,发生于 18 岁之前。
分类[编辑]
以下以表格整理智能障碍分级:
分类 | 心智状态 | 生活自理能力 |
---|---|---|
轻度 | 智商介于该智力测验的平均值以下二个标准差至三个标准差(含)之间,或成年后心理年龄介于九岁至未满十二岁之间 | 在特殊教育下可部分自理生活,及从事半技术性或简单技术性工作的轻度智能不足者。 |
中度 | 智商介于该智力测验的平均值以下三个标准差至四个标准差(含)之间,或成年后心理年龄介于六岁至未满九岁之间 | 于他人监护指导下仅可部分自理简单生活,于他人庇护下可从事非技术性的工作,但无独立谋生能力的中度智能不足者 |
重度 | 智商介于该智力测验的平均值以下四个标准差至五个标准差(含)之间,或成年后心理年龄在三岁以上至未满六岁之间 | 无法独立自我照顾,亦无谋生能力,须赖人长期养护的重度智能不足者 |
极重度 | 智商未达该智力测验的平均值以下五个标准差,或成年心理年龄未满三岁 | 无自我照顾能力,亦无谋生能力,须赖人长期养护的重度智能不足者 |
智商鉴定若采用魏氏儿童或成人智力测验时,智商范围极重度为二十四以下,重度为二十五至三十九,中度为四十至五十四,轻度为五十五至六十九。若无法施测智力测验时,可参考儿童发展适应行为量表评估。
倾向与征兆[编辑]
- 幼儿期
- 无法顺利和同年龄的幼儿沟通或相处交流,在许多场合当中有说话迟缓的情形。若是先天的染色体异常引起,通常能够及早发现,但有些人在幼儿期可能仅表现出轻微的征兆(IQ 60-70)而遭忽略,在学龄期才被诊断出来。
- 学龄期(6 - 15 岁)
- 判断力和记忆力出现问题,一般的学习出现困难,无法顺利进行规则较复杂的游戏或活动。由于在学龄期才显露出的症状可能是由于压力或其他后天障碍造成而并非先天智能障碍所致,因此通常无法利用在学业成绩上的表现直接判断是否为智能障碍,仍须考量其他因素(例如学习障碍或是单纯的行为问题),还得经过更进一步的判断以确认是否为智能障碍。
- 成年期(18 岁以上)
- 在一般职场上的就业门槛较高,但如果本人的能力可与环境配合就不会有问题。若在一般职场上有就业或工作的困难,也有许多相关障碍者保护团体开设的庇护工作场所。此外,智能障碍者可能难以对日常所碰到的各种事物(例如高额的契约签约)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因此容易被恶意欺骗。然而这些智能障碍者可以透过学习来改善,许多轻度智能障碍者在长大成人时已能独立生活,他们在其他人眼中可能仅是“较缓慢”而不会被认为是“智能障碍”。
以下征兆可能发生在智能障碍者身上:
- 言语表达有困难
- 变得难以记住事物
- 难以了解社会规则
- 难以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
- 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 思考上的逻辑有困难
智能障碍者之特征[编辑]
方面 | 例子 |
---|---|
学习能力 | 反应慢、学习迁移及类化困难、学习动机差。学科学习成就低落、难以进行抽象思考、缺乏想像力、创造力。注意力不易集中、不易持久。概念、组织能力、推理能力差。 |
人格特征 | 缺乏弹性,分化度低。常将成败归因于外在因素。自我概念差,不喜欢自己,因常失败而感觉自己无能、自卑。表现享乐主义方式,希望立即获得满足。 |
生活适应及行为 | 生活自理能力、事务处理能力、时间观念较同龄儿童差。缺乏临机应变力。语言理解表达力差,较难参与有规则之游戏.表情和行为较呆滞、笨拙。体能与健康情况较差。
重度智障者有时会发生
|
职业适应 | 动机薄弱、人际困难 |
智能障碍的语言特征[编辑]
1. 说话表现会比较幼稚,常常使用娃娃语。 2. 常常使用一个语词表达不同的事物或概念。 3. 使用语汇多属具体性的名词或动词,对抽象概念理解较慢。很少使用形容词、助词、连接词,最常使用名词。 4. 平均句子长度较短,大约维持在一个至两个词的长度。 5. 使用的句子结构简单、缺少变化,以简单句居多。常出现不完整句、非句型的口语表达现象。 6. 听觉理解较差,单词尚可,比较无法了解含抽象概念的复杂句子。 7. 高达50%以上的智能障碍者有构音异常的问题: (1)数个特定语音异常, (2)整体性构音异常,整体语音的清晰度降低, (3)完全缺乏语音的发出。 8. 约有20%左右的智障儿童会有声音异常,声音粗哑,缺乏抑扬顿挫、单调不悦耳的现象。 9. 语言发展较一般孩子落后,其落后程度与智能障碍的严重度成正比,无论在语言理解或是语言表达上均发生困难。
复健训练目的目的及方向[编辑]
早期疗育希望透过治疗及教育,提高及发挥智能障碍者的智能与潜力,提升其独立生活能力、自我照顾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智能不足的孩子在早期发育上可能有发展迟缓现象,因此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便能提早教育、训练孩子的适应能力。另外,经由长期的训练较能改善适应的问题,但智商则较为稳定难以改变。
希望透过教育与训练照顾者,学会如何去处理或适应并发行为及造成之功能障碍。内容包含:
- 居家照顾
- 正常化生活及教育
- 家庭问题,包括:遗传咨商、婚姻、行为困扰及处置。
- 情绪压力:忧虑、罪咎、忿怒、羞耻等处理。
长期处置:学习、工作、婚姻、安养及财力来源或支持等。
复健训练[编辑]
临床上早期疗育,希望透过处理及教育照顾者,如何去处理或适应并发行为及造成之功能障碍,协助拟定处理计划、提供咨询。复健训练依照不同年龄、不同智力水平有不同的训练目标,大致可分为个人适应功能及团体适应功能的提升。
个人适应功能主要包含自我照顾、生活自理及动作技巧能力。
- 自我照顾包括:是否能自行饮食、如厕、盥洗、仪容整理…等方面;生活自理包括:是否能协助家事、清洁用品、使用电话、了解时间、购物…等方面。
- 动作技巧方面包括:大肢体动作及手部精细动作的技巧,包括:跑、跳、骑脚踏车、开关门、运笔、使用剪刀、扣钮扣、使用筷子…等方面。
团体适应功能主要包含沟通及社交技巧能力。
- 沟通技巧包括口语的理解、口语表达及读写能力。
- 社交技巧包括与他人一起游戏、互动及应对进退、处理人际情境的能力。
复健咨商[编辑]
复健咨商的目的在于让个案了解自己的潜能与会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再透过充分的利用资源与协助,协助个案生活能力的自主性、帮助个案寻找适合的工作并安排适合工作流程等。来帮助就业以及在社会上有能力的独立生活。其实际的应用包含生涯规划及职业转衔。
- 生涯规划:透过测验及咨商,让个案了解生活的历程与自我的概念,了解成长与在社会上的独立性。并以此为基石,去选择有兴趣学习或者是想从事的事。而工作会在人生中历时很长,也是确保人在社会中独立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职涯规划是生涯规划内的一个重要项目
- 职业转衔:在整个生涯当中,会经历最久的就是职涯。职业转衔的目的就是协助这些人选择工作、并在进入新职场后能够顺利衔接,因为在开始新的工作是否顺利会连带影响后续的工作情况。转衔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对象获得适应新工作的能力,但当遇到要进入支持性就业的个案时,也会帮助个案训练职前技巧、工作技能训练等。
教育方式[编辑]
早期疗育[编辑]
“早期疗育”是指为发展迟缓或有可能发展迟缓的儿童,提供的连续性及整体性服务,包括教育、医疗、复健、家庭支持及社会资源等,使孩子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发展,降低障碍的程度。
一般来说,儿童发展潜能最佳的时机是 0~6 岁,这个阶段脑部以及各方面的生活学习能力与经验都不断在扩展,尤其是 3 岁以前更是重要的黄金期,在学龄前接受早期疗育是促进孩子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无论国内外的研究都指出,若此时期能有机会接触到早期疗育的服务,对于儿童本身往后的学习成长有所帮助外,也对于家人的教养经验与情感互动关系有正面的影响。
接受服务的儿童及其家庭都会有一份经过专业人员的需求评估后所拟定的服务内容(含括家庭心理情绪支持、福利服务咨询、医疗复健、亲职教育等),进而拟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IEP)及个别化家庭服务计划(Individualized Family Service Plan;IFSP)采跨专业整合性的服务,并考量全人整体性发展的概念,由社政、教育及卫生三大主管机关共同统筹合作提供服务。
早期疗育服务有其一定的流程,以台湾为例,依序为:初筛、通报、转介、评估、疗育及家庭支持
- 初筛:透过产前检查、新生儿代谢筛检、儿童健康检查、卫生与亲职教育等方式评估儿童的发展状况是否正常。
- 通报:依据法规,迟缓儿童通报采责任通报制。“从事与儿童业务有关之医师、护士、社会工作师、临床心理师、教育人员、保育人员、警察、司法人员及其他执行儿童福利业务人员、发现有疑似发展迟缓之特殊儿童,应通报当地直辖市与县(市)主管机关”。
- 转介:通报转介中心社工员对于接案之迟缓儿童,应先做个案建档管理,并根据儿童之发展状况,将其转介至评估、疗育单位,使其尽快获得所需之服务。
- 评估:透过专业团队诊断儿童之全面发展状况,了解其是否有发展迟缓的问题,以作为后续疗育服务提供之参考,各县市“发展迟缓儿童联合评估中心”,提供专业团队之联合或特别门诊方式进行评估,亦可减少家长往返医院、不同科别挂号与等待的时间。
- 疗育与家庭支持:协助迟缓儿童及其家庭结合医疗、教育与社会等方面的服务措施,改善儿童本身的发展,减少往后生活上产生障碍的机会。
特殊教育[编辑]
“特殊教育”即是为了满足有特殊学习需要者的教育需求,而专门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形式和设备对特殊学习需要者所进行的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学习需要者主要分为身心障碍与资赋优异两大类,大部分时候都会指身心障碍这一类,但资赋优异这一类也是特殊教育重要的一环。身心障碍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形式:脑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能障碍、言语障碍、肢体障碍、脑性麻痹障碍、身体病弱障碍、情绪管理功能障碍、学习功能障碍、多重功能障碍、自闭障碍、发展迟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其他障碍等。
在身心障碍学生接受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单位必须依据身心障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需求,将学生安排在适合的班级或学校;老师必须在了解学生的优势与限制能力后,为学生设计符合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提供学生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及各项教育支持,让学生能学到和同侪一样的知识、知能或生活技能,协助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效能。而分配班级也有以下几种分类:
- 集中式特教班:由特教老师全部担任所有的教学、学童互动的工作。
- 合作制班:大部分的时间都由特教老师进行教学工作,少部分时间参加普通班,与正常学习的同学互动。
- 资源教室: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普通班接受教学,但有少时间需要特教资源的时候可以来资源教室获取相关管道。
或是针对某些特别的学生(例如:有严重疾病而无法离开家、病床的孩童),到其家中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协助其课业发展。
对于智能障碍者的教育课程设计,首先应考虑课程本身是否符合智障者的需求与发展,智障者年龄越大应越重视实用性及职业性课程,使其走入社会时能良好地适应。课程内容设计尤应配合个别差异与需要,避免让学生一接触就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对于资赋优异的课程设计,跟身心障碍的概念相同,应先考虑资赋优异学生之性向及优势能力,设计相关适性课程,或是提早选修更高等的课程。
提供无障碍学习环境
考量生理及心理上的因素,应视情况提供所适合的学习环境,如安排同侪协助其学习、调整教学模式与策略、避免特殊学习需要者遭受异样眼光看待等。目前可能的采取的方式有三种:
- 融合教育:基于机会均等与公平主义立场,论者认为障碍学生应在普通班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并借此经历人际互动的学习刺激,但仍需提供障碍学生特殊教育的服务。
- 分别教育:透过独立的学习环境给予智能障碍的学生个别化的教育,并借此改善其学习上的问题。举凡特殊班、资源教室、启智学校等均属之。惟此种教育型态最为被诟病的地方是会减少智能障碍学生与一般学生互动的机会。
- 在家自行教育:若是智能障碍学生在行动或是情绪上具有极大的障碍而无法在学校进行学习,则必须在家加以照护,此类学生多为重度智能障碍,家长若要采取此种教育方式需要申请,且政府亦会定期派人巡视并与家长讨论教育的方法。
易混淆疾病[编辑]
- 自闭症类群障碍或泛自闭症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儿童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智能缺陷,但主要特征是情绪,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困难及社交互动障碍,会对限制性行为与重复性动作有明显的兴趣。
- 儿童思觉失调症(Childhood Schizophrenia):大都于 7、8 岁后起病,有思维不连贯、妄想、幻觉、感情淡漠等,除衰退期外,一般智力缺陷不明显。
- 器质性精神病(Organic psychosis):有感染、中毒、外伤等病史或神经系统体征,虽伴有智能缺陷,但不像精神发育迟滞那样全面性缺陷,在生活技能等方面障碍较轻。
智力研究中的争议[编辑]
人类智力方面的研究与学者经常面临了许多舆论或挑战—甚至比起其他研究主题,这些挑战多到无可忍受的地步。 一些备受争议的内容包括:
1. 从心智量度理论以及以常理方式看待这个主题的差异 2. 智力在每日生活中的重要性 3.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人类智力的影响 4. 不同种族及性别的智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来源和意义
其中第1, 3, 4点皆有在前述内容探讨。
小结:关于智力的迷思[编辑]
智力测验的限制[编辑]
观察智力测验演进的历史,可以发现学者不停地改善旧版智力测验的缺点,并尝试开创出全新的测验方法。然而,目前多数的智力测验还是检测逻辑推理、抽象思考和资讯处理能力,而没有顾及其他层面,如社会智力、学习能力与反省能力等。
在社会智力方面,做智力测验多半是面对纸笔或电脑。但若想正确了解一个人的智力,必定不能永远从相同情境判断,而是根据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不同反应,得知受试者在其他场合下如何处理事务、危机应变。总体而言,单纯以题目测验难以得到成果。
由于智力测验能测出的,多半是受试者本身已知的知识,受试者的学习速度快慢、学习能力优劣等等,往往无法从测验中得知。除此之外,考虑到测验项目的独立性,智力测验的设计本来就会避免让受试者从作答过程中学习到题目的内容,会希望受试者以自身的能力作答。尽管有部分学者将学习能力归类为智力表现之一,但目前的智力测验仍然无法检测出受试者的学习能力。
另外,智力测验测量的是受试者快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透过短时间的测验无法得知那些长时间反思、规划、检讨等自我意识的表现力,必须透过深入了解某人的想法及观念才能得知。由此可见,智力测验的结果虽能快速判断个人能力,却仍有一些面向是无法顾及的,所以仍必须配合其他心理相关测验,才能得知一个人的各项资讯与能力[10]。
遗传(先天)与环境(后天)影响的争议[编辑]
智力究竟是受先天还是后天影响的争议始终存在,问题大多是对于遗传率存有误解。例如,遗传率针对的是群体统计的结果,而非一个人的特质受影响的百分比,因此 70%的遗传率并不代表七成来自遗传、三成来自环境,而是根据群体中的差异,大约有 70%可归因为基因。
环境与遗传可能相互影响,例如同卵双胞胎共同创造出的微环境将使他们的智力相关性更加明显。微环境是指当事人各方面特质与行为所创造出的环境,因为同卵双胞胎长相及个性相似,外界对待他们的方式与期待可能雷同。另外也可能会因能力、兴趣相似的缘故,选择类似的环境,因此环境相似性也是重要的因子。
遗传率本身会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变动,通常遗传率的数值代表的是某个时间点统计得到的结果,当外在环境发生改变,遗传率也会随之变动。例如上述提到的弗林效应,当教育普及化后,每个人受教的机会变得相等,智力变异的遗传率数值就会因此降低。也就是说,当环境因素的影响提升,遗传所影响的百分比便会降低。这两项因素拥有持续变动且相依的关系。
然而,也有某些人的特质受到遗传的影响较大,称为高遗传率特质,像是心智年龄。这点通常无法借由改变环境来降低遗传率。综合以上论述,我们不能完全将智力表现完全归因于单一遗传因素或环境影响,因为两者本就会或多或少互相影响、共同左右个人的智力水平。
不同文化的智力观[编辑]
