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
章节摘要[编辑]
万丈高楼平地起,英雄不怕出身低。在这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随著时间的推移,一点一滴地慢慢成长。从古至今,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人们渐渐有能力、开始尝试了解“人类一生的发展是如何形成的”,希望透过了解发展的过程寻求更进步的契机,多年来各式各样的研究以及想法如涌泉般源源不绝地为发展心理学注入活水,本章我们将透过不同面向的切入,带领各位搭上发展的列车,从人类在胚胎形成出发,经过幼年、青少年期、中老年期,最后抵达终点站死亡,准备好了吗?出发啰!
核心观念[编辑]
前言[编辑]
本章的目标是研究人类发展的基本,复杂和基本过程。发展是指人类生活中发生的生理,行为,认知和社会变化,这些变化由遗传倾向(自然)和环境影响(培育)引导。我们将在受孕时开始研究发育,当父亲的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然后考虑在子宫内进行产前发育。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婴儿期,从出生开始到一岁的发育阶段,以及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开始的童年。最后,我们将考虑青春期发生的发育变化 - 青春期开始和成年之初的年份;成年期本身的阶段,包括新生儿,早期,中期和老年人;最后,准备并最终面临死亡。 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身体,认知和情感变化,这些变化定义了舞台,并使每个舞台都独一无二,一个又一个。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Erik Erikson(1963,p.202)[5]提出了一种生命发展模型,为思考我们一生中所经历的变化提供了有用的指导。正如你在表格“Erik Erikson提出的发展挑战”中所看到的那样,Erikson相信每个生命阶段都有一个独特的挑战,到达它的人必须面对。根据Erikson的说法,成功的发展涉及以积极的方式处理和解决每个生命阶段的目标和要求。 在我们逐步完成本章的过程中,我们将看到罗伯特·克拉克·格雷厄姆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 - 在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已经发现,共享所有遗传密码的同卵双胞胎通常会开始在完全相同的日子坐起来走路)。但是,培养也很重要 - 即使在子宫内,我们也开始受到环境的影响,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这些影响仍然存在。此外,我们将看到我们在塑造自己的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我们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人们如何回应我们,以及我们如何作为个体发展。当你阅读这一章时,毫无疑问你会更广泛地了解我们如何通过自己的生活。您将看到我们如何学习和适应生活的变化,这些新知识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更好地指导您自己的个人生活之旅。 随著年龄成长的发展历程,本章介绍成长行为转变的过程,如何造就今日的发展心理学和重要理论。人类发的事实不但呈现在身高体重的增加,内脏器官与神经系统体积的加大,以及身体比例的改变,使一个幼小的儿童成长为成人,在体积与形貌上产生了显著的改变,同时由于身体、机能的成长变化与成熟,而导致心理特质的改变,像是认知、情绪及社会行为等各方面质与量的变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旧的行为特征逐渐消失,新的行为特征陆续出现,使人类具有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能够产生更有效的学习活动,适应更复杂的环境,也使个人更能够充分的表现自我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发展心理学为一门探讨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生理、心理、社会发展的历程以及各种因素造成之影响的心理学分支。我们在此将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幼年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及中老年期,并分别探讨各个阶段的生理、认知及社会情绪的发展。发展(development)一词系指个体在生命期间,因年龄与经验的增加,所发生的有规律层次的行为变化过程。
个体从出生到十二岁的阶段称为幼年期,可再细分为产前期(受精至出生)、婴儿期(0-2岁)、儿童前期(3-5岁)、儿童后期(6-12岁)四个阶段。幼年期的个体生理成长快速,而其认知发展则受到先天与后天因素的交互影响。在此章节我们主要会介绍Sean Piaget的幼儿认知发展理论,也会稍微提到其他不同派系之间的差异。在社会情绪发展的部分则以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为主。
Stage | Age | Key Challenge | Positive resolution of challenge |
---|---|---|---|
Oral-sensory | 12-18个月大 | 信任对不信任 | 婴孩信任自己的照顾者 |
Muscular-anal | 18个月大-3岁 | 自主独立对羞怯怀疑 | 小孩学习控制自己能控制的并学习独立 |
Locomotor | 3-6岁 | 主动对内疚 | 小孩透过探索以及模仿主动学习而不再依赖 |
Latency | 6-12 | 勤奋对自卑 | 孩童学得好好的 |
Adolescence | 12-18 | 身份对角色混乱 | 能与同侪建立良好且正向的关系 |
Young adulthood | 19-40 | 亲密对孤独 | 学习做出承诺与爱 |
Middle adulthood | 40-65 | 爱心关怀对颓废迟滞 | 了解如何引领下一代,尤其为人父母 |
Late adulthood | 65岁以后 | 完美无缺对悲观沮丧 | 认为自己的人生过得很美满 |
表格 adapted from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1]
十二岁后,个体开始进入青少年期,也就是俗称的“青春期”,此阶段的发展大约持续到二十岁为止。青春期的个体生理上最显著的发展为第二性征的成熟,而此时期的个体认知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混沌状态”,开始学会去思考抽象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却不一定成熟,此时期的青少年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另外,根据Erikson的理论,青少年期的阶段发展目标为自我认同与角色统整,若未能通过认同危机则容易陷入认同混淆,也就是对自我的价值未统一的状态。
二十岁后,个体步入成年早期。成年人无论在心智或身体机能的发展皆已成熟,广义来说,只要是和身心健康相关的主题,举凡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疾病、免疫力、疼痛不适等等,都可归纳入健康心理学领域,对健康的讨论并非局限在心理疾病,认为治疗疾病固然重要,但这应该是基础,真正的健康是:不被病痛所苦、吃得饱、睡得甜、体力充沛,更能勇于接受生活挑战。更有著“成年人的自觉”。此阶段之阶段性任务为建立亲密关系及传承经验,也要开始面临“中年危机”及衰退的到来。
三十一岁后,个体渐渐朝中老年期迈进。人体的生理机能约于四十岁后开始走下坡,女性在四十到五十岁间更要面对更年期所带来的焦虑感,觉得生活缺乏意义,停滞颓废(艾瑞克森理论);而认知发展方面,中老年期所要面对的挑战主要有记忆力的衰退,甚至是阿兹海默症等老年慢性疾病的到来;中年人会有“中年危机”的困惑,而老年人则要开始学会安排退休后生活,接受即将来临的死亡,如何圆满的过完一生,是此阶段个体最重要的课题。
发展心理学与认知发展的分别: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从出生到死亡的多个时间点(across the life span),分别产生哪些质与量的变化;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是内在思考技巧如何累积与产生变化,且受到先天与后天经验两个因素所影响。
而先天与后天的影响,即讨论心理发展受先天的遗传物质所主导,还是受后天的环境影响。先天(maturation):发展的成熟度受先天决定;后天(learning):心理的发展来自后天的环境与经验,包括所处的家庭、学校、所交的朋友……等。先天与后天会互相作用,影响各方面发展,包含语言、智力等。
发展有连续性(Continuity)与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两种观点:连续性是指慢慢地改变,如儿童在技能慢慢增进时,受到生活经验、环境因素等潜移默化,发展的进程是平顺而连续的。发展的连续论较强周环境因子的影响,而非先天性的因素。不连续是指在一个时间点看到一个变化,在另一个时间点又看到另一个变化,一段一段地变,是不连续的。这个论点认为这些阶段是可预测且不变的,而在一个人进入新的阶段时,会有突然的改变。虽然每个人进入新的阶段速度有所不同,但他们进入的顺序、习得技能的顺序相同。每个阶段中的能力都与前一阶段性质不同,因此跳过某个阶段是不可能的(即使一个人身上可能同时有数个阶段的特质)。 而结果显示,发展应是不连续的。新的思考方式会同时出现,而非一项接一项出现。并且是以自我中心(egocentrism)发展:此处与道德无关,是一种思考上的自我中心。只会用自己的角度去想,而无法站在别人的立场,是一个思考不成熟的阶段。可是长大以后就不会(一种质的变化)。举例:小朋友玩捉迷藏。另外,新技巧也会同时出现,例如:语言、空间、数学都一起学会。知识也会经过重组:随著年龄增加,会把所接收到的资讯重组成新的知识,而不只是简单的加法。改变也有著一定的顺序,不能够颠倒。例如:必须要先会爬才会走。阶段论者如皮亚杰(Piaget)与维高斯基(Vygotsky)都认为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被清楚辨认及描述;然后他们提出的阶段数目和细节则各自有所不同。
领域有一般性与特别性(domain generality vs domain specificity)之分: 领域的一般性:多个领域一起学,表现出全面性的改变。 领域的特别性:一个个领域接著学,一次改变一项。 实验结果显示人的心理发展较接近全面性的改变(领域的一般性)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 横断式的研究方法(cross-sectional studies)
1. 不同年龄层、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点同时做测试,所搜集到的资料为横断式的资料(不同年龄层的人、相同时间点)
2. 优点:快速,可以在同一个时间点找到不同的人
3. 缺点:同一时间点找到的不同年龄层的人,除了年龄上的差异,还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会有许多无法控制的因素掺杂其中
(二) 纵贯式的研究方法(longitudinal studies)
1. 针对同一群人,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试。(同一群人、不同的时间点)
2. 优点:对象为同一群人,混淆的因素影响较少。
3. 缺点:要获得所有资料,就必须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搜集完成。
发展的本质(essense of development)[编辑]
心理学家对于发展的本质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分为四个面向:连续/阶段、主动/被动、整体、全人生发展观。
(1)连续发展观认为发展是连续不断、细水长流的过程,个体从幼稚到成长的过程中,行为发展的变化是采逐步渐进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一个发展的时期,都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相反的,阶段发展观认为发展是成阶段方式进行,每个阶段的顺序是固定的,且每个阶段皆有不同的使命需要被完成。近代最有名的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就是著名的阶段发展观者,他认为,每一个儿童所经历的发展阶段相同,顺序固定不可改变,他的理论将在后头详述。 (2)主动发展观认为儿童本身的发展是扮演主动的角色,而被动发展观认为儿童是一个被动的个体,行为的表现端视其环境中种种条件、经验世界而定。意即,个体发展的历程受制于环境,环境会形塑个体发展的情形,不同的环境会塑造出不同个体行为的表现。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比喻来了解主动发展观和被动发展观,像是:主动发展观是时代创造青年,而被动发展观是青年创造时代;主动发展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内而外的,被动发展观则认为儿童生来就是一张白纸,由环境为其发展涂上不同的颜色。 (3)过去,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发展时,会将各领域细分,切割成:情绪的发展、认知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领域,而后就各分类,分别仔细检视。然而,整体发展观者认为,上述领域发展是相互连接影响的,不可以被分割解释。因此,上述的切割过于片面性,有碍对于个体发展的理解。因此,整体发展观主张应将个人是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作为研究对象。 (4)全人生发展观的出现,是经由对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重视成年前发展历程的反思而产生。全人生发展观认为,人的发展并不会终止于青年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都尚具有成长、发展的潜能,强调了整个人生的发展过程。本章的架构也是以是从此发展观发迹。
发展的阶段(stages of development)[编辑]
人的一生可以按照生理年龄,区分为婴儿期(0-2岁)、儿童期(3-12岁)、青少年期(13-18岁)和成年期。但是发展心理学家更加精确地描述了心理发展的过程,按照心理表征或处理特征,将发展分成“发展阶段”(stages of development)。
“阶段”表示在同一年龄范围内的心理表征及运作方式相似,但与先前或后续阶段的表征及运作在性质上截然不同,而且所有儿童的阶段顺序相同。与此概念密切相关的是发展“关键期(critical periods)”,意指某一特定行为的学习,只能在特定的年纪进行;如果个体未在此年纪范围内学习,则无论日后环境有多丰富, 个体也无法学习此一特定的行为。
不过,许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并不明确,但依然有所谓的“敏感期(sensitive periods)”,意指在特定年龄范围内是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机;如果在敏感期内,未能接触适当的环境,则无法充分精熟特定行为。例如,学龄前可能是母语学习的重要时期(DeHart et al., 2000)。如果儿童在6或7岁前未能从环境中接触足够语言刺激,可能完全无法掌握语言特征(Goldin-Meadow, 1982)。在罗马尼亚领养机构成长的13岁儿童其生理系统,对心理压力事件的反应比较迟钝;但是2岁前就被领养到有利环境者,其生理系统对压力的反应却无异于一般儿童(McLaughlin et al., 2015)。
然而,并非所有心理学家都认同“阶段性”发展这一看法。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发展是个“连续”过程,而无法切割成阶段。例如从讯息处理论讨论记忆发展来说,十岁小学生和成年大学生的记忆系统中都有短期记忆。儿童的短期记忆容量低于大学生,但是西洋棋高手级的小学生对于“棋子空间”短期记忆的表现却优于新手级的大学生。因此,讯息处理论认为记忆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阶段”,而是一“连续”的变化。
遗传与环境(genetics and environment)[编辑]
身体与神经系统的发展,同时受先天与后天环境影响。而随著年龄增加,神经细胞的数量并没有跟著增加,反而慢慢减少。这便是神经细胞的修剪(pruning):利用比较少的神经细胞去做更多的事情。神经细胞之间的连结会越来越强,而能够用比较少的细胞、更强的连结去应对生理、心理上的变化。
遗传或环境(即先天之于后天),何者对发展更重要?这是个亘古的争议。东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我们天生就具备良善的特质,而后天环境只是让这个良善特质能否顺利 成长的沃土。西方也有相似观点,例如 16 世纪的清教徒认为儿童天生具有“邪 恶”特性,因此后天的环境必须提供严格的纪律才能让儿童发展出良善的特质。然而 17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认为新生儿的心灵是片空白的泥板,是经历后天的循循善诱,才让儿童发展出良善的特质。
近代的达尔文演化论(Darwin, 1859)则倾向先天论的观点,强调人类行为有其演化渊源。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虽承袭演化论适者生存的观点,但却著眼于心智活动能提供适应环境的功能。然而二十世纪中期盛行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极端强调环境的影响。他们主张心智发展是完全由环境所塑造:不论儿童的遗传特征有何差异,任何的儿童经过特定的训练,都可获得某一类型的成就。行为主义大师华生(Watson 1930)表示:给我一打健康、外型健全的婴儿,并由我所设计的环境抚养,我可以保证把这批婴儿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专业人士─医师、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乞丐和窃贼,无论其祖先的天赋、嗜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为何。
实征研究的资料显示,先天与后天因素在发展上都扮演重要角色。一个比较持平的说法是,发展是立足在先天的基础之上,而后天的环境则是引导的发展方向。发展顺序的时间表由基因所决定,但是环境事件仍有影响。基因决定生理系统成熟的顺序,不受特定环境的影响。
从动作发展来看,基因设定的成熟顺序相同,而环境主要影响成长的速率。几乎所有儿童的肢体发展都遵循一定的顺序:坐起、爬行、站立、然后行走。而且出现的年纪相似,所以谚语说“七(个月)坐八(个月)爬”,这称为发展的里程碑 (developmental milestone)。不过,练习肢体动作或提供婴儿额外刺激,可以加速动作行为的出现。以婴儿独立行走的发展历程为例,在某些文化中(像是肯亚的 Kipsigisy 族),双亲会教导婴儿坐、站立和行走。例如,母亲把还不会自己坐的5个月大婴儿放进一个覆盖著毯子的洞,这样可以支撑婴儿的背部。所以婴儿在标准化动作测验中,达成坐、站和走这些发展里程碑的年纪比美国婴儿提早 1 个月 (Super, 1976)。相反地,巴拉圭东部有一游牧民族(Ache),生活在茂密的森林里,环境周遭有许多可能伤害婴儿的动物,母亲经常背著婴儿,很少让婴儿坐在地上。而且儿童三岁以前很少离开母亲超过 1 公尺,这些儿童比美国婴儿延迟 1 年才 开始行走(Hillard & Heather, 1987),故后天经验会影响先天设定的发展时程。
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显示先天特征与后天经验的交互作用。除了少数例外,六个月大以前的婴儿在知觉上能够分辨外语的语音差异,而受到母语的影响,周岁大的婴儿通常较不容易区分外语语音的不同。需要注意的是,从语言发展的例子来看, 环境会影响儿童基本语言技能(例如,组合词汇以形成语句)的发展速率,而非这项基本能力能否出现。
幼年期的发展[编辑]
幼年期的身体发展[编辑]
幼年期大约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从受精卵结合,到出生的产前期、0至2岁的婴儿期、3至5岁的儿童前期和6至12岁儿童后期。
产前期[编辑]
发展原则:由上到下,由中央到四肢,越远端的器官发展越慢。
产前期又分为胚芽期(germinal stage),零至二周;胚胎期(embryonic stage),两周到两个月;胎儿期(fetal stage),两个月到出生等,共三个时期。
其中,又以胚芽期及胚胎期之发育最为重要,其发展快速且复杂,并在胚胎期后就大致底定并稳定生长。而怀孕周数越短,孩子和母亲的状况就会越不稳定,尤其是刚受孕到怀孕两三个月以内,因为宝宝整体型态尚未发展完全、进入稳定阶段,因此,若一不小心,就很有可能会流产。
这可以谈到台湾的传统文化,很多爸爸妈妈在怀孕周数达十二周(也就是三个月)以前,不喜大肆张扬,很多明星也会在怀孕初期特别隐藏怀孕消息,正是因为台湾传统上有:“怀孕满三个月不可告人。”的习俗,根据民俗间的说法,是因为,当妈妈怀孕之后,就会有守护神来到妈妈的身旁,保护母亲和宝宝,但这个守护神很低调,如果把这件事情告诉别人,那守护神就会离开母亲和孩子,如此一来,怀孕中的妈妈,和在肚子里的小宝宝就可能会有危险。当然,这只是传说,比较实际的说法,应该是因为过去医疗环境还不发达,很多怀孕的妇女在怀孕初期容易流产,流产的机率既然这么大,势必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若是在怀孕初期就大肆张扬,和大家分享喜讯,那么万一孩子不小心没了,非但小宝宝的爸爸、妈妈会很难过,要向亲友解释起来也费力,更会造成周遭的人都处于悲伤的氛围之下,所以会希望等到孩子状况比较稳定以后,再和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不过,以现在的看法,我们会认为,怀孕的事情可以及早公布,让周遭的人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并且多加留意孕妇的安全,只是,在守旧和新时代的想法之间,每对父母都会选择自己比较喜欢、认为比较洽当的方式,身为旁人,我们只需要给予满满的祝福即可。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产前期的各个分阶段,究竟宝宝们在妈咪肚子里都是怎么长大的吧!也会帮助我们更加了解生命的进展喔!
1.胚芽期(Germinal Stage):
又称胚胎前期(pre-embryonic stage),是怀孕第一个,也是最短的阶段,包含从受精、著床到细胞分化,是生命最初的两个星期。卵子与精子受精的部位通常在输卵管的壶腹处,在输卵管结合后称为受精卵(Zygote),此时即进行第一次有丝分裂,接著在受精后3天内不停的分化,成为约12至16个细胞组成的桑葚胚(Morula ),并以极快的速度倍增,在第一周左右即长成约100至150个细胞的早期囊胚(early blastocyst),通常在受精后3天内由输卵管游移至子宫,约第七天会著床在子宫壁上并形成胎盘,此时的囊胚主要由外层大型细胞聚集成球形的滋养层(Trophoblast)及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将分别发展成提供胎儿养分的胎盘(Placenta),以及胚胎真正发育成胎儿的基础。
在第一周著床后,紧接著胚胎会在第二周发展成双层胚盘(bilaminar embryonic disc),分别是著床处靠近母体的上细胞(epiblast)及远离母体的下细胞(hypoblast)端。上细胞会延展并形成羊膜(Amnion),及围成一个羊膜腔室(Amniotic sac cavity),其内充满羊水;下细胞则发展成卵黄囊(Yolk sac)。
2.胚胎期(Embryonic Stage):
受孕后的两周,有机体安全地附著于子宫壁上,称为胚胎(embryo)。胚胎经过前两周的分化之后,会在第三周进入主要的发展阶段,此时上细胞将会持续增生,并取代下细胞,同时在两层中间有衍生出第三层,至此胚胎正式由上细胞(Epiblast)完全取代,并形成三胚层,分别为内胚层(endoderm)、中胚层(mesoderm)、及外胚层(ectoderm),这些胚层将在之后发展成特定的生理结构。其中,外胚层主要发展为皮肤、毛发、指甲、皮肤腺体、脑部及脊椎;中胚层主要发展成为肌肉、骨骼及神经系统、结缔组织、心脏、肾脏、中轴血管等;内胚层则发育成为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总之,在胚胎期开始将会进入下一阶段的胎儿的部位身体器官的雏形逐渐形成,肌肉与骨骼开始成长,心脏、大脑与脊椎等中枢神经部位逐渐成形。此时期的胚胎虽小(约只有一英吋长),但已经具有人形且分化出许多的功能,包括心脏、简单的脑、肠、脸、眼、耳、手指、脚趾,与生殖器官,即便仍相当原始,但已能清楚地被辨认之。胚胎阶段是许多器官开始成形和系统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也非常容易受到母体环境的影响,在此阶段,若胚胎受到任何伤害,有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或造成出生后婴儿的各种身体缺陷,然而短暂的胚胎时期也使导致严重伤害的机会降低。(laura E. Berk,2008)
3.胎儿期(Fetal Stage):
从怀孕的两个月后一直到小生命出生的这段时间称为胎儿期。很多人以为胎儿总是安静地漂浮在子宫内睡觉,实际上并非如此,胎儿一直都是相当活跃的。在胎儿期之前,约三星期大,胚胎就有心肌的活动(心跳);六星期则可以观察到一些对刺激的反应;八星期开始出现自发的移动,有些研究者甚至还发现婴儿在子宫内的行为俨然已出现性别差异,例如男性胎儿比女性更为活跃等等。而胎儿期的一开始,胎儿对触觉的反应就很明显,当碰触他们的手时,他们会把手指弯起来。于十六到十八周时,胎儿的活动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强,此时母亲已能感觉到胎动。这个时期胎儿的头发开始长出,五官越来越清楚,主要器官除了接续胚胎期继续生长之外也开始运作,结构以及身体系统的主要发展是在大小以及功能上,大约在二十到二十五周大时,胎儿已经可以对声音和光线都有反应。最后在正常的情况下,大约怀孕三十八周后孩子就会出生,然而未足月(足月定义:怀孕满三十七周)的,或甚至是母亲怀孕尚未到三十周的早产儿,因为很多器官仍未发育完全,体重太轻,就会有较多的问题,像是容易罹病且死亡率高,即便耗费金钱与医疗让其存活下来,日后还是常有发展迟缓的问题。
从受精到出生的过程并非总是顺利的,也许很多人不知道,约莫一半经过受精的卵子具有一些染色体上的异常,通常这些卵会自动地流产,又,大约30%的受精卵无法达到胚胎阶段。而在胚胎阶段,男性胚胎自然流产的比率又多于女性,但即便如此,大约每250个新生儿中还是会有一个有明显的异常,而有更多个有比较不明显的异常。
撇除基因或染色体上的先天异常,底下介绍一些会影响胎儿产前发展的因素:
影响产前发展的因素[编辑]
发育中的胎儿可能会受到所有能透过胎盘而进入血液中的物质之影响,无论孕妇吃了什么、喝了什么、服了什么药或是吸入了什么都可能会对胎儿产生重大的影响。孕妇的营养、健康、平静或焦虑,凡此种种均会影响胎儿发育。
尽管有羊膜囊 (amniotic sac)与胎盘(placenta)保护胚胎,有害物质(teratogens,畸胎原:能产生致畸胎作用的环境因素)仍有机会伤害到胚胎。如:烟(降低血氧,可能造成胎儿体重过轻)、酒(造成FAS有机会使胎儿畸形)。
1.母亲的情绪状态
当孕妇觉得持续性焦虑、沮丧、精神受创或有极大悲伤及受惊吓时,她的身体会产生巨大的、不能控制的改变,心跳、呼吸速度、腺体分泌等也会对情绪的波动产生反应。但是要评估某些化学变化是如何影响到胎儿行为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我们若是做一个故意让孕妇处在压力之下的实验,对未出生的小生命是不道德的。要测试压力对人类产前发展的一个方法是对自然产生压力之孕妇做研究。有一个研究发现,在怀孕时经验到严重压力的孕妇,腹中的胎儿明显较好动,出生时体重轻,且均有胃部及进食方面的问题,在动作发展上比同年龄小朋友进步,但是对噪音敏感、易暴躁。另一个母亲情绪状态影响胎儿之可能是经由自然流产,在一个研究当中,怀孕时曾至少三次流产的妇女比从未流产的孕妇,在再次怀孕时给予咨商帮助,她们焦虑平静下来,同时也无再次流产的情况发生。
2.疾病
孕妇生病也会影响胎儿的产前发展,两个可能对发展中胎儿生命最具危险的病症是糖尿病以及Rh因子不合。另外,孕妇若得到传染性疾病也会影响到胎儿,常见九种如病毒性的德国麻疹、水痘、麻疹、腮腺炎、肠病毒、B19微小病毒、巨细胞病毒CMV,细菌性的B型链球菌感染,寄生虫的弓浆虫寄生症等等,都是孕妇需要注意的传染性疾病。
(1). 糖尿病使母亲血糖浓度升高,许多患者注射胰岛素(Insulin)来降低血糖,但是这会增加流产的机会。
(2). Rh因子是存在红血球内的一种蛋白质,在全人口中,约有85%的人含有这种蛋白质,当胎儿血液内含有Rh蛋白质,但母亲并没有Rh因子时,Rh不相容情况便发生,如果胎儿之含Rh因子的血液流入母亲体内,母亲的身体系统会形成抗体来对抗它,问题并不会在此时产生,但若下一次怀孕,则下一个胎儿之红血球便会受此种抗体的影响,可能造成脑死、早产或死产。
(3). 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IV),可能会造成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虽然工业化国家罹患爱滋病的机率已经下降,但此疾病的病例仍有95%都是于开发中国家被确认,且一半依=以上是妇女(联合国,2014),其中有20~30%的机率将病毒传给腹中胎儿。爱滋病在婴儿体内发展相当迅速,不到6个月的时间,就会出现体重下降、腹泻、呼吸疾病,且病毒会损害大脑。所以大部粉的爱滋宝宝只能存活5~8个月(O'Rahilly, 2001)。目前立妥威(ZDV)至抑制病毒生长的药物,它可降低,母亲将爱滋传染给胎儿的机率达95%,而且对胎儿不会产生有害的结果。(Culnane et al,. 1999)
3.营养
一个孕妇在怀孕过程及前后是否有良好营养或是缺乏营养均会影响胎儿发展,由于怀孕本身对母体系统产生很大的负担,一个妇女在怀孕开始时就需要有好的营养。不只是一般营养或蛋白质不足会影响产前发展,一些特殊的维他命及矿物质缺乏也会影响胎儿的发展。当孕妇的饮食改变,胎儿的健康也会随著改变。也因为怀孕期间,胎儿成长的速度比其他的时期要快,而且他们完全仰赖母体供应营养,让母亲增加约10~13.5公斤的健康饮食,有助确保母亲与宝宝的健康。(laura E. Berk,2008)
- 产前营养不良的后果:
(1). 怀孕1~3个月的妇女,受到饥荒的影响比较容易流产或是生出生理有残缺的婴儿;过了3个月后,胎儿通常可以存活,但出生体重较低,且头较小。(Stein et al., 1975)
(2). 如果营养不良发生在怀孕7~9个月时,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严重的伤害,也可能会使其他器官的结构变形,包括肝脏、肾脏以及胰脏,造成终身的健康问题。(Morgane et al., 1993)
(3). 营养不良会抑制免疫系统的发展,怀孕期间营养不良,婴儿通常会感染呼吸道疾病。(Chandra, 1991)
(4). 婴儿对于外界的刺激会显得烦躁而无回应;并且随年龄增长,可以发现他们在智力测验的得分较低,且有严重的学习问题。(Pollitt, 1996)
- 预防与治疗
(1). 在受孕前后补充"叶酸",可减少超过70%的神经管异常机率。如无脑畸形及脊柱裂。(MCR Vitamin Study Research Group, 1991)
(2). 怀孕最后10周补充足够的"叶酸",可降低一半早产及出生体重低的危险。(Scholl, Heidiger, & Belsky, 1996)
---也因此,在美国和加拿大,建议所有达生育年龄的妇女,每天摄取至少0.4毫克但不超过1毫克的叶酸。(摄取过量可能有害)
(3). 在饮食中添加"钙",有助于预防母亲高血压,及婴儿出生体重低。
(4). 摄取足够的"镁"、"锌",可减少许多怀孕期间及生产时发生并发症的机率。(Christian et al., 2003)
(5). 在调味盐中添加"碘",可以几乎完全避免呆小症。(Mathews,Yudkin, & Neil, 1999)
(6). 在怀孕初期摄取充分的"维他命C"与"铁质",有助于胎盘的生长及健康的出生体重。
(7). 维他命的补充只能补足,不能取代母亲于怀孕期间的营养饮食习惯。食用食物不足或是种类不全的妇女,必须服用综合维他命。
(8). 怀孕期间如果持续营养不良,婴儿的饮食通常更需要改善。
- 美国与加拿大
(1). 美国妇女、婴儿与儿童供应粮食方案(Special Supplemental Nutrition Program for Women, Infants, and Children,简称WIC):提供食品套餐及营养教育给贫困的怀孕妇女,约照顾到符合资格的90%低收入者。
(2). 加拿大孕期营养计划(Cosmetic Products Notification Portal,简称CPNP):适用于所有需要的孕妇,不论收入多寡,并包括:青少年、滥用酒精或药物者、处于暴力环境下的人等,也特别协助移民者、原住民。这方案可照顾加拿大近10%的准妈妈。
4.母亲的年龄
高龄产妇较易冒有怀孕困难,同样地,十多岁青少年怀孕同样也很危险,生理尚未成熟且心理尚未做好怀孕准备的情况下,很多小妈妈分娩时间过长或早产,她们的胎儿往往体重过轻,很多出生不到一年便去是。有很多原因导致这种状况:如青少年子宫并未成熟,身体仍在成长,可能营养不良或是缺乏产前医疗照顾。
5.母亲的工作
当怀孕后期孕妇工作要求她长时间站立时,胎儿也有可能严重体重不足,这也许是因为孕妇的子宫与胎盘血液供应缺乏。如何决定怀孕时工作持续多久要根据很多因素,如母亲的健康情况、工作性质及公司之离职政策等。
6.胎次的间隔
妇女生过多少个孩子、胎与胎之间间隔的长短也会影响胎儿产前发展。在经过一次怀胎之后,母亲内分泌系统需要四年时间恢复到原来状态,故若两胎相距过近,可能是不利的,若超过所需恢复的时间,后生的婴儿似乎比头胎胎儿有较好的产前环境,因为在第一次怀孕之后,胎盘之血液循环更充足。
7.药物
一直到1961年,人们才知道化学物质会透过胎盘而伤害胎儿。任何分子小到可以穿透胎盘屏障的药物都可以进到婴儿血流中,且很多怀孕妇女仍继续服用开架式药品而没有向医师征询。药物对胎儿之所以会有严重打击是有两个原因:
(1)成人的少量药剂对胎儿而言却成了大量药剂。(2)对分解药物有效的肝脏要等到出生后才会发展,因此胎儿体内便存留了不少药物。
怀孕的妇女通常会使用一种以上的药物,所以如果胎儿受到伤害,很难得知是哪一种药物造成的,或是是否有其他因素造成的原因。所以在没有足够的资讯之前,最安全的方式就是让怀孕妇女减少或完全避免使用药物。
- 处方与非处方药物
(1). 1960年代,萨利多迈(thalidomide)的镇定剂被广泛利用。受孕4-6周的母亲服用后,会导致胚胎手臂与脚部严重畸形,全世界约7000名婴儿受到影响。(Moore & Persaud, 2003)
(2). 1945-1970年间常用之综合贺尔蒙-乙烯雌酚(DES),用来预防流产。当母亲服用后,其女儿青春期之后,患有阴道癌、子宫畸形与不孕症的比例异常的高,且怀孕后也容易生下早产儿。其儿子患有生殖异常与睾丸癌的风险也会增加。(Hammes & Laitman, 2003)
(3). 罗可坦(Accutane),一种维他命A的衍生物,用来治疗痤疮(青春痘),学名为A酸,isotretinoin。怀孕三个月内服用,会严重损害发展中的有机体,包括眼睛、耳朵、头骨、心脏以及免疫系统异常。目前在美国加拿大有数十万达生育年龄妇女在使用罗可坦。(罗可坦行动小组论坛,2003)
(4). 阿斯匹灵。有一些研究认为,固定使用阿斯匹灵,可能与出生体重低、胎儿在出生时死亡、较差的动作发展有关。(Barr et al.,1990; Streissguth et al., 1987)
(5). 咖啡因。过量的食用咖啡因(每天超过三杯咖啡),可能造成出生体重低、流产以及新生儿易怒、呕吐等病症。(Klebanoff et al., 2002)
(6). 抗抑郁药剂。怀孕7~9个月服用抗抑郁药剂,则与增加妊娠并发症(例如呼吸窘迫)发生机率有关。(Costei et al., 2002)
- 非法药物(整体来说,其影响力较无抽烟以及酒精明确。)
(1).古柯碱、海洛因、美沙酮(成瘾性稍低的药物,用来帮助使用者停止使用海洛因)使用者的宝宝,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早产、出生低体重、生理缺陷以及死产。这些婴儿一出生就对药物成瘾,他们会发烧、易怒,并且有睡眠困扰。(Behnke et al.,2001)
(2). 暴露在海洛因以及美沙酮的婴儿,在第一年比较不能注意环境,发展也较迟缓。过了婴儿期后,部分婴儿会有所好转。(Eliott, 1997)
(3). 暴露在古柯碱环境的胎儿,在婴儿期时遭遇的状况会持续存在。古柯碱会改变神经元的制造与功能,以及胎儿大脑中的化学平衡,可能导致许多相关生理缺陷。且知觉、动作、注意力、语言方面的问题会从婴儿期持续到学龄前。(Lester et al., 2003)
(4). 大麻,另一种比海洛因和古柯碱更广泛被使用的非法药物。有些研究认为,产前暴露在大麻的环境下,与出生后头颅较小有关;也与童年时期的睡眠、注意力、记忆方面的困难有关。(Fried, 2000)
8.吸烟
在医学上已证实吸烟会影响胎儿健康,而且美国相关研究也显示,吸烟孕妇流产危险性是一般孕妇的1.6倍,婴儿发生低体重的危险性是不吸烟孕妇的1.5到3.5倍;新生儿发生猝死症的机率则为2.3倍;该报告同时指出,烟品对于胎儿的神经、呼吸与视觉系统的伤害程度不亚于古柯碱或海洛因。
- 抽烟如何引响胎儿?
香烟里的成瘾物质-尼古丁,会压缩血管,减少流到子宫的血流,造成胎盘的不正常生长。使得母体与胎儿的营养交换减少,胎儿体重容易不足。
尼古丁会使母亲和胎儿血液中的一氧化碳浓度增加。一氧化碳会取代红血球的氧,伤害中枢系统。
9.饮酒
饮酒将可能引起流产,尽管未流产也可能导致“胎儿酒精症候群”,外观上包含颜面头颅异常、身材矮小、体重过轻,而在生活上会造成听视觉受损、学习障碍、精神异常等问题,怀孕过程酗酒被证实为造成先天缺陷、发展迟缓的凶手。根据统计,相较无饮酒的孕妇,酗酒之孕妇产下的婴儿罹患胎儿酒精症候群的风险高达 65 倍。
- 胎儿酒精效应(Fetal alcohol effects, FAE)
为当母亲喝酒较为少量时所造成。受酒精影响的胎儿只会出现症候群其中几种畸形。母亲怀孕时接触酒精的时间点与长短不同,会造成胎儿不同的缺陷。(Goodlett & Johnson, 1999)
- 酒精如何产生影响?
