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话
![]() |
T â i - g í K à u - k h o - s u | 目录 - 介绍 [检视、编辑] |
台 语 教 科 书 | 1. 书写:汉字、白话字、台湾语假名、台语谚文、普实台文、全汉、汉罗、全罗、输入法 2. 拼音系统:台语注音符号、台罗拼音 3. 文法 4. 发音:腔调、数字、姓氏、天干地支、训读、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千金谱、台湾三字经、文白异读 5. 词汇:常用名词、常用动词、常用形容词、常用副词、代名词、疑问词、介词、助词、外来语 6. 时态:现在式、过去式、进行式、完成式 |
课程目录[编辑]
概论[编辑]
文字[编辑]
台语声调教学[编辑]
台语是相当能够表达音韵之美的一种语言,声调较为丰富,有“台语八音”的说法。然而台语八音的说法常有争议,有一说法是第 2 与第 6 声相同,所以其实只有 7 个声调;不过在《白话字基础教材》里头提到,海口腔保有第 6 声,这里的第 6 声不同于其他 7 个声调,以此定义,则确实有 8 个音调。
对于初学台语的人来说,声调是比较难以学习的一环。而即使以台语为母语者,也需要花一点时间重新学习声调的表示与阅读,因为即使从小就会说台语,却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到台语声调的变化。尤其大多人接受所谓的国民教育,学习所谓的“国语”,在华语里头,声调较为简单,就是大家熟悉的 1,2,3,4 声,再加上一个轻声,远不及台语的音律完整、变化丰富。
下方表格是八音的完整介绍。其中第 6 音已和第 2 音同化,故未列出。此外,右方的图则以形象化的方式表达八音的音调变化。学习时可两个两个去比较体会,如第一声和第七声同样发音是平的,但第一声音调高、第七声音调低。第三声和第五声,前者是降,后者是升。第二声和第三声,音调同为下降,但第二声起始的音调较高,是高降调。第四声和第八声都是入声(见后段说明),但第八声发音的音调较高。

名称 |
术语 |
值 |
描写 |
调号 |
声音 |
||
君 |
|||||||
滚 |
|||||||
棍 |
|||||||
骨 |
p t k h | ||||||
群 |
|||||||
郡 |
|||||||
滑 |
p t k h |
很难记吗?其实有一句口诀,是由台语八音依顺序各挑一字所组成的句子:“衫 短 裤 阔 人 矮 鼻 直”。这样记,想必是容易多了。
入声韵尾[编辑]
上表我们可以看到第四和第八音,备注写着字尾必为 p, t, k, h,这就是所谓的入声韵尾。 在学校学习华语的时候,老师上课教到诗词等古文学,总会说到“入声字短促有力”。然而用华语念,会发现就算念到海枯石烂,也感觉不出哪里短促有力。这是因为台语其实比较贴近华文的古音,唐的诗人作诗也都还是用这样的音;而后来的统治阶层将入声字打散了,分散在其它声调中,造成很多入声字在发音时被“断尾”。是以今日的华语没有入声字,只有类似的所谓“轻声”发音。 入声韵尾有 p, t, k, h,其实这样的写法应该不难体会,上方举了很多范例都有声音档可听。入声之所以短促乃是因为在音节尾端产生了声音的急停,好像“堵塞”的感觉一般,在语言学上称做“无声除阻”(unreleased stop)。之所以使用 p, t, k, h 来记录这些音节尾其实是不难理解的:
- h: "h" 音发出时没有主动使用舌头和口腔的其他部位,语言学上称为“声门音”(glottals)。“声门”是喉咙里声带之间的空隙;声门打开的时候,发出清音,如果通过口腔的空气不受控制,就叫做“清声门音”。而 "h" 在字尾的时候,则称为“声门塞音”(glottal stop),也就是声门在极短的时间内完全关闭后放开。
- p: 音节尾端,双唇紧闭,做出好像要发出 "ph" 的音的前置动作,而不吐出气。