每个文化所关注的智力不同,因此若单凭个人获得的智力成绩来判断对方的智商高低是以偏概全的,必须发展出更多元的智能理论来涵盖更多能力。像是生活在东南亚以捕鱼为生、被称为“海上吉普赛人”的巴瑶族,有优异于常人的潜水能力,且不须地图、罗盘就能知道方向;东非原始土著民族,骁勇善猎的马赛人,在严峻的生活环境下具备极佳视力,能一眼看见好几米外的猎物,奔跑与跳跃能力更是鹤立鸡群。也就是说,若用同一套标准去测验、衡量一个人的智力,不仅有失文化公平性,也代表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异文化的人,做出狭隘而不精准的评价。
文化差异与智力测验[编辑]
一战时期的美国,出现了宣称智力与人种相关的多篇研究。这时期的许多研究宣称“白人智商分数较黑人高”,虽说是进行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实际上却忽略了文化等成长背景的差异,而得出具有偏差的结论。而在 1960年代出现了以黑人文化及语言为基准设计的智力测验Chitling Test, 这项“智力测验”的结果则指向黑人平均分数比白人高。
澳大利亚的学者曾对城市及原住民部落的孩子进行记住物体位置的研究,他发现当物体为橡皮擦、回纹针等工业化大量生产的物品时,城市的孩子们得到较高的分数。但若将物体换成不同颜色的石头、不同的天然物质时,原住民孩子们则有较好的表现。
由此可知,所谓的“聪明”、“理解”等皆与文化及成长背景有关,在谈到智力及“智力测验”时,应考量文化背景,具备文化敏感度。
在此背景下,现已衍生出泛文化测验的概念,旨在避免受试者因文化差异影响测验的结果,故又称为无文化影响测验(culture free test)、跨次文化测验(cross-subculture test)或文化公平测验 (culture-fair test)。为免除或减少文化差异对智力测验结果的影响,测验编制者通常会选取非文字题目,以符号和图形来测量受试者的认知能力,分析其推理、讯息整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测验设计或测验运用等两方面来避免受试者因文化差异的影响。
- 测验设计方面:泛文化测验的重点在评量非语文的关系、了解与推理能力,而传统智力测验的重点则在评量经由学习与经验累积的各项能力。测验编制者秉持着“任何智力测验难以摆脱文化影响,仅能在测验设计上努力寻求适合于多种文化的内容或施测方式”的态度,尽量将存在于单一文化的特殊影响因素减到最低。
- 泛文化测验的特色:
- 测验形式大多为纸笔或实作的非文字题目
- 测验内容大多以各种图形推理、问题解决为主
- 测验指导语翻译成数种主要语言。例如:卡泰尔(R. Cattell)<文化公平智力测验>的三个量表均为纸笔测验,题目类型均为选择题,量表的指导语翻译成数种主要语言,供不同国家的受试者使用。
- 测验运用方面:泛文化测验不仅会建立不同文化或次文化的常模,供不同文化或次文化受试者参照、比较其结果,亦会分析不同文化或次文化受试者施测的典型反应,如受试动机、反应类型、反应心向或价值观取向,以此分析结果作为选择、预测、安置或其他重要决定的重要依据。解释测验结果会根据其文化或次文化特色予以适切解释。
智力测验结果并非不变[编辑]
很多人在国小或国中测过智力测验后就认定了自己的能力,间接影响了他们未来的能力发展。但其实智力测验是会随者年龄改变的,且是一个可以透过后天训练影响的事情,分数低不代表不擅长或比较愚笨。只能代表说在这方面有许多不熟悉的细节或只是第一次接触而不熟悉。很多父母会把孩子们的智力测验当作唯一判别他们是否聪明、在往后的人生是否会成功的依据。但都忽略了这些数字是会变动的。小时候的 IQ 高只能代表他智力发展得较早、接触的环境给他较多资源。
但其实智力测验的结果都不是不变的,这些数字不过就是一个参考,而非人生是否成功的定论。
智力与演化[编辑]
社会智能假说(social-intelligence hypothesis)[编辑]
社会智能假说由英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亨佛瑞(Nicholas Humphrey,1943-)提出。亨佛瑞认为人类智力的演化源自于面对社交生活的需要,因而提出此假说。
过去一般认为智力对于人类生存的优势与运用工具或武器有关,带给人类在搜寻粮食、避免掠食者和探索猎场的优势。但亨佛瑞在山中观察大猩猩数个月之后,认为那些行为对于原始人类或森林里的动物都是很容易的,而智力持续演化必有其他用途。亨佛瑞在 1976 年提出了社会智能假说:“灵长类之所以发展出智力,为的是在群体生活的复杂社交需求中取得生存优势。”[11]
许多灵长类动物学家被亨佛瑞此理论触发灵感,而后在猴子与人猿身上观察到复杂的交际、政治手腕,然而这并不能够直接证明亨佛瑞的假说,因为智力可以展现在这些复杂的社交场合,在非社交场合(例如搜集食物、使用工具等)也会派上用场,而社交行为中同时也由许多不比衡量智力更复杂的原因所组成,例如认知、情绪、表情、感官等。
假说检验案例[编辑]
1995 年英国的灵长类专家罗宾‧丹巴尔提出了一个可能可以成功验证这个假说的指标。他将“群体的大小”当作社交复杂度的指标,然后以“大脑的大小”作为智力的判别标准。在当时有许许多多与灵长类有关的研究显示这两个指标拥有正向关系。
后续的研究则修正了单纯以大脑大小来判别智力的指标,改为对于新皮质区域大小的比较与判断标准。
当然这个假说之所以还是假说必然有其缺陷之处,例如在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演化生物学中心的本杰明‧艾许顿(Benjamin Ashton)与他的同事便发现,虽然亨佛瑞的理论看似在上述的研究里获得支持,但当透过大型数据库进行跨物种分析比较时,通常会得到相反的结论。[12]
而这样的缺陷也可能是因为人类对于跨物种的比较标的无法拿捏,且对于部分物种的资讯不够充足所导致的结果。也因此艾许顿进行了同物种之间的比较,透过不同群体大小的澳大利亚喜鹊来进行实验,并且以认知能力来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实验结果显示群体较大的喜鹊平均而言认知能力较强;但这个实验也未必准确,因为群体作为衡量社交复杂度的指标这件事并不准确,群体越大并不代表群体内的社交越复杂。
后天性反社会人格(acquired sociopathy)[编辑]
权力运作起来,似乎就像一种使你对别人无感情的麻醉剂。大量研究显示,权力的一个效应,就是让你用负面眼光看其他人。如果你权力大,你就更有可能觉得多数人又懒又不可靠。(本文摘自《人慈》一书,作者为罗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
- 1998年,克特纳与研究团队请每组3名志愿者的小组陆续来到实验室。实验会随机把其中一人指派为团体领袖,而他们都会拿到一项必须完成的枯燥工作。没多久,有个助理会带一盘共五片的饼干来给团体分。所有的小组都会留一片在盘子上(这是礼仪的金科玉律),但几乎在每个案例中,第四片饼干都会被领袖吃掉。此外,克特纳的一名博士生还注意到,领袖看起来似乎也是吃相比较难看的人。重放影带之后,很明显可以看出这些“饼干怪兽”都比较常开着嘴嚼饼干,吃的时候比较吵,而且在衬衫上掉的饼干屑也比较多。
- 起初,此实验结果并未引起共鸣,但近年世界各地发表了众多类似的研究结果。克特纳和研究团队也再度进行了观察,这次是观察昂贵车辆的心理效应。这一次,第一组受试对象得开一辆破烂的三菱或者福特平托(Pinto)车,接着要他们开向某条斑马线;此时正好有行人步出人行道,踏上斑马线。所有的驾驶都依法停车。
- 但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受试对象可以开拉风的奔驰车。这次,有45%的人没有停车礼让行人。事实上,车子愈贵,行车态度就愈没礼貌。“BMW驾驶最糟糕。”另一名研究者跟《纽约时报》这么表示。(本研究现在已经被复制进行了两次,并得到类似的结果。)
- 观察了驾驶行为后,克特纳终于发觉到这让他想起什么。医学名词叫作“后天性反社会人格”(acquired sociopathy):一种非遗传的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学家于19世纪首度诊断出这种症状。它出现在头部受重击导致脑部关键区域损害之后,可以把最善良的人变成最糟糕的那种马基维利信徒。
后来人们发现掌权者也会展现同一种倾向。这种人真的就会表现得好像脑部损伤的人。他们不只比一般人更冲动、更自我中心、更鲁莽大意、更傲慢无礼,他们也更有可能会背着伴侣偷吃、更不会关心他人,也对他人的观点更没有兴趣。他们也比较无耻,常常无法展现那个使人类在灵长类中独一无二的面部现象。
近年相关研究[编辑]
在 2018 年 2 月份 Nature 期刊中,艾许顿与他的同事以澳大利亚野生喜鹊为研究对象,改采取“同物种之间”(intraspecies)的比较模式,尝试对亨佛瑞的“社会-智能假说”提出支持的证据。
澳大利亚喜鹊生活在固定区域,且为群居的鸟类。艾许顿研究团队在研究中,研究了来自 14 个的地理区域的 56 只喜鹊,群体大小从 3 到 12 只不等,以脚环来进行追踪与辨识。在智力评估的部分,他们不测量大脑尺寸,而是采取认知能力测验的方式,以三个不同的装置进行以下四种技能测试: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联想学习(associate learning)、逆转学习(reversal learning,进行与前次训练相反的任务),以及空间记忆。让喜鹊在木头或塑胶的装置上,进行问题解决技巧的测验,成功解决的喜鹊可以获得起司奖赏。
研究结果发现,喜鹊群体的大小与它们的认知能力表现有正向的相关性。整体而言,在大群体里的喜鹊,在任一个测验的表现都优于小群体里的喜鹊。当然在判断个别时,仍有部分小群体里的喜鹊个体大于大群体里的喜鹊个体。研究团队进一步记录雌喜鹊每年平均孵化的卵数,结果也发现,认知能力表现较佳的雌喜鹊,有较成功的繁殖优势。
虽然艾许顿的研究成果无法直接验证亨佛瑞的假说(智力是因应社交生活复杂化而演化出来的),但他们成功在鸟类成长周期的前期(200 天大),观察到群体大小与认知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了善于社交与认知能力的关系,确实可能受到天择作用的影响(例如:认知能力佳者社交表现也较佳,而善于社交则提高其群体的生存机会)。
跨文化研究[编辑]
在本土研究这一部分,我们试图补充教科书方面的不足。一提到智力,大家普遍只会想到智商(IQ),所以在此补充了“多重智力”和“情绪智力”两大分项。在情绪智力方面,我们又以年龄来分成五个阶段:小学生、国中生、大学生、工作者和亲子关系,分别探讨不同年龄层的情绪智力和其相关影响。最后再回到智商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和学习障碍,并讨论影响智商的因素,希望这些补充能使读者对于智力有更广的了解。
多重智力[编辑]
多重智力理论模式的验证与应用是以Sternberg 三元智力理论为基础,再使用心理计量学及认知取向智力理论所形成的一套统整性智力理论。这个理论强调智力有三个层面的差异,包括内在、中介、外在三层,而每层又有不同成分的智力,这也代表智力的分布是有阶层关系的。
研究中探讨了这种统整性的智力理论,并利用这种多重智力的理论来产出新的、并且有变化的智力测验。而从认知过程的角度探讨研究智力的本质,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
本研究认为智力的本质在于“内在能力与学习潜能”、“面对外在环境的解决能力”和“中介的经验能力”,认为多重智力理论除了强调智力本质多重化外,更注重认知过程的关系。另外,多重智力理论也注重社会生活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显示出其对于智力发展的重要性。人类的智力是可以透过文化冲击而改变的,主张“智力是动态化的且可改变的”。此研究也发现领悟力的差异会影响积极的价值取向,解决问题的智慧、工作态度及兴趣的广泛程度,并且证明领悟力与创造行为关系密切,因为具有高领悟力的人会将过往习得的知识与现在面对的情况加以连结,所以会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并且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比较高,实际上的应变能力也较好。 最终,也得到了几个结论:
- 智力本质可以从认知反应时间和认知的成分(领悟程度、创造经历等)来探讨。
- 智力的发展是复杂的认知历程,因此可以从对事物的认知方面来探讨智力的本质。
三元智力理论 参见本章:#智力三元理论(triarchic theory of intelligence)
情绪智力[编辑]
定义
- 情绪商数(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概念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 Saloüe 与新罕布什尔大学的 Mayer 所提出的。情绪智力是指一个人管理情绪的能力,一个人对于理解、利用以及控制个人情绪的能力都算是其中的一环,同样地,对于其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也是其中一环。此外,情绪智力可以经过指导及学习而有所改善。
理论
目前情绪智力的理论主要有三种代表性架构:
- Mayer & Salovey:偏重认知能力取向的情绪智力。包括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绪、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情绪的概念,能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进一步使用情绪解决问题或做决定。
- Goleman:以 Mayer & Salovey 的情绪智力理论为基础,并与行动理论、工作表现相连结。认为利用基于情绪智力的学习能力,可使工作产生杰出的表现。
- Bar-on:将情绪智力建立在人格理论上,形成一种心理健康或自适(well-being)的模式。
这些理论中包含五个主要领域:(以下为情绪致力问卷的十五个分量表)
内省技巧 | 自尊、情绪的自我觉察、自我主张、独立、自我实现 |
人际技巧 | 同理心、社会责任、人际关系 |
压力管理 | 压力容忍度、冲动控制 |
适应力 | 现实考验、弹性、问题解决 |
普遍情绪 | 乐观、快乐 |
情绪智力的五种能力[编辑]
情绪智力指的是能监控自己与他人的感受与情绪,区辨它们,并利用这些讯息来引导个人思考与行动的能力。
提出者Salovey & Mayer (1990)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从低阶到高阶的五个方面
- 1. 正确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能够认识自己的感觉、情绪、情感、动机、性格、欲望、基本的价值取向等,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 2. 妥善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能够认识、协调自己的快乐、愤怒、恐惧、爱、惊讶、厌恶、悲伤、焦虑等体验。
- 例如:自我安慰、主动摆脱焦虑、不安情绪。当自己情绪不佳时,可用以下方法帮助调整情绪:
- (1)正确厘清使自己心烦的问题
- (2)找出此问题的原因
- (3)进行一些建设性引动
- 3. 自我激励:面对欲实现的目标,随时进行自我鞭策、自我说服,始终保持高度热忱、专注和自制,提高办事效率。
- 4. 认识他人的情绪:了解他人的情绪、性情、动机、欲望等感受,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且快速地进行直觉判断,作出适度的反应。
- 在人际交往中,能透过对方的语言、语调、语气,以及表情、手势、姿势等透露情感的细节,协助判断。重点常是这些关键信息,而非仅是对方“说什么”。
- 5. 人际关系的管理:是指管理他人情绪的艺术,而个体的人缘、人际和谐程度都和这项能力有关。
- 深谙人际关系者,容易认识人,也善于透过他人的表情、了解其内心感受、体察 其动机想法,与人相处的气氛因此愉悦自在。这类型的人往往能充任集体感情的代言人,引导 群体走向共同目标。
正确解读情绪智力[编辑]
- 情绪智力不存在性别差异,在情绪智力表现上两性皆有其长处和不足之处,因此情绪智力并没有与性别相关的特定趋势。
- 非由遗传决定:情绪智力的水平并非由先天决定,也不是在儿童早期阶段便已发展定型。EQ在人的一生中会透过不断学习而提高,随个体成长,我们越来越善于控制,并且更加娴熟于共情能力与社交技巧。
情绪智力的重要性[编辑]
情绪涉及情绪的察觉、了解、推理、判断、表达、调整、激励、反省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情绪智力高的人,心理较为健康,其生理健康也有类似的正面作用,同时对其人生成就也有不少助益。
- 心理与身体健康:具有较佳情绪智力的人可以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对于内在经验的正向和负向均保持开放的态度,因此可在自己和他人身上引导出有效的情绪调整,有助于人生幸福。
- 人生成就:美国心理学家Goleman 认为情绪智力对于人生成就非常重要。人生成就 20%可归诸于一般智力,而其余 80%则受到情绪智力、社会阶层、运气等因素影响,而情绪智力的影响尤为重要。具有高情绪智力的人在人生各个领域都较占优势,成功的机会也较多;同时情绪智力对于职场与专业工作上扮演着关键角色,情绪智力若能配合认知能力,将更易获致人生成就。
- 领导力和情商:领导者对工作环境的文化有直接的影响 - 高EQ有助于发现人才,并相应地分配每个人的工作角色,友好地解决冲突。
学业成绩[编辑]
研究透过智力测验与创造力测验探讨智力、创造力与学业成绩三者间的关系,并借由分析求得智力和创造力两测验项目的相关性。其中智力测验包含语文、数字和图形三个大题;创造力测验则可得到流畅力、开放性、变通力、独创力、精密力、冒险性、好奇性、想像力、挑战性九个面向之分数。由研究结论可得知智力和学业成绩是明显的正相关,但创造力却与学业成绩相关性极低,所以可推论智力与创造力有较小的关联性,抑或可以说是关系不明确。另外,虽然智力对于课业上有着较大的助力,但未来在职场,具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更具独特性,并受到青睐[13]。