(1). 酒精会干预细胞复制及迁移至原始神经管。造成结构性损害、阻断大脑生长以及大脑功能异常。
(2). 因为身体会使用大量的氧来代谢酒精,怀孕妇女饮酒将会带走胎儿细胞成长所需的氧。(Goodlett, 2001)
10.辐射
游离辐射会导致基因突变,而母体怀孕时曾暴露在辐射中会对胚胎及胎儿造成额外的伤害。例如1986年乌克兰车诺比核电厂意外9个月后,流产、小头、生理残缺及身体成长缓慢的发生率大增。 另外,即使暴露于辐射的婴儿看似与一般人一样,问题可能之后浮现。例如车诺比事件辐射污染的儿童,童年中期后,智力测验分数较低,且发生语言及情绪障碍的机率较其他未受辐射影响的儿童高出2~3倍。(Loganovskaja & Loganovsky, 1999)
11. 环境污染
在工业化国家,有大量可能危害人体的化学物质被排放至居住的环境中,其中约100000种是经常使用的物质,且新的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加。
(1). 汞,造成水俣病。当时出生的儿童都有身体畸形、智能障碍、语言异常、咀嚼及吞咽困难,以及动作不协调等问题。胎儿受到汞污染会阻断神经元的制造及位移,造成大规模的大脑损伤。(Clarkson, 2003)
(2). 铅。长期暴露在高量的铅当中,与早产、出生低体重、大脑损伤等身体损伤有一定的关联性。即使是少量铅也可能有危险,婴儿的心智及动作发展都比较差。
(3). 多氯联苯(PCBs),长年以来使用在电气设备的绝缘体上,直到研究发现它们会污染到食用水源(同汞一样)。在台湾,有胎儿曾因受到米糠油中高剂量的多氯联苯污染,导致出生体重过轻,牙龈及指甲变形、认知发展迟缓。妇女常吃遭多氯联苯污染的鱼,生下来的婴儿体重较轻,头也较小,到了童年早期与中期时,在注意力及记忆方面都会面临障碍。(Chen et al., 1994)
婴儿期[编辑]
新生儿的大脑约400克,为成人的四分之一左右,占其体重的12.5%(成人只占2%)。此后会随著成长,脑细胞增多、脑的结构更复杂而增加重量。
此时主要是发展感觉与运动神经,婴儿在刚出生其实都尚未发展完全,但在出生之后不久便会开始拥有注视和听觉的能力,也能辨别各种的气味,我们可以透过图卡学习,以及各种味道、气息的传递,刺激宝宝的感官发展,但是,宝宝在味觉方面较不敏感。婴儿一般是从动作中学习,就算每个婴儿做出同一种动作的时间有所不同,但生理的发展仍然依照著四个原则进行:
1.头尾律:由位于上方的头部进行,至位于下方的身体躯干。
2.近远律:由婴儿身体中央的部位,进行到外围的四肢。
3.层级整合律:简单的技能分为:分开及独立发展,之后这些技能将再整合成较复杂的技能。
4.系统独立律:不同的身体系统以不同的速率成长。
神经系统及脑部发展:婴儿出生时的神经元数目约1-2千亿个之间,成人时,单一一个神经元与身体其他部分的神经元可能有至少会有5千个连结,然两者数量相较下,婴儿神经数目较成人多出许多,乃因婴儿大脑上未发展完全,多数神经元以零散的方式分布其中。假如在往后的学习经验上,婴儿并未刺激某区域的发展,其神经元便会被修剪,之后会被发展更蓬勃的区域的神经元所取代。
一般而言,婴儿在六个半月左右学会坐,在十个月左右学会爬行,十三个月时能学会站立,约在十五个月能学会行走。
而这些婴儿生理上的发展,皆受到遗传、营养摄取、生活品质和婴儿健康情况的影响。
而在此时期,婴儿的反射动作是其维持生命的天生能力,有以下反射现象:
1.觅乳反射(The Rooting Reflex):新生儿会把头转向其脸颊被触摸的那一侧,为摄取食物之功能。
2.吸吮反射(Sucking Reflex):将奶嘴或手指放入新生儿嘴中,新生儿会出现节律性的吸吮动作。
3.吞咽反射(Swallowing Reflex):自胎儿阶段开始,在子宫内吞咽羊水。出生以后,吞咽帮助婴儿充分的摄食,使生命得以延续。尽管吸吮过程奶水不慎呛到,生理反应也会以呕吐或咳嗽来达到自我保护。
4.拥抱反射(The Startle Reflex):又称莫罗氏惊吓(The Moro Reflex),当婴儿失去支撑或手部的支持时,会做出痛苦的表情并向外举起他们的手臂,接著会再向内做出拥抱的动作,而此这是保护性的反射,能让婴儿在突然失去支撑时紧握母亲。
5.抓握反射(The Grasping Reflex):此反射在当婴儿的手掌被刺激时诱发,把物品放在婴儿手中时,手指会靠龙,而婴儿的抓握是十分有力的,能够促使婴儿安全地抓住其照顾者。
6.定向反射(Orienting Reflex):发出声响时,新生儿会转头朝向音源,并且在听到巨大声响时出现惊骇反射(startle reflex)的动作。
7.牵引反射(Traction Reflex):在婴儿平躺时,握住他的双手并往上拉起,可见婴儿脖子往后倒、颈部想往前使力、手脚弯曲,即是牵引反射。
8.踏步反射(Stepping/Walking Reflex):双手扶著宝宝的腋下,让婴儿双脚著地,脚底碰到平面时,就会做出交替踏步的动作,即是踏步反射。
9.颈紧张反射(Tonic Neck Reflex):让婴儿头转左侧,左侧手臂就会自然伸直,又侧手臂则呈现弯曲,做出张弓射箭的动作,即是颈紧张反射。
10.游泳反射(Swimming Reflex):将婴儿以俯卧的姿势放置水里,可见用四肢做出类似游泳的协调动作。近期,许多月子中心,或婴幼儿照护中心,都会推出宝宝游泳的服务,可以发现,很多年幼的宝宝就可以在水池里面相当自在,甚至做出游泳的动作,正是因为宝宝具有游泳反射。
婴儿反射行为(infant reflexes):
1. 嬰兒之定義:表 0 ~2 歲。 2. 嬰兒由於腦皮質的神經尚未連結發展完成,無法抑制腦幹,所以在 0 ~ 1歲時,仍有特殊的不隨意運動(involuntary movement)。 3. 例如: A. 巴賓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當人輕撫嬰兒足底時,可以發現其腳趾呈弓狀鼓起,酷似一把扇子。這種反射,自嬰兒出生即會出現,但至四至六個月以後,會自動消失。超過這段期間,若再撫摸嬰兒足底,腳趾應如成人的反應一樣,向下蜷縮。 B. 莫羅氏反射(Moro reflex):當變換嬰兒的位置或姿勢時,嬰兒雙手會迅速向外伸張,然後再復原作擁抱狀。 C. Search flex:用手指在嬰兒的嘴唇側邊輕點,嬰兒會將頭轉過去同一側。 D. Grasp flex:將棒狀物放置於嬰兒手中,嬰兒會緊握。 E. The reflection of running/walking:當嬰兒腳接觸至硬平面時,會呈現「踩踏」的動作。 4. 多數反射並不會完全消失,而是整合成新的動作行為。 5. 可以藉由各種反射狀況得知嬰兒的神經發展程度。
新生儿的能力[编辑]
由于婴儿对于要表达受外界事物的举动、刺激所影响,而做出反应的能力有限,也尚未有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心理学家必须透过精巧的实验设计来探索婴儿的心理特征。因此心理学家采用「习惯化」(habituation)的实验模式,让婴儿的感官、感觉重复受到同样的刺激,从而使其习惯心理学家所设计的环境。例如,重复让婴儿听到旋转摇铃的固定一种声音及颜色的刺激,结合高强度的吸吮行为,让她听不同的旋律及发出颜色时,吸吮奶嘴的速度会较刚才高。 关于婴儿的研究是相较成年时期难以进行的,以下是一些对婴儿的知觉发展研究。
1.视觉研究:偏好注视法(Preferential Looking Method),此种实验基于婴儿会对新奇或是异常的事物注视时间更久,但对Possible Event与Impossible Event的注视程度则要随著年龄增长才逐渐有差异。
出生前的婴儿眼睛无法接受光线刺激,因此出生后在缺乏经验下,其视觉处于模糊状态,最能看清楚物体的距离为二十公分。因此,刚出生的婴儿偏好注视简单、平面、对比明显的形状,像是照顾者的脸部轮廓,他们也对于光的刺激十分敏感,会对光线的明暗变化,做出反应,甚至在闭上眼睡觉时,只要一打开灯,视觉也会有所反应。出生一天后,婴儿就能追视了,所谓的追视就是:眼睛随著移动中的物体的能力,例如:视力正常的人只要保持头部固定,并指要转动眼球就能看见物体!两个月大后,开始会注意到较复杂且有曲线的型态,以及物体的内部特征,慢慢可以辨别物体间的差异。大概到了六、七个月大时,婴儿的视觉渐渐接近成人所看到的视野。
婴儿视觉的发展
1. 視力是嬰兒出生時最低度發展的感覺(the least-developed sense)。 2. 剛出生時視力約在 0.05 和 0.025 之間,而在一年之後可達 1.0。(意即成年人的視力大約是新生兒的40倍) 3. 色彩視覺(color vision)在二至三個月後會有顯著的發展。 4. 嬰兒在大約四個月大的時候,可以開始精確的整合兩眼的訊息,例如察覺深度、或是運用重疊、相對運動等線索,將腦中的二度空間物體影像轉為三度空間。 5. 嬰兒較喜歡具視覺複雜性(visual complexity)的刺激,他們對於擁有複雜輪廓或者相較有清楚輪廓的物體的物體會表現出比較高的注意力,因為這樣的視覺刺激對視覺神經路徑和皮質的發展是適當且必要的。例如出生後大約三天,嬰兒就會對臉孔此類「頭重腳輕(top-heavy patterns)」的圖樣產生偏好:在臉孔中,嘴唇在臉上,相對於眼睛和眉毛,只佔了十分小的比例,因此「臉」屬於一個頭重腳輕的圖樣,這樣的解釋可以解釋為何嬰兒時常好奇、長期的盯著臉孔看。 6. 剛出生的嬰兒眼前是一片模糊,這也是為什麼坐月子中心可以 24 小時開燈,因為初生嬰兒視覺尚未成熟,對光線刺激不敏感。而到了第六個月嬰兒所看到的圖像已與我們差不多。 7. 幼兒開始學會移動後,快速地獲得許多資訊,因此也能很快的發展出深度知覺。在Gibson 和Walk的研究中,研究者利用一稱之為「視覺懸崖(visual cliff)」的裝置來了解幼兒對於深度的檢視。視覺懸崖是一個分為兩個區域的平台,ㄧ邊是淺端,有黑白相間的方格布料,另一邊是由一片透明厚玻璃所組成,玻璃下隔一個深度放著同樣的黑白相間的方格布料,因此營造出在視覺上是一邊深、一邊淺的假象(可是因為厚玻璃的緣故其實嬰兒都將會在同一平面爬行)。當幼兒被放置在這個裝置上,他們會傾向於待在淺端,而十分不願意爬向深端。幼兒展現的這種對高度的恐懼並不一定全然是先天造成的,而是在幼兒開始自行摸索世界後快速結合經驗所獲得的。 8.四個月大的嬰兒偏好住視同種族的臉孔,也較容易區分同種族的臉孔個別差異,更偏好成人世界中判斷為較有吸引力的臉孔(Kelly et al.,2005;Liu et al.,2015;許馨月、簡惠玲,2011)。因此嬰兒已具備偵測臉孔的能力,而且很快地擷取到臉孔的特徵。
视觉神经的大量出现与修剪(blooming & pruning):
1. 36 週妊娠(gestation)至兩歲:突觸形成期。為神經元之間聯繫形成的時期,此時突觸會變多並在六個月時大量增加,兩歲時突觸的數量來到巔峰,此時是認知功能發展最密集的時期。 2. 兩歲之後:突觸修剪期。從圖中可發現此時期神經之間的間隙變大,因為突觸減少,這與神經生展發育上「用進廢退」的性質有關,常用的神經會變粗大而不常用的會消失。發展至較為穩定的階段後,神經數量後維持接近,但修復、學習的速度會隨年齡上升而下降。 3. 突觸的形成與修剪適用於大腦的每個區域。
2.听觉研究:胎儿在妈妈怀孕期间约四至五个月的时候就有听力了,实验发现出生不久后即可区辨各种声音,但偏好人类,特别是母亲声音(但与相处时间的长短有关)。对于世界各种不同的声音,婴儿似乎偏好语言,尤其是母语。在出生后没多久,对于妈妈在怀孕后期所念的故事比陌生的语言偏好,表示胎儿有语音的记忆,可能是因为胎儿能注意到不同语言又不同的韵律及重音。例如,英语为「重音计时(stress timing)」(以重音和非重音音节的声音强弱变化来显示语言节奏),而华语为「音节计时(syllable timing )」(以音节来显示语言节奏,每个音节的声音强弱相似)。 许多文化养成的习惯中,成人对婴儿说话的方式、语调会较特别,这种方式称为「婴儿导向式语言」(infant-directed speech)或「妈妈语」(motherese)。这种方式语调社昂扬、说话速度较慢、用词和句法较简单,似乎有助于吸引婴儿的注意力,也较容易帮助学习。而刺激新生儿听觉发展有以下方法:多和婴儿说话,而在此时婴儿的听觉受到一定的刺激,也会模仿照顾者的的声音,不仅鼓励他们学习如何发声和学习语言,还让他们在说话、倾听、模仿的同时,知悉双向沟通的重要性。而婴儿借由发出呜唔唔、嘻嘻......等话语来传递他们愉悦的感觉,这些种种的方式有助于婴儿的听力发展,也启蒙了婴儿社会性语言发展! 3.味觉研究:新生儿在出生第二天已经开始有味觉,在约一个月内可以尝出甜、酸、香等此类味道。而在约四个月大时,开始慢慢接手咸味。对于喜欢的味道,例如糖水,其反应会是快乐、开心的笑,并出现舔嘴唇的反应;对于讨厌的味道,例如酸味的果汁,会产生噘嘴、皱眉等表情;而苦味或辣味则让他们张开嘴、吐出舌头等厌恶的表情。此时是口味偏好形成的关键期。
新生儿的味觉和母亲是否有对婴儿哺喂母乳有很大的关联性。据英国在西元2013年发表于《英国营养学杂志》,调查3217位59~73岁长青组的饮食习惯,指出在婴儿时期被母亲亲哺母乳的人,往后的饮食非常营养健康,不但多食蔬菜水果、全谷食物,还很少食用加工食品及高油脂垃圾食物!会造成这些人较不会挑食的原因在于,母乳会受到母亲吃到的各种食物影响,因此母亲在喂哺母乳时,多多食用蔬菜水果、全谷高纤食品等营养食物,为婴儿做最好的营养胎教!
4.触觉研究:触觉是新生儿最高度发展的感官系统,也是第一个发展的器官。婴儿在触觉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索,六个月大的婴儿几乎会把任何物体放到嘴巴,父母可借由轻柔地按摩,刺激婴儿脑部产生某些化学物质,以刺激婴儿成长。职能治疗师昊纬指出:在怀孕母亲怀胎第八周开始,胎儿的触觉就已开始发展,是所有感官系统最早发展的,最早发展的是嘴唇,而到了十二周则是发展手掌及脚掌,到了第十四周触觉神经则会布满全身,除了背部及颈部的神经之外。胎儿刚出生后即开始运用触觉系统,由于视觉并未发展成熟,所以主要是以触摸事物来摸索、认识这个新奇的世界。他们看到什么东西都会将东西放进嘴巴里,进行吸吮的动作,而为了进食以生存,口腔的触觉能力也是最早发展的触觉。
5.嗅觉研究:对于香气或喜欢的气味,婴儿也会将头转向香味的来源,同是降低心跳和呼吸速度;面对难闻的气味,他们选择将头撇开,同时心跳及呼吸速度加快。宝宝特别偏好母亲的味道,在六天大便可明确借由气味辨认母亲胸部的气味,以利哺乳。 (Porter, Makin, Davis, & Christensen, 1992)刚出生的胎儿,由于视力发展还没有到很成熟,所以会以嗅觉来辨别所处的环境、人、事、物,若是胎儿惊觉所嗅到的味道并非他所熟悉的,胎儿便会大哭大闹,举例来说,有些人在新生儿、幼儿时期在睡棉时必须抱著娃娃、抱枕等拥有熟悉的味道物品,才能安心入睡。由此例子可知,新生儿是非常认味道的,嗅觉带给他们很大的安全感! 1. 理解第一个词汇:10 - 11 个月;产生第一个词汇:10 - 15 个月;产生五十个词汇:18 - 20 个月。
2. 24 個月大時平均能有 300 個詞彙,而 18 歲成年時已有 60000 個詞彙供我們靈活運用。 3. 一開始發展較快的幼兒(擁有的詞彙量較多),往後的發展也會比較好。
儿童前期[编辑]
三岁左右,儿童肌肉和骨骼生长得更加强壮,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容量也增加,使得儿童更为健康。
儿童前期由于预防接种几乎控制了如:痳疹、德国痳疹、腮腺炎、白喉和小儿痳痹等重大疾病,使得儿童感染重大传染性流行疾病的机率降低,相对地也降低了死亡率。目前导致童年死亡的主因,多为意外事故;而生活圈仍然以家庭为生活重心,父母是主要的照顾者。
此阶段的儿童渐渐具有平衡感,能尝试以一直线或者是单脚跳的方式行进,肌肉的发展也逐渐增强。
此时期的大脑神经纤维加粗加长,神经元之间的连结大致完成。神经也会完成髓鞘化(myelination)的过程,使得儿童在接受刺激后,可以快速、准确地将刺激由感官传至大脑,因此反应会较婴儿期快,条件反射较稳固。 在此时期的儿童对于“物品的所有权”概念害不太了解,所以看到想要的东西,完全是以“自我”为重心的观点来看待,举例来说,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手中有棒棒糖时,而内心也燃起想吃糖的欲望但是自己却没有,此时孩童可能会以掠夺的方式得到那支梦寐以求的棒棒糖, 这个时候,师长应利用机会对孩童教导他们应尊重他人物品的生活常规教诲,以此让他们通过社会化,才能发展出正确的价值观与判断力。儿童在此阶段也会慢慢学习独立及提升自我照顾的能力。
儿童后期[编辑]
与儿童前期相互比较,此阶段的儿童在身体和智力发展上已经缓慢了许多,由于游戏需要耗费较多的精力,因此需要较好的营养摄取。营养不良既使儿童成长趋为缓慢,也使他们无法游戏或保持灵敏的状态,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家庭关系的问题。
此时期神经细胞分化基本完成,细胞体积增大,增加了许多新的神经通路。额叶迅速发展,使其运动的正确性及协调性有所进步。由于大脑的发育,抑制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加强,工作能力也逐渐增强,儿童会对其行为更有意识。但这一时期,儿童对抽象概念的发展还未健全,虽然直观形象模仿能力强,抽象概念思维能力却差。
在专门对七到十二岁的儿童所做的研究中发现,动作随著年龄进步,一般来说,男孩比女孩跑得快、跳得高,且更有力气;在十三岁之后,性别的差异更加地明显。目前的看法则是认为儿童在青春期以前,体能、体力并没有重大的差异,过了青春期以后,情况才会有所改变。 此阶段的儿童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会大幅提升,而“以自我为重心”观点则会渐渐消失,从心理学家家尚‧皮亚杰所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三阶段中的“他律期”(遵守部分外部规定)渐渐发展至“自律期”,慢慢开始发展逻辑思考能力以及自我意识。在人际关系方面,同侪则会成为他们的生活重心,经常会被人际关系影响情绪,对于人际关系也较敏感,一旦发觉自己受到同侪的排斥与针对,便会非常往心里去,难以自拔。
幼年期的认知发展[编辑]
父母不再煞费苦心的讲故事给3到10岁的孩子听,原因很明显。这时期孩子通常注意力时间较短暂,且对于物品和世间之间的连结尚未建立,也无法用言语解释这两物之间的连结。让他们在成长过程建立观念的面相有三个知觉——经由感觉组织,辨识资讯、反映和解释。这是影响辨识能力和记忆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即是指,个人出生后适应环境活动中,吸收知识时认知方式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等,年纪的增长改变其心智的发展。而现代心理学家对于儿童心智变化的描述,则主要是受到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影响。
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有两种途径,同化(Assimilation)与调适(Accommodation),前者是指以既有的认知结构去了解新的情境,如指著一只白色的小狗教一岁半的小孩说:“狗狗”。有一天他看到宠物店的小白兔时便依照他对狗狗的认知--白色毛绒绒的小动物指著小白兔说:“狗狗”。而后者则是指改变认知结构去适应新的情境,如当小孩指著小白兔叫狗狗,便纠正她说:“那是兔兔”。
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编辑]
小孩成长迅速,此时他的认知也是快速发展。渐渐,他已学会如何控制他周遭的事物,并初次接触外界的环境与社会。根据 Erik Erikson提出的理论,一个小孩须借由探索世界、变得更自主独立来达成他认为孩童与此时期发展最重要的三要素:主动(initiative)、有能力(competence)、独立(independence),这也为他往后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知名的瑞士发展心理学家──尚·皮亚杰在1920s便透过研究孩童的智力发展来判断孩童对的逻辑,他发现孩童的认知也是有发展的历程,就如同婴儿要先学会爬才会走的道理一样,所以发展出了认知发展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 作者简介:认知发展论是由知名的瑞士发展心理学家──尚·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提出,他自1920年代开始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他从小就对于生物学,尤其是软体动物特别感到兴趣,对于生物行为观察细微,于11岁时就发表了一篇有关麻雀白化症的论文研究。上了大学之后,开始投入心理学的领域,并且长期研究关于心理发展学的各个学派。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学更是有所专研,一生之中,完成了六十多本著作以及一千五百多篇论文。
- 背景:19世纪前心理学家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聚焦在两个项目:先天的生理成熟及后天环境学习带来的影响。Piaget以自己的女儿作为研究对象,不追随当时的流行──实验组,以及多人实验再将数据资料作统计分析的方式──而是重质不重量,对于研究对象(他的女儿),在自然情况下,做出长年,并且细节的观察。纪录个别儿童对于事物处理能力随著年龄改变有何不同。而皮亚杰的这种研究方式,现在广为流行,受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所效仿采用。
- 内容:皮亚杰探讨心智能力为什么会发展,其发展的过程又是如何?对皮亚杰来说,儿童发展很受他对环境的操弄及他与环境的主动互动的影响。他不认同儿童只是被动的学习,而是借由自己的方式去建构并理解这个世界。他认为儿童是一个建构者(constructivist),他们根据认知发展的层次来建构现实世界,而非完全受本能影响或受制于环境。皮亚杰发现每个年龄层相近的小孩往往做同样事情,在认知发展理论中,皮亚杰提出儿童智力或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四个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新的能力和新的讯息处理方式出现,他认为所有儿童都依照此发展程序,前一阶段顺利完成,才能进入下一阶段。这个理论隐含发展取决于先天生物性因素(实际→抽象)。然而,皮亚杰理论有许多细节受到后来研究的挑战,特别是其中认知运作上的改变,现在发现在更早的时期就出现了。不过,以儿童认知发展而言,皮亚杰理论仍然是研究必要的基础。
- Piaget的研究问世后,其认知发展理论著重先天与后天的交互作用,并将认知发展区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之概念整理表(下表的年齡為平均值,實際年齡可能隨著智力、文化背景和社經地位而有所不同,但是所有兒童的進步順序都相同。)
阶段 | 年龄 | 认知特征 |
---|---|---|
感觉动作期 | 出生到2岁 | 区分自我与其他物体。 确认自我是行动主体,开始有意的行动:例如拉缎带来移动吊饰或摇铃来发出声音。 |
前运思期 | 2-7岁 | 学习使用语言,以及运用影像和单词来代表物品。 思考依然自我中心:难以考虑他人观点。 只根据单一特征来分类物品,例如:将所有红色积木归为一类,不论形状;或将所有方型积木分成一类,不论颜色。 |
具体运思期 | 7-11岁 | 可以对事物进行逻辑思考。 具备数字(六岁)、质量(七岁)、和重量(九岁)的守恒概念。 能根据多项特征分类物品,并可依照同一角度排列顺序。 |
形式运思期 | 11岁以后 | 可以进行抽象命题的逻辑思考,并有系统地验证假说。 开始关心假设性、未来、意识形态的问题。 |
(1)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出生-2岁)
儿童发展最早的阶段便是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这个阶段的核心是形成各种物体的概念,找出自己的行动跟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发展出感觉和动作协调的能力。此阶段的婴儿和幼儿是借由感觉和动作技能来探索他们的世界,紧紧依靠对外界刺激感觉,但刺激消失时,相对应的动作即会消失,这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此阶段能发展出物质不灭或物体恒存性(odject permanance)的概念,也就是能够察觉未出现在眼前的物体仍旧存在。在刚出生时,婴儿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以物体为核心,非要物体直接被他们看见,否则他们会认为物体不存在,这应该也是小小孩看到Peekaboo时会那么惊讶的原因。Piaget发现到若你用棉被把玩具盖住,小于六个月大的孩童们会真的以为玩具因此消失不见。直至大概八个月大时,儿童对于物体恒存才有所认知。
此阶段是语言与符号产生前的阶段,由许多反射动作构成,举例来说,婴儿吸吮不同奶瓶会引起不同吸吮动作;而婴儿的认知活动建立在感官与动作的经验上,所以他们倾向用嘴巴咬、用手抓东西来了解周围环境与事物;另外,婴儿也逐渐发现达成目的的新方法,他们开始学会绕过桌子来拿喜欢的玩具,而不只是直接从桌底钻过去。 此期的婴儿很快地学会使用反射动作来产生一些更能反映其意向(intention)的行为,最初这样的学习是由于意外产生,透过尝试错误(trial-and-error)来学习。皮亚杰认为,在感觉动作期末期,幼儿能从较早的尝试错误取向进展到较有计划的解决问题取向,也就是在生命史上第一次对物体和事件能形成心理表征,在这阶段末期,我们称为“思考”的行为渐渐出现在幼儿身上,这是一项关键性的进展。 感觉动作期的另一项关键是开始具有物体恒存(object permanence)的概念。皮亚杰主张儿童在这阶段知道了物体在物理上具有稳定性,而且物体即便看不见,它仍然存在。举例而言,如果我们使用毛巾覆盖奶瓶,幼儿可能不会有动手将毛巾拿开的意念与动作,因为他认为奶瓶已经不在了。但到了两岁(感觉动作期晚期),儿童会开始暸解到物体即使看不见,它依然存在,于是便伸手想将毛巾移开。这样的现象让人推测感觉动作期的儿童会开始具有物体恒存之概念。当儿童具有这样的概念时,他会在心中使用符号来代表事物,以便思考。
感觉动作期又可再细分为以下六个子阶段:
子阶段 | 月龄 | 描述 |
---|---|---|
1. 简单反射 | 出生-6周 | 通过与生俱来的反射行为,如脊髓反射、脑感反射等等,来协调的感觉及行为。Piaget在这里一共描述了三种基本的反射:嘴吮吸物体、眼睛扫视或是直视一个物体、当某物接近手时,会伸手抓握(达尔文反射)。直到出生六周后,这些反射行为会转变为有意识的动作,如:达尔文反射,成为了有意识的抓握,婴儿就知道如何抓握了。 |
2. 第一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阶段(First habits and 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s phase) | 6周-4个月 | “协调感觉和两种类型的图式(schemes,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认为儿童理解世界的心理系统):反射动作(reflex)和初级循环反应(primary circular reactions)(婴儿重复做最初偶然发生的事件)。反应的主要焦点仍集中于婴儿自身的身体”。以上这种反应的举例如:婴孩会重复的用手在他们的脸前挥动。 |
3. 次级循环反应阶段(Secondary circular reactions) | 4-8个月 | 此阶段为习惯的发展阶段。婴儿从原先的关注自身,开始转变为关注身边的物体;他们会开始重复那些有趣的或是会让人开心的行为,他们喜欢不断的重复一些事情,例如反复的开关灯会使他们乐此不疲。在这个阶段中,主要发展抓握(prehension)和视知觉间的视、动协调(visual-motor coordination)。
次级循环反映阶段一共会出现三项新的能力:1.能够有意识地抓取他们所需要的物体。2. 次级循环反应。3.能够分化出目的及手段的不同。 |
4. 次级循环反映的协调阶段 | 8-12个月 | 此阶段发展出视觉和触觉:手、眼协调;图式(schemes)与意向(intentionality)的协调。
“ 这一子阶段,主要是发展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协调能力。拥有了皮亚杰所说的“第一次真正的智力”。 除此之外,这一阶段的婴儿会开始发展出目标取向的行为,会开始有计划性地按照一定的步骤来完成他们的目标。例如:有东西在他们眼前消失时,他们会开始去寻找;或是有东西在他们面前移动时,他们会从物体一开始出现的地方找寻,然而一旦没有找到,他们就会选择放弃。 |
5. 三级循环反应阶段(Tertiary circular reactions)、新颖性(novelty),和好奇心(curiosity) | 12-18个月 | 皮亚杰形容此阶段的婴儿就像“年轻的科学家”,会开始对物体的性质、他们能够使用物体作出很多事情,而感到好奇心爆发。此阶段的儿童会开始尝试新的行为,他们会发展出新的方式来完成目标。 |
6. 图式的内化 | 18-24个月 | 婴儿发展出使用符号的能力,而能够形成持久表达(representation)能力。
此阶段的婴儿出现顿悟(insight),以及真正的创造力。如:把东西藏在他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会尽可能地把所有有可能藏东西的地方都找过一遍,这同时也意味著,他们的认知发展阶段,开始产生了运算的能力。 |
自我的概念(self-concept)也是孩童在发展时认知进展的一大重要课题,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包括我们对个人人格特质,身体特征的看法。我们也可在一些动物中找到“自我”的概念。研究者在黑猩猩的额头上涂了个红点,在镜子前,猩猩见了镜中自己脸上的红点会摸自己的脸而非镜子上映照著的红点。到十八个月大时,婴孩也有了“自我”的认知,并在两岁时,会意识到自己的性别是男是女?到了四岁便可更详述地叙述自己的物理特征,六岁时便能了解基本的情绪与个人特征。
(2)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2-7岁)
在前运思期,儿童比以往更具有思考能力,而且能运用符号来表征物体,开始以语言或符号进行思考与表达,如木块代表汽车。他们的语言和概念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是大部分的思考方式仍属原始。此时的儿童尚未具备守恒(conservation)观念,只能注意事物的单一面向。例如两块一样多的黏土,形状不同,会认为较长的黏土比较多;又或者我们将牛奶倒入高而窄的杯子和浅而宽的盘子时,即便两者容量相同,前运思期的儿童仍会相信高而窄的杯子具有较多的牛奶;同样地,前运思期的儿童容易认为三明治切成四份时比没有切的时候多。此阶段的儿童不能逆向思考,尚未具有逻辑推理的能力,例如此时期儿童会数数、了解数目、操弄数目,但儿童无法理解4+6=10和10-6=4 是一样概念的事物。前运思期的儿童具有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觉得别人看见的面向及具有观念都和他的一样,例如:皮亚杰曾经做过著名的三山实验(three-mountain experiment),让儿童坐在三个山的模型的一边,在模型的另一边有洋娃娃,当问儿童从洋娃娃的角度会看到什么情景时,前运思期的儿童会认为洋娃娃所看到的情景和自己所看到的一样。前运思期的儿童不能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物,所以只能完全以自己的观点来解释事件。前运思期的儿童觉得万物皆有生命,所以会跟玩具说话。注意力单一,例如小孩A的老师讲完三只小猪的故事了,A还停留在猪老大的草屋被吹走的情节。此时期的儿童有运思上的困难
在这个阶段,孩童懂得用语言去思考更抽象的事物,然而他们的理解较为原始又缺少推理化,所以称此时期为前运思期。
前运思期的几个现象有助于解释对于守恒思考的错误: (I)专注现象(centration) 一如上述举例,前运思期儿童思考的特性之一为专注、集中化,指注意到情境、物质的某一方面特性而忽略掉其他性质,例如只注意到容器高度而未注意到宽度,又或者只注意到黏土长度而非总量、只注意到三明治数目而没注意到大小等等。 (ii)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 前运思期儿童整能从一个方向去思考,无法倒过来,例如上述举例的数学加法。 (iii)集中注意于“状态” 前运思期的儿童会注意到物体的状态,但却不会注意到过程,就像是在看一系列静止的画面,而不像成人能够看到过程及理解到其变化。
象征性的代表开始会触发小孩模仿实际物体之动作,但这是每个小孩自己的规则,所以不尽相同,而比较形状或符号这类的象征就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规定,并且这时期小孩每次仅看一个面向,所以是难以沟通(需要在不同面向间转移),也不能显示理解物体守恒的观念,常常物体一改变外貌就以为物体和原本的不同。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理发展此阶段也存在著泛灵论的特征。儿童把无生命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向的东西的认识倾向,主要表现在认识对象和解释因果关系两方面。随著年龄增长,泛灵观念的范围逐渐缩小。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
(3)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7-11岁)[编辑]
儿童已能将具体的经验或事例进行逻辑的思考,具有时间以及空见的概念,思考较有弹性,不再只会注意事物的单一属性,对同一个问题也能接受不同观点,且开始具备保留观念(物体守恒,例如了解同样多的黏土不会因为形状不同而影响大小)、序列关系或递移转换(例如:A>B,B>C,可以了解A>C)、以及层级分类(例如男孩女孩都是儿童,然后儿童又属于人类层级)的能力。此时期的思考从自我中心改而关注他人看法。但还没有能力理解假设性问题,思考受到这个世界的具体事物所支配,很难做抽象思考,执著于眼前直接看得见、直接推测得到的事物。此阶段的儿童能形成概念、暸解关系、解决问题,但必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和情境。 具体运思期的儿童能把脉络中其他事物的意义列入考虑,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让儿童看一辆红色汽车,然后在儿童注视下,用绿色玻璃把红色汽车遮起来,使它看起来像一辆黑色汽车,接著询问儿童这部汽车实际上是什么颜色。结果发现,三岁儿童(前运思期)会回答“黑色”,而具体运思期的儿童会回答“红色”。 在具体运思期,儿童能做的重要作业之一是序列化(seriation),亦即利用逻辑的方式排列事物,例如将木棒从最小到最大依序排列。为了排列物体,儿童必须依据某项标准将物体加以处理,儿童一旦获得这样的能力,也就能获得另一个相关的技能:递移能力(transitivity),这个概念是指:他们能根据甲乙两物分别与第三物的关系,来推论甲乙两物之间应该存在何种关系。例如:当我们给定条件“A比B高,而B比C高”,在具体运思期之前的儿童无法暸解到其中暗示著A比C高。这类的逻辑推论要到具体运思期才会出现。 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已经具备许多能力:
- 克服自我中心:具备多方面看问题的能力,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 因果关系:开始了解一些物理上的原理以及生物方面的机转过程,而不只是单纯用拟人化的思维来看事情。
- 可逆性:理解数字、以及物体在改变之后,可以回到原来的状态。例如:4+6=10,并且可以理解运思前期不能理解的10-6=4。
- 守恒:可以理解数量或长度,不一定与物体或的排列或外观有关。所以不会再被两杯水杯的高度不同给骗了。
- 序列化:能够根据不同的面向,对于一系列的物体做出有规则的排列的能力。
- 分类:可以透过两个以上的面向,例如根据大小、或者是高度、长度等等不同的特征,结合其他分类能力,可以同时整合两个以上观念。
(4)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11岁以上)[编辑]
认知上开始进入抽象运思期,不再受具体经验或现实事物限制,可以抽象的思考而呈现普遍性。最大的特点是能以纯粹的符号、文字、图形或数字进行思考和推理,脱离具体,更可依假设–演绎的过程进行,并且在面对问题时考虑其所有的可能性。相较于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只能在相关具体事物存在时解决问题,形式运思期的儿童则可以解决命题(即符号操作)和使用系统化的实验来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问儿童现在有小新、大雄、健太三个人,小新比大雄黑,小新比健太白,则此三人谁最黑,谁最白?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可以直接回答问题,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需要这三个人实际站在面前才有办法回答问题。年纪较小的具体运思期儿童会在“大于”、“小于”的混合关系中迷失而无法得出结论,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对此类问题的不同关系也会感到混淆,但他们能想像到正确关系解出来为止,这代表著一项重要的能力:形式运思期的青少年能监控或思考自己的思考。从所得到的讯息想出抽象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关系加以比较,这是形式运思期青少年所具备的一种关键能力。 形式运思的思考特征通常在11到15岁之间出现,但也有许多人永远没达到这个阶段。大部分的人倾向于在某些情境使用形式运思思考,而在其他情境则否,一直到成人期都是如此。
然而,以更精致的方法来检验儿童的心智功能,就会发现Piaget低估儿童的能力,有其他实验发现儿童的心智能力发展早于Piaget所预期。例如将两组玩具士兵一对一排成两列,儿童会觉得士兵一样多,当把其中一列的间距加大,儿童会与先前提到的实验一样认为另外一列的士兵较多,但若是问儿童谁的“军队”比较多,儿童会认为是一样多的。因此可以说是,当儿童认为排列的物体属于集合体,而不是个别项目时,他们的判断较不会受到无关的知觉变化所影响。
皮亚杰的这四个幼儿发展阶段具有以下的特色:
(1)发展顺序前后不会改变,但会因为个体的不同有所差异。
(2)具有普遍性,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都适用。
(3)各个发展阶段在逻辑上都是有组织的。
(5)每个发展阶段顺序,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也就是每个成功的发展皆端都会与前面顺序的发展阶段合作,会融合前一个阶段的元素,逐渐让发展愈加完整。
(6)每个发展阶段的不同,会显现在思为模式上质的表现,而不会仅仅是量的差异而已。
智力的成长[编辑]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主要功能是在协助个体适应环境,智力活动的主要目标则在建立个体的思考历程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的平衡关系,环境中种种新奇的刺激,如不能为儿童所理解,可能形成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因而促使儿童调节自己的心理结构,以适应还应。皮亚杰采用个体与环境互动观点,当个体与环境不平衡时,能够激发认知的活动,导致智力的成长。
1.智力的成分
皮亚杰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项相互关联的部分,即智力的内容、结构及功能。
(1)智力的内容
智力的内容是儿童思考的内容,例如四岁幼儿的万物有灵论(animism),认为许多无生物都是活的,皮亚杰认为智力的内容决定于智力结构,他在早期研究智力内容之后,发现研究智力的内容,并无法解释决定儿童思考方式的因素与心智发展现象,后来于是转变他研究的方向,注重智力的结构与功能。
(2)智力的结构
皮亚杰认为组成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基模(schema),基模乃是有组织的思考模式与行为,用以解释我们的经验与适应环境,新生儿从出生之后,对于现实世界并无任何理解,仅靠著若干反射的动作来适应环境,这些与生俱来的反射动作能够随著经验作迅速的修正,成为婴儿的乘用行为基模(behavior schemata),如凝视、抓握、吸允等。自从第二年之后,婴儿逐渐能够使用符号、利用符号从事思考,于是符号基模(symbolic schemata)开始出现。当儿童七岁左右,能够以操作基模(operational schemata)即以内在的心智操作思考与解决问题。
(3)智力的功能
皮亚杰认为人类与生俱来的两种心智功能为组织(organization)与适应(adaption)。
组织:指儿童将已有的基模或知识组织成为密合系统的倾向,组织功能是一种自动与持续的历程,换句话说,儿童会不断地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以形成新而较为复杂的认知结构,使他能够更有效地适应环境。
适应:此为儿童调节自己以适应环境要求的倾向,皮亚杰认为适应是透过同化与调适两种历程来进行的。同化(assimilation)是儿童吸取外界新经验以并入本身认知结构的历程,而调适(accommodation)则是儿童改变其认知结构的历程。同化与调适历程是同时并进相辅相成的,儿童一方面同化新的经验,另一方面也同时调适自己的认知结构,以适应环境的新要求,透过此两种历程,儿童对于世界的了解的增进,其认知的结构也朝著更高层次发展。
对皮亚杰理论的批判[编辑]
皮亚杰的认知建构论采取儿童主动学习的观点,改变了儿童在认知发展上是被动接受环境刺激的看法。皮亚杰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发展先于学习。皮亚杰主张:发展阶段基本上是固定的,而诸如守恒等概念是不能经由教导学会的。但是许多研究显示,皮亚杰式的作业能在较早的发展阶段教导给儿童,或者只要此作业改为较为简单的形式,幼儿也能在未达到正常阶段前成功完成作业。 后续的发展研究结果对于Piaget的理论有所质疑。他们对于认知发展的程序与阶段看法不同:
- 低估:
他们认为小孩其实在更早的阶段就能达到Piaget所归类的的各种思考运作。例如:三个月大就有物体永存的概念、三岁就知道质量不变定律。
- 物理的规律性:
用较新颖的测试方法发现小孩其实知道时间是连续的、东西无法飘在空中、实质物体不能穿越、被挡住东西是连续的,而且很早就有数数与加减的概念。例如;两堆一样多的球,在其中一堆加入两粒,另外一堆则是改成长条状排列但数量不变,小孩会认为前者较多。
- 心意揣度:
小孩不似Piaget所想的那么自我中心,他们了解行为背后是有意图的,能从行为揣摩别人心中信念、企图、感觉。像是成人用相同动作去拿不同物体,比用不同动作拿同一物体更能引起六个月大婴儿的注意,显示其了解不同东西具有不同用途。或是一个13个月大的小孩看卡通时就会因对主角(毛毛虫)的了解而改变注意所在。心意揣度能力可能源于母亲与小孩互动时,母亲能说中小孩的心事使小孩感受此能力。通常小孩语言表达能力好,心意揣度能力也强。
总而言之,儿童的心智能力应该比皮亚杰原先所认为的还要高。近年皮亚杰理论备受批评的另一地方是关于“阶段”这个核心论点,有很多学者质疑是否可以分出“发展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所有认知表现都不同。他们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样式因作业而异,同时,儿童的经验对发展速度也有重大影响。
事实上,小孩从一岁开始就像是一个小科学家一样会去组织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并且判断物体是否相属,学习构思假设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另外,有很多小孩很晚才进入形式运作期,甚至有些小孩永远进不了形式运作期。所以人类的认知发展似乎不全如Piaget所设想的直线阶段式的进行。依类别不同和Piaget的理论做比较:
- 讯息处理取向:
此主张的研究者认为认知发展是各种不同“讯息处理技能”(搜集和分析来自环境的讯息)的获得,而Piaget作业无法区分讯息处理以及该作业原本要评估的技能。然而,认知发展究竟是一连串性质不同的阶段,或是连续变化的过程,这些支持此主张的研究者仍无共识。
- 知识获得取向:
儿童与成人的认知历程和能力在本质上相同,主要差异在于成人拥有较广泛的知识基础。他们认为“知识”并非事实的集合,而是深入了解某一范畴的事实如何组织。
- 社会文化取向:
Piaget只注意到立即的物理环境,而忽略社会文化脉络方面的影响,然而“文化”实际上会对儿童产生下列影响:
- 提供特定活动的学习机会:沙漠的儿童不太可能有机会了解水的容积保留概念。
- 决定特定活动的频率:传统舞蹈很重要的文化中,他们的儿童长大都成为厉害的舞者。
- 建立不同活动的关联:重视制陶的文化中,捏黏土经常与亲子互动或市场贸易连结在一起。
- 控制儿童在活动当中的角色:有些文化中,儿童从很小时就要学习打猎和处理猎物。
上述观点可追溯至苏联学者Lev Vygotsky的研究,Vygotsky的发展理论更加重视社会环境对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以下是Vygotsky理论的部分重点:
- 认知与专业知识主要来自见习,也就是由更博学的成人引导,以了解更多知识、发展新技能。
- 必须了解某一位儿童的实际和潜在发展水准,才能充分理解其认知发展水准并提供适当指导。
- 将“语言发展”视为认知发展的核心,当成人和同侪协助儿童掌控新技能时,彼此沟通成为儿童思考的一部分。
另外,关于形式运思期是否为认知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有相关的争议。以皮亚杰的理论而言,形式运思期是最后的认知发展阶段。然而,有些学者(Kramer,Labouvie-Vief,Riegel, Santrock,Sinnott)认为个体在形式运思期后还会有另一个阶段的认知成长。他们认为,形式运思期的个体不明白现实情况下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对事情的态度也往往过于理想化。在思考问题时总是检阅相关的变项,以逻辑推论的形式衍生出各种假设,并逐一检定这些假设。但是过了形式运思期后,个体在思考上更进一步。这时各体会认清现实的状况,体认当时情境下条件的限制,以最有效率的方法来形成最可能的假设,并检验假设,而不是逐一审阅各种可能的假设。(Labouvie Vief.Santrock)
新皮亚杰学派的发展观[编辑]
新皮亚杰理论是近年来对皮亚杰理论的修正,他们尝试克服原有理论的限制并回应批评者所提出的问题。 新皮亚杰学派指出: (1)儿童在某一阶段的运思能力,受到作业性质的影响 (2)训练和经验(包括社会互动)可能加速儿童认知发展 (3)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新派的理论以特定的作业类型来看认知发展,而非限制在从整体阶段来看,例如皮亚杰理论中的许多作业事实上出现在很不相同的年龄里。同时,此新学派也提出了形式运思之上,更高的发展阶段,例如“问题发现”(problem finding)阶段,在此阶段成人能指出何者是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另外,也有学者提出“辨证思考”(dialectical thinking),这是指“能暸解到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并无单一解决办法”的能力。
心智理论[编辑]
探讨儿童对于基本心智状态的认识,像是欲求、知觉、信念、知识、思考、意图和感受。年幼的儿童认为其他人对世界的观点跟自己一样,而自闭症(Autism)儿童缺乏基本心智理论,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欲求和信念,对他们来说,人和其他物体没什么两样。
Sally & Ann Test(Cognitive ToM):实验给予三岁与五岁的幼儿观看以下的故事图卡:Sally有个篮子而Ann有个箱子,Sally将弹珠放进篮子之后出门散步,然后Ann趁Sally出门的时候把篮子里的弹珠放到自己的箱子里。过了一阵子后Sally回来了。接著实验者问:“Sally会在箱子或是篮子寻找她的弹珠?”。比较三岁与五岁的幼儿的回答发现,三岁小孩会选择箱子而五岁小孩会选择篮子。这是因为三岁小孩认为Sally和自己一样也是全知,五岁小孩则可以了解Sally跟自已一样拥有心智,进而推论出Sally的心理状态。在自闭症患者里,也有80%的人无法通过此测试,暗示自闭症患者不擅长社交的原因可能来自缺乏基本心智理论的缘故。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编辑]
道德判断的发展:Piaget相信儿童的整体认知发展水准决定其道德判断,经历了无律、他律、自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律阶段(4、5岁前)道德意识尚未开始发展,小孩还不明白规范的意思,行为尚未出现道德价制的规范。例如:小时候看到喜欢的玩具,虽然不是自己的,却会随手拿起来玩。
第二阶段:他律阶段(4-8岁)道德观念开始萌芽,逐渐了解父母权威、社会规范的不可挑战。但因为道德意识尚未发展成熟,对于规范只是被动地遵守,尚无法独立自主判断是否违反道德。例如;经过老师或父母的告诫,了解到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行为。皮亚杰认为这阶段的儿童在判断行为道德性时是根据行为结果而非原始意图,并且深信违反规则、权威的行为会自动带来惩罚。
第三阶段:自律阶段(8、9岁)道德意识逐渐发展成熟,开始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及价值观,对行为善恶有自己的判断。开始了解规范的抽象原理,不会盲从权威,会考虑动机,而非只看行为后所带来的物质后果,逐步进入道德成熟阶段。长大后了解拿别人东西应该先经过别人的同意,也就是不偷窃的道德坚持。此年龄的儿童暸解规则的存在是为了给出一定方向,并减少参与者间的争议,他们知道规则是每个人同意的结果,假使每个人都同意改变规则,那规则的变动也是合理的。
Lawrence Kohlberg(1927-1986)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编辑]
如同Piaget相信儿童的认知是透过阶段性的成长,Lawrence Kohlberg(1984)也相信道德的发展也是透过一连串的阶段性进展而慢慢成熟,而非透过主动思考与推理去了解伦理价值。为了方便研究道德发展理论,Kohlberg更准备了许多难题给孩童、青少年、成人判断,下面为有名的汉斯买药道德两难:
有一名叫漢斯的男子,其妻臥病在床,若再不治療,將會病死──而唯一的治療方法,是某種藥物。這種藥,只有在街上的一家藥局才有販售。但是藥局的老闆,卻要漢斯以100萬元購買藥物;漢斯雖然四處籌錢,但仍是不夠,即使低聲下氣地拜託老闆「能否再便宜一點」「能否分期付款」,但老闆仍是不為所動。然而,妻子的身體日益虛弱,時日無多。情急之下,漢斯只好潛入藥局,偷走了藥物。你對漢斯的行動有什麼看法?理由是什麼?[2] (Kohlberg, 1984)
根据受试者不同的理由,加以分类,将道德发展分为3个层次,6个阶段:
第一层次:成规前层次(前习俗道德期)
大多依据行为后所产生的身体或快乐的后果,基于行为所产生的直接后果与自己的利益、利害关系来发展道德认知。例如:奖惩、利益交换;或根据规则制定者的权威,来解释文化规则与是非善恶的标准。例如有些同学不作弊是因为逃避惩罚或服从师长权威。此阶段儿童对于好坏、对错的判断多视大人的反应或事情的后果决定。此外,位于此阶层者具有Piaget理论中“具体运思期”的思维,故其逻辑推理局限于具体直觉,只能在具体观察和经验中学习。此层次可以分为处罚与服从导向阶段、工具性相对主义导向阶段。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Obedience and punishment orientation.) 类似于皮亚杰理论的“他律”阶段,此时期的儿童缺乏是非善恶的认知,仅因为恐惧行为导致的惩罚而服从。其之所以为“好的行为”是为了避免来自有权力者的惩罚,在此阶段个体仅具自我中心式的世界观,而不能考虑到不同行动者在利益与视角方面的差异。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Naive hedonistic and instrumental orientation.) 在第二阶段,儿童自我的需求和愿望变得很重要,但仍然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只依照行为结果是否能带来自我需求上的满足,以判断好坏。第二阶段的观点和道德相对主义(moral relativism)常被视为有关。此时期的儿童能考量到自我、他人的利益,但会把自我利益摆在第一顺位。此时的个体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和世界观,所以不同的人会处于冲突之中;因此人们必须进行利益调适。
第二层次:成规层次(习俗道德期)
渐渐摆脱仅重视个人利益的价值观,会表现出符合家庭、学校、社会所期待的行为,重视社会期望与人际关系,认为团体所期待行为就有价值,会服从、积极参与团体,开始注意到社会秩序,并共同维护社会秩序,道德标准来自社会上的是非对错。例如同学考试不作弊是因为为了获得家长或老师的赞赏,或是认为这是学生应有的态度。Kohlberg认为儿童直到10岁才开始评估他人意见,进入此层次。此层次可以分为人际关系和谐导向阶段、法律与秩序导向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Good Boy-Good Girl” morality.)以社会对此行为的观点与期望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寻求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认可与其赞赏的作为。认为能取悦他人、帮助他人、并得到他人认可的行为就是好行为。这阶段的人对一个行为是否道德的判断在于“该行为是否能够符合社会的期待”。此阶段的个体已经开始意识到他所属于的群体, 并已经可以站在别人立场考虑问题了,个体于此阶段已能够放弃自己的利益以求得到那些他与友人共同分享的利益 。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Law and authority maintain morality.)著重法律,与社会习俗。服从、尊重团体、社会的规范,并知道以法条作为是非善恶判断的依据。此阶段的个体已开始能够跳出自己朋友和同伴的小圈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个人之间的关系被放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理解。
第三层次:成规后层次(后习俗道德期)
此阶层的人已能够进行抽象的逻辑推理。趋向理性思考,尊重社会整体的道德规范和抽象价值,并建立自己的道德原则,有自我的观点出现,并且可以自己的观点对社会规范进行检讨,进而建立自我道德价值。例如考试不作弊是因为这是对大多数人公平的行为,并符合社会所期待。此层次可以分为社会契约合法性导向阶段、道德普遍原则导向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法制取向(Morality of contract and individual rights.)认为社会大众一同拟定的社会契约可以凝聚共识,同样也可以被改变。此阶段的人注意到人的各种基本权力,并意识到在社会上,人是平等的。
第六阶段:个人良知取向(Morality of individual principles of conscience.)认为道德有一致性、普遍性,开始能够以个人的良知作为判断道德与价值的依据。此阶段的个人认为,所谓合乎道德的行为就是那些符合这些普遍性原则的行为。对这阶层的人来说,这些普遍性的原则是法律的根据,一旦法律违反了这些原则,人们就必须偏离法律,对抗法律。个人已经是从人性和理性此种较为全面、较普遍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关系。
三种层次比例随年龄之变化
综观三种层次,10岁前的道德观由第一层次主导,其地位会渐渐由第二层次所取代。而第三层次也在十岁左右渐渐提升影响比例,约在13岁左右超越第一层次的影响,但10岁之后影响最大的还是第二层次。
柯伯格道德推理發展階段概念整理表
层次一 | 前成规道德 |
---|---|
阶段一 | 惩罚取向(为了避免处罚而遵守规则)。 |
阶段二 | 酬赏取向(顺从以获得酬赏,得到人情回报)。 |
层次二 | 成规道德 |
---|---|
阶段三 | 好孩子取向(顺从以避免他人讨厌)。 |
阶段四 | 权威取向(维护法律和社会规则,以避免权威的谴责,和未尽到义务的罪恶感)。 |
层次三 | 后成规道德 |
---|---|
阶段五 | 社会契约取向(行动由众人同意的原则所引导,其本质是公共福祉,支持原则已得到同侪和自我尊重)。 |
阶段六 | 伦理原则取向(行动受到自己选择的伦理原则所引导,通常强调正义、尊严和平等,支持原则以避免自我谴责)。 |
Kohlberg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儿童发展的道德推理,而非实际的行为,这或许是此理论的限制之一。研究发现许多人虽被归类在不同的道德推理阶段,但却表现出相同的道德行为,而也可能出现在相同阶段的人却表现出不同的道德行为。
Kohlberg理论的另一项限制是他研究的对象以男孩为主,有研究发现女孩的道德推理方式可能与Kohlberg发现的相异。举例而言,在Kohlberg以男孩为主的研究中,可能会发现以正义为中心的道德推理,然而女孩的道德推理可能会较著重于关怀与责任的问题,也就是说将实验的结果依照生理性别区分,男性大多落在第四阶段,女性则为第三阶段。有趣的是,之后澳洲有学者尝试将道德两难题目的性别颠倒过来,实验的结果发现男性大部分的理由从第四阶段改为第三阶段,而女性则维持原样为第三阶段。
Carol Gilligan(美国心理学家)认为男性的道德推理著重于个人权利,而女性的道德推理著重于责任,她批评这样的道德发展论是以男性为中心的论调,忽略女性社会化过程道德发展取向是以人群关系为中心,较注重人际连带与社会责任,而非以抽象、冷冰冰的道德原则为中心。
另外,学者认为幼童对道德的推理通常比皮亚杰和Kohlberg阶段论所提出的更为复杂,在前述皮亚杰理论中,幼童在评价行为时,会认为行为“后果”比“意图”重要,但也有研究发现3、4岁的幼儿也会使用意图来判断他人的行为。而处于他律期的儿童也能区别哪些规则是大人视为正当而去规定和执行、哪些是个人或同侪有权去改变的。
*有关道德的其他讨论:
1.电车难题:认知vs.情感
假设一辆无法使其停下来的有轨电车,除非你改变轨道,否则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 5 个检修工人。但备用轨道上也站著 1 个人,那么是否应该通过牺牲这一个人的生命而拯救另外五个人?那若那1个人是自己的伴侣呢?
2.社会两难:自己vs.群体
当自己驾驶的车即将撞上前面的人,以下三种状况要如何选择?
(1)前面有一群人,右边则站著一个人,转弯即可牺牲自己与那个人但拯救一群人
(2)前面有一群人,转弯即可牺牲自己但拯救一群人
(3)前面有一个人,转弯即可牺牲自己但拯救那个人
→牵涉到自己与社会利益的衡量
维高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编辑]
维高斯基(Lev Vygotsky)是俄罗斯心理学家,与皮亚杰同年生。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才被翻译成英文,从那时开始才在北美造成影响。他对皮亚杰理论的诸多批评,在今日仍是非常划时代的见解。 他的见解有两个主要观念,第一︰智力的发展须透过儿童所处的历史与文化脉络来了解,第二︰发展受到生长环境中的“符号系统(sign system)”所影响,包括文化所创造的文字系统、语言、计算系统……等,被这些因素塑造了人们思考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他与皮亚杰最大的不同在于,他认为认知发展和周遭其他人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关联。
- 发展如何展生?
维高斯基认为“学习早于发展”,意即幼儿在学习的历程中从其他人身上来获得各种符号,而在发展的历程中渐渐内化这些符号,进而能在没有其他人的状况下思考及解决问题。 儿童了解到特定声音能与特定意义结合,进而在日后的练习中精熟它,最后能用语言来思考及解决问题。如此一来,儿童便将这个符号系统内化。
1. 私自话语(private speech) 维高斯基非常强调私自话语。他主张儿童会先吸收他人的语言,然后在将其内化后用于自身关心的事物上。私自话语是指与自己的对话,我们经常看见幼儿在对自己说话,尤其是在处理较困难的事物时。在长大后,私自话语渐渐从有声成为无声,但它仍旧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曾发现,时常在处理复杂作业使用私自话语的孩童会比其他孩童更有效率[3]
2. 近侧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维高斯基认为,人的发展分成两个层次,包括实际发展层次及潜在发展层次。处于潜在发展层次的能力是尚未习得的,而在这个层次中,若有某项作业是孩童无法独立完成,但在能力更高的他人协助下就能完成,我们称其处于近侧发展区。当儿童在近侧发展区工作时,他们便会学习;换句话说,这些作业儿童尚未学会,但是将来能够学会;以教育法来说,这个状态称为“可教导时刻(a "teachable moment")”。
3. 鹰架构筑(scaffolding) 鹰架指更有能力的他人所提供之协助。在儿童尚未习得技能时,给予大量支持,接著逐步减少;在儿童有能力时,更应增加他们的责任。有一个观念叫作认知见习(cognitive apprenticeship),其历程包括楷模学习、教练式教导、搭鹰架和评量。我们常常可以在一对一的教学看到这个历程,这在马可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Life on the Mississippi)一书中有完整的描绘。在有经验的驾驶员教他驾船时,一开始会提醒他所有弯道的位置,而在日后渐渐让他自己做判断,不出声,只有在船快要触礁、搁浅时才会出手干预。
4. 合作学习 维高斯基的理论十分支持同侪一起学习。为同侪的能力大约在彼此的近侧发展区内,他们可以成为彼此的楷模,互相切磋进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儿童可以接触到其他人的私自话语并了解他的思考历程,尤其是听到他人的“放声思考(thinking out loud)”最能使儿童受益。
幼年期的社会情绪发展[编辑]
Erik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论为研究社会情绪发展相当重要的理论之一。社会情绪包括:人际关系、情绪、气质及人格等。 以气质为例,新生儿的气质会因为跟父母互动的方式不同而产生差异,当婴儿哭时,很容易被父母哄好,会使父母产生强烈的亲职胜任感,婴儿与父母间也容易产生安全的依附关系;相反,若父母想尽各种办法婴儿都不停止哭泣,会使父母产生无力感,也就不容易产生安全的依附关系。 有研究者纪录,将刚出生的婴儿所表现的气质分为三个向度。「易养育的气质」(easy temperatment)的婴儿(约样本的40%)喜欢和人互动、睡眠和进食时间有规律、对陌生刺激的反应良好;「难养育气质」(difficult temperament)的婴儿(约样本的10%)容易生气、睡眠和进食时间没有规律、对陌生刺激会产生强烈负面情绪;「慢热气质」(slow to warm-up temperament)的婴儿(约样本的15%)在陌生环境中,以温和方式退缩,需要较多时间才能适应新环境。而气质也可能具有遗传基础,例如,同卵双胞胎气质的相似度高于异卵双胞胎。
Erikson依照人生危机性质的不同,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些冲突存在。所谓的成长,便是克服这些冲突的过程。在人格发展历程中,个体在不同时期学习适应不同的困难,化解不同的危机后又再转入新的危机,而后逐渐上升,最后完成其整体性的自我。
个体出生后,便开始与环境接触互动,在互动中,一方面由于自我成长的需求,希望从环境中获得满足,另一方面又受到社会的要求与限制,使个体在社会适应中产生心理上的困难,称之为心理社会危机。Erikson扩大了佛洛伊德思考的范畴,将“社会心理危机”纳入了人格发展之中,而不再只限于(佛洛伊德所认为的)性欲或是潜意识的生理盲动。而且起理论突破在于,将发展的时间轴线来长治“老年期”,程认人格发展终生的。然而其所提出的理论也遭批评,并为将女性认同的危机考虑进来,终究只是一种男性中心的思考。另外,在此一理论下,人格发展基本上是个人的事情,是个人自己要去解决各种危机,然这样的设定似乎忽略了社会制度对个人的影响。最后,Erikson更被批评,其所定义出来的社会心理危机所参照的对象是“典型的白人、中产、资本主义、男性的价值观”,并无法充分适用在所有人的心理社会发展历程上。
Erikson以一条线的两极对立的观念来表示不同时期的危机,危机的意义在于若某一阶段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话,将有助于以后阶段的发展,反之,对日后发展有负向影响。因此,发展危机也就是发展转机──没有发展危机,个体的自我就无从获得充分的发展。
艾瑞克森(Erikson)将出生到儿童期的社会情绪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 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婴儿开始认识人了,当婴儿哭或饿时,父母的出现使婴儿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发展出对人的信任,成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反之,如果婴儿得不到充分的关爱,长大以后就可能会发展出对人的不信任感。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著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2. 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绝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3. 学龄初期(3-5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反之,若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像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4. 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并受到赞美与鼓励,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缺乏自我价值感。
另外,幼儿的社会情绪发展有分为先天的“气质” (temperament)与后天造成的“依附形态”(依附关系attachment):
气质一词即是指与心情相关的性格特征,其差异显现于生命初期,这个差异挑战了一传统观点,即所有婴儿行为都受环境塑造。先天气质又对其早年发展有显著的影响,分为(1)易养育型(easy child)、(2)难养育型(difficult child)、(3)慢热型(slow-to-warm-up child)三种,分别在规律性、对新事物的适应性、接纳或退缩,及情绪等方面展现出差异,并与照顾者(caregiver)的互动方式互相影响,例如:作息规律的孩子比较讨喜,相对的难养育的孩子常常容易让父母不满或失去耐性。研究者认为,气质的连续性与不连续性取决于儿童的基因型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另一方面,照顾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其他环境压力也会影响甚至改变孩童的气质,尤其在其情绪表达能力(intensity)方面。
(1)Easy Child;易养育孩子表现出高规律性,正向情绪,高适应性,高反应强度。
(2)Difficult Child: 低适应性,低规律性,负向情绪,退缩,高反应强度。
(3)Slow-to-warm-up Child: 低活动量,退缩,低适应性,负向情绪,低反应强度。
后天影响的儿童气质以及照顾者相关是:依附关系(attachment)分为四种:(1)安全(2)忽视(3)反抗或有矛盾情绪(4)混乱或迷惑等四大种。健康的依附关系应为幼儿被照顾且有安全感。
“依附”是个体与其亲近对象闯的型态。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假设会产生依附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依附对象提供依附者(婴儿)最需要的食物,但是在Holow的实验中,推翻了这个假设,在这个实验中,把小猴从母猴身旁分离,改以人工的母亲陪伴,一个是胸口有奶瓶的,另一个是身上盖有绒布的,研究结果发现小猴大部分时间会待在盖有绒布的人工妈妈身上,只有在肚子饿时才会去另一个人工妈妈那边。
另一个实验是安沃斯(Mary Ainsworth)“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一种被广泛用来衡量依附关系的实验方法-安沃斯之陌生情境 安沃斯之陌生情境是由一连串片段所组成,说明幼儿与母亲间依附关系的效力,依序8个步骤进行: 1.母亲与幼儿进入一个陌生空间→2.母亲坐下,让幼儿自由探索→3.一成年陌生人进入此房间,先跟母亲谈话再跟幼儿谈话→4.母亲离开房间,留下幼儿跟陌生人在此房间→5.母亲回来,跟幼儿打招呼并安抚,接著陌生人离开→6.母亲再度离开,让幼儿独处→7.陌生人回来和母亲回来→8.陌生人离开
“安全依附”(securely attached) 这一类型婴儿在实验中占大多数。当妈妈暂时离开回来后会主动投入妈妈的怀抱。分离时会觉得难过,重逢时觉得舒服。重逢时要求及接受母亲的照顾,然后快乐地继续探索游戏。
“不安全逃避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 avoidant)
与妈妈短暂分离重聚后,这类型的婴儿不会主动寻求和妈妈互动,甚至完全忽视妈妈。对于母亲的离开或是回来没有表露出差异性的行为,会转移想要与母亲建立关系的注意力到玩具或其他物体上,但却无法自在地游戏。 母亲与幼儿互动较少,会拒绝婴儿接近,尤其是肢体接触。
“不安全矛盾依附”(insecurely attached: ambivalent)
婴儿与妈妈重聚时表现抗拒但同时又寻求和妈妈的互动。对分离有恐慌反应,重逢时会打母亲,无法回到活动中。
“无组织(混乱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ed)
这类婴儿没有明显的依附型态,常表现出矛盾的行为。受到双亲虐待而接受心理治疗的婴儿可能落入此一类型。
依附的重要性[编辑]
为了探讨依附的重要性,学者哈罗等人研究恒河猴婴儿舍会剥夺经验造成的影响。哈罗夫妇(Harlaw,1977)在实验室中,将出生的恒河猴作部分的隔离或完全的隔离,部分隔离组的小恒河猴安置于铁笼之中,让她们可以看得到或听的到其他的恒河猴,却无法作身体的接触;完全隔离组的小恒河猴安置于封闭的密室之中,声音,光,和空气均予以控制,饮食,清洁亦完全自动处理。
研究结果显示隔离的时间越久影响越大,三个月的隔离,使小衡猴情绪惊骇,当将她们放出来与其他猴子相处时,他还怕的将自己埋首于身体之中,躲在笼子一旁,不敢与友伴接近;隔离六个月的小衡和后,则明显的逃避友伴,宁可孤独地玩耍,缺乏社会反应性,亦不知保护自己;至于隔离十二个月的小恒河猴,情况最糟,不仅极端的推缩,而且神情漠然没有反应。而后继的研究显示,当这些遭社会剥夺的小恒河猴长大为成年猴时,仍表现出边插的社会行为与性行为。
幸好,恒河猴的依赖及社会剥夺是可以弥补的。苏密与哈啰(Suomi & Harlow,1972)将四只经历六个月社回剥夺的恒河猴和一只三个月未受社会剥夺的小恒河猴放在一起。友于三个月大的恒河猴尚不具攻击性,只会靠近四只隔离的猴子打转或摸摸皮肤,而不像正常的友伴会攻击它们。在每周两小时,历时13周的实验之下,虽然偏差行为持续了六十天之久,但隔离的恒河猴社会反应逐渐增家,之后渐渐消失,几乎都回复正常。
研究中也发现,Harlow观察到小猴子偏向"一个温暖的母亲"而非一个"有食物却很冷淡的母亲"。这种依附不论是对于研究中的猴子或者是人类的婴孩都很重要,小孩们可以透过母亲这边得到的温暖重拾自信,再次去探索闯荡外面的世界。
从以上的实验得知,早期的依附与社会经验对于恒河猴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以上是以动物作实验,那这样的结果可以推到人身上吗?但如果以人作实验的话,刻意剥夺婴儿的社会经验又是不人道的做法。还好,关于孤儿院院童的研究,或许提供了一些线索。
1940年代,心理学家观察部分孤儿院的婴儿。由于这些孤儿院的人手不足,一个护士要分配20馀个婴儿,因此除了喂食婴儿以外,婴儿几乎无与护士有任何的互动。婴儿每天的生活的环境,除了四周白帐环绕外,也没有任何刺激可言。研究发现,在这样的幻境下,头六个月,婴儿上有正常反应,他们以哭的方式来幻竘回应,或表现微笑与发声行为。被抱起来的时候也会调整自己的姿势。但是到了后六个月,上述婴儿的行为发生骤变,哭与发声的行为大大减手,姿势也变得僵硬,神情茫然,缺乏社会接触的性趣,语言能力也些微落后。葛发波(Goldfarb)追踪这些婴儿,结果显示居住三年的孤儿,比只居住了一年的孤儿,无论在智力测验得分,语言的发展上都相差很多。在人格特质上,他们亦较具依赖性,性格暴躁,活动量过高,攻击性较强,表现较多的偏差行为,不受同伴的欢迎。
婴儿社会依附的发展[编辑]
薛佛与依陌升(Schaffer & Emerson, 1964)研究苏格兰的婴儿,从婴儿出生开始至18个月大。每月访问婴儿母亲一次,询问婴儿与照顾者的互动关系,以及对于照顾者离去的反应。他们的研究,显示婴儿与人的依附关系建立有四个阶段。
(1)无社会性阶段(0-6周) 六周之内的婴儿没有社会性,无论非社会细或社会性的刺激都会引起同样反应。此阶段结束,六周大的婴儿才开始显示出选择的倾向,社会性的刺激才能较易引起婴儿微笑的反应。
(2)无区别性的依附关系阶段(6周-6,7个月) 此阶段的婴儿慏显得表现出乐与他人亲近的倾向,但是并无任何区别性,陌生人与熟人同样的受到欢迎。当任何人离她而去或将他放线,婴儿皆会表现出抗议的行为。三个月之后,婴儿才回逐渐的对母金的微笑反应超过陌生人的微笑反应。
(3)特殊依附关系阶段(6-7个月-18个月) 大约在六七个月时,婴儿开始与特定的对象(通常是母亲)建立依附关系。此时婴儿步但主动地寻求与特定对象亲近,注意特定对象的活动,而且刻意特定对象离去。同时还怕陌生人的行为也开始出现。薛佛与依陌生认为此时婴儿对照顾者的依附关系已经建立。
(4)多重依附关系阶段(18个月后) 婴儿在与一个特殊对象建立依附关系之后,很迅速地变扩展至家庭中七他人,如:父亲,祖父母,或兄弟。至18个月大时,婴儿与至少三个人以上建立依附关系。在诸多不同的依附关系争,各有其特殊功能。例如,让婴儿不适或不愉快时,较喜欢接近母亲,而父亲则常为婴儿的玩伴。两者间的依附有其目的性。
从以上的分类可得知,婴儿与照顾者的依附关系从第三阶段开始。
婴儿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s)[编辑]
十八个月大以后的儿童,已经具有自我的概念,可以辨识自我的存在。例如,在该儿童的额头上画一个红圈,让他在镜子前看到自己的脸,他会想要用手擦掉额头上的图案,而不是伸手想往镜子上擦掉图案。但是在十八个月大以前的儿童并不会有这样的概念。
自尊[编辑]
当儿童能辨识自我后,经由与其他个体互动,就会产生自我的价值,也就是自尊。 自尊的发展在每个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不同的评估、判断向度。学龄前的儿童的自尊极端正向,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强,可以做到所有日常生活中的事。低年级的儿童也通常具有较高的正向自尊,但不如学龄前儿童强烈,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完成作业或考试考不好等因素而感到沮丧、挫折。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利用「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建立自尊。例如,当注意到自己在运动方面的能力不如他人时,知道自己无法像他人一样优秀;但是也可能发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自己处理得很好,而认为自己之后能交到很多朋友。这是一种类似互补的概念,当自己有某个领域不如人时,会觉得没关系至少另外那个领域是不错的。
性别认同与性别分类[编辑]
两岁多的儿童已具有「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的概念,也就是知道自己是男生或女生,通常是借由不同性别的外观差异、生理特征来判断而形成,因此对性别还没有正确的概念,有些幼儿以为只要改变一个人的外观,他的性别就会跟著改变。 儿童也会学习做「性别分类」(sex typing),也就是知道什么行为会与什么性别有关,最常见的儿童性别分类形成的原因是家长,社会大众的传统普世价值认为,不同性别应该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例如,女儿应该穿粉色系的衣服、应该穿裙子、应该玩洋娃娃;而儿子应该玩汽车或积木、个性要刚硬不懦弱或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等刻板印象。这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性别分类标准。
性格与社会发展[编辑]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的“气质”(temperament),亦即个性,可以从婴儿的活动水准、对新奇事物的反应和易怒程度等面向来区分(Rothbart & Bates, 1998)。
气质[编辑]
新生儿的气质有很明显的个别差异,不过,双亲与婴儿的双向互动,也会影响婴儿这些与生俱来的“气质”差异。
西方的婴儿气质研究,开始于1950年代。研究者以美国中上家庭的婴儿为研究对象,用九个向度来评分气质,将婴儿归成三种主要气质类型:“易养育气质”(easy temperament)、“难养育气质”(difficult temperament)、“慢热气质”(slow to warm-up temperament)。 许多证据显示,气质受到遗传影响。例如,同卵双胞胎的气质相似性高于异卵双胞胎(Rothbart & Bates, 1998)。
人格教育
上述的“气质”是整体人格发展与生俱来的基础,而“性格”或“人格”则是指人长期塑造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含思考、行为等等)。
人的性格虽然会受自然内在的气质影响,但性格发展的过程“环境因素”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例如家庭、学校、社会主流价值观等等,我们可以说,人的性格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因素,另一方面则由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建构形塑。例如上一章节所介绍的“幼年期的发展”,及下免几个章节即将介绍的“青少年”、“成年”、“中老年”的发展,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受自身的身体影响,也建构于个人处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形塑的认知,因此可以说人的“性格”是具有变动性的,不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气质”。
也因为上述对性格形色的理解,近年愈来愈多教育学者和心理学家关注于婴幼儿时期的“人格教育”。著有《童年之秘》(The Secret of Childhood)的蒙特梭利认为,0 ∼6岁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相对于婴幼儿本身的“气质”,父母与婴幼儿的互动属于外在的影响,但这一时期婴儿的认知及价值尚未完善发展,故此时期的的“性格”塑造多是由婴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塑造和建立。父母在此一时期应保留婴幼儿自己的发展创意,不应直接将社会中已建构完善的资讯、价值强制介入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但也不适合放任(上一章节讲到“依附”的重要性),所以“人格教育”的核心观念是“配合发展”。让婴幼儿面对性格发展时期迸发的创意和遭遇的挫折,并持续在发展过程适时引导,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配合婴幼儿发展阶段,并培养其认识环境的敏锐度和学习力,例如:互动式的儿童剧场、鼓励分享自身感受情绪等等。
青少年期的发展[编辑]
在过去较早婚的时代(越20出头就结婚),青少年期大概只为期不到10年。然而今日,由于晚婚等因素作祟,青少年的发展变缓,与晚搬离家,也愈晚不再依靠父母。
青少年期(adolescence)即为幼年至成年之过渡期,约从12岁开始到18岁。而进入青春期的时间因遗传因子、饮食、运动习惯等相关。在此阶段由于体内激素浓度的改变,身心发展比较急速,改变比较显著。由于性的成熟,新的欲望多,在社会中得到刺激也比较多,使青少年情绪比较不稳定。除此之外,这个时期是寻求自我、认识自我并建立个人认同的重要时期。
青少年期的身体发展[编辑]
(一) 身体机能 青春期(puberty)即儿童转变成生理成熟、有生育能力之成人的性成熟时期,是人体重要的发展阶段。此时外显骨骼、内显性征都在急遽成长中。发展中最明显的证据是第二性征的展现;男性声音变得低沉,喉结变大;女性乳房和臀部的发育等。关键的角色是脑下垂体,其引发的反应使历经青春期的男女体内的激素浓度改变至接近成人的水平,此些激素会造成一连串连锁反应,男性女性的性腺被激化。男性的睾丸分泌出睾酮(雄激素)是影响男性生长的重要关键,而卵巢则分泌雌激素,是影响女性生长的重要关键,不论是青少年男女,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他们开始对性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渴望。
青春期始于青少年期生长陡增(adolescent growth spurt),大约持续3到4年,不过每个人开始时间和发展速率皆不相同。平均而言,男孩(约10~17岁)会比女孩晚个2年(约9~14岁)。在此时期,性器官的发育是最为显著的生理现象,此种改变主要分为主性特征以及副性特征,主性特征为生殖器官的成长与成熟,副性特征则为生殖器官以外的两性身体差异,例如女孩子发育乳房、男孩子长胡须,以及两性都出现阴毛等等。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在此时期也会受到影响,青少年心肺皆会增大,影响他们的运动表现。
(二) 大脑 刚踏入青春期的人脑部尚处于未完全发展的状态,而在青春期大抵上大脑的大小已经成型,但在青少年晚期以后,大脑皱褶会变得更多且更复杂。青春期的大脑是脑区之间的连结会持续增强(经由突触修饰)并充满变动的独特大脑。青春期大脑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根据环境来修正大脑中的沟通网络,最先被修饰的是初级功能的区域,如运动、感觉区,;后期则是相对高级的区域,如负责控制认知和决策的前额叶皮层。这种特殊的变动能力,又称为发展弹性,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思考和社交上大步前进,但是不断改变的本质也让他们容易做出危险行为或发展出精神疾病。
青少年期高度危险的行为起因于大脑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皮质的成熟时间不一致。青少年初期,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等掌管情绪、酬赏与动机的脑区域,也就是边缘系统,功能会逐渐强化,此变化与贺尔蒙的变化可以解释青少年情绪较为极端与易波动。而额叶区,掌管冲动与理智判断的认知控制,会较晚(成年初期)才发展,因此青少年在管理其情绪、欲望和冲动时常会较无法掌控,暴力、带有风险的性行为、自杀和意外事故等等在青少年期会急遽增加。
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编辑]
由于额叶皮质快速发展 (Goldberg, 2001),青少年之认知正在上演一段奇妙的变化。根据皮亚杰(Piaget)的发展理论,青少年已经进入形式运思期一段时间,开始能够处理抽象而复杂的问题,以及俱备运用演算法的能力,推导出符合逻辑的结论,同时也渐渐学会如何去处理没有标准答案的议题,如爱情、人存在的普世价值等,可对制度提出质疑。
要特别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大脑不仅仅只是强化及增加神经与神经之间的连结,他还会透过去除掉不必要的神经突触等来让神经系统更加成熟。而男性的发展会晚于女性,这也是为什么通常女生会希望找一个年纪比自己还大的男人为对象的可能原因之一。
青少年认知发展中亦有一重要特征,也就是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 Egocentrism)(尤其是在青少年早期)。其中可分为两大特性:
- 想像观众(imaginary audience):
青少年时常认为自己是偶像剧中的主角,是全场瞩目的焦点,此时他们会非常看重自己,因此在意他人对自身的看法与评价,期待自己能够获得他人肯定。举例来说,若青少年在此时长了青春痘,他/她便认为全世界人都看到我的青春痘而产生自卑感──这也就是外表在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理由,青少年往往特别在意自身的形象。
- 个人神话谬误(personal fable):
此时青少年会无限放大自己,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加独特、可以成为众人的英雄。由于认知的转变,青少年开始认为师长们不能理解自己,而自身的想法绝对正确,进而听不进师长们的劝告,并产生一种别人无法理解我的心态。严重者有可能产生无敌谬误──认为灾难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而有胆量去进行一些行为偏差的活动,如飙车、吸食毒品、抽烟、加入黑帮等。
除了青少年的自我中心现象以外,个体在生长过层还有其他三种自我中心现象,分别为感觉动作齐的自我中心(sensori-motor egocentrism),运思前期的自我中心(Concrete operational egocentrism)。后3种自我中心现象分别源自于当阶段认知思考能力而到下个阶段的认知思考能力升成时结束。青少年虽然以进入具体运思期的思考模式,能够理解自己的想法与他人不同,然而他们往往把自己关心的内容和别人关心的内容混为一谈,误以为自己关心的焦点也是别人注意的方向。他们以为自己的体型外表是别人关注的焦点,殊不知别人也只会区关心自己而步会去理会他人的体型和外表。然而,在经过人际互动之后,青少年们渐渐会发现,自己关心的点别人往往不在意。于是,青少念自我中心的现象逐渐降低。由此可见,青少年自我中心与其他三个阶段的自我中心的消失有重大的区别,前者是与人交换意见的场合变多发现的;后者是在进入下一层思维阶段时消失。
青少年期对性别认同与性倾向的认知发展会有重大变化: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认为自己的性别属于何类的“认知”。 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想与他人发生性关系的性别偏好。
青少年期的社会情绪发展[编辑]
青少年时期社会情绪渣展最重要的改变之一就是对于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新的依附者(attachment)。过去小孩们多倚赖父母,而在长大后来到青少年时期他们则选择相信同侪朋友。
艾瑞克森(Erikson)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认为青少年致力于自己特别的优缺点,且找寻未来能够扮演好的角色,在探索过程中常以试试看不同角色,或思考选择是否能力所及、是否符合自己的看法,借由这个过程中可以清楚知道自己的性格、自己是谁,艾瑞克森称此阶段为-认同感/角色混淆。
Erikson的发展理论指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为发展出自我认同(self identification),并了解“我是谁?”和“我要往哪里去?”──也就是自我角色的统整,但当自我认同难以组织成具重心与一致性的认同感,便会采用社会不认同的角色、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对己的感觉“散掉”了,这就是角色混淆。而学者马西亚又延伸了艾瑞森的概念进而归纳出四种青年的认同状态,分别为定向型认同(identity achievement),早闭型认同(foreclosure identity),未定型认同(moratorium identity),迷失型认同(identity diffusion),为了了解自己,他们尝试、修正或放弃许多信念、角色和行为方式,试图整合各种价值观与评价,方能塑造自我概念,以建立自己和别人行为的标准,知道自己对重要事情的衡量标准,并了解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因为青少年会尝试各种角色和行为,许多专家相信青少年期是个角色试验期。
马西亚(James Marcia)所归纳出的四种青少年认同状态:
(1)定向型认同(identity achievement):这状态的青少年解决了认同危机并对未来拥有自己的理想和希望,例如: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清楚自己的目标以及未来的志向的青少年