- t: 音节尾端,舌尖顶住上排牙齿与牙龈接缝,做出好像要发出 "th" 的音的前置动作,而不吐出气。
- k: 音节尾端,舌根顶住上颔,做出好像要发出 "kh" 的音的前置动作,而不吐出气。
变调系统[编辑]
连续变调是台语学习关键,有极重要的地位。大部分初学者单独念字时候大多能发音正确,却无法流畅表达一个句子,问题正是“连续变调”。虽然大部分的母语人士无法说出变调系统理论,却早已不知不觉运用这些法则。 POJ(包含台罗等多数音标)是一套文字书写系统,并不指示百分之百的发音,是故平时只标本调,因为不同的腔调中变调方式也有差异;若标变调,容易产生误解。 台语变调发生在,词组(指词组或小句,包括名词组、动词组、形容词组、副词组、介词组等)的最后一个字或音节,若出现轻声字,则前一字不需变调。变调规则如下表:
高 |
高雄 |
||||||
可 |
可能 |
||||||
气 |
气质 |
||||||
p t k |
国 |
国家 |
|||||
h |
客 |
客厅 |
|||||
台 |
台湾 |
||||||
台 |
台北 |
||||||
自 |
自然 |
||||||
p t k |
力 |
力头 |
|||||
h |
药 |
药局 |
简单记法:舒声 5 → 7 → 3 → 2 → 1 → 7(漳州腔), 与 5 → 3 → 2 → 1 → 7 → 3(泉州腔), 入声 4 → 8 → 3, 8 → 4 → 2 。上表右方是这个规则的示意图。
方音差异[编辑]
台湾早期先民多数来自中国的漳州、泉州,所以台语多以漳州、泉州腔调为主;而漳州移民早先多居住在台湾内陆地区,泉州移民早先多居住在台湾沿海一带,所以有学者主张区分方音为“内山腔(漳音)”与“海口腔(泉音)”。然而,在几百年的融合之下,在台湾几乎不存在纯粹的漳州腔或是泉州腔,一般的民众都使用“漳泉滥”的混合音。
如同上方的变调规则,常见的变调是 5 → 7 ,但也有 5 → 3 的变调。例如 Tâi-ôan 跟 Tâi-pak 中的 "tâi" ,许多人念起来会是不同声调,此为个人习惯使然。
腔调差异当然不仅止于此,另外还影响到了许多字的拼写与念法,然而由于已经脱离本文范围,故不在此赘述。
白话字书写规范[编辑]
POJ 在书写上,除了拉丁字母之外,也会使用到调号、连字号,此外还有表示鼻化母音的 ⁿ。关于调号与连字号的使用有其一定规范。
- 连字号:台语是音节化的语言,在书写时会用连字号来连结音节和音节。比如说 Tâi-ôan 虽是一个名词,但有两音节,所以中间有连字号。此外也有人在做不用连字号书写的研究,也有人这样实作,但是现阶段还是以使用连字号为主流。
- 调号:在一个音节里面,调号要写在该音节最前方的母音上,只有当该音节有多母音但首母音为 i 时,调号会写到第二个母音上(因为写在 i 上比较难以辨识),比如 Im-tiāu。
- 鼻化母音:代表鼻音的符号 ⁿ 一概写在该音节的最尾端。
参见[编辑]
- Pe̍h-oē-jī(闽南语维基百科上的“白话字”)
- 白话字(汉语维基百科上的“白话字”)
- 台湾方音符号
- 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方案
外部链接[编辑]
相关资源[编辑]
- 国立台东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系:台语罗马字进修教学网站
- 允言 Ún-giân ê台语文网页:白话字-汉字线上字典
- 台语/华语线顶辞典:白话字Unicode界面(要在Wikipedia上写白话字必须采用该系统)
- Wikipedia ê Holopedia:白话字的百科全书
- 白话字和万国码:字型及软件开发
- Taiwan Buffalo International:白话字研究
- 台湾罗马字协会网站
相关书目[编辑]
重要文献[编辑]
- 台湾白话字的Unicode符号(非最新版)