关于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的研究: 小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尚未成熟,这部分会随着年纪增加而有所成长。而情绪管理方面,在国小阶段,女生会比男生更加成熟。此外,所处的地域文化不同,亦会造成情绪智力的差别。而家庭气氛良好的小孩子在情绪的管控上也会较佳,情绪智力亦越高。此外,情绪智力也与课业表现有正相关,因此如果能够改善学生的情绪管控,就能连带增加学业上的进步。
学习障碍[编辑]
又称为特殊学习需要,是指没有发展迟缓及智商问题,却在不同方面的特定领域之学习上(如听力、表达、阅读、写作等能力)出现明显问题而导致吸收困难。不同学界对学习障碍有不同的定义,目前科学家没有找出学习障碍产生的原因,只能推测与心理学及医学等有关。有可能是因“神经心理功能异常”而显现出注意、记忆、理解、推理、表达、知觉和动作协调等能力有显著问题,不过其障碍并非因感官、智能、情绪等障碍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等“环境因素”所直接造成之结果。
对学习障碍常有的迷思:[编辑]
- 学习障碍不是智慧障碍:学习障碍者的智力在正常程度或以上,亦即其学习困难不是因为智力低下所致,而是神经心理功能异常导致个体在注意、记忆、理解、表达、知觉或知觉动作协调能力上有显著的差异。
- 学习障碍是一个差异性大的群体,不是单一类型的障碍:学习障碍分成各种次类型。其中为数不少的人属于阅读障碍,例如:汤姆克鲁斯、李光耀等,或并有书写障碍,例如:安徒生;这些人的读写能力低于同年龄的阅读水平许多,阅读十分吃力和缓慢。另外,有些学习障碍是算数方面的障碍,即便是简单的数数或加减,都得用数手指头的方式帮助运算。除此之外,还有一小部分的学习障碍者面临的是非学科领域的障碍,像是空间、知觉、动作协调等,例如:左右不分、没有空间观念而常迷路,或是对社交人际互动的察觉力很低,不清楚别人情绪的变化。
- 学习障碍者内在能力有显著差异:
- 与视觉、智能,或肢体障碍者相较,学习障碍者可说是一种十分隐微的障碍,一般人很难从外观看出,可是相处久了,就会发现他们有不少难以理解的矛盾现象,这些即表现在他们内在能力的显著差异。
- “内在能力显著差异”的意义,包括个人间的能力差异或能力与成就间的差异(洪俪瑜,民88)。例如:有的学习障碍者操作能力明显优于语文能力,让他动手做会比说的好﹔有些学习障碍者的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差了十万八千里;有些则是在听题目作答与纸笔测验的结果,显示悬殊的差异,纸笔测验时多为空白或是错误连连,好像什么都不懂,可是同样的试卷,若是念题目让他作答,又能答得头头是道,也正因为如此难以理解的显著差异,让学习障碍者常遭受不白之冤。
- 学习障碍要考虑“排除条款”和“特殊教育需求”:如上所述,学习障碍者的困难并不是由于感官、情绪等“障碍因素”或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等“环境因素”直接造成,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换言之,如学生有视力或听力的障碍;长期请假没上课;一直缺乏安定、有秩序的学习环境,或学习动机低落(不想学,不是学不会),这些学生可能跟不上同侪的学习速度,但不能就此判定他是学习障碍者,还得仔细评估其受教的环境,以了解普通教育的学习辅导是否无效。
关于学习障碍的研究:[编辑]
国内一国中学生的智力特质之研究[14]将中学生分为三组,分别为“学障组”、“一般儿童组”以及“控制智商之一般儿童对照组”。“一般儿童组”为智商 70 以上的儿童,“控制智商之一般儿童对照组”则为性别、年龄、全量表智商等背景接近“全部学障组”的学生。研究分析三组的智力分布,以及“Bannatyne 组型”、“ACID 组型”、“ACIDS 组型”、“SCAD 组型”及“POI/SCAD 差异分数”等特殊组型的出现率。研究主要发现有以下四点:
- 学障学生的智商大多在 85~99,智力整体较一般人偏低。
- 学障组智力出现内在差异或在“Bannatyne、ACID、ACIDS、SCAD 以及 POI/SCAD 差异分数”等特殊组型的出现率均高于一般儿童。
- 四种学障类型中,认字困难组出现各种特殊组型的比率最高,横式困难组的比率最低。
- 在五种特殊组型中,以“POI/SCAD 差异分数”组型对学障学生的鉴别度最佳。
学习障碍的类型[编辑]
根据Kirk, S. & Gallagher, J.(1989)的分类,学习障碍可分“发展性学习障碍”及“学业性学习障碍”。
“发展性学习障碍”指个人学习的基本能力障碍,在学生入学前就存在,只是在入学前较难被发现,除非困难程度严重;在入学之后,发展性学习障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而表现在学业上,形成“学业性学习障碍”。兹分述如下(孟瑛如,民91):
(一)发展性学习障碍
1.注意力方面
- 分为注意力涣散、注意力缺乏、注意力固着、注意力短暂四种。
- 有注意力涣散、缺乏、短暂问题的学生,可能较为活泼或退缩致无法集中注意力。当外界干扰太多,有时会无法集中或维持注意力,因此做作业速度很慢、甚至难以独立完成作业,常需要有人在旁协助。
- 有过动情况的学生,可能较难保持安静、会随意走动、或在座位上不停敲打文具、分心,或缺乏耐心等待;而注意力过度的学生,往往不能注意重要的部分,反而过分注重小细节,甚至有固着行为,即自动而非自主的持续性行为,例如在口语阅读时,会重复念同一个字或句子好几次;在考试时常常会因为小事而分心,而其过动的倾向也使其无法固定坐着一段时间,而无法正常完成考试。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通常具有注意力不能集中、过动、及冲动三种症状;依三种症状出现之有无与多寡情况,可分为注意力不良型、过动-冲动型、或复合型。
2.知觉能力和知动能力方面
- 知觉障碍可分为视知觉和听知觉两面。
- 视知觉障碍者:这类障碍者往往无法很快地确认字或其他视觉刺激。他们经常揉眼睛或斜视,明显歪著头,常常抱怨头痛或昏眩,或在阅读时,书太靠眼睛或远离眼睛、容易混淆字或符号,(例如:ㄉ ㄌ;上 下)、阅读或抄写有困难、写字难成一直线、无法快速推估或计算数目等学业性问题。考试时,看题目的时间比其他学生长,或会因为混淆字或符号而理解错误等。
- 听知觉障碍者:这类障碍者对声音的分析、再认声音的能力或听觉记忆比较差,他们通常喜欢独自思考,不注意他人说话,有时会答非所问,或要求重复说明。听知觉障碍也常导致其语言发展迟缓,而语言发展迟缓也会导致学障学生对听觉或视觉讯息处理的时间和效率,对其沟通能力也产生影响,此种影响对于考试,例如听写、听力测验,尤其不利。
- 知动障碍者:这类障碍者可能出现空间或时间定向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动作协调不良,身体动作缓慢、动作统整能力较不好、细动作发展有问题、不会跑跳、不会系鞋带、写字困难等。
3.记忆力方面
- 常有短期记忆的编码分类和长期记忆检索资料的困难,例如忘记带作业、经常把作业放错地方、忘记携带东西上学或回家等,且因为在视觉、听觉方面有记忆力的困难,使其无法记忆学过的东西,甚至难以复诵刚听到的数字、字词、对话,或因为难以确认或表达字词、图形的符号,而影响考试的表现。
4.思考与推理能力方面
- 可能在形成概念、组织与统整方面有困难,而表现出思考缺乏组织或连贯性、无法了解抽象的概念、思考过于重视细节而忽略重点、无法理解因果关系、选择困难等问题。例如在做数学应用题时,学生可能匆忙看完题目后就冲动作答,而无法使用正确的解题策略或理解关键字,如“共多少”、“差多少”等。
- 算术方面,在以文字呈现问题的情境下,也有判断选用四则运算符号或程序的困难。
5.语言能力方面
- 语言能力的障碍包括:语音、语形、语法、语意、语用等方面,此类学生会表现出缺乏音韵辨识、语言发展迟缓、文法句型错误、学习字汇困难、口语理解差等问题,进而影响其沟通技巧、社交技巧、阅读、书写等。
6.社交能力方面
- 包括:社交技巧不足及情绪问题,而情绪问题是因学障所引起,并非学障的成因。
- 除了经常做白日梦、紧张、焦虑、暴怒、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容易有挫折感、易于放弃、难以控制情绪、缺乏自信心等特征之外,也可能有过分依赖大人、不易接受常规的改变、难以建立友谊、畏缩害羞、拒绝责任、很少完成作业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特征。
- 考试方面,则可能出现无法独立完成考试准备或检讨的情形,解题时也会过分依赖他人提示等。
(二)学业性学习障碍
1.阅读方面
- 读字正确度(word reading accuracy)
- 阅读速度或流畅度(reading rate or fluency)
- 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
- 失读症(英语:Dyslexia、reading disorder、alexia):又称阅读障碍,是描述在智力无缺损的状况下,对于阅读和书写文字具有困难的症状,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具体症状包括难以拼出单字、快速朗读字词,或无法专注阅读、连续书写、言说脑中的字汇,或是无法理解阅读的内容。然而这些读写上的困难,并不代表失读症患者对学习不抱希望。
2.拼字方面
- 属于语言方面的学业性问题,具体情况可能是无法辨识音韵、口语听觉理解不佳、声音的辨别有困难等问题造成,因而影响其语言方面的学习。
3.书写表达方面
- 包括词汇、语句和文章的书写等等的问题。此类学生在书写时只用有限词汇和很短的句子,可能内容贫乏、不完整,或有说得出答案却写不出来的情况。包含以下:
- 拼字(spelling)正确度
- 文法和标点符号(grammar and punctuation)正确度
- 书写文字表达清晰度或是组织性(clarity or organization of written expression)
4.书写方面
- 包括空间知觉、视动协调、肌肉控制的能力等,造成学障学生的书写在字体不易辨识或空间安排不佳,其表现特征为:写字速度较慢、标点符号混用、字写颠倒等情况。这类学生也无法检查出自己书写上的错误。
5.算术方面
- 指无法学习数学的概念和运算,可能的原因有:符号阅读困难、空间序列顺序等概念困难、语文阅读困难、缺失数学学习策略、知觉或记忆问题等。这类学生可能对时间较无概念,有时会不小心迟到;此外,这类学生空间定向的概念也不好,可能会经常在熟悉的环境中迷路,且对于大小、远近、轻重关系判断时会出现与现实较大的差距,难以区分方向或左右等。包含以下:
- 数感(number sense)
- 算术运算法则的记忆能力
- 无法做出流畅的计算(calculation)
- 无法做出正确的数学推理(math reasoning)。
- 计算障碍(Dyscalculia)也是指此种学习障碍类别,但须注明数学推理或文字推理的正确度有问题。这类困难也使学生在考试时,无法掌握考试时间,也常有数学符号辨识、运算、公式的记忆和运用,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困难,或是由于无法未充分了解题意或不熟悉“基本事实”的运算意义,使学生在加、乘法之题目上,都有列式的困难,而不能确定要用哪一种运算方法来列式来计算。
学习障碍治疗[编辑]
目前并没有一套准则可以根治学习障碍。理想上,有学习障碍的孩童需要从小开始进行全面性的的介入,以增进他们学习生活中重要基本技能的能力。曾有研究显示,这些介入在短期内可以使孩童学习能力进步,但如果没有长期持续治疗,成效会随着时间慢慢衰退。介入方法包含以下:
- 行为介入:此方法可以帮助有学习障碍的人,学习从正确辨认颜色到习得职业技能等许多新技能。介入者可透过奖励的方式引导患者一步一步接近理想中的行为。此外,行为策略也能够帮助患者减少一些自残、适应不良的行为。
- 药物介入:许多有学习障碍的人,都伴随有癫痫的症状,因此可透过药物控制来降低发生的频率。此外,抗忧郁药物可以缓解低落的情绪、改善睡眠等等,帮助心理创伤个体控制自残行为,进而改善学习障碍。
总结这些治疗行为,不管是人际互动的训练或是心理咨商,其实最主要的重点就是需要特殊教育的介入,才能陪伴学障者度过困难。
- 职能治疗提供学习障碍者的服务:
- 视知觉评估:评估是否有视知觉或视动整合问题,造成学习困难。
- 感觉统合及大小动作训练:改善生活独立自理技巧,减轻好动情形,提高自我之约束力,增进动作协调能力。改善握笔姿势,训练写字技巧等。
- 学习策略的训练及代偿方法建议:包括部件教学,用萤光笔或沿着尺读或伸出手指读出声来避免跳漏字,教导阅读从左上到右下等。
- 知动类型学障的学障鉴定:可利用动作方面的标准化评估,鉴别诊断是否为知动型学障,给予鉴定安置会议委员决定个案是否需延长考试时间或给予相关的帮忙。
最新研究[编辑]
一个人的智力是生下来就注定的,抑或后天影响?智力对于生活的影响仅止于学历跟考试成绩吗?在这一节中,我们将透过近几年的研究,探讨何种因素会影响一个人的智力,以及智力在生活中各方面的影响力。
智力 vs 区域及人种[编辑]
本小节将引用两篇期刊文章,比较世界各地的人的智力发展,和在白人和黑人之中哪一种人普遍拥有比较高的“能力倾向”。
智力与区域差异[编辑]
Leóna(2015)[15]在此文章中探讨了地理因素──尤其是“经纬度”,对人类复杂认知能力的影响。所谓“认知能力”指的是脑部神经网络控制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世界,并做出行为的能力。我们可借由这篇文章初步了解造成世界各地人们智力差异的原因。
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编辑]
发达国家几乎都位于高纬度地区,该地的人们被认为比低纬度地区的人拥有更高的复杂认知能力,造成这个现象有四个原因:
- 高纬地区的严寒冬天会刺激人类的生存本能,进而使认知能力进步。
- 纬度愈高,紫外线辐射量就越低,维他命 D3 也越低。
- 在家庭规模缩小及教育影响下使孩子的复杂认知能力较为进步。
- 纬度越高的地区光照越少,人类的眼睛必须进化得越来越大。他们的大脑也需要变大,以处理新增的视觉输入量。
然而,这样的假定经实验证明“不可考”,因地理对于复杂认知能力的影响绝对不是稳定不变的,其中包含极其多元的影响因素。
智力与人种差异[编辑]
白人与黑人[编辑]
Coyle 在 2016 年发表的研究[16]中提出白人与黑人族群在“能力倾向(Ability Tilt)”上的差异,并借此结果来支持分化理论与投资理论。此处的“倾向”被定义是在三种性向测验(SAT、ACT、PSAT)中数学与语言成绩的个体差异,数学成绩高于语言成绩者拥有“数学倾向”,语言成绩高于数学成绩者则拥有“语言倾向”,且两成绩差异越大代表该倾向越强烈。该实验取样的黑白族群间存在智力差异,取样的白人平均智力是高于黑人的。
- 研究说明
前提:在 Jelte Wicherts 等早期学者的研究中指出,在早期的智力测验中黑人普遍表现得比白人差,并被当成是加强当时种族主义者合理化种族歧视的证据。但是这样的设计完全是经过人为的设计,因为其中的题目多对受试者中的白人较有利。Laundra[17]等人指出智力测验的设计其实是非常以白人、中产阶级经验为中心的。第一个面向是,早期的智力测验受试者多为白人、中产孩童,因此由此画出的智力分布钟型曲线并不包含黑人与其他少数族裔,因此整体曲线很可能不是代表整体人口的智力分布。另一方面,测验中的许多问题是以白人的生活经验为主,而贫穷的黑人经验、语汇则不被收录。因此即使有同等智力的黑人与白人孩童,白人孩童更可能因为文化熟悉度而达到较高的分数。在后续的研究中发现如果两个人种的学童拥有类似的成长、学习环境,则他们产生的测验结果会十分相近,从这个案例可以知道在我们采信智力测验的结果之前,必须先了解当时的时空背景及测验内容。
分化理论与投资理论:在能力倾向的主题上,“分化理论”主张高能力的个体会有高程度的能力倾向;“投资理论”则主张能力倾向对其相反性质能力之倾向有负面影响。
- 研究结果
- 白人的数学倾向大于黑人,在语文倾向上两者差异不大。
- 白人的整体能力倾向比黑人更为强烈。
- 拥有数学倾向者拥有较高的数学能力,反之亦然。
- 白人的特定能力倾向与就读该能力相关科系有更高的关联度。
研究结果的1. 2. 首先证实了“分化理论”的主张,由于该实验中白人的智力是高于黑人的,白人也因此显示了更高程度的能力倾向,这也表示在数学方面的认知专业化在较高智力层级会加剧。研究者同时也对白人的数学倾向状况作出解释,该研究者认为白人比起黑人有更强烈的数学偏好,故白人会花较多时间去上数学课程或从事任何能帮助他们产生数学倾向的行为。3. 4. 则证实了“投资理论”的主张,当一个人花更多时间在数学上时,虽然能够使其拥有较高数学能力并产生数学倾向,但同时也剥夺了花在语文上的时间,进而降低了语文能力。另外,倾向、能力与科系之间的关联则是源于人们会希望选择与自己的兴趣或专长相关联的事务,这就包括选择就读自己擅长的科系或是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听感兴趣的课外演讲。特定活动的倾向会形塑出行为与经验,因此当一个人在中小学获得较出色的数理成绩时,他会比拥有出色语文成绩的学生更有意愿去就读数理相关科系。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为何该研究会产生如4. 的结论,当白人比黑人拥有更强烈的数学偏好,这种强烈偏好便会大大增加他们就读数理科系的意愿,并因此产生白人的倾向与就读科系间的关联高于黑人的结果。
- 余论