(2)早闭型认同(foreclosure identity):这状态的青少年处在于一种假认同的状态,虽然他们有自己未来的计划但是没有察觉到认同危机,他们过早建立认同而且完全接受家人或权威性人物的建议并未有自己的想法,若在未来面临到与自己价值观差异巨大的重大事件,这型的青少年会迷失自我,无法自行解决危机。
(3)未定型认同(moratorium identity):这状态的青少年察觉到认同危机,会主动寻求答案,但依然无法解决自我兴趣和家人意见之间的冲突,可能会表达出强烈价值观,这类型的青少年敏感,心胸开放,通常迎合主流价值但同时内心却也充满了焦虑和自傲,另一方面这种状态的青少年通常精力充沛,会想从别人那寻找亲密感。这种状态的青少年通常在遇到某些挣扎事件后,认同感才会定性。
(4)迷失型认同(identity diffusion):这状态的青少年缺乏自我感受也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对未来也没有自己的计划,这类型的青少年相当迷惘,在未来会面临到许多人生中的挑战。
大部份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来自于父母,父母的态度将会影响其自我尊重的感觉。青春期开始后,同侪的价值观和评价会越来越有影响力。青少年会把这些评价做一致性的整合。如果父母、老师和同侪都反映出一致的价值观,找寻认同的过程会较为容易,但若父母和同侪等重要人物的价值观有明显的差异时,将很有可能造成冲突,而出现角色混淆(role confusion),无法将他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化为一个自我。
找寻自我认同有很多种方式,有些人在长时间的尝试后,做出了人生目标并朝之迈向;而某些人自我认同危机(self-identity crisis)可能根本没出现过,这些青少年接受了父母的价值观,而成为了符合父母所想要的角色,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认同很早就已经形成了;也有些人采取了偏差的自我认同,成为了和家人或社会的价值观不符的角色;还有其他青少年经历了较长时期的自我认同混淆(self-identity confusion),且很难找寻到自我,有些人甚至至成年时,也一直未曾拥有强烈的自我认定──这些人从未对任何事物产生允诺或忠诚。
事实上青少年并不需要被局限于以上任一种状态,有些人会在未定型认同与定型认同中来来往往,称为‘MAMA’(moratorium-identity achievement -moratorium-identity achievement)
理论上,认同危机在20岁成年初期或中期将会解决,进入到人生的其他任务。当自我追寻成功时,将会得到自我认同,若未能通过认同危机,青少年将会欠缺一致的自我感受,无法建立评量自我价值的一套内在标准,即Erikson称呼的认同混淆。不过自我认同形成后,并非完全固定,在成年期中获得不同的想法或兴趣,都有可能会再改变他们的自我认同。
另一项自我认同的关键是自尊(self-esteem),指对自我价值的感受(Harter,1998),在青春期到成年期社会比较是自尊发展与形成的关键。青春期,由于身理变化主要受到荷尔蒙的影响,且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有些青少年看起来就像成年人而有些模样则无显著差别,早熟与晚熟的差距深深影响青少年对外观及身体意向的满意度,甚至自尊心。
青春期在世俗观点上普遍被认为是情绪起伏不定、内在混乱和叛逆的一群(Steinberg,Morris,2001),这可能源自于青少年具有想要逃离双亲以建立个人的个人认同的倾向。此一时期的青少年不在一味接受父母、单方的意见而倾向综合共种价值观与评估并形成个人意识,故常令父母感到挫折、沮丧或者难以理解而视为叛逆。然而,依据Steinberg和Morris的说法,实际上,大部分青少年只在初期的时候与家人冲突增加,之后便进入较稳定的亲子关系,尤其当父母采取开放、民主与尊重的教养方式,以及清析、明确的规定,青少年很少会有长期的叛逆问题。相反的,若是父母对待青少年的方式过于严苛而且很少表现温暖、赞美或者过度放纵,则青少年不但容易与父母变得生疏,甚至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Baumrind,1980)
整体而言,青少年是一个发展其意度很大的族群,因此很难对其发展进行明确的划分:一位青少年极可能在多个不同的领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成人主义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编辑]
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当中,社会所给予的空间也具有影响。该文化对青少年的态度,会影响青少年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模式与自我认知。自从1928年,《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出版,学界就开始意识到“青少年”一概念并非所有文化皆适用。过去西方心理学家会认为,西方青少年表现出来的特质,是生物性所必然导致;然而此书却提出,许多特质可能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延后进入职场所致,而在相对小的年纪就负担各种工作的萨摩亚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状况与西方青少年截然不同。这个观点在20世纪逐渐转变,认为是特有文化与个体发展两者间的“互动”所形塑。
“成人主义”一概念出现于1978年,由社会心理学家Flasher所提出。他认为社会对未成年人有过度管理、不尊重其想法的状况,对青少年的发展相当有害。他进而将社会的这种偏见称为“成人主义”,并做出批判。青少年有分离/个体化的发展需求,这个时期也会期望能替社会贡献心力,建立自我认同与价值观。然而身边的成年人往往并不重视这些需求,而不给予其自主决定或有效发声的机会,这对他们是有害的。成年人可能运用权威、贿赂、情绪勒索等方式,让青少年不得不顺从。然而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这些做法都只会干扰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严重时可能造成青少年对社会失去信任,产生偏差行为。成人主义的青少年视角,较倾向建议成年的照顾者“先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们经历努力、回报与挫折,他们才会了解责任感”。[4]
成年期的发展[编辑]
直到1970年代,心理学家才正式将成年期视为一个独立的发展阶段,在过去之间并不会刻意区分青春期至死亡中间的各个阶段;然而现在的心理学家意识到身体、认知和情绪反应在整个生命中会不断发展,并伴随著我们的相应变化社会需求和欲望。
因此,成年早期、成年中期和晚期的三个阶段,成年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体,认知和社会挑战。我们依年龄作为区分,并试图去达成爱利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在生命中此阶段的挑战:懂得去爱与被爱,建立长期的关系与成为父母来引导下一代。
如何成為好父母?基於需求(demandingness)和反應性(應答性)(responsiveness)的組合,育兒方式可以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威信型父母 (Authoritative Parents)、獨裁型父母 (Authoritarian Parents)、放任型父母 (Permissive Parents)、袖手旁觀型父母 (Uninvolved Parents)。
成年期的身体发展[编辑]
(一) 身体机能
成年人的身体机能在此到达颠峰,也是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
在视力方面,大约从25-30岁就开始退化,在50岁过后,视力功能显著下降。夜间视力降低,观看近物变得困难,较难分辨紫蓝色光。
听力方面,60岁以后大部分的人能感受到听力下降,特别是高频的声音。
其他感官方面,如:味觉、嗅觉、触觉、痛觉等,直到40-50岁才开始有退化的迹象。
性欲和性能力被视为成年人的一大特征,它始于青春期,结束于更年期。一般而言,性激素的变化对女性的生活影响远超男性,无论是月经期间或更年期。在月经来临或更年期的到来,女性都经常要面对许多症状,例如:头痛、焦虑、疲倦、手脚冰冷等。相较于女性,男性的性能力的丧失是渐进式的,过程中通常没有重大事件的发生。
肌肉和骨骼的发育也在青春期结束后发育完全,在更年期开始时衰退。
(二) 大脑
人大部分的大脑约在12岁时发育成熟,但负责控制冲动的前额叶皮质要到20几岁时才会成熟。这种不一致使得青少年比较喜欢冒险,但是比较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也较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脑的神经元从20岁开始就有减无增。因此大脑在20岁时就开始退化,到50~70岁时将会明显的感觉记忆力变差、更难运用新知识、平衡感和方向感变差、手脚不协调等。然而,过去所学的技巧和知识仍然能够运用自如,也就是说只有流动智力会随著年龄而有明显的退化。另外,人们在各个领域的智力测验(特别指无关反应时间者)中,结果往往与受试者的年龄无关,而是他们是否在生活中经历过相关的经验,或曾学习过相关的知识。所以年龄并不是大脑退化的主因,荒废不用才是。
人类的大脑在成年期前会不断精简、创造新连结,当人成年后,大脑的重塑过程开始放缓,然而大脑的额叶,在30岁时依然有新的连结在形成。随著大脑结构改变,其活动运作也会跟著改变。在儿童的大脑中,相邻区域往往会共同协作,而成年后,相隔较远的区域也会参与协作。神经科学家推测,这种远距离的协作让成年人大脑更有效地运作,并处理更多复杂的资讯。
成年期的认知发展[编辑]
(一) 成人的意义
成人不仅是身体发育成熟的人,更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有“自己是成人”的自觉。成熟的概念是多方面的,它包括生理、心理、情绪、社会行为等均达一定稳定与固定的程度。
(二) 自尊
一般而言,社会对于成年人的期待远高于其他人(特别相较于儿童和老人),这使得成年人有一种优越感。正面来说,成年人会明显地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们的期望,并努力地完成社会给予他们的责任义务;另一方面,成年人也会歧视其他人,例如:认为儿童吵闹而没有自主行为能力、青少年只是处于发情期,罹患中二病的小屁孩、老年人只剩下不多的时间,只能混吃等死等。
为因应成年人的高自尊心。在成人教育方面,尽量营造开放而平等的气氛,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而非传统的教师,以权威为背景,单方面地传授“绝对正确”的知识。而对家长而言,面对即将迈入成年的儿女,要逐渐转变相处的方式,相信儿女有自主生活的能力。今天仍然有许多老人,对儿女嘘寒问暖,见面就问吃饱了没,虽然是关心的一种表现,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却可能是一种伤害自尊,不信任我们有自主行动能力的行为。
(三) 分化
分化是用以了解成人的一个普遍而切实的概念。亦即个体到了成年时,其能力、兴趣、态度等呈现分歧与多样化的现象。
分化的现象在成年期之前即已开始。最早是胚胎和胎儿结构性分化,继续发展到婴儿、儿童到青少年,历经由全体到部份的发展程序,一直到成年时成为一个稳定而确切的实体。而嗜好、兴趣、态度、能力均呈现差异,主要是肇因于经验和学习。例如一个儿童通常什么食物都吃;但成人,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成人,对食物就有相当的偏好;一个年轻人几乎任何地方都可以安睡,但一个成人就有相当的偏好。其他如对运动、音乐和政治方面的爱好,年轻人通常较具全盘性,但成人则较有区别性。
(四) 经验
成人与儿童另一项重大的不同在于经验。成人具有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儿童不是没有经验,就是只具很少的经验。而儿童由于经验的欠缺,在传统教育学上,从不强调经验。经验也成为成人教育学与儿童教育学的极重要分野。除了经验的累积,对于经验的运用成年人较儿童成熟。在需要创意的测试中,儿童与成年人的差异不明显;但在需要举一反三以及需要先前解题经验的题目时,成年人的表现明显较儿童成熟。
经验基本上可以代表每一个成年个体心理的所思所想,每个个体依其生活经验而分化。因此在讨论成人心理学时,建议要依个族群、社会地位、性别等差异进行分别讨论。一般而言,借由大数据统计而来的资料可信度是有待商榷的。
(五) 时间知觉
对成人而言,时间也是影响成人生涯计划或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成人与儿童或青少年,对时间的观念亦不同。儿童或青少年往往采“累积”的观念;而一个成人,则改采“剩馀”的观念,即儿童或青少年对时间的看法,皆从生命的起始点开始。例如儿童会说:“我已经十岁了,还不能出去看电影。”这是一种累积的观点;而成人则往往从生命的终点向前推移自己还有多久时间。
对于同一时间单位而言,儿童与成人的知觉亦有不同:儿童觉得相当漫长遥远的时间长度,对于成人则有立即到来的感觉。举例来说,儿童认为一年极其漫长,企盼过年的心态至殷,但似乎久候不至;成人则觉得一年飞驰即至,且一年快过一年。
McClusky(1964: 161-162)说:“对于一个六岁的儿童而言,一年就是其所知道时间的六分之一;对于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而言,一年就是其所了解时间的十六分之一;对于一个四十岁的成人而言,一年就是其生活期间的四十分之一;对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而言,一年就是其所生活年代的七十分之一。因此,随著年龄的增长,同一时间单位(如一年)在已知时间总数里就成为一个逐渐递减的分数”。再加上生命期的逐渐减少,使成人对未来的态度有重要的转变。
(六)认同状态
心理学家詹姆斯玛丽亚(James Marcia)提出认同状态的概念,主张人在失去来自社会角色或家人、情人、企业等归属感时,会产生危机感。此时为了再度建构认同,人会采取某些行动,当事人可能产生以下四种心态:
- 定向型认同:摸索并克服自己过去的潜力或选择,依自己的信念行动。
- 未定型认同:仍在摸索自我认同的状态。
- 早闭型认同:不探究过去的认同,依照旁人灌输的价值观度日的状态。一般认为早避型认同的出现,促成了「茧居族」而造成社会议题。
- 迷失型认同:对于未来及目标一筹莫展,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对于任何意识都不加以投入一番,过去摸索自我的经验,无法与明确的信念及行动做连结的状态。
成年期的社会情绪发展[编辑]
成年期又分为成年初期(20-40岁)、成年中期(40-65岁)、成年晚期-老年期(65岁以上)三个阶段,在各个时期各有其不同的发展任务及特质。依照Havighurt的发展任务理论,成年初期(adolescence)主要为(一)性别归类(sex typing),指学习该文化认为符合个人性别之行为和特征。(二)为步入职场做身心准备、(三)开始负社会责任。以及(四)养成价值观、个人道德与意识形态。
成年中期(middle adulthood)的发展任务则为(一)选择伴侣、准备步入婚姻并组织家庭(二)学习和谐的婚姻/家庭生活(三)学习养育/教养儿女(四)选择一份稳定的事业(五)担起公民的责任(六)寻找并加入同好会或职业工会等。
成年晚期(late adulthood)的发展任务则为(一)协助青少年责任心的发展以及帮助其转变成快乐的成人(二)达到与维持个人社会经济地位(三)拥有个人稳定及规律的休闲活动(四)能给予配偶及异性一定的尊重(五)接受与调整身理的改变及老化(六)照顾及学习与年老的父母相处等等。
Havighurt的发展任务理论又可和Erikson的发展理论互相对应、参照。根据Erikson的理论成年期的社会情绪发展主要有五大特质、方向:
(一) 建立亲密关系
亲密感是指其他人做出完整许诺的能力。建立亲密关系,必须要在自身喜好做出让步,扛起责任并放弃一部分的个人自由,但是同样会获得很大的回报。Erikson的观点认为,做出许诺之前,必须先建立自身明确的认同感(亦即解决青春期危机),才会准备好对一份爱情做出许诺,并携手度过一生。
然而,现代社会的趋势是在婚约前进行同居,并尽量延缓做出婚约的许诺。而且在建立亲密关系时,也必须考虑职业等认同议题上取得共识,相较于艾瑞克森所生活的时代有的更多样化的选择。
(二) 传承
传承是指对家庭、事业或社会做出有意义而影响深远的贡献。许多三、四十岁成年人由关心自身转变为关心下一代,无论是自己的子女或是社会上年轻的下一代。此外,他们会开始审视自己对社会的影响:是否树立一个好榜样,有没有遗留下好方法、好想法给后人,甚至考虑到身后名的问题。
(三) 压力
社会大众的刻板印象,普遍认为老年人是最不快乐的族群,因为他们要面对身体机能的退化、孤独的生活和死亡的到来。但许多研究显示,人的一生的快乐指数大致呈现U型曲线。也就是说,成年人反而是最忧郁的族群。
在职场方面,成人要考虑就业或就学、升迁和退场;人际关系需要考虑事业、家庭和朋友间的平衡。面对各种挑战,和角色的频繁转变,是使得成年人成为最不快乐的族群的主要原因。成年期也是自我实现的时期,当个体的自我实现不太顺利时,在中年时期就可能会引发中年危机。
(四)中年危机(midlife crisis)
中年危机包含范围很广阔,包含职业生涯、家庭生活、健康状况。人到中年最明显的特征是会“自我评估”,审视以往成就是否达到自己的理想。然而,大部分人的评估结果是失败、或对自己不满意,觉得懊恼不已,情绪开始低落。不过这种负面情绪不会持续太久,大部份中年人都会降低自己的水准,跟现实生活作妥协。
在职业生涯方面,不满足与愤怒是中年期常有的负面情绪。大部分人都想改变工作环境,但也都会顾虑技能与体力能否克服改变,或者经济压力能否承载个人理想的实现,瞻前顾后考虑太多,使得行动力折于现实。中年人会有很多借口,如“没时间”、“没适当机会”,所以中年人面对的状况是想变又不敢变,因为不确定能否克服。如果在中年要有大转变,例如创业,多半也是是抱持“赌”的心态,因为人生已到中间,不甘心,不妨姑且一试。
家庭状况也是中年人所烦恼的。有一派说法是:若孩子是婚姻的润滑剂,中年的夫妻关系难免疏离。有些夫妻年轻时相安无事,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一旦孩子长大离家,只剩下夫妻两个人,一有冲突就可能导致分手,所以中年是离婚的高峰期。另外,面对孩子长大离开父母生活,许多中年人表示生活顿失重心,再加上如果夫妻感情不好,那还得忍受下半辈子的孤独的生活。但也不必如此悲观,另一派学术研究指出:不是每个人都有中年危机,只有15%到20%的中年人才会产生危机感,而其多半是因为在年轻时就有过类似现象,只是在人生的中年阶段,负面症状会更加明显。
简单来说,中年危机潜藏在家庭、工作、体力衰退、自我价值等各层面。但事实上,各年龄层都会产生危机,差别只在于面对它的态度以及能否安然度过。
其他发展理论-成年早期
后形式思维观点:史凯-发展心理学家史凯延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认为成人思考发展依循数个阶段在进行,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地方是史凯强调成人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
成年阶段早期:成人充分运用智力来成就家庭、事业以及社会贡献上的目标,在此阶段必须面对重大的决策,密切关乎著未来,属达成阶段。
成年阶段中期:主要在个人观点上,保护及养育家庭、配偶以及事业,属责任阶段,一段时间后,有些人(非全部的人)进入更宽阔观点属执行阶段,保护及养育的对象不再只是生活相关的人,而是更大的社会公共事务上。
成年阶段晚期:注重于个人有意义的事情上,不再专注于增加可用知识,而是针对个人有兴趣议题深入涉猎,属再统合阶段。
后形式思维观点:拉布维(Giesla Labouvie-Vief)-认为成年早期阶段思考的品质是会改变的。他指出只达到形式运思期并不足以应付社会带给年轻成人的负担及要求。而这些不仅需要逻辑的思考更需要实际的经验与道德判断。后形式思维不仅基于逻辑思考,还认知了成人的尴尬处境,必须在现实下考量解决方式。
后形式思维观点:辛诺-当试图解决问题时,能考量真实及现实情境、能在抽象的理想解决之道及现实限制下反复思考
后形式思维观点:裴利-裴利对大学生智力与道德上的成长进行研究,学生刚进入学校时运用‘双面向思维(dualistic thinking)’看待世界,如:事情不是对就是错、不是黑就是白、不是赞同就是反对。当学生在学校与老师学习及与其他同学接触后,有新的观点,双面向思维就逐渐消失。了解事情有很多面向,而逐渐形成后形式思维。他们开始进入认为知识与价值观是‘相对(relativistic)’的阶段。
中老年期的发展[编辑]
中老年期的身体发展[编辑]
(一) 身体机能--介绍更年期
中年期约为40至60岁,人的身体机能大约在30岁时到达颠峰,40岁开始走下坡。在中年阶段,女性约在40至50岁会面临更年期及其所带来的在生理方面的不适,还有心理方面会遇到的抑郁及烦躁不安,而男性虽然不向女性一般有显著的更年期,但在约50至60岁时,荷尔蒙也会缓慢下降,出现精力下降的问题。
成年早期和中期的阶段生育率将逐渐下降, 特别是女性更为明显。最终将经历更年期,通常在50岁左右月经周期停止。更年期的发生是因为女性荷尔蒙雌激素和黄体酮的产生逐渐减少,减缓卵子的产生释放到子宫。连续12个月停经则会被认为已进入更年期。
更年期在演化上其实有它的好处的。母亲更年轻,有更多的精力来照顾她们,则婴儿有更好的生存机会。此外没有自己孩子照顾的老年妇女也可以借由帮助抚养孙子女来对家庭群体产生效益。更年期的演化益好处的主因是女性生育率的下降,对儿童的抚育有所助益。反之,男人通常永远不会完全失去生育能力,但睾酮素水平、精子数、勃起和射精的速度会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除了男女个别遇到的情况外,就身体外观看来会有因为胶原蛋白流失而产生的皮肤皱纹及凹陷,另外在这个阶段最常见的三大健康问题为心脏病、癌症及肥胖等,这些都需要好好注意。
老年期的年龄层为60岁以上,处于老年期的人身体变化会更加明显,除了皱纹及老人斑等外貌改变之外,也易有视力下降、失聪、行动迟缓、感觉迟钝、骨质疏松等问题产生,尤其是女性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较男性更为广泛,因此70岁以上的老人意外发生机率也提高很多。
(二) 大脑
中年期的大脑难以避免的会在短期记忆、注意力、灵活度方面有所下降,然而还是有其优势。例如空间想像力、逻辑推理等更高级的功能不会输给年轻人,只不过是因为记的知识较多,提取得慢些罢了,也就是指结晶智力不会随年龄的增长有明显的退化。英国剑桥大学临床兽医解剖学家、圣凯萨琳学院(St Catharine’s College)人文领域研究员大卫班布里基(David Bainbridge)在2016刚出版的著作《中年的意义:一个生物学家的观点》里指出中年人在面对问题与处理挫折上会比年轻时更有智慧,也更有实践人生的能力。人类的脑袋在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学习后,站在半百之年的他们的脑袋其实更为灵光,站在过去累积的经验、知识之上,更有开创未来的能力。
老年期维持平衡的本体位置感减退,因此常会失去身体重心而跌倒。此外大脑颞叶、额叶的神经元减少,甚至消失,导致沟通认知能力受影响;大脑中枢与神经系统的突触、神经元的树突消失,使的神经元之间的讯息传递变慢,对外在反应刺激、学习都受到影响。
老年期除了身体方面的退化以外,老年痴呆症、阿兹海默症及帕金森氏症等疾病也是常见的老年疾病。阿兹海默症的特征为记忆、推理、语言能力及身体功能会逐渐恶化,最终致命,至目前为止,尚未有妥善的治疗方法,但若早期发现是能够有效减缓发病速度。随著人们老去,脑室周围细胞渐渐凋零,导致脑室的体积增加、脑沟变宽。老年期脑部重量与脑部体积的减少,可能是细胞的流失所导致。而且大脑皮质会随著人的年纪增大而有许多区域缩小,同时髓质也会跟著退化,使前、后脑间的联系因此而减少。所以,年轻人脑部各区域可以维持同步,但是老年人大多没办法。
大脑功能上的改变,除了上述影响与疾病外,最主要的就是记忆力减退。此外,因为睡眠中acetylcholine (ACH)的分泌量减少,使第三、四期的熟睡期缩短,不易入睡,或者易受干扰而醒过来。
(三)血液循环系统与免疫系统
老年人的动脉,因为弹性蛋白减少,非常容易发生动脉血管壁增厚、钙化,导致血压升高,也因此高血压、血栓等等常见于老人病患。老年人的静脉也不像年轻人般富弹性,因此血液回流变差,较容易产生静脉曲张、或静脉血栓的情形。
在免疫系统功能上,因为老年人的牙齿咀嚼、吞咽、消化等能力变差,致使吸收养分不平衡,容易产生免疫功能下降的情况。而因为长期服用慢性病药物、终生的压力累积等因素,也都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的功能降低。
中老年期的认知发展[编辑]
依据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老年人处于第四期的形式运思期,个体透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来建构对外界的认知,在适应环境当中,个体将整理其过去经验,以重要的经验与观察,配合自己的思考、观点与想法做出整理、连结,采用同化(assimilation)及调适作用(accommodation)来调整其认知结构。
在认知发展方面,一般而言人类的记忆思考能力约在20岁时抵达颠峰,语文、空间知觉、归纳推理等能力则在约40岁时抵达颠峰,而这些能力要到60岁左右才会开始显著下降,但有些人则到80岁才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虽然能力下降,不过老年人在思考力、判断力及智力上,仍可以随著年龄的增长及经验的丰富,更加宽广精密,只是成长幅度有所差异,其中的差别何其健康情形有关。另外,在某些方面,男女也有优劣之差。例如,在数字及空间方面,男性普遍优于女性,但在语文及记忆方面则是女性较好。
针对认知发展有两名著名学者曾分别针对横断面及纵贯面做过相关研究。横断性方面是John Horn (1980),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空间及抽象推理能力,结晶智力:经验累积的资讯及口语技巧。根据其研究结果显示,结晶智力是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到老年期逐渐趋缓,流体智力则是一样稳定上升,但到成年期早期达到顶点后开始稳定下降。纵贯性方面则是K. Warner Schaie针对成年期所做的研究,他将智能分为六种:知觉速度、推理能力、语言记忆、空间能力、数字能力及语言能力。在他的研究结果中,语言能力及语言记忆都是呈稳定上升,大约在40岁左右会逐渐趋缓然后稳定无太大变动,而推理及空间能力则是在成年初期有显著上升,在中年期达到颠峰,然后于老年期下降,至于数字能力及知觉速度都是呈现下降趋势,两者只差在知觉速度于25岁是颠峰,然后以显著趋势下降,而数字能力则是在成年初期是稳定不变,但在步入中年期后开始下降。根据这两位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人到了中老年期的确会有一些智力是减弱的,但也有些智力是慢慢累积,到老年期才达到顶点。对于老年人在其认知方面的衰退虽可借由运动或教育训练来延缓,但其效果终究有限。
随著衰老,一般的心智与身体功能会退化。老年人的短期记忆功能降低,而长期记忆功能不受影响。短期记忆又称为立即性记忆;而长期记忆则指个体将生活经验的历程,非刻意的储存于脑部的长期记忆区内。
中老年期的社会情绪发展[编辑]
在艾瑞克森心理社会理论中提到,中年期的发展危机为传承vs.停滞,老年期则是圆满vs.绝望。成年期的婚姻及事业成就会影响到中年期的发展,进而影响中年期会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年危机,或称中年意识更为恰当。老年期会遇上的最大问题为退休后的生活及面对死亡,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安排与晚年生活的品质及身体发展等息息相关,而在面对死亡时,人都会回顾一生,是圆满的过完这一生抑或是对这人生充满悲观及绝望,这都是每个人会遇到的最后课题。老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过程,在步入中老年阶段可以感觉到身体功能逐渐退化、手脚也没有年轻时灵活矫健,但是时间和智慧却多很多,加上社会责任的解除,只要能调适好心态,提早安排退休生活,就能解决晚年生活问题,达到人老心不老的境界。
中年危机在前一小节已详细介绍过,因此在这就讲述中年期会遇到的其他社会情绪。一般而言,到了中年期的人在事业上多有著固定的收入及社经地位,可谓人生全盛时期,但也必须承受来自家庭的压力,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年人大多都是上有父母要侍奉,下有子女要养育,在这般压力之下有些人无法适应,再加上事业无成就或是扛不住这般巨大压力就容易陷入中年危机。
大多数人都会在55至65间从职场上退休,迈入人生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都会因为生活顿失重心而手足无措,少了职场,子女又都已成人不在身边,空出来的大多时间都不知该做什么。事先对退休生活做过规划的人很快就能适应,并找到新的重心,重回群体之中,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相反的有些人则是因为毫无规画而镇日将自己关在家中,被空虚和面对日渐老化的不安整垮。一般而言,退休后的老年人健康状况会逐渐下降,此时若是少了社交生活,没有周遭人的关心,甚至失去伴侣都会让老年人陷入情绪低潮,产生厌世情绪而自暴自弃甚至自杀,因此面对老年人,作为子女应该多给予关心鼓励,面对失去老伴的父母也可支持他们另寻新伴侣,陪伴他走完最后的阶段。
老年期:老年期一般指65岁以上的族群,依据Havighurst的理论,此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为(一)调适体力与身理、健康的变化(二)调整失去工作与收入来源(退休)的心态与作息(三)从伴侣的死亡中调适(四)与同龄人士交流
老年人是逆向发展的,退休、收入、身理上的健康都是不断在失去,因此心理上对多方面的调适是必要的,影响老人适应生活的因素有很多,简单分为以下:
(一)早期的经验及需要的满足程度:有一些老年人,由于年轻时许多需求没有被满足过,这些期望依旧耿耿于怀,无法面对健康和环境压力所逼迫的变化,可能会造成适应不良。
(二)安全感:在经济上有保障、居住的地方惬意、健康状况良好等,都可以使老年人有安全感,有比较好的适应。
(三)社会上对老年人的态度。
(四)健康状况及衰弱的速度:一般而言,年纪愈大健康状况愈差。但衰退速度的快慢,会增加老年人适应的状况。如果是渐进式的衰退,在心理上比较可以承担这样的变化,而且比较有时间来调适自己,适应力相对比较好。
另外还需保持一正向的心,愿意认识新的人并与之交流,位生命注入新的活力,并不忘终生学习,秉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面对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个课题,也是老年人最终要面对的难题,大体来说,在人生各阶段都发展良好的人会较能坦然接受生命要走到终点的事实,因为觉得自己的这一生是有价值、是圆满的,反之,回想自己一生走来阶高不成低不就,累积许多遗憾,无奈生命已接近终点,此时容易产生绝望。若是能有著精神上的寄托,老年人就能较容易接受死亡。
此外,还有所谓的守寡效应(Widowhood Effect):俗话说"Dying of a broken heart",实验发现,守寡的配偶易有心脏病(以丧偶的前三个月最为显著),而且第一年守寡的丈夫死亡率增加 30%-100%。但有趣的是,实验中也发现黑人夫妻或娶黑人女性的男性比较没有此效应。
总之,人若想健康老化,安然接受死亡,就必须让自己的心态及身体保持健康,不因自己感到自己年老就拒绝社交、拒绝学习,如此,便能安享天年。
死亡[编辑]
早在一九五零年代开始,心理学就已将死亡作为一个主题,并从中衍伸出了许多研究。活在这个世上,我们难免好奇生命的结束到来的那一天,自己究竟会经历什么事以及心境上的变化,而对死亡这个人人都没有办法避免的生命事件有诸多的揣测,夹杂生活当下所经历的各种事件,诸如疾病、丧亲、社交活动等,为死亡添上了一抹神秘却又不得窥伺的帘幕。在步入死亡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必须要经过一连串的思想冲击,并调整我们的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以为未来做好准备,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颇为知名的理论,那就是由康米(E. Cumming)和亨利(W.E. Henry)在一九六一年所提出的“撤退论(disengagement theory)”或译“解离论”。
撤退论(Disengagement Theory)
撤退论认为,在年老、生命即将步入结束时,会有一种“不可避免的、双向的撤出或解离,最终导致与其社会当中的其他成员的互动减少(“an inevitable, mutual withdrawal or disengagement, resulting in decreased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ging person and others in the social system he belongs to”)”。康米和亨利在其研究中追踪了一群50到90岁的中老年人,并长期追踪他们和社会当中其他人的社交活动,他们发现到这群人与社会的互动的确在持续的减少,这种减少是由他们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数量、与生活周遭的人们相处的时间和他们自身对于生活的反应来测量出来的。根据这些研究的结果,康米和亨利在当时提出了一些假说:
假说一:所有人都知道死亡将会到来,而且在那来临之前,一个人的能力会渐渐地变差,这样所导致的结果是与社会当中的其他人脱节。
假说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会创造出一种社会当中的规范(norms),当一个人与社会之间拥有的互动多样性减少时,他就比较不容易受到这样规范的束缚,并拥有一部份的自由,于是这样的程序会一直持续下去,使人循环性地、永动性地从社会当中解离。
假说三:在美国社会里,男性在社会当中往往扮演著功能型、目的型的角色,而女性的角色则常常是社会型的、情感性的,因此撤退或解离在男性与女性上有所不同。
假说四:一个人的人生是由一连串的自我认知上的改变(ego change)所组成的,对于老化来说,这样的自我认知带来知识和技术上的退化。然而,在现代的工业化社会当中,知识与技术是生存所必须的东西,因此在年龄上,年轻人往往因为拥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而能够在社会当中掌权,而老年人则在失去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之前退休,长江后浪推前浪,这种形式所造成的解离便是由自我认知改变和社会组织需求的双重因素下所驱动的。
假说五:当个体与社会都已经准备好接受个体从社会当中解离时,完全的解离通常会发生,当然当两者皆否时则不会。至于当个体已经准备好而社会尚未准备好时,虽然两者之间对未来的想法是不同的,但是通常个体仍会持续参与其中;相反地,当个体还没准备好而社会已经准备好时,最终的结果则往往仍然是解离。
假说六:诚如假说三所说,男性在社会当中的主要角色是工作,而女性则是参与家庭和婚姻,如果个体抛弃了他们在社会当中的主要角色,他们生活当中的社交活动将会大大的减少,危机将会出现,并且丧失道德感,除非他们能在解离后获得一个不同的社会角色。
假说七:这个假说有两个部分:
一、 当一个人准备好面对解离的时候,就代表他已经
(一) 了解人生苦短,光阴宝贵
(二) 意识到生活空间缩小
(三) 少了自我意识的能量(ego energy)
二、 一个社会阶层能够接受个体从之解离是因为
(一) 社会的工作体系是需要理性且合乎规范的
(二) 核心家庭有其价值
(三) 死亡率的变动(differential death rate)
假设八:一个人在社会当中如果拥有较少互动,且从其中心角色解离的话,也会带动个体其他角色上的改变。于是,从各种关系中得到的奖赏变得多样化,而来自垂直关系的支持力量也会渐渐的转化为水平的支持力量。
假设九:解离理论是独立于文化而存在的,不受文化差异性影响,然而,解离理论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会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人在面对死亡的五个阶段
这是由伊莉莎白 库伯勒-罗丝(Elisabeth Kübler-Ross)所提出的模型 库伯勒-罗丝模型五个阶段包括:
1.否認:第一階段「這不可能會發生在我身上,一定不會這樣的,不是一直以來也好好的!」
2.憤怒:第二階段「為甚麼是我,太不公平了,我做了這麼多好的事情,應該是別人才對啊!我能怪誰啊!」
3.討價還價:第三階段「讓我從這一個流沙裏出去吧!我以後一定會好好做人,一定會報答你的。」
4.抑鬱:第四階段「唉,幹嘛還要管我能不能在流沙裏出來,反正我也要死了,活著有甚麼意思!」
5.接受:第五階段他會想「好吧,既然我沒法從這流沙裏出去,我就在這邊等到死亡的來臨好了。」
但针对这个模型也会有一些值得争议的地方。有一些人可能不会五个阶段全都经历,有可能会经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然后直接跳到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也有可能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然后直接跳到第五阶段。阶段可以以不同的,间歇的顺序发生。
死亡概念的发展阶段
个体形成死亡概念是源自于婴幼儿与亲人分离。
3~5岁:认为死亡是到远处旅行,对死亡的概念是拟人化的。
5~9岁:儿童开始了解他人会死,并逐渐发展出类似成人的死亡概念。
9~12岁:儿童才真正认知到死亡是不可逆的,是死亡概念成熟的重要时期。
青春期:开始会思索生存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终极意义,对生命抱持浪漫的态度。
成年期:落实生命中的生活目标与角色。
中年人:体力衰退与健康走下坡,随著经历亲人的死亡,将关注焦点由“活著的意义”转为“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
老年期:对老人而言,死亡是既定与必然的事实,对死亡的关注变成具体行动,开始筹画财产分配、身边事物处置以及回顾生平事迹等。
最新研究[编辑]
幼儿期(early infancy)之研究[编辑]
Joav Merrick 在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over the lifespan 中提到:
儿童健康研究[编辑]
议题介绍[编辑]
有很多的因素促使人们继续专研关于儿童健康的研究,但是现阶段仅能够做一点长期人生追踪的研究: 怀孕期间与早年儿童健康对于成年与老年健康与福利的影响。
美国的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近期也展开了大规模的针对人一生的研究,他们追踪了100000的孩童从学龄一直到他们21岁为止,专注于研究环境与基因对于人的成长,人的发展与儿童的健康。 像这种关于儿童健康与人类一生的发展的世代研究对于理解生活的品质与福利和照护品质有相大的帮助。
成长与发展[编辑]
一个健康的儿童发展开始于母亲受孕之前,也就是父母的健康与精子与卵子的基因组合,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孩童生下来之后,还会面对许多的问题,例如:哺喂母乳、新生儿筛检、医疗预约与接种疫苗。发展为孩童在新生时期与婴儿早期搭建了一个桥梁,不知不觉地孩童很快地就会进入青少年与成年阶段,在这段期间,儿童、家长和整个家庭都需要面对许多的挑战。
其中,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依附关系是影响人际表现的一个重要事项。依附理论是由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约翰·鲍比所提出。而在具体的实验(陌生情境实验)中,婴儿(12-18个月大)表现出的行为大致上分成三种类型(Attachment Style)。
1.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
当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妈妈)在旁时,婴儿即使在陌生环境中也能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和陌生人互动。而当主要照顾者离开时,婴儿的情绪反应较其他类型平稳(会有些不安和哭泣,但程度不严重),或许是因为,相比于陌生人,较希望主要照顾者在场;当主要照顾者回来时,会很快地靠近他/她寻求安抚。这一类型的婴儿在研究中占多数,通常可以建立起安全型依附是仰赖主要照顾者对于婴儿行为的回应,例如:在婴儿哭闹时立刻(或很快)的到他/他身边安抚、解决使其哭闹的原因。在这种长期而稳定的关心之下,大多可以建立起安全型依附。安全型依附有助于长大后和社会互动、处理人际的方式,比较可以付出对于人的信任,也较容易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各种关系(当然这跟性格也有极大相关),不可不谓重中之重。
2.矛盾型依附(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或称反抗型依附。通常此类型的孩子在陌生环境中,即使主要照顾者即在身旁,探索四周及和陌生人互动时也依然焦虑不安。当主要照顾者离开时,婴儿会变得十分沮丧、焦虑甚至哭泣;但在主要照顾者回归时,却又表现得十分矛盾,想要跟照顾者亲近却又充满愤怒和不安,当照顾者主动亲近时却又反抗照顾者的关心。这种依附关系通常来源于主要照顾者对于婴儿行为回应的矛盾性,例如:在婴儿哭闹时,时而很快的关心他/她的状况,时而却又对其不耐烦、责骂或是漠不关心,让婴儿经常处在一种焦虑的状态下(不知道照顾者的反应会是什么)。矛盾型依附会让小孩在长大后在对于人际关系经常性的不安、焦虑,甚至可能会演变成咄咄逼人的状况(质问、哭闹...等等),进而难以发展出长期而稳定的亲密关系。
3.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
此类型的婴儿会回避、忽视主要照顾者的存在,也不会主动去探索陌生环境,在陌生环境中、或和陌生人互动时,主要照顾者的离开与否并不会造成婴儿行为以及情绪上的太大波动,且在照顾者返回时亦不会主动亲近,反而逃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逃避型依附的产生通常是因为主要照顾者对婴儿行为的不回应或负面反应,例如:在婴儿哭闹时,责骂、殴打他/她或是漠不关心,任其哭闹,婴儿在长期得不到回应(或是只得到负面回应)时,自然会形成逃避型依附。逃避型依附会让孩子长大后变得孤僻、不喜与人群来往、害怕亲密关系的建立(会逃避亲密关系),甚至会缺乏学习的动机以及对生活欠缺热情、悲观...等等、后果极其重大。
从上述理论中可以看出,主要照顾者(亦或是家庭),对于孩子社会人际方面的重大影响,请父母审慎对待之。
现阶段的议题[编辑]
为了追踪未来的情况,密西根州立大学的CS马特孩童医院与Knowledge Networks合作做了一个全国性地儿童健康调查,随机地找了2000对有儿女/无儿女的夫妇作为美国人口的代表。这份研究要求这些夫妇列出他们认为对于儿童健康有严重影响的各类伤害,其中包括了(以下列出前5名):
NO.1 肥胖-38%
NO.2 毒品成瘾-30%
NO.3 烟害-29%
NO.4 网路安全-25%
NO.5 压力-24%
不过由父母出发对于儿童健康的观点并不能够完全地反映儿童对于自身健康的观点。于是一项来自葡萄牙机构利用创意发想的绘画针对130名小学三四年级的小朋友做出的研究显示:儿童对于健康的食物、户外运动、心理健康、避免有毒食物的摄入,以及环境健康较为重视。
结论[编辑]
随著医疗知识与科技的进步、图像技术的更新、医疗手术技术的发展、以及药学产品的精进,至少在已开发国家中,现在的医疗可以帮助病童们活得更久甚至逼近一般人的平均寿命。
3-4岁的幼儿,是否会相信任何有关食物的资讯?[编辑]
议题介绍[编辑]
3到4岁的幼儿,仍不具备判断一个食物要吃或不吃的能力。因此,幼儿从其他人接受有关食物的资讯,不幸的事,并非所有的资讯来源都值得信任。比如所有些电视广告,会利用卡通人物来介绍零食,来掩盖零食其实是垃圾食物的真相,或这是有些父母,为了让孩子吃下某些食物,会用各种理由来哄骗孩子,像是这个很好吃,吃这个会对你身体好等等。这时候,幼儿究竟是要相信或怀疑别人提供的资讯呢?当幼儿选择相信这些资讯的提供者时,是否代表幼儿信任他们?
