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学/意识/催眠

维基教科书,自由的教学读本

催眠(英语:Hypnosis)是一种身心状态,涉及注意力集中,外围意识降低,以及对心理暗示的反应能力增强。催眠会因不同人不同个性,可受暗示性、感受性,进而导致催眠的成功与否。

新解离理论[编辑]

希格尔得Hilgard认为人被催眠后,意识会分离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经催眠暗示后所产生的意识,另一个是能侦测自己实际感受的意识。

社会角色理论[编辑]

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班诺斯(Spanos)所提出。被催眠者本人对催眠经验的期待及兴趣程度决定他们是否乐意扮演催眠师知识的角色。一般这类型的被催眠者接受暗示性很高、服从性很高,会不小心忘记自我。

催眠的应用[编辑]

新解离理论及社会角色理论都能够合理解释催眠的部分真相。有些催眠确实能改变被催眠者的意识,有些被催眠者的意识与其清醒状态并无差别。催眠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不同催眠者的个性及催眠的情境,且被催眠者的意识状态也极有可能在清醒状态与完全被改变的意识状态两极间游走。以下介绍一些催眠的应用:

心理治疗[编辑]

催眠是早期进行心理治疗时常见的技术,通过了解患者的潜意识历程,再通过催眠让患者减少负面的状态及影响(例如:压力、焦虑、悲伤、挫折等)。

疼痛控制[编辑]

催眠也可有效降低或消除患者在情绪上对于疼痛的感受。在被催眠状态下,当人们接受疼痛刺激时,被催眠者反应身体感觉得顶叶皮质(parietal cortex)会变得活跃,但反应负面情绪的额叶皮质(frontal cortex)的活动减低,因此主观上不觉得痛。除了在催眠师的协助下进行疼痛控制之外,受过催眠训练者也能进行自我催眠达到疼痛控制的效果,这对于对麻醉药不适或是对止痛药有耐药性的病患而言,是一种安全且可行的治疗选择。

戒掉成瘾行为[编辑]

催眠疗法被证实可以有效帮助戒除成瘾行为(例如:戒烟、戒酒、减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