同样的研究在过去也曾被放在两性之间做讨论,结果如同众人所熟知,男性拥有较大的数学倾向,女性则拥有较大的语文倾向。然而因为两性的能力差异极其细微,我们在两性的能力倾向研究上便难以证实如分化理论之类的结果。 最后,需要被强调的是,无论是数学倾向或语文倾向都“与智力无关”,他们也因此与受试者 SAT 的总成绩无关,因为该总成绩是与智力高度相关的。能力倾向反映的只是受试者的“特定能力”比另一能力出色,以及与该特定能力同性质的学业与职业成就。由于能力倾向实验同时取样天才与庸才,智力并不会对能力倾向产生影响。
西方人与东方人[编辑]
美国媒体透过各种数据,统计出 全球 10 大“最聪明国家”,前 4 名都被亚洲国家拿下。据排行榜显示,新加坡位居第 4 名,台湾第 3 名,日本拿下第 2 名,冠军则是由韩国夺下,主要是因为韩国的严格教育出了名,甚至采取“学历至上”主义,不管是在学校甚至职场的竞争都相当激烈,学生们普遍会学习各种才艺,中学情况更是严重,每天睡觉时间都不到 3 小时。
其实 IQ 除了遗传外,环境因素影响更大,不过因各国教育体制与测量智商的方式都不相同,因此所谓的“最聪明”也很难量化,不过这项调查也能显示出亚洲人的教育的确是较容易教出“高智商孩子”。然而世界上许多诺贝尔奖得主、杰出科学家、百大企业家等多数仍是欧洲人和美国人等西方人,也应证了特曼实验的智力并不与成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智力 vs 教育[编辑]
教育被认为是智力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此小节将探讨其对于智力的真实影响为何。 许多研究及著作支持学生智力和其在学校的成绩表现呈现正相关[18][19][20],然而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对学校成绩而言智力是一个强力的预测指标[21],而且在越复杂的环境中,智力扮演的角色也越重要。著名的弗林效应(Flynn Effect)提出人类智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高,而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便是 20 世纪教育的普及[22]。整体来说,教育提升总体平均的智力表现,但不代表所有个体的智力都有所提升,因此透过教育是否能增加智力仍然有争议。
另一方面,智力越高的人,所受的教育通常也会越多,因此在部分议题上的态度,和所受教育较相对少者有所不同。已有不少研究证明,相较于普罗大众,美国学术界中,自由派(liberal)或民主党(Democrat)的人比较多,而且在特定的议题上,例如同性恋、传统性别角色,其所持态度都比较开放[23]。在健康议题上亦是如此,智力常常被认为是能直接增加寿命的因素之一,因为智力较好和受过教育者往往能够了解更好地信息、因果关系和风险,也能控制、预测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为后果,对于健康相关的任务中,更有较高比例会运用他们的知识和见解。举例来说,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增加和艾滋病的盛行率呈现负相关,此趋势在 15 岁以上的女性族群中尤其明显(通常 0 到 14 岁感染艾滋病是透过遗传而非不安全性行为)。[24]
智力 vs 经济[编辑]
在本小节中,我们将重新检视 1994 年赫恩斯坦和莫里所著的畅销书“钟形曲线:美国社会中的智力与阶层结构”中所提到的问题,借由引用最新研究来探讨智力对于个人社经地位,以及整体社会经济的影响为何。 1994 年哈佛大学教授理察‧赫恩斯坦(Richard J. Herrnstein (1930~1994))和美国企业研究所(AEI)的学者查尔斯‧默里(Charles Murray)出版了一本著名的著作“钟形曲线:美国社会中的智力与阶层结构(The Bell Curve)”[25],强调智力对于个人社经地位有极大关联。
若将智力对于个人层级的影响提升到社会层面来思考,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 (1908~2006))于 1969 年首次提到智力资本概念,而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Thomas A.Stewart (1948~))在美国期刊财富上定义了智力资本的 “ H—S—C ” 结构。为了观察基于智力资本概念的经济模式,1996 年世界经合组织(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 OECD)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ies)的报告,该报告提出“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定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一般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然而,“知识经济”并非单纯智力或知识的聚集,而是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互相激荡的产物。
智力与个人社经地位差异[编辑]
智力与个人社经地位影响为正相关,但这两个变项是否为直接相关或绝对相关还有待证实。有许多的解释方式可以破除绝对的正相关,例如,有可能因为社经地位的高低差异导致空闲时间的不同等其他第三因素,在智力测验的“用心程度”上有所差异,进而影响智力的表现。
智力与整体社会经济[编辑]
《智商与国民财富》(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是一本有争议的2002年出版的书,作者为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理察·林恩(英语:Richard Lynn)和芬兰坦佩雷坦佩雷大学政治学名誉教授塔图·万哈宁(英语:Tatu Vanhanen)[26]。这本书认为,不同国家的收入(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表格里)与其国家的平均智商有关。作者解释道这种关联性显示智商不同国家的财富和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它不是这些不同的唯一决定因素。这本书中包括作者的对81个国家国民平均智力的估算,基于他们公开报告的统计。报告中包含他们的观察:智商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是每人0.82,并且在经济上从1950年到1990年的增长率是0.64。
《智商和全球不平等》(英语:IQ and Global Inequality)则是两位教授于2006年出版的续作[27]。此书回复了读者对《智商与国民财富》的批评,增添了国别智商测试数据,也更新了一些国家的测试数据。作者在此书中把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收入平等程度、高等教育入学率、出生时预期寿命、民主化程度五项指标归入“生活条件质量(Quality of Human Condition, QHC)”,认为平均智商和生活条件的品质密切相关。
Carl(2016)在 Intelligence 的研究[28]比较了英国 404 个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与智力的关联。首先区域平均 IQ 由“Understanding Society”在 2011 年至 2013 年进行的一项面对面调查,由多项测试项目包括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算数、语言流畅度等组成的认知能力评估。再根据英国政府统计部门的资料,得到社会经济变数。比较两者关联,发现有以下关系:
- 地区平均 IQ 直方图,约成正态分布。 Noah (2016)
- 社会经济与 IQ 关系图,Noah (2016)
- 社会经济与 IQ 呈现正相关。Carl(2015)的研究[29]同样针对英国区域差异与 IQ 的关系也有类似的发现。
- Hafer(2015)的论文[30][20]可以很好的承接本小节与上一小节想讨论的问题。 Hafer 由其他研究论文归纳出两个心得:
- 微观:IQ 较高的个人倾向有更多的储蓄。
- 宏观:平均 IQ 较高的国家国库拥有更多存款。
接着他做出一项假设:这些平均较高的国家是否基于较多存款而也有较好的经济发展?透过大量的取样并用多种研究方法衡量经济发展,仍发现结论与先前相仿,IQ 对经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
2017 年的研究延伸早些年 IQ 和国家总体经济显著正相关的研究,研究者使用了新的社会福利指数来探讨,发现 IQ 在统计上和社会福利显著(5%或是更高)相关,并且是用来判断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的经济上的指标。平均而言,一个国家的 IQ 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关的社会福利成长会增加四个百分点。这个研究也支持了 IQ 是重要的国家间经济活动与福利指标的论点。
智力 vs 成就[编辑]
此小节将介绍智力与成就的相关性,并介绍研究此议题的单位:特曼资优研究。 特曼资优研究为Lewis Terman从 1921 年开始并延续至今的探讨追踪天才的研究,直至最后一名参与者退出或去世才会终止研究。为目前世界上现存持续时间最长的追踪研究。
研究流程[编辑]
特曼在加利福尼亚的公立学校,以“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国民智力测验”、“陆军甲种测验”选出了 1444 个资优儿童。随着时间延续,参与人数也渐渐增加,到了 1928 年,研究对象增加到 1528 人(其中男生 856 人,女生 672 人)研究对象出生于 1900 年至 1925 年间,生活在加利福尼亚,90%为白人,大部分来自中上阶层。最后当研究成果出来时,人数已到达 250000 人,其中有 1470 名学生的智商在 140 至 200 之间,这些天才儿童被称为“特曼人”。此研究的资优儿童为层层筛选出来的,具体筛选过程为学校的老师首先从班级挑选出最聪明的一些学生,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试,测试成绩排在前面 10 %的学生进入下一轮的智力测试,下一轮测试成绩达到 130 以上的学生接着进行第三轮测试。最后,特曼根据最终测试的结果挑选出在这 250000 人中最聪明最厉害的学生,并且从疾病、心理状态、职场表现到婚姻等等完整的纪录,并观察、分析他们的人生。
研究结果[编辑]
研究原目的是为了推翻资优儿童是病态的、不善交际、发展片面等刻板印象,所以特曼研究了儿受试者的家庭状况、学业进度、特殊才能、兴趣、玩耍、个性、种族和民族文化。研究结果发现,资优儿童相对同龄普通儿童没有额外的健康问题,除了近视率低于平均值,大多会有更多社交活动、适应能力良好,学习成绩更优秀,身高也高于平均值,然而他们的平均创造力却没有优于平常人。特曼的研究开启了资优研究的先河,做法至今广泛应用于资优教育。
特曼生前严谨规划了研究程序(在 1928 年、1936 年、1940 年、1945 年、1950 年、和 1955 年收集数据),这也使特曼的研究在他过世后得已继续、甚至支持别的研究,并由梅丽塔·奥登(Melita Oden)、罗伯特·理查森·希尔斯等人接手。那些资优儿童长大后,研究的面相演变为入伍服役、大学教育、婚姻状况、工作、退休、抚养后代和其他生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两项研究(哥伦比亚大学的罗宾·希尔斯和迈阿密大学的麦可·麦卡洛)利用了特曼实验的数据指出:60%的特曼人受到过“严格的”或“相当的”宗教训练,但是他们成年后都不如一般人那么信仰宗教。另外,特曼资优研究后续在职业方面有重要发现。一些特曼人在其职业领域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就,包括:高级法院的法官、政府官员、书籍学术文章出版人、商业家。著名人物则有:《我爱露西》的编剧杰丝·奥本海、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教育心理学家李·克隆巴赫、营养学家安塞尔·基斯等。但令特曼极度失望的是,他发现大部分特曼人最后只是“普通人”,甚至还有人住进精神病院,他们从事的领域包括:警察、海员、打字员、档案员等似乎没那么“超凡”的职业。但令人意外却有趣的是,他淘汰的那些儿童当中,诞生了两个诺贝尔奖得主,而“特曼人”当中并无诺贝尔奖得主。所以结论是智力与成就不一定成正相关,甚至可说是相当遥远。
批评[编辑]
此研究最广为批评的一点为样本没有广泛代表性。且特曼干涉了研究对象的生活,为他们求职和入学写推荐信。社会学家皮特林·索罗金在其著作《现代社会学及其相关科学中的流行与怪诞》(Fads and foibles in modern sociology and related sciences)(p. 70-76)对这项研究予以批评,认为特曼选取的高智商儿童,与随机选的同样家庭背景出身的儿童,表现几乎没有不同。这项研究也具有难以去除时代影响的缺点,例如因为大萧条及二战而未能进入大学等。但尽管有这些缺点,该研究的数据还是经常用于相关研究,因为除此以外没有如此长时间追踪的样本数据。
智力 vs 情境[编辑]
情境主义者(contextualist)相信每个文化有其自己独特的智力观点,以满足两个目的 :
- 界定行为适应的本质
- 解释为何某些人在相同的作业中表现得比其他人好。
情境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智力如何与情境互动。 Michael Cole 与其同事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跨文化智力研究:研究者请非洲的 Kpelle 人将字汇分类 (如分类水果或蔬菜名)。在西方文化中,较聪明的人一般会依物件的等级做分类,再依其属性区分层次。如果以此法来分类水果与蔬菜,人们会将不同种类的水果名称放在一起,并标示为“水果”,而蔬菜的部分也是同理;较不聪明的人则会以功能来分类,像是物品的使用方式。若是以此法来分类,人们会将“水果”与“吃”分在一起,因为我们吃水果。Kpelle 人是以物品的功能来分类词汇,尽管研究者尝试了各种方法促使他们以等级来分类词汇,但都无效。最后当实验者要求一位 Kpelle 人以较不聪明的方式分类时,他马上毫无困难地分类出词汇。在西方,人们学习到如何站在测验内容的角度进行思考,然而 Kpelle 人没有经历过西方教育,也没有曝露在西方的测验环境,不过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西方成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方式其实相同,并非以测验中所需的认知能力来处理。 Kpelle 人的例子挑战了西方的智力观。
结论[编辑]
要做出一个完全文化公平(culture-fair)的测验几乎是不可能的。文化公平的测验,是指测验内容对每一位来自不同文化的受试者而言,都是适当且公平的,如果受测验者来自不同的文化,对智力有不同定义,则几乎无法找出公平的测验题目。例如,美国人通常对反应迅速有正面的评价,但其他文化可能更偏好谨慎、深思熟虑的决策模式,反而认为匆促的决定是不明智的。
有些心理学家批评情境取向观点没有将“情境”做清楚的定义,而且也没有具体说明情境如何影响智力。智力的内部取向观点也许过于强调脑袋中发生的事情,而情境取向观点则对心智中所发生的描述得太少,因此一些理论家试图找出一个较完整的方式,来研究大脑内部与外部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 vs 脑袋大小[编辑]
- 19 世纪的颅相学家对此进行了多次阐述,即高额头(大脑较大)与智力之间的密切对应关系。但是,更大的大脑真的会让你更聪明?这题的答案是,“是的,有点。”
- 普遍的经验法则认为,动物体型越大,大脑就越大。毕竟,一个更大的生物就有更多的皮肤需要神经支配、有更多的肌肉需要控制,所以需要一个更大的大脑来掌控他的身体。因此,在研究大脑大小时,控制整体大小是有意义的。透过这个衡量标准,人类的大脑相对身体质量约为 2%,那么大型哺乳动物——大象、海豚和鲸鱼呢?他们的脑远远大过人脑,对于一些鲸鱼来说,甚至可以高达 10 公斤。不过,考虑到他们的体重,从雄性非洲象(7,000 公斤)到蓝鲸(180,000 公斤),它们的大脑与身体的比例不到1%。以比例来看,相对于人的大小,人脑比这些生物的大脑要大上许多──可惜人类无法以此自鸣得意,因为类似鼹鼠的哺乳动物,他们的大脑约占全身质量的 10%。
- 那么,我们和史前人类比起来又如何呢?,穴居人“尼安德塔人”的颅骨容量比现代人类大150 至 200 立方厘米。然而,尽管拥有更大的大脑,尼安德塔人仍在 35,000 到 40,000 年前就灭绝了。
- 实际上,平均而言,更大的大脑与更高的智力有关;皮层的顶叶、颞叶和额叶区域以及这些区域的厚度与智力也有相关,但同样也只是适度相关。因此,大脑大是否会导致高智商,或者两者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仍然未知。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在新皮质(neocortex)中的神经细胞,比地球上任何其他物种(如类人猿,鲸鱼、海豚和大象的额叶皮层)都来的多,无论他们的大脑有多大。
- 也许区分智力的不是大脑的大小、相对大脑大小或神经元的绝对数量,而是我们的神经回路变得更加精简、新陈代谢效率提高,以及突触连结变的更加复杂,让我们能拥有更优秀的智力。
- 总的来说,或许正如达尔文所推测的那样,智力高低很可能是许多不同因素的组合,并且在逐渐的进化过程中,这些组合使我们与其他物种区分开来。我们是独一无二的,其他物种亦是如此,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应对方式。
