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學/意識/催眠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催眠(英語:Hypnosis)是一種身心狀態,涉及注意力集中,外圍意識降低,以及對心理暗示的反應能力增強。催眠會因不同人不同個性,可受暗示性、感受性,進而導致催眠的成功與否。

新解離理論[编辑]

希格爾得Hilgard認爲人被催眠后,意識會分離成兩個層面:一個是經催眠暗示后所產生的意識,另一個是能偵測自己實際感受的意識。

社會角色理論[编辑]

該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斯班諾斯(Spanos)所提出。被催眠者本人對催眠經驗的期待及興趣程度決定他們是否樂意扮演催眠師知識的角色。一般這類型的被催眠者接受暗示性很高、服從性很高,會不小心忘記自我。

催眠的應用[编辑]

新解離理論及社會角色理論都能夠合理解釋催眠的部分真相。有些催眠確實能改變被催眠者的意識,有些被催眠者的意識與其清醒狀態並無差別。催眠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不同催眠者的個性及催眠的情境,且被催眠者的意識狀態也極有可能在清醒狀態與完全被改變的意識狀態兩極間遊走。以下介紹一些催眠的應用:

心理治療[编辑]

催眠是早期進行心理治療時常見的技術,通過瞭解患者的潛意識歷程,再通過催眠讓患者減少負面的狀態及影響(例如:壓力、焦慮、悲傷、挫折等)。

疼痛控制[编辑]

催眠也可有效降低或消除患者在情緒上對於疼痛的感受。在被催眠狀態下,當人們接受疼痛刺激時,被催眠者反應身體感覺得頂葉皮質(parietal cortex)會變得活躍,但反應負面情緒的額葉皮質(frontal cortex)的活動減低,因此主觀上不覺得痛。除了在催眠師的協助下進行疼痛控制之外,受過催眠訓練者也能進行自我催眠達到疼痛控制的效果,這對於對麻醉藥不適或是對止痛藥有耐藥性的病患而言,是一種安全且可行的治療選擇。

戒掉成癮行爲[编辑]

催眠療法被證實可以有效幫助戒除成癮行為(例如:戒烟、戒酒、減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