论文中提到,研究人员最近认为儿童借由对食物资讯的认知,引导出社会学习,这是发展心理学中重要的领域。
研究方法[编辑]
方法1:探讨不准确是否影响幼儿对食物的判断,引此实验分成两种条件,不准确和中立。接收实验的有3和4岁的儿童,和成人当作对照。他们会观看一段影片,影片中的人物有可能是教师、母亲、动画人物或是小孩。不准确的方法是,受测试者会先观看另一段影片,影片中的教师、母亲、动画人物或是小孩会提供错误的讯息给他们(但不会提到食物避免影响实验结果)。中立则无。
影片中的人物会告诉受测试人这个食物是健康/不健康,或是好吃/不好吃。影片结束后,研究人员便会问受测试者,你相信刚刚影片说的吗?你认为那个食物好不好吃,健不健康?
实验用算分的方法,当受测试者的回答和影片内容相同,就计1,反之为0。
根据上图的结果,和中立相比,如果资讯提供者先前有不准确的纪录在,4岁的孩子较不相信食物的资讯,然而3岁的幼儿,两条柱状图的高度差异并不大,可见年纪较小的幼儿愿意信任资讯来源,即使之前有错误的纪录。
方法2:和方法1类似,受测试者一样会观看影片,但内容变成友善和恶意两种性质。友善的内容会是,菠菜的味道不好,也没有人想吃,但是菠菜对你的身体好,所以我要告诉大家,菠菜很美味的。恶意的内容则是,爆米花对身体不好,我不打算吃,但是我要告诉其他人,爆米花好吃,因为我希望人们生病。影片结束后,一样会有研究人员问受测试者这个食物好不好吃,计分方式犯方法1相同
上图结果显示,当影片内容为友善时,三个年龄层的差异不大。与方法1的结果相似,3岁的幼儿选择两种内容都相信,而4岁的孩子的柱状图差异较大, 显示他们较不相信带有恶意的影片内容。
结论[编辑]
因为现在的幼儿容易接触电视广告,但广告常常透过卡通人物的宣传,掩盖了垃圾食物的真相,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的孩子很容易相信他人的讯息,将不健康的食物当成健康的。然而,4岁的孩童会对这些广告产生怀疑。在美国,2到5岁的孩童大约有四分之一太胖,因此,研究如何增加孩子对不可靠的讯息产生警觉,以及理解诈欺性的销售手段,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这项研究有助于阐明幼儿如何发展出对讯息的认知。
婴儿社会依附类型与文化间的比较[编辑]
议题介绍[编辑]
美國心理學家對於嬰兒與母親之間的社會依附關係已有三十年歷史,累積了豐碩成果。近年,除美國之外,格洛曼(Grossman et al,1981),麥牙其(Miyake et al ,1981,1982),藍波(Lamb,1983)以及沙基(Sagi,1983)等學者分別研究西德、日本、瑞典等國家嬰兒社會嬰兒社會依附類型,結果發現嬰兒與母親之間社會依附關係的品質,與社會文化關係密切
结果[编辑]
国家别 | 受试人数 | 安全型 | 逃避型 | 抗拒型 | 出处 |
---|---|---|---|---|---|
美国 | - | 62.0 | 23.0 | 15.0 | Ainsworth(1978) |
德国 | 49 | 32.7 | 49.0 | 12.2 | Grossman,et al(1981) |
瑞典 | 51 | 74.5 | 21.6 | 3.9 | Lamb,et al(1982) |
以色列 | 56 | 37.5 | 12.5 | 50.0 | Sagi,et al(1983) |
日本 | 25 | 72 | 0.0 | 28.0 | Miyake,et al (1982) |
中华民国 | 62 | 75.8 | 17.7 | 6.5 | 苏建文等 (79) |
从以上结果可以获得推论,孩子的依附关系类型或许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造成的。不同文化由于有不同的教养形式,因此产生婴儿在依附类型比例的不同。
青少年期(adolescence)之研究[编辑]
三个发展议题[编辑]
接下来将说明三个发展议题:分离个体化、情绪调节与自我认定形成。
(1)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Blos(1967)提出青少年是个体化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是与家庭分离的过程,发展出新的人际关系,以及开始发展自己的人格特质。然而现今的青少年常常在家庭关系中,与父母亲发生冲突。Shaeffer(2014)认为现代青少年的互动不应该局限于同侪,与成人,甚至是治疗师的互动都十分重要。然而在现今社会中,要在独立跟依赖之间找到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先进的沟通方式使得现在的青少年更加独立,但同时与父母的连结却也增加。因为大学生每天会与父母传送好几则简讯,或是在各自的脸书上留言;而外出旅行的父母也可以透过Skype或是其他视讯软体与小孩见面聊天,纵使实际上分隔两地,却如同在身旁一样亲近。
当然,现在科技也可能对于青少年造成一些负面的发展,例如太早与父母亲分离(premature separation)或是过度依赖(extended dependence)。
(2)情绪调节(Affect management)
由于这些科技的出现,现在的青少年相对于老一辈年轻时来说,可能具有更佳的口条或者是交际的经验较为丰富。然而,虽然现代青少年具有较佳的"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ilgence, Goleman, 2009),但这样的能力并不全然是好的,可能反而是造成发展限制的原因。因为人的大脑必须要到25岁,才能正常发展出逻辑判断以及决策的能力。Seigel(2013)将现代青少年发生的问题称为"emotional confusion",同时他认为是属于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情绪失读症(Alexithymia)是一种无法以文字表达出内心情绪的心理障碍。Muller(2000)指出罹患这种疾病的病患不具有"从经验中了解自身情绪"以及"找到适当的词汇表达"的能力。然而,这个领域的实验却遇到了许多的困难。在Kross et al.(2013)的实验中发现到,脸书的使用会让使用者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即使在使用过程中经历很多的支持以及他人的连结。但同时在Koutamanis el al.(2013)的实验结果却是完全相反,他认为使用简讯或是其他线上聊天软体的青少年,可以借由使用科技的过程,加强与同侪真实的面对面聊天互动。
而其他心理学家认为对于使用科技通讯的青少年来说,上述的Alexithymiad属于emotional confusion的情况,是青少年正常的发展过程。当青少年面对到这方面的问题时,需要正面的成人借由分享心里的情绪感受、给予正向的目标等方式,陪著他们度过这个时期。也就是说,大人们或是治疗师必须引导青少年在面对现今科技进步的时代时,如何扮演一个具有智慧的人,培养出自我警觉及自我反省的能力,才不会让青少能迷失在虚拟的世界中。
(3)自我认定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对于separation-individuation跟affect regulation的态度上转变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身分发展这件事。如果有个人很注重健康依附(healthy attachment)对于个体化以及管理不可管理的情绪的青少年,这样的青少年需要更多来自成人的关心及协助,但去很困难的。然而,庞大的文化压力提供的空间以及亲自介入远多于青少年的需要,对于健康发展以及成人身分。这样情况使得即使青少年需要父母的关爱,仍然必须表现的坚强独立。根据Pew 的研究(2013)结果,发现年轻人喜爱透过网路分享自己的讯息,但同时又希望这些网路上的讯息能够对父母亲保密,造成父母亲与小孩不亲近或是不清楚小孩发生的事情。
网路可使得与他人产生社交接触,而他人可以是同侪、成人、伪装成大人的同侪或是伪装成同侪的成人。研究结果显示,如果父母亲从孩童时期便开始教导小孩关于网路使用的知识,持续到小孩进入青少年,这样发生危险的机率会大大降低。而且如果父母适当给予小孩尊重,那么这些小孩将会更加地对父母敞开心胸讨论关于同侪关系、情绪管理、个体化以及身分养成等议题。
Dangers of cyber world
Hick(2010)认为如果在孩童时期长时间接触网路世界,可能造成长时间久坐而肥胖,并且可能误认为网路世界才是真实的。但根据研究,社会媒介是个简单的环境,使青少年能够在其中进行适当的发展任务,例如身分发展、个体化或是同侪关系。(Steinberg, 2013)然而,也有许多证据显示在青少年进入大学之前是没有办法完全发展出健全的决策能力以及判断力,也就是说当小孩太早进入到网路生活的话,父母必须适当的介入。两难的是,父母亲很难在介入小孩的网路使用以及让小孩独立发展之间找到平衡。若是介入太少,可能使小孩缺乏安全感,只好在网路上以各种方式寻求慰藉;而介入太多又让小孩感到被控制及监督,可能会造成反效果。
小结[编辑]
以科技的方式与他人进行对话对于青少年的发展究竟是好还是坏仍然没有一致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网路科技已经成为了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的已经成了不可或缺的元素。
青少年时期的被霸凌者,和成年时的精神病症状是否有关连?[编辑]
议题介绍[编辑]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研究有关霸凌对青少年短期或长期的影响,有些研究人员特别关注霸凌受害者和精神病症状之间的关联。虽然已有一些研究表明两者间的关联性,但这些文献存在一些争议,像是被霸凌者和精神症状的前瞻性措施的必要性,或是这些研究大多是短期的研究成果,长时间研究将能更好的反映精神病症状的发展和变化。因此,这篇文章用收集了35年的纵向研究(the Christchurch Health and Development Study; CHDS)的数据,审视两者间的联系,包括儿童行为问题和早期精神病的症状。
研究方法[编辑]
因为是长时间的研究,所以观察许多的面向。受测试者从出生到35岁,这项研究的所有阶段都有道德的批准。
(1)被霸凌者(13-16岁):当参加者年龄在13岁至16岁,他们的家人接受一系列关于受测者学校和社会经验,并被要求回答哪个受测成员被别人欺负的程度,为了获得单位度量,将是否被霸凌分成 a.'not exposed' b.'moderate exposure c.high exposure三种程度。
(2)精神病症状(18,21,25,30和35岁):对测试者给予全面的心理健康访谈,用来评估一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调整面相,并要求受测者对自己的症状报告,这些症状包括幻觉和妄想; 偏执; 及相关症状,这些项目可以用来评估精神病症状的严重程度。
(3)性别:性别在出生时决定。
(4)出生时社会经济地位(SES):用Elley & Irving (1976) Scal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将家庭阶级分成6个等级,数字越高代表家境有差。
(5)儿童认知能力(焦虑/退缩;注意力问题;7-9岁):受测者的父母或老师,描述孩子表现害羞,焦虑或退缩行为的程度,并将这些行为分成三种程度,从完全没有到大量表现。
(6)童年是否有性虐待:询问受测者在16岁之前,是否发生在自己不希望的情况下发生性行为,并将程度或严重性分为:没有发生(85.9%)非接触性侵犯(2.7%) 接触性虐待或被企图性交(5.1%) 被强迫性交(6.3%) 。
(7)精神病和偏执的早期症状(年龄14-16岁):询问受测者的家人,孩子在过去的1年内是否有不信任他人;责怪别人错误;感觉被观察或讨论等等精神病的早期症状。
研究结果[编辑]
被霸凌者(年龄13-16岁)和精神病性症状的关联(年龄18,21,25,30年和35年)
协变因素(童年的行为,个体因素和精神病和偏执的早期症状)和被霸凌者的关联
结论[编辑]
若只看第一张图,青少年时期的霸凌确实会增加成年时有精神性疾病的风险,但观察第二张图,可以看到被霸凌的人中,更有可能有下列的经历或性质:男性、智商比较低、家庭经济较差、曾经有儿童性虐待等等原因。除此之外,许多被霸凌的人,在7~9岁时,就有更高比例的焦虑/退缩行为和注意力不足的问题,以及较高比例精神症状和偏执。
研究结果说明,少年时期霸凌,和成年时的精神病症状的关联,更有可能的是,在被霸凌时,青少年就已经有不寻常的行为或症状,而这些行为或症状,已被证实更容易成为被霸凌的对象,因此,成年时的精神病症状,更有可能是青少年就存在的行为问题,累积而逐渐形成的,而不是很直接因为有被霸凌的经验而形成精神性疾病。最后,虽然研究结果显示霸凌并非造成成年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但霸凌能然会让人有较高的机率有精神疾病。
中老年期之研究[编辑]
不同年龄层解决问题的差异性[编辑]
研究大纲[编辑]
研究不同年纪在处理因己所产生的家庭问题时,会使用何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和情绪上的变化。受试者皆被问到如何解决问题以及如何控管情绪。研究者将他们分类为三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分别是:借助外物、主动控管、被动控管三种。
得出的结论大致上呈现:中年较老年易使用主动控管,同时老年在情绪控管上较中年被动。
前言[编辑]
朋友、家人或是情人之间的冲突,在处理上较容易因年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处理策略。在这种较私人的问题中,老年期的人更容易采取被动解决问题的策略,但这边的被动指的是:不直接面对问题。同时,青壮年时期的人容易采主动面对问题并解决之的策略。
虽然被动的策略常常被视为成效较不好的方法,但这在老年期而言并不一定,因为被动的目的是抑制负面情绪的产生,而且同时被动的解决问题相对不必耗费心思。可想而知,因为老年人体力上较弱,被动的解决问题反而不一定是较没效率的方法。
研究方法[编辑]
(1)研究族群: 35位青壮年(17男18女) 18-39岁,31位中年(16男15女) 40-64岁,38老年(18男20女) 65岁以上
受试者为美国亚特兰大城中的自愿者
接受这份研究耗时约1.5小时可获得15美金
(2)测试方法及量化分析
研究者使用3*2*2*3(Age group × Gender × Emotional salience × Strategy type)混合模型,年龄层和性别为组间因子(between-subjects factors),问题所产生的情绪变化(大或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种类为组内因子(within-subject factors)
受试者被要求描述两个近几年来曾经发生过的家庭问题(家中的冲突),其中有一个情况要是"情绪相关性小"(low emotional salience),而另一个情况是"情绪变相关性大"(high emotional salience)
其中每个情况里,受试者都被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怎么处理或如何试著去解决该问题
〈2〉当面对问题时,受试者的情绪为
〈3〉整体上来说,受试者如何面对这些情绪
〈4〉是什么影响受试者将问题分配为情绪起伏大或小(high or low emotional salience)
接著受试者回答一些关于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时所引发的情绪的感知性问题,回答这些问题是利用分级式回答
(a)你觉得解决问题的有效程度为何?
(b)你觉得你的方法在处理立即性的问题时的有效程度为何?
(c)你觉得你的方式在预防和最小化未来的问题的有效程度为何?
(d)你觉得你的方法在提高自尊和认为自己更好的方面的有效程度为何?
(e)你觉得你在处理问题时含有自己面对问题的情绪的有效性为何?
研究结果[编辑]
(1)Problem-Solving Response
高度情绪波动跟运用策略呈现正相关,同时低情绪波动跟不运用策略呈现正相关性。不管哪个年龄层,都倾向借外物去解决问题而非主动或被动借决问题。
(2)Emotion-Regulation Reponse
在解决自己造成的问题当中,年龄并无差异,但性别有差:女性需要更有方法的去调整自己的情绪
(3)年龄相关部分:
中年时期会相对于老年人倾向使用借助外物和主动解决问题,此外老年人较年轻人倾向使用被动解决问题
成年人面对职涯危机的调适行为[编辑]
议题介绍[编辑]
[5] 随著高龄化与少子化的社会现象,社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而让成年人能够二度就业、以及延长就业年限皆是解决此问题的适当方法。然而,这些中年人延长就业年限,往往都是迫于经济压力,一方面要养儿育女、另一方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其工作动机低落,呈现被动的心态。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能判断在中年遇到职涯危机的人,他们的心理转变历程,以及造成此危机的本质,最后探讨该以什么态度或方式,调整状态。
研究方法[编辑]
对于九位研究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研究参与者的年龄分布为:35 ~ 39岁有2位,40 ~ 44岁有3位,45 ~ 50岁有4位;其中有4位参与者的工作 无证照要求,另外5位的工作则需要证照才能执业。研究者将访谈的逐字稿进行分析,汇整共同经验,进行归纳结论。使用了P. B. Baltes(1997)[6] SOC调适策略、与Erikson(1959, 1994; Erikson et al., 1994/2000)[7] 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进行对照。
研究结论[编辑]
(一)、成人期职涯发展的心理转变具,有类似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的现象。 1. 职涯心理发展的初期,受重要他人(父母)影响甚远。
2. 而当进入了职涯心理发展前期,受同侪影响最大,互相模仿学习。
3. 在到达学龄期的阶段,孩童开始对于自己的能力与职涯进行连结,开始懂得比较,看出自己较突出的能力。
4. 而到达职涯的青少年时期,开始注重自我认同对于职涯的影响。
5. 到了成年期前期,从自我认同中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共同展现“愿意付出私人时间与金钱精进专业能力与了解产业趋势,使个人拥有优于职场同侪的优势能力”、“与产业同侪建立工作以外的关系,使个人拥有优于同侪的人脉资源。”[8] 类型的特质。
6. 最后在成年后期,则会去思考如何回馈产业。
(二)、职涯危机现象类似于心理社会发展的危机 因此在(一)中每一个发展阶段皆有对应的危机出现。
1.对于初期,动力不足便是最大的危机,因为在决定职涯时,并不是按照自己的自主选择。
2.处于前期者,具有主动力,但缺乏勤勉的特质,以制造自己相较他人更突出的能力。
3.达到青少年的职涯发展期前,容易缺乏对于职业的认同。
4.要进入成年前期,青少年期会遇到的危机是寻找自己与产业的链结。
5. 到达成年期,已经获得了产业的链结,但开始迷惘自己所拥有的位阶、权力、能力是否能够让他们达到产业的传承。
6. 最后在老年期,便是这段职涯对于人生的意义,开始考量退休后的生活安排。
(三)、探讨哪些行为对于职涯阶段的迈进有助益
1. 基于失去后,重新选择。例如:转换工作。
2. 调整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在职涯环境最适。例如:学习。
3. 补偿策略,例如:职业咨询,寻求协助。
从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探讨高龄者的人生四道[编辑]
陈欣兰温素美南开科技大学应用外语系
研究背景与目的[编辑]
在艾瑞克森(Erikson, H. E. )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中提到,老年期的发展若是做不到自我统整,就会陷入悲观绝望,能够做到自我统整的老年人可以在晚年时平安喜乐,安然度过人生最后一刻。人生四道为“道谢、道爱、道歉、道别”,是从安宁照护系统所发展出来的,借由这人生四道达到“善终、善别、善生”的结果。
所谓“道爱”,是向自己挚爱的亲人表达自己的关爱,
所谓“道谢”,是谢谢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所谓“道歉”,是互相原谅彼此的过错,
所谓“道别”,是将彼此放在心上,互相珍重告别并再次感谢。
并不是只有到临终的时候才可以做这人生四道,而是在平时就能够做到,以免为时已晚,也让自己能够随时保持心理愉悦、无负担。
研究方法[编辑]
借由访谈的方式,询问受访者想要“道谢、道爱、道歉、道别”的对象分别为何,受访者为条件略同但岁数不同的对象,以了解不同年纪对于人生四道的想法。在这次的研究中,完整的完成所有问题的有三位女性,在研究中也有男性的受访者,但是男性较为不愿意将心里的话出来,或者是不知道要对谁说,因此没有男性的结果。
结果与讨论[编辑]
本研究经分析资料之后,得到以下结果:
(1)道爱的对象都是自己的另一半:也许是跟民族性有关,对受访者来说,他们都会羞于说出自己的答案。
(2)道谢的对象是对自己有重大帮助的贵人:高龄者想要到谢的对象几乎都是在自己生命的转折处出现的贵人。
(3)道歉的对象都是自己的亲人或是手足:这个问题是最困难的,受访者总是深思很久,才能缓缓道出。
(4)道别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至亲:在分别来临时,最想陪伴在身边的通常都是至亲。
由以上的研究结果得知,不同的年龄对于人生四道的看法差不多,四道的表达对象通常都是至亲。不过由于此研究只针对女性长者做访谈,并没有男性受访者的答案,所以有其限制性。
跨文化研究[编辑]
家庭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编辑]
孩童的语言发展[编辑]
随著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藩篱逐渐消失,异文化家庭(Different culture family)的现象愈来愈普遍,而孩童在异文化家庭中的发展也逐渐变成一个在独特且显著的研究课题,因此在孩童阶段我们针对在不同文化家庭中的发展情形来进行讨论。
在语言上,孩童的发展不必然学会外籍亲人所使用的母语,然而若父亲为非本国语言者,能学会“听”或“说”父亲使用之母语的孩童约占百分之八十,母亲则为百分之五十左右,然而却仅有极少数能进一步学会阅读或书写,且大多数集中于父亲为外籍的儿童。同时在课业学习上,异文化家庭的儿童在学校各学科项目的表现不逊于一般家庭的儿童,不过在乡土语言方面表现会较差,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家长并非均熟悉乡土方面之语言,无法给孩童更多支援。
而这些家庭中的儿童在身份认同上,认同父亲文化的孩童较认同母亲文化的孩童来得多,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异文化之孩童大多是以母亲为外籍者为大多数,外加现今多为父系社会。不过更多孩童是同时认同两种文化,而会双语的孩童更容易同时认同两种文化,也容易发展出多元的价值观。在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我们应鼓励并帮助异文化家庭的家长教导子女使用非中文之母语,不仅能增加亲子沟通的层次,也是协助社会国际化的基石。
接著我们把范围略为缩小,选择许多时候,选择外籍配偶的台湾大多数为社经地位较低的男性,同时会选择外婚的女子亦多为在社经地位较低之民众。如此一来导致在文化,语言,资源上,异文化之家庭所能给予其子女的支援较一般家庭来的要低。而特别在父系社会下,语言上熟悉本国语言的父亲必须为家庭经济外出工作,以至于对华语有障碍之母亲主要负起家庭教育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异文化家庭之子女在本土语言之学习上会较一般家庭来得缓慢。学习过程中接收老师讯息的速度会比不上一般学生,也因此在学习上,特别是国语或乡土语言的课程上成效会来得较低。除此之外,在交谈与情绪表达上亦有较多的困难。若师长,家人无妥善协助矫正,语言的障碍可能会导致与同侪的关系不好,受到冷落或嘲笑等等,便会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异文化家庭的子女上,影响最大的部分为语言,但也有外籍子女之学习状况与一般学生并无显著差异,甚至表现更加优秀。除此之外,由于家庭的社经地位通常较低,孩童通常更为早熟,懂事,且较为灵巧,这部分是优于一般家庭的孩童的。而表现较差之异文化家庭之子女一般来说大多是因为语言的障碍所引起。然而除了语言之外,个别家庭中父母之教育程度、社经地位、资源丰富程度之差异对孩童学习也有显著之影响,此部分与一般家庭之孩童是相似的,若师长或家长或政府针对异文化家庭之子女在语言上有更多的辅导与加强,会对于其学习以及同侪发展有正向之影响。
生活习性的形塑[编辑]
家庭是人类发展中历程中决定性的关键影响元素、是个人社会化最初的执行单位,家庭环境会影响个人内在、人际、社会、认知、 情感等发展(Brown, 1988)。而“酗酒”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是相当严重的内政、社会问题,酗酒是一种渐进的、长期的、潜伏的致命疾病,使人产生破坏性的、反社会的行为(Johnson, 1973)。在西方酗酒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就流行病学的研究,台湾地区酒精滥用与依赖的盛行率也随著社会变迁与多元化快速增加,导致其成为我国人口中,增加很快的一种精神疾病,而该疾病对个体健康、个人生活、家庭与社会生活均有相当严重之影响(胡海国,1991)。
在〈大学生成长于酗酒家庭经验之初探:数量、个人特质及世代传递〉此一研究中以一般\(非临床\)大学生为对象,初步探索我国大学生家庭中的酗酒及暴力的数量及经验;了解成长于酗酒家庭者是否有不同特质;比较个人饮酒状况以了解酗酒的世代传递现象。在我们的社会中,大学生毕竟是通过层层考试关卡的一群人,相对于未继续升学者,学业表现使他们有较多资源延缓成长于酗酒家庭可能面对的适应及发展问题。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可避免使用临床样本造成对酗酒家庭子女了解的偏误,期望借此对我国大学生与酗酒等相关问题作初步探索。
此研究的发现至少有几点值得重视:
- 调查样本中大学生来自于酗酒家庭的数量与美国不相上下,虽无法比较其严重程度之差异,但这群人确实存在。
- 其特质与一般家庭学生有所差异,他们较害怕失去控制、固执、拘谨、低自我价值。
- 相当数量受访大学生曾有儿童虐待与目睹暴力的经验。
- 研究发现酗酒家庭与家庭暴力两者之间有显著关联。
- 酗酒的世代传递现象并未得到确证,但指出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可能是影响学生特质、个人饮酒的重要因素。
- 研究发现受访大学生中饮酒情形并不算严重,唯少数来自酗酒家庭学生表示有较多困扰。
文化资本的影响[编辑]
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的概念由皮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在《资本的形式》(The Forms of Capital)中所提出,是孩童在社会化过程中从家庭继承而来。文化资本是画分阶级的标志,由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风格、品味与知识能力(而不仅是教育程度)所区分出来。布尔迪厄提出了“秀异”(distinction)的概念,指出拥有相似文化资本的人会以消费独特的文化活动,维持自身的阶级独特性。此外,在消费过程中对外团体的排斥性以及对内团体中人脉关系的建立,都有利优势团体复制、巩固他们的地位,并构成合作关系或交换资源。这些维持自身“秀异”的手段绝大部分亦会经由世代传承来延续下去。一部分的儿童若继承了所谓菁英文化,这些孩童会享有丰富的额外资源,学习上流社会的社交方式、语言拓展。另一些人则继承了所谓较低层次的文化。而所学习到的皆是承继上一代的生活模式。文化资本通常具有世代相传的特性,在孩童拥有相同智能的情况下很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发展,而这种资本可以转换成经济资本,并可以教育资历的形式予以制度化。
在〈家庭文代资本对学校的教育影响之研究:以农业县山区小学为例〉结论得出,其实农村小孩跟一般的城市小孩无异,但在资本缺少的情况之下,他们会遭成很大的差距。若双方本身智力等各方面先天大致一样,那凭什么城市小孩能得到较好的成就?这就是为什么当农村中出现了一位成功人士,整条村热烈地庆祝;但对城市来说,这种事已经是见怪不怪。同时也反映出农村小孩会有更快乐的童年,不用被强迫参加补习班和课后才艺班,以及好奇心比较旺盛的原因。
社会观念对发展的影响[编辑]
中国的家庭伦理体系深受孝道文化(Filial culture)影响,子女对父母恪尽孝道被视为是基本的伦常与亲子角色规范的核心,孝道文化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关于较实务的层面,如个人所持有的孝道责任(Filial obligation),即以子女角度出发,对父母在经济及情感上的支持对子女日常生活的影响等等,在过往研究中是较缺乏的,这类的影响包括子女对自身能力是否足以奉养父母的焦虑,称为孝道能力焦虑,以及面临父母年老的状况,子女对其生活福祉上的担忧与关心,此则称孝道情感焦虑。
另一方面,家庭内关系的和谐与促进在儒家伦理中可说是重要的人生目标,亲子关系满意与否,不仅显示家庭成员中能否适当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也可能对家人的心理与情绪产生影响。为使研究的触角除抽象观念探讨外,能深入另一层面描绘出更贴近本土的家庭面貌,〈成年子女的孝道责任与焦虑:亲子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此一研究即从成年子女的角度,关注现代成年子女的孝道责任及孝道焦虑 (Filial anxiety)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亲子关系满意度在其间的作用。
此研究假设:
- 成年子女会因个人与家庭背景变项的不同,在孝道责任与孝道焦虑上有所差异。
- 成年子女所知觉之孝道责任愈高,孝道焦虑愈高。
- 亲子关系满意度对孝道责任与焦虑具有调节作用。
并以新北市、台北市及桃园县(市)年龄为 30 岁至 40 岁之已婚成年子女,平均为 34.81岁,且父母至少一方仍健在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问卷正式施测前及正式施测两阶段。
研究结果中,显示几点值得关注的现象:
- 在个人与家庭背景变项所带来之差异方面,子女性别对于孝道责任、孝道能力焦虑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孝道情感焦虑方面,女性则高于男性。
- 手足数量的多寡对子女的孝道责任、孝道能力及情感焦虑并没有显著影响。
- 只有和子女同住者,子女的孝道责任是比较高的。
- 父母的经济资源如果较差,子女的孝道能力焦虑较高,然而在孝道责任及情感焦虑上则无差异。
- 在父母健康状况方面,父母的健康状况在孝道责任、孝道能力及情感焦虑上并无显著差异。
- 孝道责任愈高,孝道能力焦虑会降低。这项结果与原先的假设不符,研究者认为可能的解释有二,一是具有较高孝道责任的成年子女也同时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肯定,二是他们也许是一群尚未真正需要实际照顾父母的人,焦虑并未被引发。
- 孝道责任高的情形下,孝道情感焦虑也随之提高。
- 在孝道责任高之情形下,亲子关系满意度高的女性,孝道能力焦虑会降低。
初老年人的发展[编辑]
不同时期相关研究的比较
随著全球人口老化从1999年开始被重视,国际上探讨老人照顾、老人角色和健康老化的研究越来越多。而近几年针对这个议题的本土研究也备受讨论,2012应用心理学刊60期更以“迈向正向老化─银发族适应面面观”为题做专题讨论。因此本书针对较早期和近期各择一篇研究做比较和分析。
孝道和现代家庭结构的冲突[编辑]
〈台湾变迁社会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调适及代间关系(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之初探〉(陆洛、陈欣宏,2002)是台湾早期几篇探讨老年人的角色调适。此研究从老年人的家庭角色和代间关系出发,探讨老年人在调适期会重要的影响因素和传统孝道对于老年人角色转换的影响。
此研究采半结构式质性深度访谈法,针对63到85岁,平均年龄为71.5岁的22位受访著做访谈。其性别、教育程度、婚姻、居住状况和经济能力皆有所不同。受访结果整理成下面几点:
迈入老年后的家庭角色 老人对自我家庭角色的看法:在老化过程中社会并没有提供相关的准备教育,因此对于老年的生活准备往往是退休后才开始。而经济的自主和健康自律是初老民众视为最重要的指标,经验传承则是许多老年人的次要目标。如同马斯洛的理论,当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后,才会思考社会及尊重需求。若在健康和经济上较缺乏的状况下,则容易有缺乏自信而对老化有负面想法
老人家庭中的代间关系 老人对代间关系的期望:由于传统儒家思维和价值观,老年人会有“孝顺”的许多期待,包含养儿防老的经济支持、感情上的关心、同住的互相照顾等等。但同时也对现况限制有所理解,最终形成现况和期望间的挣扎和落差。
从这个早期的初步探讨,陆续有探讨孝道和传统文化对于老人在华人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教育和引导中年人顺利的调适进入老年人的角色以及生活。而近几年正向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的快速发展,这个概念也被引入帮助老年人的老化调适。
正向老化的影响因素[编辑]
〈从正向心理学的观点看台湾初老期 (Young- olds)民众的老化调适〉(高旭繁、许淑华,2012)是2012应用心理学刊的主题专题之一。正向心理学从1998年Seligman提出,让人用正面的角度观察生活,进而影响未来。而这篇研究运用正向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正向心理学如何帮助初老期的人调适进入老年期。
此研究采半结构式质性深度访谈法,访问5位6~74岁间的受访者,针对目前生活适应状况、老化的看法以及影响老化调适的因素做访谈。此研究将重要因素归结为下列几点:
身体健康、经济无虞:如同前述研究,健康和经济的稳定仍被视为适应老化的重要因素和指标。但在此将身体和经济自主和自我价值及尊严感连结成因果关系,跳脱马斯洛建构的有顺序性的需求金字塔。 积极行动:无论是休闲活动、家庭互动或是社会参与,任何与社会及他人互动的行为皆不止会减缓心智老化的速度,亦能让初老期民众更顺利的转换进入老年期新的角色,并更能找到自己在社会、在家庭中,甚至对于自己的价值。 正面心态:如同正向心理学所诠释,若可以用正向的心态去面对身体老化以及角色转换,将更顺利的适应老年生活。此研究将获取主观幸福感的方式归为三类:向下比较、不愁生活以及知足享乐。透过这三种方式,即使是在身体衰弱的状况下亦能维持正向心态面对。 此研究除了应证前篇针对健康及经济状况对于初老期民众的重要性之外,也将正向的态度加入成功老化的重要因素,更认为即使在前述的两个因素逐渐衰败时,也能透过正面思考的调适有更好的心态以及角色上的调适。
小结[编辑]
相较于幼儿以及青少年发展,老年发展相对不受社会所重视和讨论。但随著高龄化趋势,台湾社会也逐渐在探讨老人照顾的相关配套措施。但除了相关设施和法规的订定外,其实更重要的事成人进入老年的调适教育。虽然两篇中皆认同的两大因素:健康和经济能力,并非政府或社会能够直接协助和决定,对于生老病死以及老年角色的正向思考教育和推广适当的老人社会参与,皆是政府、民间团体以至于每个家庭皆可以致力去帮助长辈更能在老化的过程中有更顺利的适应过程。
生活应用[编辑]
前言
发展心理学同时兼具理论与应用的特性,旨在探讨在变迁社会中,个体在成长时其认知与社会层面的变化。并且在时间的轴线上,探讨个人的心智与行为的变与不变。观察以及分析人的生理、心智与社交面向如何相互影响,性格与行为形成的背景原因。借此做社会文化的脉络讨论,对社会结构进行检讨。
儿童发展心理学[编辑]
a.儿童心理学简介[编辑]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基础分支,著重于儿童心理认知与生理发展的观察。对于幼儿保育,重视了解幼儿发展上的顺序和预期的模式;对于儿童,在于了解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变化模式的描述和解释。具体而言,儿童发展学者会研究诸如下列的问题:儿童如何思维,如何建构知识、他们如何适应环境、语言在儿童发展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什么是这些能力的发展机制,成熟还是文化?而小学阶段的儿童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的教育、学习引导非常重要。而小学儿童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在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b.实务上的应用[编辑]
儿童发展心理学应用层面广泛,儿童的教育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应用,这个时期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上的引导,也包含心智辅导。“儿童福利社会工作”与托育服务则以社会的力量去支持儿童的身心发展。如何妥善的制定“儿童福利政策与法规”则是法制层面的应用。同时,针对迟缓发展儿童该如何提供适切的协助以利个体完成个体发展阶段任务,亦是当前发展心理学应用层面的一环。
以儿童教育而言,要如何对学龄期不同年纪的学童作品德教育、性教育、数学教育都可以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去解释。以品德教育而言,可以参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心理学。由于不同阶段孩子对于行为的道德思考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因此可能需要以阶段性的教材才能恰当的教导孩子。以数学教育而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关于智力研究的探讨,可以帮助拟定适合孩童学习的数学课纲。由于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思考能力,因此章节的顺序安排及分量是很重要的。
一、儿童气质简介[编辑]
婴幼儿(0-6岁)的孩子,是成长过程中最需要依赖他人的时期,也是身体与心理各方面成长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如何帮助孩子在生理动作、语言发展、认知学习、社会情绪等各领域都能有健全的发展,父母则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正确与适合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天生的行为特质,才能给予适配性的教养方式。每位婴儿自出生起,就拥有遗传来自父母的身心特质,之后在成长过程中会受与外在环境互动而产生行为性格的改变。就观察可知,有的孩子个性安静沉稳,有的孩子则是活泼主动,每位孩子在行为反应上都拥有个别差异,即使是同父母的亲手足在行为反应上,也会有其各自的独特性,发展学家将此天生对内在或外在刺激与生俱来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气质(temperament)。了解孩子天生所拥有的气质,会为父母带多很大的助益,不同的气质类型会对婴幼儿的成长过程带来何种影响,孩子日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由天生的气质、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后天的环境三者交互影响形塑而成,天生气质没有好坏之分。面临少子化来临的时代,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有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吃饭睡觉都很正常、很少哭泣、经常笑咪咪的,带到这样的孩子家长都会很轻松开心;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活动量大难入睡、爱生气,遇到这样的孩子家长带起来比较辛苦。