脑的演化 - 逐渐变小的人脑
- 事实上,每个有现代人类祖先居住的大陆的骨骼证据皆指出,我们的大脑在过去1万到2万年中确实变小不少。直观的猜测是,大脑尺寸缩小是体型减小的副产物,或是自我驯化或转向农业饮食的结果(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的饮食多需要大量咀嚼,如马类、野兔、驯鹿以及狐狸,因此需要较大的头颅;而随着时间的演近,人类的食物变的简单易食,因此头颅逐渐缩小)。以下提供不同的猜测与简介:
- 气候变迁假说
- 科学家发现,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后的1万年内地球上的温暖气候条件,可能是导致人脑尺寸变小的原因之一,因为较冷的条件有利于体积较大的物体更好地保存热量;随着现代人类已经适应了温暖的温度,我们的生活方式通常也变得对体力要求降低,这总体上有助于减轻体重。
- 高耗能组织假说(The Expensive-Tissue Hypothesis)
- 尺寸缩小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高耗能组织假说中提到,大脑的能量非常昂贵,除非有必要,否则不会保持更大的尺寸。更新世时期,大脑的扩张源自于社会挑战、生态压力,以及饮食的品质和多样性;一旦他们受益于增强的群体认知能力与更高的文化智力,又可以借由反馈回路来加速大脑扩张。不过到了全新世,人类的大脑尺寸开始逐渐缩小,情况与驯养动物的相似──这说明了人类可能是透过故意从繁殖种群中移除高度攻击性的个体,来进行自我驯化。
- 神经能量成本假说
- 威斯康辛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人类学家,霍克斯(John Hawks)则表示,脑容量缩小代表我们越来越聪明;因为大脑事实上消耗了我们20%的总能量,因此脑容量越大也就消耗更多能量,也需要更多时间发展。霍克斯指出,2万年前至1万年前的人口激增促使了这项不寻常现象的产生,人类的脑袋变的更精简化且有效率。
- 集体智慧假说
- 如果智力是社会而不是个人的属性,则脑容量的减小可能不会损害认知能力。Galton(1907)首先描述了人类群体决策的准确性,可能超过任何单个群体成员的准确性。如果大脑的生产、维护和运营成本在代谢上很重要,那么集体智慧便可以减少对神经组织的能量需求,以支持个人的认知能力。
-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群体逐渐扩大、社交互动变得更频繁、社交网络也随之复杂化。社会文化复杂性的上升,并不是因为特定的个体变得更加聪明和文化熟练,而是因为人类的相互联系不断增长,不断交流的群体才有了集体智慧的出现。虽然动态且极其复杂的社会环境的互动导致对大脑的需求增加,社交网络规模和大脑的代谢需求的反馈回路之间,却可能存在相互限制的情况。如果群体决策产生的适应性群体反应,超过了个体决策的认知准确性和速度,并产生了有益的后果,那么人类大脑的大小便很可能因此减小,以节省代谢成本。
智力 vs 年龄[编辑]
本小节将探讨智力和年龄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论上一个人所学习、接触到的事物也会增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力也应该会随着时间提升。系爱丁堡大学的一群想要知道年龄与智力关心理学家在1932年开始了一场Lothian birth-cohort study的实验。
实验方式[编辑]
他们找到了大量11岁受试者并对他们进行Morray House Test(MHT,智力测验的一种),尔后在1999年找到了数名受试者年龄分布在11到79岁的受试者再次进行MHT,其中79岁的550人皆是1932年做过MHT测验的人,并且每隔2-3年就重新做一次智力测验,总共进行了四波实验,最后一次是在受试者平均年龄90岁时,目的是为了寻找年龄与认知、智力的关联,和智力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编辑]
在剩余的129实验对象中(有些退出、失联、死亡)有106人是同时拥有儿时MHT智力测验成绩和第四波实验测验成绩的的,而90岁的成绩明显比11岁时的成绩更好,不过90岁时的成绩相较于79岁到87岁之间的成绩却分布的更加平均,分数也较低。
研究结果显示幼时的智力与年老时的智力有极强的关联性,而这也证明了智力是一项极为稳定的特质[31]不过结果也显示,79岁到87岁之间,智力的变动与幼年的智力无关,幼时拥有较高的智力并不代表在年老时不会衰退。
学者综合症[编辑]
简介[编辑]
学者综合症(Savant syndrome),又称专家综合症,是指人在某高度专门化的特定领域有超出常人的表现,但却广泛地在其他方面有明显的心智障碍的现象。突出表现有多种不同形式,包括演奏乐器、绘画、记忆、心算、日历运算能力等。[32]根据统计,高达 75%的学者综合症患者都有自闭相关症状。这项统计虽然显示出学者综合症与自闭症的高度相关,但仍不能推断两者有绝对的关系。学者综合症的相关症状并未正式纳入精神疾病的诊断,因为这些症状多半可被归类为其他疾病。统计指出,男性罹患学者综合症的几率高出女性4~6倍,除了是因为自闭症患者也都以男性居多外,有说法提出男性胎儿若体内循环的睾固酮(Testosterone)过高,可能会产生毒性,对大脑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成因[编辑]
一部分患者是天生的,即在成年前就表现出学者综合症的天赋,这样的患者通常伴随着另一项“平常”能力的失去,且一部分患者会在成年后失去他们过人的天赋;另一部分患者则是经过创伤,特别是脑伤或罹患脑部疾病,天赋才突然被激发。更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学者综合症是因为大脑某些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减弱,伴随着某些脑区的神经元活动增强所致。它涉及了脑伤(通常是左半脑受伤,跟米勒的额颞叶失智案例类似)后的三种阶段:
- “动员”,也就是未受伤的脑区(通常是右半脑)的神经元活动增强;
- 透过“重组”来巩固先前不存在的新的神经连结;
- 最后,新连结的脑区活动增强,并“释放”潜藏的天赋能力[33]。
- 另一派学者认为,大脑在 25 岁前都一直在发育。在十多岁时没有用到的大脑回路,在之后将永远失去效用。青春期的情绪变化和青少年不断发展的大脑相关,他必须建立或者关闭正在增加的神经回路。首先人体会生成过多的脑细胞和神经连接,因为颅腔中有足够的空间,还有足够多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素。过量的生成后,第二步是竞争性淘汰,它们为生存而战,有时候,这被称为“神经达尔文主义”:脑细胞和神经连接的适者生存。对于那些学者综合症患者,在过量生成之后可能是与众不同的连接保留下来,于是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技能,但代价是可能会失去社交、语言能力等相关的连接。另外,也有学者主张人人皆有“专家”般的能力,但大多数人因为使用高科技环境所倚重的抽象思考和推理能力,而抑制了“专家”般的能力[34]。也就是说,可能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专家的能力,但不够明显,或是因为环境影响甚巨,而被其他因素掩盖。
- 另外根据最近澳大利亚雪梨大学心智中心科学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神经变化可能就是获得“学者能力”的原因。实验中,让受试者接受跨颅直流电刺激(tDCS),以在其身上诱发出类似的“学者能力”,最后要求实验组与对照组解开一道困难的“九点谜”(Nine-dot puzzle)。研究结果发现,在接受 tDCS 刺激前,没有人找到解法,而其中 29 名受试者接受了“假刺激”(电极没有放电,以测试是否存在安慰剂效应)之后,也仍然找不到解法。然而,真正接受 tDCS 刺激的受试者,约有 40%(33 名中有 14 名)成功提出答案[35]。
特征[编辑]
- 记忆
- 按照过去头脑中曾经见过的景象,创造世界的模式,这称为“意象”,人类往往通过意象看世界,把问题简单化。如果生活中只有少许变化,人类会为了提升脑部效率而自动忽略。相对地,学者综合症患者没有这些模式,他们看世界的模式不同于一般人:普遍人通常依赖认知记忆(又称为语意记忆),它非常宽泛但不深入,因此人会忘记非常多事物;学者综合症患者则运用习惯记忆(又称为程序记忆),其往往局限在狭小的领域内,但非常专精深入,几乎是没有极限的。
- 专家利用核磁共振,比较数学天才吕迪格与一般人在进行数学计算时,大脑活跃区域有何不同。他们发现,吕迪格在做简单运算时,大脑活跃区域与一般人几乎相同;不过在进行更高阶的运算时,吕迪格的大脑激活了一般人已经弃用的区域,这部分通常与数学无关,但是他利用这部分储存了至少 25 万个中间数据,以便在进行复杂计算时取用。这部分通常与面部辨认有关,人类一开始就是面部辨认的专家,所以如果我们发展了特殊技能,此特定区域便会被激活,并用以储存专门的知识。
- 为了应对时刻变化的路况,人们学会了换档、刹车、机械地转方向盘,这样开车的时候就不会出错,此情况下的大脑是在无意识记忆的层面上工作,这时思维顺畅,运转迅速,尽管死板,但不会出现问题。神经生物学家认为,学者综合症患者也运用此记忆区来处理事实性知识。此外,一种理论认为,许多学者综合症患者的大脑皮层,和皮层下边缘系统之间的复杂回路有缺陷,而我们的选择性感知和事实记忆通常由这些回路控制。
- 创造力
- 创造力,主要是大脑前部神经元网络的一种功能,这些网络强烈依赖一种名为多巴胺(Dopamine)的兴奋剂。前额皮质网络中的多巴胺浓度越高,人的创造力就越强。因为此网络能调用我们的长期记忆,而这部分记忆位于大脑的后部,所以先前毫不相关的思想或意念,现在受刺激下集合在一起,造成此时想到的主意是先前不曾想到的。
- 有专家认为,学者综合症患者忽略信息过滤的机制,是形成非凡创造力的关键。
- 科学家研究爱因斯坦大脑时发现,额外的脑细胞使他拥有更强大的数字处理能力,也是他有如此的创造力之原因之一。爱因斯坦曾说他自己总是保持着童心,他总是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此他总是能看清细节。
影响[编辑]
学者综合症(Savant syndrome)的研究结果,促使心理学者重新审视智力理论,尤其是 G 因素和特定能力理论、一般智能和模组智能的论战。加德纳就认为学者综合症的出现,说明了智力是由多种能力组成的,但是学者综合症的特殊表现受限于一般智能的研究,隐含着特殊能力与一般智能的并存(Gardner, 1983)。因此,这两种智能如何互相影响,进而展现出人类多元复杂的智力表现,是智力理论研究未来必须回答的问题。
成因 | 大脑某些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减弱,某些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增强 |
记忆 | 狭小且深入 |
创造力 | 高,忽略信息过滤机制 |
学者综合症的治疗[编辑]
学者综合症本身并不算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因为大脑受损,而产生的表现状态,因此就如同自闭症(Autism)和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一样,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克服学者综合症所带来的障碍,而非将该症状“治愈”。对于学者综合症的治疗方式,曾有两派说法,一派学者认为不应该加强患者所拥有的杰出技能,才能让患者回归正常;另一派学者则建议,患者本身所拥有的杰出能力可以作为其与他人沟通的桥梁,透过专业的治疗,在训练和发挥患者的“特长”时,也增进了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并同时学习如何独立过日常生活。 举例来说,一位学者综合症患者在接受加强语言的训练并且正常上学之后,便丢失了原有的艺术技能。虽然这只是一项个案,但是我们仍可以发现,如果想强化其他领域,并且试图让其进入一般人的教学环境,可能导致一种“权衡现象”,即为了加强其他弱势领域,使得原本的擅长领域也跟着变弱,从这点看来,加强学者综合症患者的擅长技能,并且接受特殊教育,可能会是较为有效的帮助。
学者综合症的著名个案[编辑]
学者综合症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
- 记忆力 (Memory)
- 金·匹克(Kim Peek, 1951 年 11 月 11 日-2009 年 12 月 19 日):生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为美国电影《雨人》(Rain Man)的原型。金·匹克出生时因巨头畸形,导致小脑受损、胼胝体发育不完全,但脑部的异常却带给他数字计算和记忆力方面的超凡天赋。金能够记得他出生后 16 至 20 个月的事情,也能背诵上 12000 本书,且每页只需要约 10 秒钟,便可以将读到的东西清楚地记下来,而书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包含历史、文学、地理、数字、体育、音乐和年代。在心理学测验中,匹克的智商低于平均值,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测试中他的测试值却远高于一般人。然而,这些脑伤也导致了其严重自闭症的认知和行为障碍,且因为小脑的损伤影响了运动协调、精确度和准确的时机控制,他不仅在系扣子等细微动作上有障碍,他四岁时才会走路,且一生为止都是横向走路的。
- 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学者综合症的技能有许多是很冷门的项目或是较为琐碎的技巧,例如:熟记门牌号码或是辨识机器马达的声音等。
- 音乐能力 (Music)
- 莱斯理·兰姆克:是一位脑性麻痹兼重度智能障碍的盲人,没学过钢琴。他在 14 年那年,第一次听到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过了几个小时他就能将曲子流畅无物的弹奏出来。他能演奏及演唱的曲子多达数千首;也能即兴演奏及创作乐曲。
- Tony DeBlois:失明,但能记住大约 8000 首乐曲。
- Derek Paravicini:失明,但 9 岁就举办首次音乐会。
- 语言能力(Language)
- Christopher Taylor:是个自闭症患者,在出生后六周时大脑即受损,但同时开始展露过人的语言学习能力。他三岁就能读法文书,并靠读外文书自学语言,总共会 20 多种不同语言。
- 算数能力 (Arithmetic)
- Thomas Fuller:他在1710年时生于非洲,是个重度的心智障碍者,不过自从他在童年时代学会数数到100后,就开始展现他惊人的计算能力。有人曾出了三题计算题对Fuller进行测试,第一题是“一年半总共有多少秒?”他只花了两分钟就算出答案是47,304,000秒;第二题是“有一个人活了70岁17天又12小时,他活了几秒?”Fuller一样只花了90秒就算出答案是2,210,500,800秒,而且把闰年也算进去了;第三题是“假如有一个农夫养了6条母猪,第一年各生了6头小猪,如果接下来8年都按照这样的比例生小猪的话,这个农夫会有多少头猪?”Fuller只花了10分钟依然正确的算出答案是34,588,806头。Fuller终其一生都不会写字,但在计算方面的能力,却是让所有人望尘莫及。
- 丹尼尔·谭米特:在其自传《星期三是蓝色的》中,提及自己惊人的计算能力(利用特有的图形法)及背诵圆周率至小数点后第 22514 位。
- 视觉艺术能力 (Art)
- 克雷蒙:克雷蒙在婴儿时期学习能力极佳,但大约三岁时因为意外摔落,导致脑部受到严重的创伤,造成认知发展急遽减缓,以及严重的智能损害,包括词汇和语言方面的障碍。然而,他开始发展出超凡的雕塑天赋,只需要看一眼杂志上马的照片后,就能在半小时内雕塑出栩栩如生、包含肌肉和肌腱等细节的立体马儿。
- 山本吉彦(Yoshihiko Yamamoto):山本吉彦是一名重度智能障碍的水脑症儿童,同时有严重的听力损失和语言障碍。被安置在启聪学校的他,学校里的老师曾试图想办法帮他提升语言能力但都未果。后来老师开始鼓励他用画图的方法来和人沟通,结果反而激发了他的潜能,他的绘画作品受到大家的注意与肯定,也在许多比赛中获奖(Morishima, 1974)。
- 日历运算(Calendrical calculations)
- 西瑞尔:十岁的某一天,西瑞尔被棒球击中后昏迷,当他从脑伤恢复后,发现自己有能力进行复杂的历法计算,并能够记得每一天大部分的生活细节,甚至当天的天气。
- 赫宁: 1985年,中国大陆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的神经生理室主任陈时兴,在上海虹口发现赫宁,他的智商虽然低于33,但是能够说出1975年到1989年间的日期、农历节气,也能不看手表就能正确地说出现在是几点几分,且误差值在五分钟之内
- 机械操作能力(Mechanical operation ability)
- Hoffman 和 Reevesy(1979)所描述的个案(姓名未透漏),可以修理各种电器用品,如时钟、洗碗机或是替电灯泡接电路。
- Phillips(1930)的个案也有类似的情形(姓名未透漏),这个个案有智力及语言障碍,到了11岁还在读小学二年级。但是他能在没有任何协助下竟然能够把自己的时钟拆掉,再组装成一台风车,他在机械方面的优异能力让人震惊。
- 其他能力(others)
- 有些学者有特殊的地理能力,能够阅读地图、记忆方位;也有少数的学者综合症是在肢体动作(如精准的罚球线投篮)、敏锐的感官知觉(如辨认各种味道)、或是巨大的语言记忆方面。一般人认为智能不足的人最不可能有的天赋在学者综合症身上都有可能出现。
延伸探讨[编辑]
為何學者症候群的患者,容易在智力測驗獲得低分?
- 学者综合症的患者,较容易在智力测验获得低分,使其测验结果的“智商低于平均值”。这是因为测验透过许多不同层面的认知能力来判断,患者很可能在计算能力、记忆能力、空间概念上获得杰出的分数,但是在其他领域的测验中错得一塌糊涂,且智力测验中所包含的口语能力,对于多有自闭症状的学者综合症患者们,往往是一大挑战。
生活应用[编辑]
目前“智力”在生活上主要应用于智力测验,透过实际数据量化人们的智慧,并作为生育、教育和就职等议题的参考基准。然而,要完整量化智力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并非易事,因为大脑中包含广泛的思考能力,且智力衡量混合著逻辑判断、思考讨论、抽象概念及复杂理解等诸多不同维度的能力,使其中仍存在大量争议。
特定商品能让婴儿变得更聪明吗[编辑]
市面上各种打着让婴儿变得更聪明的产品琳琅满目,从绘本、益智游戏、电玩、电脑软件到课程活动等等。这些产品或明示或暗示其有效性得到科学证据的支持,但这些产品真的有效吗?
一项研究将 117 位九到十八个月大的婴儿随机分派到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使用卖得最好的婴儿阅读媒体产品(含DVD、词汇、图片显卡、绘本)为期七个月的时间。此产品宣称每天使用,经过三到六个月,婴儿可学会阅读。研究者利用眼动技术和标准化工具测量婴儿阅读能力的发展,结果发现使用这些产品的婴儿(实验组)并没有学会阅读。有趣的是,他们的家长相信产品是有效的(Neuman et al., 2014)。其他研究也显示,成人与婴幼儿的对话,对婴儿语言的发展远超过被动地听录音故事或看电视。
也有研究证据显示父母某些作为更能有效培养孩子的能力,像是喂母乳、适当的睡眠与午休、有氧运动、有趣的游戏、多与孩子说话、给孩子家庭外的学习经验(如拜访友人、参观博物馆)、温暖的亲子关系、培养其自我调整能力(如自律、延宕满足、自我控制等),以及让孩子了解智力的可变性,甚至于胎儿时期播放古典乐。婴幼儿产品除了设计与使用上要能符合以上这些重要原则,其有效性也须经过严谨的实验加以检验。
幼儿智力测验:发现迟缓儿、给予协助[编辑]
智力测验创始于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比奈(Alfred Binet),与西蒙(Theodore Simon)一同创造了测量智力的方法,编成了《比奈-西蒙量表》(Binet-Simon Intelligence Scale),从此开启了现代智力测验运动。
幼儿智力测验的意义[编辑]
“智力”很难定义,但为了教育、科学研究或实际需求,专家们用“智力测验”将抽象的智能具体化、量化,其测所得的分数,就是所谓的智商或 IQ。但智力只代表部分学习能力,无法测量人类全部的能力。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的各项能力会逐步发展成熟,包括:语言表达、环境辨识、理解对话、情绪掌控等。为了了解孩子是否在发展上需要特别的协助,才有了幼儿心理、学习能力测验等的出现。
施行幼儿智力测验[编辑]
施行智力测验的机构多在大医院中的儿童评估中心,目前常用的是“魏氏幼儿智力测验”(适用三~七岁)和“魏氏儿童智力测验”(适用六~十七岁)。(连结至测验网页)
- 魏氏幼儿智力测验(Wechsler Preschool and Primary Scale of Intelligence, WPPSI):
作业量表测量儿童处理视觉讯息和操作、图形设计、物型配置等能力。语文量表评估孩子的字汇量、语文逻辑思考和理解、常识、算术能力。 - 魏氏儿童智力测验(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 WISC-III):
作业题材测验孩子对图画概念的了解、符号替代与寻找等能力。语文题材测验孩子的词汇、记忆广度、数字序列之记忆排列等。能力测验的同时,施测之专业人士会观察儿童的行为以补足、加强智商评估的准确性。例如:受测时的专心程度、听从指令的能力、情绪稳定度、挫折忍受力等,这些资讯可增强智力测验的准确度。
分数的解读[编辑]
以先前资料画出与受试者同年纪孩子智商之钟形曲线,以受试者之得分与常态分布进行比较:
分数 | 智商评价 |
---|---|
130 以上 | 非常优秀 |
129~120 | 优秀 |
119~110 | 中上 |
109~90 | 中等 |
89~90 | 中下 |
79~70 | 接近智能不足 |
69 以下 | 智能不足 |
平均孩子智商为 100,智商分数在正态分布的左端(70 以下)和右端(130 以上)最敏锐,对于智商在中间的孩子测验结果并不一定准确表现其智力程度。智商 130 以上和 70 以下的孩子各占总数之 2.27%,魏氏幼儿及儿童智力测验之结果对于这些儿童才最有意义。然而智商分数并不是绝对,得出的分数除了和孩子的资质相关外,也受到情绪稳定度或专注度等影响,也因此智力测验并非“一试定终生”。
智力于教育上的应用[编辑]
智力测验与成就测验[编辑]
智力测验的功能,着重于预测教育、训练及工作中可能的表现,多使用在教育或训练之前,且测验的多为一般性、较为广泛的能力。成就测验与智力测验施测的时间点与目的虽不尽相同,然测验的内容多具备语文、数理等测定项目,两者间难以明确区分。
由路君约教授研发的“学校能力测验(水平四)”,以过去学习成果的展现(成就测验功能),预测未来在学习工作上可能有的表现(智力测验功能)。主要施测对象为高中、高职、五专水平之学生。测验内容侧重直接测量在学校所学得的能力(school-learned abilities),包含了“语文类推测验”、“数学理解测验”、“空间关系测验”,摒除了常见的“抽象智力”、“抽象心理能力”或“高级心理能力”的测验。路教授认为执著于智力“数值上”的高低没有意义,不仅无法表现学习成就,也无法预测未来成就的高低,智商的概念应予以屏弃。
展望
智力测验,是用来发掘人们的优势及劣势能力,让我们更能发挥所长、填补弱势。在教育应用上,应是协助人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向,而不是成为“阶级划分”的工具。因此除了数值化以外,或许可以运用其他呈现方式,例如各人各项能力的相对优劣程度去评比,才能够扭转这种以总分数区分优劣的刻板印象。并且通识教育的概念若能普遍落实在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里,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上更加了解自己,选择更合适的发展与出路,才会有助于社会健康的发展。期盼台湾社会更重视多元发展,教育内容的设计着重多元智能的概念,方能给予莘莘学子更正确合适的学习方向、环境,打造多元人才。
嘉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编辑]
名称 | 能力 | 举例 |
---|---|---|
逻辑数学 | 逻辑思辨或数理方面的敏感力、处理一连串推理 | 科学家、工程师 |
语文 | 对文字的意义或语言的不同功能的敏感力 | 律师、作家、记者 |
音乐 | 产生和鉴赏节奏、音的高低及音色 | 歌手、作曲家 |
自然观察 | 对自然物体(如植物、动物)敏感、能透过感官做细微的区别 | 气象专家、天文学者 |
空间视觉 | 精确察觉视觉与空间、对最初的知觉能够予以转换 | 建筑师、摄影师 |
肢体动觉 | 善于控制自己身体运动、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 | 运动员、演员、医生 |
人际 | 敏锐辨别和反应出他人情绪、意图、动机和欲望,并做出适当反应 | 领导者、外交官、委员 |
内省 | 能察觉并区别自己情感变化,且能利用它们来引导自己的行为,以深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 | 心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旨在提醒教育家用多元的管道找出真正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只靠智力测验界定人类的能力。
Wallach Effect Otto Wallach是19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然而Wallach并非从小就对化学有兴趣。历经学习文学科、绘画艺术等领域的挫败,后来是Wallach的化学老师看中他一丝不苟的性格,认定他具备修读化学的必要条件后,Wallach才转向化学领域研读,这才发现原来他对化学领域有极高的才智。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Wallach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也许我们像过去的Wallach一样,被别人视为“蠢才”。但是当潜能被发掘后,你也许可以扭转命运,取得惊人的成就。这是Wallach Effect告诉我们的事: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才能。
聪明药[编辑]
聪明药,又被称为学习药物或记忆增强剂,是以学习为目的,能够提高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处方药。在美国大学生中使用“学习药物”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流行,许多学生在写一篇重要论文或准备参加重大考试的时候,会在没有处方的情况下使用学习药物。他们相信处方兴奋剂可以帮助他们集中注意力、保持清醒和提升学习效率,常见药物包含Adderall、Ritalin、Focalin 和 Concerta等。学者认为,虽然聪明药可能会暂时增加记忆力,增加对已完成工作、精力和动力的感知,但实际认知能力是保持不变的;就长期而言,必然会对健康产生不利的负面影响,例如睡眠剥夺、药物成瘾、头痛、头晕、失眠、口干、食欲不振、腹泻、中毒性精神病、焦虑、睡眠障碍和心脏问题,严重则会导致猝死。
台湾的食药署表示坊间最常误传为“聪明药”的是一种叫做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的药品,派醋甲酯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动症”。派醋甲酯(Methylphenidate)为医师处方用药,列为第三级管制药品加强管理,须经由医师详细诊断后开立管制药品专用处方笺,再由领受人凭身份证明签名领受。
动物的智力应用[编辑]
动物的智力[编辑]
智力的观念是由人类提出,而人类的智力也一直被认为是所有生物中最顶尖的。除了有各式各样针对人类的智力测试外,历史上一直有科学家尝试去测试动物的智力,证明它们的行为是有经过大脑判断而作出。甚至透过不同实验去分析和鉴定它们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估计不同动物的智力程度。
早在 1925 年,沃夫冈·科勒 ( Wolfgang Kohler,1887-1967 ) 便利用香蕉研究黑猩猩的智力。在实验中,将香蕉放在黑猩猩拿不到的地方,像是高处或笼子里。起初,猩猩只是坐在地上,经过一阵子后,它开始尝试用箱子、木棒等工具协助拿取香蕉,最后也成功拿到食物。经过一连串实验证明,黑猩猩具备思考解题的过程,也会“使用工具去达成目的”,这是动物界中较少见的能力。
不仅黑猩猩这种跟人类较相近的灵长类动物,被发现具有解题能力,鸟类亦曾经在类似实验中展示了智力。科学家(Bird & Emery,2009)曾找来四只秃鼻鸦,分别在它们面前放置大小不同的石头,以及一支装了半满的水的试管,而水面上飘浮着秃鼻鸦爱吃的小虫。由于试管太窄太深,秃鼻鸦的喙伸到一半便被卡住了,吃不到小虫。然而过了不久,秃鼻鸦开始将石头投进试管里,直至水位上升至它的喙能轻易伸进去的地方,再把小虫吃掉。经过几次反复的试验后,秃鼻鸦察觉到投下较大的石头会令水位升得更快,继而转投大石头。由此可见,秃鼻鸦同样具有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且能进一步强化学习。以上实验皆说明了,有些动物可能比我们预想的聪明得多,他们有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就如同人类一样,因此动物的智力绝对不容小觑。
政府优生政策[编辑]
- 社会达尔文主义:人类自己决定演化方向
-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要避免“不适”人群的过量繁殖以及“适应”人群的不足繁殖。他们不乐见社会福利和疯人院之类的社会机构允许“劣等”人生存并且让他们的增长水平超过了社会中的“优等”人,这样社会将被“劣等”人所充斥。因此,他们主张对于智力不足者应予以绝育,才不会使智障基因广泛流传于后世,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 优生染色体检查方法:
- 检测的方法分为“胚胎植入前遗传筛选”和“生殖细胞基因疗法”
- “胚胎植入前遗传筛选”配合试管婴儿使用,该技术能筛查胚胎的潜在疾病基因,将有问题的胚胎提早销毁,只留下无问题的,达成人口优生化。
- “生殖细胞基因疗法”分为两种:“种系基因治疗”和“体壁基因治疗”,是改变人体生殖细胞的方法,最有希望大幅改善遗传基因、同时也引起最大的争议。
- 其中,“种系基因治疗”是指生殖细胞基因依据功能被修改、整合进入基因组中,也就是在受精卵、精子或卵子插入新的基因,从而永久性改变后代基因遗传。这种方法对基因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的对抗非常有效。如果这些方法操作成功,确实可以用来控制人体身高、智力和胸围。但是,要是失败,意味遭到破坏的基因,也会传给所有后代。
- 检测的方法分为“胚胎植入前遗传筛选”和“生殖细胞基因疗法”
- 智力优生学历史与各国现况:
- 美国: 优生运动始于19世纪末。1907年3月9日,印第安纳州率先制定了绝育法,对惯犯、强奸犯、白痴、弱智等推行强制性绝育。之后内华达、华盛顿、艾奥瓦、康乃狄格、加利福尼亚、纽约等州相继制定了绝育法。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已有24个州制定了绝育法。
- 德国: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后,立即效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法,制定了《遗传病子孙防止法》,采取了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智力低下者、低能者而不限于弱智者采取绝育断种措施的做法。种族优生是纳粹主义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他们统治期间,这个领域变成德国医疗界的首要哲学,纳粹在一体化期间将之法律化和制度化,使医疗专业变成由纳粹指派领导的僵硬阶级组织。种族优生者是大屠杀,清洗欧洲犹太人、共产党员、吉普赛人、同性恋者、政治异议者、智障和精障者的关键角色。战后,这些行为普遍被痛斥为残酷、暴虐,且其背后的种族优越理念是非科学和伪科学。
- 日本: 1948年,制定《优生保护法》,简化申报程序。《优生保护法》不仅允许以优生为理由进行绝育,也允许以优生为理由进行堕胎。于2019年4月24日,日本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发表公开道歉声明,针对迫害超过1万多名男女的《优生保护法》,表示会“诚挚反省”,同时将拨款126亿日元给目前仍在世的受害者,每人可拿到320万日元,作为“救助金”(非赔偿金)。
- 南非: 1975年《堕胎绝育法》中规定“严重智力低下的妇女可以在国立医院进行绝育手术。”
- 中国:1988年11月23日,甘肃省通过了《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痴呆傻人生育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的优生立法。《规定》第1条指出其立法目的在于“提高人口素质,减轻社会及痴呆傻人家庭负担”;第3条明确规定:“禁止痴呆傻人生育……痴呆傻人必须施行绝育手术后方准结婚”;第5条规定:“对已经怀孕的痴呆傻妇女,必须施行中止妊娠和绝育手术”。
1990年1月13日,辽宁省通过了《辽宁省防止劣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根据《条例》第2条的规定,所谓防止劣生,“是指采取具体卫生保健措施,防止先天缺陷儿出生,生育健康的后代。”《条例》第1条指出其立法目的在于“促进民族兴旺,提高人口素质”;第8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有生育能力的,婚后禁止生育;其中患病一方必须在婚前施行绝育手术;有生育能力的已婚者,患病一方也必须施行绝育手术:(1)双方有重性精神病史的;(2)双方为中度痴呆傻或一方为重度痴呆傻的;(3)一方患有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马凡氏综合症、视网膜色素变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4)双方患有地方性克汀病的。”《条例》虽然于1995年11月25日被废止,但基本内容却为《辽宁省母婴保健条例》所继承。 - 英国: 根据《2005年精神健全法令》,保护法庭可以代替那些医学上被认为缺乏心智能力的人员做出决定。这些人群会被要求接受外科手术、人流、强制避孕、甚至终结生命。
- 澳大利亚: 出现关于智障女童手术的案例。北领地高等法院认为对先天智障女童玛里恩实施绝育手术符合玛里恩的最佳利益,法庭允许其父母作为玛里恩医疗决定的代理人,给玛里恩实施子宫和卵巢切除术。
- 比利时: 首都布鲁塞尔的政府慈善机构中,年龄在18-46岁智障女性中22.2%已经施行了绝育术,比整个比利时的女性绝育术的比例要高出7%。
书籍影音[编辑]
科普书籍[编辑]
- 智力测验的历史-决定天才或低能儿的合法
- 作者:史蒂芬‧穆达克(Tephen Murdoch)
- 译者:周春塘
- 出版社:博雅书屋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2009
- 出版日期:2009-9-22
- 简介:此书剖析智力研究的成果,也检讨其错误,强调别因为智力测验的结果来区分高下,断定一切。
- 附注:此书已绝版。
- 七田真如何激发幼儿智力与才能
- 作者:七田真
- 出版社:世茂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2000
- 出版日期:2014-05-02
- 简介:父母亲的教育与行为也会深深影响幼儿的发展,本书将幼儿出生到六岁以前,提供各个阶段刺激幼儿智力的方法。
- 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
- 作者:张小红
-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年代:2008
- 出版日期:2008-01-01
- 简介:本书以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智力资本的发展与管理。
- 论智力: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
- 作者:塞西(s J cecI)
-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年代(第一版):1996
- 出版日期:2009-3-1
- 简介:作者提出智力是一种复杂多资源的系统、并非由基因或者环境单独决定,而是交互作用的结果。
- 太聪明所以不幸福?