目前共有九个项目可以来观察宝宝天生的气质。
1.活动量:是指一天中孩子表现出活动节奏快慢和活动频率多寡,有的孩子睡得少爱活动,对安静的家长来说就会觉得难带,但若家长与孩子的频率相同就会觉得好带。
2.规律性:规律性高的孩子不论大小便、吃饭、睡觉都会有固定的时间,但有的孩子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可,不一定要在固定时间进行。
3.趋避性:也就是对于新的事物孩子的反应是很快接受或是退缩,有的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想去探索但有的孩子接受度低会退缩、不愿尝试。
4.适应性:这是孩子适应新事物所需花的时间。
5.反应强度:反应强的肚子饿或得不到想要的玩具会大哭大闹,情绪和需求容易被察觉,反应弱的即便需求得不到满足也是小小声的哭或是自己闷闷不乐。
6.情绪本质:有的宝宝天生就笑咪咪,是个好脾气的孩子,有的则经常是一张气呼呼的脸就会被归类为坏脾气。
7.坚持度:孩子遇到困难阻碍时有的会坚持做下去,有的则很容易轻言放弃,坚持度高的孩子在哭闹时也会持续较长的时间很难安抚。
8.注意力分散度:这个项目指标高表示宝宝容易分心,指标低则是个注意力集中的宝宝。
9.反应阈:这个项目主要是观察宝宝受外界刺激时多大的强度会被影响,有的宝宝是稍有声响就会惊醒,有的则是再怎么吵都可以继续安稳的睡觉。
每个宝宝在这9个项目中都是有的强有的弱,综合这些项目就是宝宝显现出的天生个性,如果多数项目是属于强度较强的,比如说睡眠不规律、肚子一饿就大哭、稍有点外界刺激就闹,大多会被称为磨娘精,但这只能说与成人自身的个性和喜好不同所致。建议家长要好好观察宝宝的天生气质,不要太快下结论,因为家长若强化宝宝天生某项气质,比如宝宝是急性子,家长在和他互动时表现得更急更不耐烦,就会强化孩子这项特质,反之,就可削弱某些负向的气质,后天的环境依然可以改变孩子天生的个性。
二、气质与儿童[编辑]
关于气质,从早期到现代中西方各领域的学者,对于气质都有其研究后所归纳的定义与解释。气质的类型并无好坏之分,“气质是天生的行为模式,自孩子出生起,即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气质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也影响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与学习成就”(王佩玲,2016)。父母或老师通常会依据自身的观点或经历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如父母希望孩子主动热情的向长辈问好,但对于趋避性属于退缩的孩子,可能是一件困难的事;孩子吵闹时,父母通常会以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安抚小孩,但对于气质特性较容易分心的孩子而言,会更影响他们培养专注力;又或是坚持度高的孩子若遇上了坚持度也很高的父母,在彼此都坚持己见的情况下,对于亲子之间的关系必定会造成伤害。目前国内台大医院儿童精神科儿青门诊,有提供各类相关儿童成长与发展的评估表,评量的结果可作为医师诊断的辅助资料,仔细评估诊疗后,可协助家长更了解自己孩子的特质。了解孩子先天的行为模式及对于反应行为差异性的表现,掌握孩子拥有的气质特征,希望能使照顾者或教育者能更了解孩子的行为反应,这将有助于引导及辅助孩子,给予更好更适当的照顾。
三、儿童气质类型理论之探讨[编辑]
(一)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等早期学者之理论[编辑]
1.西元前400年前的古希腊医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被誉为西方医学之父。当时其观点为自然界的四种元素空气、土、火、水,亦可代表四种在人类体内的液体,分别为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及黏液,每一种液体有其相对应的气质,何种体液的多寡所表现的气质也有所不同。之后古罗马医学家盖伦(Galen)则传递了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医学理论,再加上了自己的理论提出了四种气质类型幼儿发展:(1)血液多为乐观气质类型(2)黄胆汁多为易怒气质类型(3)黑胆汁多为忧郁气质类型(4)黏液多为冷漠气质类型。
2.还有一个著名的学说为(Franz Joseph Gall)德国生理学家所提出的颅相学(Phrenology),这个观点是认为大脑的各个区域分别负责不同的行为与情绪。因此可以经由头骨凹凸的形状,对应其所提出的脑部性格功能区位,来分析人格特征。但大脑的运作并非独立运作而是各部位相互连结运作,理论受到质疑。
(二)汤姆斯(A. Thomas)和阙斯(S. Chess)等学者[编辑]
1.儿童精神科医师阙斯(S. Chess) 和成人精神科医师汤姆斯(A. Thomas)带领其研究小组,在纽约纵贯式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NYLS)针对受研究者家庭和孩子进行长期的研究,了解孩子气质发展的差异。汤姆斯(A. Thomas)和阙斯(S. Chess)认为气质是属于独立的心理特质以及孩子对外在刺激的行为反应,并归纳出三种幼儿气质类型:(1)养育困难型(difficult child)(2)慢吞吞型(slow-to-warm-up child)(3)易养型(easy child)
2.卡里(W. B. Carey)和麦克大卫(S. C. McDevitt)根据汤姆斯(A. Thomas)和阙斯(S. Chess)的研究,再将幼儿气质的特征分为以下五个类型:(1)高度养育困难型(2)慢吞吞型(3)中度养育困难型(4)轻度养育困难型(5)容易养育困难型。
(三)、巴斯(A. H. Buss)和普罗米(R. Plomin)[编辑]
这二位学者的观点认为气质上的差异及人格特质是具遗传性的,原本拥有但在成长过程中会消失的特质,就不属于气质特性,当气质的差异在发展过程中是持续稳定的,即是具有遗传性。巴斯(A. H. Buss)和普罗米(R. Plomin)研究说明了以下四种气质向度:情绪性、活动性、社交性和冲动性(原已删除于2012年又将其纳入)。
(四)、凯根(J. Kagan)[编辑]
哈佛心理学家(Jerome Kagan)的研究方式,不同于早期是以父母自我报告的方式,说明孩子的气质特征,而是以对行为进行客观、直接的测量。依其研究观察的结果将气质类型界定为抑制型(inhibited temperaments)与非抑制型(uninhibited temperaments),也就是依据凯根(J. Kagan)的假设,对于新的事物会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接受,呈现高度敏感反应的儿童;或是较具有适应性及社交社,在对新事物呈现低度反应的儿童,分别会成为抑制型孩童以及非抑制型孩童。他认为儿童的行为抑制性会受到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影响,除非是极端抑制或极端不抑制的类型,会呈现长时间的稳定性,但要改变来自遗传的性格是很难的。
(五)、罗斯巴特(M. K. Rothbart)和戴瑞贝瑞(D. Derryberry)[编辑]
这二位学者认为气质的定义为孩子在出生时就具有在动作、情绪和注意力的反应在程度上的不同,及自我调整上所呈现的个别差异。反应(reactivity)所指的是孩子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表现在动作、情绪和注意力上;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则是指孩子如何调整自己所面临的反应。自我调节又可分为1.主动抑制(active inhibition)孩子能主动有效地转移负面情绪;2.被动抑制(passive inhibition)孩子会抑制自己的行为去接近陌生害怕的事物。Rothbart由因素分析而得到三种气质向度:1.外向性(Extraversion/Surgency)2.负向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3.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
(六)、Goldsmith 和 Campos[编辑]
Goldsmith 和 Campos(1982,1986)主张气质是一种孩子表达和经验原始情绪唤觉的个别差异。他们两位学者认为气质并非只是一种行为的特质,气质是会受到来自遗传基因和生理层面因素的影响。
(七)、国内王佩玲教授的气质类型[编辑]
王佩玲教授提出了普通型、社交型、专注型、自如型、好动型及文静型六个气质类型。依据国内5至6岁的490位幼儿的“幼儿气质量表”资料,量表上以活动量、适应度、趋近性、情绪强度、注意力分期度及坚持度六个向度上的分数,以集群分析的方式,得到六个集群,再依其特性命名。
以下为个学者之间提出之气质假说摘要表:
学者 | 理论 | 气质类型 |
---|---|---|
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的气质类型 | 根据人体的热、寒、干、湿现象 | (1)多血液型:活泼大方、精力旺盛、反应快,不过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容易屈服。
(2)黄胆汁型:反应快、积极且意志力强,不过容易冲动,较难约束。 (3)黑胆汁型:这类型的人多愁善感、情绪脆弱,做是十分谨慎小心,不爱说话。 (4)黏汁液型:这类型的人缺乏活力、行动迟缓、做人拘谨,感情上极少生变化,在工作上有耐性,冷静而坚强。 |
盖伦(Galen)的气质类型 | 根据盖伦医生四种体液,修饰希波克拉特的观念,提出四种气质类型 | (1)易怒气质类型
(2)乐观气质类型 (3)冷淡气质类型 (4)忧郁气质类型 |
汤姆斯(A. Thomas)和阙斯(S. Chess) | 幼儿气质中之规律性、趋近性、适应性、情绪本质,以及反应强度等五项,较会影响亲子关系的建立、社会化的过程,以及行为问题的发生。 | (1)养育困难型(difficult child)
(2)慢吞吞型(slow-to-warm-up child) (3)易养型(easy child) |
卡里(W. B. Carey)和麦克大卫(S. C. McDevitt) | 根据汤姆斯(A. Thomas)和阙斯(S. Chess)的研究,再将幼儿气质的特征分类。 | (1)高度养育困难型
(2)慢吞吞型 (3)中度养育困难型 (4)轻度养育困难型 (5)容易养育困难型 |
巴斯(A. H. Buss)和普罗米(R. Plomin) | 认为气质上的差异及人格特质是具遗传性,提出四种气质向度 | (1)情绪性
(2)活动性 (3)社交性 (4)冲动性 |
凯根(Jerome Kagan)的气质类型 | 不同于早期是以父母自我报告的方式,说明孩子的气质特征 | (1)抑制型(inhibited temperaments)
(2)非抑制型(uninhibited temperaments) |
罗斯巴特(M. K. Rothbart)和戴瑞贝瑞(D. Derryberry) | 孩子在出生时就具有在动作、情绪和注意力的反应在程度上的不同,及自我调整上所呈现的个别差异。 | (1)反应性
(2)自我调节:可分为主动抑制、被动抑制 |
罗斯巴特(M. K. Rothbart) | 由因素分析而得到三种气质向度 | (1)外向性(Extraversion/Surgency)
(2)负向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 (3)努力控制(Effortful Control) |
Goldsmith 和 Campos | 主张气质是一种孩子表达和经验原始情绪唤觉的个别差异,会受到来自遗传基因和生理层面因素的影响。 | |
王佩玲教授的气质类型 | 依据“幼儿气质量表”资料,以活动量、适应度、趋近性、情绪强度、注意力分期度及坚持度六个向度上的分数,以集群分析的方式,得到六个集群,再依其特性命名。 | (1)普通型
(2)社交型 (3)专注型 (4)自如型 (5)好动型 (6)文静型 |
四、儿童气质评量工具[编辑]
(一)卡里(W. B. Carey)与麦克大卫(S. C. McDevitt)编制量表[编辑]
以下所探讨的儿童气质量表,是于1970年时,美国纽约心理学家汤姆斯(A. Thmoas)和阙斯(S. Chess)夫妇及其研究小组长期追踪的研究归纳。卡里与麦克大卫依汤姆斯(A. Thmoas)和阙斯(S. Chess)的理念编制而成。目前国内所使用的幼儿评量工具“婴儿气质评估问卷”及“幼儿气质量表”是由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所修订的,“学步期气质量表”是由台大医院儿童心理卫生中心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妇幼院区儿童心智科所修订的。
婴儿气质评估问卷(Infant Temperament Qusetionnaire, ITQ) | |
评量对象及目的 | 4到8个月婴儿的行为模式 |
内容 | (1)活动量 (2)规律性 (3)适应性 (4)趋避性 (5)反应强度
(6)情绪本质 (7)容易转移注意力 (8) 坚持度 (9)反应阈 |
题数 | 95题 |
信效度 | 内部一致性信度为(.49-.72),具有建构效度。 |
常模 | 182位男婴和167位女婴评估,建立初步常模。 |
学步期气质量表(Toddler Temperament Scale, TTS) | |
评量对象及目的 | 评量1到3岁幼儿天生对内外刺邀的反应方式 |
内容 | (1)活动量 (2)规律性 (3)适应性 (4)趋避性 (5)反应强度
(6)情绪本质 (7)容易转移注意力 (8) 坚持度 (9)反应阈 |
题数 | 97题 |
信效度 | 国内北部再测信度(.27-.77),内部一致信度为(.55-.82),
南部再测信度为(.47-.97),内部一致信度为(.42-.69), 具建构效度。 |
常模 | 国内已建立北部及南部地区的初步常模。 |
行为方式问卷(Behavior Style Questionnaire, BSQ),一般称为幼儿气质量表 | |
评量对象及目的 | 评量3到7岁幼儿的行为模式 |
内容 | (1)活动量 (2)规律性 (3)适应性 (4)趋避性 (5)反应强度
(6)情绪本质 (7)容易转移注意力 (8) 坚持度 (9)反应阈 |
题数 | 72题 |
信效度 | 再测信度为(.89),内部一致信度为(.84)。 |
常模 | 以台北市中山区及台北县泰山乡(未升格前)1931位男女约各半3到7岁孩童,建立初步常模。 |
资料来源:参考王佩玲著(2016)。幼儿发展、学习评量与辅导。自行制表
(二)马丁编制量表[编辑]
“马氏幼儿气质量表”由美国乔治亚大学马丁(Martim,1998)编制,学者林佩蓉、汤梅英及王佩玲(1992)修订。
马氏幼儿气质量表(Temperament Assessment Battery for Children, TABC) | |
评量对象及目的 | 评量3到7岁幼儿对外在刺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
内容 | (1)活动量 (2)适应性 (3)趋避性 (4)情绪本质 (5)容易转移注(6)坚持度 |
题数 | 48题
题本有“父母题本”、“教师题本” |
信效度 | 原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为(.70-.90),再测信度为(.83-.83),具有建构效度。 |
常模 | 曾建立台北市3到7岁常模。 |
资料来源:参考王佩玲著(2016)。幼儿发展、学习评量与辅导。自行制表
(三)罗斯巴特等人编制(简介)[编辑]
婴儿行为问卷(The Infan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BQ 和IBQ-R) | |
评量对象 | 评量3到12个月婴儿气质 |
幼儿行为问巻(The Early Childhood Behavior Questionnaire, ECBQ) | |
评量对象 | 评量18到36个月婴儿气质 |
儿童行为问卷(The 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CBQ) | |
评量对象 | 评量3到7岁儿童气质 |
资料来源:参考王佩玲著(2016)。幼儿发展、学习评量与辅导。自行制表
五、儿童气质的九个向度与教养[编辑]
(一)活动量(activity level)[编辑]
评估:每位儿童在每日全天的活动与不活动两者之间时间的比例与频率,以及活动时节奏的快慢。
观察:在为婴儿更换尿布或衣物时,其行为是活泼好动或是安静配合度高;孩子在吃饭时,是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用餐,或是坐不住地离开座位四处走动。
辅导:活动量大的孩子天生活泼好动,他们需要父母的包容和体谅,容许在安全且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任其开心自由的跑跳;固定安排能让孩子消耗精力的运动,也要培养孩子学习安静地听音乐、听故事或画画等静态活动。活动量低的孩子比较不积极,喜欢静态的活动,则需陪伴协助他们多参与户外活动或安排能增进体能的活动。
(二)规律性(rhythmicity)[编辑]
评估:是否可以预测儿童的每日日常生活反复例行的生理活动。
观察:如在婴儿时期每几小时要喝奶及多少奶量是否固定,或睡眠时间、时间长短等反复例行的生理活动是否固定,有一定的生理作习的孩子,其规律性是较高的;或是对于原本生活改变的接受度,如出外旅游等情形。
辅导:根据研究指出生活规律的孩子,对其日后成长及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作习规律的孩子当日常生活有所改变时,可事先告知并安抚其情绪以提高接受度;较无规律性的孩子则可订定作息表,由照顾者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按固定的计划进行,培养其有规律的作息。
(三)趋避性(approach/withdrawal)[编辑]
评估:儿童初次接触新的人、事、物时,面对这些新刺激的反应,呈现的表现是抗拒或是接受的态度。
观察:如给孩子一个从未吃过的食物时,是拒绝还是开心的接受;到一个新的环境、认识新的朋友、接触新的玩具时,较不容易或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接受者,其趋避性反应是抗拒退缩的;若很快就能融入环境者为趋避性是接受的。
辅导:趋避性属于退缩的孩子,在面对初次来访的陌生人会内向害羞的躲在父母身后,或是在公园玩时突然遇到前来示好的小朋友,会不予理会或转身离开。此时不要为了孩子抗拒的态度而责备他,应要用温和的语气带领孩子认识与亲近陌生的事物,给予充份的安全感,让孩子能勇敢的跨出第一步。但面对趋避性是接受的孩子,因为个性较为大方,则要叮咛孩子不要随意和陌生人攀谈,注意安全。
(四)适应度(adaptability)、[编辑]
评估:适应度是指孩子在面对或适应新的或有变动的人事物时,使自己能适应配合改变,在时间长短与难易度上的能力。
观察:如孩子刚上学时,有些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就能融入校园生活,很快就能适应环境,有些孩子可能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每日都哭著上学,则适应力较差。
辅导:适应度高的孩子很短的时间就能接受与融入新的人事物,或是订定新的规定很快能接受并遵守,虽然这样的孩子大致上不需要担心,但孩子是无论人、事、物的好坏接受度都高,父母须要留意孩子交友或接受资讯的情况;对于适应度低的孩子,可能花了很长的时间也很难接受新的或改变的事物,如原订的计划突然改变,孩子可能一直在意而无法释怀。父母可以先让孩子了解与熟悉要面临与改变的理由是什么,也要给予充份时间接受适应新的改变。
(五)情绪本质(quality of mood)[编辑]
评估:孩子在一天之中,行为与情绪表现是属于正面开心友善的,还是负面不开心不友善之间的程度比例。
观察:有些孩子在面对人事物时,总是心情愉悦、开心面对,即使静静地独自游戏也能感觉他是开心的,其情绪表现是正向的;反之,有些孩子很容易显现出不开心或生气的模样,情绪反应则是负向的。
辅导:脸上时时挂著笑容情绪正向的孩子想法较乐观,可能会因此忽视内心的情绪,或遇到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不善于表达想法,父母可以观察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释放情绪;有些孩子天生闷闷不乐,带有负面情绪喜欢抱怨,但或许他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喜欢所面对的人事物,只是情绪本质让他易倾向负面思考,父母可以诱导孩子将同一件事换个正面的方向思考,并鼓励孩子多展开笑容,纾解焦虑的情绪。
(六)反应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编辑]
评估:指孩子面临内在和外在刺激时情绪表达上,所产生反应的激烈程度。
观察:如孩子在面对不喜欢的人事物时,很强烈地表现出不愿意配合的情绪,或开心时会大笑大叫,生气时会大哭大闹的情绪表现,其就属于反应强度较高的孩子;而反应强度较低的孩子,情绪反应则较不明显。
辅导:在面对反应强度高的孩子,父母则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平和的和孩子沟通并协助他和缓的说出自己的需要,也要坚定的立场,不被孩子的行为影响而做出情绪性的决定。反应强度弱的孩子情绪起伏不太不容易被察觉,常被忽略,对于自己的需求或情绪,因为害怕或不知如何表达而常忍著不说,父母应主动关心并多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七)注意力分散度(distractibility)[编辑]
评估:孩子是否容易受外界周遭环境干扰或刺激,而影响或改变他现在正在进行的活动。
观察:如当孩子正专注投入于玩游戏或听故事等活动时,当四周发出其他声音或有人走动时,孩子是否容易分心及转移注意力。
辅导:专注力高的孩子常会因为太过投入,而忽略四周环境的状况,要适时的提醒他注意一下,并且要培养孩子在专心做某一件事时,还是能留意周遭的变化。注意力分散度高的孩子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很短,可将学习时间分段,以提高学习效率及成果;因为孩子容易分心,可将环境的人事物简化,避免分散注意力;陪伴孩子学习一次只专心做一件事,如共同阅读完一本书,循序渐进培养更高的专注度。
(八)坚持度(persistency)[编辑]
评估:当孩子正在进行一项工作或是正想要做某件事时,却遇到了困难或挫折而阻碍他,则他是否能克服阻碍,不会因任何困难阻或干扰而中断的程度。
观察:如孩子在玩一幅拼图,有的孩子失败多次,仍不断尝试直至整幅拼图完成,有些孩子则是在遇到挫折后即放弃,可由此了解孩子坚持度高低的差异。
辅导:坚持度低的孩子,虽然不会为了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不肯妥协,同样当遇到挫折时,孩子也很容易的就放弃了。父母可适时的给点压力或鼓励孩子坚持到最后,让孩子能够体会完成后的成就感。对于坚持度高的孩子,一般会抱持著正面的态度看待,但若孩子是为了玩乐或是不合理的要求而坚持己见,父母可以先和孩子沟通和约定,使他能接受中断正在进行的事情,此刻父母的态度应该是温和而坚定的,要让孩子明了不合理的坚持是不被允许的。
(九)反应阈(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编辑]
评估:指需要引起孩子对外界反应的刺激量。
观察:如有的孩子常会觉得衣服刺刺的不舒服,或声音很刺耳无法接受,显示他对触觉或听觉的敏感度较高,属于反应阈低的孩子;有的孩子即使父母表现出的不悦的态度,他也无法察觉出来,那么他察言观色的能力低,属于反应阈高孩子。
辅导:反应阈低的孩子对于外界的刺激敏感度很高,常会注意到一般人不会注意的事,他会感到不适甚至很难接受。反应阈高的孩子则敏感度低且迟钝的,对于感觉的反应迟缓,常会让人以为孩子漫不经心。针对这两个特质,父母要有耐心与同理心,用心聆听孩子的问题,了解刺激会对他们造成的反应程度,也要教导孩子学习如何分辨他人的情绪,才能帮助引导孩子适应与接受外来的刺激。
幼儿气质评估简表与气质类型分析
活动量 | 您的宝宝是精力旺盛,常会动来动去,还是文文静静的,不太喜欢动态活动,这里有7个数字,“1”表示宝宝活动量低,“7”表示活动量高,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活动量低 → 活动量高 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慢吞吞型 → 易养型 → 难养型 | ||
规律性 | 您的宝宝都是在固定的时间吃饭、睡觉、起床等,还是常抓不准他何时需要吃饭、睡觉、起床等,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规律性低 → 规律性高 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难养型 → 慢吞吞型、易养型 | ||
适应性 | 您的宝宝对于何人、事、物,马上都能接受,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接受?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适应性低 → 适应性高 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难养型、慢吞吞型 → 易养型 | ||
趋进性 | 您的宝宝对于陌生的大人、小孩或是从没过的东西等,他都能很大方和他们打招呼,或是接受新食物,还是害羞内向,无法接受?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害羞内向 → 外向大方 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难养型、慢吞吞型 → 易养型 | ||
反应强度 | 您觉得您的宝宝遇到快乐或生气的事,他会大笑大哭的,还是情绪平稳不会大哭大笑?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情绪反应平稳 → 情绪反应激烈 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慢吞吞型 → 易养型 → 难养型 | ||
情绪本质 | 您的宝宝是天天笑嘻嘻,笑脸迎人,还是有一副臭臭的脸,好像感觉不是十分快乐?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嘟嘟臭臭脸 → 笑眯眯(负向、冷淡、正向)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难养型 → 慢吞吞型 → 易养型 | ||
坚持度 | 您的宝宝一定要把事情做完,才肯罢休,即使遇到困难,仍是会坚持下去,还是很容易放弃?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坚持度低 →坚持度高 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慢吞吞型 → 易养型 → 难养型 | ||
注意力分散度 | 您的宝宝能专心做一件事,不容易被外面所影响,还是容易被外面事物干扰而分心?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容易分心 → 专心 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难养型 → 慢吞吞型、易养型 | ||
敏感度
(反应阈) |
您的宝宝能敏锐地觉察到别人高兴悲伤,或环境的改变,还是他都不会觉察到,没有反应?请依平时对宝宝的观察,在1至7中,选一个适当的数字。 | |
敏感度低 → 敏感度高(反应阈高 → 反应阈低)
1□ 2□ 3□ 4□ 5□ 6□ 7□ | ||
气质类型:慢吞吞型 → 易养型 → 难养型 |
幼儿气质评估简表 参考王佩玲(2016)幼儿发展、学习评量与辅导。自行制表)
六、儿童气质的参考书籍[编辑]
(一)叶光辉译(2017)。性格心理学:理论与研究三版。台北市:双叶书廊。
(二)王佩玲著(2016)。幼儿发展、学习评量与辅导第六版。新北市:心理。
(三)张欣戊等译(2014)。发展心理学二版。台北市:新加坡商圣智学习。
(四)王佩玲著(2003)。儿童气质-基本特性与社会构成。新北市:心理。
(五)王佩玲著(93)。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
(六)龚美娟、雷庚玲著(2017)。学龄前儿童之成就目标设定与其气质组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报。
c-1.儿童文学作品[编辑]
除了透过学校所谓的正规教育外,儿童也会透过各种媒介去学习、发展个体的心理状况。当儿童在阅读一些有意识地去了解儿童认知发展后所创作的、或者是符合儿童心理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容易产生共鸣。若要使这样的共鸣有引导的作用,无论是作品的表达形式、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 皆要能配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质。
综合皮亚杰的分阶以及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在儿童文学创作中,作者必须要了解他写作对象的心理状态,以及心智所能理解的程度。其内容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是儿童可以直接想像的时空环境。避免使用一些较抽象、较难以理解的写作技巧,让儿童较有把握地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而这正有助于发展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并且需要顾及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意识到客体的存在。在写作素材的挑选上,可以从旁协助儿童渐渐从自我中心释放出来,开始留意和关心四周的人和事。 若能掌握此时期儿童的心理与环境,便更能让儿童投入在故事情节中,试图引导儿童了解在这个成长时期所会面对的发展危机,以及指引其可能的克服方式。
c-2儿童福利政策与法规[编辑]
对儿童福利的重视,在20 世纪初,福利国家思潮逐渐兴起之际,再加上相关的学者专家和政府合作沟通后认定,儿童的身心发展,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亦需要社会力量以及政策的支持。政策制定与行政实务逐渐由消极的儿童救济工作转而朝向积极、具发展性儿童福利取向。随著国内外学者与实务经验相互交流,这股趋势亦引进台湾,对于光复初期的台湾儿童福利推动产生影响。现今,除了加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配合社会变迁之外,也和心理辅导、家庭咨询等儿童社会福利工作机构紧密配合,朝儿童及少年之最佳利益为优先考量的方向前进。
c-3儿童发展迟缓及治疗[编辑]
发展迟缓的定义[编辑]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一定的过程以及顺序,虽然时间长短有所不同,大体上皆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发展迟缓儿童指六岁以前儿童,因各种原因(包括脑神经或肌肉神经、生理疾病、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等等)所导致认知发展、生理发展、语言及沟通发展、心理社会发展或生活自理等方面,有发展落后或异常的儿童。
产生原因[编辑]
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发展迟缓儿童的占六岁以下儿童比例约为6%-8%。部分造成发展迟缓的原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清楚,大约有两成的发展迟缓儿童能找到病因。其中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其中包括营养缺乏、家庭环境刺激、基因突变或遗传、先天疾病及后天疾病等。除了先天遗传疾病或早产难产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障碍会导致儿童发展迟缓外,心理社会因亦是重要的因素,其中包含未有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幼童去学习探索,甚至父母工作忙碌,疏于照顾,也都是导致发展迟缓的可能原因。
临床上的表现[编辑]
发展迟缓儿童常出现负性症状以及正性症状。其中负性症状即发展里程落后,界定方式为“缺乏同龄儿童应有表现”,进阶区分为单一领域或混和性发展迟缓。而正性症状为“出现正常同龄儿童不会有的行为”,一般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的行为如肌肉张力异常、重复性刻板行为,与年龄不吻合的兴趣等。
如何诊断[编辑]
当周遭的人发现幼童有发展迟缓的倾向,能用简易的检测方式测定幼童是否具有发展迟缓的倾向。初筛部分,可利用“儿童健康手册”或是“学前儿童发展检核表”中针对各年龄层的发展阶段基准进行评估。医师复筛可采用“丹佛婴幼儿发展测验第2版(Denver II)”以及“婴幼儿综合发展测验(CDIIT)”。专业人员作完整的评估,评估团队应包括小儿科医师、职能治疗师、复健科医师、临床心理师、视力检查师、语言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临床听力师、特教老师、社会工作师、护理师及特教老师等。
治疗方法--早期疗育[编辑]
对于迟缓儿童及早介入治疗能促进儿童发展,主要因幼童脑部的发展在婴幼儿期生长性较好且可塑性较佳,整体治疗效果会比较好,根据研究3岁前为发展迟缓的黄金治疗期。早期疗育即为提供发展迟缓儿童以及家长之整合性的照护服务,透过如医疗复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社会福利等之专业整合介入,解决发展迟缓儿童各方面之发展落后或异常问题。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涵盖认知训练、职能治疗、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生活自理技能训练等。其中,如果幼童出现运动发展迟缓障碍,能透过物理以及职能治疗的协助,透过游戏以及活动的训练来促成肌肉强化以及神经发展的目的;语言治疗师则对于具语言理解、语言表达、互动不良、吞咽障碍、语言构音障碍等发展迟缓个案进行治疗;对于智能认知迟缓或情绪异常个案交由心理师进行专业心理治疗。
特殊发展障碍 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编辑]
亚斯伯格综合症(AS)在1940年代由奥地利当地的小儿科医师Hans Asperger所提到。Asperger在看病时,发现有好几名病童具有令人无法理解之作为,他们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成熟、不懂得体谅别人、缺乏同情心以及缺乏和社会群众交流的能力,且Asperger发现该情形主要在男孩身上体现出来。一开始时,Asperger将亚斯伯格综合症视为儿童才会具有的特殊自闭症,并认定它为一种发育过程中会产生的沟通障碍,且约在两岁开始,并且可能终其一生。1991年时,科学家Lorna Wing著作“Asperger's syndrome: a clinical account”,初始将自闭症(Autism)从亚斯伯格综合症(AS)划分出来,此外AS于1994年初次被列入DSM-IV“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的诊断中。出乎意料的是,迄今许多医师依旧把AS归类在自闭症中,并且将其视为自闭症的类型,唯当成轻重程度不同的疾病,并称其为患者“智力较高”的自闭症。AS患者具有以下病状:社交沟通困难、兴趣单一化,且对该单一兴趣有高度执著和依赖性。
实际上,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和自闭症有相似之处,例如:亚斯伯格综合症患者较容易缺乏运动、社交沟通上产生障碍以及单一性的行为或兴趣、重复单一动作等特征,若我们将AS患者平日即建立起来的适应环境打破,会大幅提升他们的焦虑,并产生负向影响;AS患者和自闭症亦有相异之处,例如:AS患者的平均智商不比社会大众低,甚至在测试当中比社会大众的平均高,而自闭症患者平均智商约低于70。除此之外,自闭症儿童往往只投入心力摆弄眼前的物体,并且对图像的反应更为激烈。然而,对于亚斯伯格症儿童,他们的单一性兴趣,则体现在对于知识的渴望心、好奇心,并且他们的记忆能力超过社会群众,然而他们往往只是如机械般地反复记忆事实性(即文字、数据、历史等)资料,而尚无能力了解自身记忆东西的相关性甚至其意涵。根据统计,AS的发生率为5~9人/1,000 人,高达将近自闭症发生率十倍。就性别方面,在男性身上的AS发生率达女性约4倍以上。目前AS的实际成因仍未被彻底研究出来,仅被推断可能和遗传相关,但根据统计,AS并没有因种族产生比例或高或低的情形。在治疗层面而言,目前尚无药物能够完全根治AS,并且让患者能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仅能依靠行为治疗,尽可能协助患者融入群体中。就病况而言,大部分儿童患者的情况会随著年纪有所改善,但是社交与沟通障碍通常仍持续存在。目前,医师旨在帮助患者改善其社会行为,如:从旁协助患者了解社会中规范、伦理道德、法律、以及增进患者与人互动的能力甚至解读他人情绪的能力。
中青年发展心理学[编辑]
a. 概念[编辑]
青年大抵指的是12岁到30岁左右,而广义的范围则是介于童年期与成年期之间。由于人类的实际年龄和心智年龄又不全然相辅,生理上成熟的成年人也可能在心智层面尚未成熟,故青年也有不同的文化定义。这个时期有著其独特的特点,比如生理发展、社会化历程、价值观形成、情绪和意志表现、人格形成、恋爱婚姻的过程、兴趣爱好的特征、职业心理。
b. 心理问题[编辑]
造成中青年知识分子心理问题增多,自我认可度降低,职业枯竭的人数逐年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人际冲突、工作强度、工作和家庭不平衡为常见原因。
(一)完美主义者:对凡事都要求完美,不允许任何瑕疵,给自己订了过大的目标而 往往很拼命的用工作来达成,有的时候因为目标过高,非自己能力所及,造成工作不仅不能带来愉快,反而经常为工作而烦躁,感到难过挫折。此种人格常会引发自怜型人格、抑郁性人格。
(二)竞争激烈: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们不敢有一丝松懈,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常常让人难以应付。最后导致人们对彼此互相冷漠,降低了彼此的信任感。
对策[编辑]
(一)认清自己:懂得适时纾解压力,调整心里的状态,当你觉得遭遇困难或是挫折时便是你审视自己的时候了。认清自己的能力到底到哪,不做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事,适可而止过犹不及,并随时调整自己重新确立所要实现的目标。