- 作者:让娜‧西奥-法金/译者:梅涛
- 出版社:远流
- 出版日期:2017-03-30
- 简介:以临床心理的视角说明如何处理因“资优”带来的种种困扰
- 异数:超凡与平凡的界线在哪里?
- 作者: 麦尔坎.葛拉威尔/译者: 廖月娟
- 出版社:时报出版
- 出版日期:2020/08/11
- 简介:以研究拥有杰出成就者的个案,来分析天赋、努力、机运、文化是如何一个人的成就。
网络影音[编辑]
- 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r Machine Learning)?
- 描述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学习过程以及与人类之间未来互动的可能。
- 内容概述:
- 人工智能已经有长达六十年的历史,当时一群电脑科技研究人员想试试看,机器是否能够像小孩一样,透过测试和修正错误去发展一套分析方法。人工智能可以自我修正,虽然是文字建构成的,但他们有想像力、创造力,另外,虽然它读取资料和语言产出都可以直接透过人类语言,不需要使用编程语言来跟他沟通;另一方面则是电脑学习,它们会记忆并随着时间渐渐变聪明,但不同于人类,他们不会有短期记忆遗忘、资讯量过大、睡眠剥夺、分心等等困扰。
- 人工智能透过经验累积来学习,分析数以万计的资料结论出一种算法则,再透过不断测试去验证这个算法对的正确性,渐渐就变聪明了;有些甚至模仿人类脑部的结构,帮助人类、机器去解决问题。世代都在想像人工智能未来的可能分歧、想像一个被机器复仇、混乱的社会,但更具有逻辑性的问题应该是,它会如何影响你的工作?若与人工智能合作,它能帮助我们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事。
- Controversy of Intelligence: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 23
- 发布者:CrashCourse 于 youtube
- 探讨是否有一种影响智力的 G 因素(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以及对于各式智力量化的测验和其衍生出的优生学进行道德反思。本片有中文字幕(YouTube 内建翻译)。
- 内容概要:
- G 因素:人完成任何一种作业的过程都是由 G 因素和 S 因素(特殊因素,Special Factor)共同决定的。例如,一个人完成算术推理测验作业是由 G 因素和 S 因素之一的 Sa 因素来实现的,完成言语测验作业是 G 因素和 S 因素之一的 Sb 因素来实现的。G 因素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虽然人们都有这种智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S 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一个人具有完成这种活动的 S 因素,不一定具备完成他种活动的 S 因素。G 因素是智力结构的基础和关键,它代表一般的心理能量,相当于生理能量,各种智力测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广泛的取样来求得 G 因素。
- 优生学:影片中简单的提到优生学起的起源。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将这一新的领域命名为优生学。优生学基于达尔文理论,因此许多优生学家担心药物和社会福利等现代制度会在人类中造成生物退化。为缓解生存竞争,现代社会允许“低等物种”繁殖。而优生学的目的却与这一退化趋势相反,因此人类能够促进进化过程。
- 智商测试:本影片叙述智力测验的发展历史,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在 1903 年发表了“智力实验研究”,1905 年受法国巴黎教育局委托,与西蒙(Simon)合作发明了一个测量智力的工具-‘比西量表’, 发展测验把一些需要特殊说明的学生区别开来。到了 1908 及 1911 年,他们对量表作了修正;至此,智力测验就在世界各国盛行起来。
- Research Methods - Chapter 03
-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 Research Methods - Chapter 03 - Inter-Rater Reliability and Internal Consistency
- What is Inter-Rater Reliability? :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 Face Validity
- Research summary - Construct validity
- Forms of Validity in Research and Statistics
- CRITICAL THINKING
电影[编辑]
- A.I. 人工智能(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上映年份:2001 年
- 导演:史蒂芬·史匹柏、史丹利·库柏力克
- 简介:本影片探讨 AI 是否能有感情?若是有的话他们跟真人的差别又在哪?
- 云端情人(Her)
- 上映年份:2013 年(美国)、2014 年(台湾、新加坡)
- 导演:史派克·琼斯
- 简介:本影片探讨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恋人的位置,以及情感是否能用编程语言写出。
- 人造意识(Ex Machina)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导演:亚力克斯·嘉兰
- 简介:本影片探讨人工智能会不会有好奇心与求生欲,会不会背叛创造她的人类呢?
- 天赋的礼物(Gifted)
- 上映年份:2017 年
- 导演:马克·伟柏
- 简介:主要在探讨让天才儿童跳过童年和朋友玩耍的阶段,直接接受专业训练真的是好事吗?这个社会是否太看重天才的头脑而忽略他们身为人的心情。
- 露西 (Lucy)
- 上映年份:2014 年(美国、台湾)
- 导演:卢贝松(Luc Besson)
- 简介:描述一名住在台湾的年轻女子露西,被迫帮黑帮王老大工作,成为运毒工具。但她某次无意中吸入大量的实验药物,反而强化了她的脑部功能,让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感知力,甚至没有疼痛感,这样的突变则引来张老大与帮派追杀,她借助神经科学家与巴黎警察帮忙,躲避帮派追杀。本影片探讨人脑智力的极限到底在哪,又能发展出什么功能?
- 雨人(Rain Man)
- 上映年份:1988 年
- 导演:巴瑞·莱文森
- 简介:本影片介绍了学者综合症,这些患者中,有些同时也患有自闭症,但他们天生就拥有优异的智能或艺术天赋。
- 全面进化(Transcendence)
- 上映年份:西元 2014 年
- 国家:美国、英国、中国 导演:瓦力.费思特
- 简介:以不久的未来为背景,叙述人工智能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正全力打造一种有意识的高端人工智能,它结合史上所有知识的智慧总和,还具有丰沛完整的人类情感。这种极具争议性的实验令他声名大噪,却也让反科技激进组织将他视为头号目标,企图不择手段阻止他的研究。探讨将意识传输至电脑中,使人类永生不死的科幻电影。
- 银翼杀手(Blade Runner)
- 上映年份:1982 年
- 导演:雷利·史考特
- 简介:此片主要是在探讨克隆人是否有人性与情感。
- 机器管家(Bicentennial Man)
- 上映年份:1999
- 导演:克里斯·哥伦布
- 简介:一个家事机器人与一家四代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并展现了人类对机器人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排斥到逐渐接纳,最后甚至成为精神支柱的过程。
- 机械公敌(I, Robot)
- 上映年份:2004 年
- 导演:亚历士·普罗亚斯
- 简介:在未来机器人普及的社会,一位因过去经历排斥机器人的警察受托调查怪异的自杀案件,并发现机器公司的人工智能阴谋,最终借由一名产生自我意识的机器人(桑尼)解开心结,而社会受事件影响重新检视人与机器人之互动伦理。此片旨在探讨具有人工智能的系统能否妥善的考虑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像是生命、自由、情感?
- 想飞的钢琴少年(Vitus)
- 上映年份:2006 年
- 导演:弗兰迪-M.米偌
- 简介:此片主要在探讨,高智商真的是天赋?还是阻碍人生的绊脚石?透过此片可以了解天才在生活上的诸多不便!
- 垫底辣妹(学年ビリのギャルが 1 年で偏差値を 40 上げて庆应大学に现役合格した话)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原作者:坪田信贵
- 导演:土井裕泰
- 简介:此片主要在讲述女主角智力不低,但却终日玩乐打扮疏忽课业。一次契机遇到了精通心理学的一对一补习班老师坪田,便开始了奋发向上的奋斗史。在家人及朋友的支持下,不知不觉中,这位曾经成绩垫底的小辣妹距离她的目标越来越近……
- 星星的孩子(Temple Grandi)
- 上映年份:2010 年
- 原作者:格兰丁的回忆录《在图画中出现和思考》所改编
- 导演:米克·杰克逊(Mick Jackson)
- 简介:此片主要在讲述一个自闭症的女生,由于行为呆滞刻板、无法用言语和别人正常交流,所以他一直被视为白痴,但他其实非常擅长图像记忆,在上大学他遇到了非常照顾和愿意栽培他的教授,于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彻底改变了人道对待牛牧场和屠宰场牲畜的做法。
- 天才无限家(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 上映年份:2015 年
- 原作者:劳勃·卡尼格尔所著书籍《天才无限家》所改编
- 导演:马修·布朗(Matthew Brown)
- 简介:叙述印度数学天才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传奇的一生。在印度马德拉斯成长,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进入剑桥大学,获得数学教授G·H·哈代的赏识,两人互相扶持,在数学界缔造许多成就。
-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 上映年份:1997 年
- 导演:葛斯·范桑(Gus Van Sant)
- 简介:此片是在讲述男主角是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担任清洁工,却在高等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的叛逆天才。之后在教授和朋友的帮助下,主角打开心房,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的故事。
游戏[编辑]
- 底特律:变人(Detroit: Become Human)
- 发行商:Quantic Dream
- 发行日期:2018 年 5 月 25 日
- 简介:人工智能一向是娱乐文化中的其中一个重要分支。这款游戏讲述的是未来仿生机器人普遍成为社会劳动力后,三名“机器人”在觉醒独立意识后的行动及不同的行动会导致的结果。游戏整体由庞大的选择向剧情,与多样人物线感情培养系统组成,玩家所做的剧情选择、人物好感度均会影响游戏进行。三名机器人分别属于“机器人公司(以及政府警方)”、“民用”及“革命军”阵营,三者的行动会互相影响,导致最终会出现数量众多的结局分支。虽然表面上只是剧情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但实际上探讨的是人类对于人工智能应该采取的态度、道德论理上的考量,以及为玩家呈现未来机器人普及下的社会可能性。
电视系列剧[编辑]
- 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
- 发行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 发行日期:2007 年 9 月 24 日至今
- 简介:这是一部故事背景发生于美国加州,描述三位加州理工学院天才和一位麻省理工学院高智商工程师,日常生活相处时发生的各个趣事。
- 少年谢尔顿(Young Sheldon)
- 发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
- 发行日期:2017 年 9 月 25 日至今
- 简介:这个电视系列剧是上述的《生活大爆炸》衍生的番外前传,主要讲述童年时期的谢尔顿·库珀跟家人一同在得克萨斯州生活的故事。因为少年谢尔顿智力过人,从小的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总会发生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趣事,屏幕外的观众除了能够一窥谢尔顿成长的故事外,也能更了解高智商孩子生活在“一般”社会里的艰辛。
- 黑镜(Black Mirror)
- 发行商:Channel 4&Netflix
- 发行日期:2011 年 12 月 4 日至今
- 简介:查理·布鲁克制作和编剧的一部独立单元剧,议题皆在讨论科技与人性之间复杂的关系。布鲁克曾言,本剧的内容和结构是“每集都有不同的演员、不同的背景,甚至一个不同的现实。但都是关于我们当今的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如果人们一直干蠢事,十分钟之后一切就会变成剧中的模样。”
- 西方极乐园(Westworld)
- 发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 发行日期:2016 年 10 月 2 日至今
- 简介:故事背景设定在未来,一座充满了模拟真人的机器人的成人主题公园,真人游客们在这里得以尽情放纵暴力与性欲,享受杀戮与性带来的生理、心理上的欢愉,然而于此同时,有部分的机器人已自我觉醒,想摆脱乐园对自己的控制,甚至计划反扑人类,双方的故事就此展开。
- 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
- 发行商:Warner Bros. Television
- 发行日期:2011 年 9 月 22 日至 2016 年 6 月 21 日
- 简介:故事主角为一位亿万富翁,他运用超级电脑以及大数据分析,替政府开发出一套能够预防犯罪的监视系统与 AI 的使用,但在政府运用不当后,主角决定挺身而出,以自己的财富与力量来拯救可能的被害人们。本剧跳脱过去探讨是否该发展 AI 的争辩与说教,而是聚焦在人们应该如何面对智慧AI下的生活 。
- 天蝎行动(Scorpion)
- 发行商:CBS Television Distribution
- 发行时间:2014 年 9 月 22 日-2018 年 4 月 16 日
- 简介:《天蝎》是由真人灵感改编的美国电视连续剧,智商 197 的电脑天才华特·欧布莱恩招募了另外三名各有擅长领域的天才开设了‘天蝎公司’(Scorpion Company),但公司营运却陷入困境,后来应美国国土安全局探员凯柏·加洛之邀成为新智库,帮助美国政府应付各种高科技高智慧犯罪和防止恐怖攻击,因为天才们和一般人的思考逻辑非常不同,为了天蝎团队能无碍的和一般人沟通,华特·欧布莱恩邀请了佩姬·迪宁加入团队,同时也帮助她更加了解自己的天才儿子拉尔夫。
动画[编辑]
- 大英雄天团(英语:Big Hero 6)
- 导演:唐·霍尔、克里斯‧威廉斯
- 上映日期:2014 年
- 简介:原本只是医疗用机器人的杯面,经由天才少年阿广的设计,升级为可以飞翔、打斗的超级机器人,为现代人展示了未来机器人的无限可能,并展示机器人与人类的相处情谊。
- 瓦力(英语:WALL-E)
- 导演:安德鲁·史丹顿
- 上映日期:2008 年
- 简介:未来机器人可能会拥有自我意识,并提醒现代人应该在科技开发之余正视环保,否则地球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一片荒芜。
参考资料[编辑]
专书[编辑]
- 塞西(1996)。论智力:智力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1764947。
- 王震武、林文瑛、林烘煜、张郁雯、陈学志(2008)。心理学(第二版)。台北市:学富文化。ISBN 9789866624094。
- 张小红(2008)。智力资本及其管理研究。北京市: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 9787802334649。
- Stephen Murdoch(2009)。智力测验的历史──决定“天才”或“低能儿”的合法刽子手(周春塘译)。台北市:博雅书屋。ISBN 9789866614361。
- Susan Nolen-Hoeksema, Barbara L. Fredrickson, Geoffrey R. Loftus and Christel Lutz(2010)。心理学导论(二版)(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等译)。台北市:双叶书廊。ISBN 9789866637865。
- 七田真(2014)。七田真如何激发幼儿智力与才能(王蕴洁译)。台北:世茂。ISBN 9789865779337。
- 程千芳、游一龙(2015)。普通心理学(2 版)。台北市:华杏出版社。ISBN 9789861943770。
- 陈皎眉、林宜旻、徐富珍、孙旻𬀩、张满玲(2015)。心理学(2 版)。台北市:双叶书廊。ISBN 9789865668259。
期刊[编辑]
- León, F. R., & Burga-León, A. (2015). How geography influences complex cognitive ability. Intelligence, 50, 221–227.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4.011
- Reilly, D., Neumann, D. L. & Andrews, G. (2016) Sex and sex-role differences in specific cognitive abilities. Intelligence 54 147-158 doi:10.1 016/j.intell.2015.12.00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5001701
- Lv, Z. & Ting Xu, T. (2016). Does intelligence affect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Evidence from a cross-country analysis. Intelligence 55, 86-89.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368
- Carl,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local authorities of the UK.Intelligence 55, 90-94. doi: 10.1016/j.intell.2016.02.00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411
- Webster, G. D. & Duffy, R. D. Duffy (2016) Losing faith in the intelligence–religiosity link: New evidence for a decline effect, spatial dependence, and mediation by education and life quality. Intelligence 55, 15-27.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000027
- Grigoriev, A., Lapteva, E. & Lynn, R. (2016)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telligence, infant mortality, stature and fertility in European Russia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ntelligence 55, 34-37.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150
- Frenken, H., Papageorgiou, K. A., Tikhomirova, T., Malykh, S., Tosto, M. G. & Kovas, Y. (2016) Siblings’ sex is linked to mental rotation performance in males but not females. Intelligence 55, 38-43. doi: 10.1016/j.intell.2016.01.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174
- Zagorsky, J. L. (2007) Do you have to be smart to be rich? The impact of IQ on wealth, income and financial distress. Intelligence 35(5), 489-501. doi: 10.1016/j.intell.2007.02.00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07000219
- Hafer, R.W. (2016)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IQ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55, 7-13. doi: 10.1016/j.intell.2015.12.008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5001877
- Coyle, T. R. (2016). Ability tilt for whites and blacks: Support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nvestment theories. Intelligence, 56, 28-34. doi: 10.1016/j.intell.2016.02.00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6300447