(二)正视压力: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压力之下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个人能力差的表现,而是人人都可能会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现象。应该了解适度的压力反而是进步的原动力,但是压力过度,也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使人难以承受。你需要的不是哀叹抱怨,而是学著掌控和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而能够坦然面对一切。心理健康是一种可以做出选择的状态,无论情况多么让人绝望,我们还是有解决的方法。人的负担虽然沉重,但不必像绝望屈服!完美主义是幸福大敌,我们活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总是把世界分成赢家和输家,总是透过输赢的镜片来观看这世界,这种看法想和他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当然会一败涂地。事事要求完美的人,他们费尽心机,操纵权力,试图操控周遭的人,他们著魔似地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然遵守纪律和条理,结果把自己变得难以亲近。完美主义者习惯掌控全局,如果他们放松操控欲,却会导致他们在工作上效率不彰。
(1)Charles Richard Snyder研究希望感(hope)和宽恕(forgiveness)如何在各面影响人一生发展,如:健康、工作、教育和自我认知。Snyder假设建构一个具有希望感的想法由三个因素所构成:
- 目标(Goals) –透过目标导向的方式接近生活。
- 策略和方法(Pathways) –找到不同的方式去达到目标。
- 动机或意志力(Agency)–相信自已能够策动改变和达到这些目标。
换一种说法,希望感就是一种能够想出策略以达到所求目标的感知能力,和透过有动机的思考刺激自己透过有动机的思考去运用策略。
Snyder主张当一个体能够理解这三个因素,并发展自主的发展出自己的信念,就是一个有希望感的人,能够立定明确的目标,想像多种达到目标的可行策略,并能够持之以恒即便是途径上有所阻碍。
Snyder提出一个希望感量表,认为一个人实现目标的决心就是他们所得的希望感量度。Snyder将量表区分为成年人和儿童。
由Snyder设计的成年人量表,包含12个问题,4题测量策略和方法(Pathways)思考,4题测量动机或意志力(Agency)思考,最后4题则是filler。而有测量效果的8题则以1~8八级量度。(Snyder, C. R., Rand, K. L., & Sigmon, D. R. (2002).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57–27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希望感理论和上述的量表对于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也有著正面的影响。
增强学生的希望感:在研究中显示,所有的学生在参与过school hope programs (Lopez, Bouwkampet al., 2000)后,他们的希望感都有所上升。因此,我们建议针对性(targeted)与普遍性(universal)的希望提升方式一起应用。团体式(group-based)的方法用在那些具有相当希望感的学生,而对于那些希望感较低的学生,则必须以特别的手段提升他们的希望感。 当学校心理学家一对一时,使用多样的标准评测方法,致力于挖掘学生的兴趣与才能;当一对多时,则给予学生施测Children’s Hope Scale,综合下来,则可以得到三个方向:
- 帮助学生设定目标(Goals)
- 帮助学生发展策略性的思考(Pathways thinking)
- 帮助学生增强动机或意志力(Agency)
老年发展心理学[编辑]
老龄化期间的认知变化 与衰老相关的变化不会以同样的方式影响每个人,并且它们不一定会干扰健康的生活。前披头士乐队的鼓手林戈·斯塔尔于2010年在无线电城音乐厅演出庆祝他的70岁生日,而滚石乐队的歌手米克·贾格尔(曾经有人说过,“我宁愿死也不愿在45岁时唱出满意'”)继续表现为高尔夫球手Tom Watson在59岁时几乎赢得了2010年英国公开赛的高尔夫锦标赛,与20多岁和30多岁的竞争对手比赛。金融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美国参议员弗兰克·劳滕伯格(Frank Lautenberg)和女演员贝蒂·怀特(Betty White)等人都在80多岁,都享受著高效和充满活力的生活。 研究人员开始更好地了解允许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好地衰老的因素。首先,研究发现,能够最好地适应生命早期变化情况的人也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适应(Rubin,2007; Sroufe,Collins,Egeland,&Carlson,2009)。 认知也很重要。那些认为老年人生病,易受伤害和脾气暴躁的人常常按照这样的信念行事(Nemmers,2005),Levy,Slade,Kunkel和Kasl(2002)发现老年人有更多对老龄化的积极看法也延长了。 在一项关于期望对记忆的作用的重要研究中,Becca Levy和Ellen Langer(1994)发现,虽然年轻的美国和中国学生在认知任务上表现同样出色,但美国老年人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要比他们的中国同行。此外,这种差异可以通过关于衰老的信念来解释 - 在两种文化中,认为记忆力随年龄下降的老年人也显示出比认为记忆力不随年龄下降的老年人更多的实际记忆力下降。此外,年龄较大的美国人比年长的中国人认为记忆力随著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年长的美国人在记忆任务上的表现更差。 虽然曾经有人认为几乎所有老年人都患有全身性记忆丧失,但研究表明,健康的老年人实际上只会遇到某些特定类型的记忆缺陷,而其他类型的记忆仍保持相对完整或甚至可能随年龄增长而改善。老年人似乎确实更慢地处理信息 - 评估信息和理解语言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而且平均而言,他们需要的时间比年轻人更长,他们回忆起他们所知道的一个词,即使他们是一旦他们看到这个词就能完全识别出来(Burke,Shafto,Craik,&Salthouse,2008)。老年人也更难以抑制和控制他们的注意力(Persad,Abeles,Zacks,&Denburg,2002),使他们更有可能谈论与该主题无关的话题。 而较慢的处理和较不准确的执行控制并不总是意味著更糟的记忆,甚至更糟的情报。也许老年人的速度较慢,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只有更多的知识。事实上,老年人有更多的结晶智慧 - 即对世界的一般认识,如语义知识,词汇和语言所反映的那样。因此,成年人通常在历史,地理,甚至填字游戏方面都优于年轻人,这些信息很有用(Salthouse,2004)。正是这种卓越的知识与更慢,更完整的加工方式相结合,以及对周围世界运作的更加复杂的理解,使老年人具有“智慧”优于流体智能优势的优势 - 能够快速而抽像地思考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 这有利于年轻人(Baltes,Staudinger,&Lindenberger,1999; Scheibe,Kunzmann,&Baltes,2009) 结晶与流体智能的差异变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老年人在需要经验的任务(即结晶智力)上表现不一致,尽管他们总体上表现出较差的记忆。例如,年轻的国际象棋选手可能会更快地思考,但是更有经验的国际象棋选手有更多的知识可以藉鉴。老年人在理解社交互动的细微差别方面也比年轻人更有效,部分原因是他们在关系方面有更多经验(Blanchard-Fields,Mienaltowski,&Seay,2007)。
老化是一个令人爱恶交加的过程,但是,它却是一就我们现有的智识而言——一个自然而无法避免的过程。老年,老化,一个“年长的公民”,一个“黄金般的老者”,这些都是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自然地,无可避免地发生(当然,那些在早年就死亡的人是例外的)。老化的过程与老年的状态都不是病态,亦不是奇怪而离经叛道的事,当然老化也无法避免与年龄有关的不愉快事物,正如学前时期与中年期也有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一样。
之所以采用这突如其来的开端,并不是要使你感到沮丧或恐惧而影响您阅读的兴趣。所要强调的是,人类之存在是一持续的过程,受孕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老年期,甚至于死亡的当天都应视为这持续过程的一部份。老年期不应该被视为一个社会问题,虽然许多人都持相同的看法。它应该被视为与早年生活阶段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就像其他任何团体中的人们,那些老年期的人们有著某些特定的特性、感情、角色以及随年龄所作的改变;但是,亦如同其他团体的人们,老年人在他们的特性、感情、角色以及改变,亦存在着许多个别的差异。
老化的因素和历程[编辑]
共有两种老化:基本老化(Primary)与次级老化(Secondary)。基本老化是基于遗传因素,而次级老化是指疾病及其他非遗传性因素所导致的结果。假设基于这两个因素的研究方法都是正确的,则我们为了避免老化,就必须大幅改变基因结构及人类的社会环境与医疗环境,而次级老化的许多方面都与心理学有关系,我们可以透过研究心理学,了解心理层面造成的老化结果,在此简单介绍这些因素。
基本老化
1. 遗传基因:遗传基因如何地影响老化,至今仍是一个谜。可能它们决定了 一个人对疾病的感染性(Susceptability)或可能它们影响了一个人对于他自己不同器官“衰退”(wearingout) 的抵抗性;也可能它们造成了其他的结果。
次级老化
2.物理环境:物理环境包括了环境的温度,机械性的力量(mechanical forces)(撞击、殴打),幅射以及有毒的物质(空气污染 、烟草、杀虫剂,各种不同的细菌以及滤过性病毒)。它还可以包括 住宅、邻近的环境,以及其他会影响寿命的物理环境层面。它们可能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进而影响寿命,也可能间接透过对人们心理与社会的满足感的影响,而影响了人们的寿命。
3. 营养:三餐不继的人大半比营养丰富的人早死。饮食过量,尤其是动物性脂肪的过量与高死亡率有著相当密切的关系,虽然所获得的证据并不那么具有决定性。
4.医疗照护:医疗照顾良好的预防性健康照顾与治疗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寿命。
5.运动与活动:这些因素似乎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因而也使得一个人更长寿,虽然我们必须注意到年龄与体能状况,在决定运动与活动时,必须加以考虑而不能超过老年人的身体负荷。
6.避免紧张(压力) 心理与社会压力会加速老化,而情感上的健康与稳定可以减缓老化的速度。在保健专门领域中,心理压力( Stress)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老化过程中压力产生作用之方式, 并未获得充分的了解。也许压力(或紧张)影响了循环系统:心脏,以及氧气之输入脑部也许影响了消化系统,因而体能减退;也许它造成了其他未知的生物化学方面的改变,因而导致人体对于疾病的抵抗力减退,同时使得一个人生病或发生意外时,复健的能力减弱。
因此,如果你希望放慢你自己的或其他人的老化过程,你可以经由下列手段做到:改变饮食、生理环境、运动的种类、心理压力的程度,或改变遗传上的构成因素,或任何受遗传因素所影响的组织功能。不过,最近我们所着眼的较偏重于老化的心理原因及其影响,较少顾及纯粹生物因素。这很明显地是属于人为上的区分,因为一个心理转变必然会伴随一些生物方面的改变:也就是所谓的心理改变心理。同时,生物方面的改变必定会导致外显行为、感情以及态度的明显改变。
老化的生物与化学层面跟心理与社会层面的交互作用很强烈。一方面,生理疾病或面貌改变对行为和态度上的影响,是众所皆知且显著的,虽然有显著的个别差异存在。在另一方面,一个人在生活中找寻参与投入与生活意义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生物与健康状况变化,亦有著重大的影响。“老化是一种心理状态”(Aging is a state of mind),虽然听起来使人感觉舒服,却是对事实的一种错误的解释:“老化会受到个人心理状态所影响”,这句话可能才是正确的。对某些人而言,老化显现的共同症兆,可经由温暖的人际关系、找寻生命新意义的能力以及一些活动的参与,而加以显著地改变。
以我们现在有限的知识,我们无法知道某些特别的改变在老化过程中是否为无可避免的,或者是否存在着某些社会性、心理性以及医疗方面的干涉可以减缓老化的过程或阻止其发生甚至使人类返老还童。例如,要使灰白的头发再恢复黑色,似乎是不太可能,但是我可以藉著不断的运动而使我的肺活量不致于快速的减退。 一个良好的娱乐与活动计划亦可以全然改变人逐渐脱离社会关系的倾向。
二、感官与心理的衰退历程
相当庞大数量的感官历程被指出随著老化而衰退,而这些衰退现象当一个人到了六十岁或超过六十岁会加速进行。因为有关感官历程的研究几乎全都属于横断式研究,因此,我们在解释这些发现时必须谨慎些。
感官方面
1.视力
眼睛执行许多与发生在脑部的知觉过程具有交互作用的工作,这些交互作用使人现在可以感觉到的视觉形象。 你能够看近的物体、远的物体、单色的画面与彩色的画面、一个几乎在黑暗的房间中的物体以及在强光突然照射到的物体。到了老年你还能够看到吗?一个最明显的改变就是看近的事物的能力衰退了,这主要是因为眼球水晶体的失去弹性。因此,老年人经常会有远视,也就是所谓的老花眼。不过,配戴老花眼镜常常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眼睛对于灯光强调适的能力,也随老化而衰弱。对黑暗的适应和对亮光的适应都包括在这里面,老年人比较不能够像以前一样有效地作调适。老花眼镜虽然可以弥补看近物模糊的问题,但对于如何弥补光度强弱之能力,至今还没有方法。这会非常严重,因为当老年人在夜驾的时候,会有其他车辆发出的强光,使老人眼睛不适而有可能酿成车祸。
不只上述眼睛退化,人到了四十岁之后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快速地减退了,侧视能力在五十与六十岁的时候就显著减退了。所以一次地,这对老年驾驶者的意义就很明显了,察觉一部斜方来车或邻近车道的车所发出危险讯号的能力变得很差,更加危险。
了解各种与年龄相关的退化时,你会觉得深受威胁,除非查看上述提出的老化因素和先前提及的问题,并且分别探讨每一种退化现象,确认个别差异的确存在。虽然上述描述的所有
所有退化现象趋于严重的话,会产生有意义的效果,但其中许多退化是可以矫正或弥补的,亦有一部份的退化是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配戴眼镜经常可以娇治视力之缺陷。学习夜间开车的技术亦可以弥补一些不适应的问题,而小心地移动你的头部可以弥补侧视能力衰退所造成的问题。
不仅仅是老年人,其他可以为老年人塑造美好环境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敏锐地察觉能够弥补这些因年龄产生改变的方法。例如,改进车辆的设计以及住宅将会排除某方面的困难。我们的讨论一直著眼于视觉的减退,但就老年人整体而言,眼睛衰退对他们的行为与功能上并没有重大的影响。那么,严重的视觉伤害影响又如何?在1963与1964年,国家健康统计中心所进行的一项访问调查发现,无法阅读报纸上印刷字体的老年人的比例是一般人的十倍。在美国,五十万失明者中大约有二分之一是超过六十五岁,而在近年被判定失明者的例子中,又有二分之一 来自这些老年人。总而言之,失明与严重的视觉障碍影响了百分之七的六十五岁至七十四岁的老年人更影响了百分之十六那些超过七十五岁的人。对于这些人而言,发展出有效的因应行为以克服本身的缺陷的需要,比一般正常老化的人大得多。
2.听力
听觉的衰退模式与视学相仿。虽然在成年初期与中期,听觉敏感力衰退程度相当轻微,但在较高频率的音调方面,听力有较广泛的退化。而后,就如同视觉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退化加速地发生。
听力缺陷最明显的一个结果是了解语言的困难增加。老年人经常要求别人重复所说的话、说大声一点或是更清楚一点。研究显示,当言语表达得十分清楚,并且未加以扭曲以及没有其他吵杂声音时,老年人并没有严重的听力丧失问题。然而,当语言被扭曲、噪音声很大时,年轻人与老年人在听觉的功能上,就会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听力的丧失经常扭曲了某些频率的声音,因此,吼叫并没有什么用,它只是徒增了困扰。
在那些超过六十五岁的人当中,听觉障碍比视觉障碍更为普遍,在六十五岁与七十四岁的人之中,听觉障碍者占百分之十三,而在那些七十五岁超过七十五岁与的人之中,此项比例增加至百分之二十六。在估计出的四百五十万患有听觉障碍的人之中,百分之五十五的人超过了六十五岁。此项发现大致相当于视觉障碍者的发生率。
虽然许多人认为老年人的视觉缺陷是因为疾病引起或是一般性的退化过程,而少部份是由于意外事件,但听力的丧失可能与环境的变更息息相关,例如,常被人们讨论的“噪音污染”。一份研究北非的马巴恩(Mabaon)族听力丧失的研究报告显示:随著老化而产生的听力丧失(包括高频率音调的听力丧失)程度,马巴恩族人较大都市居民为低。在这份研究中,马巴恩族与大都市的居民有很明显多方面的差异。要确认良好听力的根本因素并非易事,而这份研究指出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非常的有前驱性。
听力丧失比视觉丧失更会将个人与其社会团体隔离。与有听力障碍的人作沟通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而那些于晚年丧失听力的人比年轻人更不容易学习唇语(lipreading)与手语。
3.味觉
我们对于味觉的研究常有矛盾的结果。一些研究有退化的现象,另一些报告则显示没有改变。对味觉接受器的研究显示,它不断地退化,再加上唾液分泌的减少与其他因素,似乎可以解释老年人为何经常抱怨他们的食物淡而无味或要求多加一点调味料。在六十岁以前,味觉本身并未显示出改变。但很不幸地,在这个人生阶段,其他身体健康的问题要求少吃盐以及重的调味品—这是老年人受到双重束缚的另一例子。在七十岁以前,舌头并未有重大变化。一份研究的确发现,一个人在将近六十岁的时候,他对四种味道(酸、甜、苦、验)的敏感性减退了,而稍后的研究显示,中度的或经常性的吸烟常会减低味觉的敏感性,味觉退化的生物因素(非环境因素)尚未被明确发现。
4.嗅觉
嗅觉受器结构的改变暗示了敏感性丧失的可能性
5.痛苦
研究显示敏感性增加,另外四份研究显示没有任何改变,而有二份研究显示敏感性减退。
6.触觉
这方面的研究作得很少,但显示触觉敏感力有衰退现象。
7.前庭器官(Vestibular senses)
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发生晕眩的状况,这也是由跌倒而导致伤害或死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当人们逐渐年老时,在楼梯上俯望时,他们很容易晕眩,然后跌落楼梯,另一个跌倒的共同原因是最后一步的判断错说(misiudging the last step )。六十五岁或超过六十五岁因为跌倒而死亡的人数是因交通事故而死亡人数的二倍,而七十五岁时此项比率增为四倍。不论是张开眼睛或闭上眼睛,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常常地前后摆动,这些发现支持下述假设:前庭器官功能之减退与老化有关。由于跌倒而导致的伤害与死亡事件可以经由适度的照明、楼梯从顶阶至底阶使用彩色、不滑溜的地板与地毯和毛毯之细心铺设等而减少。晕眩使老年人感到困扰经常是被加以证实的。
心里动作技能方面
心理动作技能因年龄而产生的退化与感官功能的退化相仿。一般而言,老年人肌肉的力量较弱,并对于各种形式的刺激的反应时间会较长,移动所花费的时间亦较长而且他们亦较无法负荷如赛跑、游泳以及拳击之类的激烈运动。主要的问题并不在于这些改变是否发生—这些改变势必要发生的,但是,它们为什么发生,是否它们退化的过程可加以改变,这些改变对生活满足或有哪方面的涵意,哪些因应方式是可以有效地采用。当这些问题被讨论时,很明显的是:心理动作技能不能凭空讨,它与感官功能、认知能力、动机、人格与社会情境息息相关。
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编辑]
对于与老化有关的认知能力改变的研究相当多,包括对制约力、机械性记忆力(rote memory)、系列与配对学习能力、决策与创灶力以及记忆与遗忘等方面的改变等的研究。研究结果,虽然不是自相矛盾的,但都不容易解释。有些研究支持那些相信能力减退的人,但亦有许多证明显示能力根本就没有退化的现象。
1.方法的考虑
每一种研究领域都有其方法学上的问题,在涉及认知研究课题上有一些棘手的问题。首先,许多与年龄相关的因素导致了某些能力的丧失,但在某些能力方面却未造成影响。例如,某些患有巴金森症状的病人很明显地无法完成某种涉及动作的作业,即使是轻微的关节炎也会使得一个妇人无法做好一个须要移动身体的动作,许多行为研究因为考虑不周到,常会使老年参与者感到焦虑、困惑以及抗拒。
其次,横断式的研究,当运用于探讨各种不同年龄群体之差异时,受到了许多严重的限制。一些纵贯式研究很明显地显示年龄增加并未造成认知能力的显著退化趋势甚且根本就没有退化,而横断式的研究则发现年龄造成实质上的差异。这些研究几乎都是在实验室或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完成的。在正式的学习场合中,年轻人比老年人有较多的经验。
第三,想要测度一种认知历程而不去干扰到其他认知能力的实验程序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想要测定立即记忆力,我们的结果常会被资料呈现时间之快慢所干扰,或者,如果我们想要测定一件简单作业的学习能力,例如无意义音节的学习能力,我们所获得的资料可能反应时间的特性、知觉与感官的限制以及焦虑。一份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实验情境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容易疲倦,因而学习上的差异可能是因为这些研究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间。另一派专家猜测厌倦与缺乏学习动机一而不是疲倦,才是导致与年龄相关的差异之发现的变数。
2.记忆
虽然记忆可以分成许多方式,一般而论,它被分为立即记忆与长期记忆。立即记忆经常是涉及了在一个短时间内记住一些资料,但不久之后即可能被舍弃或忘记,而长期记忆并不必然涉及将来需要回情的意图,但是,这些资料仍然被置于一个人的脑部的储存位置中,以备日后之用。大概言之,对立即记忆所作的实验室研究,显示因老化而导致退化的证据极有限,甚至根本就没有改变。然而,如果存在著任何影响记忆的干扰因素,一些年龄退化的证据变得很明显。例如,依次序背诵一连串的数字这种简单的工作,老年人可以做得和年轻人一样的好,但是,当数字须倒背或必须一面做其他作业,例如将数字加以分类,很明显的记忆力随著年龄而退化的现象即可以被发现。涉及立即记忆力,但比较复杂的作业则更证明了与年龄相关的退化。 伯特温尼格说,老年受试者在记忆作业的退化是导因于在学习过程中的干扰现象并表示年轻人比老年人更能够处理这些学习过程的干扰现象。
老年人的记忆力在下列情况将更容易受影响,当他们所必须学习的资料是以连续而很快的速度加以呈现时,当资料出现的时间极为短暂时以及当学习的作业颇为困难时。这些实验室中的发现与那些从事老人服务工作的人们的结论是相一致的。老年人经常会要求资料呈现速度稍为慢些,而且他们似乎喜欢在一个时间内处理一种资料。再进一步地,干扰对老年人 而言,比对年轻人更具破坏性。不过,老年人经常会设计出方法以应付这些改变,而且在现实世界中,大多数学习作业并不需要在实验室中所使用的那些记忆方法,这也就是说,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很少须要背诵一系列的字或一连串的数字。当此种记忆是需要的时候,它经常是与工作有关,而老年人的经验经常可以弥补他此种记忆能力之障碍。
对长期记忆之研究方法学上的问题更为严重。一个老年人似乎可以清楚地记忆发生在多年以前的事,可是却没有人可以断言她的回忆之正确程度如何。同时,因为他的长期的经验,老年人对许多事件与经验的回忆只能说是在发生的许多事件中的一小部份回想。尽管如此,老年人经常会说出他对早年发生的事件的一些回忆,以致于我们在表面上仍须大体接受他们的声言,并且保留下列的判断:这些以往的经验有多大的部份被遗忘以及这些经验的回忆之准确性高低。
3.古典制约与工具性学习
古典制约
发生于当两种刺激几乎同时被呈现时。第二个刺激因子与第二个刺激经常配对出现,久而久之,其所造成的反应几乎与第一个刺激所造成的反应相同。举例来说,一个八岁的儿童,当皮下注射的针刺入其手臂时会产生退缩、畏缩或眼泪等 应。久而久之,仅仅看到针接近其手臂时,也许就会产生上述的结果。在此项例子中,非条件化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i) 是痛苦,而条件化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是看见了针。
老年人的可制约性(conditionablilty)比年轻人弱了许多( Schonfield, 1969)。条件化刺激要产生预期的反应,需要较多的尝试次数(经验或联结)。这些研究发现是很重要的因为对这些学习退化的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影响老年人学习方面许多官能上的改变。
工具性学习(亦可称之为operant learning)
为行为改变(behavior modification)及其他心理治疗方式的基本型范。简言之,工具性学习发生于下列四种状况均存在时:(1)一个人心存著某种动机去做某件事。(2)他具有表现正确反应的潜能。(3)当他表现正确的反应时,他得到结果的回馈(the feedback of result)以及某种形式的奖赏。(4)如果他未表现出正确的反应,他仍然持续不懈直至表现正确的反应为止。许多形式的学习都可以被描述为工具性的:学开车、学引线穿针、学着讨好老师以及学著挥动球棍。
虽然有许多以动物为对象的研究,探讨年龄对工具性学习之影响,然而却没有任何的研究是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在工具性学习表现上,老的老鼠比年轻的老鼠差,但是,我们不能却定人的情况与老鼠相同。不过,行为改变的理论,在临床治疗中成功地改变了老年人的行为,但是在这些实验中,对于老年人与年轻人的行为差异并没有作比较。
4.复杂的学习
虽然在语言学习方面(学习对文字的刺激作反应),老年人比年轻人的反应较差,但这许多的差异都可以用老年人与年轻人在记忆力与反应时间上之差异来解释。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老年人比较缺乏冒险的倾向,这表示了他们对失败的恐惧感可能超过其成就需要。例如,当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对实验室中所犯的错误较能处之泰然,但老年人则会担心犯了错误或作出不 适当的反应而显露尴尬。由于抑制了他们的反应率,他们比较不容易达成必要的学习。
一位学者结论说,良好的健康以及高的智商减低了在语言学习上年龄的差异,然而,工作困难度的增加却会拉大其中的差异。关于这个主题,大多数学者所获得的结论是承认:对于此现象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还有许多工作仍待努力。
另有学者对于这些改变,他提出了许多的解释:1.缺乏弹性2.干扰:也许是基于以前的学习。 3.抽象能力之减低。4.组织复杂讯息愈加困难。 5.短期记忆能力之丧失。6. 区别刺激能力上的缺陷。7.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力排除不相关的因素。这些原因中的一部份反映出中枢神经系统的退化,但是,也可能涉及了无法作决定以及无法接受失败等人格特质。
5.智慧能力
当我们从简单形式的认知行为,例如对古典制约的反应,转移至较复杂的认知行为时,例如智慧的功能与年龄相关差异的评断,也将从困难与不确定转变到困难与非常不确定。问题并不在于确定这些退化的改变发生,非常肯定的,这些退化发生了。此时最恰当的问题将是:它们为什么发生?是什么使得它们发生在某些人身上而不发生在另外一些人身上?以及为什么它们对某些工作的影响似乎比其他工作更为剧烈?什么是智慧?是不是可以进入学院念书的能力就是智慧?可以赚很多钱就是智慧,能够了解别人的动机就是智慧?有效地面对陌生人以及朋友:在遭受压力下时知道如何自处?以及能够用铁锤干净俐落地钉钉子就是智慧?或是能够背诵一段文字亦是智慧?这一连串串的问题可以继续地列出来。也许这所有的因素都可以算是智慧的一部份。
有许多方式可以判定智慧。当然,我们可以执行一个智力测验,但是,不是所有的智力测验对同一的因素都能够给予同等的重视。某些测验着眼于语言能力,而另外一些测验则较依赖记忆力、空间知觉的概念或是算数能力。对于智力的各种构成要素如何予以测定有一个清楚的概念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当你从智力测验的分数中,观察与年龄有关的改变时,他更重要。
.
三、老化现象之心理学研究方法[编辑]
在心理老化现象研究中,行为科学的研究与其他年龄团体中的行为科学研究是以相同方式进行的。所使用的方法包括了控制的观察,控制的实验性研究,参与者与观察者研究,许多不同的测验,传染病学的研究(epidemiological study),人口调查资料之使用,大规模的抽样研究、会谈与问卷、社会与组织结构之分析等等。
虽然与其他年龄团体的研究在基本方法上相同,但老年人的研究,却也意涵独特的机会与独特的困难。此项事实尤其当我们尝试区分年龄的变化、世代的差异以及人生突发事故时,特别显著。
例如,为了要了解五十五岁至七十五岁间所发生的事,我们有两种基本选择。我们可以研究一个五十五岁年龄组和一个七十五岁年龄组,指出两组间存有的显著性差异,并且假设这些差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一组活得比另一组为久。或是我们可以对五十五岁组先进行研究,迩后每隔一段时间均加以追踪调查,直到他们七十五岁时才停止。我们假设改变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二十年之发展所致。前者称为横断式研究(cross-sectconal research);后者称为纵贯研究( longitudinal research)。两者都有极重要的优点;两者亦都有严重的缺点。
横断式研究方法有许多明显的好处。它可以立刻获得研究结果:你无须等待二十年方能获得有意义的资料。基于上述原因,你也无须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同样地,由于在短时间之内即可进行,它较不易为历史事件所影响。例如,由1963年起对于老年人生理健康与健康方面之需要所进行的纵贯研究,将很难帮助我们了解1966年时开始推行的医疗计划将会产生何种效果。在1960年至1970年期间,前往医院与看医生之比率可能因下列因素而提高:可资利用的低收费的医疗服务,健康问题的增加,较好的健康教育,或是上述三种因素均有以致之。纵贯式研究也容易遭遇受试者遗失或亡故的困扰。在所有的年龄组别中,部份参与纵贯式研究的受试者,可能在研究结束之前即已失去联络。也许他们远离原本住所;也许他们对计划厌烦,或讨厌调查员;也许研究的安排不便于他们继续参与研究。对老年人进行此种研究,更易产生一项难题:因疾病与死亡而失去受试者。另一项特殊的问题也会发生,即那些病得太重而无法继续参与研究,或在计划执行期间亡故的受试者,与那些遗存的受试者之间在许多特性上也许存有极大的差异。假设我们想要了解在十年期间,短期记忆力(immediate memory)之变化,而在1970年时,我们选择三十个生于1905年的人,三十个生于1900年的人,以及另外三十个生于1895年的人进行研究。在后十年中,我们对他们进行许多不同的记忆力测验,到了1980年,我们就那些仍然健在者,分析其记忆力在这十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当初选择出的许多受试者业已死亡,而这一部份人将包括许多在记忆力测验初期阶段,分数较为低弱者。我们知道某些认知功能(cognitive behavior)的急速衰退表示个体健康恶化,而此种健康恶化可能导致死亡。因此,那些在十年后仍健在者很可能在计划开始之时与那些因疾病或死亡而遗漏的受试者之间,可能存有很大的差异。
尽管如此,我们对于记忆力的变化仍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因为我们以不同的年龄组进行研究,故调查设计含括横断式研究之成份(换言之,在1970年,我们即可比较了六十五岁组,七十岁组以及七十五 岁组之间在记忆力的差异,在以后研究阶段亦可作此种比较),所以,我们获得了其他宝贵的资料。我们也能够比较在1970年时七十岁的人与1975年时七十岁的人之差异,如此,我们可以验证我们所发现的变化是一般七十岁的人均有的改变呢,抑或仅是某一年出生的七十岁的人才具有的现象。(年龄群体 age cohort 这个名词是指那些生于同一时段的人们。)
要言之,纵贯研究的确提供了实质性优点。我们无须假定七十五岁的受试样本完全与六十五岁样本类似,但是,我们可以以他们本身作为控制组而祛除样本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这就是说,我们可以研究每一个人的改变。在横断式研究中,我们仅能获得一般性发现,例如知道七十岁的人比五十岁的人更可能信仰传统的宗教价值观,至于这种差异是因为他们多活了二十年?抑或是那些七十岁的人刚好在一种社会环境中成长,此种社会环境比五十岁的人所生的年代更支持传统的宗教信念?或是上述两种因素皆有所影响?这些疑问只有对宗教信仰进行纵贯式研究才可能获得部份解答。纵贯研究亦可提供下述资料:在研究的群体中,谁变得比较信仰宗教,谁变较不信仰宗教,以及谁坚持自己的看法。
横断式研究与纵贯研究两者均会受到受试者半途而废的影响:那些业已死亡者或因疾病而无法参与者,可能与那些真正参与者存有某种差异。除此之外,我们有许多证据显示:那些自愿参与研究者比那些非自愿者较有能力;那些自始至终参加纵贯研究计划者比那些中途放弃者更有能力(Schaie, Labouvre & Barrett,1973)。
鉴于上述对两种方法之限制与长处之分析,似乎纵贯研究与横断研究兼采并用是最好的。
(一)心理老化现象研究之意义[编辑]
“研究”是解答重要问题的唯一方法。研究会贬抑人性,侵犯个人稳私权。研究毫无意义,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研究剥夺了其他许多更重要的服务的经费。研究能促进进步。上述每一种说法都很熟悉,每种说法某种程度而言均有其道理,每一种说法亦都过份简化现实环境。
首先,也许是最重要的,心理老化现象的研究正如其他的研究,具有多种不同的目的。我将分为三类进行讨论:
1.理论建立或基础研究
2.“了解”研究(understandmg research)
3.行动与评估研究(action and evaluation research)
这些并非十分明确而绝对的分类。它们只是指出研究有其不同的目的,且经常会应用到不同的方法。不论如何,任何一种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均可能涉及上述三种目的。
(1)基础研究[编辑]
进行基础研究之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老化以及老年人之行为与功能的原理,以期它们可以应用于其他情境。研究者希望这些原理今日可以适用,二十年后仍可以适用,北美可以适用,东南亚亦可以适用,农村可以适用,都市亦可以适用。虽然基础研究者本人可能非常关切老年人的状况,但其研究之实际应用却常留给他人执行。
两位调查者想探讨“练习”对于年轻人与老年人的“短期记忆”有否不同的影响。(短期记忆乃指在学习过后几分钟或几小时之内的回忆能力,这与长期记忆——几周、几个月,或几年之后的回忆能力是相对的。)实验的作业非常简单:先看一遍由两个数字组成的一串数目,不久之后,受试者被要求以口头报告方式说出原先呈现的号码顺序。受试者在一个月内平均间隔一段时间进行这种练习,一共进行五次,俾使他们经由练习而获得进步。研究之目的在于探讨是否经由练习,老年受试者比年轻受试者能作更多的进步。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练习的机会对老年人助益程度并未高于年轻人,但两者均因练习而增强了短期记忆能力。
另一份研究,在范围上更加广泛;此研究调查老年人的社会关系受他所居住公寓人口年龄分配之影响。明确而言,调查者假设“老年人朋友的多寡与和邻居互动的次数,将与老年人在居住地区的集中程度有关”(Rosow, 1967)。研究结果支持这种看法:当他所住的公寓老年人口比例较高时,他日子过得较好,虽然作者仍然指出了一些例外并加以讨论。
两种计划均着眼于有关老年人行为之理论的增进,前者是有关学习与遗忘的理论,后者是有关于社会整合与情感关系的理论(social integrety & relatedness)。两种研究之计划与执行都是希望能将 研究结果推广而适用于其他老年人。两项调查并非可不分时空地解决研究本身的问题,但是,两种研究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应用于受测样本以外的群体,尤其是当与其他相同的研究计划所发现的结果相互整合时。虽然这些研究对成人教育者、社区计划者、老年人的成年子女、最近退休面对以后住宅问题的人们等均有直接涵义,但对研究者而言,理论之探讨可能比实际应用有着更高的优先性。
(2)“了解”研究[编辑]
对于实际应用有更进一步考虑,但仍具有理论性涵义之研究,称之为“了解”研究。这种研究较受其进行时的时间与空间所限制;这就是说,在结果的适用性方面,它有较多的限制,并且较易受研究 时的特殊情境所影响。
有一份研究,探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Colorado, Denver)之老年人的购物行为,调查者会谈了四十一个在食品市场外的老年人,询问他们如何到达商店,上市场和返家对他们而言有无特殊困难(尤其是针对那些抱着一大堆用品且穿越马路的老年人),以及他们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他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跟其购物的市场种类(在购物中心的一个大型超级市场,或是一个小型的隔邻商店)、他们到达的方式(走路或驾车)、他们的收入等有密切的关系(Sherman & Briffar, 1973)。作者们就购物中心应用日广,而地方商店日益减少的涵意,来讨论其研究结果。虽然这份研究对于其他老年人社区或团 体有某些涵义,它对于理论亦有某些涵义,但我认为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透过深入的个案研究而增进吾人对老年人之了解。
一个人类学家写了一篇文章名为“玻里尼西亚社会中老年人地位之变迁”(The Changing Status of Elders in a Dolynesiar Society; Maxwell, 1970)。再一次地,对于理论之涵义虽甚为明显,但这份研究的主要价值在于增进我们了解其他文化中的老化现象,一方面了解那个文化以及其人民,一方面经由比较,指出我们文化中发生的现象。
(3)行动与评估研究[编辑]
某些老化现象之研究,著眼于解决某种特别的问题。对于某个特别的计划作评估时,或对于当前重要问题或政策之执行解决时,行动与评估研究最为适合。
有一个非常著名与成功的计划一养祖父母计划(the Foster Grandparent Program),此计划是以老年人充当育幼院儿童的祖父母。一般说来,参与此项计划的老年人收入相当有限,故研究者付给他们些许酬劳。而育幼院之儿童或许智能不足,或许身体有缺陷,或许有情绪困扰,或许仅因为缺乏适当的家庭安置。
在大多数情形下,养祖父母计划具有多重目的,其中包括增加参与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程度,增加儿童的生活满意程度,为那些收入有限的老年人提供额外的收入,以及改善育幼院所提供的服务。要反对此项计划是很难说得通的,但我们仍然要提出几个困惑的问题。例如,是否儿童大部份时间与老年人聚在一起,就会过得更愉快?相对地,这种经验是否真的就能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再进一步地说,我们如何选择那些最能有效执行此项计划的老年人?对于这些人什么是最有效的训练计划?当儿童们的养祖父母们因为疾病或死亡,或是由于研究基金遭到删减而不能继续和他们在一起,儿童们又将遭遇什么冲击?对于上述的损害,如何才能给儿童最佳的补偿?最后而且是最实际的一项问题是:是否同样的目的可以经由其他方法而更充分地完成,例如,采用自愿参与的老人,而不要雇用老年参与者,或者将可加以运用的经费平均分配给参与的老年人,而不须支薪给专业社区工作员?
有一部份养祖父母的计划成功了,然而亦有一部份失败了。因此,我们的研究也许不仅要针对计划之整体作评估,而且须顾及特殊的地区因素,如此才能发现在某一社区中激发高昂的兴致,但在另一个社区中却引起争执与不愉快的真正因素。
上述部份争论,在后续的一些研究中予以探讨。在前述计划中,养祖父母对生活满意程度有显著的提高,对他们而言此项计划不仅可增加收入,而且使得他们能够保持积极,有“理由在早晨起床”,感觉健康而充满活力,并且获得普遍性的自我尊重。至于那些半途不克继续参与计划的老年人,大多数是基于健康的理由。一部份的老年参与者的确表示与儿童相处过久会产生困难,然而,“几乎所有当过养祖父母者均表示对该项经验引以为荣。”(Saltz, 1973)。
为各种计划进行评估的机会很多。例如现行保健系统(healthcare delivery system)的效能如何?那些健康而机警的老年人进住只有老年人方可居住的高楼公寓中之后,会对他们产生何种影响。一个良好的营养计划的结果又是什么。“方案评估”(pragrom evaluation)这个名词主要适用于对某一个区域之特殊方案进行评估研究时,例如,对于在雷诺(Reno) 祖父母方案,在白平原(White Plains)或是纽约的老人日间看护中心方案(a geriatric daycare center),在迈阿密(Miami)的营养方案等,作评估时。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这个名词则主要用于研究之范围较为广泛时——例如,对养祖父母计划、老人日间看护中心或营养计划等作一般性评估时。当研究一项政策之得失利弊,或研究发现将被用以改良一个方案或计划时,“行动研究”这个名词亦可适用。
(二)方案目标[编辑]
为了要判断一个方案,或是其他任何的介入方式是否成功,我们必须先建立起目标。也许首先我们要问的问题就是:这个方案是为谁而设立的。很正常,你会认为,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是增进参与方案之老年人的生活满意感,但是,进一步仔细的分析可能会发现其他的目标可能更具有重要性:例如,确保医院顺利运作,舒缓政治压力,减轻财政负荷,或兼顾上述几种目标。
即使所涉及的只有老年人,目的亦不总是明显的。在将著眼点置于医疗保健或置于鼓励人际互动关系之间,在老年人所需要的娱乐种类或专业性工作者所偏好的活动之间,在使老年人居留于自己住所与社区之中或给予他们最佳的养老院照顾之间,都存在著冲突。一个设计周全的计划及其评鉴都会将上述的因素列入考虑,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各项计划中有一个较为共同的目标,即是使老年人能够变得更为自立自足(self-suficient)。这个目标假设某些被定义为“老年”或是负面的行为模式可以经由介入(intervention)而加以改变。任何从事老年人服务的人都会眼见此种现象之发生。一个经年累月呆坐卧房里看着电视(或至少是眼睛注视着电视上明暗的活动画面)的老妇人被送至日间看护中心,伴随者附带说明她很少说话,除非必要时 她很少动,并且相信她已踏上了退化之途。她于是在中心进行几次如下的治疗——她可与其他的老年人交谈,可以参与许多身体上的活动,获得自愿服务学生的注意,结果相当有效,她的退化现象逆转了;她的认知能力增强了;食欲与和别人交谈的意愿亦增加了。事实上,她似乎对生活重获了热情。因此,在某些例子中,被视为是老化产生的退化现象是可以补救的。
在其他状况下,退化的现象就无法弥补,但是却可以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使其不继续退化。在一些状况下,工作人员唯一的选择是延缓退化的速度,或是,在更极端的例子中,则仅能使那些显著严重恶化的老年人,经由仍可参与的经验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在从事儿童或中年人之服务时,方案计划者通常认为,方案应可以栽培身心健全的个体,国家社会的栋梁。然而这种目标对老年人而言不总是可能的,尤其对那些年龄非常大的人而言,因而,在设计一个计划及有关的评估研究时,其他目的可能更为重要。不论如何,老人工作者与研究者可能会对于工作对象之缺陷感到无奈。当发现他们的计划无法扭转参与的老年人的老化现象时,年轻的或中年的工作者常会产生挫折感,甚至会变得抑郁不乐。如果他们渴求大幅进步的愿望落空时,他们可能会放弃老年人服务或研究的工作,而转向其他较可能有建树的范畴去。研究者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许多医生与保健人员亦有相同的看法。因此,老年人自身的困难恶性循环地加重其困难。
(三)关于研究之绩言[编辑]
心理老化现象的许多研究中曾经描述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不同之处。有时,研究者并且继续探讨那些造成与年龄相关的差异或变化的因素。不过,许多老化现象研究者相信,研究重点更应置于探讨超过六十五岁的老人在同一年龄的各种不同群体之间或是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例如,是否美国黑人的老化现象与美国白人不同?我们了解他们的预期寿命不同:黑人在七十岁之前的预期寿命较短,但七十岁之后则较长;我们也知道他们较易罹患各种不同的疾病,他们生活在迥然不同的环境中,他们的生涯也完全与白人不同。是否他们生理上老化的过程不同?当他们进入老年期时,是否他们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作业能力?如果事实如此,原因何在?是遗传的问题呢?或是不同的寿命预期呢?或是不同的文化期望?或是上述因素的综合?
但是,此种研究分类仍然不充份,因为它将同一个人种的所有成员含糊笼统的凑在一起。研究者必须要进一步尝试了解美国庞大且分歧的黑人团体之间(或许多不同社区及许多个人之间)存有何种差异。 中产阶级的中年黑人与其父母亲之间,存在著哪一种的亲子关系?此种关系又与低收入的黑人与其父母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有何异同?至于中产阶级白人的亲子关系又如何呢?亚洲美国人?拉丁美洲美国人? 美国的波兰人?种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当然,人种并不是详细研究老年人团体间之差异的唯一划分标准。在这里所要强调的只是我们须要注意到每一个团体中个人行为之差异,以及每一个团体中各次团体间之差异。
三、成功老化的概念[编辑]
根据美国普查局的资料显示:自 1980 至 2050 年全球人口将几乎呈双倍成长(U.S. Census Bureau, 2004-2005),其中亚洲与太平洋地区在下一个二十年将成为 65 岁及以上老人最大分布的区域 (United Nations, 2002)。因应人口快速老化的全球性议题与挑战,关注老年期的生理、心理、社会相关议题的研究也快速的发展著,随之而生的“正向老化”(Positive Aging)、“有生产力的老化”(Productive Aging)、“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活跃老化”(Active Aging)、“强健老化”(Robust Aging)、“超越老化”(Gerotranscendence)等名词与相关研究,反映著国际社会与每个人对老年阶段的期待。在这些名词中,“成功老化”最早被提出也最被广泛引用,而于 Rowe 与Kahn (1987)首度发表〈成功老化〉一文,倡议“老”不等于“病”,并区隔“成功老化”、“一般老化”(Usual Aging)、“病态老化”(Pathological Aging)后,众多相关研究与理论更如雨后春笋般被提出,重要地丰富与补充了我们对老年阶段的了解。
成功老化的观念被引入社会科学领域始自美国老年学学者们于 1940年代针对生活满意度的研究 (Bowling, 1993),于1960 年代变成学术名词(Paul B. Baltes & Baltes, 1990; Phelan & Larson, 2002) 后,1980 年代起因 Rowe 与Kahn 及其团队的努力下,“成功老化”成为普遍流行的名词。
(一)与成功老化相关的研究[编辑]
1. Raw and Kahn (Rowe & Kahn, 1987; Rowe & Kahn, 1997, 1998a, 1998b)
(1)降低罹患疾病与因疾病而发生失能的危险
这是成功老化三元素当中的最基本也较容易达到的层次。避免疾病或失能不只是没有疾病本身,也应该尽量减低罹病的风险。许多疾病风险是可避免的,例如经由饮食与运动来降低血压、血糖、体重或胆固醇。而较难预防的疾病,则可借由医疗方式来降低失能与疾病的不适。
(2) 维持高认知与身体功能
老年人需尽可能使其维持独立生活,才能拥有自尊与满足感,因此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心智与身体功能对老年人是第二项成功老化的要求。
(3) 老年生活的积极承诺
包括维持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例如情感、 尊重、自尊的表达,以及工具性的支持,如直接给予体力或家事协助、交通和金钱来往的协助等。还有持续的生产力活动如,老年人有给与无给的生产力活动。 Rowe 与 Kahn概念启发正向的老年健康促进及预防老化的论述,并为成功老化订下具体的范畴。但此理论所设定的成功老化内涵缺乏了个体主观的观点。换句话说,成功老化的内涵从老人认为的成功老化与健康专业人员所订定的标准出现落差。且此理论排除带病生活的老人,忽略成功老化的历史演变在于以正向观点看待老化,却将生病的老人排除在外。
2.Baltes and Baltes (Baltes & Carstensen, 1996; Baltes, Wahl, & Reichert, 1991)
知名心理学家 Baltes 夫妻于 1990 年提出选择、补偿、与最适化理论(The model of 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以下简称 SOC 模式),展示了如何达成成功老化的具体作法。
强调透过三种策略促使成功老化,包括
- 选择(selection)--即预防或因应退化而对生活目标所做出的选择
- 最佳化(optimization)--即人调整或精链本身仍保有的能力与资源而使目标达成
- 代偿(compensation)--即人利用环境及工具的调整或改变而使目标达成。
此成功老化定义为一具价值观、 规范性(normative)的目标,并且强调个人行为的可改变性。Baltes认为要达到成功老化,重点在于如何选择、适应一个适合自己的生活模式,再透过学习、训练以维持在最佳的状态,以便弥补随著年纪渐增而降低或消失的原有动力,并且能过著随调整后有效率且功能完善的生活。此理论更强调:“人类具有相当的潜力可以做弹性的调整,以便达到更好的发展。”举例来说,无障碍设计或日常生活的辅具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选择适合使用者需求的辅助设备,透过练习使用,弥补日渐降低的身体功能,协助使用者继续过著调整后最佳的生活状态,就是SOC的重点。3.
3. Torres (Torres, 1999; Torres, 2003)
提出文化相关之成功老化理论架构(culturally-relev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该理论主张每个文化中皆包含对人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间的关系、时间、活动共五个价值倾向,而这些价值态度对人们如何看待成功老化这件事有重要的影响,从移民的老人中,解释后现代主义与全球化带有文化观点的成功老化概念。以瑞典的伊朗移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老年人在文化转移后对成功老化看法的转变,为成功老化的概念提供文化的观点。深入文化的脉络,了解老化在不同文化观点之下的内涵,呈现影响老化的社会脉络。
4.Crowther 等学者(2002)提出在此理论内加入第四个因子:正向灵性 (positive spirituality),以纳入宗教与灵性对老人健康的正向影响。
(四)成功老化和长期照护的协调[编辑]
关于协助老人在机构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情绪调适能力的策略,长期照护机构的住民特质以高龄(75 岁以上)、长期卧床、有多种慢性疾病、身体功能差、有心智功能障碍者为多,且日常生活所,大都仰赖照护者才得以满足。即使是失能的老人,也要看重其健康的潜在能力,健康促进的目标是要能增加健康的平等,预防健康的危险性,维持环境对健康的保护,和促使个人与社区的充权。
以下五项策略原则是最重要的,包括:
(1)创造心理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研究指出老人认为‘家’的重要不是硬体环境,而是它能带来的安全感、控制感和个人的认同感(Danermark & Ekstorm,1990)。在机构生活中,控制感和隐私权的丧失,会使老人产生焦虑和压力(Thomasma,Yeaworth, & Mccabe, 1990)。尊重老年住民的自主权,会促使他增加对自己的掌握能力,接受个人的独特性及回应个人对意义、目的和归属感上灵性的需求。
(2)强化老年住民因应压力的技巧
针对老年住民的健康维护,最重要的策略是注重初级健康的促进与预防,以建立良好的生活型态。老年住民在机构生活的烟害防治、规律运动、健康体能、均衡饮食、充足的睡眠及体重控制、压力管理等皆是维护心理和身体健康重要的基础。
(3)促使健康潜能的发挥
对于年迈住民来说,常常有超过一个以上的临床诊断。老人因为身体的衰弱而入住机构,在生活上需面对身体功能的改变,产生无数的压力累积。压力经过长期时间的张力作用,导致老人丧失维护生理和心理健康的能力。在面对生活的威胁和危险时,可透过新技能的学习和知识累积心理的成长力,以缓解压力,且将压力转化为成长与发展的潜能,产生人格韧性,使老年人在面对老化或疾病进程和功能丧失的过程中,拥有成功主宰自己的能力和拥有自尊(Polk, 1997)。
促进老人心理健康的方向,有下列几点可参考: 1.保持心灵平静-不急躁也不轻易发脾气,以成熟与智慧来面对问题、2.保持社会兴趣-适度安排并丰富自己的生活、3.维持良好人际互动、4.培养创造思考能力、5.要能放下得失-先放下不能再拥有的,才能享受还拥有的生活。
(4)透过机构活动设计与安排,达到住民成功老化的生命经验
在机构老人所接受的是团体式的照顾,当他们在适应环境时,透过活动的参与,可以协助其拓展社会支持网络,增加满意度,增进身心健康。机构中需要加强设计适当的治疗性活动,且考量老人活动能力及身体的限制,将活动融入老人的日常生活中,藉以提升老人在机构中的生活品质,也减少医疗照顾的支出。
(5)增强心理健康的社会教育,拥有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和幸福安适感
一般普遍认为在机构老人是不具生产力、依赖、没有益处、没有价值的人,有一个纵贯性研究指出,当老人对老化有正向感受比负向感受者可多活七点五岁,老年人若具有正向的感受,有助于改善记忆和维持身心健康且一般人对老人持正向的看法和态度,有助于提升其心理健康(Levy, Slade,Kunkel, & Kasl, 2002)。老化不单只是生理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或文化过程。在机构照顾的实际照顾经验也发现,老人是可以透过积极活动使自己在社会和心理上保持适应,或者可以形成次文化群,进而发生介入社会作用。
临终心理学[编辑]
在老年期,老年人的健康、亲友、地位逐渐一一流失,最后连自己生命也中将走向结束。但是若能转念,老年期将是人生圆满的平静时期。虽然丧失青春健康不能外出走动,但可以阅读、看电视或拿笔作画等等,获得新的生活意义。家人亲友的死亡虽然悲伤,但也会有新的人际关系产生。丧失的社会地位,但也许因此得到充实的个人自由时间。总之,拥有自主性的生活方式,能将丧失的一切转为圆满,但前提是要有社会援助才行。虽然在老年时期,老年人在接受家人亲友相继离世的同时,也不得不体悟到自己死期将近,但就是难以接受。所以,在老年期的最后时刻人生最大的丧失,就是自己的死亡。要临终者能坦然接受死亡,社会资源的提供和规划,周遭的心理关怀和临终照顾,是极为重要。
在东西方,我们各自有不同的态度去面对死亡。身处东方世界,我们会相信人的灵魂存在,因此在人死亡之后,会进行招魂、头七等仪式。另外,因为东方笃信佛教的人口众多,以佛教而言,人死之后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其实用信仰来面对死亡,也是人们最常使用来调整自己心灵状态的方法,除了一般的祭拜、掷筊,甚至会有人透过观落阴等方式,试图和死去的亲人相见,虽然每个人面对死亡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可能也会受到生活背景的影响。像是东方人会强调活著的时候要做好事、积阴德,或是不可害人,否则这一世的修行会影响到你死后的轮回,或是影响到你下辈子的生活,从十八层地狱的说法,我们就可以知道,东方人善用死亡的未知性,来鼓励、利诱,甚或说威胁在世的人们要把握时间、珍惜食物、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善待动物等,才不会受到死后的刑罚。而在西方,比较没有轮回的概念,对于死去亲人的祝祷仪式也与东方有极大差异,可以从这些观点,来比较东西方面对死亡的不同。
临终心理学与陪伴研究-如果把生死学的范围界定再活著的人如何面对自己有关死亡的各种识智,那么这个识智的发生涉及宗教、哲学、历史、护理、医学、社会学与心理学灯猪种领域。对心理学来说,心理学家如何对终极关怀进行研究,是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根据余德慧医师在临中病房的现场研究,我们对活著的人看待即将去是的人之心理历程,提出“濒临”的心理概念,作为生死学的心理研究的探讨的基础,“濒临”是指个人进入生死共在的状态,这个状态的特性是当个人活著出现裂隙,使个人无法长远的生命计划为期待视域,以致十间的无限缩短诚当下的活著。活著的裂隙发生在我们遭逢即将去视者的一切,使我们发现日常性本身遮蔽了死亡的显现,当我们对即将去视的一切身体毁坏败与关系断裂现象含摄到自身,我们进入了“濒临”的状态,时间赶出线索短的切近,整个人在事情理的活著转换到某种另一种活者的状态。
濒临:生命时光的开显[编辑]
海德格(1927~1993)由分析“此在”(Dasein)的时间性向度,指出了“此在”作为“迈想死亡的存有”(being-towards-death):死亡是人未来的真切的可能性。与临终病人共处,亦同样能为我们给出这份对死亡的认知。也就是说,将死亡体验为个人生命中确切的未来,是能够在我们著向频中病人当中被实践出来的。每回在病房为病人做事、陪伴病人的时候,我们似乎并不只是看见眼前即将逝去的他,我们自己的终极未来,也仿佛被召唤到近旁。尽管我们并没有即将离去的迫切感,但却无法自外于死亡的氛围。因此,死亡的氛围不仅仅属于我们面前的病人,其同样将我们包括在内。生而为人,虽然我们都知道自己会死,但是并没有深刻或直接的体认,除非我们眼睁睁看著死亡发生在我们面前,所以当我们年幼的时候,死亡对我们而言是很抽象的,大人只能透过一些比喻让孩子懞懞懂懂地了解死亡,却无法很真切地表达死亡的意义,包含死亡背后象征的身体的殆尽、情感的断裂等,都必须亲身经历。那么大人呢?因为我们生命经验的关系,有比较多的机会逐渐接触到死亡,随著身旁亲人或朋友的离去,我们会在告别的过程中,慢慢领悟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并且随著自己的年龄增长,而慢慢将自己的影子投射进去。简单来说,认识死亡其实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很难定义人类在什么样的生长阶段可以真正认识死亡,毕竟死亡的全貌除非死过一回,否则都只是感触的渐近线。
书籍影音[编辑]
幼年期发展[编辑]
简介:内容涵盖怀孕、生产、育儿,其中不乏各类女性议题与家庭关系等实用内容。
简介:由专业医师对于刚出生到2岁这段期间的宝宝发展以及注意事项作简单解说。
导演:George Ratliff 演员:山姆洛克威、薇拉芙米娜
简介:由家庭中新成员的加入观察儿童心理发展。
青少年期发展[编辑]
1.青春天使 Young Angel ——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简介:本影片带领观众详细了解青少年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
2.街头日记
作者:艾琳.古薇尔 与150位自由写手 译者:洪慧芳 出版社:亲子天下
简介:本书描述老师带领高中生破除纷争、找到未来目标。
主讲人:Meg Jay
简介:人在20岁到30岁左右的这段时间,是最有可塑性的,因此是你想要改变自己的最佳时机。
4.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导演:Lynne Ramsay 演员:蒂妲·丝云顿 伊萨·米勒
简介;由母子两人在成长过程间紧绷尖锐的关系观察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导演:杰森·雷特曼 演员:艾伦·佩姬、艾莉森·珍妮、J·K·西蒙斯、麦可·塞拉
简介:描述从堕胎,到决定把孩子生下来的心境转变,是一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极具教育意涵的电影。
6.班恩回家
导演:彼得·海吉斯 演员:茱莉亚罗勃兹、卢卡斯海吉斯 、 凯瑟琳纽顿
简介:描写青少年成长过程的心理调适与家人相处的电影。运用国外青少年常会碰到的吸毒问题为题材,谈到家庭成员如何帮助吸毒者走出内心匮乏的世界。并说明吸毒从来都不是当事者一个人的问题,背后紧紧扣著大环境及原生家庭的众多因素,是需要被大家正视且学习的社会问题。本片探讨的核心就是家庭支持力量对个人的影响。亲人间有著强大的牵制督促力量,个人的情感能得到较多的依附,现代社会小家庭的支离破碎,让依附力量从内转向外,而当依附了错的力量又没人能适时给予导正,等到问题发生了才让社会介入,要再导正便让人怀疑它的功能性有多少。
成年期与老年期发展[编辑]
1.一生的健康与自在
作者:萧美君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13/05/02
简介:这本书详解了女性一生中身体与心灵的发展,在每个阶段可能遇见的问题与疾病,以及调适与治疗方法。
2.后青春:优雅的老
作者:丘引 出版社:宝瓶文化 出版日期:2013/09/13
简介:老化是人不可避免的过程,这本书带领大家看见一个自由自在的美好晚年。
3.死前会后悔的25件事:1000个临终病患告诉你人生什么最重要
作者: 大津秀一 译者: 詹慕如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10/07/29
简介:让1000名临终病患,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殷切细诉人生的价值与真义。
作者:简媜 出版社:印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简介:谈到老、病、死的过程与应变之道。
5.后五十岁的选择
作者:大前研一 出版社:天下杂志 出版日期:2008/05/29
简介:随著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退休后的时间也越来越长,该如何好好规划,大前研一在本书中传授,如何迎接第二个人生的秘诀。
英文书名:The 100-Year Life 作者:Lynda Gratton,Andrew Scott 出版社:Bloomsbury 中译本出版社:商业周刊 出版日期:2017/02/09
简介:随著医疗进步,当活到100岁只是常态时,人类的人生规划将从原先的三段式(就学、就业、退休)变更为多阶段式,本书从健康、工作、人际关系、财富、情感等多面向分析当我们面对多阶段式的人生时,该如何学习与转型。
不分年龄其发展[编辑]
5.家庭会伤人
作者:约翰·布莱萧 译者:郑玉英、赵家昱
简介:这本书主要探讨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和其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汇[编辑]
核心观念[编辑]
- 产前期(santenatal period)
- 幼儿期(babyhood)
- 胚芽期(germinal stage)
- 胚胎期(embryonic stage)
- 胎儿期(fetal stage)
- 髓鞘化(myelination)
- Piaget 认知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 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 感觉动作期(Sensorimotor stage)
- 前运思期(preoperational stage)
- 具体运思期(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 抽象/形式运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 道德发展阶段(stages of moral development)
- Erikson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 theory)
- 青春期(puberty)
- 第二性征(secondary sexual character)
- 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
- 性倾向(Sexual orientation)
- 自我中心主义(egocentrism)
- 想像观众(imaginary audience)
- 个人神话谬误(personal fable)
- 角色混淆 (role confusion)
- 自我认同混淆 (self-identityconfusion)
- 结晶智力(crystallized intelligence)
- 流动智力(fluid intelligence)
- 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
最新研究[编辑]
- 分离个体化(Separation-individuation)
- 过度依赖(Extended dependence)
- 情绪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 情绪失读症(Alexithymia)
- 出生时社会经济地位(SES; Socio-Economic Status)
- 情绪调节(Affect management)
- 自我认定形成(Identity formation)
- 健康依附(healthy attachment)
- 组间因子(Between-subjects factors)
- 组内因子(Within-subject factors)
-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跨文化研究[编辑]
- 异文化家庭(Different culture family)
- 父系社会(Patrilineal society)
- 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
- 孝道文化(Filial culture)
- 孝道焦虑(Filial anxiety)
- 孝道责任(Filial obligation)
- 代间关系(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 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 初老期(Young- olds)
生活应用[编辑]
- 婴幼儿综合发展测验(CDIIT)
- 完美主义者(Perfectionist)
- 学校心理学(School Psychology)
- 策略性的思考(Pathways thinking)
- 动力; 意志力(Agency)
- 正向老化(Positive Aging)
- 有生产力的老化(Productive Aging)
- 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
- 健康老化(Healthy Aging)
- 活跃老化(Active Aging)
- 强健老化(Robust Aging)
- 超越老化(Gerotranscendence)
- 原始反射(Primitive reflex)
- 觅乳反射(Rooting reflex)
- 莫罗氏反射(Moro reflex)
- 抓握反射(Grasping reflex)
- 空巢症候群(empty nest syndrome)
参考资料[编辑]
核心观念[编辑]
- Stephan M.Kosslyn,.Robin S.Rosenberg(2014). Introduction psychology(4th edition): Boston,Pearson
- 叶重新(2011)。心理学。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 张文哲、洪光远、邱发忠、苏文贤(译)(2012)。普通心理学。台北市:学富文化。(Philip G. Zimbardo、Robert L. Johnson & Vivian McCann 2003)
- 梨士鸣、锺天鸣(译)(2014)。心理学概论。台北市:东华书局。(John W. Santrock,2004)
- Richard J. Gerrig(2013).Psychology and life (20th edition):Boston,Pearson
- Carol K. Sigelman & David R. Shaffer(1994). Life-Span Human Development (2nd edition): Brooks,Wadsworth Publishing
- 黄富顺(2006)成人心理与学习特性。载于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主编),外籍配偶师资讲义(页15-50)。台北县:国立教育研究院筹备处。取自网址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9/pta_513_9184690_56751.pdf
- 李良哲:克服中年心理。取自网址 http://media.career.com.tw/college/college_main.asp?CA_NO=308p045&INO=41
- 《心理学导论》(ATKINSON & HILGARD'S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15E)Susan Nolen-Hoeksema.Barbara Fredrickson.Geoffery Loftus.Willem Wagenaar 著,危芷芬.田意民.何明洲.高之梅编译 台大医学院职能治疗学系系主任曾美惠教授 人类发展学课程之气质、依附关系及儿童暴力与忽视讲义
- 涩谷昌三,《图解心理学》。台北市:大雁文化(2015)
- 取自网址https://blog.xuite.net/an0955784748/twblog/163440339-%E7%94%9F%E6%AD%BB%E5%AD%B8%E7%AC%AC%E5%9B%9B%E8%AC%9B++%E6%AD%BB%E4%BA%A1%E5%BF%83%E7%90%86%E5%AD%B8
- 林绮云主编(2006)。实用生死学(3-25 页)。台中:华
- 李美芳,黄立欣(译)(2008)。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台北市:台湾培生教育。(Laura E. Berk,2008)
跨文化研究[编辑]
家庭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编辑]
孩童的语言发展[编辑]
- 高实玫(2006)。来自异文化家庭的双语儿童对多重身份认同及文化认知发展的研究(国科会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编号:NSC94-2411-H-006-017)。台南:国立成功大学。
- 锺凤娇、赵善如(2009,9月)。教师观点谈新台湾之子的学习。幼儿教保研究期刊,3,41-61。
- 卢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环境与学校生活适应之研究。(硕士论文,国立政治大学,2004)。
生活习性的形塑[编辑]
- 陈圭如(2006)。大学生成长于酗酒家庭经验之初探: 数量、个人特质及世代传递。东吴社会工作学报,15,37-76。
社会观念对发展的影响[编辑]
- 卓馨怡、利翠珊。成年子女的孝道责任与焦虑:亲子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本土心理学研究,30,155-197。
初老年人的发展-不同时期相关研究的比较[编辑]
- 陆洛、陈欣宏(2002)。台湾变迁社会中老人的家庭角色调适及代间关系之初探。应用心理研究,14,221-249。
- 高旭繁、许淑华(2012)。从正向心理学的观点看台湾初老期民众的老化调适。应用心理研究,60。115-159。
- 陈佳雯、张妤玥、高旭繁、陆洛(2013)。老了,就不中用了?台湾高龄者最适老化之历程探究。本土心理学研究,40,87~140。
- Seligm
an M.E.P., & Csikszentmihalyi, M. (2000).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55,5-14
最新研究[编辑]
幼儿期[编辑]
- Merrick, J. (2013).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over the lifespa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 1.
-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Volume 144, April 2016, Pages 66–83
青少年期[编辑]
- Barth, F. D. (2015). Social media and adolescent development: Hazards, pitfalls and opportunities for growth.
-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 43(2), 201-208.
- Boden, J. M., van Stockum, S., Horwood, L. J., & Fergusson, D. M. (2016). Bullying victimization in adolescence and psychotic symptomatology in adulthood: evidence from a 35-year study.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6(06), 1311-1320.
中老年期[编辑]
- Blanchard-Fields, F., Stein, R., & Watson, T. L. (2004). Age differences in emotion-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handling everyday problem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9(6), P261-P269.
- 陈欣兰, & 温素美. (2016). 从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探讨高龄者的人生四道.福祉科技与服务管理学刊, 4(2), 269-270.
生活应用[编辑]
儿童心理学[编辑]
- 刘晋玮 (2009)。发展迟缓儿童的评估与治疗。高医医讯。第二十九卷(第七期)。12。
- 林宗庆(2012).给慢飞的天使一双翅膀 谈‘发展迟缓与早期疗育’.亚东院讯,(149),6-7。
- 侯玉真, 黄伊净(2017)。认识发展迟缓筛检和诊断。长庚医讯,第三十八卷(第四期)。25。
- 梁昭铉(2013)。把握孩子教养的黄金时机 谈‘早期疗育’。亚东院讯,(第 161期)。16-17 。
中青年心理学[编辑]
- Snyder, C. R., Rand, K. L., & Sigmon, D. R. (2002).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In C. R. Sny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57–27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Snyder, C. R., Lopez, S. J., Shorey, H. S., Rand, K. L., & Feldman, D. B. (2003). Hope theory, measurements, and applications to school psychology. 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 18(2), 122.
老年心理学[编辑]
- 陈丽光、郑钰静、周昀臻、林沛瑾 、陈丽幸、陈洳轩(民 100)。成功老化的多元样貌。台湾老年学论坛,第九期,1-10。
- 郭哲诚(民 100)。银向成功:银发族的健康银行。台北市:德威。
- 林美伶。(民100)。我对成功老化的定义与应用。台湾老年学论坛,第九期,1-13。
- 徐慧娟。(民92)。成功老化:老年健康的正向观点。社区发展季刊,103期,252-260。
- Chan, D. W.,Lee, H. B.(1995).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of clinical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s in Hong Kong.Bulletin of the Hong Kong Psychological Society,1,34-35, 57-67.
- Hunsley, J.,Lefebvre, M.(1990).A survey of the practices and activities of Canadian clinical psychologists.Canadian Psychology,34(4),350-358.
- Rogers, Carl R.(1980).A Way of Being.NewYork.Houghton: Mifflin.
- 谢佳容, 萧伃伶, 刘淑娟(民 96)。老年住民在长期照护机构中的心理健康促进与情绪调适(机构老人的情绪调适)。长期照护杂志,11(2),132-138。
科普影音[编辑]
- 《请你跟我这样过-孕期观念特辑-东森超视-2014/05》专家:妇产科医师-陈保仁、小儿科医师-黄𪻐宁、医药记者-洪素卿
- 影片来源:YouTube,参考资讯:https://www.facebook.com/stv33life
- “妈妈宝宝MOMBABY-怀孕、生产、育儿”网站-关于我们
- 网址:http://www.mombaby.com.tw/about.php#
- 《妈妈宝宝杂志-小心产前忧郁症找上你!-第336期-2015/02》作者:文/林奕如、采访咨询/松德身心科诊所医师-黄惠琪
- 《妈妈宝宝杂志-婴儿游泳好处多-第340期-2015/06》作者:文/彭晓薇、采访咨询/汐游宝宝教学总监蓝汐,图表内容来自该期妈妈宝宝杂志,图表由编者吴芷融整理
- 《妈妈宝宝杂志-婴儿游泳好处多-第340期-2015/06》作者:文/彭晓薇、采访咨询/汐游宝宝教学总监蓝汐,表格内容来自该期妈妈宝宝杂志,表格由编者吴芷融整理
- 《妈妈宝典Season1-宝宝发展篇-MOMO亲子台-2015/08》影片解说者:陈达德医师 影片来源: YouTube-MOMO亲子频道
- 《康健杂志-中年妇女,愤怒有理!更年期的身心调适-2013/04/23》作者:萧美君 网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ook/bookTopic.action?nid=47 内容整理自网站文章。
- 《后青春---优雅的老》作者:丘引;出版社:宝瓶文化 摘要参考书中目录作编辑。
- ↑ Adapted from Erikson, E. H. (1963).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Y: Norton (p. 202)
- ↑ Kohlberg, 1984
- ↑ (Al-Namlah, Fernyhough & Meins, 2006; Emerson & Miyake, 2003; Schneider, 2002)
- ↑ Flasher, J. Adultism. Adolescence. 1978, 13 (51): 517–523. PMID 735921.
- ↑ 陈相如(Hsiang-Ju Chen) ; 陈镜如(Chingju Grace Chen) <成人期职涯危机调适行动探索Career Crisis and Adaptation in Middle Adulthood> 中华心理学刊; 60卷2期 (2018 / 06 / 01) , P125 – 149
- ↑ Baltes, P. B. (1987). Theoretical propositions of 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n the dynamics between growth and declin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3, 611-626. doi:10.1037//0012-1649.23.5.611
- ↑ Erikson, E. H. (1959).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Selected papers. New York, NY: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Erikson, E. H. (1994).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 陈相如、陈镜如<成人期职涯危机调适行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