- Irwing, P. & Lynn, R. (2006) The Relation Between Childhood IQ and Income in Middle Age. The Journal of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udies 31(2) 191-196.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683.1926&rep=rep1&type=pdf
- 卢雪梅(1988)。智力结构模式与其应用。特殊教育季刊,(28),8-14。 https://special.moe.gov.tw/periodical-info.php?guid=BF41000F-ABD2-4834-AC98-1A12816528B6&paid=1005&_g=59AD1B00-FD5F-42FF-BF27-F886501633D3&_p=38&token=
- 陈李绸、林清山(1991)。多重智力理论模式的验证与应用。教育心理学报,(24),31-66。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A4%9A%E9%87%8D%E6%99%BA%E5%8A%9B%E7%90%86%E8%AB%96%E6%A8%A1%E5%BC%8F%E7%9A%84%E9%A9%97%E8%AD%89%E8%88%87%E6%87%89%E7%94%A8
- 卢钦铭(1993)。城市与乡村国中生智力测验的结果。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育心理学报,(26),75-84。http://epbulletin.epc.ntnu.edu.tw/upload/journal/prog/bd5801f9_20171208.pdf
- 洪俪瑜、陈淑丽、陈心怡(2003)。学习障碍国中学生的智力特质之研究。师大学报:教育类,48(2),215-238。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AD%B8%E7%BF%92%E9%9A%9C%E7%A4%99%E5%9C%8B%E4%B8%AD%E5%AD%B8%E7%94%9F%E7%9A%84%E6%99%BA%E5%8A%9B%E7%89%B9%E8%B3%AA%E4%B9%8B%E7%A0%94%E7%A9%B6
- 王映学、米加德(2007)。智力与智力测验的历史流变。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5(6),137-141。http://www.cqvip.com/qk/85140a/200706/26042476.html
- 李长虹、谢笑岳(2009)。影响智力测验公正性的情境因素分析。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5),65-68。
- 何宜铮、黄鸿程、陈学志、王雅萍、赖惠德(2010)。国中生幽默风格与自尊及情 绪智力之相关研究。中华心理卫生学刊,23(2),271-304。https://scholar.lib.ntnu.edu.tw/en/publications/%E5%9C%8B%E4%B8%AD%E7%94%9F%E5%B9%BD%E9%BB%98%E9%A2%A8%E6%A0%BC%E8%88%87%E8%87%AA%E5%B0%8A%E5%8F%8A%E6%83%85%E7%B7%92%E6%99%BA%E5%8A%9B%E4%B9%8B%E7%9B%B8%E9%97%9C%E7%A0%94%E7%A9%B6
- 简吟文、谢佳燕、孟瑛如(2014)。学习障碍学生在魏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 (WISC-IV)表现之研究。课程与教学季刊,17(4),220-255。http://www.aci-taiwan.org.tw/pdf/17-4/c6_c.pdf
- 蔡明富(2014)。国小 4 到 6 年级团体智力测验。国立高雄师范大学高雄师大学报,(3),47-76。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20111002-201406-201409110009-201409110009-47-76
学位论文[编辑]
- 刘清芬(2000)。国小学生批判思考、情绪智力与学业成就关系之研究。国立高雄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高雄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zff577
- 陈骐龙(2001)。国小学童情绪智力与幸福感、人际关系及人格特质之相关研究。国立屏东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硕士论文,屏东县。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5se3a
- 满莉芳(2002)。情绪劳务工作者情绪劳务负荷与工作结果之研究-以情绪智力与工作特性为干扰。静宜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8g73w5
- 周美丽(2004)。静坐对国小学童创造力与情绪智力之影响。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h48z6z
- 王佳玲(2004)。大学生情绪智力信念、创造力信念与情绪智力、创造力之关系。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台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x3ysmg
- 吴佳恬(2010)。大学生之完美主义倾向、情绪智力与人际关系。国立政治大学教育学系硕士论文,台北市。取自 http://thesis.lib.nccu.edu.tw/record/# G0097152008
- 高振耀(2012)。探索斯腾伯格智力三元能力测验、一般智力测验以及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特殊教育与复健学报,(26),71-88。doi:10.6457/BSER.201206.0071
- 林耕奇(2014)。人际关系、情绪智商与幸福感关系之研究。中山医学大学医疗产业科技管理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nkx6us
- 吴偲嫄(2015)。父母情绪智力与幼儿社会行为之研究。朝阳科技大学幼儿保育系硕士论文,台中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97hckg
- 卢祈铭(2015)。智力、创造力各成分与学业成绩之相关探讨。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测验统计硕博士班硕士论文,台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p2hcvr
- 陈李绸、林清山(1991)。多重智力理论模式的验证与应用。教育心理学报,24,31-66。
- 何宜铮、黄鸿程、陈学志、王雅萍、赖惠德(2010)。国中生幽默风格与自尊及情绪智力之相关研究。 中华心理卫生学刊,23(2),271-304。
网络资源[编辑]
- Pascale Michelon. (2006, December 18).What are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Skills, and How to Boost Them?
- Bryan Johnson. (2009, March 30).Top 10 Smartest Animals
- Hybrid Librarian. (2013, June 30).World's 15 Most Intelligent Animals
- CrashCourse. (2014, July 21).Controversy of Intelligence: Crash Course Psychology # 23
- Study.com. (Date Unknown).History of Intelligence Testing
引用[编辑]
- ↑ 《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Richard Gerrig / Philip Zimbardo,ISBN 978-7-115-11130-2,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0,P52
- ↑ Neisser, U., Boodoo, G., Bouchard Jr, T. J., Boykin, A. W., Brody, N., Ceci, S. J., ... & Urbina, S. (1996). Intelligence: knowns and unknow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2), 77.
- ↑ 张千慧(汇整)、陈彦心(翻译)。科恩综合症 Cohen Syndrome。罕见遗传疾病一点通。http://web.tfrd.org.tw/genehelp/article.html?articleID=Cohen%2520Syndrome&submenuIndex=0
- ↑ Nisbett, R. E., Aronson, J., Blair, C., Dickens, W., Flynn, J., Halpern, D. F., & Turkheimer, E. (2012). Intelligence: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2), 130–159. https://doi.org/10.1037/a0026699
- ↑ Nisbett, R. E., Aronson, J., Blair, C., Dickens, W., Flynn, J., Halpern, D. F., & Turkheimer, E. (2012). "Intelligence: New findings and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Correction to Nisbett et al. (2012). American Psychologist, 67(2), 129. https://doi.org/10.1037/a0027240
- ↑ Anderson, J. W., Johnstone, B. M., & Remley, D. T. (1999). Breast-feed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0(4), 525–535. https://doi.org/10.1093/ajcn/70.4.525
- ↑ Der, G., Batty, G. D., & Deary, I. J. (2006). Effect of breast feeding on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prospective study, sibling pairs analysis, and meta-analysi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33(7575), 945. https://doi.org/10.1136/bmj.38978.699583.55
- ↑ Baron-Cohen, S. Knickmeyer, R. C., & Belmonte, M. K. (2005). Sex differences in the brain: Implications for explaining autism. Science, 310(5749), 819–823. https://doi.org/10.1126/science.1115455
- ↑ Wai, J., Putallaz, M., & Makel, M. C. (2012). Studying intellectual outliers: Are there sex differences, and are the smart getting smarter?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6), 382–390. https://doi.org/10.1177/0963721412455052
- ↑ 卢钦铭(1993)。城市与乡村国中生智力测验的结果。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与辅导学系教育心理学报,26,75-84。
- ↑ Whiten, A. (2018). Brainpower boost for birds in large groups. Nature, 554,303-304.
- ↑ Pérez-Barbería, F. J., Shultz, S., & Dunbar, R. I. (2007). Evidence for coevolution of sociality and relative brain size in three orders of mammals. Ev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ganic evolution, 61(12), 2811–2821. https://doi.org/10.1111/j.1558-5646.2007.00229.x
- ↑ 卢祈铭(2015)。智力、创造力各成分与学业成绩之相关探讨。国立台南大学教育学系测验统计硕博士班硕士论文,台南市。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p2hcvr
- ↑ 洪俪瑜、陈淑丽、陈心怡(2003)。学习障碍国中学生的智力特质之研究。 师大学报:教育类 ,48(2),215-238。
- ↑ Burga-León,A.& León, F. R. (2015). How geography influences complex cognitive ability. Intelligence,50,221-227. doi: 10.1016/j.intell.2015.04.011
- ↑ Coyle, T.R. (2016). Ability tilt for whites and blacks: Support for differentiation and investment theories. Intelligence, 56, 28-34.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6.02.002
- ↑ Laundra, K., & Sutton, T. (2008). You Think You Know Ghetto? Contemporizing the Dove “Black IQ Test”. Teaching sociology, 36(4), 366-377.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177/0092055x0803600406?casa_token=IjVKCHTYln4AAAAA:tKaamL91EOPn6uCQEqm-fWW8dpJpbcnnoTVKaMsbanA6NE_OVYng0q0OSeq8X9F8pdF36ykCvm7Wtw
- ↑ Bartels, M., Rietveld, M. J., Van Baal, G. C., & Boomsma, D. I. (2002).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Behavior genetics, 32(4), 237–249. https://doi.org/10.1023/a:1019772628912
- ↑ Brody, N. (1992). Intelligence (2nd ed.). Cambridge, MA: Academic Press.
- ↑ Neisser, U., Boodoo, G., Bouchard, T. J., Jr., Boykin, A. W., Brody, N., Ceci, S. J., Halpern, D. F., Loehlin, J. C., Perloff, R., Sternberg, R. J., & Urbina, S. (1996). Intelligence: Knowns and unknow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1(2), 77–101.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1.2.77
- ↑ Roth, B., Becker, N., Romeyke, S., Schäfer, S., Domnick, F., & Spinath, F. M. (2015). Intelligence and school grades: A meta-analysis. Intelligence, 53, 118–137.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9.002
- ↑ Baker, D. P., Eslinger, P. J., Benavides, M., Peters, E., Dieckmann, N. F., & Leon, J. (2015). The cognitive impact of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 A possible cause of the Flynn Effect on population IQ. Intelligence, 49, 144–158.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01.003
- ↑ Carl, N. (2019). “Can intelligence explain the overrepresentation of liberals and leftists in American academia?”: Corrigendum. Intelligence, 76, Article 101379.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9.101379
- ↑ Kodila-Tedika,O., & Asongu, S.A. (2015). Intelligence, human capital and HIV/AIDS: fresh exploration. Intelligence, 53, 154-159. doi:10.1016/j.intell.2015.10.005
- ↑ Herrnstein, R. J., & Murray, C. (1994). The bell curve. Washington, D.C.: Free Press.
- ↑ Lynn, R. and Vanhanen, T. IQ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 Westport. 2002. ISBN ISBN 0-275-97510-X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 Lynn, R. and Vanhanen, T. IQ and Global Inequality. Augusta: Washington Summit Publishers. 2006. ISBN ISBN 1-59368-025-2 请检查
|isbn=
值 (帮助). - ↑ C,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local authorities of the UK. Intelligence, 55, 90-94.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6.02.001
- ↑ Carl N. (2016). IQ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cross regions of the UK.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48(3), 406–417. https://doi.org/10.1017/S002193201500019X
- ↑ Hafer, R. W. (2015). Cross-country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IQ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telligence, 55, 7-13 https://doi.org/10.1016/j.intell.2015.12.008
- ↑ Deary, Ian J.; Pattie, Alison; Starr, John M. (December 2013). "The Stability of Intelligence From Age 11 to Age 90 Years: The Lothian Birth Cohort of 1921". Psychological Science. 24 (12): 2361–2368.
- ↑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D%B8%E8%80%85%E7%97%87%E5%80%99%E7%BE%A4
- ↑ Treffert, D. A. (1989). Extraordinary people: Understanding "idiot savants". New York, NY: Harper & Row.
- ↑ Lopez, S. J., & Snyder, C. R. (Eds.). (2009).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Chi, R. P., & Snyder, A. W. (2012). Brain stimulation enables the solution of an inherently difficult problem. Neuroscience letters, 515(2), 121–124. https://doi.org/10.1016/j.neulet.2012.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